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课课练答案:《辛亥革命与海珠》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59:44
                                        --《海珠区辛亥革命史》草稿
罗林虎
    广州海珠区自古名人辈出,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遗留下大批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伴随着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等一系列重要文物的修复和建立,海珠区的历史文化品牌逐渐被“擦亮”。而随着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步伐的加快,海珠区更不失时机地提出“文化立区”的概念,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加快文化建设,“冲刺”广州的历史“文化高地”。民国期间孙中山还两次在海珠区这里建立大元帅府,领导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运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成为海珠区确立“文化立区”战略的先决条件。
     辛亥革命前后,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黄兴、廖仲恺、何香凝等都曾在海珠区组织革命活动,留下闪光的足迹。曾任广东省省长的徐绍桢、广州市市长李福林、广东海军舰队永丰舰舰长冯肇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马侣、都是籍贯海珠区的人,潘达微、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江孔殷这些历史名人都长期在海珠区生活过。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女性挣脱了封建桎梏,走向社会,投入汹涌澎湃的民主革命洪流,黄兴夫人徐宗汉、高剑父夫人宋铭黄、潘达微夫人陈伟庄等女士也巾帼不让须眉,她们都亲自参加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革命活动,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少海珠优秀儿女们为辛亥革命胜利还献出了宝贵生命,英烈们用壮丽青春,写就海珠革命史的不朽篇章!
    孙中山与海珠区渊源颇深,孙中山先生1917年和1923年两次在此建立革命政权,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即军政府及大本营旧址。包括两幢3层砖木结构欧式楼房和外门楼,总占地面积为7965平方米,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1917年和1923年孙中山两度在广州组织革命政府并任大元帅,此处被定为大元帅府。1917年7月,孙中山率领部分海军南下,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开展护法运动。
    1918年5月,由于受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及政学系的破坏和干扰,孙中山辞海陆军大元帅职离开广州,护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大本营成立初期先后平定了沈鸿英叛乱和东江叛乱,进一步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孙中山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1924年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商谈国事,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大本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孙中山逝世后,孙中山大元帅府又作为国父文化教育馆两广分馆、国父纪念馆等。1998年10月,大元帅府旧址被移交给广州市文物管理部门,筹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1983年8月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元帅府的“帅府华晖”被评为“海珠十景”之首。
    孙中山曾经三临海珠区的岭南大学,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回到广州,大力宣传民生主义,致力于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建设。5月7日,应邀第一次到岭南学堂视察,对全校师生发表演说。他讲述了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勉励大家为祖国建设,努力钻研文化科学知识。孙中山视察后,对校园的规划、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都大加赞扬,并寄予很大的期望。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第二次到岭南大学视察时,发表《学生要立大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的演说。他指出古今人物名望的高大,不在于他做的官大,而在于他所做事业的成功。他勉励学生要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不可做大官。要重新把中华民国建设好,让民国的文明,将来能和各国并驾齐驱。
    1924年5月1日,孙中山在廖仲恺等人陪同下第三次到岭南大学,这次是出席岭南大学举行的史坚如烈士像揭幕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国十三周年纪念会。在会上孙中山也发表演说,勉励学生们要学习黄花岗先烈的志气和新道德,发奋读书,研究为人类服务的各种学问。有了学问,便要立志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
    1924年2月4日,中山大学(原国立广东大学)的建立,中山先生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先后下达了一系列命令、训令、指令,亲手策划国立广东大学的筹备工作,亲自督导国立广东大学的创制计划。在1924年11月11日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时,中山先生还为当时位于河南康乐村的国立广东大学亲笔提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校训。
