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书自我反省300字:宣德金锅超一亿,那风磨铜真宣能值几个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8:58:52
这片文章很长,大家看看,其中有些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资料比较全,在引经据典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当然,文中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总之,仁智各见,多看看有好处!!作者:常华安


在大陆网络上看到几篇谈论宣德炉的文章,有篇说:宣德炉和其同时代的仿品,现今已很难分辨。另有篇说: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鉴定家公认为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悬案之一。阅后,令鄙人大感诧异。一九四二年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说:「古玩中以宣炉之鉴定为最易,、、通常以为难于鉴别者,只是未见真宣耳。」难道是宣德炉在大陆已绝迹了不成?宣德炉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使用材料,是同时代与后代任何仿、伪品所无法仿、伪的。宣德炉的特征,明明确确,清清楚楚,真伪间不存在任何灰色地带,不可能真伪难分,更不应该成为悬案。

宣德炉的制作年代与制作数量:

宣德炉的原铸作数量,有谓有五千多个(注3),亦有谓共一万八千个左右;姑不论何者正确,一九四二年以后的研究者皆同意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的见解,认为宣德炉仅于宣德三年铸作,宣德四年以后,因”风磨铜”已用罄,即未再行铸作(古人以为宣德三年至十年,年年均有铸作)。宣德五年以后,即有仿、伪品出现,第一个仿制人可能就是曾参与宣炉制作的原工部官员吴邦佐;以后越铸越多,成为中国古代仿(伪)制数量最多的铜器,甚至连一些与宣德炉毫不相关的民间制铜器、珐琅器。亦因伪称宣德年制而受到一些大博物馆的青睐与珍藏。宣德五年以后所铸的炉,不是仿宣即是伪宣;仿者打出自己的名号所仿制的炉,如甘文堂、水云居、风月侣等;伪者伪称宣德年制而不打出自己名号所伪制的炉。


宣德炉大量消失的原因:
宣德炉在清代已被视为稀世珍宝,一九四五年后,已成无价珍宝,有钱也买不到了。其突然消失的原因,鄙人在史书中发现乃明末李自成的销毁。据【明史】卷三百九载:「自成至,悉镕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宣德三年所铸的宣炉,大部分存放在北京的宫中、府邸及附近庙宇之中;经此浩劫后,「百无一存,存者亦多损缺」。一九四二年,缺乏资源的日本占领军,利用日本宪兵队的威势,迫使北京居民「将家中所有铜制品(铜烛台、铜香炉、铜门环、铜锁等)一律缴出奉献,不得藏私」,以供日军制造弹药。经此二度浩劫后,可说是已千不一存了,赵汝珍大师珍藏的宣德炉,想必已遭日本人的毒手矣。

真宣寄身何处:

目前海峡两岸知名博物馆中收藏有宣德炉的有:

一、 台北故宫四个朝天耳炉

二、 北京首都博物馆一个朝天耳、蹄足炉

三、南京博物院一朱砂色象鼻耳炉(本文拟对此炉从造型与皮色加以鉴定

以上六个宣德炉均非明朝宫中遗物。北京首都、南京博物馆(院)的系一九四九年后得自民间;而台北故宫的四个亦应系清乾隆时得自民间,极有可能就是和珅被抄入宫的那四个铜炉。这六个铜炉造型有几个还相当优美,但是否即为真宣,不禁引起鄙人的兴趣,想要加以检验,以明真伪。


宣炉造形古朴典雅,表现了中国人抽象美学与单纯概念,这是具象繁复的炉款所无法比拟的。欣赏宣德炉就跟欣赏维纳斯雕像一样,会不会欣赏,得看您有无美感。美感强的人会觉得宣炉造形很美,欠缺美感的人觉得是破铜烂铁。其制作规矩匀整,方圆适度,显示了中国人高超的铸造工艺技术,诚如出自鬼斧神工者也。换言之,宣炉不但是艺术品也是高精密制品。宣炉的造型有数十种,每种造型均经明宣宗「御定器式」后,「付外照册施行」。但是后来并未留下图样与尺寸,现代人已无法依造型来检验真伪了。反之,只要吾人先依其它特征找出真宣,即可据之以检验相同造型的真伪了。


