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北欧:《第十八愿讲话》 --第二章 设我得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28:27

《第十八愿讲话》
--第二章 
设我得佛
 

第十八愿含一大藏

第十八愿总共有九句,每句四个字,共三十六个字。字虽三十六,却是涵盖整部《无量寿经》,甚至是涵盖整个三藏十二部经;三藏十二部经的法门、功德,通通收摄在这三十六个字里面。有句话说:

三藏十二部,六字全收。

就是这个涵意。因为三藏十二部所讲的,无非是怎样修行、怎样成佛。第十八愿所讲的,就是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称念这六字洪名,就具足无上的功德,就能够往生成佛,三明六通当下具足,三藏十二部所讲的道理,就通通贯彻、通通落实。所以,字虽三十六,但是涵盖三藏十二部。

依经解经

第十八愿这三十六个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我们的这份讲稿,都是依经解经,就是引用经文来解释这三十六字。

第一节  弥陀救度主动、平等、无条件

条件与约定

首先第一句,「设我得佛」。

「设我得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要成佛之前,祂是先有个条件、有个约定。跟谁约定呢?跟十方众生约定。什么条件呢?十方众生能够往生成佛,祂才能成佛;这个条件不完成,祂就不能成佛。所以,跟众生这样约定,而立下了这种条件,这是阿弥陀佛真正大慈大悲的地方。

大家记得阿弥陀佛什么时候跟我们约定吗?不记得!阿弥陀佛跟我们约定是不经过我们同意,没有跟我们商量,祂在兆载永劫之前就主动地跟我们众生约定说:祂的成佛,就是要完成我们众生往生成佛的功德、功能,必定要让我们众生往生。如果祂不能达到这个效果,祂就不能成佛。这是祂主动地、平等地、没有差别地来跟十方众生约定。在我们还在造罪造业、受苦受难,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地轮回,即使生而为人,也只是积极地、天天地在追求五欲 -- 追求财、色、名、食、睡的时候,阿弥陀佛就默默地为我们发愿,积极地为我们修行。

所以说,「设我得佛」是阿弥陀佛跟十方众生的约定,主动地要救度十方众生。

不请之友

《无量寿经》说: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几段经文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把它们背下来,因为这几段经文很能贴切地、浅显地显示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悲心救度。

第一段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是主动地来当我们的朋友,不经过我们的拜访,也没有他人的介绍,我们跟阿弥陀佛-- 法藏菩萨素不相识,可是法藏菩萨就主动地不嫌弃我们,不嫌我们门风不相对,就来当我们的朋友。所以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世俗间有真正的朋友吗?可以说很少!因为我们的心是无常的-- 其实,这个世界上,不管精神界或者物质界,有形或者无形,都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话,就没有所谓的「真」这个字,能够称得上「真」的,就是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因为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因意见冲突或是攸关利害而分道扬镳。甚至,一方困苦潦倒、生意失败、负债累累的时候,另一方就躲起来了。

能够跟我们永不舍离、常相厮守的,就是阿弥陀佛,祂主动而来,不嫌弃我们,不计较我们,接纳我们,而且对我们极尽体贴包容(亲人之间都不能体贴、不能包容,凡事都会计较了,何况朋友呢),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真正的朋友。人生在世,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有阿弥陀佛做我们的朋友,能够与佛同在,这是何等的幸福!所以,阿弥陀佛是「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荷负群生

更进一步,阿弥陀佛「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也就是,荷负群生的重担。我们的债务,朋友都吓得跑开,见不着影子,谁能够帮我们承担?我们承担不起,又没有人来协助我们,只有阿弥陀佛!祂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祂主动而来,承担我们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

我们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我们自己还不起,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累生累劫以来,我们不晓得杀了多少人、欠了多少债,如果这些罪业是有形体的话,《华严经》里说:

假使罪业有形体,尽虚空不能纳受。

虽然没有形体,可是它有一股力量,时间一到,必定要受那个果报-- 我们承受不起。《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没有人能够互相承受得起。

这个时候,十方诸佛当中,只有阿弥陀佛主动来承担我们的罪障,负起我们的重担-- 这就是第十八愿,也就是真正的「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不请之法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在我们不知之时,阿弥陀佛已为我们准备了;在我们乞求之前,阿弥陀佛就主动给我们了。我们不晓得要求,也不晓得追寻,阿弥陀佛主动地回向给我们、布施给我们。

不等待我们追寻,不等待我们请求,阿弥陀佛就已经送到我们的面前来了。

纯孝之子

而且,为了将名号功德送给我们,使我们了解,来触动我们的心,进一步,阿弥陀佛「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就好像心中纯净,毫不伪饰的孝子对待父母亲一样,爱之于心,敬之于色,父母任何的言语举动,任何的需求,孝子都欣然接受、毫无难色地去完成,这种纯孝之子,在世间是很难得的。而阿弥陀佛是佛,祂把我们十方众生都看成祂的父母,而祂自视为纯孝的儿子,来孝敬十方众生。

视若自己

进一步,阿弥陀佛把我们看成祂自己,所谓: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既然我们是祂,祂也是我们,那么,我们这罪恶众生所受的六道轮回之苦,以及在六道轮回当中所负的债务,岂不是阿弥陀佛都有责任替我们偿还呢?我们是偿还不起的,但如果有阿弥陀佛,那就毫无问题。我们再大的业障,在阿弥陀佛的大功德宝海里面,就如同沧海之一滴而已。

所以,我们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就是说,整个生死轮回的大罪,在这称念名号的当下,就完全断除了。

原因是什么?因为这六字佛号是「万德洪名」,是袪除所有业障的功德宝海,使得罪业再深的众生,只要依靠这句名号的救度,都能被救,往生成佛。

这几段经文,很能贴切地、彻底地流露出阿弥陀佛的悲愿。

「设」三义

「设我得佛」这个「设」,在其它译本翻为「若」,也就是「如果」的意思;也可以延伸为「设计」、「设定」。

「我」是指法藏菩萨本人,不是指其它的菩萨,是独一无二的法藏菩萨。

「得佛」就是成佛的意思,是因中说果,还没有成佛,可是在因地就向着成佛的境界前进。

如果

「如果」也就是有前提的、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说,祂的成佛不是为自己的成佛而成佛,祂有个目的,就是为众生而成佛。祂的成佛,是完完全全站在为了救度众生而成佛的,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祂未必要成为这样的一尊佛。所以,这个「设」就有个前提条件,必须要达到祂所设定的目的,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之前,祂就不成佛。

在《无量寿经》〈赞佛偈〉里面也说: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吾」是指法藏菩萨本身,祂还没有成佛,可是誓必成佛,不达到成佛,誓不终止,所以说「吾誓得佛」。「吾誓得佛」的目的是为了「普行此愿」,为了完成祂的四十八大愿,尤其是第十八愿,使一切怀有恐惧的众生彻底消除恐惧,得到大安心、大满足。

这个「设」看起来有消极的意味,但背后却有积极的动机,所谓背后,就是后面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设计

「设」也可以引申为「设计」。法藏菩萨设计了四十八大愿的蓝图,归纳为三种:一种是就佛身来讲,一种是就国土来讲,一种是就救度众生来讲。

就「佛身」来讲,阿弥陀佛如果四十八愿完成的话,祂要成为怎样的一尊佛?也就是成为「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同时,使无量诸佛来赞叹祂的名号,来称念祂的名号,使众生启信,作众生模范,要成为这样的一尊佛。