    在海珠区同福西路龙溪新街42号,有一幢楼宇叫“双清楼”,是革命家廖仲恺、何香凝的故居。“双清楼”是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于1897年婚后不久,迁到廖兄廖恩焘家中之楼顶平台上居住的居所,他们先住在楼下神厅后面的一间房子里,后搬到楼顶天台自搭的小屋居住。夫妇俩在窗前赏月、读书,感人月双清之乐,为取“人月双清”之意,便将此居室命名为“双清楼”。 他们在海珠区的“双清楼”上度过了五年厮守鬓语,情笃意融的甜蜜又富有意义的生活。直到1902年秋,他们因东渡日本才离开“双清楼”。廖仲恺和何香凝为纪念这段幸福生活,以后数十年虽然屡迁居所,但对这一陋室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廖仲恺把自己的诗词集亲自题为《双清词草》;何香凝作画也自署“双清楼主”,并始终以此名落款于她的画作,成了她的别号,将其诗画集命名为《双清诗画集》。他们的后代对这个室名也视为“家宝”。廖承志作的诗就曾以“双清楼后人”署名,并坚定地表示:“两代鬼雄魄,长久护双清”。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海珠校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24号(北门),前身为仲恺农工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近代民主革命着名的政治活动家何香凝等提议、国民党中央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爱护农工的意愿而决定创办的。学校于1927年招生,何香凝首任校长15年。成立校董会发起向各界募捐集款,仲恺农工学校筹办之初,广州国民政府只拨助大洋2万元作为开办的启动经费。这笔钱还不到学校全部开办费预算的18%。为了筹足11.3万元的办校经费,何香凝决定发起募捐活。何香凝携带自己的画作于1929年9月到南洋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义卖筹款,在海外华侨的支持下,何香凝便向仲恺农工学校汇回10万元大洋,学校用这笔款扩建了实验楼,建成了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蚕种冷藏库,以及添置了图书、仪器设备等。
    辛亥革命时期,海珠区有很多杰出人物,其中琶洲村在民国时期还出了一位广东省省长—徐绍桢,徐绍桢字固卿,祖籍浙江钱塘,1861年6月22日(清咸丰辛酉年5月15日)生于广东番禺(今属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管辖),历任参政院参政、广州卫戍总司令、孙中山总统府秘书长、大本营参谋长、广东省省长、大本营内政部长、临时参政院参政等职。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南京之战就是由他指挥的,徐绍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长期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所倚重的重要人物之一。
    冯肇宪是海珠区黄埔村人。广东黄埔海军学校毕业。任广东海军舰队永丰舰舰长。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后,迎护孙中山于永丰舰,并率舰炮击叛军,孙中山在该舰避难五十五天之长。后与招桂章等随孙中山由香港转赴上海。陈炯明叛乱平息后,奉孙中山令返广东就任广东海军司令部少将司令。1922年底于广州病逝。
    李福林,字登同,海珠区大塘乡人。李福林发迹于江湖,一生功过泾渭分明:他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曾任建国粤军第三军军长,第五军军长,兼任广东全省警务处长、广东全省民团统率处督办、广州市市政厅厅长、广州市市长等职。他是国民党政要,早年结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他一直是孙中山倚重的亲信之一,曾参加过镇南关之役、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和辛亥三.二九之役,以及光复广东、护法运动、驱逐旧军阀莫荣新、平定商团叛乱和刘(震寰)、杨(希闵)叛乱诸战役。
    潘达微冒死殓葬七十二烈士在黄花岗上而名垂青史。潘达微与海珠区有很多渊源。潘达微在旧时的河南(今海珠区)住过很长时间,曾经在河南办过报纸、画过漫画、开过裱画店、办过画展、在海珠区办过慈善事业“孤儿院”、“育婴堂……”,他和夫人陈伟庄一道,亲自在河南参与广州庚戌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的准备工作,从联络、筹款到偷运弹药,直至迎来其人生最具英雄色彩的一幕都是跟海珠区有密切关系。
    许多人对高剑父的认识,源于他“岭南画派鼻祖”的身份。但是,他还有另外一层身份,却鲜为人知: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高剑父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在近代革命思潮的影响下,高剑父成为革新中国画的一员健将。他曾参与创办《时事画报》,抨击清王朝的黑暗统治。高剑父赴日留学后,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孙中山先生非常信任他,委以重任。1909年,广州成立同盟会广州分会,由高剑父任主盟人,并组织和配合了广州新军起义。他在政治领域中革命,碧血黄花之夜,他跳上广州城头,扔下重磅炸弹;武昌首义不久,他亲制炸弹,帮助战友李沛基炸死不可一世的将军凤山。他醉心民主革命,爱国救国,这位被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称为“具有释迦牟尼之大无畏精神的艺术家”。高剑父对中国画的变革激情,实际上是源于他澎湃的革命热情的投射。他在艺术领域中革命,因为有他的参与,画坛上从此有了岭南画派这一面旗帜。
    陈树人,原名哲,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明经乡人,是中国近代知名政治家,画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陈树人十七岁来隔山村(位于今海珠区的江南大道中)师从岭南画家居廉学画。曾经两度赴日留学,为同盟会会员,也是辛亥革命元老,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先后担任过孙中山首任的华侨局局长、国民党党务部长、海外部部长、广东政务厅厅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他是中国近代知名政治家,画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陈树人与高剑父、高奇峰并称为“岭南三杰”,亦叫做“二高一陈”。
