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卷扬升降机原理:我的孩子的成长经历——献给爸爸妈妈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06:09

我的孩子的成长经历——献给爸爸妈妈们

 

我并不是一个教育的专家,只是一名普通的女人,有自己的工作和温馨的家。我和我的丈夫是在工作的时候认识的,结婚后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现在我的女儿在法国读建筑学硕士已经回国了,在工作中小有成绩。很多人都问我,你是如何把你的女儿教育得如此优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但是事实上,这些问题我回答不出来,我只能说抱歉。回忆以前和女儿一起的时光,我实在想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我甚至没有读过有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籍。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幸亏当时没有看过什么所谓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我认为,当你按照这些所谓的教育方法去教孩子该这样、不该那样,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面对孩子的反抗,你就会不禁的怀疑这种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可是如果不按照这些方法去做,你就会感到不安,担心孩子会不会落在别人的后边。作为父母一定要避免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当中。

有的理论经过很多年的研究和验证,最终被父母们当作一种正确的方法所接受。对于那些没有什么准备的年轻父母们来说,这些理论就成了解决燃眉之急的救命稻草。但是,这一切却可能为孩子将来的成长埋下了祸根。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没。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妖精,它利用它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看来,它是个和善的主人,它将所有路过这里的人请到家里,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但是当客人一入睡,它就开始折磨他们,它要求客人的身体必须符合床的大小,如果客人的脚或腿搭在床沿上,它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它就将客人拉长,直到把客人折磨死。

我要说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孩子即使很努力也不会成功,有的孩子天生就很倔强。可是有很多家长没有自己的主张,照搬所谓的理论,一不留神就把自己心爱的孩子置于自己设计的妖精的床上了。

 

我女儿在幼年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她像她的邻居好朋友们、还有表兄弟姐妹们一样,渡过了一个平凡的儿童时期。但是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有着天壤之别。我妹妹的儿子性格活泼,具备领导能力,但缺乏艺术细胞;邻居的一个孩子性格内向,却善于科技发明,在科学领域很有天分;我的女儿有出众的艺术感觉,逻辑思维与众不同。所以作为家长,每时每刻都要有冷静的判断意识和坚定的意志。

上幼儿园的时候,女儿的老师总是说她精神不能够集中,经常于其他孩子的行为相反,还下定论说女儿是问题儿童。长时间郁闷之后,我开始不断的对她进行观察,但是令我苦恼的是,一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直到有一天,发生在厨房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当时我在厨房整理东西,女儿站在一边认真的看我干活,当我从橱柜的高层往出拿餐具的时候,女儿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将那么重的碗放在那么高的地方呢?把轻的放在高处,把重的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不是更好吗?”
怎么能说她是问题儿童呢!他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不久后我有有了新的发现,刚刚4岁的女儿,把玩着12块的拼图积木,竟然发现了规律,而与她同龄的孩子都根本拼不上来。以前我还经常为女儿总是看着一个东西发楞而感到担忧,现在我发现,她只是比同龄人更喜好分明、更专注于一件事而已。
从那以后,只要女儿是按照自己想法做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别人和损害健康,我都给予表扬,而且再也不将她一个人锁在家里,一有时间我就带她出去直接去听、去看、去做。

 

幼儿期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有他产生的内在原因。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应该符合书本上的理论,否则就是错误的。但是处于成长时期的孩子,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每次变化都蕴藏着不同的特征,所以这些理论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适合大多数孩子,可对我的女儿却恰恰不合适。
教育理论的提出的确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如果盲目的生搬硬套,就像把孩子放进了妖精床。

对于你们自己的孩子来说,要想找到一套合适的教育方法,需要每天去观察孩子,长时间同孩子在一起,以便掌握孩子的特点,然后自己创造出一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因为只有爸爸妈妈才真正的了解孩子的特点是什么,在那些方面有特长,在那些方面存在不足,孩子最喜欢什么。。。。。。

 

我觉得我有必要再强调一次。
教育孩子的方法并不是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只有父母最清楚自己的孩子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困难、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作为父母不应该忽视自己的力量,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观点。如果盲目的照搬电视里和书本上的方法,或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结果就是给干渴的孩子喂面包,面包只能让孩子更加口渴。
我想奉劝年轻的父母们,在听取别人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前,要先找到自己的方法,先观察孩子正在做什么,通过自己的双眼发现孩子的特点、才能及喜好。

