帝舵是哪个国家的手表品牌:师生在线异步交互行为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5:28:16
师生在线异步交互行为分析/罗丹 等(2008年07月30日)点击数:66 

罗丹 蒋国珍



【摘 要】网上教学不只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在线支持服务。本文以中央电大“语言学概论”课程为研究个案,采用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对参与论坛讨论的700多名学生的1800多条信息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学生的网上认知内容主要集中在“了解”层次上;师生间认知交互所占比例最大,社会性交互比例较小;交互深度主要为“一问一答”式的一层交互;网上学习社区的建立还有待时日。

【关键词】学生支持;学习社区;异步交互;内容分析法



一、导言

   异步交互是远程教学中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如论坛、BBS、e-mail等。具有非实时性特点的异步交互使得师生参与讨论更加容易实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彼此交流的机会以及更多消化他人观点的时间,在鼓励学生开展学术讨论以及促进高效学习方面是很有潜力的。

   在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很多教师都尝试使用BBS开展答疑辅导和讨论,一些课程的网上答疑辅导也开展得很有新意,生机勃勃;然而还有一些则“门前冷落”,学生发帖者寥寥无几,在有限的有效帖子中,学生的分析也基本上是在抄用教材的理论,鲜有独立的见解和创新(孔令军,2006)。

   为什么有些课程参加网上交流的学生很少?如何吸引学生开展网上交流?远程学习中,学习社区的形成对学习、个人满意度、参与的持续性都有重要影响(Gabelnick,MacGregor,Matthews,&Smith,1990)。Eastmond(1995)在研究基于计算机会议的教学中发现,成人学习者加入到学习社区中,相互支持和激励,可以克服学习的孤独感。伽里森等人提出了探究型学习社区是通过认知存在、社会存在和教学存在三个核心部分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和维持的。

   虚拟学习社区为远程师生提供了一个知识共创与共享的社会交往空间,在线异步交互是社区中师生社会性交往的重要方式(Garrison, Anderson & Archer, 2000)。而在线异步交互的文本(帖子)则成为研究者分析师生交流行为的重要材料,最初在开展基于讨论脚本的研究时,研究者只是收集了有关参与水平的定量数据(Henri, 1992),由于单凭这些定量数据很难判断交互的质量以及学习行为特征,后来研究者开始采用内容分析技术揭示讨论脚本中的信息,目的是对学习和知识的建构提供有力的证据,深入理解在线讨论,而不仅停留在讨论脚本的表层,如师生、生生交互特征,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或批判性思维等。对讨论信息进行内容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异步交互行为和学习过程的本质特征(Kwok Chi Ng & Murphy, 2005)。

   近年来,学习社区成为网上教学的热点之一。从文献看,国外该领域中的大部分研究一是周期短,二是样本小(Wever et al., 2006);国内的研究可能受制于研究对象、分析手段的制约,也有类似的问题,而结合电大网上教学系统开展深入研究的个案尚未发现。本文以中央电大《语言学概论(本)》课程为研究个案,在该课程主持教师的帮助下,跟踪网上讨论过程,对参与论坛讨论的700多名学生的1800多条信息进行了分析,试图描述师生在线异步交互的过程、行为与内容,包括:

   ① 师生参与在线异步交互的基本情况如何?

   ② 师生交互的内容有哪些?具有怎样的特征?

   ③ 师生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交互?交互深度如何?

   ④ 交互过程中,师生表现出何种社会行为?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以电大在线平台上的“日常答疑”论坛为研究的主要平台,以《语言学概论(本)》课程的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作个案研究。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内容分析过程如下:

   从2006年3月开始,笔者以“访客”的身份登陆“日常答疑”论坛,跟踪网上讨论过程,整理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春秋两个学期的全部学生帖子和部分教师帖子,并将其划分为有效帖子和无效帖子。在分析帖子内容的同时,根据研究目的以及专家建议,借鉴Henri(1991)的内容分析框架,反复调整,形成了适合本文样本特征的内容分析编码框架,如表1所示。

   其中,行为维度中的参与行为以每个帖子为一个分析单元;内容维度和行为维度的另两个方面以意义单元作为分析单元进行归类。信度检验样本为389个单元,在研究同伴的配合下对编码结果进行信度检验,通过SPSS的卡方检验,统计出编码者内信度系数为0.943,通过科恩的kappa功能统计出编码者间信度系数为0.851,经协商后,达到了0.92。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学生的有效帖子共1872个。2005年秋季学生发帖共1146个,主要集中在10、11、12三个月,其中11月是发帖高峰期。2006年春季共726个, 4、5、6三个月数量持续增加,到6月达到最高峰。

   1.师生异步交互内容分析

   师生异步交互的内容共分为五项:课程学习、教务、社交、技术和其他。学生全部有效帖子划分为1942个分析单元,其中,有关课程学习的内容最多,占73.4%,师生间的社会性交互占14.1%,关于教务管理和技术的内容比较少,如表2所示。

   (1)“课程学习”中的项目(三级类目)分布

   在课程学习的五个三级类目中,以学习内容、教学资源和学习方法三项内容为主,其中学习内容共660个,占46.3%,如表3。

   在“学习内容”部分,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修订版),将学生的认知目标分为六类,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为:记忆、了解、应用、分析、评鉴和创造。从表4可以看出,78.8%的内容集中在“了解”层次,高水平的认知目标如“分析”、“评鉴”所占比例很小,最高目标“创造”尚未表现出来。

   (2)社会交往

   论坛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丰富的,有的是独立的主题发言,有的则贯穿于问题和讨论之中,这充分说明教师成功地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建立起了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

