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电脑散热怎么样:海水淡化 水危机破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4:20:07

政协委员献计献策

海水淡化 水危机破局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17日   12 版)

    “饥渴”困境:蔓延到中国

    从太空眺望地球,这个蓝色的星球,十分美丽。这是因为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因此它被地理学家形象地称为“水球”。

    有水就有生命。然而,水资源丰富的地球超过97%是不适宜人类直接饮用的盐水,这对人的生存又带来极大的问题。

    ●●▲资料链接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超过10亿人口居住在水资源稀缺地区,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会攀升至18亿。人类患上了致命的“饥渴”症。为此,第47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号召世界各国对全球普遍存在的淡水资源紧缺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现在,工业化的大规模推进,加上水资源污染等原因,全球缺水地区越来越多,长期缺水的已经不仅仅是沙特和阿联酋等海湾国家。

    这一“饥渴”症正在悄然降临我国。有数据表明,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为严重缺水。京、津、冀、鲁、沪等省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500立方米,属极度缺水地区。

    为解水困,政协委员和水利专家们携手合作,提出了各种方案。党和政府认真研究和采纳了各种方案。

    于是,加强水利建设的各种方案出台了;治理污水的工厂建立了;各种引水工程上马了。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国家批准和实施的“南水北调”。

    但专家们经过测算,认为这些办法仍不足以解决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水利部有关专家算过一笔账,我国2010年全国总需水量7300亿吨,供需缺口约1000亿吨,相当于南水北调总水量的两倍。

    快速发展的中国,究竟能否走出“饥渴”困境?

    “解渴”之路:海水淡化

    “向浩瀚的大海要水!”这是众多政协委员提出的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出路之一。

    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无疑为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56位在津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恳请国家制定扶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政策的提案》等多份提案。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王会生委员建议,将海水淡化提升到国家安全和生存发展的高度,及时做出战略决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规划建设北方海水淡化基地。柴宝成委员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把海水淡化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李君如委员提出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三项建议中,第一项也是“大力发展海水淡化”。

    事实上,海水淡化技术目前已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多年致力于海水淡化的浦东能效中心理事长胡秋滨介绍,世界上已投产的海水淡化工程有1.3万多座,总产水量达到3500万立方米/天,其中80%的产量用于饮用水供给,解决了1亿多人的饮水问题,即世界上约有1/70的人口通过海水淡化获取饮用水。

    在海湾国家,由于传统的水资源几近枯竭,海水淡化发展已有较长历史,早就实现了“饮用海水”。胡秋滨说,沙特阿拉伯是世界淡化水产量最大的国家,2000年约为10亿立方米/年,占世界总量的40%。阿联酋通过加快发展大型淡化装置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用水需要,已成为世界上人均淡化水拥有量最多的国家。在以色列,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进行海水淡化,淡化水在供水结构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大,几乎所有的水资源都相互连接,一起进入国家管网。

    新加坡的新泉海水淡化厂是亚洲目前最大的淡化项目,其供水能够满足该国10%的用水需求。所生产的淡化水由输水管引入最近的公用事业局储水池,与普通淡水混合后,直接进入城市供水,输送给西部居民饮用。

    中国农工民主党曾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和海洋局等有关部委对天津海水淡化产业进行调研。天津市政协委员、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总工程师阮国岭以他多年工作生活的天津为例,说:目前,天津市本地水资源人均占有量16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5。全市日用水量为190万吨,其中170万吨来自“引滦入津”工程,20万吨为地下水。即便如此,天津的水危机仍然没有解除。不过,天津还有一个选择:大海。如能有效利用,将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步履蹒跚是何因?

    查阅资料,海水淡化问题在我国起步已有不短的时间。早在1999年,厦门就曾规划发展海水淡化,但举步维艰。现在,人们终于重视这个问题了。因此有专家称,发展海水淡化的春天来到了。

    2011年10月22日,不少专家同时接到两个邀请。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海水淡化座谈会,与会的70余人都是国内外顶级专家,其中外国专家20多人。同一天,水利部在杭州也召开了同样性质的座谈会。

    人们开始议论,海水淡化,这个一直步履蹒跚的产业,可能将被赋予国家淡水资源匮乏破局的使命。

    但也不无担忧:“冬天快结束了,春天未必会来。”

    目前,我国淡化海水日产能为67万吨,仅占全球的1%。实际产量由于各方讳莫如深,没有真实的数据,有业内人士估计约为四五十万吨。可以说,我国海水淡化行业仍处于“规模小、发展慢、推广难”阶段。

    步履蹒跚,是什么原因呢?