就「国土」来讲,祂成佛的国土是涅槃的国土,《无量寿经》里说是「国如泥洹,而无等双」,善导大师解释说「极乐无为涅槃界」,不但祂自己受用,而且也能够让往生净土的众生同样受用祂成佛的果报,通通能够证悟涅槃。

就「众生」来讲,设计成怎样救度众生呢?可以说是平等、没有差别、没有任何条件地救度众生。

设定:生佛一体 功德之源

「设」也可以说是「设定」。

「设我得佛」本身涵盖佛,也涵盖众生。生、佛双双涵盖,生、佛一体设定。也就是,如果祂成佛的话,必须同时完成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所以,阿弥陀佛的成佛,等于成就了我们众生的往生,成就了我们众生往生的归宿。所以,这个「设」是双双设定,阿弥陀佛本身,以及众生本身。

因设果定

阿弥陀佛的「设」也可以说是「因设果定」。也就是因地上设定的话,到达祂成佛-- 因圆果满的时候,这个果就顺着这个因而自然地定下来,永远不改变。也就是说,因果相顺、因果自然,所谓「如是因,如是果」,有什么因,必然通达什么果。

阿弥陀佛如果成佛的话,祂所成的是「无量光佛」,是「无量寿佛」,所以,在时间上是贯彻三世-- 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是遍满十方法界、遍满大宇宙,可说是竖穷横遍,不能更改,不能更动。

就好像火的本性是向上的,水的本性是向下的;阿弥陀佛如果成佛的话,凡是念佛的众生,就必定蒙受无量光明的摄取不舍;也必定自自然然地往生极乐、快速成佛,这个叫做「因设果定」。

三种自然

不必假藉人为的、人为不能改变的,叫做「自然」。有三种自然:

「业力自然」:众生自身的因果,是「业力自然」,也就是众生所作的业,如果他因地行善业的话,就自自然然的,将来会得到善的果报;如果他因地为恶的话,也必定地、自然地,将来会受痛苦的恶果,这个是不能更改的,所以叫做「业力自然」,这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愿力自然」:念佛往生成佛是「愿力自然」。也就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下了「使念佛的众生往生成佛」的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已经成就,我们只要依循祂的愿,就自自然然地顺着祂愿力的自然性,而得到往生成佛的结果,这是「他因自果、他作自受」。

「无为自然」:极乐世界是「无为自然的涅槃境界」,一旦往生,不须藉假有为地造作、功用,而自然地证悟涅槃。犹如生为天人,不须藉假学习的造作功用,自然具足五种神通;生为飞禽,也不须藉假学习的造作功用,自然能够展翅高飞;生为水族,亦不须藉假学习的造作功用,自然能够悠游深海。

「我」二义

「设我得佛」是一切功德的来源,贯彻整个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每一愿的开头都说「设我得佛」。

如果从第十八愿来讲,所有经文都在「设我得佛」的贯彻之下。因为有「设我得佛」,所以才有十方众生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一开始是「设我得佛」的发愿,最终圆满结束也是「设我得佛」的完成。

唯一救主

「设我得佛」的「我」显示唯一性,不是其它任何佛菩萨,唯是法藏菩萨,是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唯一地、独自地、主动地为我们十方众生发愿,为我们十方众生承担。

法藏菩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出「设我得佛」而发了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大愿的呢?《无量寿经》在说法藏菩萨发愿之前,先说「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然后一直列了五十三位佛的名字,最后总结说:「如此诸佛,皆悉已过。」为什么要说这五十三佛呢?五十三佛不仅仅是五十三位佛,而是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以来所有一切的佛,这过去久远以来的每一尊佛出世,都会教化度脱无量众生,善根成熟的众生也都得道解脱,但像我们这样罪业深重的众生,却一次又一次地漏于诸佛救度之外,如果没有法藏菩萨站出来为我们发愿,以我们这样的劣根种性,未来无量大劫又要像过去一样漏于诸佛救度,永无出头之日。

法藏菩萨正是看到这种情况,主动站出来为我们发愿,说:「设我得佛,罪业深重、漏于一切诸佛救度的众生,我必救度。如果我不能完成一切诸佛未能完成的大愿,誓不成佛!」

《悲华经》卷六言:「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众生,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瞋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以重业故。」

被所有诸佛所摒弃的众生,唯有阿弥陀佛一佛为我们发下了「必定救度,不能救度,誓不成佛」的大愿。在《无量寿经》里,法藏菩萨自己表明说「我建超世愿」,而释迦牟尼佛《弥陀偈经》里说「发愿逾诸佛」。所以,法藏菩萨 -- 阿弥陀佛,是我们众生唯一的救主。

主动、平等、无条件

「设我得佛」的「我」,显示法藏菩萨是主动地、积极地、平等地、没有差别地救度十方众生。所谓主动,就是不因乞求拜托,不问对象,不讲条件,与智慧无关,与学问无关,与善恶无关,与修行无关。

就像父母养育儿女,是充满了欢喜的、主动地来扶养、教育儿女,为儿女做一生的规划,而付出他们一生的心血,并不因为儿女的乞求拜托。

阿弥陀佛在兆载永劫之前,以悲悯十方众生之心,主动地为十方众生发下四十八大愿,并不是因为我们十方众生向祂乞求拜托。

同时,法藏菩萨救度十方众生是不问任何对象,将救度的功德、成佛的功德,白白地送给每一位愿意接受的众生,所以是不讲任何条件。

因此,信受弥陀救度,跟自己有智慧、没智慧没有关系,有学问、没学问也没有关系,有修行没修行也没有关系,甚至跟善恶也没有关系。只要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信受弥陀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 -- 也就是从此「专称弥陀佛名」,心心念念忆佛念佛的话,那么救度的本身已当下完成。

所以,「设我得佛」有主动、积极、平等无别的含义。

「得佛」:惠以真实之利

进一步,「设我得佛」的「得佛」就是「惠以真实之利」-- 惠施给我们十方众生真实的利益。

所谓「真实」,就不是「虚假」;「真实」就是绝对性的,不是相对的;是圆满的,没有缺陷的,也就是成佛。法藏菩萨发愿以祂自己成佛的利益来救度我们、利益我们,也就是说,祂给我们的,不但不问对象、不讲条件,而且必定能让我们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必定能让我们往生成佛,这个叫「惠以真实之利」。

阿弥陀佛主动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所以,阿弥陀佛的愿等同我们的愿,阿弥陀佛的行等同我们的行。要我们发四十八大愿,我们发不起来;要我们以兆载永劫的时间来积植四十八大愿的无量德行,我们是不可能。因此,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目的既然是要惠施给我们,所以时时刻刻在呼唤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听到,进一步能够信受。

可以说,弥陀的呼唤是通彻法界的,净土的法音是响流十方的。《无量寿经》中说: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阿弥陀佛不成佛则已,一旦成佛的话,是要使得这句万德洪名,所谓「上通天堂,下彻地府」-- 还不够!是要响流十方,遍满整个法界。

自从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以来,就一直在呼唤我们,点点滴滴的功德都在回向给我们,希望我们来接受。

光摄念佛

「设我得佛」,是要成为怎样的一尊佛呢?要成为「光明摄取」的佛。

《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法藏菩萨一旦成佛的话,只要念祂的名号的人,就自自然然地在祂的佛光摄取之中。

