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斯德哥尔摩文笔好:超强揭秘!房事过度令国人痛失诺贝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01:39
这个掌故是我大学时代的一堂心理学课听来的,不算原创,只是我搜集整理了一下,只记得那位先生瘦小枯干,但精神矍铄,口音为河北一带。

先看看如下资料:

获得者 国籍    奖项     获奖年龄


杨振宁 美籍华人 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37岁
李政道 美籍华人 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31岁
丁肇中 美籍华人 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40岁
李远哲 台湾同胞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50岁
朱棣文 美籍华人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 49岁
崔琦  美籍华人 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 59岁

“一項權威統計顯示,縱觀百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獲得者的創造高峰期在25歲至45歲之間,平均年齡36.1歲;化學獎獲得者創造高峰平均年齡38.7歲;生理或醫學獎得主創造佳期平均年齡也不過38.9歲。”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中国内地华人与诺贝尔奖基本绝缘。为什么内地人总是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呢?有教育机制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有政治原因……我认为这些都有道理,但有个原因,自从我听过了,觉得更有些名堂-------房事过度令国人痛失诺贝尔奖。

如果获得诺贝尔奖的平均年龄在36~39岁,那么我们可以进行一下简单的推断:获奖者应当在25~30岁之间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积累,并且在30~40岁之间在某一领域进行绝对深入的挖掘。

西方社会,14、5岁情窦初开,18岁之后的成年人可以自由的体会男女交欢的乐趣,因此在25岁左右,房事已经成为很有规律的日常生活,往往这个时期的精力已经从肉体转向现实理想,因此西方人更容易获得积淀知识的机会,加之从小接受的启发式教育,在中年有所成就,也就难免了。


中国内地,18岁之前的萌动被认为是禁止的,婚姻之前的交合也算个不道德,在压抑之下的人们,忙于偷偷摸摸的幽会,到了25、6岁的大婚年纪,好不容易摆脱了桎梏,于是矫枉过正,在积累知识的黄金年级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谈情说爱和繁殖;不但缺乏积累,且到了30岁,正要发力时,被亲子天伦所累,怎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呢?

因此,中国要发展,应当在可控的范围内适当的减缓对年轻人的压抑,让他们在充分的体会过青春萌动之后,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事业之上。

曾经我们也在课堂上反问过先生:以晚生的拙见,那些获得诺氏大奖的应该是些白头学究,怎么会是些中年汉子呢?

先生答:这就是西方和东方的差距,诺贝尔奖是非常注重创新的,那些青壮年因为“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才有了钻研的执著;而那些资深学者,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所以很难发现新大陆了。

在准备本文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则小报道“统计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寿命比常人多2岁”,看来学习知识--有益健康。

成就来自适当的纵欲,所以杨振宁老先生娶个年轻太太,实在不值得那些狗仔们炒作,因为“科学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