我始终坚持两个原则:

1,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强求女儿做什么,而是力求成为她的榜样。
2
,在生活中,我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
在希望女儿做什么之前,我总是起到表率作用。我从未出去跳舞喝酒到深夜,下班后马上回家做家务,我总是学习到很晚。
这两个原则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渐渐的体现出来。
当我学习的时候,女儿就到我身边,和我一起看书,并且比赛谁看的多。很快,女儿成了学校里有名的书虫。
现在女儿已经长大成人,每当她回忆起幼年的时光,都会感觉学习对于她来说不是任务,更不是负担,而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
每到晚上,女儿一看到妈妈默不做声的在看书,就会很自觉的去学习,在我的潜移默化下成长起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就是一面镜子。

从几千年来到现在,到将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存在于父母心中,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孩子整天围绕在父母身边,第一个学习的榜样就是父母,就算是父亲早上起来看报纸的样子,在孩子的脑海里也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当父母苦口婆心的给孩子讲述学习的重要性、解释是非曲直的时候,有几个孩子能够真正的理解并遵守呢?我很难想象父母一边频繁的按着电视遥控器一边强按着孩子的头让孩子学习。与其说服孩子,不如父母先给孩子做一个表率,让孩子自己去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
作为父母,不要总是考虑怎样让孩子成才,因该先考虑怎样成为孩子的榜样。

 

不久前,我听朋友根本我说了一件事。
一个从小就很从命伶俐的孩子因为拗不过父母,被迫进了一所所谓的重点医科大学。然而这个孩子十分厌恶这种用刀割开肉皮再用针缝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违背父母的心愿。父母的心愿就是他从名牌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职业医生。
在这种强迫下,孩子好不容易完成了学业,这似乎终于可以完成父母的心愿成为“有好出路”的医生。但是他最终没能忍受父母选择的这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脱了白大褂,改行从事了其他职业。学医学曾经耗费了他10年的大好青春,但是抛弃那些他自己不喜欢的医学只是的时候,他丝毫没有眷恋,他说那10年简直就像生活在地狱。
不知道这算不算极端的例子。坦率的说,我觉得中国的父母都怀着这样的心情,只要能把孩子送进名牌大学,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因此,每次政府对入学制度进行调整时,总会引起有些父母的强烈不满。因为他们不得不东奔西走想方设法的去突破新制度的缺口。但是,他们从来不考虑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压力,对孩子来说这是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实际上,对考试制度敏感的人不光是高考生的父母,连幼儿园孩子的父母也会跟着感到紧张。政府在打算实施素质教育的消息一传出,孩子们的父母马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开始行动起来。被夸大其词的舆论迷惑的年轻家长立刻将孩子送到各种所谓的英才教育学校,随之而来的英语、计算机、奥数等繁目众多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但是,结果怎么样?由于不堪考试的重压,自杀、放任自流的青少年数量与日俱增。

请父母们从自我做起吧。我并不清楚教育问题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但我却非常的清楚父母们不能原地等待,不能别人说什么就跟着别人说什么,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去寻找真正对孩子有好处的教育方式。我国的教育走了很长的一段弯路,其原因就是本该成为教育核心的父母,却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首先应当了解孩子希望做什么。我以前会经常问女儿“你想做什么?”其实,我并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去寻找答案,而是通过提问给女儿制造一个思考的机会,让她自己通过思考领悟到自己究竟想做什么。

大概所有的妈妈都有些小瞧自己的孩子,总觉得孩子一点社会经验都没有,只不过是个年龄尚幼的孩童,还需要妈妈的呵护。如果你是父母,请千万不要这样想,其实孩子要比父母想象中聪明得多。只是父母不相信孩子,才将孩子培养成“妈妈的心肝”“妈妈的宝贝”。
我很注重培养女儿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精神,每当她放假的时候,我都会把她赶到外面去,要么去工厂打工,要么去远足,总之不能待在家里,我对女儿只有一点要求:通过观察和尝试获得经验,然后再用心体会你所收获的一切。

 

女儿通过这样的过程,发现自己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于是不断的探索和磨练,最终找到了合适自己的路。

当然,孩子在探索磨练中往往会做错事情,或者作出错误的判断。但是这又又什么关系呢?当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们将做得更好。如果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体验,只是让她啃书本,等孩子长大成人后再说“这个不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已经定型,哪里还有改变的余地。

