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美吉特百乐门:盘点:从2011年全球流行语解读各国热点(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8:46:04

盘点:从2011年全球流行语解读各国热点(组图)

新华网   2011年,是发展之年,更是变化之年。从亚洲到非洲,从欧洲到美洲,世界在一分一秒不经意间悄然改变。作为社会变化风向标的种种流行语,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蹿红,出现在世界各国媒体的大小版面、社交网站,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口头禅。

  在欧洲,面对“欧盟”、“削减”、“失业”,年轻人说“不,谢谢”;在美国,“占领一切”的呼声让1%和99%的对立占据了许多媒体的版面;在日本,里氏9级大地震和海啸后的“大和抚子”和“加油日本”无疑为黯淡的形势注入一剂强心针;在阿拉伯世界,“熬白了头”的草根们终于看到自己社会的另一面……

  年度流行语在反映一个国家这一年的态势时,也许并不那么直观,但却一针见血,最清晰地反映了最广大最普通民众对自己国家和社会的一种五味杂陈的切实感受。

  俄罗斯流行语:“王车易位”
  在俄语中,这个词汇最初用在象棋中,指在每局棋中,对弈双方各有一次机会,可以同时移动自己的王和一个车。这个同时移动两子的棋着作为一步棋,就叫做“王车易位”。

  选举当前,这个词汇一下子就成为俄罗斯的年度流行语。比如俄新社最近一篇关于美国华盛顿首都冰球队教练组发生变动的报道中,就说华盛顿队教练“王车易位”戴尔·汉杰尔取代了布鲁斯·布德罗。

  2011年,俄罗斯的总统选战热度上升,俄罗斯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统俄党)11月27日召开代表大会,正式推选该党领袖普京参加2012年3月的总统大选。

  在普京尚未声明参选前,在面对媒体时,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一直在“打太极拳”,对谁将参加总统选举始终“顾左右而言他”。当时媒体虽倾向于认为普京将参选,但并未有十足的把握。所以在表述“梅普组合”时更喜欢使用“双驾马车”一词。而在事态明朗之后,“王车易位”就逐渐取代了“双驾马车”,成为政坛最常用的词,也成为新的年度热词。 (《环球》杂志) 详细

   俄罗斯:“普梅组合”呼之欲出  俄罗斯总理普京7日到俄中央选举委员会登记参加明年3月举行的新一届总统选举,他成为第一个登记参加明年大选的总统候选人。新华社/法新……………………………………………………
  对俄罗斯而言,2011年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总理普京再次参加明年总统选举。在统一俄罗斯党(统俄党)守住议会第一大党地位后,新一届国家杜马(议会下院)成为梅普“王车易位”的必要政治保障,“普梅组合”离既定目标渐行渐近。

  王车何以易位

  “梅普组合”始于2008年。是年3月,梅德韦杰夫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带领统俄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普京随后出任总理。3年来,二人密切协作,虽遇种种困难,但“梅普组合”使俄基本实现了稳定发展。

  作为统俄党最高领袖,普京再次参选总统并不出人意料。在时任总统普京的全力支持下,统俄党从2003年开始一跃成为议会第一大党。时至今日,普京仍是俄最有威望的政治家,其成熟稳健的“俄罗斯保守主义”风格迎合了民众的强国梦想。梅德韦杰夫说,普京作为政治家在今日俄罗斯的威望与经验无人能及。

  此外,国家领导人坚持符合本国传统与现实需求的价值观,不随西方起舞,对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具有重要意义。普京重掌最高权力,有利于避免执政精英的分裂,凝聚社会各阶层共识,更好地实施国家复兴计划。

  普京今年4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俄罗斯需要10年持续而平稳的发展,不应有任何突变和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草率试验,以免国家发展偏离正轨。在俄当局看来,只有政治稳定,才能保障国家的平稳发展。在此背景下,“普梅组合”取代“梅普组合”,既符合政治需要,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之举。

   国际时评:梅普失分不失势
  12月1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前)、总理普京走进会见现场。当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总理普京在莫斯科与来自全国各阶层的300多名支持者代表座谈,为统一俄罗斯党即将于12月4日参加的俄罗斯第六届国家杜马选举争取更多选票。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资料图片】

