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市场经济 挪威: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第三十六——第四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01:18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这一品经文承前品而来,世尊为我们显示恶因恶报,教导我们应该知道警觉,知道戒畏。经文的末后劝我们正心诚意,不忘修学的功夫,这样才不至于失败,不至于后悔。慈心苦口溢于文句,感人至深。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这是以「因果相生」的事实来教导我们。『五恶』是因。『五痛』是现报,就是在这一生中受到的果报。『五烧』,「烧」是形容地狱苦报。无论是那一类的地狱,即使是寒冰地狱,所现的相也是一片火光,所以称为「烧」。为什么地狱都现的是大火?因为地狱是瞋恚心所感的现象,瞋恚就是火。不只是佛法,印度一些宗教都是这种说法。即使在西方,如天主教、基督教,他们不讲六道,但是至少也讲三道:人、天堂、地狱。他们说地狱,也是一片火光。由此可知,经上讲的确实是事实真相,这是讲造作恶业的来生果报。

  『辗转相生』就是说造恶因者,必定要受恶报。受恶报时,心里又不甘心,瞋恚心更炽盛,造的业就更重。所以,堕恶道之后,为什么很难出来,道理就在不甘心受报。如同世间人,如果不幸生来贫穷下贱,就是此处讲的「五痛」,他们生活遭受种种苦难,同样也不甘心。看到别人享受,心里就很不平,怨天尤人,更造恶业。不知道现前所受的果报是自己前世所作的业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生修福,这一生得福报;自己前世没修,怎能怪人。这才是真正事实真相。但是不相信有前生后世的人,只看眼前这一段,所以怨尤之心自然就生起来。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恶道因果辗转相生。

  『敢有犯此,当历恶趣』。「历」是经历。什么人敢这么做?愚痴之人,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的人,他就敢怨天尤人。明了事实真相的人,决定不做。经上常说「菩萨畏因」,菩萨了解事实真相,即使受极大的困苦,也不怨天,不尤人。他知道果报自受,恶报受完了,善因成熟,善果就现前。这才是真正有智慧,明了事实真相的人。

  下面经文是从果报上不厌其烦的开导我们。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

  『或其今世』,讲的是五痛,今世苦痛。『先被病殃』,遭受严重的病苦。「被」念「披」,是破音字,与「披」同义。这种病苦是『死生不得』,犹如现代所谓的「老人病」之类。这一类人病在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需要家亲眷属日夜照顾他。生这种病的人,多半家庭环境都还不错;如果是贫穷之家,这种病生不起的。富有家庭,家里可以请三班护士日夜照顾;得这个病,他也在享受。大家都知道,这种病无法治好。其实真正明理,没有不能治的病,问题是你信不信。他命里有那么多的福禄,有那么多的享受还没有享尽,他是躺在床上享受。他一年需要开销多少,即是他应有的享受。如果他命中福禄多,往往要享受十几二十年才走;如果少一点的,三、五年就走了,他要把命里的财禄都享受尽。世间人不懂得,我们学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办。应当劝他舍财布施,把他的财物捐献作利益众生之事,或作救济苦难,弘法利生,都把它散掉,为他做好事。如《地藏经》上讲的,要让他知道,替他修福,则此时会有两种状况:一是他的寿命未尽,病即转好;一是寿命已经尽,他即能因福往生善道,他自己好,家人也好。所以,一定要知道散财修福,把他每年的医药费布施掉。但是世人不肯相信,就只好让他躺在病床上慢慢消尽财禄。这桩事在中国、外国,大众皆常见到。

  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或者在他临命终的时候堕入三恶道,他的相貌就不好看。临终的人,若面貌很好,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桩事,我们同修中有帮人助念的,都有这个经验。在没有助念之前,面貌不好。念八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再看,他的面貌转好了,这就是助念的功德。虽然不能证明他往生,但是可以证明他不堕三恶道。因为三恶道的面貌很不好看,就是此地所讲的『愁痛酷毒,自相燋然』。「燋然」不是外来的,是他内心里发生的。贪瞋痴三毒之火炽盛燃烧,是从内发的,不是从外来的。佛为我们说出恶业果报,使我们在起心动念、言行造作处警惕自己。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此二句是从造作恶因的现象上特为提示警惕。一切众生,在此世间不可能没有冤家,不可能没有债主。因为我们过去无始劫来在六道里,不知道与多少众生结了冤仇,也不晓得欠多少众生的债务,总是自己欠人的多,别人欠我的少。这些冤家债主,因缘聚会时,虽然不认识,也要讨债还债。这件事,佛法将它说破,大家就很容易体会。我们这一生中,不如意的事很多,特别是人事环境的不如意。佛教我们处处要忍让,「忍让」是还债,是解怨;不要认真,不要计较。如果就事实真相来说,《金刚经》上讲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执着的,有什么好计较的!能忍让,冤结就化解。人家要什么?要名,名让他;要利,利给他;要什么,都给他。我们修道的人要的是身心清净,一尘不染。我们不要的,正是他要求的;他不要的,正好是我们要求的。

  修道的人与世间人没有冲突,彼此能相安无事。所以,这些怨结债务可以慢慢的化解,慢慢消除。佛又告诉我们,我们修行,念念中都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为什么天天要回向,念念要回向?还债解怨,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风顺。「回向偈」要从心里发出来,口念没有用,心、口要相应。回向偈上明明教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两句把冤亲都包括了。正因为我们要解决这个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才认真努力的修行。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精进努力修行?为了报恩,为了还债,为了解怨释结,才认真努力的修行,希望无始劫的冤亲债主,在这一生中都能了结,不要等到来生。这一生假如不认真努力去做,则怨结来生还存在,往后世仍免不了要还债。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唯有得人身,闻佛法,才有机会解除怨结。

  我们在六道里不可能常得人身,不可能常闻佛法。地球上现在有四十多亿人,有几分之几闻到佛法?才晓得闻法机缘难得。闻到佛法的这些人,又有几分之几闻到正法?佛法在今日的现象是邪见比正见还多。正法里又有几个人闻到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又有几个人听到《无量寿经》?所以一层一层淘汰,全球四十亿人里,恐怕剩下的一万人都不到!这才晓得佛所讲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句话是真实的。我们得人身,有机会闻到诸佛如来所说的第一经,我们应当庆幸,应当尊重,应当依教修行。希望在这一生中,把这些冤亲、债务都作个了结,这才能往生净土,不退成佛。

  如其不然,『共其怨家,更相杀伤』。这是八苦里的怨憎会,爱别离。「怨憎会」是说你每天所接触的,所遇到的,跟你生活在一起的,多半是冤家债主。「不是冤家不聚头」,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过去世有冤结,这一世初见到也很欢喜。怎么欢喜?这下找到欠债的人,可以向他讨债了。

  『从小微起』。「小」是小小的磨擦。这小小的磨擦愈来愈严重,到最后闹得不可开交,对于身体、名誉、财物就有重大的伤害,这是『更相杀伤』之意。如是果报皆是前世恶因,今日遇缘自然报偿。我们仔细观察世间这些现象,在报章杂志、新闻广播里天天都有,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

  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

  仔细观察其原因,症结所在,的确不外乎此文中所说,都是由「贪著」发生的。「贪」是贪欲;「著」是执着。坚固的执着,不肯忍让。在一切境缘中,特别是「财色」,自古以来,为财、为色家破人亡,乃至于国家毁灭,我们在历史上都能见到。『不肯施惠』,有几个人把这件事看穿。我们在《华严经》第六回向品里看到菩萨的「布施」,不但身外之物都能施舍,即使是身体也欢喜布施。身体是「内财」。唯有菩萨知道,色身不是我,而是我所,所以身也能舍,何况身外之物。世间人不晓得事实真相,对于自己的色身坚固执着,认为身是自己,产生「我执」。有了执着,身外所有之物都要据为己有。这是很大的错误,是第一个错误的观念。外面一切境缘能不能据为己有?决不可能!这是事实,完全是人的妄想在作祟。他所得到的,与所失掉的,简直不成比例。纵然得到,也是暂得,保不长久的。怎么说保不长久?色身不能长住,身会老会死;死了以后,那一样东西能带得去?那一样东西能占有?这正是古德所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能带得去的,是所造作的「业」。

  『各欲自快』,凡夫之人皆有这种愚痴。『无复曲直』就是唯图自利,不畏因果,不讲道义,甚至伤害国家社会,利令智昏。『痴欲所迫』,由愚痴而生贪瞋,造极恶业。『厚己争利』,特别是今天社会,无论在中国、外国,社会所崇尚的即是竞争,能有几个人明了此中真相。若人人都竞争,社会就不安定,世界就不会和平。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富贵荣华』,快意之事,不是争得的。命里有的,不争也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到。我常常提示同修们,譬如作小偷、作强盗,能抢得的财物,还是他命里有的;若他命里没有,他去抢抢看、偷偷看,看他能不能偷得到。所以,这件事确是冤枉!偷来的,抢来的,还是命里有的,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不种因,那来的果报!世间事实真相了解之后,我们要想得善果,就努力去造善因。善因就是菩萨所修的六度:布施、持戒(就是守法,决不做犯法违纪之事,奉公守法)、忍辱、精进(指在道业上的精进)、禅定(心安理得),自然就生智慧,在此世间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富贵荣华,不必去羡慕。即使命里有,这是鸿福,红尘中的福报,不好享受。享鸿福要有非常高的智慧,比清福难享,因为鸿福里最容易造作罪业。福报享完之后,必堕三途。如何能在鸿福里还不堕恶道,这可高了!诸位仔细看中国历史,恐怕十个都找不到。往往有福报的人都造罪业。俗话讲仗势欺人,或者仗恃特权地位,或者仗恃财富,或者仗恃其他势力,不知不觉生起贡高我慢;欺人当中,有的就会伤害人命,这样就造作极重的罪业。

  『不能忍辱,不务修善』。他不懂得忍辱,不知道继续修善。荣华富贵是过去生中修布施的果报。容貌美满,六根完具,我们今天说的健康长寿,都是过去生中修忍辱的果报。前生修因,这一生得果报。得果报时忘了再修,果报享完之后就没有了,所以要知道修善。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决定不求人天福报,他知道人天福报里弊病很多,是最危险的享受,一不小心,转眼就堕三途。所以,真正修行人决定不求福报。

  『威势无几,随以磨灭』。享福的日子不长久,很快就过去。因为享福的时候,不但不会再修福,反而造业;造业就折福。本来有六十年的福报,因为作威作福,可能就折减一半,三十年就享尽了;应当享的福报,一生都不能圆满。所以,世出世间的圣贤教我们要「惜福」。自己有福,且知道惜福,又能修福,福报可以保持一生,终身不衰。如果不知惜福,福报在少壮时候就享尽,晚年无福,则晚景凄惨可怜。年轻人受一点苦难,不在乎!怕的是晚年受苦。晚年受苦,那才真苦!

  由此可知,少壮时如果有福,福报现前,唯大智者不受福德。如何不受?他把自己的福报献给社会,供养大众共享,此是大智。发大财,要知道布施,决不要吝啬。你真的布施,你命里的福报永在,过几时自然又来了。如果自己年岁还不大,应再布施。到什么时候可以接受?七十、八十可以有限度的享受,多余的依然要布施。此时有福报,自在幸福!有人伺候你,有很多年轻人来照顾你,这才是真正的福报。肯散财,肯施财的,是世间第一等聪明人。我们观察世间现象,确实如经所说。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天道」是指自然之理,也就是「因果定律」。因缘果报是自然的,没有人作主宰,没有人在安排。如果你仔细体会,所有的现象都不出因果定律。往大处观察,十法界是自然的,不是佛菩萨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完全是自心变现的,真的是自作自受。范围缩小一点,六道轮回是自己造的。再把圈子缩小,我们这一生的生活环境,还是自己造的。这个人对我不好,那个环境不自在,都是自己造的。若不是现在造的,就是过去造的,总是自己造的,还能怪谁?我们生长在这个家庭,遇到父母兄弟姐妹,还是前世结的缘。前生要是没有因缘,这一生也不可能变成一家人。佛在经上说得很明白,父子之缘怎么来的?「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说老实话,总不外这四大类的因缘,缘结多生多世,只是轻重多寡而已。所以,没有一样不是自己造的。正因为事实如此,所以菩萨起心动念都很谨慎、很小心。他知道事实真相,决不动一个恶念,决不做一件恶事。因为他知道一个恶念、一桩错事,将来在生活上必定招来不如意。他要想自己生活自在无碍,只有不造恶业,才能做得到。所以这两句,小是我们现前生活环境,大至十法界都属于『天道施张』。「施」是展施;「张」是扩张。

  『自然纠举』。「纠举」不是有人主宰。譬如行善,善果决不是佛菩萨赏赐你,不是上帝恩赐你。你造罪业,也不是阎罗王惩罚你,饿鬼来惩罚你,不是的。上帝、阎罗王有没有?有。从那来的?还是自心变现出来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全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是「自然纠举」。「纠」是纠察;「举」是举罪。把罪过举出来,此乃「自然」之理。

  『茕茕忪忪』是惊慌失措之貌。恶报现前,自己害怕、恐惧,身心不安,惊慌失措的样子。『当入其中』,善因就感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古今有是』,宇宙之间有十法界、六道三途之事。作恶不幸而堕三途,『痛哉可伤』,诸佛菩萨看在眼里,非常悲伤。有没有办法救他?没有法子,因为果报是自作自受,佛菩萨没有办法代他受苦。

  以上所讲的是警惕我们,教我们知道事实真相;下面是教我们怎样修行,怎样永脱轮回之苦。

  汝等得佛经语。

  『得佛经语』,不是指别的经,正是指这一部《无量寿经》;不是指别的版本,确实是指夏老居士的会集本。以其确是《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之集大成,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多次宣讲之后,整理会集最完备的一个版本,所以就是指这个本子。

  熟思惟之。

  学佛最初方便,我劝同修要多读诵。读经的目的是破妄想执着,因为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一语道破我们凡夫的病根。我们用读经的方法破妄想,破执着。用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来读这部经典。读的时候不要分别,不求解义,只要一直读下去。读经不打妄想,就会破妄想。读经是修定,将一切烦恼、执着都伏住。所以,读经的目的就是四弘誓愿之一的「烦恼无尽誓愿断」。目的在断烦恼,断妄想,这是初学的第一个阶段。等到烦恼轻,烦恼少,智慧增长,此时就可以「广学多闻」,进入第二个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无论修学多少法门,总要以一门深入为主。我们主修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是净宗的第一经,我们应以此经为主。怎么修?首先,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都要明了。『熟思惟之』,道理要明白,教训都要记住。

  各自端守。终身不怠。

  这两句经文教我们必须依教奉行。佛讲的这些教训,我们都要做到。佛讲众生所犯的这些毛病,应当仔细反省,检点自己有没有。有的就赶紧改过,没有的要好好勉励自己万万不可以犯,这是「修行」。这一部经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就是我们端正心,端正身依靠的准则。『终身不怠』,「怠」是懈怠,要尽形寿精进,不能懈怠。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前面所说,完全是对个人的修行。此下所讲的是处世、待人、接物的标准。我们与大众相处,先要知道『尊圣敬善』。「圣」是诸佛菩萨;「善」是指世间的善知识、善人、善事、好人好事,我们皆要敬重,要尊敬他们。这两句话的含义就是讲「孝亲尊师」,把孝敬扩大到对一切圣贤。

  『仁慈博爱』。「仁」字在六书里属会意,「仁」是二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推己及人,不可以自私自利。想到我要快乐,别人也要快乐;我要快乐,一切众生都要快乐。慈悲心、博爱心都是从「仁」出生的。不能推己及人,那有慈悲博爱?「博爱」不但爱人,还爱护一切众生;不但爱护一切有情众生,还要爱护一切无情众生,这样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来。大慈大悲是佛心之体。佛心平等慈悲。因为慈悲,才会平等;因为平等,才会真正慈悲。对一切众生没有差别,平等的关怀爱护。

  「仁慈博爱」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应当具有的心态。这不是佛对我们的要求。诚心,所作所为都是称性,都是自性本具的,没有丝毫勉强做作。凡夫现前的种种想法、看法、作法,是因为迷失自性;迷失自性之后,起了种种妄念。妄念就是自私自利,妄念不是自性本具的。这些妄念变现妄境,众生无知以此为实,害得我们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常常堕在恶道里受苦。佛在经里教导我们,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遇到佛法的好处,就是得到出离三界,永脱轮回的机会。必须依教奉行,才真正不辜负我们这一生遇到佛法,这还是要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知道这一生中遇到大乘佛法的人很多,但是几个人往生?正如李老师所说的,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的也不过是三、五个,不念佛的就不用说。为什么往生会这么少?即是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放下,没有舍贪瞋痴慢、是非人我;虽然念佛,心不清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心净则土净」。要想心清净,不看破、不放下就不成。

  佛法的修学,无论那个法门,可贵的就是「老实」,老实人就得度。凡是这一生在佛法里打滚,而不能得度的,仔细观察,都是不老实,自作聪明。古人常讲,「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类的人也就是佛法讲的「八难」之一。八难里的「世智辩聪」,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不能老实进修,真是非常可惜。当然,这与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关系。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就是老实人,遇到善知识指出一条路,他能一直走到底,一生中绝不改变,那就决定成功。

  佛在此地教我们『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生死众恶之本」就是「妄想、执着」。我们依照此经修学,肯定承认此经是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所说的第一经。善导大师所说的「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弥陀本愿海」就是指这一部经,所以此经是诸佛如来所说的第一经。除了一句「阿弥陀佛」是正念之外,皆是邪念。这话有几个人肯相信?为什么说其他一切念头都是邪念,而念佛是正念?念佛能往生不退成佛,能拔断生死根本,能出离六道轮回,一生不退成佛。你说这一念是不是正念?其他所有一切念头都办不到,都障碍一生出离、不退成佛的大因缘。凡是障碍这个大因缘的都是邪念。

  佛说一切经,是对不能相信念佛法门的人而说的。要是相信这个法门,佛就不说一切经。不相信这个法门,佛再应机施教,再委曲婉转慢慢诱导你,到最后还是归到这一部经。一切法门引导你入华藏世界,到了华藏世界,最后还是教你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但是要知道,无论修学那个法门,一生想入华藏世界的人,在历史上也没有看到几个,这就晓得修行证果是多么不容易。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五欲六尘扰乱六根,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所不能比的,谁有能力在这样境界里不动心。如果在这个境界里还起心动念,功夫决定不成就。轮回不是容易超越的,生死不是简单可以了断的;唯有「老实」念佛,这是净宗法门的殊胜,不可思议之处。

  学佛人要把目标认清楚,我们的目标就是拔断生死根本,超越三界六道。三界六道就是『忧怖苦痛之道』。「怖」是恐怖;「忧」是忧虑;「苦痛之道」是指六道。一定要把这桩事作为我们今生修学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是我们真正的目标。果然认识清楚,自然就能「放下」。认清楚就是「看破」,就是看清楚事实真相,然后才能把世间一切法舍掉。不但世间一切法能舍,出世间一切法也能舍。「法门无量誓愿学」,我奉劝诸位同修,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不要在此时此处耽误我们的宝贵光阴,扰乱我们精进,妨碍我们往生,那就得不偿失。我们决心先把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桩事办好。如果说自己有把握往生,那是另当别论,涉猎一些其他大乘佛法没关系,因为你有把握去。没有把握去,可不能做这些事,万一因广学而不能往生,这一生又空过,这才是真正可惜,不晓得要到那一生、那一劫才能再遇到如此机缘。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佛劝我们,教导我们作善。那个是第一善?这个「第一」涵盖世间与出世间。世出世间第一善是什么?

  当自端心。

  「端」是端正。「端心」就是八正道的「正心」。什么是正心?八正道只讲原则,没有具体说明,没有落实,而在这部经上讲的才是落实。「端心」,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真心。除此之外,若还有其他法门,有其他东西夹杂,这个心就不端,这是最糟的事。菩萨行化在世间,示现在世间,无论宣扬那个法门,那部经论,心里都念佛。其他的法门是为了度众生,不得已所设的权巧方便,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只有这一部经,只有这一句名号。这话也不是我在此地随便讲的。黄念祖老居士的《大经解》引用隋、唐的大德,他们讲得很清楚,即使《华严》、《法华》也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如此就能了解《华严》、《法华》也是权说,也是方便说,最后导入净土法门才是真实说。《华严》后面若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不能圆满。《华严》之圆满就在本经,所以本经才是究竟圆满的成就。

  今天时代不断向前进步,不会后退。时代愈进步,我们的生活愈紧张,工作愈繁忙,宣扬大经大论的机会愈来愈少了。将来的时代是《无量寿经》的时代,从此时起一直到佛法灭尽,就要靠《无量寿经》了。我们细细想一想,有道理支持此一认知。这部经不算长,也不算短,随时随处皆有机会宣讲全经。若讲演时间有限制,则经中任何一、两句都可以采撷来讲。合起来是全部经,分开可作无数的单元。确实能适应今后的时代,无论是那个国家地区的众生都欢喜,都能接受。这才能弘遍全世界,超越法界,超越国土,超越种族,超越宗教,一切众生无不适合。净土法门妙!这是我们要真正认识的。所以,大家学佛就在这部经上一心勤修,奠定根基。有能力,将来再涉及其余;没有能力,以这一部经自行化他,功德就圆满。确实能成就自己,帮助别人,此即是「端心」。

  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此句经文意义甚深甚广。「端」的标准,即是阿弥陀佛的行谊。学佛之人三业应当如佛。「端身」是只礼阿弥陀佛。礼一佛即是礼一切诸佛如来,不再分别执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死心塌地。我劝同修们只供养一尊佛像,常常想著、念着,常常观此尊佛像。临终时阿弥陀佛化身来,就跟所观之佛像一样。你天天想他,到最后他真的来了,就可以放心跟他去。这是属于「观想」。凡夫心粗,佛的境界太微细,没有办法观察。即使展开《观无量寿佛经》,我们对于其中任何一观都观不成,因为心太粗,烦恼、妄念太多。不得已,佛教给我们第十六观「持名念佛」。因此,我们以持名念佛为主,自己供一尊佛像,天天观他,以此作为辅助,作助修,正助双修。选择一尊佛像,一生都不离开,我每天就观这尊佛像。佛没有一定的像,佛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临终时,你心里喜欢他现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

  身拜佛,听这一句佛号。佛号的音调也很多,现在台湾流通念佛的录音带,就有上百种之多。可以选择音调听起来自己感觉很舒服,听了能令心定下来,这个最重要。如果听了佛号心不定,就不契自己的机。必要听了令自己心清安定,烦恼不生,妄念不生,这种声调就非常适合自己,就采取这个声调。不要人云亦云,别人用这个声调,我也要跟他学习;过几天那个人说,那个音调比这个更好听,你再改变,你的心就乱了,「念佛三昧」就不容易得到。所以,要一、要专,专一才能得念佛三昧。眼观佛、口念佛、鼻闻供佛之香。如果佛念多了,则有感应,你会闻到异香。「鼻端」则不闻世俗的香气。

