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红酒买什么牌子:美元化利弊及美国的态度(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8:06:52
 2006-6-5 14:11:00   作者:易纲 蔡辉明   来源:《国际经济评论》    成本

  在享受美元化收益的同时,美元化国家也要付出很大的成本。美元化国家会损失铸币税收入,丧失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灵活性,中央银行也会失去最后贷款人的功能。另外,美元化国家要忍受不对称冲击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一点是,货币作为一国主权的象征,美元化国家需要牺牲政治成本,因而美元化的进程在政治上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1.损失铸币税

  铸币税损失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时的存量成本和未来的流量成本。即时的存量成本,就是发生在本币向美元转换过程中需要支付的一次性成本;政府需要一定数量的美元来替换流通中的本币,要得到这一数量的美元,则需要存量成本。未来的流量成本就是美元化以后年复一年的铸币税损失。本来,本国的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基础货币来购买真实资产,取得铸币税收入。而在美元化之后,这笔收入则由本国货币当局转移到外国货币当局。?eljko Bogeti?对拉美地区国家的铸币税损失作了一番估计(见表3)。

表3铸币税的存量成本和流量成本的估算(1991—1997) 单位:% 
国家 年份 存量成本(C/GDP) 流量成本(储备货币变化量/GDP) 阿根廷 1991-1996 3.7 0.5 巴西 1994-1996 2.1 1.3 玻利维亚 1991-1997 4.6 1.4 厄瓜多尔 1992-1997 12.2 7.4 萨尔瓦多 1991-1996 4.1 2.3 墨西哥 1991-1997 3.3 0.8 秘鲁 1991-1997 2.1 2.5 平均   4.6 2.3

      资料来源: ?eljko Bogeti?, (2000a) p.198.

  谈到铸币税损失,就有铸币税分享的问题了。在阿根廷和美国之间的美元化谈判中,铸币税分享是关键。铸币税收入是完全美元化的成本收益中可见的和最可量化的一项(Fischer,1982)。在英殖民地时期,分享铸币税收入是很常见的。但是,现在仅存在唯一的铸币税分享协议,即纳米比亚、莱索托和南非之间的共同货币区(CMA)协议。在美元化的谈判中,美国没有否认分享铸币税收入的可能性。

  2.失去最后贷款人(LOLR)的作用

  完全美元化之后,美元化国家不再设有中央银行,也就失去了最后贷款人的保障了。问题随之而来,如果国内银行陷入困境,美元化国家能否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支持?而如果出现系统范围的银行破产或支付危机,美元化国家能否从容应对?

  对于流动性支持,一种选择是美元化国家安排本国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最高贷款限额。在巴拿马,外资银行就充当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办法是美元化国家在美元化之前积累储备,或者在必要时通过出售国内金融资产来提供流动性支持。上述两种办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困难,但还是不能像本国中央银行那样能够充当强有力的最后贷款人。

  对于系统危机,美元化国家只能防患于未然了。完全美元化消除了货币风险,减少货币危机的可能,从而可以降低系统危机的风险。同时,美元化国家可以鼓励国内银行参与竞争,接受公众的监督,增加透明度,放开资本账户,最大程度地避免系统危机的发生。毕竟,在没有中央银行的国家里,银行系统危机的代价太高昂了;美元化国家如果面对系统危机,而又没有中央银行的帮助,其境遇将会是惨不忍睹。所以有必要加强事前的防范准备工作。

  3.丧失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灵活性

  由于本币已经消失,美元化国家不能再发行货币,它不能通过赤字货币化来为财政融资,也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或者冲销动作来调整经济。美元化国家只能接受外国的货币政策,而没有本国主导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而且,像美国,它的政策不会为照顾美元化国家的经济状况而改变,其注意力仍然只是集中在国内。这是很危险的,假如美元化国家遭遇到类似大萧条时期的情景,它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换个角度再来看这个问题。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完全独立的货币政策是不存在的。对于那些货币政策可信度低的国家,给予政策灵活性将是弊大于利的,捆绑住它们的手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是有利的。货币局的经历也说明了政策灵活性的两面性,货币局国家牺牲了政策的灵活性,却能够很好地稳定居民的信心和预期,换来低通胀和货币稳定的长期收益。

  4.不对称冲击

  如果美国和美元化国家所处的商业周期不同,外部冲击对两国的影响将是不对称的。外部冲击对美国和美元化国家影响的对称度越高,美元化的成本越低。相反的,如果美元化国家生产集中的经济层面明显有别于美国,在外部冲击来临时,接受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于美元化国家将是代价昂贵的。比如,墨西哥和厄瓜多尔是石油出口国,国际油价的突然下跌会使两国蒙受惨重的损失,因而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有助于激活经济。然而,在美国,油价下跌能刺激美国经济,此时可能需要提高美国国内利率来防止经济过热。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利率对墨西哥和厄瓜多尔是错误的政策选择,但是作为美元化国家,它们不得不接受这种逆周期的货币政策。