摄取不舍有什么利益呢?念佛人在佛光的摄取当中,能够消业障,增福慧;时刻受弥陀的保护,以及十方诸佛的护念,现生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临终阿弥陀佛来迎接、安然往生。所谓: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佛圣既然现前来迎,目的就是保护我们,消除我们的冤障,使得我们没有障碍、顺利、安然地往生成佛。

所以「设我得佛」就是要给予众生往生成佛的真实利益。

他作自受

「设我得佛」的本身也显现净土法门是「他作自受」的法门。

如果从因果的道理来讲,所谓「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也就是说,自己所作的善,自己承受将来的乐果;自己所作的恶,自己承受将来的苦果,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这是一般的因果必然的道理,这个叫做「自作自受」。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用功,自己成绩好;他人喝酒他人醉,他人努力他人得。都是各自接受各自的果报,所谓「要怎么收获,就怎么耕耘」,也唯有流汗耕耘之后,才有欢喜踊跃的收获。

这是一般因果的道理,可是唯有阿弥陀佛却是超越一般因果的道理,这个叫做「他作自受」。

阿弥陀佛修行,愿行圆满所得的果,却是我们来接受、来享受。

好像父母辛勤所累积的财富,却是儿女来继承、来受用。尽管儿女并没有父母的才智和努力,却能够拥有父母才智努力的结果,这个叫做「他作自受」。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卷下就说: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
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显示不仅现在要往生的众生,是靠弥陀的本愿力;即使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将来成佛,广度众生,也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所成就的,也就是「往还皆由本愿力」。这个充分显示「他作自受」,超越寻常因果道理。

这种「他作自受」的道理,在《无量寿经》有非常充分的显示。譬如说: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又说:

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又说: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又说: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又说: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这些经文都显示: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是「他作自受」的法门,是赐给我们能够成佛的真实之利的法门。

果地法门

「设我得佛」显示这就是果地的法门。

有句话说: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菩萨修行,如果愿行不圆满,就不能达到这个果地。现在阿弥陀佛以愿行圆满的果地,来送给我们还在因地、还没有成就的众生,使我们因地的众生在因地就拥有了果地觉,拥有了果地的圆满功德。等于阿弥陀佛的愿是我们的愿、阿弥陀佛的行是我们的行。我们即使没发大愿、没修大行,但却有了大愿,有了大行,不修而有大愿大行,这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因该果海」:众生因地所接受的,全部是果地广大无边的功德。

「果彻因源」: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全部要给因地的众生。

从果向因

果地法门,是「从果向因」,非从因向果。也就是说,直接由佛来赐给因地的众生,这个就是从果向因;而不是众生从因地发愿起修,然后一级一级地往佛的境界前进。

以阶位来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就是要经过四十一阶位,从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十地和等觉,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经过了这些阶位,才能够进入妙觉,也就是成佛的境界。

但是,净土法门是果地法门,在因地就能够横超到果地,不必经过这些阶位。

好像台北一○一大楼,从第一层要到最高的一○一层,如果坐电梯的话,一下子就到了,如果不是坐电梯,一阶一阶地爬,时间要很久,力量不足的话,还爬不到,残障的话,更不能爬。可是如果乘坐电梯的话,有力量没力量,有残障没残障,都同样快速地到达一○一层。

所以,果地法门就是「横超」的法门,这个都是由于法藏菩萨「设我得佛」的发愿。

有关「设我得佛」,就概略地提出这几点。

第二节  弥陀久已成佛

《阿弥陀经》说: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也就是说,祂在十劫以前,还没有成佛,还在修成为阿弥陀佛的菩萨无量德行,一直到了距今十劫之时,才成就,才圆满,而成为南无阿弥陀佛。

非过现未来

但是,如果就《无量寿经》的另一种译本 --《庄严经》来看,其实法藏菩萨(阿弥陀佛)是古佛的示现。

弥陀久已成佛,故《庄严经》言:
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
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这段经文可说浅显易懂,说明阿弥陀佛其实早已成佛,但是为了度化众生,所以才又显现在西方极乐世界。

「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我们所谓的「来」,必定是有从一个方向而来的,比如说从高雄来到台北,或者从台湾到美国去,有一个方位,有一个过程,可是如果成佛的话,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的。为什么呢?对我们凡夫来讲,有空间、有方位,但是对佛来讲,无所谓空间,没有所谓东西南北上下空间的存在,可以说尽虚空都在佛的身心里面,所以,佛是无所不在的,没有所谓的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所以说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也是无生无灭,并不像我们凡夫,有生有死,有六道三途轮回,因此就有现在、过去、未来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因此说「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

法性法身

这是指什么?指法身而言的,法身原来存在、永恒存在、普遍存在、永不变异,当然超越时间、空间,而且,没有所谓的生,没有所谓的灭。既然超越时间,就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

方便法身

同时,法身不是我们凡夫所能够看得到、听得到、嗅得到,能够触摸、能够形容、能够想象的,法身离开凡夫的一切思惟境界。但,如果佛永远都在法身当中,如何能救度众生呢?不可能救度众生!必须要从法身而出,示现一个方便,才能让我们看得到、听得到,能够让我们来赞叹、来称念,能够让我们来忆佛、念佛,所以,必须要示现一个方便的法身。

因此,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就说,阿弥陀佛是什么?是:

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
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

这两句比较深奥,就是说,阿弥陀佛原来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的佛,这是法性法身,但为了救度众生,祂示现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法身来讲,是方便法身,祂也是法身,但是这种法身就称为救度众生的方便法身。也由于有这个方便法身,才能显示出祂本身的法性法身。所以说:「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

冰水喻

昙鸾大师进一步又说:

此二种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

这两种法身,就是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虽然不同,但同是一个法身,所以「异而不可分」,不可分就是一体的;可是又「一而不可同」,虽然是一体,但法性是法性,方便是方便。法性的话,跟众生没有缘,不能救度众生;方便的话,跟众生有缘,能够救度众生。所以,这两个是一而二,二而一。

就好像冰跟水,由水结成冰,冰跟水虽然不同,但是一体不可分,冰仍然是水,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本质、同一个内容、同一个成分。但,水跟冰的作用,各不一样。

礼佛当作真佛

昙鸾大师又说:

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
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

也就是说,法身是寂灭性的,不是我们众生能够看、能够听、能够想象的,所以是无相;但虽然无相,也由于是无相,没有一个固定形象,不被一个形象所拘束、束缚,所以才能够无所不相,要显现什么相,就能显现什么相,而所显现的相,仍然不离法身,与法身一体不二。所以,昙鸾大师才说:「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

从这一点来讲,我们所膜拜的佛像,不管是雕刻的也好、手绘的也好,它跟法身,你说是同还是不同?如果从这一点来讲,相好庄严就是法身,是「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的。因此,我们供养佛像、顶礼佛像,就要把它视为真佛,这样的话,我们一合掌、一顶礼,当下就跟佛相感通。所以,善导大师说:

众生起行,身常礼佛,佛即见之。

第三节  何故示现法藏

佛意幽深

然何故又示现法藏菩萨,重新为众生发愿修行?
佛意幽深,凡愚叵测,试述四义。

意思就是说:固然「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可是如果以方便法身示现在西方也可以,为什么要再度示现为一位国王之身,然后再经过五劫的时间发四十八大愿,再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为什么要经过那么样繁琐、冗长的过程呢?