  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尘埃落定,统一俄罗斯党等4个主要党派不出意料地挥师入主议会下院。虽然梅德韦杰夫领衔竞选名单的统俄党战绩差强人意,约获半数选票,未能像上届一样取得席卷近三分之二选票的骄人成绩,但是议会下院格局不会有重大改变,新一届国家杜马仍是梅普执政的有力政治保障,因此可说梅普失分不失势。

  在这次议会选举中,统俄党的得票率比上届少了十几个百分点,而俄罗斯共产党、公正俄罗斯党和俄罗斯自由民主党的得票率则分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几个百分点,反映了选民目前的情绪,佐证了选战中此消彼长的铁律;正义事业党、亚博卢党和俄罗斯爱国者党的得票率低于选举法规定的7%得票率门槛,未能入围,这也在意料之中。

  接下来,入围党派将依据所获选票的多寡分配国家杜马450个席位和主席、副主席和各委员会掌门人的权力。虽然统俄党不再拥有主导多数的席位,但这并非显示新一届国家杜马将会对执政党构成多大麻烦。首先,根据国家杜马席位分配规则,统俄党仍可获半数以上席位即绝对多数席位。其次,公正俄罗斯党是统俄党的天然盟友,自由民主党对统俄党小骂大帮忙,俄共在重大对内对外政策上也不至于与统俄党南辕北辙。特别是,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政坛无序、经济低迷和社会动荡,本世纪十年多来,各政党已经学会或者说已经适应彼此相处,一般不会与执政当局太过不去,特别是轻易不会向精干、稳健的普京提出挑战。

  港媒:从梅普"换位"看"谜"样俄罗斯政治

  梅普“二人转”,有人放心有人忧

  梅普穿"情侣衫"展现兄弟情

  日本流行语:抚子;加油!日本

  2011年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共造成约2万人死亡或失踪。随后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以及核爆炸更是让日本国民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之中。核危机阴云笼罩日本列岛乃至整个世界,至今不曾散去。在经济的不景气和国民的无奈中,日本这一年出现的流行语多与地震有关,比如“放射线量”、“归宅难民”、“摆脱核电站”、“计划停电”等,但相比这些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最能代表和反映日本国民心声却是“加油!日本”和“抚子”这两个词。而其中,“大和抚子”更是于12月1日被选定为年度流行语。

  今年日本的流行语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诞生的,遭受地震、海啸和核辐射三重苦难的日本国民虽然内心充满悲伤和恐惧,但生活还是要继续,逃避是没有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流行语契合了日本国民的内心需求。

   日本“3·11”地震2011年3月15日,日本大船渡市,一个机器猫玩偶躺在被地震破坏的房子前。
  卫星拍下了一组日本大劫难前后对比图:

  一边是绿野千里,一边是满目疮痍;

  一边是繁华的城市,一边是断垣残壁;……

  同一座岛屿上,顷刻间面目全非,在那猝不及防的一瞬间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一个骤然凝固在日本东北沿海一所小学挂钟上的时刻,一个对日本人民刻骨铭心的时刻。

  特大地震,里氏九级。地轴因此偏移约16.5厘米,时间在每天中缩短1.6微秒,地球因之发生了“乾坤挪移”。

  超强海啸,以两倍于普通海啸的抵岸流速,吞噬了日本东北三县沿海,环太平洋53个国家和地区拉响警报。

  严重核泄漏,白色的云团随着爆炸声腾空而起,因核辐射疏散的范围从10公里延至20公里,再到80公里……持续多日的紧张与不确定导致多国民众恐慌,为全球核安全管理敲响沉重的警钟。

  三大劫难接踵而至,日本列岛灾情惨烈,世所罕见。

   菅直人辞职 5年6易首相图为菅直人宣布辞去党代表职务后准备走下讲台。 新华社发野田佳彦综述: 为什么是野田佳彦?
  近年来,日本政坛一直不平静,5年里迎来了6位首相。8月30日,日本新选出的民主党代表(党首)、现年54岁的野田佳彦当选为新首相。

