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开纸尺寸:中华佛学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13:15
晨钟暮鼓——佛门仪轨详解(2)

编辑:芊芊随风来源:香港宝莲禅寺发表时间:2007-6-18 14:28:20阅读数:455        

  4.挂单和贴单

  在夏安居和冬安居以外的时间,即每年阴历正月十六日到四月十四日的三个月内,七月十六日到十月十四日的三个月内,僧人们可以带上自己的衣单行李和戒碟等外出云游,到四海丛林“挂单”,即暂住的意思。这些僧人,被称为云游憎、行脚僧或挂单和尚。 正月十六日以前,准备外出云游的僧人即向寺院所属堂口的负责人请假。再由监院、知客、‘维那等开单注名,呈方丈审阅。十六日,请假僧即收拾好衣单行李,分别向方丈、客堂、禅堂、僧值寮及有关师承告假出堂。本堂口的僧众都来帮挑行担,礼送出山门。

  云游僧到丛林挂单,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他先将衣单放在客堂门口的左边,然后起左脚跨过门槛,坐在靠左墙的横凳上。在等待客堂来人时,可随时看到自己的衣单。如果衣单是放在客堂的右边,则依例反之。坐的姿势,是将双脚在前成八字形。若知客师不在,当由一位照客去请。知客师一进门,挂单僧便站起来合掌行礼,向堂中佛像顶礼三拜。在第三拜起身时说:“顶礼知客师!”通常知客师即答:“问讯(合掌)好了。”他又在佛像前一拜,然后坐回横凳上。知客师询问他的名字,剃度师、戒和尚的名字,出家、受戒的寺院,最近的行止及许多应该了解的问题,以消除他是否是一个善良、真实比丘的任何疑点。若他回答不得体或支吾其词,知客师就要求看他的戒碟,进一步辨别真伪。

  知客师询问毕,再问这位云水僧以后的打算。如果他只住一两夜。便说“打扰常任”;如果他希望住一段时间,便说“亲近常住”。最后送单,知客师便领他到云水堂。

  到了云水堂,云水僧先将衣单放在堂外,再进堂内对佛像问讯或顶礼,作为向云水堂的寮元示敬。然后转身合掌送知客师到门口。见过案元后,云水僧即被领到家房。这里沿墙架设着铺位。云水僧按其龄被安排到一个空着的铺位上。年轻僧人住东边,年老僧人住西边。

  住云水堂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愿意住多久就可住多久。但必须符合规约:每天早晚随众上殿、过堂,并由寮元率领坐禅。其余时间,只要得到寮元的允许,白天也可以外出。如果云水堂住满了僧人,客堂外即挂上“止单”的牌示。云水堂能使僧人以极少费用云游四海,听高僧说法,参加最好的禅七或佛七。他们住在这里,犹如行云流水般无定,有时住几天半月,也有住几月数载的。而他们的名字,却不会登记在号簿内。这样无限期的留住,’叫做“挂海单”。若云水僧犯了丛林清规,则必须令其离开寺院。

  挂单僧在云水堂住了一段时间或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愿意长住这些寺院的,根据本人的口头申请,寺院多方审查,认为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禅堂,名为安单。此后,他就是寺院的清众,随同大家一起结夏安居。

  一般丛林都从四月一日入夏,锁云水堂,不再新接纳云水僧人,七月十五日以后又开堂接众。从十月一日入冬,又锁云水堂。丛林安单也分夏冬两期。夏期安单一般在四月上旬进行;冬期安单一般在十月上旬进行。

  安单最后要举行仪式,这种仪式叫做“贴单”,即正式公布寺院执事及常住人员名单。贴单依例于四月十四日和十月十日举行。知客与维那事先将全寺院人员按序职高低和戒腊长短开具清单,呈与方丈审阅。阅后无误,即命记录用红纸条写成贴票。每张贴票都是四个字,上两个字是职序,下两个字是法名。

  贴单之日,斋堂门前挂方丈手渝的“贴单法”牌示。早粥后,副寺、维那带领僧众到方丈展具顶礼三拜,迎请大和尚到斋堂。大和尚拈香升座,维那领唱《香赞》毕,由大和尚说法,然后下座贴单。先贴东边,后贴西边。然后,又往禅堂贴单。贴单毕,僧众一齐顶礼,送大和尚回方丈。

  下面抄录四川一处禅院斋堂的贴单顺序(略去重复的各职及所有法名)