「佛意幽深」:佛的境界是非常幽玄、非常深奥的。

「凡愚叵测」:「叵」是不可能。也就是说,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够思惟、能够了解的。《无量寿经》说: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惟佛独明了。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悲愿,阿弥陀佛的智慧,深度跟广度是没有一个底、没有一个边,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大宇宙有多大,阿弥陀佛的誓愿之海就有多深、多广、多大,这个不是罗汉、菩萨所能够思惟而来,是只有佛跟佛才能够了解的。在《无量寿经》里面,释迦牟尼就形容说:

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意思就是说,以释迦牟尼佛这样的成佛之身,要来述说形容无量寿佛的光明威神,夜以继日、相续不断地来赞叹、来宣说,以一劫的时间,也不能说尽、赞叹尽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这个「劫」,是多长的时间呢?等一下我们会解释到)。连佛都这样了,何况是我们凡夫呢?

试述四义

底下这四点,是我个人的见解,我想对阿弥陀佛的阐扬,应该是会有帮助的。

一、为启众生信心。

二、为显超世大愿。

三、为成诸佛之王。

四、为使诸佛称扬。

一、为启众生信心

第一,为启众生信心。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本来已经成佛,为什么又要示现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之前,发下四十八大愿,又要经过兆载永劫来积植无量德行呢?为什么要这样?第一就是为了启发十方众生的信心,为了消除十方众生的疑虑。

法藏出家

《无量寿经》如是言:
超发无上殊胜之愿:
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祂在还没有出家、成为法藏菩萨之前,是一个国王,祂的出家、发愿修行的经过,在《无量寿经》卷上都有介绍。概略地说,这位国王很有智慧,很有爱心,又很果敢,精进勇猛。祂遇到一位佛,叫做世自在王佛,听了世自在王佛说法之后,由于祂很有智慧,又很果敢,就晓得,即使当国王为百姓服务,总不如出家修行、传播佛法、救度十方众生来得尊贵有价值,因此祂舍弃了祂的王位,舍弃了祂的皇后、妃子,舍弃了祂的财、名,因为既然是出家人,就不蓄钱财,不用华贵的衣饰,而且是所谓的「一钵三衣」,当然这是形容出家人舍离五欲,心中纯净安宁,生活简单朴实。从国王到一位如同乞丐的比丘,那真的是天差地别,祂能够放得下,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正显示祂的智能与果敢。

法藏第一

《庄严经》言:
法藏比丘,信解、明记、修行、精进、智慧、大乘,皆第一。

《无量寿经》另外一种译本《庄严经》,里面就形容法藏菩萨「信解第一」,法藏菩萨对于世自在王佛所说的法能够相信,能够了解,在当时是属于第一的;而且「明记第一」,也就是记性也是第一的,既是「一闻千悟」,而且一闻就永远不会忘记,同时「修行第一、精进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什么都是第一的。

十地菩萨

法藏菩萨在为我们众生发这四十八愿的时候,是在什么果位所发的呢?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是「圣种性」,圣种性是八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间的阶位。可知那时候的法藏菩萨是大菩萨。

五劫思惟

法藏菩萨听闻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发心出家,而且起了大悲悯心,为了救度十方众生,发下四十八大愿。

那么,这四十八大愿是从哪里来呢?一方面是祂的师父世自在王佛,将这个大宇宙之中,二百一十亿的世界,显现给法藏菩萨参考选择,法藏菩萨一方面依据这二百一十亿的国土作为参考,选择其中善的、微细的、殊胜高妙的;舍去垢的、粗劣的、低质的,又加上祂个人的愿在里面,这样足足经过五劫的时间。

劫-无法计算之时间度
芥子劫--四十里城,百年取一,芥尽劫未尽。
盘石劫--四十里方石,天衣拂尽。
兆载--中国二十三数之「一、二……百千万亿兆(十五)……载(二十三)」
兆载永劫-无量无限之长远时间。

「劫」是印度用来形容最长时间的单位,不可计算的长时间,印度都用「劫」来计算。劫是超越我们想象的时间,可以说是比天文数字还要天文数字。

在经典中有两种譬喻,来形容这个「劫」是多么的漫长,一种譬喻叫「盘石劫」,一种叫「芥子劫」。

盘石劫

「盘石劫」就是有一块大石头,高是四十公里,长也四十公里,宽也四十公里,也就是一块四十公里正方的石头,每一百年有长寿天人用很轻柔、很细的天衣,轻轻地划它上面一遍,每一百年划一遍,一直划到这块石头都没有了,这个劫还没有完。你看劫就这么漫长,想起来就让我们惊心动魄。

芥子劫

「芥子劫」就是有一座大城,同样是长四十公里、宽四十公里、高四十公里,这座大城里面满满的都是芥子,每一百年拿出一粒,一直到大城的芥子通通都拿完了,这个劫还没有完。

可知劫的时间是多么漫长。而且,劫还有「小劫」,有「中劫」,有「大劫」,这只不过是「小劫」,还不是「大劫」。

清净之行

清净之行:无三途六道、四苦八苦、五阴炽盛、分段生死、变异生死等苦。

经过五倍的劫,去思惟极乐世界的蓝图。

法藏菩萨建设极乐世界,是为祂自己所建设的吗?不是,是为我们十方众生所建设的。就好像爸妈盖华宅,是为了他们夫妻的享受吗?不是!是为了儿子。为了这个儿子而经过五劫的时间思惟出极乐世界的蓝图,无非是要让我们到那里没有三界六道种种的苦,到了那里就能够享受法性无为的乐,而快速成佛,这个就是「清净之行」。

娑婆无清净

我们娑婆世界,没有所谓的清净,因为我们有三恶道,有六道轮回,有生老病死,有四苦、八苦,如果有这些的话,就谈不上清净。

极乐无诸苦

极乐世界没有六道轮回,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没有生老病死。不会死,生命是永恒存在而又自在无碍的。

如果只是生命长久,但是会老,或是会病的话,这生命也没有意思,即使活到一百二十岁,生命很长,被颁奖为长寿老人,但是如果天天包尿布,会有意义吗?或是生病躺在床上,要请人来照顾、喂食,所谓久病无孝子,因为儿子一方面要为三餐上班去,回来又忙照顾孩子、整理家庭,久而久之,对躺在病床的亲人,就觉得如果能够早一天解脱的话,那么彼此都能解脱。然而到了极乐世界不但不会死,生命长存,而且是没有老、没有病的。

但若没有老病、生命长存,可是跟恩爱的人两地相思,不能相见,好像织女、牛郎每年七夕之夜才能见一次面,如果乌云遮住,还要再等一年,那也是苦。可是到了极乐世界,是没有爱别离苦的,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是诸上善人!如果不想见面的人却要天天在同一个屋檐下,彼此一见面就眼红,也就是「怨憎会」,那也是苦,在极乐世界没有所谓的「怨憎会苦」。

可是即使生命长存,一切都好,但没得吃、没得穿,也不可贵,那也不快乐。可是,极乐世界是如意的境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只要起心动念,什么东西都会当下出现的。

