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泡发过程:蒙古包建筑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15:54

蒙古包的建筑文化2

上面论述的是基本标准化了的蒙古包建筑及其反映出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考察其历史,蒙古包建筑的材料、结构、内部装饰、形式虽都有一定的变化,但并没有超出经验的范围,并没有更多建筑思想和原理的出现,为什么还那么吸引学者的“眼球”,而且好像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关键之处在于蒙古包不仅是技术的建构、物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文本。对其解读,了解在这些地方性知识和技术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建构起居住者、宇宙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房屋使得人们能够躲避自然风雨的侵害,但房屋的效果既体现了一些技术的考虑,也体现了文化偏好”

(1)蒙古包是便于迁徙的房子。这种迁徙与中国古代其他民族的选址不同,没有关于房屋的风水原则,而是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和人的情况,有规律的迁徙,是游牧人适应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的体现,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习得的关于草地生长知识或者自然观念成为蒙古包建筑的基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也使得他们所受较少人之外的超自然的观念的束缚,形成豪放的性格和民族特性。

(2)蒙古包结构反映宇宙观。蒙古包的形状和结构不完全是技术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游牧民族生活在茫茫草原上,一望无际,“四周是天地相连的地平线,天地既有距离又相交,还能容纳人类及世间万物于其间,极易产生“天圆地方”的想法”。这是他们产生的最朴素的宇宙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民居上,所以,圆形的围墙和天窗的结构是对天的模仿。

游牧民族早期信仰萨满教,萨满教关于宇宙结构的解释也渗透到蒙古包的结构之中。“萨满教哲学提出两种宇宙结构模式,一是宇宙封闭说,一是宇宙开放说。??宇宙封闭说主张宇宙有限论,其中包括盖天说……等宇宙的具体的结构模式。就盖天说而言,……而在北方干旱草原上生活的狩猎-游牧民族则主张“天似穹庐”说。那苍苍的青天,像穹庐一样,笼盖在四方原野之上,这可以说是最直观、最朴素的宇宙观念。穹庐就是古代游牧民族所认识的宇宙模型。”

(3)蒙古包与生命的联系:蒙古包对于游牧民族的意义不同于其他群居的情况,在游牧经济中,由于草场的载畜量的有限性,采用分散放牧的形式,不同蒙古包间相距甚远。蒙古包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生命存在的依靠。一旦包被毁,则无所依托。无形中蒙古包与人经历了互相渗透的过程,已经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所以,把蒙古包的组成部分看作是人的生命的符号。门对应咽喉、灶火对应心脏、天窗对应头。就有了门槛不可踩踏,灶火置于包内中央等的习俗和规则。

(4)蒙古包是编制人与人关系的空间。蒙古包作为民居,它首先为人们提供了安生立命的庇护所,同时给人们以食物和温暖。更为重要的是人从出生起,便生活在通过家庭与外界、老幼、男女分开的空间里,存在于这些关系中规则、暗示和意义,使人习得做人做事的社会普遍认可的方法和态度,而这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蒙古包内部围绕着灶火划分了不同的空间方位,表达和编制了神圣——世俗,过去——现在,男人——女人,老者——晚辈,自己——外人的关系网。在这个见方不足几十平方米的圆形房子里,人们展开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社会关系,人与神的神圣关系,在有着共同的心理归属的社会里,人们本着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