  日本3月发生特大地震和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在野党就一直指责菅直人应对地震灾害和核电站事故“措施不力”,认为民众已对其失去信任。6月1日,最大的在野党自民党总裁谷垣祯一在与菅直人举行党首辩论时要求其辞职,指出在失去信任的菅直人领导下不可能实现灾后重建,只要菅直人辞职,就可以“走跨党派齐心协力实现灾后重建的道路”。同一天,自民党与公明党、日本奋起党联合向国会提交了内阁不信任决议案。

  此外,民主党前干事长小泽一郎力主尽快更换首相。民主党出身的参议长西冈武夫也严厉批评菅直人,并多次要求其辞职。

  有媒体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今年3月日本突发大地震,执政一直困难重重的菅直人大概干不满一年。

   311大地震给日本消费者带来的影响
  今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地区遭受了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供应链被切断,暴露出日本经济不堪一击的一面,对脆弱的经济复苏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另一方面,由于震后并没有引发大的暴动及恐慌,国际社会普遍盛赞“日本社会秩序井然,日本人坚韧不屈”。对日本来说,意义非同寻常的2011年还有1个月就要过去了,回顾311大地震,到底给日本消费者带来了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日经MJ(流通新闻)主编三宅耕二认为主要有两点。首先,“为了全社会”及“为了亲密的人”的消费越来越普遍。“为了全社会”的消费也被称作“伦理消费”,指的是在购买某件商品的时候,把其价款的一部分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打井供水项目等援助活动,而且有意识地去积极消费。本次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国内掀起的例如支持节电、购买东北产品、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就属于此类。三宅先生分析道,“震后,伦理消费风潮扩展到各个年龄阶层,短时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亲密的人”的消费是指人们意识到与家人以及亲密的人之间纽带的宝贵而引发的消费。例如,给爱人选购结婚戒指以及家庭旅行等在震后都呈增长趋势。

  另一点就是“社交媒体用户急剧增加”。Twitter(推特)及Facebook(脸书)都堪称是连接志同道合之士的“伟大发明”。三宅先生认为,“集思广益,在假想空间里探寻新的解决问题之道,在特定的时候,也衍生出了网络舆论。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人加入到社交媒体用户群中,可以用一个声音说话,把消费者的理念直接传递给商品的生产者及销售者。”现在,与传统手机相比,使用Twitter和Facebook更为方便的智能手机人气高涨,估计也是原因之一。

   动摇的日本,不动摇的真实《祝之岛》中坐在船头钓鱼的老爷爷。
  这是一场以展现震后日本为主旨的纪录片展映,关于一个国家和他的人民如何在伤痛中自我疗伤这一问题,每一个镜头都有其个案但同样真实的答案。

  大海啸之后

  杂乱的废墟旁边,五颜六色的书包排成一列摆在角落里,灰灰的玩偶挂饰躲在一边,一脸木然。一个中年男人对着镜头讲述刚刚经历的那场海啸,确定儿子被海啸卷走后,他和另一个父亲从学校一路哭到家。青年男子找到自己的车,却一直没有勇气去翻找家人的遗物,因为不敢相信所发生的一切……纪录片《大海啸之后》里许多个这样的画面,镜头前人物的面孔都很平静,没有嚎啕大哭,人们再见的时候总会说“谢谢”和“加油”。

  “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但是他们会为我(作为拍摄者)考虑,并且会考虑受众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会表露出强烈的感情,而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在镜头前保持冷静。”12月3日,“2011real日本纪录片影像交流会”现场,导演森元修一向中国观众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

  对于日本人来说,2011年是难以忘怀的一年。3月11日地震发生时,森元修一正在东京。两周后,他背着摄像机只身一人来到仙台、东松岛和石卷市,用一帧一帧的画面去记录那一特殊时刻人们真实的生活和感情。

  面对那些电影里才出现的触目惊心的场景,刚到震区的森元修一无法编织自己的思绪,更无从知道怎样去接触幸存下来的人们,只能“原封不动”地拍摄记录。当74分钟的影片完成时,他开始思考“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我们新的价值观在哪里?"详细

  

  美国流行语:占领  2011年10月9日美国民众继续举行“占领华盛顿”游行示威10月8日,一名妇女手持标语牌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自由广场参加“占领华盛顿”游行示威活动。新华社\法新社一名参与“占领华尔街”运动者的自述
  布蕾·莱姆比茨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在“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中做组织工作。为此,莱姆比茨特地休学一个学期。日前,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披露了参与抗议活动的感受。