女儿是独生子女,在她4岁的时候,我逐渐发现了她有一些独生子女特有的性格,自私,不会替别人着想。正当我发愁的时候,上天给了我一个机会。我弟弟家出了一些事情,弟弟因为过失伤人被法院判处8年徒刑,弟妹不堪心理负重,英年早逝,留下了仅3岁多的儿子。于是我主动承担了照顾外甥的重任。
这点我非常感谢我丈夫给予我的大力支持。

他们两个在一起的第一天,我让他们把筷子放在餐桌上,可是过了一会,就传来筷子撒一地的声音,我一看,原来他们俩正在把筷子往天上扔。几天后,他们把所有的玩具都搬到客厅,整个客厅像个垃圾场,我让他们收拾,他们却跑进了卧室。过了一会,又传来“嘭嘭”的声音,我进去一看,两个孩子打成了一团。一个说“他动了我的东西”,一个说“是他先动的”。

一想到这些,我又长长的叹了口气。

观察了几天之后,我把孩子们叫到跟前,问他们:“你们把筷子扔的到处都是,玩完玩具后不收拾,兄弟姐妹之间打架,你们有什么感想?”他们俩没有回答。我又问他们:“你们知道家庭是什么吗?”他们俩一脸茫然。于是我告诉他们:“筷子是我们大家用来吃饭的工具,很珍贵,怎么能随便乱扔呢?自己的玩具不收拾,那谁替你们收拾呢?打扫房间是很辛苦的。还有,和别人打架你们自己心里舒服吗?互相指责,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吗?

孩子们不知道家庭是个什么概念,也不懂得在一起生活要互相关爱的道理。看着不懂事的孩子,我也动了恻隐之心。
从那以后,我绞尽脑汁想帮助孩子们理解“家”的概念,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在家里,我一直让他们俩轮流打扫卫生。这一天轮到女儿打扫,可恰恰赶上她身体不舒服,有些发烧。于是我把握住这个机会,对经常和女儿吵架的外甥说:“今天姐姐身体不舒服,你帮助她打扫为生好吗?” 外甥的表情开始变得复杂,因为他们姐弟从来没有互相帮助的习惯,他显得很犹豫。于是我面对犹豫不决的外甥,大声喊:“我们的小松要今天要替生病的姐姐打扫卫生!”我这样是为了让躺在卧室的女儿能够听到。
外甥好像是为了让姐姐看到他的表现,又扫又擦,格外卖力。他大汗淋漓的样子,我至今还历历在目。
自从外甥帮女儿打扫卫生后,我发现女儿对弟弟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她还是会请弟弟帮忙,并且向弟弟表达谢意。听了姐姐感谢的话,小松也显得很开心,渐渐的,小松遇到了困难,女儿也愿意主动帮忙。

当然,事情并不是总那么顺利,他们还会因为一些小事打的不可开交,甚至是鼻青脸肿。每次打架完以后,我先让他们明白谁是谁非,然后两个人一起受罚。如果认识不到错误,就关禁闭或者写检查。每次我都说相同的话:“你们忘了,我们是一家人,这就是最大的错误。家庭就是互相忍让、相互关怀。如果做不到这个,我们就不能称为一家人。”
经过这样的教训,孩子们开始有了变化,在一起受罚中逐渐明白了如何圆满的解决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如何不伤害对方、如何去关心别人。

现在的孩子有这样一个趋势,缺乏家的保护,感觉无依无靠。
忙于工作的父母,只能采取经济补偿的方法来弥补不能陪孩子的缺憾。供孩子上最好的贵族学校、买最好的衣服、提供最好的外国教材等等。这样一来,孩子只会把家当成补给所,而不是可以让心情平静、真正得到放松的地方,甚至于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只是给钱的人,家庭只不过是一个饿了可以吃饭,困了可以睡觉的地方。

现在,女儿和外甥都已经长大成人,并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无论他们多忙,他们都会珍惜自己的家庭,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如果你是父母,请认真的想一想:你在孩子面前,是否厌烦、牢骚满腹?是否觉得孩子的爷爷奶奶很麻烦?夫妇间有没有互相指责,互相中伤过?有没有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强迫孩子学习呢?

如果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就会认为家不是一个幸福的地方,并会想尽办法逃离这里。


幼儿的开始和结束都在家里。没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就绝对培养不出来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