  美元化既是经济过程也是政治过程。一国是否最后决定实行美元化,必须权衡美元化的收益和成本。美元化能消减货币风险,更好地在金融和贸易领域促使美元化国家融入地区一体化当中;但同时也要以放弃本币为代价。根据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要素流动自由、外部冲击的对称性和贸易一体化是完全美元化的考虑因素。换句话说,一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都影响其货币制度的选择,已有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当一国考虑是否选择完全美元化的时候,如果该国的民间美元化程度高,则完全美元化引起的铸币税流量损失就小;或者某个货币局国家进行完全美元化,则不用额外承担货币主权的损失。

    四、美国的态度

  美元化有利于美国。美元在境外流通,相当于美国向美元化国家借了一笔巨额的无息贷款。美国不仅不用支付利息,同时还可以得到数目不菲的铸币税收入。这种负利率的贷款对借款人可是件好事。美元化给美国带来的一项可量化的重要收益就是铸币税收入。这项收入相对美国的GDP并不是很大,例如阿根廷这么大的国家,铸币税收入也才每年7.5亿美元。这里,美国的铸币税收入也取决于它是否选择和美元化国家分享铸币税。其它方面的收益有: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影响面扩大带来的“权力和声誉”、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业务扩展的可能、美国进出口和借贷成本的降低、美元化国家经济增长和同种货币交易成本较低引致的美国出口的增加。同时,美元化能促进这些国家间的地区经济整合,刺激美元化国家的投资和经济增长;美国也能够从中间接受益。而且,对于任何货币主体,其流通边界的扩大能够内生化原来需要外部交易完成的信贷活动,从而减少对非预期冲击的调整成本。美元化国家采用美元作为法定货币,美元的流通范围得以扩大,这样会增大美国宏观政策的弹性。

  当然,美元化也要求美国付出代价。最大的成本是美元化形成了美元化国家对美国货币政策的依赖性,因而美元化国家将有动机去影响美联储的决策。美元化国家会让美国为其经济负责,施压阻止美联储采用过低的利率。但实际上,除非美元化国家能够在美联储获得一席之位,否则很难有效地影响美国的货币政策,美元化国家也就只能局限在非正式的请求上了。格林斯潘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潜在的问题,声明美联储将忽略这些请求。话虽如此,但当贸易和相互依赖性增强时,就不能肯定美国是否还会断然忽略它的决策对美元化国家的影响了。

  另一个成本就是美元化国家要求本国银行在美联储有贴现窗口,要求美联储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美联储是否会答应成为美元化国家的最后贷款人?针对这些政治压力,美联储和财政部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它们拒绝承担向美元化国家处于危机中的银行系统贷款或者监督其银行系统的责任,完全美元化国家的政府应该自己承担起发展本国经济的责任。但是,美联储并没有排除和美元化国家分享铸币税收入的可能。

  美国对美元化的态度是谨慎中立的,可以说是友好地忽略了他国的美元化。美国政府考虑美元化,可能只是出于道义上的顾虑,也可能会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支持。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不会再提供进一步的帮助,其它事情只能留给美元化国家本身去处理。像厄瓜多尔和萨尔瓦多采取美元化,完全就是单方面的意愿。

  美国这种“友好忽略”的态度是合乎逻辑的。除非现有的收益受到威胁,否则美国是不会有政策上的变动。美国已经从美元的市场领导地位上受益匪浅,如果政策变动只会增加微小的额外收益,美国是不会给自己添麻烦的。只有当美元的市场领导地位受到直接的挑战时,美国才需要做出正面的回应。华盛顿方面的意思不在于扩大美元的全球性地位,而是如何更好地维护已有的领导地位。

  进一步讲,美国的态度将取决于美元主要对手欧元和日元采取的行动。欧盟和日本可以通过努力来游说其它国家“欧元化”或者“日元化”,从而使欧元或日元成为美元的强有力的替代品和竞争对手。如果事态果真如此发展,美国政府将不得不重新考虑美元化的问题。但这样的可能性大吗?来自欧盟的挑战是有可能的,但却不可置信。欧盟应该不会阻拦欧盟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官方“欧元化”,尤其是在中欧和巴尔干半岛这些“欧元时区”;但欧盟不会越过它的邻国,而将“战火”点燃到美国的传统领地,比如拉丁美洲。欧盟官员承认,正面挑战美元的正式货币领导权是他们考虑的最后一件事情。然而,日本方面的挑战则会更大一些。原因很简单,日本比欧盟有更多的东西要失去。显然,欧元是正在蒸蒸日上的货币,即使欧盟不做任何努力,欧元集团还是会因为欧盟的扩大而自然结合。相反,日元是正在滑坡的货币。日元国际化使用的减少,反映了日本国内经济的困难。如果日本不采取行动,日元的滑坡将是不可逆转的,即使在东亚这块日本认为是“后花园”的地区也会如此。很难想象,日本政府会不经过最后挣扎就甘于接受日元的衰退局面。日本官员已经清楚地表达了他们的意思,即拓展日元目前具有的非正式领导权。但是,很难相信,日元的挑战能够达到和美元面对面对话的高度。因此,欧元或日元对美元的挑战并不见得可信,美国的最佳策略还是保持这种“友好忽略”的态度。