  莱姆比茨:“占领华尔街”运动爆发一周后的9月25日,我背着包从马萨诸塞州赶到了纽约祖科蒂公园,就在睡袋里过夜。我曾经连续在那里待了10天。

  我母亲支持我的行动,特地飞来纽约,陪我在营地住了两夜。但我父亲不太支持我放弃学业参加活动,我觉得是因为他不了解这个活动。美国主流媒体把这个运动描绘成缺乏目的的活动,我父亲以为这里只是一大群嬉皮士聚在一起很脏地生活着。但是任何来过祖科蒂公园的人,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里是多么有组织、有目的。

  我们就是要告诉民众,美国目前的体制已经行不通了,必须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的抗议就是要发出草根的声音,让社会来关注这些平日被边缘化的群体,并吸引更多人和媒体的参与。只要我们团结起来,让政府真正代表我们99%普通美国民众的利益,我相信这场抗议活动会为美国社会带来变化。

  “占领华尔街”凸显美国式痛苦

  从一开始,“占领华尔街”只是一种“噱头”,并不包含像泰国黄衫军那样攻占政府大楼的暴力式不相容政治抗议,所以,任何扩大式解读,都无助于对这一运动的全面了解。

  当然,这场运动也不排除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但不太可能恶化到不可收拾。这样的观察,主要是考虑运动的民间性质,没有一个政党宣布是这场运动的推动者,虽有数个民间活动人士高调参与这一场运动,但不是为政治利益而来。由于纯民间性,它的活动仅止于让政府和华尔街金融家们听到他们的声音,实现与他们面对面谈判的期望。

  不过,正如伦敦骚乱呈现了英国福利收缩后部分民众的痛苦,以色列“帐篷运动”呈现住房成本高涨后对年轻人的伤害一样,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也呈现了美国正在经历的时代痛苦。

  美国以金融资本主义为枢纽调动整个社会的创新与冒险,并由此成功捍卫了“美国梦”。美国华尔街尽管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遭受了打击,但并没有让美国政府由此下定决心“改造华尔街”,反而出手相护,输入了巨额救助金。而对于其他行业,如汽车制造业等,则未得到“大到不能倒”的政府礼遇,吸引就业的制造业最后成了真正的输家。美国持续的高失业率,根在于重金融服务业,轻制造业的痼疾。在民众还在不断失去住房抵押赎回权时,说明这一场危机还在持续。

   英报:“占领”运动考问资本主义
  对于被驱逐出曼哈顿下城祖科蒂公园根据地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成员们,美国公众几乎毫不同情。这是开放社会的一个悖论:既然秩序得不到自动恢复和保持,公众就会要求政府大张旗鼓地维持秩序。

  清除“占领”运动的并非只有纽约一地。伦敦金融城也已经开始对占领圣保罗大教堂的示威者采取法律行动,苏黎世清除了该城的主广场。无论在哪里,都没有出现过普通市民声援抗议青年的场面。

  “占领”运动对解释和解决当前的危机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不过它倒是一个让人警醒的症状。我们当前的危机无论是不是资本主义的危机,至少都与资本主义有关。最近,德国社会学家沃尔夫冈·施特雷克在《新左派评论》上撰文,对西方社会的问题作出了最有力的阐述。他指出,社会民主制度的黄金时代实行的全面就业政策,导致选民对资源合理配置的衡量标准与市场的衡量标准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差距。同时满足这两种标准所需的资源超出了政府的支配能力。于是各国政府使出各种手段来填补缺口,诸如通货膨胀、赤字融资、放松对私人信贷的监管,现在则是在纾困计划中占私人部门资源的便宜。

  泰国遭50年不遇洪灾

11月5日,在曼谷北部,一名男子趟水穿过街道。
  泰国官方3日宣布,首都曼谷五分之一地区已浸泡在水中,劝告受影响的百万居民疏散。但是,许多曼谷民众依然不理会当局的忠告,冒着触电、传染病和食水和粮食短缺等危险,选择留在被水淹没的家园。图为11月2日,曼谷民众乘坐小船出行。