  这是总括身、口、意三业,『皆当自端』。经云,「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不要别人来约束,自己要知道检点,要知道用功。用功要重实质,形式没有关系。我也跟诸位同学说过,形式主要的目的,一是表自己的敬意;另一更重要的意义是启发其他的大众,表演给别人看。让别人看了之后,对佛法生起恭敬之心,引诱他入佛门。所以,在大众之中,要讲求律仪;个人修行以戒定慧、觉正净最为重要。这点要晓得,因为个人修行如果也很重视形式,必有一类众生就不能得度。那一类众生?怕约束,怕规矩太多、仪式太繁的,他就不敢来学佛。

  所以,佛在《法华经》里讲,末法时期一定要弘扬大乘,才能普度一切众生。现代是开放的时代,思想开放,行为也开放,若约束得紧,大家害怕,都不来了。古时候是封建时代,思想保守,行为也保守,每个人都很拘谨,所以弘扬小乘非常适合。今天的时代,还要用保守的小乘法,只能度一类保守的少数人;多数心胸开放的人,就度不了。佛开示无量无边的法门,是度无量根机的众生,门门第一,不能说这门比那门优越。门门平等,门门都好,只是度的对象不同。有人很重视戒律仪式,固执成见,小乘法就度这一类众生。他一见到就生欢喜心,认为这样严格,才是佛法;而大乘一切开放,以为他们没有修行,不是佛法。大乘心量的人看到小乘人的作法就害怕。佛的善巧方便无机不摄,普度一切众生。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佛在此教诫我们。「与善」的「善」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就是觉心。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是本经大善的标准,身心要与此相应。

  勿随嗜欲。

  万万不可随顺自己的贪心,随顺自己的嗜好,那就错了。「嗜欲」是烦恼习气。不可以随顺烦恼习气。

  不犯诸恶。

  此句指「身业」。一定要持戒,一定要守法,不作诸恶。

  言色当和。

  此句指「口业」。我们的言语,对人要和颜悦色,如普贤大士之礼敬诸佛。

  身行当专。

  此句是佛真心全体显露,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苦口婆心劝我们,修行证果,成功秘诀就是身行要专一。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此句是讲佛弟子生活的风度。佛经里讲「威仪」,世法里讲「风度」。不论是行、住、坐、卧,所表现的仪态要安祥,要缓慢;不要仓促,不要慌张。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行持上不稳重,表示心不定。如果心是安定的,行为一定非常稳重,不会表现得慌慌张张。作事仓皇失措,总难免失败与后悔。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如果所行不慎重、不如理、不如法,我们修持的功夫就丧失。「谛」是真实。若不是真实的修行,心不真诚,行持言语不真诚,所用的功夫皆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也就是迷惑颠倒,盲修瞎练。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此品标题是从比喻上说。佛在经文中告诉我们,善因必得善果,劝勉我们努力精进,断恶修善。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此节经文是世尊对我等止作双勖。「汝等」指当时与会大众。引伸它的意思,凡是后世读到《无量寿经》,听到《无量寿经》的众生,都包含在内。我们每一位同修也都在佛的呼唤之中。『广植德本』。「广」是广泛;「植」是种植;「德本」是四弘誓愿、六度、十愿。如果以净土法门来说,「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万德之本」。古大德讲得很明白,这一句佛号,不但是正修,也是助修。我们看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在《弥陀经》注解里讲得很详细,在净宗行门中,持名是「正行」。除了一心专念之外,我们的身体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不能脱离这个社会,不能脱离广大的群众。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处世待人接物?佛在此一再叮咛、嘱咐,苦口婆心告诉我们『勿犯道禁』,不要违背道理,不要触犯禁戒。

  学佛的人,第一要「守法」。佛教给我们的教诫,必须遵守。「道禁」不仅是指「戒条」,戒条范围太小。凡是佛在一切经论里的教诫,我们都要遵守。除了佛的教训之外,世间的法律、规约、风俗习惯,都要遵守,都不可违犯。世出世间的禁戒很多。为什么有这么多禁戒,无非是维系社会秩序,世界和平。人人守法,社会自然就和睦,所以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今天这个世界,国与国之间有许多条约,都在道禁范围里。要想把前面两句做到圆满,以下三句就很重要,定要忍辱,定要忍耐。为什么会触犯道禁?因为忍不住烦恼,情绪控制不了,就触犯法令规章。所以,一定要学忍辱,凡事都能忍,都能让。菩萨六度里就特别强调忍辱、精进。唯有忍辱的人才能精进,他有耐心,样样守法,样样守规矩,心就定。唯有清净心,学道功夫才能得力。无论修学那个法门,把握这个原则,那有不成就的。修净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

  精进的「精」是专精。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注解里开示提醒我们,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因为现前的社会,几乎时时处处都会遇到。有一些人来告诉你:学这一部经,念佛法门不能成功,你要广学多闻。说这些话的人引经据典,我们听了怎么办,是不是再去学很多法门?祖师也引经据典告诉我们:即使是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各个人也引经据典,尽虚空遍法界的人都来劝你,说念佛法门不能成就。你怎么办?你一定要肯定佛讲的话是究竟了义,决定不错。你要有智慧分析给他听:你引的经典不错,我也很尊敬,那是佛对某一类根机的人说的,某一个时代说的,某一个地区说的;说得对,没错,对那些根性的众生有用。我不是那个时代人,也不是那样的根机,我还是老老实实依此经学念佛法门。一门深入,决定不改,绝不动摇,你这一生就成功,这是「精进」。

  更进一步,就是十地菩萨来跟你讲、等觉菩萨来跟你讲,人数也是尽虚空遍法界,都引经来劝你:你学净土法门不能往生,不可靠,要广学多闻。你也要照前面的话来说,增长自己的信心。即使诸佛菩萨来劝我们,也不动摇。这个心就真正定了,决定不动摇。不但是祖师大德苦口婆心的劝勉,教诫我们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细想,是有道理。即使我们在眼前看到的,不要说过去,就是最近这些年往生的,只受持一句阿弥陀佛,都能预知时至,站着往生、坐着往生,这些人是现身说法。他们只依一句佛号都能成就,依一部经怎么不能成就?你把这个事实真相真正搞清楚,才决定不会动摇。

  善导大师的《四帖疏》必定要读,黄老居士的《无量寿经》注解里引用不少。这是我们讲的「精进」,也就是觉明妙行菩萨教我们念佛的秘诀,「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三句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的「净念相继」。只要做到「净念相继」,自自然然就「都摄六根」。不要再分别,我要怎样摄受六根。愈想,妄念就愈多;愈想,心就愈散乱。只要记住一句「净念相继」,就成功。「净念相继」就是此处讲的「精进」、「专一」。

  佛说给与一切众生乐是「慈心」,拔一切众生苦是「悲心」。慈、悲可以连起来讲,因为拔苦,就与乐。「与乐」当然就「拔苦」。「慈悲」是一体的两面,一个得到,两个都得到。慈心就是爱心,佛门里不讲爱心。因为爱是感情的,是情识生的;慈是理性的,是理智的。爱一个人,若不是在现前这个时代教他离苦得乐,来生怎么办?依旧搞轮回,还要堕三途,这就不是与乐。要给他生生世世得究竟乐,这才是真正的慈。要想使众生真正能生生世世离苦得乐,不是我们能力可以做到的。这话是真的,但是念佛的人则不然。

  我们为什么念佛,还不是希望生生世世永脱苦海,得究竟圆满之乐。目的在此。今天我们知道这个方法,把这个方法再教给别人,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与诸佛如来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能力,可以说是无二无别。修学别的法门那有这个能力;修学念佛法门就有这个能力,这是真正的「慈心」。我们能教一切众生,无论他信,或者不信,给他作增上缘,使他在这一生中有缘见到阿弥陀佛的形像,听到阿弥陀佛的佛号声。这就是慈心,就是大慈大悲。

  我们印小张的阿弥陀佛像,到处跟人结缘,尤其是海外与大陆。这是慈心的流露,事虽然很简单,用心可不容易!佛在经上常常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要是能信,依照这个方法修学,他一生中决定能成就。他若不信,不能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在阿赖耶识里落下金刚种子。将来,也许后世,也许多生多劫以后再遇到念佛法门,这个种子就起现行,起作用,他就能欢喜接受,毕竟得度。所以,不能看轻我们送人一张小佛像,劝人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是大事因缘,不是小事。世间一般无知的人,看这是小事,没有什么。其实这一生中,没有比这桩事更大的。这是真正的慈心,真实的慈心。

  我们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人,或是对一切众生,我们常常念阿弥陀佛,使他能听见。这都是慈心帮助他离苦得乐。我们在生活中能节俭一点,把多余的财力用来弘扬净宗。末法时期,最契众生之机的就是这部《无量寿经》,所以大家听起来特别欢喜,比听其他经论欢喜多了,这就是很好的证明。不但中国人欢喜,跟外国人讲,他们也欢喜。我们知道,这一部经典普度末法一切众机,正如经上所说的,将来佛法在此世上灭尽,这部经最后灭,还能在世间住世一百年。

  今天要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群众,介绍什么法门好?自然是净土法门。所以,这部经典要多印。世界有四十亿人口,中国大陆就有十二亿人,我们才印了几十万本,不够分配。一定要发心!目前这个社会,真的证实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所讲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说明现代人喜欢听的多,读的兴趣没有听的那么浓厚。录音带的流通比经书收的效果更大,但是两样都重要。因为录音带的寿命毕竟不能长久,听几十次之后,音声就变质。我们这次到大陆,很多听了录音带的同修们来告诉我,翻录次数太多,都不清楚,希望我们能有清晰的带子再送他们一套。而经书就不会随着时间磨损,可以常住在世间。两样工作,我们都应当努力做,真正帮助人念佛,鼓励人得到这一部无上的法宝。这几句都是从原则上讲的。

  佛又告诉我们一桩事,我们可不能发生误会。『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因此,我们不能小看娑婆世界,这个世间虽然不好,但是对真正修行人来讲,也很不错。因为在这个地方修行一天,超过在西方世界修行一百年。要是不相信,我举一个例子给大家作为参考:我们这次到大陆观光参学,看到大陆上的修行人,觉得他们修行一天应该胜过我们一月;百年、一年不敢讲。你们去过大陆,他们虽然生活在苦难中,但道心却比我们真实恳切。我们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修不修无所谓,不肯认真。他们在那个环境里修行认真。譬如,我们今天得到经书,不算什么,没瞧得起;而他们得到一本经书,如获至宝。我们今天听录音带,稍微有一点杂音就不听了;他们的音带杂音很多,听都听不清楚,还是当作宝贝,还在聚精会神的仔细听。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是我们比不上他们的。

  同样的道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学的环境一帆风顺,永无障碍,则不及此地精进,突破障难,受尽苦难。这是在此世界真精进的难能可贵处,退缘极多而能不退,故曰胜过极乐。既然修行一天胜过无量寿国一百年,为什么我们还要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寿命短促,诱惑的力量太强大,虽一时精进胜过西方,但是自己终究是保不住自己,再得人身有隔阴之迷,前生所修的功夫退失得干干净净。怎么晓得?我们在座的每位同修,过去生中都很努力修行,想想现在怎么样?岂不是都退得干干净净。如果不退转,大家早就成佛了。佛在本经上说得很多,也作了证明,末法时期,接触到这一部经典能生欢喜心的,都是过去生中,多生多劫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可见这个法门,我们过去生中修过不少次。为什么没往生?原因是临命终时,还是有牵挂,还是放不下,就被这事误了。

  佛在此地特别提醒我们『斋戒清净』。「斋」是什么?如果从形式上看,「斋」是日中一食,不是吃素。斋就是一般讲的「持午」。午时是十一点到一点钟。「斋是过中不食」,就是「日中」。假设日中是十二点,过了十二点还是午时,吃了就破斋。但是地球是圆的,它会转,所以每一个地区日中的时间都不同。从前测量日中非常准确,用日晷。现代想知道日中是几分几秒,天文台发行的「天文日历」,每一天日中的时间都记载得很清楚。过了日中就决定不能吃,只可以喝水。经上讲,糖水可以喝,果汁就不行,会沉淀。牛奶、豆浆皆会沉淀 ,都不可以吃。要是吃点水果、喝果汁,皆属破斋。我们看到许多人持午,到下午还喝一点豆浆,喝一杯牛奶,皆非如法。这是从事相上说。

  佛法中小乘人着重「相」,大乘人着重「心」。大乘人论心不论事。「心」是「清净心」。「心」要像《坛经》讲的「本来无一物」,才是「斋戒清净」。如果心里还有妄想、分别、执着,就不是斋戒清净。由此可知,这个人一天一夜念佛,这是精进念佛。七天七夜念佛,就是打精进佛七。在家人可以修八关斋戒,实际上就像佛七一样,精进念一天佛。这一天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句佛号,绝不间断。要提起精神,这一天一夜若睡觉就不行,就中断。不能睡觉,这要拼命,要认真努力。七天七夜一般人受不了,所以我们提倡一天一夜。一个月念一次,这一天一夜决定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决定心口相应。现在我们用念佛机助念,是很不得已的。实际上,最如法的还是敲地钟,由法师或者老修居士带著念。当然,一天一夜只有一个人敲地钟是很累的,受不了,需要两、三个人换班。这样的修行才能胜过西方极乐世界的修学。

  如果还有杂念,有妄想,就远远不如极乐世界,那就差远了。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斋戒清净。因为环境清净,所以他们的斋戒清净是不足为奇的。我们这边五浊恶世,浊恶至极,还能在这里突破浊恶障难,斋戒清净,真是非常希有,难能可贵之处在此,所以才说胜过西方世界「为善百岁」。当然,佛没有妄语,我们相信这话是真实的。但是这句话里更重要的意思是,佛在此地劝勉我们要认真精进念佛。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不但没有恶事,连恶的名字都没有。所有十方世界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不会起恶念,因为六根所接触的境界都是纯善。阿赖耶识里虽然有恶习种子,但没有恶缘把它引起来。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于此世间修行既能超胜西方世界,自然亦能超胜他方佛土。这跟前面讲的意思一样,前面讲『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此处『十日十夜,胜过他方诸佛国土,为善千岁』。此皆形容娑婆修行之难成就,浊恶障难,易堕难进。苟能克服障难,突破浊恶,精进不退,至为艰难可贵,故说胜于他方佛国修行。

  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十方诸佛刹土,善多恶少,修善易而不难,尤其是凡圣同居土。唯一不同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它是十方世界独胜,一切诸佛赞叹。不是赞叹释迦,不是赞叹弥陀的实报土,而是赞叹弥陀的凡圣同居土,十方世界所不能比。西方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何以独胜?本经前面我们读过,是弥陀弘愿不可思议力的加持;是十方世界众生,以清净心念佛求生。修的因清净,佛的加持就更清净。往生的人都是以清净心往生的,「心净则土净」,都是这样往生的。因胜,缘胜,果报殊胜,所以十方世界不能相比。

  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今天我们读这一句经文,感慨非常深,我们今天确实是饮苦食毒。在古代读此句经文,很难体会其真实义。最近医学发达,好像在日本或是那个地方,化验母奶,发现有致癌的毒素;好在毒素还轻,不足以伤害婴儿。这表示近来饮食里普遍有毒素存在。现在饮食卫生要是再不留意,毒害必是一天比一天严重。古代的农作物,从来没有用农药,没有用化学剂的。现在用农药,用化学物,长得是好看,可是里面含有毒素,不是天然长出来的。如果将这个理论引伸,就知道我们精神粮食的苦毒更多。

  从前人的精神生活是诗词、琴棋、书画……,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是什么?全世界年轻人过的是什么生活?过去虽然是专制时代,但是专制、独裁的人为了维系他的政权,为了安定社会,凡是有毒素的思想,他都禁止。孔夫子删诗书,定礼乐。删定诗书礼乐的标准是什么?是《论语》上讲的「思无邪」。这就是精神生活的标准,决定不能让人有邪思邪念。凡是引导邪思邪念的,一律都禁止,所以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佛在经论中说,凡夫的善心所十一,恶心所有二十六,何况善心所力弱,恶心所势强。人心像洪水一样,防范就像筑堤一样,小心翼翼,决定不能让它崩溃。今天提倡民主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邪知邪见充满世间,善心所的堤防崩溃了。这是精神生活的毒素,怎么防范?没有法子防范。

  佛在这里讲『未尝宁息』,现在是天天增长,增长到一定的程度,这个世间就有大灾难。恶因加上恶缘,后来一定有恶报。这一段是佛说明现今世间的状况,文字虽然不多,说得够清楚。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的心还能清净,还能老实念佛。真了不起!这样的德行,超过西方世界的修行人。我们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能不能做到一日一夜身心清净?一试验就晓得,不试验不晓得。一试验,恐怕连十分钟都做不到,这才知道此事真难。此处是讲实质,不是讲形式。形式上一天精进念佛,或者七天精进佛七,那是样子。心里还是胡思乱想,还是妄念纷飞,就不是此经所说的标准。

  吾哀汝等。苦心诲喻。

  「吾」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自称。「哀」是对此世界的苦难众生。这些苦难的众生必须是觉悟的;不觉悟的,佛虽然哀悯他,他也不接受。这话是对学佛已经入门的人讲的,而且是已经发心专修净土法门,也就是对我们讲的。世尊苦口婆心教诲我们,晓喻我们,提醒我们。

  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经」就是这本《无量寿经》。佛将此经传授给我们,将修行的方法教给我们。「悉」是全部。这一部经典自始至终所讲的字字句句,我都接受,而不是只遵守一部分,才是「悉持」,这是佛对我们的期望。果然能完全接受,依教奉行,完全照做,就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就是弥陀化身。真正学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榜样,学得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

  『悉持思之』,「思」是思惟、明白佛的教诲。『悉奉行之』,把佛的教训在生活中都做到。

  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

  不但自己完全接受,依教奉行,自己得利益,同时也希望大众都能得此经利益,要把经法普遍介绍给别人。「尊」是长辈;「卑」是晚辈。对长辈要劝他念佛;对晚辈要教导他念佛。『男女、眷属、朋友』是广指我们相识的一切大众。只要认识的,我们都应当劝勉。『转相教语』。我教他,他学了之后,又教别人,这样辗转教劝,使诸佛度生第一法门弘通虚空法界,利益一切众生。

  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这三句经文讲「自行」,前面讲的是「化他」。我们接受这个经法之后,立刻就要介绍给别人。自己修行,要知道「约检」。「约」是约束自己;「检」是时时刻刻检点心行。约束身心,不犯律仪。检点就是朝暮课诵。早课重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佛的教训。晚课是「反省」,就是检点今天一天,佛对我们的教训,有没有切实照做。已经做到的,明天继续努力,希望做得更圆满;没有做到的,赶紧发心做。这样做早晚课,才能收到效果,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早晚课不是念经给佛菩萨听,是要求自己认真修行。

  『和顺义理』。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事务繁杂,不外乎对人、对事、对物。我们要注意的,对人要尽义务,五伦十义。我们是佛弟子,有义务将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对事、对物不能违背「义理」,在态度上要和、要顺。佛讲的「六和」,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真正做到「和顺」,定要从「忍辱」著手;若不能忍让,这两个字就做不到。忍辱做到,自然就能做到和顺,此时只觉得心平,心安。心安,理就明白。「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看清楚,在一切境界里,心自平静。清净心、平等心起的作用是『欢乐慈孝』。欢喜是佛家常讲的「法喜充满」。「乐」是与一切大众相处,皆得其乐。与善人相处,与恶人相处,与圣贤相处,与妖魔鬼怪相处,他都乐,正是仁者无敌。为什么乐?他能得其真实。「慈悲」,平等的慈悲。「孝」字的意义非常深广,真实体会,万法一体,才是孝的意义。《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孝」义;「欢、乐、慈」才能做到圆满。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

  初学总不免常犯过失,此乃无始劫来的习气。若能不犯,即成圣成贤,不是凡夫。虽然常犯过失,也不必害怕。怕的是自己犯过失,自己不知道。因为犯过失,自己不知道,就没有改过的机会,所谓积恶难返。虽然犯过失,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示他觉悟、觉醒了,他不迷。不迷就有救,他能改过自新。迷惑的人,不知道自己有过失,他不会改过。唯有菩萨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在犯过失,所以他能念念改进,这是「精进」。佛法中说,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一是佛,二是凡夫。凡夫造作而不知有过失。菩萨还有过失,所以知道过失立即悔改。

  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发现自己的过失,立刻就悔改。改过自新,佛法里讲得很多,有从枝叶上改,有从根本上改。枝叶是事相。做的事相太多,无量无边。那些事做错了,赶紧改过来,这是在枝叶上改,不但麻烦,也改不干净。会改过的人,从根本改。「根本」是心地。佛在大经里讲的就是根本,最原始的根本,根本的根本。佛说,我们的病根是从「妄想、执着」而生的。「妄想、执着」就是根本的根本。什么是妄想?起心动念就是妄想。要不打妄想太难了,决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想佛法也是妄想,经上明白教我们「真心离念」、「真心无念」。「有念」就是妄想。假如真的无念,则此「无念」是无明。由此可知,不管是无念,是有念,都错了。

  佛菩萨真正慈悲,告诉我们,唯一的「正念」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一念,不是妄念,不是妄想,不是执着,唯独这一念是正念,除这一念之外,都不是正念。不是正念,就是邪念,就是妄想执着。如何能做到二六时中,一天到晚保持正念,不要把正念忘失,这就是「不舍正念」。这是我们现前必须做的功夫,这个功夫就是从根本改过。我们讲改过修善,从根本改;如果讲修行,从根本修。不许心里有一个恶念,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遇到一切人,没有第二个念头,就是想把阿弥陀佛介绍给一切众生,希望众生跟自己一样欢喜信受。这样才能报佛恩。回向偈云「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要真的做,不是口头上说说就完了。真正做,不是难事。保持自己的正念,时时刻刻把这个法门推荐给别人,介绍给别人。这就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奉持经戒。如贫得宝。

  今天台湾在形式上,佛法的发达是世界第一,无论在什么地方,想得到佛经、录音带、录影带,实在太容易,处处都有。其他地区不容易得到一本经书。四十年前在台湾得到一本经书,跟现在世界其他地区同样困难。那时我初学佛,得到一本经书,如获至宝。到那里去找?寺院里有藏经,但不准借出,只可以在寺内抄写。自己想读的经,必须辛辛苦苦利用星期假日到寺院抄写,中午吃个馒头,一杯开水。经本得来不易,那像现在这么普遍,经典普遍流通。今人没有福报,大家对经书并不尊重,诚敬的心没有了。

  『如贫得宝』,今天在台湾的同修不容易体会这句话,但是大陆的学佛同胞则深深体会。他们甚至获得一张佛像都当作宝贝。我们送他一张小佛卡,他们跪在地上顶戴接受,真令人感动!而在此处,我们没有把它看重。现在台湾的《大藏经》太多了,学佛的人家,大多能有一部《大藏经》供养在家。我们送《大藏经》到大陆,他们是怎样接受的?穿袍搭衣,列队跪拜恭迎,一个人顶戴一册经,这样接受的,非常感人!如获至宝,真是教我们看了惭愧。

  我们应当把经法当作世间最珍贵的宝物看待。唯独佛陀经法能救度我们,帮助我们永脱轮回,脱离三界,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这是世间任何珍宝都无法相比的。明白这个事实,才知道经法之宝贵。

