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币对欧元汇率:现在孩子最需要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44:59

现在孩子最需要什么

王金战 金战网 《 书摘 》( 2010年10月01日)

    问题孩子出自问题家长

    近几年,几乎每天都有家长带着自己的问题孩子,带着教育孩子的困惑来求助于我。我吃惊地发现,有95%的问题孩子是出自问题家长。

    我经常会见到以下的几个情景:

    情景之一:家长和孩子共同来到我的面前,我自然会问孩子上几年级、多大了、在哪个学校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结果回答的全是家长。我问孩子的所有问题,家长几乎都争着回答,更可气的是,这样的家长并不知道自己的严重错误——你把孩子说话的权利都剥夺了。我不得不劝家长能不能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孩子,家长这才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暂时算是憋住了,可我跟孩子好不容易说了几句,家长又把话题抢了过去。没办法,我只能劝家长能不能回避一下,让我跟孩子单独谈谈。我发现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少言寡语,不善交流。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孩子这样的状况根本原因出自家长。我有时生气地说:“你家长可以替孩子做家务,可以替孩子吃苦,但你不能连孩子说话的机会都剥夺了吧!”孩子能干的事家长包办代替,家长就剥夺了孩子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一个家长要把孩子当成未来的人才来培养,而不是将其当成宠物来呵护。

    情景之二:家长和孩子来到我的面前,一般的家长都会先流泪。因为近几年找我的人太多,我的时间精力又有限,所以有很多家长要等几天才能见到我,流泪的原因可能也含有这种成分。情绪调整好了,便开始说孩子问题了:“王老师,我可见到你了,我有希望了,我先跟你说一说我孩子的问题。我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其次的问题是……再次的问题是……”还有的家长怕我对孩子的问题理解不透,干脆就提前写了一篇文章,名叫《孩子的主要问题》。可是这些家长们在当着孩子的面大谈孩子的问题时,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孩子出于对我的崇拜来求助于我,他是多么希望能给我留下好的印象。可孩子还没说话,家长就先把孩子说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你别忘了,你是在孩子崇拜的老师面前来说孩子的不是,你应替孩子好好想一想。难道孩子好不容易来见我一面,就是为了让我彻底了解他的缺点吗?当家长滔滔不绝来指责孩子的种种“罪行”时,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已在流血!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便打断家长的控诉:“你能不能提出孩子的几个优点?”家长被我打断后开始想孩子的优点,竟然好长时间想不出一个优点,甚至有些家长反问:“唉,我孩子还能有优点吗?”每每遇到这样的情景,我总为孩子感到悲哀,为家长的愚蠢而气愤。如果在家长眼里孩子一无是处,那么孩子从家长那里听到的只能是指责、抱怨、批评、教训,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阳光的心态、自信的个性、自尊的人格?我经常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批评出来的。越是孩子身上有更多的缺点,才越需要家长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优点,然后给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一个经常得不到鼓励的孩子,他的潜能仅能发挥20%~30%;而他一旦得到激励,其潜能将会发挥70%~80%。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赞美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生活在指责声中,他就学会了自卑;生活在仇恨之中,他便学会了报复。

    类似的情景还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列举,只是想就此警示家长: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孩子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首先落到自己家里,首先接触到的是父母。如果发现了孩子有什么缺点,家长先不要急于去指责孩子,要先想一想这孩子的缺点是不是因为你的原因造成的?这样既减少了对孩子的一份指责,也减少了对孩子的一次伤害,又对自己的行为多了一份反思,从而多了一份进步。   

    14岁之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

    我多年研究发现,14岁之前是一个人智力开发的关键时刻,这个时期一个人的智力开发几乎可以完成智力开发总量的90%。这是一把双刃剑,就是说,一个学生如果在14岁之前学到他感兴趣的东西,他的智力将会得到巨大的开发,他焕发出的能量甚至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我的孩子小时候喜欢看小人书,有一次我给她买了一套葫芦娃,她妈便顺着字幕给她讲了一遍,没想到就讲了这一遍,毫不识字的她几乎就能复述下来。由此我发现了孩子的阅读能力,便不断地跑书店买书,结果培养了孩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也为她以后轻松考取北京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之,如果14岁之前,学到他不感兴趣的东西,或者大人强迫孩子学习他不愿意学的东西,那么他的智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扼杀。所以在孩子智力开发的关键时刻,一定不要逼着孩子去干他不想干的事。反观现在很多家长,违背孩子意愿地给孩子报了很多学习班,当然他们的愿望是好的,但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如果你觉得学某样东西对孩子很重要,那么应该先想方设法让孩子对这样东西感兴趣。

    智力的开发是这样,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这样。

    我在山东工作的时候,班里有个农村的住校生。我发现他每次吃完饭都把菜盆倒上水涮涮,然后喝掉,所以他的菜盆总是干干净净的,根本就不用刷。我发现以后就很感动,心想这孩子多不容易啊,生活这么节俭,以后肯定有出息。

    后来这个学生果然没让我失望,考上了山东大学,在当时就很不简单了。由于他工作吃苦能干,发展得也不错,现在是一家市级银行的行长。前段时间师生聚会,吃饭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学生端过一个吃剩的盘底,自己偷偷倒上一点茶水,端起来就喝。