  泰国7月中旬以来遭遇50年不遇洪灾。截至14日,洪水致死562人,毁坏大片农田和工业区,数百万人被迫撤离。现阶段,政府正竭尽全力让洪水顺曼谷东部和西部的水道汇入大海。

  英拉15日说,曼谷市中心当前未受洪水侵袭,但整座城市的洪水消退仍需数周时间。她说,曼谷东部地区有望在新年前摆脱洪水困扰。“我希望看到大家开心过年,但对西部地区而言,我没有把握。”

  英拉说:“整体而言,洪水正平稳汇入大海,但速度取决于各地区实际状况。”

  尚不清楚洪水是否会影响曼谷人庆祝新年。泰国本月10日迎来传统节日水灯节。由于全国多地洪水未退,曼谷部分地区遭淹,一些传统活动被迫取消。

   泰国洪灾暴露党派之争
  泰国“50年一遇”的大洪水虽然在2日显露消退迹象,但泰国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却呈现上涨趋势,政党之间斗争也在加剧。总理英拉领导的执政党与以曼谷市长为首的反对党在“保卫曼谷”的斗争上尤其严重,双方就是否打开首都防洪闸激烈交锋。媒体评论称,罕见大水没有像民众预期的那样让泰国政坛更团结,相反,泰国党派间政治分歧因救灾而暴露无遗。

  据泰国《世界日报》报道,上周末洪峰刚过曼谷,政府立即安抚民众称:大家可以放松心情,政府有七成把握可以保护曼谷市中心不被淹。但曼谷民众2日发现市政府正加紧用沙袋造起一道高达1.6米的“防洪墙”。“洪水到底有没有过去?”曼谷民众不仅对未来水势充满怀疑,更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强。据了解,曼谷南部地区已经躲过数次洪峰侵袭,目前还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

  曼谷市北部的情况要比南部糟糕许多,部分地区的水深2日已经达到齐腰深,曼谷市中央百货公司门前的积水接近50厘米。由于积水太深影响交通,包括中央百货公司在内的多家大型商场已经停业。饱受水患的曼谷东北部居民要求打开市内一条河流的防洪闸,这样大水就可以从南部地区分流,减轻北部水灾压力。总理英拉同意打开闸门泄洪,但市政府曾以“威胁城市核心地区”为由抵制英拉命令。后来迫于各方压力,曼谷市政府最终还是将防洪闸降低了一米,适度缓解了东北部洪灾压力。然而,曼谷市政府随后很快就又提高了防洪闸高度。路透社援引曼谷市政府发言人的话称:“没办法,为了保护城市南部核心地区,北部受灾的人只能忍一忍了”。

   英拉承认曼谷洪水将“过年” 泰国考虑迁都宋溪/制图
  泰国总理英拉15日承认,首都曼谷部分地区的洪水年底前恐怕不会消退。同一天,几名执政党议员向议会递交一份动议,倡议议会成立一个委员会,讨论首都迁址或设立第二首都的可能。

  觅新都防后患

  英拉所属执政党为泰党几名议员15日向议会递交动议,建议讨论迁都议题。

  曼谷是低海拔城市,位于泰国湾以北30公里。它同时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专家先前多次警告,曼谷可能在几十年内被上涨的海水淹没。

  朱拉隆功大学研究气候变化专家阿诺·萨尼翁警告,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曼谷,“不到50年,曼谷大部分城区会处于海平面以下。”

  为泰党成员沙达蓬·玛尼叻告诉法新社记者,泰国应当考虑另觅一座城市作为首都,为今后经济发展和投资提供便利。

  “我和另外19名为泰党议员已经签署并递交一份动议,以寻求议会成立一个委员会,讨论首都是否应当迁址或泰国是否应有第二座首都。”沙达蓬说,“曼谷每年都在下沉。这座城市将面临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带来的更多麻烦。”

  沙达蓬建议,泰国东部和东北部几个城市是新都的合适选择。

   2011年德国流行语:不,谢谢。反核抗议者脸上写着“核能?不!谢谢你。”的反核标语。欧债危机中德国的角色与非议
  随着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在欧元债务危机出现问题,欧元拯救基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面对这个可能的“无底洞”,德国人的忍耐力也越来越小,但他们也不愿意过度刺激本国政府和希腊。于是,德国人再次开始了“温柔的抵制”“要钱?不,谢谢”。德国《图片报》等媒体的调查显示,80%左右的德国年轻人认为,希腊应该离开欧元区。