    民国时期,一位活跃在社会各领域的重要历史人物不得不让人提及,他就是江孔殷,江孔殷在河南(海珠区)留下了很多故事,后世给了他很多的称号:太史公、末代翰林、实业家、美食家、社会活动家……。他虽然没有加入革命党,但做了不少同情、帮助革命党人的事情。1911年,“三?二九”广州起义失败,江孔殷力担风险,协助潘达微把七十二烈士葬在黄花岗,成为一大义举,孙中山、宋庆龄为此还专门登门拜谢。并且,江孔殷在辛亥革命前后一度为广州之重要政治人物,江孔殷对辛亥革命期间广东的和平独立起了关键的作用。正是他的巧妙斡旋,最终促成革命党人汪精卫、陈景华获赦,两广总督张鸣岐同意独立,水师提督李准转变态度,从而实现了1911年广州的和平独立。在这件事情上,可以说如果没有江孔殷,辛亥革命近代史很可能就会改写。
    马侣,又名马吕,是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人。马侣早年加入行伍。曾随部队驻军安南(今越南)海防,这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参加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他勇敢善战,深得黄兴器重。1908年,参加钦廉上思起义。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时,马侣随黄兴攻入督署。冲出后,转攻督练公所,在小石街巷战中,他冲杀在前,不幸中弹牺牲。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徐宗汉是其中的杰出人物。她追随孙中山革命,不仅是辛亥革命的女杰,而且成为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是著名革命家黄兴的伴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挚友。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率敢死队进攻两广督府,与清军血战,黄兴胸前挂着一箩筐手榴弹,率领一支敢死队径自攻打督署,因寡不敌众不幸兵败。黄兴右手中弹,伤及二指,经万般艰难逃脱,他化装过了珠江,到了广州河南南华中路溪峡新街,(位于现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南华中路溪峡新街)的溪峡秘密机关“胡宅”,得到了徐宗汉护理伤指,起义爆发后,赵声率部分选锋由香港乘船来到广州城外,因无法进城,也来到胡宅。徐宗汉悉心照料黄兴并护送往香港就医,后结成夫妻。辛亥革命后,随黄兴回武汉、南京,从事女界运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随黄兴逃亡日本、欧美,继续进行反袁活动。1916年返国,从事贫儿教育,1944年3月病逝于重庆。
    宋铭黄,广东番禺人,高剑父的妻子,清朝末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狂飙时代,举国志士掀起反清救国革命浪潮,宋铭黄那时深受影响,她开始接受民主革命的洗礼,澎湃的时代风把这位年轻女子卷进了革命斗争中。宋铭黄在同盟会员的鼓励和帮助下,毅然摆脱在家守节的封建礼教束缚,加入到革命斗争的行列中。1908年,潘达微和高剑父利用河南南华路鳌洲外街担杆巷“阿巨裱画店”二楼“守真阁”进行革命秘密活动,其表面是一家装裱店,实际是革命党人的联络处,也是策动1910年新军起义的秘密机关之一。1910年2月12日,同盟会发动新军起义(庚戍之役),宋铭黄组织女子敢死队准备炸弹配合起义主力,因计划泄漏被迫取消,后随高剑父在南大门处发动攻击。宋铭黄后来又奉命回到广州负责为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筹款,以河南歧兴里培淑女校为掩护开展秘密活动。又随高剑父等人在河南宝岗另设机关,策划行刺广州将军凤山,将凤山炸死。1911年,宋铭黄和高剑父参加了广州“三.二九”起义(黄花岗起义),宋铭黄曾与潘达微夫人陈伟庄等乔装新娘出嫁,或借送妆奁、寿礼等,来往于穗港之间,暗中负责看守军队仓库和运送军火工作,将军火偷运入城,并将军火分发各起义人员集结地的工作,广州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过后,剪辫风潮从地下走到地上,盘在头上三百年“烦恼丝”究竟剪与不剪,成了普通百姓从身体到内心的一场革命,其中也演绎出许多人间喜剧闹剧。地处国境南端的广东得风气之先,1911年11月9日这一天,也开启了广州历史上剪辫的最高潮,根据《广东独立记》的记载,“是日剪辫者,尽有二十余万人”。在广州动员剪辫的,最有名的当属广州城南鹭江村的车广。作为同盟会会员,车广在辛亥革命前便在广州城南鹭江、大塘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以鹭江车公祠为据点进行宣传鼓动,时机成熟时再布置进步青年分批进行剪辫。在车广的带动下,周边迅速形成了剪辫联盟,当时鹭江、大塘一带送给车广这批人一个称号为“剪辫唛”,至今仍在当地广为传诵。
      悠悠珠江水,是辛亥革命仁人志士深情的诉说;巍巍琶洲塔,是海珠区人民革命历史的见证。当年先贤为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留下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篇章,百年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国家。在当前开展幸福广州建设中,只有坚持开放、民主的性格,广州的建设才能更加幸福。通过幸福广州的建设,还可以不断提升广州的文化软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海珠区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海珠区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现正奏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进军号,向建设富强、人文、宜居、和谐海珠的目标迈进,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之献身的理想正在一步步成为了现实!
      这本《海珠区辛亥革命史》,描绘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生动画卷,展示了海珠人民勇于进取,敢于胜利的壮志豪情。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可以更加坚定我们不断探索、开拓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战略部署,要以更扎实地步伐向前迈进,去实现建设幸福广州的奋斗目标。
    我们在缅怀辛亥革命志士的同时,要坚持学习辛亥革命的开放、民主精神,发扬新时期广东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十二五”开局的新起点上,海珠区要进一步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大区的优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整合海珠区历史文化资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不断推进首善之区的建设,为建设幸福广州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