  改往修来。洒心易行。

  过去所行,过失错误太多,想法、看法、作法都错了,从今天起都要改正过来。对于时光要特别珍惜,过去没有掌握,未来我们真正发心是可以掌握的,要好好为未来的幸福,真实的修学。『洒心易行』,「洒」是洗刷的意思,把心里许多的污染都洗干净。用什么洗?用这一句「阿弥陀佛」微密观照。心地的污染就是罪障、业障,把它洗干净,业障就消除,罪障就消灭。从前慈云灌顶大师说得很好,六道众生无始劫以来所累积的罪障,所有一切经法都没有办法忏除的,这一句佛号能除灭。这一句话很不容易说出,灌顶大师要不是澈见佛号真实功德利益,怎么可能说得出来。

  念佛的时间不长,往生时那么潇洒,那么自在,是业障忏除了。没有病苦,预知时至,站着走,坐着走,随意自在,这都是业障消除的现象。业障没有消除,纵然往生,还有病苦,就是业障没有消除干净。这是古来祖师大德都明白的,积功累德是一桩事,业障消除多少又是一桩事。祖师大德们说,讲经的法师积功累德多;消除业障则未必能比得上在家的同修。在家同修功德不如法师,但是消业障往往超过他们。玄奘大师对中国的佛教贡献多伟大,辛辛苦苦从印度把佛法传到中国来。他往生的时候生病,而且相当苦,有人就问他,「你老人家一生有这么大的功德,这样好的修持,为什么临终还有病苦?」他说,「我无始劫来的业障,这次都报掉了。」他的病苦即是业障现前报掉;没有消掉,在临终这一刹那报掉。由此可知,凡是往生能无疾而终的,就是业障消了。

  祖师大德也有消除业障,走得很自在的。禅宗六祖大师走得就很自在,他一年前就知道。一般预知时至多在一个月、半个月前,也有在三个月前就知道。在《坛经》上看到,六祖是一年前知道的,他嘱咐人到国恩寺赶紧替他办后事。在家同修弘法的缘没有成熟,就努力消除业障。如果有缘,有机会弘法利生,也应该舍己为人。自己的业障深,但只要积功累德,临命终时,有积善功德加持,顶多临终受些病苦,就像玄奘大师一样,业障就在此时消除。因功德力,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魔不会来扰乱。凡夫临终时,魔会来扰乱,因为业习烦恼所牵,所以临终时见到许多已过世的人,且多是妖魔鬼怪变现来诱惑,来找麻烦的,来破坏正念的。

  真正消业障,就是把心里这些污染都洗刷干净。念佛法门第一殊胜,即是心里只想阿弥陀佛,口念阿弥陀佛,身礼阿弥陀佛,三业都在阿弥陀佛,业障自然就不现前,罪障也消除。念佛决定不能打妄想,不能掺杂其他法门。觉明妙行菩萨说「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我们印在小佛卡的后面,希望时时提醒自己,这是念佛的秘诀。『易行』是把从前不好的行为、错误的行为,都改正过来。「易」是更换的意思。

  自然感降。

  「感」是感应;「降」是下降。如是修行自然就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与观音、势至、诸佛如来就起感应。

  所愿辄得。

  这句即是「有求必应」。求命终时没有病苦,能不能得到?决定可以得到。求命终时站着往生,也能得到。第一、是命终时自在,毫无痛苦。第二、是以这个样子,激发别人的信心,让人家看到我们这样走的,他也会对念佛法门生起坚定的信心,这就是「化他」。自行、化他都做到究竟圆满。我们在这个世间不求别的,只求这一桩事,决定往生。

  现在大陆的佛教比过去进步很多,特别是两个月前,上海曾经举行全国佛教会议,会议中决定成立「佛陀教育文化基金会」。他们要筹募一笔基金,这笔基金完全用作佛教教育事业,用作培养弘法人才。真正难得!这次我在北京见到赵会长,他跟我提起此事,我们全力支援他。他们的基金充裕,培养的人才就愈多。我在此地告诉诸位同修,我们随分随力,这是长期的工作,甚至每个月,或者两个月,我们留一笔钱寄去帮助他们。学佛的人多了,念佛的人多了,这一块土地才会为诸佛所护念,一切龙天善神拥护,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这也是我们对于这个世间唯一的期望。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这一段经文特别重要,欧阳竟无先生于一九二三年,在第四中山大学发表的讲演「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为什么佛法为今世所必需,这一段经文作了最好的解释。

  『佛所行处』是指佛陀教育、佛的教化所在之处,也是佛教普遍推行达到的处所。因为佛陀教育是世出世间至善圆满的教育,无论在理论、方法、境界,特别是在方法上,可以说极尽善巧。佛用最高的艺术教学法,能令一切众生,在去佛讲经三千年后的现代同修,还能被他感化,可见他摄受的力量多么强。三千年后,还有这样大的力量,世间古今中外的教学都不能为比。

  佛的教学原理是教我们「断恶修善」。善恶的标准并不是一定的,这是佛法最殊胜之处。因为善恶的标准,会随时代变迁,随着地区不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观念。因此,佛的教学实在是「时之中者也」,他讲「中道」。「中道」就是我们讲的「现代化」。唯有现代化才是中道,不偏过去,也不偏未来。中道也是「本土化」。我们能做到现代化、本土化,这个教育才会普遍被大众认同,普遍被接受。佛教的经典虽然多,其内容一言以蔽之,即「诸法实相」,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指我们本人。本人以外,其他的人也是属于生活环境。我们生活环境里有物质环境,有人事环境。所以,佛法讲人生是指自己「本人」,本人之外皆属「环境」。「佛法是说明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这样的教育是对自己最亲切不过的,是一切众生都必须接受的。要是不肯接受,对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就没有办法明了。我们的想法、看法、作法就有偏差,就有过失,就会做错,就要承受错误的结果。结果当然不是如意的。

  人生在世,对人、对事、对物,如果样样都如理如法,就是「善」。善必定有善的果报。我们在这部经典所读到的,自始至终,就是讲我们自己与生活环境的事实真相。其他的大经大论,如果不是这些过来人详细解释,不太容易看懂。这一部经的好处是,中等以上根性的人,不需要别人解释也能看懂,也能得到佛陀教学的真实利益。教育所收到的效果,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国」指国家;「邑」指都市;「丘聚」指村庄。现在台湾已经见不到村庄,再过几年,整个台湾就变成一个大都市。如果佛教能普遍推行,大而国都,小而村落都接受佛陀的教化。「化」是教学的成果、成效。

  中国古代人读书的目的,不像现代是吸收知识,在社会上创造事业,得到一生物质丰满的享受—现在教育目的在此。从前中国的教育,读书志在圣贤,与我们现代的目标完全不同。他为什么要读书,希望自己成为圣人,成为贤人。由此可知,教育的目的确实是讲求「变化气质」,变凡夫成圣人,即佛家讲的「超凡入圣」。我们今天接受佛法教育的目的也在此,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被中国朝野尊重、接纳,而且发扬光大。佛教在基本概念上与儒家相同,儒家志在圣贤;佛法志在超凡入圣,目标是相同的。

  圣贤人的物质生活不见得很丰盛,历史上记载,孔夫子一生清贫,释迦牟尼佛一生乞食度日,都没有财物积蓄;然而他们的精神生活非常圆满,无不随遇而安,以教化众生为一生第一乐事。「化」就是教学真正收到成果,接受教学的学生都能变化气质。变化气质从最明显的地方看,就是改恶向善,转烦恼为菩提。「烦恼」是迷惑颠倒;「菩提」是觉悟、是智慧。最低限度也收到这样的效果。再往上提升,就是作贤人、作圣人。佛门讲,开悟的、得禅定的、证果的,接受教学,不断向上提升他的成就。从凡夫到声闻、菩萨,没有不蒙佛陀教化的,因此感应到『天下和顺』。

  学佛的人多了,渐渐就成风气,我们常讲转移风俗。他在这个社会里,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就成为大众的榜样、典型。佛教我们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儒家教导我们五德、五常、八德,都是为社会带来良好的风气。

  『天下和顺』,「天下」是指天下之人,都能和睦相处,都能顺从佛陀的教导。「顺」是随顺自性,随顺性德。「和」是和睦相处。这是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是外在的环境。人心转了,天时、地利也就转变,所以『日月清明,风雨以时』。

  我们看看今天社会失去了祥和,天空都是灰蒙蒙的,看不到蓝天白云,是什么原因?现代人说,这是工业污染。有没有说错?也不能说他错。工业污染是「缘」,还有「因」。「因」是世间的人心污染,再加上工业污染之「缘」,日月便丧失了清明。因此,今天讲求环保,工业环保做得再好,清明的景象都不能恢复到正常,原因是人心的污染没有洗刷干净。佛在大经里常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正报」是人心。佛家讲,大宇宙、大环境是随着我们人心而转。心清净,外在环境就清净;心不清净,环境一定不清净。这个事实,现代科学家及大众还没能普遍认识。

  『日月清明,风雨以时』,这两句讲天候。当我们需要雨水的时候,就降雨;不需要雨水,就放晴。这样的风雨多好!应该来的时候,就来;不应该来的时候,就不来。风雨是自然的现象,谁在控制?不是鬼神,也不是上帝,更不是佛菩萨,而是此一地区众生的心在控制。只有明了佛法,深入经藏的人才能明了,才能体会,佛陀教育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灾厉不起,国丰民安』,这是天时、地利、人和,所有一切灾难都不会发生。灾难的发生与人心的善恶有密切的因果关系,与人性的清浊有密切的关联。现在放眼全世界,灾厉之频繁,一天胜过一天,一年胜过一年。一般人看到这个现象,依然不能觉悟,非常可怕!绝对不是好现象。

  西方古老的预言说,一九九九年是人类的末日。今年九二年,距离九九年还有七年。七年之后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他们说耶稣基督下来审判世人。七年转眼就到。中国古老的传说,也说在这段时期有灾难,有很大的灾难,但是没有说末日。东西方的预言家,我想他们没有会商过。预言虽不可全信,但也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事出无因,一定有它的道理。我们看世界,现在灾难频繁;三、四十年前没有这样的现象,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有了警觉心,就要知道如何「趋吉避凶」。佛教我们断恶修善,「改往修来,洒心易行」,才能消灾免难。

  想到这些不幸罹难的众生,我们今天能积极做到的,就是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们。我们这个小道场做的功德可不小,现在我们每月终的念佛会里都做一次「三时系念」佛事。三时系念的目的就是超度这个月中,全世界发生不幸事故死难的众生。我们在三时系念里为他们超度,这个功德非常大。这种超度在《地藏经》上讲,七分功德,他得一分;我们参与诵经念佛的人自己得六分。这个道理,佛在《地藏经》里讲得很清楚。

  佛陀教育能真正推行,大众皆能依教奉行,必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国丰」是指物产丰富,年年丰收。同时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向上提升,精神与物质生活都天天进步。「国丰」则人民生活自然安定,没有忧虑,过太平日子。『兵戈无用』指世间没有战争。「兵戈」是指军事。没有用兵之处,显示天下太平。『崇德兴仁,务修礼让』。这个国家地区的教育,社会教育普遍的推行,收到圆满的效果,大众推崇的是「道德、仁慈」。佛法教人应以诸佛如来为模样,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就在自己本分工作上,日常生活中,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工作,都要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作好模样。虽然是上求下化,心中恒若无其事,这就是行菩萨道。人人皆知行菩萨道,则此国家地区必为世界人民所尊敬、所推崇,社会自然美好。

  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守礼。「礼」是节度。人人知道守法,社会上对守法的人最尊敬;不守法的人是社会不能容纳的。不守法就是不守秩序,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这样的人必定受到制裁。人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当然守法。守法是自己的光荣,守法才自尊。佛法讲「庄严」,守法才是真正的庄严。要知道忍让,人与人中,没有证得圣贤的果位,自然不能十全十美。小小的磨擦,小小的隔阂,只要能忍、能让,就没事;小不忍就要出大的灾难。现在的社会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定要忍耐,顾虑到公共安全问题。

  最近一年来,美国的公共场所决定不可以吸烟,全面禁烟。前两年还没有,最近一年多才推行全面禁烟,以免危害别人。飞机上、巴士上、火车上,凡是公共场所,现在都全面禁烟。中国大陆上虽然也提倡,但是没有人遵守。他们也有禁止吸烟的,可是吸烟的人很多,好像都没有看见,也许不认识字。在外国已经做得很有效果,从前飞机上有吸烟区,现在也都没有了。大家知道香烟对身体健康有妨碍,对别人也有妨害,自、他都不利。只要能忍、能让,彼此尊重,就相安无事。对人、对事、对物都要讲求「礼让」。

  『国无盗贼』,这不仅指治安良好,实际说明大众守法,而无窃盗之事。『无有怨枉』,此句是说政治司法公正廉明,法官判案没有冤枉人。此处经文所讲的,实在是社会安全重要的因素。最近我们在报纸新闻里看到美国黑人动乱,起因是法官判案不公平。如果判得很公平,大家心服口服,动乱就可以避免。这桩事不仅在美国发生,古今中外,凡是司法冤枉人,都会引起不平,引起严重的后果,危害国家社会。

  『强不凌弱』是指社会众多的人群,每个人过去生造的业不一样,现在所行的也不同,自然就有贫富贵贱的差异。富贵之人,绝不欺负贫贱之人。虽然富人雇用他们来做工,但是对他们也知道尊重,主仆才能相安无事。

  现在社会有许多公司、财团,资方与劳方常常有纠纷,起因多半与「强凌弱」有关系。如果双方互助,都能合情合理,劳资本是一家人,事业才会蒸蒸日上。今天在商场上,在工商业,全世界没有不推崇日本人的。日本人的特长在那里?日本人没有中国人聪明,日本人的工艺没有中国人那么巧,为什么它能成为世界工商王国,就是劳资和睦,尽可能避免磨擦。资方对于劳工,面面照顾周到;不但照顾你一生,照顾你家庭,还照顾你的子女。所以,劳工把资方当作自己的家长,当作自己的父兄,视为一家人。纵然有不满意,有抗议,只在头上绑一条白布表示抗议,照常工作,绝不罢工。老板看到员工头上紮布条就很紧张,赶紧找时间召集会议解决问题,这是资方负责。所以,他的工商发达,世界第一。不像其他国家,不满就罢工;罢工,劳资双方都蒙受重大的损失,没办法与日本人抗衡。

  日本劳资双方为什么处置得这么好?因为他们接受中国儒家与大乘佛法的教育。儒佛教学里,他们只做到少分,就收到这么好的效果;如果多做几成,那还得了。日本人果然能照顾全世界每个国家民族的人,都像照顾自己劳工一样,世界上谁不服从他。这就是中国儒家讲的「王道」,不是霸道,是以仁慈摄受众生,感动人心,不是以强权欺压人。末后一句达到最圆满、最究竟,『各得其所』。佛陀教育达到的效果是「各得其所」,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男女老幼、智愚、贵贱,人人各得其所。这才是美满,祥和的世界;这是佛教教育化导众生最高的目标。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

  「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释迦牟尼佛对世间一切众生,慈爱关怀超过父母。父母对子女虽然非常的关怀慈爱,但智慧不圆,往往还有误导。释迦牟尼佛有圆满的智慧,决没有丝毫的误导,指给众生的路,教给众生的方法,必然能达到究竟圆满。佛的恩德超过父母。

  我于此世作佛。

  此句的「佛」是师的意思。佛是天人师,佛的职责是教化众生。他在此世「作佛」,就是在这个世间教学。教化众生要讲求缘分,看机缘有没有成熟。什么是缘分?众生喜不喜欢接受他的教化,这就是「缘」。众生喜欢,缘就成熟。那个地方众生喜欢,佛就到那里教化。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安居过,没有在那个地方安安稳稳住下来一段日子。佛一生劳碌奔波,到处说经讲道从无休息。他的学生很多,修行证果的学生也不少。这些学生也有代佛到四方弘法,佛才有较长的时间住在一个地方讲一、两部大经。如果没有这些弟子帮忙,佛就连讲大经的机会都没有。这是史传里记载,释迦牟尼佛一生的生活,及教学的状况。下文就是他教学的方针。

  以善攻恶。

  「攻」是对治的意思。众生有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还有许多恶习气。这些习气,是多生多劫累积的,有些是这一生中从小养成的,养成了坏习惯。今天遇到佛,佛教人们许多善法,对治这些恶法。恶习、恶行要是不改,必定尝到恶报,这一生生活就很痛苦。如果能改过自新,断恶修善,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使生活愈来愈美满。佛陀的教学法,目的就是教我们在这一生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和平。这些确实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愿望。愿望要能实现,一定要靠教育;唯有教育能把许多人的见解、行持拉近。教育的功能、效果就在此。今天讲的建立「共识」,使人们的见解思想差距不太大,就能维系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是佛陀现前的教学方针。

  拔生死之苦。

  此句是教学深远的宗旨。佛陀的教学,不仅是令众生一生得幸福美满,还要照顾来生,生生世世。如果不管来生,就不是圆满的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只讲这一世。孔、孟也教我们「以善攻恶」,但是没有『拔生死之苦』。佛教育的圆满,是不仅教我们这一生得幸福美满,而且教我们生生世世都得圆满。这是世间所有一切教学、宗教、科技,都达不到的,唯独佛法能达到。佛法的教学非常开明,应机施教,这是我们要明了的。善导大师在《观经》注疏里就讲得非常详细,世尊开了无量的法门,不是让人们都要学的,是为无量不同根性的人开的。

  譬如,喜欢修定的人可以修禅定,他在那个教学法里能得利益,能得成就;要他来念佛持戒,他学不来。他说,这太痛苦,他受不了。心胸狭小,性情保守的人,佛就教他持戒,他很喜欢,认为这样很庄严,看不惯不持戒的人放逸。由此可知,众生根性不同,佛就用那种方法来度化。喜欢很活泼,很开放,什么事不要那么约束,不要那么拘谨,佛就用大乘佛法来教你。明了事实真相,才知道佛家「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可以认为,我修学这个法门就可以批评别人,诽谤别人。因为我们的根性不同,观念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同,修学的方法当然就不一样。

  特别是对外国人介绍佛法,佛法讲求「孝亲尊师」,外国人没有这个观念。外国人对父母跟对老师,就跟对待朋友一样看待,恭敬程度不够,没有孝养的观念。中国人对亲师十分恭敬心,而他们若有一分就很难得了。因此,在形式上要求他们,决定不能以中国人的标准。见到佛像要磕头,要拜三拜,这些规矩吓得外国人再也不敢来。所以,我们教他合掌问讯,他可以做到。这样就好,就很难得,不必要求他顶礼。饮食上,他们肉食习惯了,还不能接受素食,也不要求学佛一定要素食。有些地方,我们因无能力观机,往往把众生学佛的因缘断了,使他们这一生对佛教产生恐惧感,不敢接近,不敢入佛门。这是我们的过失,殊不知佛法通权达变,没有定法。尤其近代,像黄念祖居士说,「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外表礼拜,都是属于形式。形式没有关系,实质最重要,这样佛教才能普遍弘扬全世界。

  这一部经典、念佛法门,比起其他经典法门殊胜在那里?《无量寿经》真的比较开放,本经要求的,可以说现代人人都可以接受,行住坐卧,是最不讲究形式的,完全着重在清净心。这句阿弥陀佛,坐着念也行,站着念也行,躺著念也可以,随时随地都可以念,这样才能普遍让人接受。念佛这么自在,这么开放!读这一部经也一样开放,一样不拘束。所以,它才能利益往后末法九千年的众生,才能普度一切众生。它不重形式,完全着重实质。行善,心清净、心慈悲、心真实,以这个心处世、待人、接物,用这个方法「拔生死之苦」。这一句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

  令获五德。

  「五德」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做圆满就成佛。所以,诸位不要小看五戒十善是人天小法,须知作佛要自人天小法做起。人天小法发扬光大就是菩萨法,就是佛法。我们看到许多画的佛像,佛顶上有三个字,通常是用梵文写的,也有用中国译文写的,它的发音是「唵阿吽」。这三个字就是十善业。「唵」是身业,「阿」是口业,「吽」是意业。代表身、口、意三业清净,就是十善的圆满;十善做圆满,就是三业清净。佛与凡夫不一样,凡夫三业不清净,三业都染;菩萨修「洒心易行」,断恶修善还没有做到圆满。圆满即是成佛。

  升无为之安。

  「升」是进展,晋升。不断的向上提升,这样才能获得「无为」,也可以说证得无为,才是真正之「安」,安乐才达到究竟圆满。如果没有真正证得「无为」,所受的安乐仅止于现阶段。在现前这个阶段得到相似的安乐,不是真的。真实的安乐一定要证得无为。什么是「无为」?无为的对面是有为;知道什么是有为,就晓得什么是无为。简单的说,有为就是有生灭。什么是「生灭」?妄念生灭,起心动念,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只要有念头,即在有为法中,这种安乐就不是究竟。什么时候心里没有生灭妄念,这个境界最低限度是已经证得「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还不行,「事一心不乱」还在生灭范围,只是有很深的定力,把妄念压住。称它「不生」,其实是「伏」,不是把妄念除灭,只是伏住它,因此还不是究竟。证得理一心,智慧开,有为、无为,一如不二了,便是真正「无为」现前,这才得到究竟圆满的安乐。

  这种理论、方法,这种殊胜的境界,除佛法之外,是其他学术所没有的。在这个世间,中国、外国的教学里没有,宗教里没有,科技里也没有,唯独佛法有,所以佛法教学称为最殊胜、最圆满。我们要特别重视,学佛就是希望『升无为之安』,目的在此。果然得到这种境界,在圆教而言,最低的地位是初住菩萨;在别教是初地菩萨果位。我们凡夫业障深重,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在这一生中能不能证得?古来的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决定可以证得。假如不是我们世间凡夫能证得的,佛决定不说。佛说了没有意义,说的我们都做不到,岂不是开玩笑吗?佛讲经说法没有戏论。留在世间的经典里所讲的,都是我们世间人能做到的;做不到的,佛决定不说。

  什么人能做到?老实人可以做到,因为老实人听话。凡是做不到的,都是不老实的人。肯听话的人,是老实人;意见多,不肯听话的,不是老实人。百分之百听话,完全依照经典教导,依教奉行的人,一生中决定可以证得这个境界。凡是不能达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我们对于佛的教训没有完全做到,这个过失不在佛,不在理论,不在方法;在我们自己,自己学习的心态有问题。佛说这段话,实在是苦口婆心的开导我们。

  吾般泥洹。经道渐灭。

  「般泥洹」,梵语音译,义为「入般涅盘」,就是「入灭」的意思。佛的化缘已尽,将来要入灭,不再住此世间。

  「经道」就是佛所讲的宇宙人生真相,以及离苦得乐的理论与方法。佛所传给我们的理论与方法,因为去佛久远,逐渐变质,最后也会在此世间消失。佛的教学变质了,如现前的佛教变成宗教,变成迷信,这就是『经道渐灭』。佛法本来是破迷开悟的,现在学佛人愈学愈迷,就是经道渐灭的现象。佛法如何能弘遍全世界,必须恢复它教学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行。一定要恢复它现代化与本土化的宗旨,佛法才能再弘遍全世界。这要靠我们四众弟子一起努力。我们这些年的努力,收到了相当的成果。当然,我们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还要大力推行。应该教世人认识「佛陀教育」,认清佛法本来的面目,才会真正喜欢佛法,热爱佛法,大众一起来修学,来传播。经道渐灭,这个社会必然产生的现象是:

  人民谄伪。复为众恶。

  「谄伪」就是不老实、不实在,虚伪、欺诈。今天这个社会果然如此,人与人之间不讲信用,不守法度。学佛的四众弟子,同样的也克制不了自己的烦恼、迷惑、习气、染浊,也犯大过。

  「为」是造作。此言众生旧习气现前,又复造恶,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

  五烧五痛。久后转剧。

  「五痛」是指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五烧」指来世地狱苦报。作恶之人,将来堕落三途的愈来愈多。「久后」就是指我们现在。我们距离佛在世时已有三千多年,时间这么长久,造恶受报愈来愈严重。这几句说明今天的社会状况。怎样挽救?下文教我们挽救的方法。

  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这三句经文是佛在此教导我们挽救世运之道。我们自己得到此经,从这部经典学到自己一生幸福美满的方法;我们也希望一切人,个个一生中都幸福美满。我们有义务把这部经典、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人,推荐给大众,希望人人都能明了。

  『如佛经法』。佛在经论里所讲的理论、所教的方法,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决定不违背。社会虽然很乱,学佛的人多了,就会影响社会。学佛的人多,念佛的人多,这个地区的灾难就会减轻,就会化解。大灾难化成小灾难;小灾难就化为无灾难。修行不仅帮助自己,实在是帮助社会,帮助广大的群众。正因为有这样大的影响力,我们自己修学要格外认真,格外努力。

  佛的开示到此告一段落。下文是弥勒菩萨代表与会的听众,感谢佛的教导。

  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

  这两句话总结前面佛所讲的「五烧五痛」。「如是」就是佛所讲的完全正确,一点都不错。今天的社会状况,确实与佛所说的没有两样,事理因果都说到了,我们不能不佩服。

  佛皆慈哀。悉度脱之。

  佛对于一切众生,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类别,平等的教化,平等的帮助。这是佛的大慈大悲,「慈哀」众生。

  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佛在此法会中的教诲,真是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唯恐我们疏忽大意,所以重重教诲。我们要记住,要感恩,要依教奉行。

  「违」是违背;「失」是忘失。佛的教训决定不能忘记,而且一定要遵守,绝不违背。这样自己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才能帮助这个社会,达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我们确实有责任,也确实有信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这一品是说,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二位导师,加持与会大众,使在法会中的每一个人,亲见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在三转法轮中称为「作证转」。前段经文是世尊介绍、证明西方极乐世界确实存在,增长专修、专念、求生的信心。末法众生业障很重,所以感应非常稀少,比不上佛当年住世时。但是他们能见到,也就为我们作见证,不一定要我们亲见才相信。有这么多的人见到,我们再不相信,即是愚痴到了极处。即使民国以来,在台湾、在大陆、在海外,许多念佛往生的人,而且有不少预知时至,不生病走的。这些站着走的、坐着走的,都明白告诉我们,他们见到西方三圣来接引他们往生。有的时候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与经上讲的一模一样。虽然是他见到,不是我见到,我想这些人决不是打妄语。那有打妄语可以预知时至,站着走、坐着走的?