无量久远

要完成这样的世界,才必须经过那么漫长-- 具足五劫的时间去思惟、去选择。「摄取」也是选择的意思。

所谓「有愿无行是空愿」,接着,法藏菩萨又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去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兆」、「载」都是数目的单位,我们从个、十、百、千、万一直数,「亿」再上去就是「兆」,一直数到最后第二十三位,就是载。兆、载还可以用数目来表示,可以用我们凡夫的头脑去计算,可是这个劫就是天文数字了,何况上面还有一个「永」 --「永劫」,「永」是永恒的意思,也是超越时间性的。一般成佛只要三大阿僧祇劫,而要成为阿弥陀佛这样一尊佛,却要经过兆载永劫,在这么无量久远、不可算计、不可思议长的时间,勇猛精进地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为了广度众生,才五劫思惟、永劫修行

法藏菩萨为了成为阿弥陀佛,为了让十方众生能够离开六道轮回、到极乐世界成佛,是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为我们修行。如果没有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就可能十方众生中有某些众生可以往生,但是另一些众生就不能往生,因为要平等地使所有众生都能够往生,阿弥陀佛才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去圆满无量的德行。

所以,我们读到阿弥陀佛这「五劫思惟」、这「兆载永劫」,我们真的会感动得趴在地上痛哭流涕的。古人有一看到这两段经文就含泪悲痛的,这是因为法藏菩萨的悲心愿行深彻广大,无涯无底,不只惊天地、动鬼神,而是超出时空,震动法界。

我们读诵这四十八愿的愿文,只不过几分钟就完了,阿弥陀佛却是以五劫的时间才思考出四十八愿这么殊胜的内容。

为什么要经过那么长久呢?因为是要以最方便、最容易的方法,来救十方所有一切苦难众生,让他们一旦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当下进入涅槃境界,跟阿弥陀佛相同的境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阿弥陀佛才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超发四十八大愿。

五种超发

超发之「超」,大意有五。

「超发」有几种「超」呢?我简单举出五种:愿超诸佛愿、国超诸佛国、佛成诸佛王、法是最上法、机是最下机。

第一,「愿超诸佛愿」

愿超诸佛愿: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愿是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愿。请看讲义: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这一段是在《无量寿经》。

「我建超世愿」:这个「我」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菩萨,祂说祂所建的愿是超越十方三世的。

《弥陀偈经》发愿逾诸佛

超越哪些人呢?《弥陀偈经》就说:

发愿逾诸佛。

就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是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

凡是要成佛,必须「愿」跟「行」两种都圆满,首先要发的是总愿,也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外还要发「别愿」,别愿就各各不同了。不管十方诸佛总愿也好、别愿也好,都不及阿弥陀佛的愿。

所以,这里「超发无上殊胜之愿」,第一就是「愿超诸佛愿」。

第二,「国超诸佛国」

国超诸佛国: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净土。

《无量寿经》说: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这是在法藏菩萨还没有成佛的时候,祂的志愿是这样的宏伟。祂说:如果祂成佛的话,祂的佛国是十方诸佛中第一,同时,祂的极乐世界就是涅槃的境界,是十方世界没办法跟祂等同、并论的,所以说「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泥洹」就是「涅槃」。极乐世界有依报跟正报,所谓「依报」就是极乐世界的环境,「正报」就是阿弥陀佛本身,以及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因为一旦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话,通通成为菩萨。

其实,往生极乐世界是通通成佛,只是一个国土只能有一位佛,其它即使有佛的功能,也下降一级成为菩萨,名称虽然不同,可是内涵都是一样的。

所以善导大师说,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界」,不管依报环境,还是正报的阿弥陀佛,以及所有菩萨同伴,都是同样一类,也就是同样一个涅槃境界。

所以说:「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超逾十方

《无量寿经》又说:

其佛国土,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这是法藏菩萨愿行达成之后,释迦牟尼佛在赞叹、介绍极乐世界的内容,说:极乐世界之清净庄严,是超越十方一切世界的。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赞叹的。

涅槃界

同时,释迦牟尼佛又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泥洹无为之道。

唯有佛的境界才是清净,如果还没到达佛的境界,即使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就不能算是清净。

「微妙快乐」:「微」,就是虽然有形,但没有质。我们世间都是有形体,眼睛看得到,手摸得到。「微」已经是看不到、摸不到了。而「妙」就是很难想象,超越我们的境界。极乐世界就是「微妙」的境界,充满安宁快乐,没有忧悲苦恼,所以说「清净安稳,微妙快乐」;当然更没有生老病死,所以说「次于泥洹无为之道」。「无为」就是不生不灭。

从这几段经文来看,阿弥陀佛所超发的愿、所成就的国,超越十方诸佛的净土。

第三,「佛成诸佛王」

佛成诸佛王:也就是阿弥陀佛成为诸佛之王。

诸佛之王,光明极尊

这在《大阿弥陀经》里面就很直截了当地说,阿弥陀佛是: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也就是说,十方三世都有佛,而在这十方三世诸佛中,阿弥陀佛是王。王是跟部下、百姓相对待的,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国王,除了这个国王以外,都是臣下、都是百姓。所以,在此可以理解到,阿弥陀佛是那样的超越;而我们称念阿弥陀佛的众生,又是多么的具足善根福德。

《大阿弥陀经》又说:

「光明中之极尊也」:十方诸佛都有光明,菩萨有光明,天人有光明,我们人间的善人、恶人,也都有各自相应的光;甚至畜生有畜生的光明,花草树木也有光明。在一切光明中,只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极尊的。这光明的尊贵性到达极点,根本不是我们能想象的。

经典上又形容阿弥陀佛的光明是: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也就是说,是十方诸佛的光明所望尘莫及,达不到的。

阿弥陀佛的光明有一个很殊胜的作用,那就是追寻、跟踪、保护、救度念佛的人。

谈到光明,往往我们会联想到太阳光,或者是电灯的光亮,但这只是我们肉眼可见的物质现象,而光明在佛法当中,更是指无形的佛的智慧、佛的悲心、佛的愿力、佛的大念力。

佛的大念力

佛的大念力,遍布宇宙法界,能够实时给陷在黑暗苦难中的人光明喜乐,给孤独无助的人温暖安慰,它的速度和功能只能用「光明」来形容,所以就称为光明。

阿弥陀佛的光明,当然,它的速度以及功能可说是诸佛菩萨中最尊第一的。单单这样讲,我们很难贴切地去理解,所以,我想借用一则事例来说明。

意念照相

当年在日本的时候,我很少看电视,若看只看那种比较奇特性的节目,也就是所谓的「超能力」,也叫特异功能。有一次表演的是「意念照相」:心中专注所想的东西,可以用一种特殊的照相机拍摄下来。也就是这个人专心一意地想着某个东西,瞬间,他所想的东西就映现在照相机的胶片上。准不准?他们倒是有一个试验的标准。就是他们摆了一些东西,在那些东西里面,你选其中一个去专一想象,这样的话,所映现出来的能确定是不是你所想的。只要对方专心一意地想着某个东西,那个东西,都能够被拍出来。

念佛佛住顶,念佛放佛光

由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经典上所谓「念佛佛住顶,念佛放佛光」--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安住在我们的头顶上。如果以刚刚所讲的事例,就是专心一意地想,胶片上就能够浮现出我们所想的来做为证明,那就很贴切了。因为它照片所拍出来的是人脑的地方,印堂就浮现出他所想的影像,可以说就是在他的顶上了。经典上说,我们念佛,佛就安住在我们顶上,佛经所讲的没有错。在古代没有这种照相机,根本就无从印证。现在科学愈发达,愈能印证佛言不虚。因此就更肯定我们念佛的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是佛教徒、非佛教徒,是善人、是恶人,只要想佛、念佛,阿弥陀佛就住在他的顶上。所以,这个可以用超能力的照相机印证出来。