    清流“穿越”缺管道——体制不顺是要因。多年来,水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淡水属于水利部,海水属于海洋局,产业规划属于发改委,管道建设属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等,因此一股清水只有“穿越”发改委、海洋局、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才能从海水生产企业进入千家万户,供人们饮用,而这些部委之间又恰恰没有让这股清流“穿越”的管道。 

    价格高——中国农工民主党在天津考察北疆电厂的海水淡化项目,了解到海水淡化每吨成本在8元左右,而市民用的自来水每吨仅4元。没有政策支持,高价位的水群众用不起。

    浓盐水——解决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浓盐水问题,已成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急需打破的技术瓶颈。

    ●●▲ 资料链接

    一些国家解决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有三种做法,一是排放到盐田继续晒盐,但需要占用盐田。二是与其他水混合后排放,这其实是污染形式的转换,并未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三是精制后用于碱厂洗盐,这只被极个别企业采用,既会产生废渣,又因成本而受限。这三种方法都存在一些弊端。

    心理障碍——淡化了的海水能否直接饮用?这一疑虑也是推广海水淡化的心理障碍。

    这些体制上的、价格上、技术上和心理上的瓶颈,政协委员们在调研中都注意到了,在与各方面专家研究后,他们认为这一切并非无解。

    管理体制问题——国家13个部委将建立海水协调机制,共同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今年将强化海水淡化的示范工程、示范城市、产业联盟等建设,尤其扶持技术进步。

    价格问题——在阮国岭委员看来,海水淡化究竟贵不贵,实际上是一个决策考量的问题。我们现在使用的水,不论是引滦入津的水,还是地下水,还是将来南水北调的水,价格都是国家补贴的结果,并非市场化选择。海水淡化实际上是和享受补贴的陆地淡水在竞价。淡化的海水如果也有补贴,就不贵了。

    浓盐水处理问题——从事海水淡化研究的天津市政府政策咨询处专家马敬环说,他们通过长期摸索、试验,已经在天津开发区开发了两套新型海水淡化综合利用零排放新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淡化海水的同时,生产高附加值碳酸钙、氢氧化镁、溴素、硫酸钾、氯化钠产品,解决了浓盐水处理这一难题,基本可实现海水零排放。这样,海水淡化10万吨/日淡水项目,就可以产生80~100万吨/年高品质氯化钠,约节省100平方公里盐田土地。常规海水淡化投资回收期为15年,而这项新技术投资回收期则为4~6年;并且,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化工、清洁生产。

    心理障碍问题——淡化海水能不能直接饮用?胡秋滨认为,淡化海水经过处理,也能成为人们的健康饮用水,水质完全可以达到饮用水各项标准,并且优于传统水源和净化水,甚至还能制成营养价值很高的海矿水。原始的淡化海水是一种蒸馏水或纯净水,纯度很高,符合无污染的要求,再经过活化处理,即可达到健康水标准。

    ●●▲ 资料链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水必须符合三个条件:没有污染(不含对人体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质);符合人体营养生理功能(即水必须含有适量矿物质,呈中性或弱碱性,硬度适中);没有退化(即充满生命活力的水)。

    淡化海水的活化处理方法,目前已普遍应用,成本也不高。主要方法有:

    一是在淡化水进入城市管网之前,补充一定量的矿物质。

    二是与自来水掺混。目前,世界上使用淡化海水较为成熟的有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等,其掺混比例通常是1:5以上,有的甚至在1:10以上,这样混出来的淡化水与普通水几乎没区别。我国北疆电厂淡化海水与自来水按1:3比例掺混后正式进入汉沽区市政管网。经多次连续检测,出厂水及管网水水质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且运行情况良好。

    三是与水深200米以下的海洋深层水掺混。海洋深层水不仅富含70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且其比例与人体体液很相似,是补充人体需要的最好来源,堪称“养生活水”,日本人甚至将其誉为“神水”。海水淡化水具有洁净、高纯度、供给稳定的特点,它与深层海水混合,能制成高营养价值的海矿水。据日本健康保健杂志《安心》介绍,海矿水具有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糖值和中性脂肪等的神奇功效。目前深海水已经在日本和美国大规模生产。在日本,海矿水属于热销高端饮用水,售价高达3000日元/瓶。

    在政协委员的推动下,2011年国家制定了《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十二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它们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国际脱盐协会技术主席利昂·阿维尔布奇说:“海水淡化产业已经在国外发展了几十年,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而对于中国来说,海水淡化是一个新兴产业。”

    美国ERI公司总裁托马斯·鲁尼表示:“我们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又一个庞大的海水淡化市场。”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在华从事海水淡化产业的外国公司不胜枚举,正在为这一新兴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蜂拥而至。

    与北京市结成伙伴的一家挪威公司,正打算将生产设施从欧洲迁到中国。

    海水淡化,蓄势待发;“解渴”良方,众人关注。(本报记者 倪 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