  因此,我们要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确实存在,真有这桩事。世间亦有人说这个世界已经乱了。李老师在往生的前几天告诉他的学生,讲得很明白,世间一年比一年乱。李老师往生五年,我们回顾这五年,确实是一年比一年乱,将来的动乱还不止现在这个程度,还不晓得要加深多少,众生非常苦。李老师说:「真正能救自己的,只有坚定信心,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在讲席中常常提醒诸位同修,万万不能造业,念佛而造作罪业是决定不能往生的。佛在《戒经》里讲得很多,可惜我们今天学佛,讲经的人有,讲戒律的人没有,不知道戒律的重要性。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里讲得很明白,求往生是易行道。易行也不是想像得那么容易,决不是念这句佛号,与一天念几遍《无量寿经》就能往生。需要把佛的教训,在生活中做到,这样才行。三业要与愿行相应,这样才能消除障碍。

  人在世间,生命非常短促,尤其是乱世,意外的灾害非常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还能活多少年。警觉到这一点,有一天的时间,就好好的念这句佛号。有一天时间认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才能在乱世真正消灾免难,真正能帮助自己这一生得生净土,就没有白过。要晓得,身体都是假的,何况身外之物,不可以有丝毫的留恋。以世出世间法起心动念,都会造业;唯独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正念。二六时中只存此一念,就没错;离开这一念,你的念头就错。这一品经文重点在此。

  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

  佛告诉阿难,也是提醒大众。「若曹」就是你们。你们想不想见阿弥陀佛?『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名。「无量寿」是中译,梵音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称为「清净平等觉」,就是西方世界本师的德号。从这个德号里,我们才晓得,应该怎样修学才能与他相应。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要觉而不迷,这样与阿弥陀佛的心行就相应。『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学生。学生的人数无量无边,无法计算。所居的国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句经文有正报,有依报。佛与菩萨是正报,国土是依报。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们想不想见?想见,不是见不到。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告诉我们,真正念佛,念到感应道交的时候,「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现前」见,「当来」是往生之后见。没有往生之前是现前见。现前要怎样见?世尊教我们念佛,一心称念就能见到。我们现在也天天念佛,可是不是一心,我们是乱心称念,杂心称念。心不清净,所以见不到;心清净,就有感应。可是同修们不要求感应,要求清净心。求感应,心就不清净,念头就错了。求清净心是正确的。

  应起西向。当日没处。

  这是把方向指示清楚。因为听经的时候,大家都坐在那儿听,你想见阿弥陀佛,要起来向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致敬。所以,先叫他们起来,面向西方。那个地方是西方?太阳下山的方向。

  恭敬顶礼。

  此句经文关键的字就是「恭敬」,这两个字很不容易做到。我们今天学佛,将来能不能往生,决定在对阿弥陀佛有没有恭敬心,有没有恭敬行(行是行为)。什么是恭敬的心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世间人迷惑颠倒,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妄言、两舌(挑拨是非)。殊不知因此罪过,障碍往生,念佛决定得不到一心。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不诚无物」,人若不真诚,什么都没有,都不能成就。这是我们要认真反省检点的,别人有没有与我不相干。学佛的人不要管别人,好好的管住自己。我有没有不诚实,有没有为了自己的利害欺骗别人,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有没有造这些罪业。心里有丝毫自欺骗人,就没有恭敬心,顶礼佛菩萨,拜得再多也枉然。

  古德有个比喻,每天拜几千拜的,没有恭敬心,只有形式上礼拜,也是自欺欺人,把他比喻「如踏碓舂米」一样,与「喊破喉咙也枉然」意思相同。这是说明没有恭敬心,没有诚意就不会有感应,还是念念在造业。业障要怎样才能忏除?必须真正知道自己做错,懂得消除化解误会。特别是挑拨是非,使两个人不和,冤结是我造的,不把它解开,生生世世都要受此果报。所以,聪明人发露忏悔,说明我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使你们两方斗争,这是我的过错。说出来,两边误会解开,自己也消除业报。佛教里的「发露忏悔」是这个意义,不是在菩萨面前说,我做了什么罪业,你要原谅我,要饶恕我,这样没有用的。你要在受害的人面前发露忏悔,要解开当事人的误会,务令和睦如初,这才是行菩萨道。学佛的人决定不能冤枉一个人,决定不能损害一个人,对一切众生都平等。这样的恭敬很难。待人、接物、处世都要真诚。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称念」是一心称念。以真诚心、恭敬心拜佛、念佛。古云「诚则灵」,真诚就有感应。只要遵从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当时那些人礼拜称念,阿弥陀佛就现前,大众见到极乐世界。我们今天能不能?一样能,诚则灵。我们今天怎么拜,怎么念,也见不到,原因就是心不诚,罪业很重,没能把罪业忏除,这是得不到感应的原因。罪业不能忏除,就是修一生一世也不能往生。我们要真正求往生,一定先要忏除业障。

  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

  阿难很聪明,根性很利,听到释迦牟尼这一句话,他赶紧站起来,就向西方恭恭敬敬的礼拜称念,『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见佛干什么?『供养奉事,种诸善根』。这两句是阿难所求。

  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

  他顶礼拜下去,头抬起来时,阿弥陀佛就现在他面前,现的是广大身,在虚空中。色相端正庄严,佛身是金色的,所以形容『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感应多快!为什么有这样感应?我们一定要明了道理。佛在大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万法唯心」,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还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清净就现清净法界,自性不净就现浊恶法界。所以,应当牢牢记住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原理。心想佛的时候,心已经成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阿难跟与会大众,这个时候他们一念相应,念念相应,这个境界就现前。我们今天虽然念,念得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我们念念中有是非人我,念念中有贪瞋痴慢,念念中还有分别执着,怎么能相应!不相应所现的境界,还是浊恶的境界。

  在五浊恶世中,我们认为浊恶不好,谁负责任?自己要负责任。我们一生的际遇不好,也要自己负责任,决定不能怨天尤人。除自性之外,虚空世界,国土众生俱不可得。怨天尤人只是增长并加重自己罪业而已,除此之外,什么也得不到。这就是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佛眼观看,那些人非常可怜,不觉悟,不知道回头。回头就是真正忏悔。罪从心起,还从心忏,这样礼佛、拜佛就有感应。

  又闻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

  前面说阿弥陀佛的身相高出一切诸世界上,阿难同时看到十方世界诸佛如来。他这一念,本来只想见阿弥陀佛,但是极乐世界现出来,十方一切诸佛世界也都现前。现前才有比较,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在一切诸佛刹土里,第一庄严。阿弥陀佛身相跟十方一切诸佛比较,也是第一庄严。不仅如此,十方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阿难也见到、听到,证明本经与小本《阿弥陀经》里讲的,十方佛赞叹阿弥陀佛,是真的,不是假的。因此,我们念佛人蒙一切诸佛如来护念,得一切诸佛如来加持。无论是什么人,乃至于恶道众生能发心称念阿弥陀佛,都得诸佛平等的加持。虽得佛加持,实在是因为自己业障抗拒佛力,佛加持时,自己感受不到,没得到受用。不是佛不加持,是自己罪业障碍佛加持的力量。罪障消除,加持的力量,自己就会感受到。

  业障消除一分,就有一分感受;消除十分,就有十分的感受。不必问别人,自己亲身能感受到。佛的光明、佛的愿力、佛的威神在加持你,在帮助你。所以,人最要紧的是真正有一个意念,要消自己的罪业。一般人虽然说要消业障,但不是真心,嘴皮上说说而已,罪业天天继续不断在造,没有真正做消除的工作。真正觉悟的人,念念希求消除罪障。真消除业障,佛力则加持你,使你的业障消除得快,消除得多,增加你的能力。佛力加持,能帮助你开智慧,帮助你得到许多善巧方便。佛法的利益,佛法的好处,得到的人才知道,得不到的人不晓得。得不到的人,是他的业障抗拒,佛也没有办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的业力太大,佛讲众生的业力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所以,业障一定要消除,才是真正觉悟,真正聪明的人。

  诸佛『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跟本师赞叹阿弥陀佛,无二无别。世尊在这一会里跟我们讲《无量寿经》,就是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这就说明,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讲《无量寿经》,十方诸佛都在他们自己的道场讲《无量寿经》。『无碍』是诸佛都讲,彼此没有障碍。『无断』是从来没有间断过。这就奇怪,这些皆是事实。释迦牟尼佛及一切诸佛如来讲《无量寿经》,从无中断。佛有没有讲别的经?佛同时讲一切经。讲一切经有没有中断?也没有中断。这就奇妙,不可思议。从前的人对此境界很难理解,现代我们收听无线电广播,从这个比喻上体会。全世界有多少频道,二十四小时打开,它有没有中断过?每一个频道都没有中断。佛不思议的神力,能同时宣讲无量无边法门,如无线电每一频道一样,永无中断。

  智者大师是隋末唐初的人,他读《法华经》,读到《药王品》时入定,在定中出现世尊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在那里听了一会。出定之后告诉大家,世尊在灵鹫山讲《法华经》,到现在还没散场。佛灭度已经一千多年,这就是「无碍无断」的证明。一切诸佛所讲无量无边经典皆不相妨碍,就好像无线电广播频道皆在空中,彼此不相妨碍,从无间断一样。你想听什么经,没有听不到的,都是诸佛亲口说的。阿难此时,悟入这个境界。这样的境界通常在世间来讲,要得到理一心不乱。我们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乱,现前就有此能力,可以在定中享受见一切诸佛菩萨,听他们讲经说法。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华严经》最后一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会上,普贤菩萨教我们用普贤行愿,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心地清净到极处,真诚到极处,平等到极处,慈悲到极处。这样的心,修一切行都是「普贤行」,所以他入此境界。这是清凉大师讲的「四无碍法界」。这一段经文叙说阿难才礼拜就得感应,就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见到十方诸佛与他们的刹土。

  阿难白言。彼佛净刹。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

  我们若问阿难现在在那里?他在极乐世界。他是在无量寿会上见到极乐世界,发心发愿求生净土,所以阿难尊者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阿难跟我们的缘分非常深!如果不是他把经典集结传到后世,我们那里晓得有这些事。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的时候,当然,观音、势至一定来。阿难来不来?一定来,阿难也会随西方三圣一同来接引我们,这也使我们信心增长。阿难在此现身说法,一切诸佛刹土他都看到,他说『彼佛净刹,得未曾有』。弥陀净土跟其他诸佛刹土比较,西方世界殊胜,他愿生极乐世界。

  世尊告言。

  阿难发愿纯正,佛看到欢喜;不但佛欢喜,一切诸佛都欢喜。因为他的选择纯正,一点都没有错。世尊告诉他:

  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

  因为阿难发愿往生,希望见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世尊就告诉他,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里没有说那一土、那一品,就是圆满包括,从实报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皆包括在里面),都已经亲近阿弥陀佛,每天接受极乐世界的教导。《无量寿经》就是极乐世界的概论。诸大菩萨,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老学长、同参道友,在此经虽没详说,但《观无量寿佛经》讲得详细。三经合起来看,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大致都能理解。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我们看看这些状况,也会点头,自己求生是有可能。

  我们今天难在那里?善友很少,恶友很多。恶友天天教你增长贪瞋痴,这样的人太多;教你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太少。这是人事环境不好,社会物质环境也不好。物质环境天天在诱惑你,几个人能不受诱惑,在此花花世界不动心、不迷,太难了。西方极乐世界则不论人事、物质环境都好,它是平等世界,在那里真正「植众德本」。此「德本」是指无上菩提。没有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前,我们讲植众德本,就是「执持名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德本就是指「无上菩提」。

  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

  世尊在此教阿难发愿求生净土的方法,也就是教导我们大众。「欲生」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发菩提心」。动一个真正的意念,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说,「此一念就是无上菩提心」。『应当一心归依瞻仰』,就是一向专念。「归」是回头。我们从这个世界一切境缘中回头。回头就是放下。从前这个心都往外跑,往外攀缘五欲六尘,攀缘名闻利养。佛教我们回头,回归,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再也不贪恋,回转心意。「依」是专依阿弥陀佛,依靠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瞻仰」即是「仰慕」。没有别的愿望,希望见佛,只是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除这一念心之外,什么都没有。

  世间做种种好事、种种功德都不如念这句阿弥陀佛。一切善行、善事,我们随缘做,绝不攀缘。攀缘是有意想做,则此心已经掺杂。随缘是愿力做,就是遇到就做,未遇之时,念头都没有。遇时做了也不想,这是随缘。纵然做一切善事,心地清净,心里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决定没有改变,决定没有掺杂。善导大师说,「杂善之心,也成往生障碍」。杂一切善念都成往生的障碍,何况杂一切恶业,更是重障。杂善业念佛,将来三善道受生,出不了轮回,来生得人天福报。杂恶业念佛,还是堕三恶道。只要夹杂就不出六道轮回。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对无朽的开示,我们印在佛卡的后面,非常重要。念佛不可以夹杂。善导大师讲得很好,我们今天遇缘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许多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劝你,单念一句佛号不行,单念这本《无量寿经》不行,还要读诵大乘,还要加点禅观,再加持咒,这才行。这些人的话能听吗?不能听,听了就上当。不要说眼前这些德高望重的大德这样教我们,我们不能听;善导大师讲,甚至「地前」的菩萨来告诉我们,不只一个人,无量无边的菩萨异口同声都这么说,我们也不能听。更进一层,从初地到十地的大菩萨,也异口同声这么说来劝你,还是不能听。最后讲到极处,十方无量无边的化佛也异口同声来说,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法门不是真的,我们还是不听。这样的信心才真的清净坚定,决定往生,决定不动摇。

  我从香港带回一本《观无量寿佛经》的好本子,最近把它影印流通。将来这部经讲完,我们把《观经》好好给诸位细细说一遍,所有的疑惑就会断得干干净净,这也是非常难得的善缘。大师说得很好,每个人的根性不同,爱好不同。我喜欢这个法门,一门深入,决定成就。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他讲得非常圆满,教你如果求解研经,可以研究很多种,没有关系,帮助你开智慧;但是行门,只能一门深入。解可以多门研习,行则决定一门。如果掺杂其他的行门,决定成障碍。

  我们根性不利,智慧没开,何况还一身的罪业。所以,不但「行」要专,「解」也要专。因为经论看多了,佛在这部经上这样讲,那部经上那么说,未能圆解,则生怀疑,反令信心动摇。殊不知,这部经是佛对我说的,那部经是佛对那个人说的,那个人根性跟我完全不同。你有能力听,听了不动摇,固然很好;要是听了信心动摇,不如不听,不如不接触。所以,要晓得「回头」,不但能在世法里回头,在佛法里也回头。从前我喜欢很多法门,喜欢很多经论,现在也都放下了。

  净宗第一大善知识,确实是印光老法师,凡是接受他的教导,依照他的教训奉行的,没有一个不往生。台北李济华居士是印老的学生,李炳南也是印老的学生。凡是亲自听他教诲的,差不多都有成就。印老教人,就是要你「老实念佛」。他不赞成到处跑道场,甚至他晚年住在苏州灵岩山,他的学生去看他,都被他喝斥。他问来看师父的人:「你们来干什么?」「我们来看看师父。」「师父你已经见过了,还有什么好看的?浪费精神、浪费时间!到寺院来供养,浪费金钱,为什么不在家里老实念佛?」这是真善知识语,是真正教你专修,一心称念。

  此处讲的「一心归依瞻仰」,是世尊真实教导我们。心里尊敬的、仰慕的只有阿弥陀佛。这样修学,没有一个不成功。你尊敬的人多,尊敬的佛菩萨多,问题就来了。喜欢的经论、法门多,障碍也来。虽然很精进,也断恶修善,来生的果报,则是人天福报。享受人天福报,一百个有九十九个迷惑颠倒。没有福报的人,受苦难的时候,还有一点道心。福报现前,道心就没有了,就被迷惑。贪、瞋、痴、贡高、嫉妒都起来,就无时无刻不造罪业。正如《地藏经》上所讲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此乃一针见血的话。这样的心行,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拜三千拜佛,也不能往生。由此可知,修行不在形式上,要重实质,就是心地真诚清净。除西方依正庄严之外,一切都不放在心上,这才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才是世尊在此教我们「一心归依瞻仰」;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思相通。世尊把修学的方法为我们说出来。

  作是语时。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

  世尊讲经说法时,大众无须言说,只要起心动念,阿弥陀佛即知晓。阿难与大众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见到大众。所以,当世尊把修学的方法说出来之后,阿弥陀佛掌中放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本经讲的十方佛,《阿弥陀经》讲的六方佛,一切诸佛世界,在弥陀光明普照之中,让与会的大众看得清清楚楚。一切诸佛刹土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且看得很近,『如处一寻』。「一寻」是八尺。如同面对面一样的清楚,这是世尊跟弥陀的神力变现,能把诸佛世界像电视画面一样,移到你面前,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以阿弥陀佛殊胜光明。极清净故。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

  这一段经文就是六道众生状况。在佛的光明中,六道的状况也都现在面前,我们肉眼见不到。为什么肉眼见不到?现代人都有科学常识,应不难理解。我们眼球的构造像机器,功能并不很大。我们知道光有无量的波段,这部机器能见到的光波有限,长波见不到,短波也见不到。光波长短无量无边,我们这部机器能适合的只有一点点。这一点点我们能见到,其他的不能见到。六道里的天人、修罗、鬼、地狱,他们的波长跟我们见的不一样。假如有一天我们能力扩展,所有的光波都能见到,则世界决定不是目前这样子,世界就变了,就能见到世界的真相。我们见到的世界只是很狭窄的波段,大部分见不到,所以没有见到真相。佛说经时,蒙佛威神加持,使与会大众眼根的能力恢复。也就是,佛光一照,大家眼球细胞的组织,暂时调整恢复到正常,所以一切不同的光波都见到了。这是真的。

  我们现前眼根何以不正常,是因心不正常。心里没有妄念就正常,六根组织自然就正常。心里动个妄念,就有障碍,就不正常,组织就起变化。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的组织变化改变,就是因为念头。什么时候最正常?心地真诚是正常,清净是正常,平等是正常。你果然做到「真诚、清净、平等」,身体就是无量寿,不会衰坏。人为什么愈到老,体力愈衰?体内的组织为什么会退化?愈到老,妄想愈多、烦恼愈多、顾虑愈多。他如果像年轻人一样,像小孩一样,没有烦恼,什么都没有,他活到老,也像小孩一样,不会变,也不会退化。心念在改变人的身体,就是这个道理。「万法唯心」,「一切唯心造」,心是主宰,不但是身的主宰,也是宇宙的主宰。佛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就是心念。

  由此可知,心理最健康的是佛菩萨。阿罗汉的心还有病,何况阿罗汉以下的六道凡夫。我们学佛,学什么?恢复心理健康而已!果然恢复心理健康,即是佛门常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求不老、求不病、求不死,样样都求得到,要懂得求的理论与方法。世间是假的,不是真的。从心地上求,是真的;从外境上求,是假的。外境是自心所变的,你去向它求,岂不是宾、主颠倒,能、所颠倒。一切法从自性中求,一切法都是自性建立的。

  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乃至泥犁。谿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

  这是以日光作比喻,好像太阳照著一切万物。没有太阳,我们看不见;太阳出来,我们看得非常清楚。此时佛光普照娑婆世界,使六道里的状况,我们都能在佛力加持的时候同时见到。这是见到大千世界。『泥犁』是地狱道,『谿谷』指畜生道,『幽冥』是饿鬼道。这是「所照」;下文水喻「能照」。

  犹如劫水弥满世界。

  『劫水』是佛所说的大三灾之一。「大三灾」是火灾烧到初禅天,整个小千世界毁灭了;水灾淹没二禅天;风灾摧毁三禅天。三禅天都有灾难,四禅天无此灾难,所以四禅是福天,有大福报,三灾达不到。水、火、风灾都没有,是第四禅天。三禅以下都有灾难,初禅三灾通有;二禅没有火灾,有水灾、风灾;三禅无水、火,只有风灾。此处讲「劫水」是借喻佛光如水光之能照世界义。

  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

  此句形容佛的光明如同劫水一样,所有一切万物在佛光照耀之下,我们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万物的光彩都没有了。因为光彩都被佛光占去。譬如,我们在黑暗的时候,点一支蜡烛很亮;蜡烛在电灯之下显得没有光彩。再明亮的电灯,在白天阳光之下也没有光彩。这是形容佛光的伟大,佛光之不可思议。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