同时,所谓阴阳眼,或是超能力的眼睛,也可以看出对方是一个念佛人。只要大家专一地念佛,自自然然对方能够看到你的头上有阿弥陀佛。不止我这样,大家也都一样。因为台湾宗教很盛行,不管是佛教或民间信仰,有这种能力的人蛮多的。当然,有没有正知正见是另一回事,但是他们确实感受得出来。

凡夫的念力作用

光明就是佛的念力。佛有念力,我们凡夫有没有念力?凡夫也有念力,当然跟佛不能比。

譬如说念力强的人,在路上走,他如果专心一意地呼唤前面的某某人回头过来,对方就不知不觉地回头过来。这就是念力很强。

在古时候,春秋时代孔子的一个弟子,就是孝顺第一的曾子。有一天,曾子去砍柴,他的母亲在家里,亲戚朋友来了,曾子的母亲不知道怎样招待才好,而且也急切地盼望曾子这时候赶快回来,这种盼望之心不知不觉就咬食指头了。这食指头一咬,母子连心,就让在山上砍柴的儿子感受到这个迫切心,想着「在家里的老母亲可能有要事要找我」,所以连忙赶回家去。这也是念力的作用。

还有一种使用念力的方法,就是拇指捏住食指,向他所想念的人的方向去呼唤他的名字,专心一意地呼唤。若只是短短地呼唤一两分钟,不一定有效果,要持续十几分钟,不知不觉,十几分钟后,对方打电话过来了。

我也参观过超能力表演,以念力折断汤匙,或是把小小的东西移开。在台中有一位石朝霖教授,他也有某种超能力,能够用念力让钟表的秒针短时间停住不动。有一次他到美国一个赌城,什么玩法我不会说,就是有珠子在滚动,他可以用念力让珠子随他的念力走动,所以赢了很多钱。结果引来赌场老板的注意,觉得不寻常,立刻出来将他好言劝离,认为这不是以正当方法在玩,所赚的钱就带回去,但是下次请不要再来了。当然石教授不是以这赌钱,而是被好奇而又想试验的好友所怂恿的。

苏联有一个女孩子更厉害,她可以用念力使人的心脏停止。这个如果用在战场上的话将很可怕,可以使飞机的驾驶员心脏停止。

这些都还只是凡夫的念力。凡夫都已经能够有这些念力了,何况诸佛之王、光中之尊的阿弥陀佛!

六字名号就是光明

所以,我们要相信:只要念佛,佛就住在我们的顶上。同时,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就是光明,而且是光中之极尊,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所以,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身上就会放出阿弥陀佛之光,这个是自自然然的,不管你知不知、求不求,都自然会有的。这是第三点「佛成诸佛之王」。

第四,「法是无上法」

第十八愿及成就文、流通文言:
乃至十念、一念,即得往生。
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法是无上法: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是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无量法门当中最上的,最殊胜的。

怎么讲呢?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了,可见「乃至十念」的众生,愿生极乐世界就必定往生。因此,成就文说:「乃至一念,即得往生。」

乃至释

不过,这句「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很多人都错误地解释。现在我们必须要专注地听解「乃至十念」、「乃至一念」的意思。因为它上面有「乃至」,而不是说「只要十念」或「只要一念」。

临终之机

乃至长到尽一辈子,乃至短到这个人临终了、剩十口气而已,这时候才接触到这个法门,才念十念而已,甚至,才念一念而已,他也能够往生成佛。可知,一念、十念是指临命终的人。

乃至一生

以「临终一念、十念」也能往生,来显明「乃至一辈子」的念佛必定往生,而不是说只要一念、只要十念-- 不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如果寿命延长的话,他就会延长为乃至二十念、乃至一百念,乃至一日、乃至七日、乃至八日,乃至尽一辈子的念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就不是真的有信、有愿、有行。

乃至十念善导释

善导大师的著作对第十八愿的解释非常多,其中对「乃至十念」有很简明扼要的解释,略举一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可知「乃至十念」或「乃至一念」是就临终之机而言的,若是平生之机,则上尽一形的念佛。因此,若完整的说,即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念」之念佛。

无上大利-- 真实之利

《无量寿经》说: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可知,念佛法门是无上法门。「无上大利」就是成佛的利益,也就是《无量寿经》开头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

世上有真实的利益可言吗?世上没有一件事情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无常,只是一时因缘和合而有、而存在,时间一到就涣散而归灭了。

只有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所以说,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话,这个人应该知道他已经获得成佛的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个人已经拥有无上的功德了,无上的功德和他合为一体、永不分开,叫做「具足无上功德」。

所以从法上来讲,阿弥陀佛所超发的这个法是无上之法。

第五,「机是最下机」

机是最下机(极恶最下之机)
第十八愿所言「十方众生」,乃包含「五逆谤法」之「地狱众生」。

机是最下机:从救度的根机来讲,机是「最下机」,没有比这个更下了。

最上法、最下机

什么是最下机呢?是十方众生,而十方众生涵盖阿鼻地狱的众生。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对象,我们不用去寻找其它的批注,也不必问别人,我们问问自己-- 自己是什么东西,就可以知道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是怎么样的对象。

有一句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经过几年、几十年,有心修行,才会发现,每过一年,更看清自己不但不会修行,而且真的很卑劣,真的是卑下根机。

那也显示,阿弥陀佛超发的大愿,是以极善最上的法,来救度极恶最下的根机。

法为无上法,
机是最下机。

岂不是很殊胜?既然是无上法的话,必定能够救度最下极恶的根机;同时,最下极恶的根机,也唯有这个无上之法,才能够救度他。

阿伽陀药喻

例如,一个人已经病入膏肓了,一般的药怎么医治得了呢?必须是「阿伽陀药」。「阿伽陀药」就是任何疑难杂症、大小病症都能够医治的,叫做「阿伽陀药」。

阿鼻众生,其恶最重,其罪最深;但,只要念佛,阿弥陀佛也能救他,因此,弥陀佛名,被赞为「阿伽陀药」。阿鼻众生,若非弥陀佛名的阿伽陀药,则永无可救。故知念佛一法,无一人不堪修,无一人不能修。

强缘-- 环境塑造人

极乐无为涅槃界-- 依正主伴,同一涅槃,妙境界相。

我们这些最下之机,一旦往生的话,就会成为怎么样的众生呢?

环境会塑造一个人,人往往受着环境的影响。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国土善导大师说是「极乐无为涅槃界」,既是无为涅槃的境界,则不管我们是怎么样的极恶卑劣的博地凡夫,一旦往生,则主、伴、依、正都同一涅槃。

       

依正主伴,同一涅槃

《无量寿经》又说,往生净土的人是: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也就是说,内心的智慧以及神通都是一样的,同时,外表形相也没有不同。

佛相佛心

第二十一愿就说:凡是往生的人,当下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在形容佛的相貌,也等于说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都成佛,外貌既然是佛的容貌、形相,当然内心就是佛心的内容。《庄严经》就说: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生。

外在的色身妙相,内在大慈大悲,还有救度众生的能力,都跟佛一样。

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无量寿经》又说往生的人都是: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是在形容涅槃的境界,那是超越时间、空间的境界。我们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能证入涅槃,获得虚无无极之身,超越时空,永无生灭。

强缘助因成果

往生极乐世界是这么殊胜,这不是我们的才能,不是我们很有智慧、很精进、很有德行、很有善根福德,不是!是因为阿弥陀佛超发无上殊胜之愿的缘故。

但是,一般就会质疑说,那种境界是十地菩萨的境界,凡夫怎么也能够进入呢?