宣炉是中国第一次用黄铜所铸造的铜器,其主要原料是暹逻进贡的”风磨铜”,这是一种天然黄铜,再加倭铅(锌之古称)、红铜、锡及水银等三十多种原料,经过十二次的冶炼(最少六炼),每斤(十六两)原料只得四两成品,其铜质之佳,空前绝后,以手叩之成金石之声,任何他器不能比拟;以手握之有压手之感,其比重与黄金相似,一些世俗及宵小之徒,怀疑是纯金所铸,每每挖凿底部取来检验,此乃所谓的「凿底厄」。

宣德炉的特征之一:重量

重量为鉴定宣德炉的一种既简单又可靠的方法,兹举例如下:

一、台北故宫有一朝天耳炉,高10.2公分(耳高3.2公分、体高4.6公分、足高2.4公分),口部直径13.7公分,重量1.632公斤。

二、某民间收藏者有一蚰龙耳炉(又称蚰蜒耳炉,蚰蜒系一种类蜈蚣的多足爬虫,以弧形行进,故名),高6公分(体高5.2公分、足高0.8公分),口部直径10公分,外加铜厚0.5公分,共11公分,重量为1.6公斤。

以上述二例为准,某民间收藏者有一造型相当优美的戟耳炉,高8.3公分(体高7.5公分、足高0.8公分),口部直径11公分,重量为1.5公斤(颜料色皮)。故单从重量,吾人即可鉴定此一戟耳炉为伪品。


宣德炉的特征之二:皮色

宣炉的原料有三十多种,故其皮色与锈色颇有变化。明天启年项子京在『宣炉博论』中,依据老铸工的说法,记载了三种不同的表皮加工方法,分述如下:

一、颜料色皮:如仿宋烧斑色、仿古青绿色、枣红色等;这种工艺是一种中国本土自行发展的技术,其工序为:「器成之后,复以青绿、朱砂诸色,用安澜砂化水银为汁,调诸色涂抹炉身,令遍,入猛火,次第敷之,至于五次,则青绿之色,沁入炉骨,复以白蜡镕化烘溃,炉身擦以棕帚,揩以布帛,则内外青绿朱砂斑垤起,即以利刃剔之,亦不遽去。」

二、鎏金、渗金色皮(此处之金系指黄金):其制作方法为:「先以水银和法药熏染入骨,复以赤金制铄成泥涂之,炽火炙逼,沁入炉身,其赤金色自浅淡以至深浓,次第熏染,十有余次,然后金光灼目,宝色腾眸。」宣炉的鎏金有三种,即「覆祥云」,流耳、腹以上;「涌祥云」,流腹、足以下;「金带石榴炉」,流腰、耳、口径,用番磠砂点作朱砂斑者。「渗金」,用赤金作屑,炼镣七次,水银熏擦入骨,作雨雪点子。

三、金属本色色皮:「凡宣炉本色有三种流金(此处的金系指铜金而非黄金):仙桃色、秋葵花色、栗壳色」;【宣德彝器谱】(三卷谱)亦有:「有流金单傅本色如蜡茶、藏经本色亦大雅」之记载。但【宣炉博论】与【宣德彝器谱】(三卷谱)中却未说明此种鎏金工艺的材料与工序。明万历年,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此种工艺系以「水银浸擦入肉,熏洗为之。」明崇祯年: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上说,系以「番磠浸擦熏洗所致」;近年来,有人认为系一种珐琅工艺。由于这项工艺已失传,关于这着色技术的具体操作,学术界仍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结果。经过这种工艺加工后的表皮,就像鎏上或镀上一层深浅不同的黄铜,不会脱落,但会磨损。故它应该不是珐琅工艺或鎏金(如为鎏金或珐琅工艺,则时间久后,皮色会脱落),似乎以高濂在【遵生八笺】上的说法较为可信。至于此种工艺失传的原因,可能与工匠发生「水银中毒」有关。由于这种本色皮色的加工技术,一直未被民间的伪、仿者掌握,故刘侗说:「宣炉惟色不可为伪」,吾人所见的伪、仿制品,其皮色不是颜料色皮,就是鎏(黄)金、渗金或无皮色加工。

宣炉本色有几种?