   (3)教务管理和技术

   关于教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以注册和成绩查询为主,技术内容包括计算机操作技术和与网络相关的问题,如表5所示。

   2.师生异步交互行为分析

   (1)学生发帖与教师反馈的时间分布

   如图2所示,从学生发帖数的周分布情况看,周六和周日的发帖数多于平日。通过对平日与周末的日均发帖量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学生在周末发帖显著多于平日。

   从学生平日发帖的日分布情况看,8点之前和23点之后最少,晚上19点到22点最多,白天9点到10点和15点到16点也是两个发帖高峰。从周末的日分布看,以晚上19点到22点最多,白天9点到10点和15点到16点也是两个发帖高峰。

   在05年11月和06年6月两个发帖高峰月中,共有668个学生帖子得到了教师的回复,反馈时间最短的为10分钟,最长的为4天,其中当日给予回复的帖子有389个,占58.3%,如表6所示。两个高峰月教师的日均回复量分别达到了17.1个和9.7个。

   (2)师生的教学交互

   师生之间的教学交互在内容上主要以课程学习、教务管理和技术支持三个方面为主,交互过程中学生以“提出问题”为主,教师以“回答问题”为主,如表7所示。

   交互方式以师生间互动为主,其中教师给予一次回复的达88.5%,如表8所示。如果将跟帖n次记做n层交互,则经统计,86%都是1层交互,即提问者与教师之间是一对一互动,师生及生生间的群体互动很少。交互的程度不深,尚未形成以论题为主的广泛、深入的讨论。

   (3)师生的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涉及18类,其中主要是“感谢、打招呼”两类(如图5)。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虽然始终维持社会性交流,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却相形见绌。祝福与祝贺、称赞、关心与慰问、高兴、号召、困惑、表决心、鼓励、道歉、安慰等所占比例很少,说明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处于表面,距离感还很明显。

四、研究结论

   1.学生参与网上学习与讨论的时间规律为“周末多,平日少;白天多,晚上少;学期中多,学期初和学期末少”。

   2.学生在网上的认知学习主要集中于“了解”层次。

   3.教师的及时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广泛参与,但学习社区尚未建立起来。学生虽然能够积极参与学习,但异步交互活动主要以“学生提问,教师回答”为主,师生间认知交互所占比例最大,社会性交互比例较小;交互深度主要为“一问一答”式的1层交互;学生与学生间的群体互动非常少。

五、建议

   1.制定支持服务时间管理准则,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

   根据大部分学生参与网上异步讨论的时间特征,按照专职辅导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不同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分别对他们提出工作时间的管理建议,并制定晚上及周末的值班制度,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

   (1)专职辅导教师:工作时间重新调整,制定值班制度。如平日工作三天,周末值班两天。平日每天至少登陆论坛两次,时间分别为上午9:00到11:00,下午15:00到16:00。晚上值班时间为19:00到21:00。周末值班时,每天至少登陆两次,时间分别为上午9:00到11:00和下午15:00到16:00,晚上则不需要值班。

   (2)课程责任教师:在每学期学生发帖的高峰时期应该尽量登录论坛,如:每个学期的高峰月;每周的高峰日;每天的高峰时段。

   2.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积极、深入的参与

   (1)平台技术应实现如下类似功能:发新帖,计1分;回复帖子,计3分。

   (2)教师根据学生回复帖子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当天回复加3分,次日回复加2分,第三日及以后回复加1分;当学生准确回答了其他帖子提出的问题,或者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建议和论题时,追加5分;根据发言情况,教师还可以选择若干学生作为论坛的版主,协助教师管理论坛,同时酌情为其加分。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的所有得分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科总成绩。

   3.重视在线支持服务的设计,促进协作学习

   学习支持服务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认知交互、教学交互和情感交流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依赖期”、“独立期”和“协作期”,不同时期的服务内容和方式需要不断调整,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特别是在第二阶段,每个学习单元又可成为独立的学习进程,需要经历多个学习周期来完成,每个周期也应包括上述三个阶段。

[参考文献]

[1] Eastmond, D. V. (1995). Alone but together: Adult distance study through computer conferencing.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2] Gabelnick, F., & MacGregor, J. Matthews, R., Smith, B. (Eds.). (1990). Learning Communities: Creating Connections among Students, Faculty, and Disciplines.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o. 4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3] Garrison, D. R., Anderson, T., & Archer, W. (2000). 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11, 1-14.

[4] Henri, F. (1991). Computer conferencing and content analysis. In A. Kaye (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rough computer conferencing: The Najaden papers, (pp.117-136). London: Springer-Verlag.

[5] Kwok Chi Ng & Murphy, D. (2005). Evaluating interactivity and learning in computer conferencing using content analysis techniques. Distance Education, Vol. 26, No. 1, May 2005, pp.89-109.

[6] Meyer, K. (2004). Evaluating online discussions: four different frames of analysis.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8(2), 101-114.

[7] Wever, B. D., Schellens, T., Valcke, M., & Keer, H. V. (2006). Content analysis schemes to analyze transcripts of online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groups: A review. Computer & Education, 2006, (46), 6-28.

[8] 孔令军. 网上教学大家谈(19):加强网上异步讨论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中央电大时讯网[EB]. [2006-11-06]. http://www.crtvu.edu.cn/ddsx/file.php?id=4875

[9] 叶连祺,林淑萍. 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修订版之探讨[J].台湾教育研究月刊,2003,(1):94-106.



作者简介:罗丹,硕士;蒋国珍,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