  这两句是合喻。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像前面的比喻一样。其实比喻只能比个彷佛,佛的光明比这个比喻,不知道超胜多少倍!实在没有方法形容,也没有人能说得出来。

  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声闻有光,菩萨光明超过声闻。其实一切万物都有光,我们每个人也有光,桌椅板凳,只要是物质都有光(光即今人所谓的磁场波动现象),可惜眼根实在不利,看不到光明。修定的人能看到;练气功的人也看得见你的光明。光明大小,人人不同,光的颜色也不同,所以气功给人治病,主要就是看你的光,晓得你的身体那个部位有毛病。由此可知,身体光明是自性般若之光。因为我们有烦恼、有妄想、有执着,自性光明透不出来。就像太阳,白天都有太阳,阴天下雨,云层很厚,把太阳遮住。我们的业障就是自性外面的云层,使我们的自性光明透不出来。

  业障愈重,透出来的光明愈少。凡夫业障比阿罗汉重,所以阿罗汉的光明显得比我们大很多。菩萨的烦恼更轻,菩萨的光又胜过阿罗汉。这些光明,佛都有,可见佛心清净。纵然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未破,就是他的业障,障碍他的真性,所以透出来的光比不上佛。佛是丝毫的障碍都没有;等觉菩萨还有一品障碍;十地菩萨就有二品无明;九地菩萨还有三品无明,愈往下无明愈多,透出来的光就愈少。理上说光明,一切众生跟佛完全平等,只是每个人的业障不一样,因此透出来的大小不同,颜色不一样。佛透出来的光明是金色的,是一切色中最好的色。显示西方世界的罗汉、菩萨,十方诸佛世界的罗汉、菩萨,在弥陀光明之下,他们的光都不显赫,就像太阳底下点蜡烛一样;显示弥陀的光不可思议。

  此会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

  此文总结以上一大段。由此可知,佛法讲的感应道交,实在非常快速而显著。感应一定是如理如法的修学。这一部经有这一段经文,「三转法轮」即圆满。佛有示相说,有劝修说,今弥陀与十方世界诸佛菩萨现身为作证明。当时不仅阿难见到。『此会四众』,「四众」依本经记载约有二万余人。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参加法会的听众有两万人。除这些人之外,还有天龙鬼神。与会的六道众生皆得世尊、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将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看得清清楚楚。

  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

  这六句文形容阿弥陀佛的相状。阿弥陀佛坐在莲台上。中间二句形容佛的威德光明相好;又看到阿弥陀佛的弟子们,『声闻菩萨,围绕恭敬』;看到佛在说法,大众在听经。下文再从比喻说,佛的相好庄严,实在无法形容。

  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明现照耀。

  「须弥山」是四宝所成的宝山。宝有光明,照耀海面。

  清净平正。无有杂秽。及异形类。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

  在此世间实在找不到比喻,来比拟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只好说须弥山。须弥山不在我们地球上,这个地方我们见不到,是释迦佛介绍的。阿罗汉以上的圣者,能见到须弥山。天人知道有须弥山的存在,阿罗汉以上的圣者是亲见此境。因为与会的听众,菩萨、声闻数量很多,佛说这个比喻是大部分听众的现量境界。然而对凡夫来讲就不太适合,因为我们没有见过须弥山,不知道须弥山的伟大,也不知道须弥山的庄严。佛说经的场合、对象不同,我们只看到经典对于须弥山的形容。四王天就住在须弥山的半山腰;忉利天在须弥山的顶端,故称为「地居天」。再往上去是「空居天」,境界更不可思议。不要说是佛菩萨的境界,就是六道高级凡夫,色界天跟无色界天的境界,都不是凡夫所能想像,所能思议的。何况西方极乐世界佛菩萨的境界,四土皆是『圣贤共住』,益显奇特殊胜无比庄严。

  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以头著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

  末句是佛的名号,全是音译。阿难以及当时与会的大众们见到阿弥陀佛,那个看到不欢喜,那个看到不礼拜?自然是以最敬礼,以头著地,五体投地拜阿弥陀佛,称念阿弥陀佛。当然除阿弥陀佛之外,还有十方无量无边诸佛菩萨。一称「阿弥陀佛」,全都称念到了。当时的状况是:

  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

  这是说佛光对于大众加持的利益。从天人一直到六道众生,此处只讲畜生。『蜎飞蠕动』是畜生道。凡是蒙佛光注照,都得殊胜利益。在佛光注照下,业障消了,所有的痛苦没有了。由此可知,一切疾苦都属于业障。业障消除,痛苦就没有。『一切忧恼,莫不解脱』。心里的忧虑烦恼,蒙佛光注照(佛是以无量真实智慧注照),这些众生也因此破迷开悟,所以他们的一切忧虑烦恼也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跟诸佛菩萨一样,『慈心作善,欢喜快乐』,法喜充满。真性就是真心,真心也是佛心,佛心就是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悲,所以他才欢喜无量。这是有情众生得到的利益。

  钟磬琴瑟。箜篌乐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

  这是「天乐供养」。由此可知,佛的威神不但感动有情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无情众生也皆感动。正是说明依报随着正报转,确实在转,我们在此又看到明显的证据。过去李炳南老师讲《阿弥陀经》所说的「空中庄严」,不是有意的,是自然的感应。此地只说天乐,还有一桩事虽然没有说到,但一定是有的,就是西方世界的宝香周遍。此事前面经文谈到。光明遍满,天乐宝香,一切众生接触皆消业障,开智慧,自性的本能,渐渐都恢复。

  自性本具的香光无时无处不周遍,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也闻不到?这是我们本身有障碍,障碍了佛的「香光庄严」。这个障碍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妄想执着」是我们的病根。病根消除,我们的能力即恢复。不但极乐世界的香光,我们再不会有隔碍,即使十方一切诸佛的清净功德,我们也没有障碍。无障碍才能融成一体,融成一体才能入一真法界,也就是证法身,成就圆满的佛果。这是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

  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

  这是诸天供养,意思是双关的。因为佛的神力,把十方诸佛世界显现让大家看到。看到里面的状况:第一、十方所有世界天人都供养他们的本师,像我们娑婆世界天人供养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供养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的天人也是供养他们的本师药师佛。第二、天人得佛威神加持,过去生中善根成熟。善根不成熟则不见佛,一定要善根成熟,佛的威神加持,使他在这一会中也见到阿弥陀佛,这些天人转过来供养阿弥陀佛。我们在光中都见到这个盛况。

  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

  『百千俱胝那由他国』就是《阿弥陀经》上讲的「十万亿佛国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大众得佛威神的加持,所看到的「百千俱胝那由他国」,就像面对面一样。「一寻地」是八尺。十尺是一丈。不到一丈远,这么近的距离,还看不清楚吗!在这个境界里,完全显示我们自己的本能,本能确实如此。

  今天这个世界虽然不太大,比起佛经里讲的诸佛刹土,我们这个地球太小了。地球虽然不大,我们的能力更小,藉著科学仪器把世界其他地区的景观,用电视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见到,这是用机械的能力。我们看经上说的,不需要机械。本能智慧恢复之后,用不着这些机械,所看的比电视画面真实太多,完全是真实的。此会大众与阿弥陀佛、诸佛如来可以对话。他说话,大众听得清楚;大众说话,佛也听得清楚。也许诸位有问题:我们说话,他懂不懂?要是遇到任何佛菩萨,你跟他说话,他们都懂;他跟我们说话,我们也懂。「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为我们说法,假如有十个不同国家的人,言语都不同,彼此的话都不懂,但是佛说法,我们听佛讲中国话,日本人听佛讲标准日语,所以每一个人听佛讲的,都是自己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佛有这个能力,说真的,我们也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本能」,不是学得来的;是「清净、平等、大慈悲心」里自自然然变现出来的,不要作意。自然流露出来的,就契合一切众生的音声,非常奇妙。

  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彼」是指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乃至十方诸佛世界的佛菩萨,见到这个地方,也看得清清楚楚。

  悉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

  他们看我们也看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经说法,有两万多人在场,他们也看得很清楚。想想,我们现在这一会人数不多,会场大概有两百人,阿弥陀佛有没有看见,诸佛菩萨有没有看见?看得清楚、明白。我们这边说话,他们也听得清楚。可惜我们看不到他,也听不到他的音声;他看得见我们,听得到我们的说话。因此,我们起心动念,所愿所求,诸佛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问题是我们的愿求是真的,还是假的?是真的,佛菩萨欢喜,时节因缘成熟,必定来接引往生。如果我们心地不真,对于这个世间还有牵挂,还有留恋,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一生佛菩萨不会来接引你,因为你不是真的想去。你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佛菩萨决定不勉强你。

  要真正发心,真诚的依教奉行,修学决不能打折扣,决不可自己欺骗自己。不自欺,就决不会欺人,所以重要的是不欺骗自己。这桩事情非常重要,实在相当难。凡夫自欺,自己并不知道,所以是「愚痴」。要是知道自己欺骗自己,这个人就觉悟了。真正觉悟,能把这些毛病改过来,是真正「修行」,是真实的功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慈氏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这一品经文里,为我们作证明,证明诸佛如来所说的话句句真实。我们如果能体会,必定可以帮助自己断疑生信,才能生起信心不逆。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

  这两位是本经的「当机者」,就是会众的两位代表。阿难是声闻众的代表,弥勒是菩萨众的代表。

  汝见极乐世界。宫殿。楼阁。泉池。林树。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

  你们都亲眼看见极乐世界。『宫殿』是极乐世界佛住的,菩萨住的,声闻大众住的。『楼阁,泉池,林树』是在生活大环境里举几个例子。『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具足微妙,清净庄严」是通指前面宫殿、楼阁、泉池、林树,极乐世界的一切一切,样样都是微妙清净庄严。接着又问:

  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诸香华。遍佛刹不。

  极乐世界是纯一菩萨法界,不但没有声闻缘觉,那儿来的天人?经上明明说『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色界天即是四禅天。天人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法会中,散花供养。诸位如果读过《华严经》,于此事实自然明了;如果没有读过《华严》,这确实是一大难题。佛讲《华严》是在定中讲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证入圆满菩提,就在菩提树下入定,二七日中宣讲《华严经》。这个法会,要是不能入如来大定中,就没有办法参加,所以参与《华严经》的大众皆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我们展开《华严经》,开端就看到许多天龙鬼神,不但有鬼神,山神、树神都参加。经中列举神众就有三十多种,这些都居于欲界。如饿鬼道的鬼神,他们为什么也有能力参与法身大士的境界?假使《华严经》没有读过,《地藏经》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讲的,天人参加这个法会不足为奇。在天上召开的,何以阎罗王也来参加,还带了许多鬼王来参加;这些是恶道众生,他有什么能力参与佛的法会,也能在忉利天宫面对释迦牟尼佛,提出问题来请教?如果明白此事,此处你就没有疑惑。实在说,诸佛菩萨慈悲到了极处,在六道里,没有一道不化身,化身在六道中教化众生。这些人,从形象上看是天人,鬼王是阎罗王,实际上皆是大菩萨。他们回到西方极乐世界,身相没有改变,还是他方世界天人的样子,其实他是大权示现,而不是真正的天人。他是现天人之身,在十方刹土六道中度化众生的。

  佛在《普门品》中说「应以什么身度化,菩萨就现什么样的身相」,可见他们不是真的天人。所以,极乐世界也没有真的阿罗汉,没有真的声闻,全是菩萨,都是菩萨化身。这些来表演的,来散花,来供养的天人、罗汉,究竟是什么人?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应化在他方,常常回家供养本师佛。这才恍然大悟!这是一类。第二类是阿弥陀佛以神力变化所作。阿弥陀佛能变许多种鸟讲经说法,难道不能变化天人散花!不思议境界,依正庄严无非变化所作,这就不希奇,就如同华严会上,地藏会上的情形是一类的。这是真正庄严,显示出大自在。『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诸香华,遍佛刹不』。佛问阿难,你有没有看到诸天散花供养。

  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唯然」是答应得非常恭敬。以真诚心,恭敬心答覆:我已经见到,佛所讲的都已见到。

  汝闻阿弥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

  这句是问:「阿弥陀佛说法,你听见了没有?」弥陀大音周遍法界。「大音」是说无处不闻,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地方听不到的;另外一个意思是弥陀藉此说法,教导我们在这一生中圆满成佛,不是教你成罗汉、成菩萨。这是大音,没有比这个教导更大的了,教我们在一生中圆满成佛,而且阿弥陀佛教化的对象,不只一个极乐世界,而是十方三世一切世界。从此处才真正看出这部经的殊胜,这个法门的不可思议。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一切诸佛出现世间,给众生说什么法?就是说这部经,就是讲这个法门。所以,这部经是佛出现在世间所说的第一经,我们在这里得到证据。他是宣布一切世界,化导众生。这部经典、这个法门,真正认识它,彻底了解它的人,实在不多。

  我们要问,阿弥陀佛为一切世界众生说的究竟是什么法?这部经上有「四十八愿度众生」,四十八愿不都是阿弥陀佛自己宣说的吗?十方一切诸佛皆是代表阿弥陀佛说法,接引众生。我们这个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阿弥陀佛派来的代表,为我们宣说这个法门。四十八愿是纲领,等于是经题。每一愿的义理、境界无量无边,无有穷尽!必须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亲闻弥陀宣说微妙之法。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身心根性都很劣,听不到这样的佛法。正如同释迦牟尼佛在成道时,于定中二七日中所讲的《华严经》。他讲的《华严经》不是我们现在翻译的《华严经》。

  龙树菩萨在龙宫里看到世尊当年二七日所讲的《华严经》,分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是释迦牟尼佛二七日所讲的。那一部经搬到这个地球,地球也容纳不下。所以,我们现在读的《华严经》只是《华严经》的纲目而已。好像我们读历史,正史是《二十五史》。古人教初学者,《二十五史》部头太大,怎么学?特别作一个纲目,初学就很容易接受;把整个二十五史,三千多卷浓缩成十几卷。每一句经文就是一大部经的题目,全是念的题目,所以其中的义理无有穷尽。

  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阿难与大众都听到了,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明白。佛又说,看看极乐世界每一个往生的人,他们的生活状况,真的教我们非常羡慕。

  佛言汝见彼国净行之众。

  我们要特别着重「净行」这两个字。世界称为「极乐」,极乐从那里来的?即是每一个人都修「净行」而来。这就是大经里常说的「心净则土净」。世界是「净土」,人人修净行,感得的净土。我们身心清净,将来到那里去,当然生净土。心不清净,即生秽土。心理污染,与污染相应;心净,则与清净相应。「要想生净土,就要修清净心,修清净行」。心行要相应,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我们读经、念佛是手段,是方法,是门径。我们的标准是身心清净,行业清净。我们的造作不是恶业,也不是善业,是「净业」,这才能相应。造作恶业,感的是三恶道受报;造作善业,感的是三善道的善报。学佛人修的是「净业」,因为六道里没有净业,所以不相应。修净业的人,就跟西方极乐净土相应。

  只要一念发心求愿往生,佛必定来接引你。这桩事千万不能疏忽,不要以为念佛念得多就能往生,没那回事。念得再多,心不清净,还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必要心清净,行清净。「行」清净,就是「业」清净。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到实报庄严土的上上品,都是『净行之众』。净行为什么还有三辈九品?是乃众生的净行纯度不一样。净行的纯度愈高,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愈高。下文讲他们的生活概况,是最不可思议的。

  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

  极乐菩萨们生活很自在,譬如在虚空中飞行,自由自在,他们不需要翅膀。鸟张开翅膀很累,他不需要,他的念头想飞就飞;站着飞也行,坐着飞也行,躺著飞也行,没有不自在的。我们今天到远地旅行,需要交通工具;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需要交通工具,随心所欲。不但身能飞行,他们所住的宫殿(房子),都是可以飞起来的,这多自在!

  不但在西方世界飞行自在,即使到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也无不自在。想到那里去,念头才起,身已到达,速度尤快!无论多么远的距离,起心动念之间,人就已经到了。不但有这个能力,而且能同时到达十方一切诸佛刹土。怎么去的?分身去的。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处处皆能现身,同时到达。供养佛,供养菩萨,听佛菩萨讲经说法,听完之后再回极乐世界。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得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兑现。我们在此地想学法门,实在艰难困苦。他们可以同时学无量无边的法门,他们能分身,一个身学一个法门,能分无量无边身,一时把所有法门都学完。有这样的能力,才能将「四弘誓愿」修圆满。不像我们现在分身无术,非常可怜,做这一样就不能做那一样。他们是真正契入无障碍法界,就是《华严经》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世尊问他们两位,有没有见到极乐天人的生活状况。

  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

  世尊又问:你有没有见到他们在念佛。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念佛的功夫从来不间断,真正是百分之百的圆满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这个世界,大势至菩萨提出念佛的纲领,其实我们做不到。我们有业障,有烦恼,需要饮食,需要休息,需要睡眠。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些都不需要,所以他们的功夫从来不间断,怎么会退转!而且寿命长远,个个皆是无量寿。因此,生到西方世界,一生必定成佛。成佛的早晚,完全看自己功夫的勤惰。我们看到这样的生活状况,才明白他们即使再懒惰也还是往前进,决定没有退转。因为没有退缘,人人都在进步,有的进步多,有的进步少,只有这样的差别,确实没有退转的。

  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皆是化作。汝悉见不。

  阿弥陀佛以他的神力,变化许多珍奇异鸟,来为一切大众讲经说法。为什么佛不到处现佛身来跟大家讲话,要变现出这些鸟呢?因为十方众生根性不同。譬如,世间有人严持戒律,心地很恭敬,喜欢端端正正听佛说法。但也有些人不喜欢严肃,教他端端正正看书,他一行也看不下去。他要歪著、躺著看,跷起腿来看,这种态度就不恭敬。所以,佛就变现鸟身跟他说法,躺在那里听也没有关系。他不是对佛像,对佛像就不恭敬。鸟在说话,你逗它玩,什么样的态度,怎么放逸也没有关系。这才晓得佛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你恭敬,他就端正庄严,以佛身为你说法;你放逸,他就变化鸟身为你说法。可见在这个世界修行真正得大自在!不但鸟会说法,风也会说法,树也会说法,六尘皆说佛法。

  佛当年在世(三千年前的世界),不仅是印度,中国也不例外。看看世界历史,全世界其他的国家民族很少例外,都是保守而没有开放的。思想保守,言行保守,生活习惯保守,所以佛在那一种生活状况之下,制定许多仪轨,适应当代的需求。但到今天二十世纪,再过十年就是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纪全世界的人崇尚民主自由开放,不再保守。这是时代潮流,没有办法阻止的。小乘保守的律仪不适合这个时代,佛在《法华经》上就讲,也等于是预言,在二十世纪要弘扬大乘,弘扬小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大乘是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符合自由、民主、开放的时代潮流,所以大乘法会受到当代大众欢迎,乐意接受。不适合潮流的佛法,大家不能接受,反而引起社会对佛法严重的误会,错误的评估,这就有障碍。西方极乐世界是开放、民主、自由的世界。《华严》、《法华》都是开放、自由的大乘思想。他们修学的方式,跟小乘人迥然不同。譬如,小乘人绝对禁止歌舞,也不准观听;看戏、跳舞、唱歌,绝不许可。大乘修行,完全不一样。我们在华严会上见到歌舞、音乐供养,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然此处所见,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佛问这些大众,你们见到没有?

  慈氏白言。如佛所说。一一皆见。

  凡是佛在经上所说的,本经所讲的,《阿弥陀经》上讲的,《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的,大家都看到了。所看到的状况,跟佛所说的一模一样,佛确实没有说假话,证实佛在《金刚经》上讲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真」就不假;「实」就不虚。「如」是恰如其分,没有添一点,也没有减一点,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不妄语,也不诳语。这是佛与慈氏菩萨及阿难尊者的一问一答,确实把我们的疑惑都断了。可是还有一桩希奇的事,怕阿难、弥勒没看清楚,佛又特别提醒他们。

  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

  此事若不提醒,恐怕他们两个人看到极乐世界这样快乐无比,这一点小事就漏了,恐怕没看清楚,所以特别提醒他们,「西方世界还有胎生的,你们看到没有?」其实这不是真正的「胎生」,后面经文有说。为什么说胎生?胎生很苦。西方世界都是化生的,这一类人虽然也是化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不自在,不自在就苦。把他比喻作胎生,并不是真正的胎生。下文亦说「住胎者」也是不自在义。

  弥勒白言。世尊。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处于宫殿。

  佛一提醒,弥勒菩萨见到了,有一类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自在,没有听佛说法,没有见到佛菩萨,好像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被幽禁在禁闭室里一样,不得自由。这种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算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员。他虽然不见佛,不闻法,除此之外,他们生活享受的快乐『如夜摩天,处于宫殿』。「夜摩天」是欲界的第三层天。我们中国人喜欢拜天公,台湾习俗逢年过节拜天公。天公是谁?「天公」是忉利天主。夜摩天比忉利天还要高一级。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住胎,他们生活享受就跟夜摩天一样,也是快乐无比。苦在那里?没见佛,没见菩萨,没有听到佛法;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苦。这种情形在西方极乐世界,他们的感受已是苦不堪言了。一天没听佛法还得了!日子不好过,这就是他们很大的苦恼。

  又见众生。于莲华内结跏趺坐。自然化生。

  这是弥勒菩萨为我们说出。一般正常往生的,指九品往生的人,都是莲华化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在莲华里盘腿打坐。这样的姿势跟一般佛的坐相一样,皆是这样往生,而且是自然化生。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莲华、自然化生」。从上上品到下下品,皆是莲华中自然化生,因此西方极乐世界称为「极乐」。我们这个世间的苦太多了。佛讲的「八苦」,生、老、病、死等苦。

  「生苦」。尚未投胎的时候,佛法称「神识」,中国人称「灵魂」。神识,说得很正确;灵魂,是不正确的。它要是真的灵,为什么到贫穷人家投胎,过苦日子?如果真的灵,那一家富贵就到那一家投胎,生下来不就享福吗!可见它投胎时自己作不了主,自己不能选择,这就不灵。

  孔夫子讲的话,比一般世间人讲的就高明。孔夫子不称它灵魂,他在《易经》称作「游魂」。它的速度很快,称游魂很正确,也是迷魂,迷惑颠倒。投胎那一天起,在母亲肚子里十个月,就等于被人关起来。他不能动,不能到处跑,他的感受是苦不堪言。本来是自由自在的,忽然间被关到监牢里去,动都不能动。不但不能动,佛在经上形容,母亲的情绪影响他的苦乐。母亲心里一不高兴,他立刻受影响,感受非常痛苦。母亲一发脾气,更不得了!母亲饮一杯冰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狱;喝杯热茶,就像在大热地狱。所以这十个月,佛经上形容为「胎狱」。在母亲肚子里十个月,等于住在地狱,他在那里感觉时间很长,日子太苦,度日如年。这是胎生之苦,但是我们把这样经过忘得干干净净。那一个人没有经过这种苦,现在都记不起来。