  10月23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法国总统萨科齐(右)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联合记者招待会。当天,欧盟与欧元区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力争努力弥合各方分歧,寻求应对欧债危机的全面解决方案。 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资料图片】

  欧债危机触发了欧盟内部力量格局的重新洗牌。一方面,德国正在联合法国努力“化危为机”,推动欧洲向财政乃至政治一体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英国作为欧元区的“局外人”,因日前在欧盟峰会上独唱反调,已在欧洲棋局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但德国得到的并非完全是掌声,疑虑和非议也不少。

  欧元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德国是欧元区救助计划的最大出资方,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德国态度也最为强硬。德国相信法律的约束力量,认为只有欧元区各国统一标准、严守财政纪律,才能克服欧元区管理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在此之前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或让欧洲央行大规模救市,在德国看来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花招”。

  二战结束后,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德国虽然经济迅速崛起,但在国际交往中一直韬光养晦。然而,在这次债务危机中,德国一反常态,要求欧洲各国向德国看齐,力推“德国模式”。

  “我们已经揭开了欧洲一体化的新篇章。”德国总理默克尔本月初在德国联邦议院发言时指出。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图片报》近日发表文章指出,德国充当“欧洲领导者”的时机已经成熟。德国执政联盟中的联盟党议会党团主席不久前也称,欧洲人在应对欧债危机中正在“说德语”。

  德国自视甚高不可避免地引发国内外非议和担忧。

   默克尔的“药方”能否救欧洲
  从某种意义上说,默克尔的“药方”是力图将的“德国模式”推广到整个欧元区。长期以来,欧洲内部一直有社会发展模式之争。德国统一后其经济曾一度低迷,2002年美国《新闻周刊》还把德国称为“欧洲病夫”。其后,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对劳动力市场、福利制度、经济结构等进行“痛苦的、大刀阔斧的改革”,默克尔上台后也“萧规曹随”,使得德国经济在欧洲“一枝独秀”。财政上,德国2009年将政府财政赤字上限载入宪法修正案。

  俗话说,“橘生淮北则为枳”。“德国模式”不一定在欧洲各国都适用。欧洲一些国家的确想效仿德国的一些做法,比如西班牙、奥地利、波兰都修宪,将财政赤字上限做硬性规定。但是,与德国相比,南欧一些国家存在的关键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需要提升。因此,只有“节流”而没有“开源”,路不会走远。

  默克尔的“药方”意味着欧盟机构将在成员国财政问题上有更多发言权,这必然让一些成员国感到“不爽”。英国首相卡梅伦已经公开表示反对“将主权让渡到布鲁塞尔”,甚至威胁发动全民公决。因此,这个“药方”很有可能先在欧元区内施行,欧盟不得不再次面临“双速欧洲”的尴尬。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欧洲一体化之路一直充满探索,默克尔的“药方”也许就是其中又一次努力。欧洲共荣一直是欧洲人的理想,欧洲一体化是欧洲人的最大公约数。在欧债危机的紧急关头,克罗地亚依然将在此次峰会上签署入盟协议,这也证明了欧洲一体化的魅力所在。

  西班牙流行语:“你失业了吗”

  “你失业了吗?”2011年,西班牙的年轻人都开始用这句括打招呼。这一年,西班牙的劳动人口失业率达到22.6%,而35岁以下年轻人失业率则达到45%,在欧盟国家中处于最高水平。

欧元区失业率创欧元史上新高
  新华网布鲁塞尔11月30日电(记者 崇大海)欧盟统计局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欧元区失业率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为10.3%,与去年同期的10.1%相比有所上升。

  10月份,欧盟27国失业率比上个月增加0.1个百分点,至9.8%,去年同期为9.6%。这表明随着欧元区深陷债务危机及金融市场动荡,欧盟就业形势趋于恶化。

  据欧盟统计局估计,截至10月份,欧盟27国失业人口总数为2355万,与9月份相比增加13万人。其中,欧元区失业人数为1629万,与9月份相比增加12.6万人。在所有成员国中,失业率最低的国家是奥地利和卢森堡,分别为4.1%和4.7%;失业率最高的仍是西班牙,达22.8%。

  数据显示,25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依然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欧元区为21.4%,欧盟为22.0%,而去年同期分别为20.6%与20.9%。西班牙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48.9%。

  荷兰流行语:“砍”(Cut)

  “从今年开始,什么都"砍",只有皇室费用还在增长”!

