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怎么做代金券:上山下乡时期京津知青的古典诗词创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2 18:58:19

 

上山下乡的年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低潮时期,古典诗词创作遭到极端冷落。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知青中仍然有一批热爱古典诗词的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诗词创作。
    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很多知青创作的诗词随着历史尘埃的消散,已经遗失殆尽。保存下来的又由于各种原因,难以收集齐全。这里,仅就报纸、网络上发表的京津地区知青的古典诗词创作作一简单介绍,希望抛砖引玉,引来大家的关注。
   

 一、知青中一批诗词爱好者依然坚守在古典诗词创作的阵地
    文革前的北京二中,就有一些古典诗词爱好者,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推进,他们来到了祖国的天南海北。但是,他们依然不忘用古典诗词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到内蒙插队的邢奇,就用他的诗词再现了蒙古草原的秀丽景色,他的题名为《虹》的诗这样写道:

白日追虹触手空,

梦乡再遇却成功;

莫怪青春多异梦,

青春色彩比彩虹。

将自然景色和知青的梦想链接在一起,具有了极大的感染力。另一首:

半天细雨半天晴,

雨后青青草色新;

彩虹一架凭空出,

虹脚落于马脚跟。

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施晓明也是北京二中的知青,同样来到内蒙草原插队当牧民,在《清平乐.冬牧》一词中,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羊归何处?

漫漫牛车路。

茫茫草原向西去,

不知搬家几度。

落日余晖尽收,

寒凝大地生愁。

遥望毡包新立,

恰似海上孤舟。

给人以苍茫荒凉的感觉。而他在《沁园春.冬牧》中,却道出一种虽艰难困苦,但壮怀激烈的情感:

草原冬色,

莽莽苍苍,

遍地皆白。

望风撼乾坤,

撕肤割面;

雪掩旷野,

满目皑皑;

惨惨白白,

瑟瑟羊群,

阵阵狼嚎阵阵哀。

仰天啸,

看深山幽谷,

壮我胸怀。
    知青中更多的是描写上山下乡送行的场面,如,天津的康振惠(网名坝州行)在一首题为《送张俊皓赴赤峰插队》的诗中,这样描写了当时的送行场面:

俊皓朝辞驾青龙,

红霞万朵花光荣。

浩荡东风随君去,

国际悲歌响太空。

注:火车喻青龙。一方面是如霞的红花,一方面是悲壮的歌声,将下乡知青的矛盾心情刻画的非常深刻。
   

 二、互相酬唱是诗词创作和交流的主要形式
    知青之间诗词唱和,也是一种生活样式,通过酬唱,他们交流感情,互相激励,抒发情怀,感叹时艰。其中,北师大三位女生史保嘉(齐简)、戎雪兰、潘清萍互相交流的时间较长。1969年在白洋淀下乡的潘清萍以《行香子.赠戎雪兰》:

渺渺故园,

隐隐西山。

锁重烟,

芦荡漫漫。

萋萋柳堤,

门雾霏然。

悠悠碧水,

沉野鹜,

暗云天。

京华结交,

常话铭禅。

怅何年,

天涯行帆?

海角逢春,

天示神忏。

今事蹉跎,

婵娟素,

渔火寒。

寄托了同学友谊,家乡思念及对未来的期许。同时,在内蒙插队的史保嘉也传书戎雪兰:

笔伐四月识君志,

戈枕三载赖师尊

表达同学三年的深厚感情。而戎雪兰作答说:

芳凄草迷归路断,

绿绮久损恐难弹。

绻纸虽感君意暖,

无奈岁月易温寒。

灵旗空扬赤子絷,

朱帘待秀正辛酸。

去载玉关一掊土,

胜似秋山枫叶丹。

天津知青王斌本(网名王松),一九七二年四月廿七日在一首《念奴娇.送挚友别,依恋旧日情,长歌以记之》的词中,将战友之间生离时的浓厚深情,描述的十分感人:

共舟三载,

屯北域,

团结一致奋战。

尽倾汗水还大志,

飞舞锄镰豁干。

几遇风波,

万千心绪,

阔步谁能断?

春风翻滚,

九天明澈云淡。

回首往昔交流,寄诗'梦遇又言志'元旦与君暂别'沁园春'题照红心欣献。国际悲歌激昂壮烈,男儿青春焕。依依挥手,五洲沙场相见!王与共同战斗三年的内蒙兵团战友分别,还记述了他们之间诗词唱和的情景,虽然词中提到的梦遇元旦沁园春题照等诗词已经不可能再见,但从词中可以看到内蒙兵团知青间活跃的诗词创作概况。
   

 三、知青诗词更多的是记录当时的生活情况
    上山下乡的生活情况,必定成为知青创作的主要题材,事实上,现在在网上、出版物中或其他媒体中,能够寻找到的知青诗词,也大多以这方面的内容为主。
    如下乡到黑龙江林场的天津知青李金明,在1972年5月的一首《雨中嫩江》诗中,这样描写了知青小城寻醉的情况:

寄身塞北又经年,

寻醉边城酒肆幡。

独步街头唯寂寞,

冷风细雨透衣寒。

雷声隐隐阴云重,

春汛迟迟沙岸宽。

当信潮期终有信,

收拾行李待归船。

冷风细雨中,作者依然期盼收拾行李待归船。 他1971年夏写的《晚归偶记》说:

蔽窗北望晚霞明,

 树影婆娑弄葱茏;

患难凭谁说苦乐,

 原来风景在心中。

是一种下乡边疆的无奈和达观。
    王斌本在《无题》(一九七七年八月十七日)中曰了一次:

灵犀顽石经锻炼,

风雨青梗未假天。

形成骨肉有性格,

造就肝胆亦儿男。

空居观园空游戏,

曾在凡间曾贪欢。

不堪尘怿乘风去,

忠诚赤子泪潸然。

作者自注:读《红楼梦》后,评宝玉,吟成一律并自励。知青当时可读的书籍很少,内蒙知青不但把当时还算禁书的《红楼梦》带到连队,还在阅读中从宝玉身上吟成一律并自励,真是太富有想像力了,真是奇人奇事出知青,但不知自励的方向是返城还是扎根?这也是知青生活的一个新鲜内容。四、体现了边塞诗的风格。
    知青上山下乡的地方,多在祖国的边疆。这里曾经有过烈士金戈铁马般的战斗生活,也有过军卒屯垦戌边、守卫边疆的壮歌,还有过朝廷罪犯流徙边疆的悲惨历史,因此形成了中国诗词中一个独特的篇章和题材----边塞诗词
    知青下乡后创作的许多诗词,就其风格而言,无意中发扬了这种边塞诗词的传统,也为新时期边塞诗词创作增添了浓厚的一笔。这里介绍一下李金明的《欧肯河记事十二首》,这些诗词根据作者所言,是写于一九七零至一九七三年期间。诗前,作者有序为:欧肯河源于大兴安岭深处,蜿蜒曲折流入嫩江。两岸沃野连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风景秀丽。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欧肯河农场知青生活,几多艰辛困苦,又几多情愫绵缠。随笔记之。这些诗词可以看出知青生活的端倪,反映农村生活的多彩,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边塞风格。
    其一 路 遇
    菽麦青青到垅头,
    几人刈草几人收。
    相逢野径不相识,
    惊诧蛾眉一注眸。

 其二 夜 归
    冰雪寂寥寒夜深,
    归途漫漫两喑喑。
    停车欲语迟开口,
    留取怅然孰记心。

 其三 听 箫
    箫声呜咽雪绵绵,
    苏武牧羊夜未眠,
    得旦可知离恨苦,
    有谁听罢泪涟涟。

 其四 夜 耕
    犁堑长长不见边,
    机声震耳却催眠。
    春耕最是夜耕苦,
    困顿难熬睡往还。

 其五 白 桦
    雪原漫漫路无垠,
    大块晶莹羊脂新。
    独有临风白桦树,

 其六 夏 泳
    百曲千回甸草缠,
    密插岸柳蔽清澜。
    暖沙细软留身印,
    笑怕激流恋浅滩。

 其七 春 花
    屋后春山涂绿涛,
    最怜曲径隐风骚。
    山丁欲落梨花雨,
    芍药夭夭羞碧桃。

 其八 雪 夜
    小站孤灯或灭明,
    北风搅雪夜零丁。
    半炉残火乞身暖,
    围坐沧桑听老兵。

 其九 沙 暴
    黑云骤起乍心惊,
    瞬转混沌忽眼盲。
    沙卷狂风天地动,
    铁牛摆道麦田横。

 其十 醉 酒
    木耳丰肥炒蛋黄,
    茶缸漾酒竞疯狂。
    面红身热不知醉,
    谁哭当歌谁断肠。

 其十一  伐木
    新缆旧斤长锯弯,
    爬犁碾雪进南山。
    百年柞树双围抱,
    如剪薪秸斫伐还。

 其十二  狼群
    榛丛掩路夜苍茫,
    忽有幽灵闪绿光。
    调正车头灯照处,
    风吹草低现群狼。

 

五、知青诗词创作的特点
    1、知青古典诗词创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知青上山下乡后的生活和思想,除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咏外,更多的是对当时生产劳动的描述和对艰苦生活的哀叹。有的已经从批评的角度开始评价上山下乡运动,询问今后知青的出路,是知青问题探讨的先声。
    2、诗词是知青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许多知青通过古典诗词创作加深了友谊,建立了感情,特别很多从不同地区下乡在一起的知青,通过诗词创作这一共同爱好,形成了历久弥新的战友之情。
    3、应该承认,那个时期知青诗词创作,基本上不太严于格律。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厚今薄古之风的影响,一方面限于知青对诗词创作的知识了解不多所致。
    4、还有知青在创作古典诗词时,许多由于文化水平所限,太过于斟酌字词,而忽略了立意,所以格调不高。有的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高调的口号多于情感的寄托,所以,难以打动读者,引起共鸣。

注:文章转自《东北知青论坛》河泥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