  想想佛所讲的道理,若能细细体会,真的是苦!一点都不假。所以,婴儿初生,皮肉接触外面的空气,佛经上形容,就像许多针刺到身上一样的痛。所以,婴儿出生就大哭,忍受不了痛苦才哭。有那一个小孩生下来笑咪咪的?出生太痛苦了。小孩刚刚生下来那几天,我们喜欢去玩他,就摸他一摸,一摸就像一把针刺在身上,怎能不痛哭。但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胎生,都是「莲华化生」,所以没有生苦。西方极乐世界的「生」,不是生到那里是一个小孩,慢慢长大。你要是这么想就错了。往生到西方世界,相貌跟阿弥陀佛一样,个子高矮、肥胖都跟阿弥陀佛的标准相同。所以,没有长成,没有衰老,也不会生病。生、老、病、死,在西方世界都没有,而在我们这个世间是人人必须经历的,谁也逃不掉。

  除此之外,我们这个世间尚有「求不得苦」,凡事不能称心如意。西方极乐世界则有求必应。心里才动念头,想什么,东西就现前;不想要,就自然消失,不必去收拾,也不会有垃圾,没有污染。西方世界个个人心都清净,都修净行,没有冤家债主,没有「怨憎会苦」。三苦、八苦,我们这个世界都俱足,而西方世界都没有。这是讲莲华化生,即使生在边地,也没有三苦、八苦。他们的苦是见不到佛,听不到佛说法。除此之外,什么苦也没有,没有一样不自在,没有一样不称心。

  这样圆满究竟、美好的世界,我们听了想不想去?如果想去,还去不成,那是不懂理论,不懂方法。如果把道理搞清楚,方法也明了,依照理论方法修学,没有一个人不能去。所以,古德讲这个法门是「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会漏掉,就看我们是不是真的想去。我们自己到底是真想往生,还是假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迷惑」、「业障」,所以自己都不知道。几时我们的迷惑破了,业障轻了,自己就晓得。真正想往生的人,他的思想、见解、行持就不一样,跟从前一定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会认真的一心一意念佛。这是正确的。

  凡是对这个世间,无论那一方面,还有丝毫的执着、还有丝毫的留恋、还有丝毫放不下,就是障碍,这就不是真想往生。想往生的人是都放下,丝毫的障碍都没有。真假是从此处辨别。在没有往生之前,这个身体还在世间,还与社会大众一起生活,这时候的态度决定是「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心行清净;攀缘,就不清净。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顺境、逆境,始终保持著「净行」,这就是一个真正发愿求生净土的人。所以,他跟一般人不相同,跟没有发心之前也不相同。我们今天不必看别人,回光返照,看看自己到底是真修,还是假修。

  何因缘故。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到底为了什么缘故?有九品往生的,就是一般「化生」的;还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住胎」的,也就是不能见佛,不能闻法的。弥勒菩萨在此提出这个疑题。释迦牟尼佛在下一品经文为大众解答。


边地疑城第四十

    弥勒菩萨见到西方世界,有人住胎者。为什么会有「胎生」?世尊在此为作说明,「胎」是形容词,不是真的。这一类往生的人,因为对于净土法门的「事」或「理」有疑惑。当然疑惑不是很重,很重的疑惑怎能往生。轻微的疑惑,虽往生,也产生障碍,不能到达西方世界见佛闻法,所以比喻为「胎生」。就实际的状况来说,这些人还是莲华化生,决无胎生的事实。为什么会有障碍?当然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些疑惑。如果有这些疑惑,将来往生,还是有障碍。虽然有障碍也不怕,因为障碍是有期限的,不是无限期的。因此,边地疑城往生也非常殊胜,也很了不起。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世尊为弥勒菩萨说明此事。因为「疑惑心」所致,不能说他不信,否则怎么会念佛。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信、愿、行」,缺少一个,都不能往生。生到边地的人,他们「信、愿、行」三个条件都比我们殊胜,我们这三个条件恐怕都不如他们。因为「信」不纯才有疑惑,假如真的不信,他就不会念佛。此处讲『修诸功德』,「功德」就是信、愿、行。他怎么可能修?『愿生彼国』,可见他有愿力,只是怀疑。佛常讲,念佛法门是「二力」法门,决不是不信有西方;他真的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

  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这是第一类往生边地疑城的业因。他们对于如来果地上的智慧,没有真正的了解而有疑惑。这是那一类人?是知识分子。怀疑是决定免不了的,因为如来果地上究竟智慧谁能清楚?等觉菩萨也没搞清楚。因其善根深厚,对佛完全敬仰没有怀疑。

  有一类知识分子,怀疑经典中所讲的佛智慧。譬如,佛家常赞佛有圆满的大智,万德万能。不但一般知识分子听了不相信,甚至佛弟子也以为这是对佛恭敬赞叹的话,不是真的,佛也有所不能。他们说得振振有词,也似乎有道理。这样的人如果念佛往生,就可能会生到边地疑城。他不知道佛的能力是究竟圆满的。即使教下的一些大德,对经典的这些话,也有不能接受的。出家的大法师,古今都有,何况一般人!这是第一类的因业。

  『不了佛智』这一句是总说。「佛智」就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下四句就是「四智」。

  第一、『不思议智』,即是「成所作智」。佛有大智慧,能成就一切圆满的誓愿,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无所不能。「成所作智」就是无所不能。世出世间一切法中,没有一样是佛不能的,是佛做不到的。

  第二、『不可称智』,就是「妙观察智」。这种智慧即是无所不知。世出世间一切法,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完全没有障碍,这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第三、『大乘广智』,即是唯识里所讲的「平等性智」。佛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平等的,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

  第四、『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这个智慧没有与他相等的。「伦」是同类。没有与佛同类的,是至高无上究竟圆满的智慧。唯识经论里称为「大圆镜智」。

  这四种智慧,确实有许多知识分子听了疑惑;反而善根深厚的老公公、老婆婆不疑惑。不疑惑的人得力于善根深厚,他们一听说是佛菩萨说的,就完全接受,完全肯定,不起一念疑情。唯独知识分子自以为聪明,才有这些疑惑。这是对佛的智慧德能怀疑,但是他还能相信西方,信有极乐世界,也信经典里所说的,念佛可以往生。他也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一点疑情障碍了他。

  这是讲他「疑惑不信」,但信罪福。什么是罪?在娑婆世界六道轮回是罪。什么是福?往生西方世界不退成佛是福。因此,他能『修习善本』,就是本宗所讲的正、助双修。正修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或者《阿弥陀经》教我们的「一心称念,相续不断」。助修是断恶修善。自己过去所造的恶业、现前的恶业,一定要知道。若不知道,如何忏悔?必要读经,必要持戒念佛。

  印光大师将《感应篇》、《阴骘文》、《了凡四训》传授给我们,教我们把这些书当作戒律,每天看一遍,对照自己身、口、意三业。这样自己的恶业就被检查出来,要认真彻底改过,丝毫不能留情。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之处。古今大德都告诉我们,「带业往生」不是带现前造的业,是带罪业的种子,不能带现行;现在造作的不行。千万不能把经典和祖师的意思错会,以为带业往生没关系,天天造业,将来还能往生,这个观念就错了。

  念佛法门与其他法门不一样。其他法门必须罪业消除,也就是业障要真正断除,才能证果。小乘初果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若是断不了,就证不了初果。然后再将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断尽,才能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要是不能断得干干净净,就不能成阿罗汉,也不能出三界。这是佛法修行证果最低的限度。

  净宗法门不必断惑,烦恼未断,就是「带业往生」,只需要「伏烦恼」。烦恼虽没断,但要能伏得住;伏不住不能成功,所以要有能力把烦恼伏住才行。烦恼伏不住,就常常起现行。因此,正、助双修非常重要。正修就是正念。正念着重在「念佛三昧」,也就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

  我们念佛很勤奋,为什么没得到「功夫成片」?毛病出在那里?出在烦恼时时刻刻起现行,扰乱正念,念佛的功夫不得力。要想念佛功夫得力,还是要借重「持戒」,也就是要「断恶修善」,帮助我们念佛,才能达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往生的最起码条件,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凡圣同居土」。第一类人在修行功夫上是如法的,所以能往生;但是疑惑没有断除,故生到边地。他们对佛的智慧、德能怀疑。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这是第二类生到边地的业因。这一类人对佛的智慧、德能没有怀疑,崇敬到了极处。怎么也会生到边地?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己造的业太重,能往生吗?虽然每天念佛发愿,却常常有此疑惑,对自己怀疑,未能肯定自己。因为念佛法门是当生成佛的法门,不是普通的法门,所以他的疑虑就更深。这些都是好人,因为有惭愧心。

  我初学佛时,有一位同事,他的太太很好,已经过世很多年。她生前曾告诉我,佛的大殿,她不敢进。我问她为什么,她说:「罪业太重,不敢见佛。」佛又不在,佛的形像在,她都能生惭愧心,不好意思见佛,这是好人、善人。真正明白道理,学佛都能成就,只可惜缘不具足,身体多病,不能念佛、拜佛。当然她对自己没有信心,比经上说的还严重,所以不能往生。

  虽然对自己没有信心,还不算太严重,还是可以试试看,能往生更好,不能往生就算了。自己业障很重,也不怪佛菩萨,不怨天,不尤人,他也非常用功。因为他修集的善根,使他临终念佛往生;但是他对自己信心不足,所以生到边地疑城。

  『积集善根』,则「信、愿、行」三资粮都具足。『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经文是略说,也就是如来果地上的五种「圆满智慧」都具足。他相信成佛后,智慧、德能就会究竟圆满。学佛的目的都想成佛,这个法门是一生成佛。所以,诸位修学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有清净的信心,不能有丝毫怀疑,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在本经里的教诲很多,虽然「善恶」不是说得很详细,但是纲领都说出来了。

  我们看《阿弥陀经》、《观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所讲的善恶,没有本经讲得多,也没有这部经讲得具体。应当常常读诵,工作繁忙的人,不能每天将全经读诵一遍的,我劝大家早晨念第六品,晚上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主要的意思是检点自己的修行。佛讲的善恶标准,我们有没有违犯,目的在此。每天检点,每天改过,真正照这教训去改,三年就不得了。认真改,一天改一样,三年之后,你在这个世间,不是大圣人,也是大贤人,那有不往生的道理?凡是不能往生,都是疏忽自己的过失,没有认真改过,这是不能往生的原因。

  『于自善根,不能生信』,认为自己罪业很重,没有资格参与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的法会,过失就在此。所以他『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此乃对于净宗的修学与果德,时信时疑,信心不坚定,处在这样的状态之中。我们仔细观察现在的念佛人,持这样态度的人很多,时时处处都会见到。

  我们自己要反省,有没有这些疑惑。假如有,怎么办,信心怎么建立?要依靠大乘经论,有疑一定要断疑生信。这部经中都是提纲挈领,只说其当然;其所以然的道理说得不够透彻。因为经文太少,说得不够透彻,你的疑惑就没有办法断除。这是我们过去世的善根、福德还不够。真正善根深厚的人,虽然不明了,也是不怀疑。还有疑惑的念头,皆是过去修的善根、福德不够,要靠教理来辅助。

  大乘经典中,特别是《华严》、《法华》、《楞严》、《般若》、《涅盘经》等,要是不多下功夫,善恶因果所以然的道理,就搞不清楚。对自己的信心能增长,能生起,正如经上所说的,如果不是过去生中,多生多劫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是很难产生清净坚定信心的。

  曾经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要「消业」才能往生。还有不少人查《大藏经》,查不到「带业往生」四个字,引起修净土的人很大的震撼。当时周宣德老居士还在世,他就恐慌得不得了,在洛杉矶遇见我说:「法师,怎么办?我念佛念了这么多年,不能带业往生,一切都完了。」净宗许多念佛人惶惶不安,这都是自己善根福德不够,被别人几句话就动摇了信心。末法期间这种现象,大概善导大师早就知道,所以他在《观经》注解里讲了很多。

  第一段讲,即使是地前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一人、多人,或是所有的菩萨异口同声都这么说,「释迦牟尼佛教你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可靠的,没有这事」。善根真正深厚的人听到之后,反而增长信心,绝不动摇。还有一段是十圣菩萨来跟你讲,从初地到等觉这些大菩萨们也来跟你说,「这个法门不可靠」。你会不会动摇?更进一层,十方化佛,也异口同声来劝告你,「释迦牟尼佛教你念佛求生净土,这不是真的」。你动不动摇?真正善根成熟的人,信心清净的人不动摇。因为心里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佛佛道同」。

  释迦牟尼佛这样说,如果真的是诸佛如来,真正是菩萨,一定不违背佛说的。一尊佛说的,就是一切佛说的;一切佛所说的,就是一尊佛说的。如果其他的佛来劝你,这个法门是假的,靠不住;他一定是假佛,是妖魔鬼怪变现的佛,来破坏你的善根,你绝对不能动摇。所以,对这些大经大论,若没有相当基础,实在很难建立清净坚定的信心。

  善导大师在《观经》里教我们「听佛的话」,菩萨的话都不要相信。菩萨包括等觉菩萨。一定要以佛的话为标准。为什么菩萨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菩萨知见还未圆满,还有见不到的地方。只有如来,一切烦恼、业习、无明都断尽,智慧德能都圆满。所以说「佛佛道同」,没有说菩萨道同。菩萨道不同,各人修各人的,修这个法门不一定知道那个法门。《大藏经》里,有许多「论典」是菩萨造的,所以「论典」只可作参考,不能作为绝对的标准。「经」才是绝对的标准。

  一切经中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标准;《无量寿经》是以第六品四十八愿为绝对标准。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部经是他讲的,那一句、那一段与四十八愿相违背?你找不出来,表示完全相应。这就证明「佛佛道同」,诸佛见地完全是一样的,那里会说两样话。所以,菩萨的话,我们只能参考,不能完全采信。

  祖师大德的话又如何?现在我们所遇的这些大善知识的话可靠吗?他讲的话在经典上找不著依据,我们就可以不相信。学佛一定要有这样的态度,这是良好的态度,真正的善知识不会怪你。这就是四依法的「依法不依人」。

  往昔我在台中求学,曾有一次,李老师讲经,其中有一段,我听了怀疑。老师讲完之后,我去见他,我说:「老师,你讲的是自己的意思,还是有经典依据。」结果李老师说,他讲的有经典作依据,就把经典查出来给我看。所以有疑,必须断疑生信。说法可以善巧方便,但是一定不离开佛所讲的原理、原则。违背佛的意思、佛的宗旨,就是魔说,不是佛说。这是一位讲经说法的人必须具备的态度,字字句句都有经典作依据,这是最稳当不过的。

  菩萨所造的「论」可以参考,论里所说的,与经义相应,我们可以采取,可以弘扬。如果与经典不相应,就把它放在一边,不宣扬它,也不必批评它。因为我们还到不了他的程度,也许他是有特别的用意,有特殊的对象,所以故意那么说的。不是正说,我们可以不采用。这一部大论,能采用多少就用多少。我们不能理解的,有疑惑的,都舍去,不采用。一切都要以经典为依据。

  我们在这部经,或者在《阿弥陀经》、《观经》里仔细观察,佛没有教我们读第二部经,一部就成功。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特别留意。对什么样的人,佛教他广学多闻?约有两种人:第一种是自己疑惑不信。这种人需要广学多闻以断疑生信,是为了培养信心。已经有坚定清净信心的人,跟他讲经说法、读经,都是浪费时间。佛法重在实行、修行,不重在知解。「三昧」没有现前,所有知解都是「邪知邪见」,都不是真智慧。

  「三昧」是什么?禅宗称作「禅定」,这个定不是普通的禅定。普通禅定里没有三昧,没有智慧。它是「性定」,从定里开智慧,即净宗的「一心不乱」。开智慧,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个时候的知见才是「正知正见」。由此可知,正知正见之难。教下说「大开圆解」;宗门说「明心见性」;净宗是「一心不乱」;此时就是《法华经》所说的「入佛知见」。在这以前,知见都不对,只可以说是相似的正知正见,与正知正见愈来愈靠近。

  由此可知,听经、读经不是修行最重要的一课。这是启信的课程,帮助我们建立信心,帮助发愿。信、愿已经建立,修行要紧!唯有真修,才有把握往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再广学多闻。所以,有疑的人需要读经、研教、听经。

  第二种是弘法的人,负有弘法的责任。弘法时所摄受的对象无量无边,各种根性都有。一切大乘经论都要明了,否则怎能摄受众生。这些人需要广学多闻。

  我们现在发心专修净土,随缘接引大众,怎么接引法?就是劝他念佛。若他不听就算了,不能再研究其他经论来度他,耽误自己许多时间,也会妨碍自己修学的功夫。所以,度化众生的事不要着急,诸佛菩萨度众生的事业是生生世世,不急于一时。

  可是,我们自己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急于一时之大事。今天什么事对我们最重要?这事最重要!弘法利生是附带的。如此我们修行才有目标,才能有专一的依据,就容易成就。这样的人在念佛同修当中,只有很小的比例。凡是修学已经有所专据,这种人往生希望很大,只要他不改变,他在这一生中决定往生。怕的是犹豫不决,见异思迁,自失一生成就的机缘。

  这一类的人虽然对自己的善根怀疑,可是他还抱着侥幸的心理,认真努力的念佛,『然犹续念不绝』。他肯真念,『结其善愿为本』。他确实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临终佛一样来接引,『续得往生』。所以这两种人,一是对佛的智慧怀疑,一是对自己的善根怀疑,但是都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还是能往生。

  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

  就是因为他们有「疑」,虽不是大疑,只是心里稍稍有一点疑惑。我们必须了解,一定要警惕,于自、于他,不应该有丝毫的疑惑,才能成功。学佛的人心地要清净,平常处世,对人、对事、对物都应随缘。「随缘」就是绝不自作主张。于随缘中,断恶修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善的基本概念,一定要清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都是恶;凡是对整个佛法有利益的,对众生有利益的,都是善。佛法自始至终是破「我执」、破「法执」。有意见就是有执着,有执着就是恶,就有我执、有法执。

  一定要学随缘,一定要觉悟,须知人生在世只是过客,此地不是我们的家乡。我们在这里既是作客,何必认真计较,不多时日就走了,要用这样的态度处世。在此世间一样都得不到,没有一样是自己的。所以,摆在面前的,可以受用,也会觉得非常愉快;千万不可据为己有,否则就错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法无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真正觉悟,这是事实真相。只有把世界看清楚,事实真相看清楚,才晓得佛教我们随缘的态度,真是尽善尽美。

  随缘是什么都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都跟他们欢喜相处。因为他们有执着,我没有执着;他有分别,我没有分别;他有妄想,我没有妄想。没有,就什么都能随顺;有了,就对立,就有磨擦。那有不能相处的环境,那有不能共处的人事。这些地方要学佛菩萨。他们虽然带著疑惑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立刻见佛,止于佛国界边;「七宝城」是比喻,其实还是莲华化生,决不是极乐世界真有边界。极乐世界没有边界,不见佛都是界边。不管在什么地方,甚至在阿弥陀佛讲经的大讲堂外面,或七宝池里,只要见不到阿弥陀佛的地方,都是「边地」。如果依文解义,看到「边地」,以为是极乐世界边缘的地区,那就想错了;是我们的分别执着,是自己在打妄想,没有这回事的。

  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世尊告诉我们真相:不是阿弥陀佛故意不跟他们见面,是他们自己有障碍。佛心清净,佛心平等。佛与众生感应道交,佛看到众生,众生见佛,说经、听经,都是「缘」。这个缘是平等的、没有障碍的。佛对于一切众生没有障碍,是众生自作障碍,是往生的人,『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他自己作的,自己心里有结,没能完全解开,甚至此结很微细,自己都不知道。许多的迷惑,我们自己都不晓得。为什么不晓得?第一是愚痴。第二是心态粗鲁,不够细腻。粗心大意,不知道自己的业障,不知道自己的症结在那里。

  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

  『自然受身』是化生,依然是莲华化生。前面曾经告诉我们,弥勒菩萨看到的,像夜摩天;释迦如来讲,像忉利天。他们生活快乐的状况就像忉利天、夜摩天一样。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

  他的苦处,不如九品往生的人可以在莲华里自在出入;居住的宫殿可以随意大小,可以在空中飞行,可以停住在莲华里,随心所欲。这就是他有障碍。他的宫殿虽然像忉利天,但他想大一点也不行,想小一点也不行,想飞也飞不起来,这是他的苦处。

  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他真正的苦处是要在那里住五百年。古大德在注解里提出来的,也可以作参考:「五百年」是指我们人间的五百年,不是指极乐世界的五百年。我们人间感受五百年时间很长,在忉利天就是五天,如果在夜摩天则是两天半。由此可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的疑惑很快就会消除。五百年是极限,很少超过五百年。他不到五百年就觉悟,就忏悔,知道自己错了。只要知道错,认错悔改就得自在。认错就是忏除业障。我们凡夫业障为什么忏除不了?是不肯认错,尤其是现在,「错」总是推给别人,「功」总是归给自己。现在是这样的社会。

  今天下午,南部有位同修来看我,他在一个机构里担任一份相当重要的工作,做了十年,也是看到同事中互相推过、争功。他是个学佛的人,想不做了,提前退休,好好念佛,今天来问我好不好。我说:可以,你不能跟别人同流合污,就没有办法在这个团体生存。你想作好人也不行,环境不许可。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你心里还有一念不善,也不能跟他们共住。

  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心不清净,不是阿弥陀佛不来接引。阿弥陀佛把你接去,你把西方极乐世界搞得一塌糊涂,人人不安,你的罪业就造重了,阿弥陀佛还是不来接你好,让你在这个地方,善修心清净。我们的罪障要认真断除,不能少留;功德要积,「功德」不要到处宣扬,不表功。须知宣扬,功德就都报了。「罪障」要拔除,到处跟别人说自己的罪业,说自己的过失,人家责备你几句,骂你几声,业障就消除了。

  「善」要藏起来,「恶」要表扬出去。对自己一定要这样做,别人的善恶不要理会。这个世界愈是众生有苦难,佛菩萨示现在这个地方就愈多。佛菩萨示现在众生里,龙蛇混杂。他要度众生,就必须跟众生一样,即「同事摄」。你晓得那个作恶的人,是真的恶人,还是佛菩萨应化的?我们是凡夫,不知道。因此,我们对于外面的境界,要遵守佛的教训,平等恭敬。最重要的是修自己,时时刻刻检点自己,这一生中,要真正有把握往生。

  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胎生」是比喻此人智慧少,读的经也少。若能多读诵大乘经论,也可以帮助人开智慧。智慧开了,信心就坚定。必须读经研教的有两种人,另外一种是负有弘法责任的人,也要广学多闻。『心不开解』,对于佛所说的真实义不能领悟,也不能完全相信。『意不欢乐』,他的心里有疑惑、有障碍,生不起法喜。「欢乐」是指法喜。『是故于彼』,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类人称作「胎生」。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这是讲一般正常念佛往生的人,也有两大类。一是专修净土,就是上、中、下三辈往生者。另外一类,不是专修,而是修学其他大乘法门,临终时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得生,这就是慈舟大师所判的「一心三辈」。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如何,完全看他修学的功夫。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都可以把他的功夫分为上、中、下三等。本宗里,上等的「理一心不乱」,中等的「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成片」。禅宗也分三等,上等的「照见」,中等的「照住」,下等的「观照」,这是禅宗的差别功夫。