  “今年的圣诞节,也只能"砍"礼物的预算了!”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持续蔓延,欧债危机继续恶化,荷兰政府大幅度“砍”预算,“砍”一词已经成为2011年上至荷兰政要下至普通民众最为热门的词汇之一。尽管荷兰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而且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和2010年出现的欧债危机中并未受到重创,但是经济增长还是出现显著放缓,失业人数出现明显增加。普通民众,医疗保险补贴、住房精帖、节能补贴等等都要削减,以至于这个词成为年度最流行的热词。

   欧债危机冲击中产阶级 随时失业啃老卖房养孩
  据英国媒体22日报道,此次“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已经让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换了个领导班子,也逼得欧洲政府削减开支,公司裁员,大批人失业,税率升高,物价上涨,英国媒体分别在希腊、罗马尼亚、德国、英国和西班牙各采访了一个中产家庭,发现就连工程师、医生都感觉到好日子不再,中产阶级的未来看不到希望。

  受采访者:西班牙人阿米莉亚一家

  职业:

  夫 工程师

  妻 家庭主妇

  53岁的冈扎罗是个工程师,38岁的阿米莉亚曾是家具设计师,如今是个家庭主妇,两人可谓是失业率高达21%的西班牙的典型代表。

  在阿米莉亚看来:“西班牙是个欢乐的国家,德国有自己的工业,我们有太阳和好喝的饮料。”或许这也能解释,为何西班牙经济吃紧,酒吧却永远都是满满的人。

  西班牙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中产阶级。冈扎罗虽是工程师,但工资6年未涨,物价却年年涨,等于购买力是越来越差。要养大3个女儿,这对夫妇表示很有压力。为了应付庞大开支,冈扎罗不得不吃老本。

  考虑到3个女儿将来的出国受教育问题,冈扎罗打算卖掉在马德里外的房子。阿米莉亚原本拥有自己的家具设计工作室,但生了女儿后就改当自由撰稿人。后来接过了家里的全部家务,阿米莉亚能省则省,干脆辞掉了钟点工,省下的每月400欧元,就拿来买书、去电影院或买衣服。

  2011年阿拉伯世界多地流行语:“我们熬白了头!”

  2011年,中东多个国家局势动荡,政权发生更迭,许多地区的流行语也与这些大变革有关。突尼斯前政权垮台后,这位老人走上街头,当谈及对于局势变换的感受时,他面对摄像机镜头忍不住痛哭流涕,并拍打着自己的额头说:“我们熬白了头,我们熬白了头,才等到这一天”。

  而在日常生活中,当有人谈到自己遥不可及的愿望时,比如什么时候挣够钱结婚,什么时候收入能增加,甚至什么时候能更换一部新手机,都会夸张地拍一下头说:到那时,我们都熬白了头了!甚至小学生也开始使用起这个词汇,当姐姐在帮弟弟补课时,弟弟的愚笨让姐姐无计可施,大叫“我都熬白了头”(也教不会你)。后来,当有媒体采访这位突尼斯老人时,这位头发花白、在咖啡馆打工的老人,还不知道自己在阿拉伯世界成了明星。(《环球》杂志)

  11月21日,在埃及首都开罗解放广场,一名示威者做出代表胜利的“V”字手势。当日,埃及内阁发表声明说,总理谢拉夫领导的内阁已于20日向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递交了辞呈,正等待军方批准。本月18日以来,开罗等地示威活动不断,军警与示威者发生冲突。新华社/法新

  11月22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拉希姆·凯卜在首都的黎波里宣布利比亚“过渡政府”成立。新华社发(哈姆扎·图尔基亚摄)……………………………………………………聚焦2011:中东动荡有无休止符
  2011年,中东地区风云突变,多个国家陷入动荡,一代强人纷纷落马突尼斯本·阿里出逃国外,埃及穆巴拉克身陷囹圄,也门萨利赫被迫交权,而利比亚卡扎菲则是中弹身亡。近几个月来,叙利亚局势日趋恶化,虽然巴沙尔总统并不屈服,但已深受重压。