    我想起他高中时候的事情,就笑着说:“你现在是大行长,不缺钱,怎么还干这种事儿?”这学生回想起往事,一下子动了情,说:“王老师,小时候我家里穷,我爹每次吃完饭就把碗冲得干干净净,把水喝掉。我也学着,从八九岁就习惯这么做了。后来考上大学参加工作,这个习惯一直改不了,跟上了瘾似的,喝着这种菜汤感觉特别亲切。一喝就想起自己的从前,想起农村的父母,这样工作再苦再累、遇到再大的挫折我也不怕了。其实这些年,我就是靠这种精神走过来的,要不我也许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听后,感动之余陷入了沉思。一个农村家长没多少文化,谁也想不到他一个小小的习惯,竟然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影响是从很小就开始的,它是融入儿子血液里的,是深深根植于儿子心底的,所以它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进一步想,如果儿子到了十六七岁以后才看到父亲的这个举动,恐怕就不会养成这样的习惯了。

    多年来,我对教过的一些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充分证明:14岁以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奠定了孩子今后人生的基础。在这个时期,孩子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所发生的事、所受的教育、所养成的习惯、所形成的性格,会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这个影响几乎是无法代替、无法改变的。

    正面影响是这样,反面影响也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起步于14岁前,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也是从14岁以前开始的。

    有句俗语说,对七八岁的孩子狗也嫌烦,而我们也往往把十三四岁看成孩子的“叛逆期”。在这两个时期,孩子生理、心理和智力发育都产生了飞跃性的变化。这个时候孩子特别活跃,接受新事物特别快,所以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多。面对孩子的表现,许多家长要么无动于衷、听之任之,要么厌烦至极、粗暴打压,要么稀里糊涂、不得要领。有些家长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就这样,长大就好了,即树大自然直。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是消极的、不负责任的。

    14岁之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家长影响孩子、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机稍纵即逝,再也不会重来。抓住这个时期,在教育孩子上就会占主动权,就会事半功倍;相反,错过这个机会,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就会事倍功半,就会耽误孩子的一生。

    现在孩子最需要什么?

    有一次,听一朋友谈他教育孩子的一段感悟:女儿考上大学后,虽然离家很近,但为了锻炼她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是决定让她住校。这可不得了了,开学前半个月,她妈就开始给她买这买那,几乎天天去超市,结果买到开学那天还没买够。从吃的到穿的再到用的,家里东西多得都快成个小超市了。我心里着急,有这个必要吗,这是多大的浪费呀。可是看到她妈那副慈母的样子,又不忍心给她泼凉水。女儿只是听任她妈成堆地往家搬东西,无动于衷。

    开学那天送女儿上学的时候,我就像搬运工似的跟在后面,累得我满头大汗。到学校我把东西放下,对女儿说:“你不在家,没人跟我斗嘴了,你老爸该多寂寞啊。”我这话虽然发自肺腑,但也是不经意说出的。结果女儿一听这话,一下扑到我怀里哭了半天。她妈在一旁嫉妒得直瞪眼,心里很不平衡。

    送完女儿出来,爱人就骂我们父女没良心。说她自己为了女儿上学,忙活了半个多月,累得觉都睡不着,到头来女儿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没有,甚至有时候还嫌她烦。说我什么事儿都没干,只一句话,就让她哭老半天。说着说着,爱人眼圈子红了。

    我一看,赶紧安慰她:“其实当然还是你最关心孩子,她也早已习惯了,觉得你做那些都很正常;我对她很少过问,稍微给点阳光她就灿烂了。”爱人听了这才感觉稍微好些,但是还是骂我们爷俩没良心。

    其实有句话我没说,说出来怕爱人更伤心:“你虽然给孩子买了好多好东西,但你做的那些不是她最需要的,甚至是多余的,孩子当然没反应了。我虽然只说了一句话,但是说到孩子心坎上了。这句话饱含着我对她的尊重、理解和疼爱,这正是她最需要的,所以她就感动得不得了。”

    朋友的这段感悟很有代表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孩子的物质生活大都得到了充分满足,甚至出现了过剩,这跟我小时候完全不一样。我小时候在农村上学,自己带饭,一周就拿着一毛钱上学,心里却总是充满感激,唯恐做出对不住爹妈的事情来。可在衣食无忧的今天,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却层出不穷。据世界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当今独生子女心理疾病患者高达l/3,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现象。不幸的是,这种恐怖的现象在中国已愈演愈烈,要想扼制这一现象,我们必须仔细研究,现在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首先,现在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一起玩耍斗闹的兄弟姊妹,没有手足。在学校里,当前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导致了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同学之间学习之外的交流几乎都被剥夺,也难以找到知己朋友。但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需要互相交流。而人有了烦恼和不良情绪更需要排遣和发泄,发泄出来也就轻松了。当他没法发泄时,也只有憋在心里,经常这样压抑自己便会憋出心理疾病,所以心理疾病患者大都是这样来的。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不管是生理还是心智,发育都比较早,内心世界都很丰富。如果孩子外界的朋友少,父母再不做他的朋友,甚至与孩子心理上处于对抗状态,那么一个问题孩子便由此产生了。所以,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真正尊重、理解他的知心朋友,而不是事事给予他指导、管教并包办一切的家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成为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知心朋友。

    其次,既然孩子物质上出现过剩,那么经济上的付出就不再是关键了。但我发现,很多家长总以为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都得到了满足,自己便为孩子做到了一切。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自以为只要肯花钱就能换来孩子的美好前程。这种现象在成功人士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事实是,越是成功人士,由于工作压力大越没有时间陪孩子,想在孩子身上多投点资金来弥补对孩子的关爱,其实这些家长是错上加错。越是这样家庭中的孩子,他真正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家长陪着他共同成长的时间。反观有些家长,个人事业红红火火,自己的孩子却一塌糊涂,家长还反过来怪罪自己的孩子。如果这样的家长也算成功的话,那这种成功究竟有多大价值?

    (摘自《好孩子是怎样培养的:“高考战神”王金战秘授家长100招》,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定价:2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