善导大师回答说,如果论我们众生有污垢的贪瞋痴,会障碍我们出离六道生死轮回,更何况得以往生极乐世界呢?所以说: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托佛愿以作强缘」:就是以阿弥陀佛所超发的无上殊胜之愿,做为我们的强缘。强缘就是百分之百、必定能够助因成果的,叫做「强缘」。所谓「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五乘齐入

「五乘」是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不论高低,只要有阿弥陀佛的强缘,就平等地进入极乐世界成佛,无关于这个人有没有智慧、学问,或德行,乃至善如何、恶如何,所以说「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到彼无殊

善导大师又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人也好,天也好,人跟天都还是凡夫,凡夫不是善就是恶,念佛都能够往生。

「到彼无殊」:在这三界六道,有人天善恶之高低不同,到极乐世界就没有不一样了。

「齐同不退」:通通进入不退转,而且必达涅槃的境界。

自然证悟

善导大师解释说: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也就是说,我们不到极乐世界则已,一旦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六根门头,任运自然接触极乐世界的六尘境界,只要一看到、一听到、一闻到,不假功用,自然大彻大悟,不必假藉我们在那里参禅打坐。这就是环境能够塑造一个人。

他受用身

由于四十八愿圆满成就才有极乐世界,众生才能够往生,所以四十八愿本身就是阿弥陀佛,本身就是极乐世界,就是救度我们众生的功能。救度众生之外,就没有阿弥陀佛的存在,所以昙鸾大师说阿弥陀佛:

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就是说,阿弥陀佛不止证悟了实相而成为自利的「实相身」,自利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彻底地利他,故阿弥陀佛也成为救度十方众生的「为物身」。因此阿弥陀佛全部都是利益众生之身,这个叫做「他受用身」,不止是成佛的功德阿弥陀佛受用,也是要给十方众生受用的。等于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愿、所修的行、所圆满的果报,就是我们众生的愿、众生的行、众生的果报(就好像父母的财宝,就是儿子的财宝)。我们之所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是完全依靠阿弥陀佛无上殊胜之愿;而阿弥陀佛无上殊胜之愿之所以能够圆满达成,是因为完成了救度我们十方众生的往生,所以,这个超发无上殊胜之愿的意义,是这样的深广。

当然,佛的境界,只有佛才能互相理解的,我们所解释的,是连大海之一滴都还不够,但多多少少能体会到阿弥陀佛无上殊胜之愿的伟大、难能、可贵。

各位同修,可贵不可贵?(众答:可贵!)

难能不难能?(众答:难能!)

南无阿弥陀佛!(上人朗声带领大众念佛三次)

大家头顶上有没有看到阿弥陀佛?身上有没有放光?-- 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悲无倦常照我身!

兆载永劫

我们再看下一行: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前面那段经文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愿是一种目标、一种理想、一种愿望,但若愿望不脚踏实地去实践的话,毕竟还是空愿,没有具体的能量出来。现在,阿弥陀佛以五劫的时间,超发了无上殊胜之愿之后,更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劫」,刚刚讲就是漫长的时间,没办法去计算、想象。劫已经那么长了,何况是「兆载永劫」?「兆」、「载」两个字,是我们中国用来计算数目的大的单位,亿上是「兆」,而「载」在最后一位,第二十三位。以我们可以算出来最高的单位来说明它的劫,还不够,还再加一个「永」字,那就显得更长了,长到我们连「想象」两个字都讲不出来。

「兆载永劫」这四个字,如果以另一部经叫《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也是《无量寿经》的同本异译),它所翻译的是怎样?

经于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亿那由他百千劫。

「那由他」-- 不能想象之大数目。我想这个不用解释,总之,它比五劫还要长上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百千万亿倍。

为什么要经过那么久?同样的,为了要使我们这种极恶最下的博地卑劣凡夫,都能够离开六道,而且往生成佛,阿弥陀佛不但要经过五劫时间去超发四十八大愿,还要经过兆载永劫去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圆满这四十八大愿。

那么,这菩萨无量德行内容是什么呢?《无量寿经》(《净土三经读本》三四页)说,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萨的时候: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
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
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这是祂内心的境界。另外说:

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这是祂外在的行持。以上二段属「胜因段」,然后「胜果段」。这一些我就不多讲了,大家可以利用时间去看。

清白之法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阿弥陀佛为了圆满极乐世界,为了成就佛身救度我们,祂所求的是清白之法。

我们世间所赚的钱、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清白的,都是有漏的、有贪瞋痴的、污染的、有毒素的。

阿弥陀佛既然没有「欲觉、瞋觉、害觉」,而且「住空、无相、无愿之法」,也就是没有贪瞋痴,没有无明执着,当然所求的法都是清白之法,清白之法都不是为了祂自身,自利是为了利他,所以说「以惠利群生」。

六度万行的结晶就是这句名号

阿弥陀佛把清白之法送给我们,那「清白之法」在哪里呢?就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当中。如果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那么阿弥陀佛让我们成就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在哪里?当然也就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使得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的资粮功德就具足了,六度万行就具足圆满了,所以,六度万行的结晶就是这句名号。

如果要我们具足六度万行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不要说六度万行,就说五戒,五戒即使圆满了,也只能保持人身。要生天的话,必须要十善。我们台北市学佛人何其多,但再怎么样修行,下辈子能够保住人身就很不错了,要成佛则不可能。连五戒清净都不容易了,何况其它呢?

所以,阿弥陀佛都知道,我们连五戒都难以修成的人,哪谈得上清白之法、谈得上往生的善根福德的资粮、谈得上六度万行?但是阿弥陀佛把自己所修的清白之法,容纳在六字名号当中,来送给我们。祂所求的清白之法,就是六度万行的结晶,使得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临终之人乃至十念、一念,都能当下莲花现前,往生极乐;阎罗王都来向他合掌作揖,恭敬相送。这就显示:念「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六度万行的功能。

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我们常常谈到的「舍身喂虎」、「割肉喂鹰」,这一些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阿弥陀佛因地之时都不计其数的为我们做过了。

「舍身喂虎」:同情一只母老虎,肚子饿了,饿到要吃牠的幼子,行菩萨道的行者看到了,心生悲悯之心,就从树上跳下来,让母老虎吃,使牠不致于去吃牠的儿子,这是「舍身喂虎」。

「割肉喂鹰」:一只老鹰肚子饿了,要去吃小鸟,行者看到了,心生悲悯,宁可牺牲自己的肉,也不忍这只小鸟被吃掉,所以「割肉喂鹰」。

「雪山半偈」:就是雪山上有一位修行的童子,为了寻求半首开悟的偈子,宁可以身来求法,也就从雪山上跳下来,阿修罗才为他宣说。这个都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

「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无量就非常广了。身、口、意所行的六度万行,无量无边,这就是「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我们五戒一戒一行都修不圆满了,何况无量德行呢?所以,法藏菩萨经过不可思议的兆载永劫的时间,来替我们累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往生成佛的功德资粮。