【宣炉博论】上说「凡宣炉本色有三种流金:仙桃色、秋葵花色、栗壳色」;【帝京景物略】上说「色五等: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藏经纸色」。二种不同的说法,何者可信?鄙人以为在明朝后期之人将宣炉本色分为五等时,市场上已有伪品出现,古人不察,将之加入一起分类,并将这些浅色的伪宣的皮色,称之为「末代色」。事实上,宣德炉仅于宣德三年铸作了一次,所谓的「末代色」均系伪品。故宣炉本色,应以【宣炉博论】上所说「凡宣炉本色有三种流金:仙桃色(藏经纸色)、秋葵花色(褐色)、栗壳色」较为可靠。同样是栗色,亦并非完全相同,不同炉所炼出的栗色亦会小有不同。【沈氏宣炉小志】载:栗壳、茄皮二色铅(即锌)三分,棠梨五分铅,藏经纸、水白二色铅在三、四分间。色之不同只不过是含锌量稍有不同,以致颜色略有深浅。明代初期的人,可能偏爱深色,故宣炉以深色较多。一九九七年版【中华国粹大辞典】载:据分析,宣炉含锌量达36.4%;但不知研究的是何种本色的宣炉,是真宣?或伪宣?

宣炉的皮色,虽然有三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但似乎是所有的炉、鼎均在脱模后先用杨木桴炭磨光,再由工匠精心制作「金属本色」色皮后,再在「本色」色皮上或着色或鎏金、渗金,最后打上一层白腊。故,此种「本色皮色」的有无,亦为鉴定宣德炉的一种简单方法。高濂说:「蜡色可爱」项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跃于肤里之间」;刘侗说:「其色黯然,奇光在里,望之如一柔物,可挪掐然,迫视如肤肉内色」。这三位前人所赞美的色就是指这种本色皮色。从项子京的描述中,我们知道这种本色皮色并非单调无变化,与底色相同的单色,而是有「玉毫金粟跃于肤里之间」,有深浅变化的皮色。这种深刻的观察与描述,为「本色」立下了见证,使现代人能据之以分辨真伪。


宣德炉的特征之三:锈色

宣炉除铜锈外,尚有锈斑七种,分述如下:

一、朱砂斑:系一种铁锈,红锈之色如朱砂而成斑片者谓之朱砂斑。仿朱砂斑者则以漆调朱砂末涂于器上,干固后亦与真者无异。宣炉的朱砂斑有三种:大片者曰红片,点者曰红斑,长丝者曰红丝,均极难得。古人误以为朱斑乃受人血气侵染而成。

二、朱红斑:亦系一种铁(红)锈,其斑点为朱红色,较朱砂斑更鲜红。

三、葡萄斑:斑点为深紫类葡萄色,多系红锈变黑类紫色耳。

四、石青斑:即深绿色的铜锈斑。古人误以为「铜入土千年青,入水绿 。

五、石绿斑:即墨绿色的铜锈斑,较石青斑色深;这种墨绿色亦有深浅之分,深者近似黑色。此种墨绿色的铜锈斑为宣炉所独有的一种锈色,此亦为鉴定宣炉的一种方法。但并非所有的宣炉均有墨绿色的铜锈斑,有者当然就是真宣,无者就需以其它方法鉴定。

六、淡蓝斑:似石青斑而淡做蓝色,经常与石青斑一同出现,此可能亦为宣炉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七、黑漆古斑:系银或锡之锈色。宣炉上的黑漆古非完全光滑的黑色,故其应为锡锈(银锈则较黑亮)。仿黑锈多用古墨同调,或将器物熏黑或烤黑后再敷漆。一九九二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出版的【实用中国文物珠宝钱币鉴定】中说:「宣德炉是日用品,传用日久以后其品表面上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锈色,称为传世古,即使用水煮和洗刮都很难去掉。」但不知其所说的「坚硬的黑褐色锈色」究竟指的是石绿斑或黑漆古斑?如果是黑漆古斑,则不会使人有「坚硬」之感;如为石绿斑,则不应称之为传世古。鄙人认为「坚硬的黑褐色锈色」可能系「坚硬的黑绿色锈色」之误,传世古(黑漆古)可能系石绿斑之误。