  动荡,并未因政权更迭而停止。军方掌权的埃及再现集会示威,也门和利比亚虽已成立新的政府,但前途充满变数。加之伊朗核问题波澜再起,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关系趋紧等等,中东地区依然暗流涌动。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中东动荡尚难以画上休止符。

图表:叙利亚内外势力博弈更趋激烈 新华社记者 冯琦 编制
  动荡原因复杂多样

  中东国家的国情各不相同,发生动荡的内部外部原因也不完全一样。在政局激烈动荡的国家中,突尼斯和埃及民众强烈要求改善民生,解决青年人失业问题;利比亚和也门局势恶化除了经济增长乏力外,长期存在的部落矛盾加剧了政府与民众的对立,而北约的介入,对利比亚政权更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叙利亚,内部改革受阻与外部势力介入导致局势动荡。

  埃及和突尼斯的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达20%以上,而且失业人群中绝大部分是29岁以下的青年。在利比亚,东部地区虽为石油主产区,但却长期受到卡扎菲政府打压,班加西等东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引起东部民众强烈不满。突尼斯著名经济学家阿卜杜勒-加利勒·贝杜伊近日在一次研讨会上指出,国家经济脆弱、社会生存条件恶化导致了中东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

  同时,中东地区一些国家领导人在时代环境已发生深刻改变情况下,依旧大权独揽,懈怠民生,纵容贪腐,也是发生政局动荡的原因。

  2011年墨西哥流行语:尼奈尔·孔德

  尼奈尔·孔德(Ninel Conde)

  尼奈尔·孔德,是墨西哥知名的女演员与歌手,出生于1976年,自1995年踏入演艺圈后,一直活跃在电视、电影屏幕上,发行过数张个人音乐专辑。今年,她因为发推特(twitter)的语言拼写错误,在墨西哥网络爆红,成为焦点人物,她的名字也成为了民众口中的流行语。

  这位漂亮的女演员在2004年时就出现过语言拼写错误。当年印度洋海啸罹难者超过20万人,她发布的推特内容是:“看到这么多老人孩子受海啸影响,我感到很悲伤”,然而,她把西班牙语中的tsunami(海啸)拼写为surimi(鱼浆,是一种鱼肉制品)。她的这一错误在今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时,再度被人提起。

  今年5月初,恐怖主义头目本·拉丹被美军击毙,孔德又犯了个语言错误,她5月3日发布推特时,把奥萨马·本·拉丹的名字(Osama Bin Laden)与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的名字(Barack Obama)混淆,说“我对美国总统Barack Osama的死表示遗憾”。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Ninel Conde成为墨西哥民众口中的流行语,当某个人说错话时,旁边会有人提醒:“你怎么变成尼奈尔·孔德了?”或者说:“你不要犯尼奈尔·孔德的错误!”(《环球》杂志)

   特稿:带着挑战与希望走进2012资料图片:2011年3月18日,工作人员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进行维修作业。新华社发
  2011年,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美洲,“数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天灾频现眼前,挑战着我们的勇气和智慧;超级细菌、全球变暖……人祸迫使我们在寻找办法的同时,反省自身,探求真正的出路。还是在2011年,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连连喜讯,记录下我们不懈追求的足迹,呵护着希望的灯塔,推动着人类迈向未来世界。

  2011年底,太空中,美国“好奇”号火星车直奔那颗神秘的红色行星,为人类未来登陆“探路”;地球上,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南非德班通过决议,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途径。

  无论是浩渺太空中寂寞飞驰的火星车,还是历经波折,终交积极答卷的德班气候大会,都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不倦探索和对各种挑战的努力应对。

  在2011年的记忆里,人类面临的考验犹如色彩斑驳的画面。它们有的源于自然:一场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挑战能源体系,神秘的中微子“超光速”现象挑战现有科学基础;有的则来自我们自身: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引发旱涝无常,滥用抗生素“培养”的“超级细菌”令公众人心惶惶。

  作者:魏良磊来源新华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