  不管修那个法门,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专精」,不能夹杂。「研教」就是求解,可以涉猎其他宗乘,但是「行门」决定要专一。自古至今,修学大乘回向往生的人很多。明末清初许多学《华严》的,杨仁山居士就是「教宗华严,行在弥陀」。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大家都看过,他一生四十年在《金刚经》下功夫,而他是念阿弥陀佛往生的。这就说明,净宗法门非常广大,阿弥陀佛并不限定你非学我这个法门不可,否则就不能往生;而是随便修学那个法门,回向求生净土皆得往生,他还是来接引你。

  因此,我们遇到修学其他法门的人,应当赞叹,要劝他专修,回向求生净土。他已经用了那么多年工夫,不要更改,改了,他还不习惯。所以,他念观音菩萨,就劝他老实一直念下去,求生净土;念地藏菩萨,也要一直念下去。受持地藏王菩萨,回向求生净土,只要真正发心,希望往生之后见阿弥陀佛,生到极乐世界,都能满愿。我们修学这一宗,诽谤别的宗派,看轻其他法门,即是诽谤三宝。

  这一段经文说明,如果有众生对佛的智慧,甚至前面所讲的四种不可思议的智慧,都能诚信;『断除疑惑』,这是信佛的智慧德能,为我们作增上缘;同时又能相信自己的善根,对念佛往生法门真正生起坚定的信心,不怀疑,肯欢喜接受,证明你的善根非常深厚。

  从现在起,努力『作诸功德,至心回向』,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专念阿弥陀佛,断恶修善,把功德都回向求生净土;也就是自己修积的功德福报都不要享受,作为往生的资粮,临命终时才能心不颠倒,没有病苦。为什么没有病苦?这是福报大,平常修福、惜福,而不享福,留在最后那一刹那享受。一生修积的福报在临终时享受,所以能不生病,大福报现前,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走的时候自在潇洒,决定往生。有福报的人,若是现在就把福报享尽,临终时无福报,没有办法抗拒病魔,没有办法抵住业障,临命终时如何能免病苦。

  我这次到大陆访问,就有很多居士提起,黄念祖老居士往生,没有站着走、没有坐着走,他还是病着走的。大家起了疑惑来问我,连民国初年极乐寺的修无师都比不上。极乐寺的修无师往生多自在!他什么都不会,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不认识字,也不会念经,人家走得那么自在。为什么黄老居士还不如这些人?我告诉大家,若讲专修的功德,黄老居士比不上修无师。若讲到弘法利生的功德,修无师比不上黄老居士。黄老居士度无量众生,帮助很多人学佛,修无师没做到这点,各偏一面。其中因缘繁多,非我等凡夫能知,但不必疑惑即好。

  黄老有没有往生?决定往生,这是我们没有疑惑的。因为他在往生之前两个月,就完全精进念佛;他放下万缘,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也是预知时至。为了帮助一切众生信受这个法门,耽误了自己专修的功夫,这是舍己为人,这是菩萨。菩萨肯这么做,牺牲自己,成就别人。但是牺牲自己,也有底限。这个底限就是决定往生,品位差一点,瑞相差一点没有关系,这是他的牺牲。无论专修净业,或者专修大乘回向往生的,都是莲华化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四十八愿里所说的一样,身相、光明、智慧、德能,几乎跟阿弥陀佛一样,与诸上善人完全等同。这是平等世界,不可思议的事实。

  这一段是讲正常往生,就是九品往生。九品都是正常,为什么有品位差别不同?这是念佛功夫不一样;求生的心都是纯真,没有两样。功夫深的,念到一心不乱;功夫浅的,念到成片。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讲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是不是有真信、切愿,这是往生的条件。我们从这段经文里才真正体会到,蕅益大师讲的「真信」,不是我们普通说的泛泛之信,发愿就能往生。「信」、「愿」都要以本经所讲的标准。品位高下,是在持名功夫的浅深。这句话,我们也要细心体会,并没有说念佛号的多少,而是说功夫的浅深。

  如果功夫真正得力,每天念十念也不算少;假如功夫不得力,一天念十万声也枉然。要紧的是功夫得力不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念到心地清净,能把妄想、烦恼伏住,这就得力。假如我们念佛伏不住妄想、分别、执着,功夫就不得力。用佛法术语来讲,就是与「三昧」相应不相应。「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与一心、与清净心相应不相应,这是功夫。

  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最深的,与禅家「明心见性」,教下「大开圆解」是同样的境界。当然,这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而是很不容易做到;问题是自己有没有心去做。若有诚心,没有一个做不到的。怎么作法?要把无始业障真正消除干净,就能达到这境界。一般人达不到这境界,是一些烦恼在作祟,起了障碍。

  功夫浅一点的,「事一心不乱」,虽然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性,但伏见思烦恼。他的境界等于小乘的阿罗汉,圆教七信位的菩萨,实在讲也了不起。这样的功夫,往生都自在了,对我们来讲还是相当困难。

  再次一等就是「功夫成片」,是事一心之浅者。这种功夫,如果我们努力,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若做不到,总是业障在障碍,所以消除业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对修行人来讲,要把自己的业障真正消除,使它不障碍我们的清净心,这样才能成功。

  就「功夫成片」而言,古大德说「万修万人去」,说明人人能做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对于净土的赞叹,也就是这「功夫成片、带业往生」。成片里也有三辈,也有九品。上品功夫不但预知时至,也可以生死自在。所谓「生死自在」,就是想什么时候往生皆可以,往生的时候可以自己来决定,这就是真正了生死。生死自在,喜欢那一天去,就那一天去;喜欢在世界上多住几年,也不碍事。这样的功夫,是功夫成片里上上品的都可以做到。这是给我们非常大的鼓励,生起决定信心。

  如果讲「事一心」,必须断见思烦恼。想想我们自己,还真没有这种能力!理一心就更不必说了。「功夫成片」,不是「断」烦恼,是「伏」烦恼。佛号功夫得力,能把烦恼伏住。烦恼虽有,不起现行,不起作用。有这种能力,也是相当不容易。如果你说再容易一些,也许就不能往生了。若再把往生标准往下降,那西方世界也就乱了,就不清净了。

  佛的标准是有底限的。若没有底限,我们社会、世界就乱了。儒家自古以来所讲的底限就是「礼」,所谓「道」、「德」、「仁」、「义」、「礼」,「礼」是底限。礼若没有了,天下就大乱,任何圣哲出世也救不了。我们今天弃礼而不顾,所以才造成乱世。西方极乐世界,「功夫成片」是底限。守住这底限,所以那个世界是清净世界,是极乐世界。我们的修学,最低限度也要达到这一最低标准,才能真正往生。

  本经这一段文特别是讲「信」。三资粮里特别重「信」。

  第一、深信佛的智慧德能究竟圆满。

  第二、相信自己有缘遇到这法门,生起欢喜心,即是经中所说,我们过去生中已曾培养深厚的善根,只要这一生能依教奉行,决定往生。怕的是我们违背佛在经典里所说的教训,那就没有话讲了。你若违背,这一生就不能往生;这一生要决定往生的话,就不能违背经中的教诲。我们在过去生中修学这个法门,不知道经历多少次,为什么没能去得成?痛定思痛,去不成的原因,还是没有真的做到。假如我们真的做到,早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菩萨,怎么可能还在这世间。

  过去生生世世之不认真,跟我们今生一样;今生还是不认真,那还是不能往生。一次不能往生,下一次再要遇到这机会,就不知道要隔多少生、多少世,不要梦想来生即能遇到。来生你能得人身吗?能不能有把握再得人身,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佛在经上比喻,我们世间人若失人身,再得人身的数量,就像指甲上的土一样;不能得人身,像大地土那么多。

  再想想,为什么不能得人身?人身要「五戒」具足,这一生持戒的功德,至少要打上八十分,来生就不失人身。我们想想「五戒、十善」,我们做到了几成,自己跟自己打个分数,能打几分。许多情况中,不知道自己在犯戒。自己造作罪业,自己不晓得,有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有功德。你说这怎么得了!所以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

  「杀、盗、淫、妄、酒」五条,那一条都不好持。「杀生」,有意无意中伤害多少众生!有意是罪,无意是过。「偷盗」就更不得了!偷盗义为「不予取」。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想占人一点便宜,这是盗心。果然占到,就是破戒。起心动念想占国家一点便宜,所犯的罪就更大。国家的税收,我们想办法少缴一点税,逃漏一点税,是得些小便宜,不知这罪过可犯大了。今天什么人愿意守法?做生意的人守法就不能赚钱,守法就要亏本。由此可知,持戒真难。「盗」不是拿著枪作强盗去抢,这条戒行非常的微细。「邪淫」,心里动念就已经犯戒,果报都在地狱。「妄语」就更难持,有意无意中妄语、两舌。「两舌」就是挑拨是非。「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不得了!比较容易持的是「酒戒」。酒的开缘也很多,只要不喝醉、不乱性,都不构成犯罪,因为它是「遮戒」。遮戒是防范的,它本身没有罪过。但是受了戒,虽然它没有罪,也犯了「戒」。没有受戒的时候,只要不喝醉,不乱性,没有罪过。酒醉乱性,往往会犯前面四种罪过。我们冷静想一想,自己五戒都守不住,来生人身得不到。这问题严重了!

  在此世间,我们好事做得太少,坏事做得太多。我们今天供养三宝,赚十块钱,供养一块钱就不得了。求佛菩萨保佑我赚钱,我来供养你,这是什么心?「贿赂心」。可见我们的用心,真的像《地藏经》上讲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真正觉悟的人不多,迷惑颠倒的人太多。迷什么?误认这世间是真的,是常乐我净,起心动念皆是自私自利,为自己着想打算。真正觉悟的人,晓得这世间没有常乐我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看穿了全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于是私心自然不生。我们应该少替自己想,多替众生想,这是福。不想自己,常想众生,常想佛法,纵然不能往生,来生决不失人天福报。可是几个人不为自己想,几个人懂得少积财、多积德才能来生得人天福报。多积财、少积德,甚至于不积德,还要积罪业,来生果报当然在三途。所以说,来生得人身是相当不容易的事。

  得不到人身,就入恶道。恶道是很容易去,很不容易出来的,必须罪业受完才能出来。佛在经上讲得很详细,出来的时候还有余报,也就是造罪业的恶习气还在,虽得人身,他依然造恶。因此,在人间住几十年,又到恶道去了。大家念《地藏经》就看得很清楚,地藏菩萨所讲的,菩萨辛辛苦苦劝他,他一念回心,得到人身,过不了多久,他又返回恶道。所以,一个人善根深厚,有善的习气,大概前生都是人天善道来的;有劣根性、恶习气的,多半是恶道来的。

  若从恶道出来,以人间的时间来讲,不知经过了多少千年,多少万年,那个时候,这世间不知道还有没有佛法。纵然有佛法,能不能遇到?像现在这世间,妖魔鬼怪的邪法很多,冒充佛法。你遇到的是真佛法,还是假佛法?佛法有无量法门,能不能遇到当生成就的念佛法门?这样想一想,才知道我们这一生遇到净土法门是多么希有,太难得了!遇到了,这一生就有机会成就,有机会永脱轮回,有机会超越三界。问题是你能不能把握住?只要你能依教奉行,这一生决定成就,不再搞轮回。这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真正醒过来的人不再迷惑的心态。

  信了之后,就当发愿念佛,断恶修善,将来往生,『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后面这段经文,是讲一个具足「信、愿、行」之人的成就。「自然」也就是自在的意思。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住的地方,虽然是十万亿佛国土这么远,但我们神识的速度非常快,『须臾之顷』,就是刹那之间就到达了。到了西方世界之后,自己的『身相、光明、智慧、功德』跟等觉菩萨们相同,没有两样。『具足成就』,佛在此经说『如诸菩萨』。如果从四十八愿来看,就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菩萨跟佛一样,你跟菩萨一样,也就是跟佛一样。这是说明,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这是讲四土九品往生的,都是智慧超胜。智慧超胜就是不怀疑。凡是有疑,即是他业障很重。有业障,他才怀疑。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不怀疑。对佛的智慧德能,对自己的善根,都不怀疑,这是智慧超胜。

  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无因奉事无量寿佛。

  生在边地疑城,他们所受的那些苦难,此处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他们是有期限的,最长不超过五百岁。明袁宏道即是念佛往生在边地(《往生传》有记载),他是带著疑惑往生的,生在边地,但是他觉悟得很快,生到边地没多久,他就觉悟,立刻就出离。这是说明,「五百岁」是最大的极限,就看生在边地的时候,觉悟迟速,不是一定五百岁。有的人很快即入品,最晚也不会超过五百岁。这么长的期限,一定会醒悟过来,会消除业障。

  边地的苦处是『不见三宝』,见不到佛、法、僧,『不知菩萨法式』。因为他没有机缘闻法,所以对于菩萨修学的理论方法与仪式都不知道。在边地只有享福,无法做功德,『不得修习功德』。福报就像夜摩天、忉利天一样,他在里面享福,也不能出去,想修福也没机会。因此,我们遇到修福的机会,要好好的掌握,不能轻易把它放过去。有这机会,要认真努力;没有这机会,那是无可奈何。我们心里随喜,看到别人做好事,我们欢喜赞叹。自己有力量,遇到机缘,一定要好好去做。要晓得这种机缘很难得,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得到的,不是一生中时时能遇得到的。『无因奉事无量寿佛』。他见不到三宝,当然见不到阿弥陀佛,这是他们的苦处。下面说出原因。

  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总结归到业障,「疑惑」。这个疑心就是「思惑」里五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其他世间的疑惑皆不相干,不碍事;这个疑惑,碍事就大了。「疑」称为根本烦恼,由此可知,原来有这么大的障碍。这不是对一般事理的疑惑,而是对大乘佛法的疑惑,对净宗的疑惑,障碍就更大了。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锁。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

  这一品经文紧接前品而来,世尊在此举喻说明,使我们更易体会。『转轮圣王』是世间大圣人,大福德之人。世间人有福,他才会出现。福从那里来?福是修来的。世间大多数的人都知道修善,都知道积德,这世间人就有福,所以才出现圣贤,出现圣王,此乃互为因果。中国古人常说,「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一个国家出现圣贤的领导人,施政总是念念考虑老百姓的幸福。他一个人修福,全国人都享他的福报,都得好处。诸位细读历史,冷静观察,才能体会到。转轮圣王出现在世间,以「十善业道」作为教化众生、治国平天下的准则。自己奉行十善业道,劝勉全国人民皆修十善业道,这是圣贤事业。

  「轮王」,佛经上讲,「金轮王」出现世间,他所统辖的范围是一四天下。「一四天下」是一个单位世界。从前说法是一个太阳系,以太阳系为单位。若依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后附「再记」中所说,就是一个银河系,比太阳系大多了,统辖这么大的范围。「银轮王」统辖四分之三。佛经里讲,一个单位世界四周,东、南、西、北,北面是北俱卢洲;东南西三洲有佛法,都属他统辖。「铜轮王」统治两大洲。「铁轮王」统治一洲。这一洲,依过去的说法,以为是一个太阳系。

  今天在我们地球上,还没有出现过轮王,展开历史,自古至今没有一个帝王曾经统治过全世界。我们只有在佛经中见过,事实上,在我们世间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就说明地球上的众生修的福报还不够。

  为什么称之为「轮王」?佛说他有轮宝。轮宝有两种作用:一是它的武力。以这武器征服世界,这是他的威德。另外,轮宝是他的交通工具。他乘轮宝,在一天之中,从早晨到晚间,十二小时就能游遍一四天下,他所管辖的范围皆可达到。他的宝很多,以轮宝最殊胜,所以称他为「轮王」。

  此事我们过去都有怀疑,经上这样说,但从来没见过。近些年来,有人见到飞碟,飞碟是圆形的,是不是轮王到这儿来巡视?很有可能,它的速度非常快。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飞碟,我亲眼见过一次,大概是在一九五一年的时候,那时我住在石牌,就是现在的荣民医院附近。我见到的形状,像军中的信号弹,绿色的光,圆圆的,很大,停在空中不动。我非常好奇,旁边还有好多朋友,大家都看了很久,大概有四、五分钟之后,它就开始移动。刚开始移动速度很慢,愈来愈快,刹那间就不见了,才知道那不是信号弹。第二天报纸登出来,很多人看到,是个不明的飞行物体,它有能力停在空中不动,大概有四分钟到五分钟,时间相当长。走的时候速度很快,就消失了。看到时好像距离很近,根据以往报章杂志所记载的,有人甚至看到落在地面上。美国空军曾追逐过他们,确有其事,可能就是经上讲的轮宝,不一定是轮王,也许轮王派遣人来巡视。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就证明外太空外星人的智慧、科技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我们今天做的太空梭,往来月球,其笨无比,那有人家那么自在!我们的科技跟他相比,相差太大。轮王所有一切珍宝中,以此最为殊胜,它是武器,也是交通工具。佛在三千年前就讲得这么清楚。

  佛在此作个比喻,说轮王有「七宝狱」,这牢狱是七宝造的。『王子得罪』。王子犯罪,要把他囚禁起来,关在七宝狱里。七宝狱里所有一切物质设施、享受,跟转轮王差不多。把七宝狱比喻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把犯罪的王子比作带著疑惑心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用这比喻他们的不自在。用金锁系其两足,就是带起脚镣手铐。脚镣手铐是黄金做的,也不自在,也不舒服。『诸小王子,宁乐此不』。狱中小王子喜不喜欢过这种生活?当然不喜欢。这是比喻疑惑心往生净土的人。

  慈氏白言。

  慈氏就是弥勒菩萨。

  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

  小王子们犯了罪,被关在牢狱里。监牢狱里享受再好,心里总是不自在,因为失去自由。

  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轮王欢喜。方得解脱。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

  他们希望早日出来,恢复自由。「近臣」没有权力,无权开释他们。此地的「近臣」比喻什么?「近臣」比喻你求外面,求佛、求菩萨都不行。「轮王」比喻什么?「轮王」比喻自己的心。心要真正忏悔,你就出离边地了。前面世尊说过,阿弥陀佛没有这意思让你不见三宝、不得自在;完全是自己的业障,必须自己真正忏悔才能解脱。生到边地这些人,就像这比喻所说的一样。

  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

  他们是因有疑惑,虽疑,他们还信罪福,还深信西方净土,还能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也能往生。这种人也相当难得,也非常可贵,往生净土不过耽误五百年时光而已。过了五百年,他一样见佛闻法,不退成佛,依然是非常的殊胜。

  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

  他在莲华里生活的状况,就像轮王的七宝狱,忉利天、夜摩天王的宫殿一样。他所居住的环境的确是净土,跟西方极乐世界毫无差别,就跟九品往生的人生活环境完全相同。只是不见佛、不闻法,受用没什么两样。

  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不生欣乐。

  他们的苦处就在这里,这让他们感觉到非常苦。『不生欣乐』是法喜生不出来。不像九品往生的人,都能见佛闻法。理一心不乱,往生实报土,见阿弥陀佛的「报身」;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见阿弥陀佛的「应身」;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见阿弥陀佛的「化身」,皆能见佛闻法。唯独此处,连佛的化身也见不到,必须真正忏悔,才能见到三宝,才能见到无量寿佛。

  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

  这就好像『轮王欢喜,方得解脱』。「轮王」是喻自性。即真正觉悟,知道自己错了,改过自新就见到三宝。可见西方这些菩萨不是不加持你,是自己真的有障碍。业障轻的人现在也有机会见佛,经上说,「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能见佛,或是在定中,或是在梦中,见佛是感应。即使见佛,见到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不能生欢喜心,不能著相。一生欢喜心,一执着,就堕魔境,又变成障碍。

  虽然见到,想著佛在经上的教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到了,增长自己的善根,增长自己的信心,除此之外,不可执着,也不要告诉别人,避免魔障。而且佛菩萨感应,不可能常常让你见到;常常见到,就有问题。因为佛示现瑞相让你见到,有两种原因:一是增长你的信心。初学佛的人,常常有感应,因为善根现前,增长你的信心,使你不能不信。信了之后,就没有了。你不要以为,从前我常常有瑞相,现在没有,大概功夫退了;其实不是退转。常常现相,是魔,不是佛。再要遇到的时候,一定是你功夫提升一层,是来为你作证明的,决不是无缘无故。无缘无故常见就不是好事。假如无缘无故常常见,怎么办?不理会它,就没事。你愈执着,愈欢喜,愈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会常常见到。这就是你的正念被破坏,烦恼现前,妄想、分别、执着都增长,决定障碍你往生。

  在此,虽然说的是往生边地的众生,其实佛陀真正的用意是教诫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决定不能有丝毫疑惑。我们有疑惑,有罪障,一定要忏除。拜《梁皇忏》、《水忏》、《大悲忏》,能不能忏除罪障?应知此是形式,不一定真正忏除得了。我得罪三宝,向三宝忏悔;我得罪某人,向某人忏悔。这是真正忏悔,因为把冤结解开了。

  如果我得罪很多人,在佛菩萨形像前求忏悔,那些人不知道,对你报复怨恨的心永远存在,将来还是你的障碍。必须找他来,在他面前认错,求他原谅,或改过自新,永远不犯同样的过失。得到他们的谅解,心开意解,冤结就化解,他再不会找你麻烦,再不会障碍你。所以,要有勇气,要有胆识,真正敢在大众面前、三宝面前,说出自己的过失。这是佛法讲的发露忏悔,解除外面的纠缠,解除外面的冤结。其次就是内心真正改过自新,这是从根本忏。本末兼修,这样忏除业障的力量非常大。

  下面说明疑、信的利害。

  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

  他们忏悔之后,就能见到佛,就能闻法,也能开悟,得真正的法喜。「开解」就是开悟。也能跟九品往生的菩萨们一样,可以每天供养一切诸佛如来,修习功德。

  汝阿逸多。

  凡是经上佛叫诸菩萨的名字,下面的开示都非常重要。叫名字是提醒他,也就是令我们注意。

  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这一句经文,在本经里的确非常重要,因为这部经典是诸佛如来所称的「难信之法」。什么人难信?菩萨难信,二乘难信。反而我们普通的六道凡夫很容易相信。为什么说这些人难相信?这些人是高级知识分子,所知障重。他们知道的太多,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他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乍听之下,他不能接受。十方世界没有这种事,没有这种情形,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些事,这平等法界真是奇怪。等觉菩萨跟六道众生,依信、愿、行一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受同等待遇,怎能令人相信!菩萨、二乘不相信,他就不会修这法门,这样就错过一生成佛的机会。由此可知,疑惑于诸菩萨,真正造成非常大的损害。

  「圆证三不退」是最大利益。一生圆满成佛,是菩萨们念念希求的,把机会当面失掉,损失有多大!所以佛在此劝告我们,前面所讲的这些缘故,我们『应当明信』。「明信」不是迷信,是对于事实真相完全明白,我们才生起清净坚定的信心。此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上善人,在法会里现身为我们作证。我们在前面经文里看到,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菩萨,赞叹、劝勉我们要信受这个法门。

  世尊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中,一切法会里从没有见过,那有这么殊胜。这才真正显示净土法门殊胜之处,这是『诸佛无上智慧』。这句话的意义非常深广,具体而言,就是指这部经。极乐世界就是诸佛无上智慧;信愿持名就是诸佛无上智慧;往生不退成佛就是诸佛无上智慧。我们对于这些,要是有丝毫怀疑,如果往生,也是生在边地。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

  想想我们所接触的学佛同修,就是弥勒菩萨所讲的,还有很多人不相信。有些人虽然相信,还是杂修。有不少道场念《无量寿经》,但是还念《法华经》,又念《金刚经》、《药师经》、《地藏经》等,一个月有好多法会。他不肯专修,就是杂修。也有人问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我想可能是现实环境,法会名堂不多,来拜佛的人就不多,道场就不兴盛,信徒就少。大概是为了这些原因。

  道场的兴盛,信徒多、供养多、香火盛,这是形式,对于念佛往生无关,不是好事。真正的好事,是《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的一段开示,非常的重要。他那段开示,跟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教诫学生,完全相同,纯粹教我们「专修」,不能杂修。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世间法的夹杂当然更严重,佛法的夹杂也不许可。你们看看这段经文,夹杂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对自己善根,跟对佛的圆满智能,有一点点疑惑都堕落到边地。如果夹杂著其他大乘佛法,就根本不能往生。夹杂著世间法,更没指望。

  我们将菩萨这段开示,印在佛像的背面。他这一段开示,就是《楞严经》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详细解释而已。「净念相继」,有时候我们不好讲,讲了会得罪人;菩萨讲,不怕得罪人。我们要细心看,细心体会,不要人家怎么说,我就跟人家走。不但不能跟人家走,菩萨教我们的,若跟经典上不相应,我们也不能听,也不能跟他走。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里有一段开导,将来也可以印在佛像后面,确实帮助我们坚定信、愿。只要有信、愿就能往生;品位低,不怕。西方是平等世界,品位低,受用跟等觉菩萨没有两样,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些众生也修学大乘,也断恶修善,但是他不相信净土,不能往生。为什么?