这是第一「为启众生信心」,我们举出这两段经文,来作为说明。

二、为显超世大愿

第二,「为显超世大愿」。

阿弥陀佛虽然久已成佛,为什么还要显现法藏菩萨发愿修行,经过这一些过程呢?就是为了显现祂所发的愿是超世大愿。

重誓偈、三誓偈

经中说: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这在刚刚解释过,这首偈子是在四十八大愿的后面。这首偈子的用意在哪里?阿弥陀佛发下四十八大愿之后,又再度用偈颂的方式发下了几个誓,来涵盖、统摄这四十八大愿,同时也请求天地现瑞,以证明祂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悲愿真切、诚谛不虚,所以,这些偈子叫做「重誓偈」。重誓偈总共十一首,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而前面三首偈统摄四十八愿的纲要,也叫做「三誓偈」。

超世大愿

「重誓偈」有三目的:
一、为显示「超世大愿」。
二、为显示「他力回向」。
三、为请求「现瑞证诚」。

法藏菩萨又建立这重誓偈,除了涵盖统摄四十八愿之外,也有三种目的:

一、为显示「超世大愿」。

因为前面四十八愿虽然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所发的愿,但并没有明白地说是超世无上的弘愿。三誓偈说:「我建超世愿」,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说明,这四十八大愿是超越诸佛的誓愿,虽然诸佛的别愿当中,也有四十八大愿里面某一些愿的内容,但却是不同的,阿弥陀佛之愿的内容是超越的,是与其它诸佛所不共的。

他力回向

二、为显示「他力回向」。

因为如果从四十八愿来讲,并不能明显地显现出「他力回向」的含义,所以在这个偈子里面说: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同时又说: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这就显示,我们这个念佛往生的法门,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所完成的「法藏」,这个法藏就是六字名号。

同时,也是阿弥陀佛以「大施主」的身份来布施给我们的,使我们离开六道轮回之「苦」,离开不能成佛之「贫」。显示往生弥陀净土之因,完全都是阿弥陀佛他力回向给我们的。

现瑞证诚

三、为请求「现瑞证诚」。

四十八愿当中,每一愿的最后都有「不取正觉」四个字的誓言,它的用意是为了消除我们众生的疑虑。可是众生的疑虑毕竟很深,只是以四十八愿恐怕还不能满足我们的心、消除我们的怀疑,所以在四十八愿之后,又再说「三誓偈」、「重誓偈」,来请求天地显现神奇的瑞应,证明阿弥陀佛所发的誓言是真实不虚的。这一些经文在《无量寿经》(《净土三经读本》第三一页)。

三、为成诸佛之王

第三,为成诸佛之王。这刚已经解释过了。

佛王光尊

《无量寿经》如是言:

无量寿佛,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又《大阿弥陀经》如是言:

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
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又说:

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极尊也。

阿弥陀佛既然有那种光明,就能够使我们对阿弥陀佛有信心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光号摄化

所以善导大师说: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

又说: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故名阿弥陀。

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以这个光明的名号,来启发我们对阿弥陀佛救度的信心,而念佛求生极乐,甚至,人世间要祈求什么,也以信心来求念。

善导大师说:阿弥陀佛的光明,遍满十方世界,无有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也就是说,遍满十方世界的无碍的光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寻找、观看念佛的众生,只要这个众生在念佛,阿弥陀佛就以光明:平生保护他,临终接引他,一直不舍离他,这就是摄取不舍。

色心功德,机法一体

这样岂不是阿弥陀佛在日夜寻找--「十方世界有哪一个众生在念我啊?」在四方倾听--「十方世界有哪一个众生在称我的名号啊?」所以,「专称弥陀佛名」的人,日夜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

同时,这句名号,既然不离阿弥陀佛的本身、阿弥陀佛的生命、阿弥陀佛的全部功德,而我们念这句名号,岂不是阿弥陀佛的生命、功德都在我们的心中!

所以,一个念佛人,一方面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同时,阿弥陀佛生命在这个念佛人的心中,这个就是「色心功德,机法一体」的道理。「色」就是指身体,「心」是指内心,「功德」是指阿弥陀佛的功德、功能。念佛人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和念佛人是色心功德交融为一体的。

能够了解这个道理的话,就会信心欢喜而纯一不杂地专称弥陀佛名,除了念佛以外,不会再去学其它法门。

四、为使诸佛称扬

第四,为使诸佛称扬。

《无量寿经》第十七愿如是言: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让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祂呢?这个显示,阿弥陀佛的悲愿深广无边,要度尽十方众生。为了救度尽十方遍法界的众生,必须使大宇宙的十方诸佛通通来赞叹、称扬、传播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救度法门,使这个正觉大音,响流十方,使净土之音的六字洪名闻遍整个大宇宙。

所以,在《无量寿经》一开头释迦牟尼佛就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也表明释迦牟尼佛以大慈大悲哀悯我们三界众生,所以才出现在这个世界,祂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目的就是要宣扬第十八愿,来救度所有的众生,给众生真实的利益。

第十七愿成就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关系,阿弥陀佛有第十七愿,说:「如果我成佛的话,必须使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来宣扬我的名号,使净土妙音遍满大法界。」祂这个愿成就了,所以《无量寿经》第十七愿成就文说: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既然这样,释迦牟尼佛也是十方恒沙诸佛之一,祂出现在这世间,一定要宣说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

所以,三藏十二部经很多,可是有一句话说:

诸经所赞,多在弥陀。

也就是说,十方诸佛纵然多如恒沙,但经典之中所赞叹的,大多是在推崇、赞扬阿弥陀佛,所以,单单有关于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的经典,就有二百多部。而关于其它的佛、其它的净土则非常的少。

还有,当释迦牟尼佛宣说《阿弥陀经》的时候,十方诸佛都同时欢喜主动地赞叹,异口同声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真实不虚,祂所说的等同十方诸佛所要说的,这也就是第十七愿的成就的显示。

发起信心

所以,阿弥陀佛本身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要由菩萨再度发愿、修行,然后才显现佛身?以上列出四点,但还可以再列,譬如说「为了显示无上的大法」、「为了显示救度最下的根机」。

虽然说有四点,但主要归于第一点:「为启众生信心」。比如第二「为显超世大愿」,既然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是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大愿,那就能给我们信心,让我们这些漏于十方诸佛救度的人心有指望;第三「为成诸佛之王」,不仅阿弥陀佛因地发的愿超越诸佛,而且果上成佛也是诸佛之王,既然如此,我们这些诸佛救不了的罪恶众生,靠阿弥陀佛就能救得了;第四「为使诸佛称扬」,连十方诸佛都异口同音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可见阿弥陀佛功德之巍巍,是被十方诸佛赞叹的,是堪为诸佛之王;而《阿弥陀经》里更说我们念阿弥陀佛的人,十方诸佛都一齐来护念。这样的话,我们念阿弥陀佛一佛岂不是被一切诸佛共同保护,这样,我们再怎样下劣,也能生起得救的信心。阿弥陀佛如果不再度示现为法藏菩萨,为我们五劫思惟发超世愿、永劫修行无量功德,我们这些最下劣的凡夫怎么有得救之道呢?正因如此,阿弥陀佛(虽然久已是佛)才一次一次地重复发愿,显示这些来使我们相信自己可以被救。

像我们这样的人,只要依靠这个法,就能被救,否则的话,就永无希望。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