以上七种锈斑中,仅石青斑、石绿斑与淡蓝斑垤起,其余则不垤起。有些宣炉研究者分不清「斑」与「斑色」的区别,甚至误以为「斑」乃「斑色」的简称。一九二八年邵锐在【宣炉汇释】中将上述七种锈「斑」解释成系以各种颜料点染而成的「斑色」,惟独对「淡蓝斑」,因在宣炉的使用材料中找不到可点染而成「淡蓝」色的材料,只好含混解释。他又说朱砂斑「能增生新斑(此斑,锈斑也)」,这就是因为邵氏分不清「斑」与「斑色」的区别,所造成的错、乱。看来,邵氏所收藏的那五十多个铜炉应该没有一个是真宣。「斑」,就是「斑片状」的「锈斑」;「斑色」,就是「斑点状」的染色。两者颜色相似但是形状与形成原因不同。明代中期,有些人在「本色」上,重加烧斑,套以「朱砂斑」等五彩斑点(此斑,斑色也),这是对宣炉的一种蹧蹋,当时的人称之为「烧斑厄」。明代后期,有些人为了除锈而将宣炉磨治一新,致将「本色」皮色也磨掉了,此乃所谓的「磨新厄」

古人不明铜器上各种锈色形成之原因,除了附会出一些令现代人引为笑谭的形成原因外,甚至还争论何种锈色高贵。有的认为:褐色为上,水银黑漆为次,青绿又次之;有的认为:铅色最下,朱砂班次之,褐色胜于朱砂而不如绿,绿不如青,青不如水银,水银不如黑漆。

有人说宣德炉由于有「皮色」罩在铜体之外,隔绝空气,故不会生锈。持这种见解的人可能不知宣炉的「皮色」亦系黄铜所制作。事实上,宣德三年所铸造的宣德炉可能在明朝中叶候已陆续产生锈斑,古人在「可爱」、「大雅」的「本色」上「烧斑」或「磨新」,其真正的原因可能就是要防锈、除锈。

传说:宣炉的成份(不含皮色)中含有黄金、白银;也有人说:风磨铜中含有黄金。然从宣炉的七种锈斑中,吾人可推知,宣炉中应无白银成份;但由于黄金不会生锈,宣炉是否有黄金成分,尚待检验证实。

宣德炉的特征之四:款字、炉色

现存的宣炉,其款字均为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用的是「台阁体」,「书极遒劲」,「婉丽」「端雅」,「字完整,地明润,与炉色等旧」,「与炉身等色」。此亦为一种鉴定宣炉的方法。台北故宫有一宣炉,其款字中的德字未作讳省(发现后已特加修削以替代讳省,修削时,凿损笔画两处),但该炉的款字完整清晰,婉丽端雅,印地上的皮色「与炉色等旧」,「与炉身等色」,故它是一件真宣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总结:

综上所说,宣炉的鉴定方法有下列四种:

一、重量鉴定法

二、皮色鉴定法

三、锈斑鉴定法

四、款字、炉色鉴定法:这是古人所使用的鉴定法。鄙人认为单从款字即可加以鉴定。字款应该是出自大书法家、翰林学士沈度之手。凡款字不端秀,大小不一,上下、左右偏旁不匀称者,皆非真宣。当然宣炉上的字款较沈度平常写的字开展,这是便于铸、刻所做的调整,加上刻工之不同,差异性更大,以致从宣炉问世以来,无人知道宣炉上的字款究系何人所书。但如将真、伪宣同置一处,书法家可从书法的优劣分辨真伪,笔迹鉴定家可从笔画或运笔习性鉴定真伪。

依上述四种鉴定法中任一法鉴定为真者,依其它方法鉴定的结果亦必为真。反之,亦然。上述八件铜炉中,能通过上述四种鉴定法者,仅一件,即蚰龙耳炉;能通过三种鉴定法(不含锈斑鉴定法)者,仅一件,即台北故宫那件德字未作讳省的朝天耳炉(单面图片中可见石青斑、淡蓝斑);其余的则无法通过四种鉴定法中任一种鉴定法。换言之,即不具宣炉的特征。

两个真宣炉特征如下:

一、 重量均为1.6公斤左右;一为1.632公斤、一为1.6公斤。

二、 皮色均为栗壳「本」色,又称黄黑色或深杏黄色或深蜡茶色,为十二炼铜。

三、 款字婉丽端雅,有唐人法度,应该是翰林学士沈度之手笔;印地上的皮色「与炉色等旧」,「与炉身等色」。

四、 均有石青斑与淡蓝斑;一呈片状,一呈点状;石青斑与淡蓝斑可能系宣炉常见的锈色。

五、 均有「本色皮色」加工,「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跃于肤里之间」。

蚰龙耳炉与朝天耳炉均系专供皇帝与籓王使用之炉款,制成后有一级品、二 级品(有砂眼及未作讳省)之分,一级品留宫中,二级品始分赐籓王。据鄙人观察,上述两个宣炉,均应系明籓王府的遗物。兹将两种炉款简介如下:

蚰龙耳炉仿宋白定,惟将底座由原「圈足」改作「飞出足」。明工部奏日:臣谨按蚰龙耳款出定瓷,式最大雅,而炉口微浇薄,名灯草边,足近下稍飞出分许,更佳,当为诸炉之冠。其以朴素圆弧握把象征龙身,炉身的线条宛若半截葫芦般简洁利落,其沈稳大雅的造形,有如维纳斯等美妇腰身般柔畅甘美,玲珑有致的曲线,令人久视而不生厌,可说是历久弥新的款制,故能成为宣宗书房内御用炉品,亦以之分送诸王府。

【宣德彝器谱】(三卷谱)与【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谱)中有:大率宣铜诸鼎炉之品,当以鱼耳彝炉为最。鱼耳炉与蚰龙耳炉究竟何者最美 ? 这是个见仁见智问题。依二十卷谱的记载,似乎工部官员认为:蚰龙耳炉未修改前,鱼耳最美,修改飞出足后的蚰龙耳炉则为诸炉之冠。

朝天耳炉又称冲天耳炉或乳炉,此耳只用以搭配乳炉。本炉仿自宋官窑,朝天耳寓有崇敬上苍之意,最适于祭祀用。明末方以智认为:香炉蓄火,莫如宣炉;乳炉最宜,鱼、戟、蜒耳、象鼻兽面皆佳。

附论:评宣德炉谱内容的真伪

三卷谱、八卷谱与二十卷谱所谈者均为同一件事,即宣德三年铸炉事。三者中,最多只有一份为真,也有可能全都为假。经比对后发现,【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谱)中之图形与真品相似而不相同,有些数据与三卷谱雷同或差别不大。鄙人以为二十卷谱系伪书,可能由前工部官员如吴邦佐等凭记忆及一些书面数据所书。只有曾参与宣炉制作的原工部官员才能画出与原图近似而又不相同的图样,由于他们掌握的书面数据有限,凭记忆及印象的结果,缺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宣德鼎彝谱】(八卷谱)也是本伪书,可能出自帮闲文人之手,参考价质不大,其主要目的可能在替伪品做掩护。【宣德彝器谱】(三卷谱)极可能是份抄自明工部的官方文件,内有珍贵原始资料,如卷中载:「蚰龙耳中彝炉、、、炉口微薄而琢方,足近下稍飞出分许。」「其外,有流金单傅本色,如蜡茶、藏金本色亦大雅。」等记载均为正确数据。但有部分内容与实际不符,如鎏黄金数量没有记载的那么多,可能之原因乃三卷谱可能系用料未遭明宣宗「裁减十分之二」前之原始计划,被「裁减十分之二」后,祇得少鎏。也有部分内容遭到篡改,如炉的尺寸均偏大但重量却都偏轻,又有些皮色、数量可疑。篡改者可能系伪宣收藏者也有可能系伪宣制造商,其篡改原因可能系其收藏的炉或其制造的炉无宣炉的重量与皮色。

三卷谱、二十卷谱二者之间,雷同之处不少。三卷谱可能系未裁减十分之二前的原始计划,执行过程中,难免有所修正。二十卷谱可能系实际执行后的非官方记录,缺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且有部分疑遭到后人增减,但仍可补三卷谱之不足。参阅时,宜以三卷谱为主,二十卷谱为副,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