  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

  佛答得很好,这些人智慧少,他们有分别、有执着,认为西方极乐世界不如忉利天,不如夜摩天,不如兜率天,不如四禅天。他们不愿求生,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还有人说,西方极乐世界太远,欲界天、色界天很近,就在我们这世界,没离开娑婆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太遥远,唯恐自己去不了,劝人不要修。这都是愚痴,业障很重。自己要知道,假如我们听别人一劝,心即动摇,证明自己业障跟他们差不多。

  弥勒菩萨向世尊提出疑问,这个疑问直到今天,乃至于佛法灭尽之日,恐怕都永远存在。世尊极力赞叹西方世界,乃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也同声赞叹,为什么还有许多人听了,没有动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众生不仅指一般众生,甚至佛门里有修有证,有大成就的人,也没动念头求往生。佛告诉我们,总是『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天是指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界二十八层天。他们认为西方不如天界。学佛的人也有不少求生天的。佛门寺院中,年节拜天公,没有忘记想求生天。天公是谁?是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

  佛在这里告诉我们「智慧微浅」,确实一点也没错。究竟什么是「智慧」?难道这些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们都没有智慧?智慧是有,但是不圆、不深、不广,他没有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些人在定中能见到,菩萨在定中也能见到天界的殊胜,天道的情况,他们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娑婆世界,他们的能力达不到,也是听佛在经上说的而已。虽然对佛的话非常相信,但是天界之乐是事实,他亲眼看到的。因此,就把佛讲的殊胜庄严的西方世界疏忽了。不但天界,我们世间福报大、享乐的人,把念佛往生也忘了。所以,学佛多半是修福,没有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以此类推,菩萨不求往生是非常可能的。下文是弥勒菩萨特别提醒我们。

  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

  这个事实,知道的人不多。弥勒是等觉菩萨,他对此事看得清楚明白,也帮助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发愿求生净土。『此等众生』就是学佛而不愿往生的人。这一类人靠自己的力量超越轮回很不容易。这是事实,如果不信,自己可以冷静想想,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有没有能力在这一生断得干干净净?你若有能力断妄想执着,不求往生也能出三界。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把见思烦恼断除,纵然生天,生到「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也是有限时光。命终怎么办?还要退转、堕落,可不是普通一界一界往下堕。

  你念《楞严经》就晓得,四禅以上的天人,寿命到了之后多半堕地狱。俗话说,「爬得高,摔得重」,他为什么堕得这么重?诽谤三宝。他自己修行,把四禅天、四空天误以为是究竟涅盘;寿命到了又要堕落,他心里就怨恨,以为「佛菩萨骗人,经上讲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这就是诽谤三宝,因此罪业堕阿鼻地狱。因为能生到这么高层次的天界,都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生不了那么高,所以超越轮回非常困难。要想脱离三界六道,唯一的生路,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

  佛再将事实真相详细告诉我们。这些人不是没有善根,没有善根就不可能听到佛法,不可能相信佛法,依照佛法修行。他确实有善根,为什么又说他善根微浅?因为他著相,『不能离相』,重视世间福报,把真实智慧疏忽了。『深著世乐』,这个世间包括人间天上,天福就更殊胜,二十八层天,愈往上去愈殊胜。所以,他虽然修福,所求的是人天果报。我们冷静的观察,佛门的同修,修天福的还不多见,修人间福报的,倒是非常普遍,尤其现在有人提倡人间佛教。人间佛教是修人间的福报,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学。修而得不到,必是理论与方法上偏差,因此得不到。

  其实,人天福报在佛门里确实很容易修。即使不在佛门,如袁了凡居士用的方法,或是《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以修人间福报也很灵验,很容易得到,可见人间福报不难得到。往生天上,比人间就难,它的标准比人间福报高,可是总出不了三界。佛把三界比成牢狱,『三界狱中』,三界统苦。欲界,什么苦都有,都要受。色界天,虽然没有苦苦,但有坏苦、行苦,它受的苦就少。无色界天,连坏苦也没有,但是有行苦。所以,三界统苦。

  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这就是说家亲眷属为做种种超度的佛事,有没有效?效果不显著,原因在你有执着。「业王」就是中国人常讲的灵魂。他造业,必要受报。他的知见不正,有分别、执着、妄想,怎么样超度也出不了三界。所以,超度的力量,最大只能帮助他从恶道生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我们在经论上没有见过;只帮助他生忉利天,再往上,要靠自己的修持。

  对于三界的情执,若不能认真放下,认真舍掉,就没有办法超越,这就有界限。如果超度的时候,他能一念觉悟,把娑婆世界的业缘顿舍,一念求生净土,超度也能帮助他生极乐世界。可是要记住,超度是提醒你,你忽然觉悟,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即得感应。如果对世间还有留恋,还舍不得、放不下,就只能帮助他从恶道到善道。

  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

  前面是说修福之人。此处讲修福不能出轮回,何况不种善根,不肯修福,就更不必说了。所以,佛非常感叹的说,你们有没有看到『愚痴之人,不种善根』。我们读这段经文,真的要回头想想自己,是不是像佛在此地所说的「愚痴之人」。什么是善根?「根」是能生的意思。譬如,植物有根就会发芽,就会生长,开花结果。「善根」就是善有了根,能生长一切善法。我们有没有善根?不能说没有,虽有根,却非常脆弱。

  世法三善根即「无贪、无瞋、无痴」。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有没有贪心,有没有瞋恚?如果还有贪心和瞋恚心,表示我们的善根有问题,虽有善根但不纯,不能产生力量。所有一切罪障,皆由贪、瞋、痴三毒出生的。所以,世间一些人起心动念,恶念多,善念少,原因是他心中的三毒很深,障碍三善根。佛将此事实真相告诉我们,希望我们认真培养三善根。「种善根」即是培养三善根,远离三途,这才是真正学佛。愚痴之人就是贪、瞋、痴三毒炽盛的人。

  『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邪心」就是邪知邪见,对宇宙人生错误的想法、看法。他想错、看错,且自以为正确。如果我们今天讲佛与古圣先贤的看法、想法,他们很难接受,认为自己是聪明的,自己的想法、看法才是正确的。这就是愚痴,是非颠倒。这样的心行,佛说,怎么能离开『生死大难』!「生死」是指六道轮回。出了六道才真正了生死;在六道里,皆有生死,脱不了轮回。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这是另一类的,跟前面不一样。前面是不种善根,还造罪业;学佛的人心里很明白,他们决定堕三途。这一段是讲真正修福种善根的人,虽然不堕三途,但还是脱不了六道,他的果报在人天享福。人天的福不究竟,佛常讲人天福报是「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堕落。因为享福的时候往往不肯再修福;纵然修福,修得很少。所以,福享尽之后,无始劫来的罪业又现前;罪障现前,当然堕恶道。这就告诉我们,人天福报不究竟,学佛的人绝不期望人天福报,当然更不可以求人天福报。佛门里的善知识种善根,『作大福田』。佛在经中教导菩萨「不受福德」,意义很深。

  虽然积功累德,修善修福,但是著相,『取相分别』。我想这一句也不必深讲,因为现前的社会,诸位同修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作功德建一所大庙,出多少钱、名字都要刻在柱子上,刻在梁上,甚至还要做一个碑立在那里作纪念,让别人歌颂他的功德,这就是著相。我们也不要笑话这些著相的,这些著相的人里,有真著相,有假著相。真著相就是佛在此地讲的,不能出轮回。假著相是以此激发别人的善心,那是菩萨,目的是带起别人做好事。留个名,诱导别人也来修善,这是可以的。

  佛家讲的不著相,是心不著相,不是外面形式也没有。形式可有可无,心里决定不能执着。菩萨都是利益众生,遇到许多修善著相的众生,他就示现不著相给大众看,让大众觉悟,做功德应该不著相。大众若不知道修福,他就示现处处著相,诱导别人修福,并不是心里真正执着。下文教我们正确的修学方法。

  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无相」是指离相,心里不执着。不执着世间五欲六尘,一切佛法也不执着,如是心才清净,才平等。对于这难信之法,你能信,就是『无相智慧』。再能一心念佛,执持名号,就是『植种德本』。阿弥陀佛的名号称为「万德洪名」。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这句名号,念念唤醒自己的觉性,唤醒就不迷。果然觉而不迷,你对人、对事、对物,自自然然修积无量功德;只有迷的人才不会修善。觉悟的人念念都是善心,念念都是善行。身心清净不是什么都不做,是样样都做,随缘做,而不是攀缘做。

  随缘做,念念功德圆满,事事功德圆满。不分别、不执着,『远离分别』。一生只有一个愿望,一个希求,就是「求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只有这个愿望是真的,其他的愿望皆是邪知邪见,都不是真实的。佛在此地为我们作证明,也等于为我们授记,『当生佛刹,永得解脱』。能这样修的人,决定往生,决定见佛,一生中决定成佛。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这一品,世尊将为我们介绍,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菩萨念佛往生净土的状况。十方世界诸佛如来,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为大众宣说此经,宣扬净土法门,劝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善根深厚的就生信;善根微薄的还不生信心。生信的皆往生,皆不退成佛;不相信的还搞轮回。到底有多少菩萨已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品主要的目的是劝信,无量菩萨现身说法为我们作证明。

  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刹。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

  地球是娑婆世界的一分子。娑婆世界究竟有多大?佛说,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日月是绕著须弥山转的,这是一个单位世界。我们想想,月亮绕地球转,太阳绕著银河系转,所以须弥山不在我们地球上。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须弥山的四周,东、南、西、北四方。东方、南方、西方,这些星球皆有佛法。北方称「北俱卢洲」,没有佛法。因为北洲人的福报大,衣食自然,不须劳作,想吃的、想穿的物质生活丰足,一点都不愁;寿命千岁,而且没有短命的;健康长寿,也不生病。因此北洲的人,你劝他学佛,他不愿意,他快乐极了,用不着找麻烦。所以,韦陀菩萨护法「三洲感应」,北俱卢洲没有佛法,用不上他。

  须弥山究竟在那里?黄念祖老居士说的到底正不正确,目前无法断定,只可以说,他有他的看法。他说,现在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之间的「黑洞」,也许就是佛经上讲的「须弥山」。他为什么这样说法?因为太阳围绕它转。他说的也有道理。假如这个黑洞就是须弥山,则一个小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银河系。银河系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小千世界;一百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大千世界。娑婆世界是大千世界。一百亿个银河系,这么大的范围只是一尊佛的教区。

  释迦牟尼佛教区是娑婆世界。这么大的世界里,有多少不退菩萨往生西方?那一种菩萨是『不退菩萨』?「八地」才不退,七地以前都退转。八地称「不动地」。八地以上的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有多少,也就是指九品中上上品往生的。愈往下,人愈多;愈往上,就愈少。就像念佛功夫一样,念到「理一心不乱」的毕竟是少数;「事一心不乱」比理一心不乱就多;「功夫成片」就更多。他问的是理一心不乱,上上品往生的不退菩萨,在娑婆世界以及他方诸佛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有多少?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

  这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的,有「七百二十亿」。这是说大世界,不是我们住的地球。地球人口只有四十亿,那有七百二十亿。这是讲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不退菩萨」有这么多,此皆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这些大菩萨们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导,都能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念佛求生净土。八地以上的菩萨有这么多人往生,佛很慈悲,在此地把这些人过去世的业因都为我们说出。

  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

  这些大菩萨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此处讲『无数诸佛』,所以善根很深厚。佛为宣说这个法门,他们见闻就能信受奉行,这是已生、当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我们听佛说话的意思,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里,就是佛的正法、像法、末法,在此一阶段往生西方世界的有这么多人。

  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

  这是说不退菩萨以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数太多,说之不尽!净土法门之所以为一切诸佛赞叹,即是摄受众生的范围无比广大,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只要能信,能发愿,能老实念这句佛号,没有一个不往生。这才为一切诸佛如来赞叹。这个法门,理深到极处;事相上修学最容易、最简单、最稳当、最快速,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即使是不幸造作重罪堕落地狱,以过去生中久远劫以来,也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以,他在地狱听到一声「阿弥陀佛」,触动善根现前,也能往生。

  往生的品位也很难论定。三善道往生的人,大多数都是执持名号,一心念佛。三辈九品往生的恶道众生,大都是忏悔往生。因为他造作罪业很重,在接触一念感应的时候,认真忏悔,依忏悔求生而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他所证得的品位。经云,阿闍世王造作五逆罪,若非念佛求往生,决定堕阿鼻地狱。他于临命终时,才真正忏悔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他真的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品中生」。这是我们想像不到的,真正不可思议。这是忏悔的功德深,忏悔的心真诚,所以能将品位提得那么高。

  因此,我们不能轻视造作罪业的人,不要看我们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说不定他们将来往生品位还在我们之上。不可以轻视罪人,他一念回心,功德就无量无边。这是世尊说明娑婆世界往生极乐净土的状况。我们听了之后,现在就好好想一想,我们在不在释迦牟尼佛讲的数字之内?即使到佛法将要灭尽,佛说得很清楚,这一部经还在世间独留一百年。听到这个法门的众生,「一向专念」依然能往生。这些人都在这个数字之内,当然我们也不例外,但是我们要认真做。

  如果真的相信,真正发愿,万缘放下,一心专念,我们就在这个数字之内。这是非常重要的大事。我也曾经跟同修们说了很多,念佛功夫如果不得力,就是有罪障,所以忏除罪障是一门重要的功课。一定要好好的修学,使我们的功夫得力,使我们达到「功夫成片」,达到「一心不乱」,决定往生。

  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

  释迦牟尼佛以娑婆世界为例,娑婆世界在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这个阶段,这是指大的阶段,不是小阶段。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世界教化,只有一万两千年,这是小的阶段。大的阶段不是这个数字。佛说法有真实说,有方便说。方便说都是非常慈悲来诱导我们,激发我们,我们要体会佛的苦口婆心。十方诸佛世界,一切诸佛如来对学生们的教诫,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都是以劝导大家「发愿求生净土」为教学的第一桩大事。

  十方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差不多,都有六道;要想超越六道,都不容易。唯独念佛法门「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佛的心愿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念佛法门,所以这个法门就是诸佛如来的心愿。我们接受,依照教诫修行,诸佛如来那有不欢喜的道理。眼看你过不了几年就成就,诸佛欢喜。你不学这个法门,佛看到也只好叹气,无可奈何,慢慢来,还要搞六道轮回,不晓得搞到那一世那一劫。这些情形,大致上我们都能体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说不尽的菩萨往生,此处只举几个例子。

  从远照佛刹。

  世尊在此总共举十一个佛刹,『从远照佛刹』说起。

  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

  『十八俱胝那由他』就是十八万亿。「俱胝那由他」是古印度的数字单位,译成中文是「万亿」。有这么多的「菩萨摩诃萨」。摩诃萨就是「不退菩萨」;菩萨就是「小行菩萨」。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菩萨,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萨,甚至生到「边地疑城」还是菩萨,都是小行菩萨,人数有这么多。

  东北方宝藏佛刹。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

  「九十亿」与「十八俱胝」,数字相差很大,因为俱胝是万亿,这才九十亿。但是诸位要记住,前面是讲整数,连不退菩萨、小行菩萨全包括在其中。此处的九十亿是摩诃萨,专讲不退菩萨,小行菩萨不算。小行菩萨太多,跟娑婆世界一样,不计其数。

  从无量音佛刹。光明佛刹。龙天佛刹。胜力佛刹。师子佛刹。离尘佛刹。德首佛刹。仁王佛刹。华幢佛刹。

  连同上说二佛刹至华幢佛刹,总共十一佛刹,这些诸佛刹土:

  不退菩萨当往生者。

  佛只说不退菩萨,省略了小行菩萨,没有像前面那样细说。

  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

  这数字皆是指不退菩萨,不包括小行菩萨。若包括小行菩萨,数字就太多,如前所说「不可称计」。

  其第十二佛名无上华。

  古人对这段经文有一点疑惑,虽疑惑,不敢更动经文,这是古人对于典籍严肃的态度。因为前面皆说佛刹,「华幢佛刹」是第十一个,若顺经文,此处应当是「第十二佛刹,佛名无上华」;是不是翻译的时候漏掉两个字,或是辗转抄写漏失亦未可知。佛在这一段例举往生之德。

  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

  世尊特别说明,此佛刹中法缘特别殊胜,值得一提,因为不退菩萨往生的比前诸刹皆多。无数菩萨尽是不退菩萨。

  智慧勇猛。

  如果没有真实勇猛的智慧,就不会选择念佛法门。本经讲的智慧,是特别指你会不会选择这个法门。诸佛如来无量无边法门,只有这个法门是一生中决定得度的。选中念佛往生法门,你的智慧第一。文殊菩萨选此法门;大势至菩萨选此法门;普贤菩萨也选此法门;你也选这个法门,表示你的智慧跟他们没有两样。这是『智慧勇猛』。「智」是指抉择。不但要有智,而且要有福。《阿弥陀经》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是智慧。要有善根,要有福德,还得有因缘。「因缘」用现在话讲就是机会,要有机会遇到。

  已曾供养无量诸佛。

  这就是说他有福德。供佛是修福,有大智慧,又有大福德。

  具大精进。

  「具」是具足。这些人修行真正用功,绝不懈怠。我们修行要费很长的时间,要吃很多的苦头,都很冤枉。我们把光阴浪费,不知道运用时间,工作毫无头绪,没有适当的安排。如果有适当的安排,功夫确实可以不间断。自己不会用功,应当向他们学习真精进。

  发趣一乘。

  「趣」是趣向;「发」是发心。发心趣向一乘法。这个法门是一乘中的一乘。「一乘」是成佛的法门。在大经里,《华严》、《法华》是一乘法。本经是《华严》、《法华》的归宿,是一乘中的一乘。

  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

  这是说这些不退菩萨有这种神通能力。《华严》讲的「念劫圆融」,七天中就能摄取百千亿劫的功德。像这样的事,在此世间能不能找到类似的证据?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的时候,在菩提树下入定,二七日中讲《华严经》圆满,即可作证。佛讲的《华严经》数量有多少?龙树菩萨告诉我们,全部的经文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岂不是七天当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华严经》要是在我们世间宣讲,用我们的言语速度,即使百千亿劫恐怕都讲不完,这是真的。

  这种境界,我们听了不可思议;如果冷静的体会,自有悟处。我们生活在妄想、分别、执着里,处处有障碍,处处有界限,不像这些大菩萨们。圆教初住以上就没有界限,何况八地菩萨,他们四十一品无明只剩几品而已。往上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就成佛,不过四、五品无明而已,已经接近圆满。他们的神通道力不可思议,就像《华严经》所讲的「念劫圆融」。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无量劫的时间,也可以浓缩在一念之中。这都是事实,这才是我们自性真实的德能。

  大士所修坚固之法。

  「大士」是指大菩萨。佛经里,大士皆是称「地上菩萨」。梵语「摩诃萨」才称「大士」。地上菩萨所修的这些功德之法,他在七日之中就成就。能将别人所修的功德变成自己的,所以他们成就快速。

  斯等菩萨。皆当往生。

  他们还是发愿求生净土。世尊在这一段所讲的,实际上就是华严境界,与《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几乎是无二无别。华严会上这些大菩萨们,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华严世界没有两样。

  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

  此处是第十三个佛刹。世尊也介绍往生菩萨的数目,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就是前面讲的「不退菩萨」。

  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无量佛刹中的小行菩萨及比丘四众等,念佛求生净土者,『不可称计』。

  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末后佛作总结,因为一一说之不尽,十方世界太多了。十方世界诸佛如来都劝菩萨求生净土,可见净土殊胜。《阿弥陀经》中六方佛赞,真实不虚!

  十方世界单说佛刹名称、佛号名称、菩萨往生数量,一劫也说不完。佛在这个世界,为我们介绍十方诸佛名号。在《大藏经》里有一部《佛说佛名经》,专讲十方诸佛的名号,一共讲了一万两千多尊佛。现在台湾过年的时候,寺院里非常盛行拜万佛。「万佛忏」就是采用《佛说佛名经》,一尊佛拜一拜,要拜一万两千多拜。通常寺院里拜万佛大概拜半个月,一天拜八百拜,半个月拜圆满。一万二千多尊佛号说得太少,十方世界佛的名字,真是恒河沙数也不止,确实数不尽。

  我们要细心体会,认识世尊对我们苦口婆心的劝导。这个说法,在世尊四十九年所有的法会、所有的经论里没有见到。佛说一切经论都劝我们修学,但是没有听说一切诸佛都来劝请;十方无量菩萨都依照这个法门修学成就。我们才真正明白这个法门是独一无二的成佛法门,才把这部经真正认识清楚,晓得它在世尊一代时教里所占的分量,才真正体会它的地位。

  本经念到此,「正宗分」讲竟了。「正宗分」末后,是以诸佛刹土无量菩萨为我们作证明。此即三转法轮:「示转」、「劝转」、「证转」。这是作证转,是圆满转。

  四十三品之后是本经的「流通分」,所以这部经的分量虽不大,但是它与《华严》无二。一般经的序分都是几行经文,流通分也是几行。本经的序分是前面三品,后面流通分有六品,这都是大经的形势。《华严》、《法华》都是这样的形势,由此体会这部经典不同凡响。

  本经流通分,分为五段。第一段是「劝信流通」(四十三、四十四品),非常重要。第二段是「留经流通」(第四十五品)。第四十六品是「付嘱流通」。第四十七品是「叹德流通」。最后一品以说明「真实的利益流通」。流通分的经文跟其他一般经典确实不同。序、正、流通三分,皆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