    五、结论

  美元化是货币职能履行工具的转换,有民间美元化、半官方美元化和完全美元化三种形式。美元化带给美元化国家和美国的,既有收益也有成本。在权衡成本和收益之后,美国选择了“友好忽略”的态度。到目前为止,完全美元化的国家并不多,其人口规模都比较小,而且表现也不是很鼓舞人心。应该说,完全美元化是一副只经过有限次临床实验的新药,最终药效如何尚不得而知,“垂危的病人”不妨可以试试这副新药。

  附录:巴拿马的例子(?eljko Bogeti?, 2000a)

  巴拿马是最有名的完全美元化国家,其美元化经历已经有将近100年的历史了。因此,巴拿马是理解完全美元化的最好实验室。下面对巴拿马完全美元化经历的一些显著特点作简要概述:

  货币体系:从1904年,巴拿马就使用美钞(纸币)作为本币。巴拿马发行硬币(1单位硬币=1美元),巴拿马金融系统有众多的外资银行。巴拿马没有中央银行,也没有中央化的外国储备。BNP(Banco Nacional de Panama)是国有的商业银行。

  外资银行的作用:1970年,巴拿马颁布了新银行法,放开了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银行全面进入;资本账户完全放开,银行可以在国内外自由投资。巴拿马的金融完全融入了世界经济,银行可以在国内外资产里调整组合;外资银行,主要是美国银行,实际上充当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宏观经济表现:宏观经济运行良好,1961—1997年巴拿马平均年通胀率3%,低于美国2个百分点。1975—1998年,巴拿马年均GDP增长高于拉美国家平均的2.9%和西半球的3.2%。真实利率一直保持5%左右;相对其它拉美国家而言,巴拿马的真实汇率波动很小,没有出现过系统的银行危机。

  最后贷款人和银行监管:巴拿马没有本国的最后贷款人。本国银行已经和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规定了最高贷款限额。巴拿马政府和BNP没有拯救过破产银行,在过去的30年间也只有少数几家银行破产。根据1998年的法案,巴拿马正准备制订私有的存款保险计划,具体条款并未公布。1998年,巴拿马成立了新的银行监督机构。在此之前,已经有了银行监督机构,但权力和影响都很小。外资银行受本国银行监督机构的监管。

  支付系统:实时结算系统,由BNP负责操作。支付通过纽约一家银行的账户来实现。外资银行有时会绕过本地清算,而通过纽约的交换所或者美联储Fedwire转账系统清算,同时,也有银行扮演其它银行清算的代理行,比如汇丰银行。

  主要的冲击和经济调整:巴拿马经历了几次大的冲击,对经济造成了重大破坏;幸运的是银行系统很好地支撑下来。这其中有1964年政治危机、1973年和1979年的石油危机、1982年的拉美债务拖欠和1988年的美国禁运等。1964年,几家私人银行向国外出售资产,增加了国内信贷,尽管这期间国内存款外逃。巴拿马的美元化并不是万能药,并不能够使巴拿马避免遭遇大的冲击。

  铸币税波动幅度、利率和长期信贷的有效性:巴拿马的铸币税波动幅度一直低于其它拉美国家。名义利率也是拉美国家中最低的。它的真实利率也相对较低,且比较稳定,不像其它拉美国家的真实利率在负值和两位数之间波动。巴拿马金融系统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长期国内信贷的有效性。在巴拿马,30年固定利率的贷款是可行的。而在其它发展中国家,20年或者30年的贷款通常是不可行的,短期贷款利率要周期性地调整,而不是固定在某个利率水平上。

  参考文献:


  1.Benjamin J. Cohen, "America’s Interest in Dollariza-tion," mimeos. Available at www.google.com

  2.Pamela K.Starr,"Dollarization in the Americas:Its Promises and Its  Pitfalls," 2000. Presented at Dollars, Democracy and Trade: External  Influence on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Americas CAP Roundtable.

  3.John Van Sickle," Legal and Policy Choice in Official Dollarization,"  05/31/2001. Available at www.google.com

  4.?eljko Bogeti?,"Official or‘Full’Dollarization: Cur-rent Experience and Issues,"The Cato Journal, Vol.20, No.1, 2000.

  5.?eljko Bogeti?,"Full Dollarization: Fad or Future," Challenge, Vol.43,  No.2, March/April, pp.17-48, 2000.

  6.?eljko Bogeti?, "Seigniorage Sharing Under Dollarza-tion," Central Bank (U.K), Vol.Ⅹ, No.4, 1999-2000.

  7.Edgar L. Feige, Vedran Šošiæ, Michael Faulend, Velimir Šonje,  "Unofficial Dollar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Currency Substitution,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Irreversibility," May.10, 2002. Available at www.google.com

  8.Connie Mack,"Basics of Dollarization,"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Staff Report, Jan.,2000.

  9.李扬、黄金老:《美元化问题研究》,载《金融研究》,1999年第9期。

  10.张宇燕:《美元化:现实、理论及政策含义》,载《世界经济》,1999年第9期。

    作者:易纲 蔡辉明 来源:《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