  东序:都监 维那 知寺 库头 监收 殿主 钟头 鼓头 巡照 悦众 烧香 衣钵 记录 香灯 圣僧

  西序:首座 西堂 后堂 堂主 书记 藏主 参头 知客 典座 饭头 贴库 碗头。僧值 知山 水头 监修 知产 香灯 侍者 门头 知檀 印刷 知浴

  禅堂贴单,一般是按执事大小、戒腊先后为序。凡单条上有名字的,都是丛林和掸堂的常住成员。

  5.管理常规

  一座丛林,僧众多则数百人,少则数十人;一座子孙庙,僧众一般也是二、三十人左右。佛教寺院作为社会上一种特殊的机构,其内部的佛事活动、经济收支、僧众安排和生活管理等,千头百绪,事情繁杂。从唐代马祖建立丛林、百丈制定清规以来,寺院都有自己独具的管理办法,订立了许多相应的规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办法和规约,有的寺院在继续施行,有的寺院已作了相应的修改或大大简化了。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寺院管理常规,现着重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1).普请

  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实行“普请法”,即普遍邀请禅众劳作的制度。规定寺院僧众,无论职位高低,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求生活的自给。普请亦称.“出坡”,凡耕作、收获、打柴、采茶都实行普请。只如四月佛诞摘花,六月晾晒藏经,平时斋厨摘菜,节前寺院扫除等也实行普请。现代丛林寺院,多兼宗教和旅游功能,管理制度健全,分工细致,普请已渐减少,或偶一为之而已。

  (2).计岁

  计岁为过去丛林年底的会计报告。计岁原行于岁末,由住持审查各种簿册,也叫算帐。当代丛林的财经管理更加细致和科学化,经管财会帐务的僧人,除按时做好年终财务报告外,每月还要举行一次。由住持召集“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及有关人员,在方。丈客堂对上月的财务报表当众公布,予以通过。

  (3).肃众

  肃众即是对僧众违犯清规的处分。按规定,清众中生事违规者由维那检举,抽下挂搭衣物,摈令出院,以安清众。或有所犯,即以杖责之,并集众烧毁衣钵道具,从寺院偏门遣逐出去,以示耻辱。后来对于三业不净、不可共住的禅僧也以香板相责,并令迁单摈出。在《清规》中还明确规定肃众办法,除刑名重罪例属官厅处置外,若僧人之间自相干犯,都以清规律之,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捶摈,轻则罚钱、罚香、罚油,并且出榜公布。对犯清规而摈出寺院者,还要将摈条张贴于山门,鸣大鼓三通,以杖轰出,称为“击鼓迁单”。

  当代丛林寺院不实行体罚。犯了轻戒,可采取不同的仟悔法;犯了重戒,可逐出本寺院或开除僧籍;若干犯国法,则由国家司法部门处理。


  (4).榜状牌示

  榜状牌示为丛林行事通知的方法,通常有知单、贴榜、书状和牌示等。如方丈招待首座或远采尊宿等赴茶会,都开列名单,由侍者通报,叫做“知单”;方丈、监院招待大众茶汤,采取贴榜的方式传达,叫做“贴榜”;首座招待大众茶汤,采取书状的方式传达,叫做“书状”。丛林寺院自古最重茶礼,有“谢茶不谢食”的说法。对于丛林行政性的通知,则用挂牌的方式传达,叫做“牌示”。挂牌的地点随各种行事而不同。如结夏、请职、贴单、普佛、剃头沐浴等大多数牌示都挂斋堂前;上堂、传戒等挂大殿前,起七、解七等挂禅堂前;升座、免礼等挂韦驮殿前。这样,使寺院的行事形成规范,一目了然。


  5).规约举要

  丛林寺院除遵循以《敕修百丈清规》为主的清规外,在《禅门日诵》上,还载有许多要求僧从遵守的要则、警策、训诲文等。其中,传为百丈禅师制定的《丛林要则》二十条,为丛林清规制度作了简要、通俗的说明,也是许多老修行一生中恪守的信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要。

  待客以诚实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平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此外,各地丛林寺院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订有《丛林清规》、《入众须知》、《共住须知》,各堂口还分别订有《客堂规约》、《僧值规约》、《禅堂规约》,禅堂又订有《进堂法则》、《当职法则》、((坐香法则》等。形成了一系列由上而下,有纲有目,有面有点的规制网络。现将四川著名禅宗丛林宝光寺的《禅堂规约》和《戒堂规约》列举如下:

  禅堂规约

  夫马祖创立丛林,百丈继以清规,务在安定学者之身心不得放逸,而后能究明已躬下事,至悟法源底。方可续佛祖慧命,以终正因行脚之志。无奈正像以往,法当末运。圣 贤隐而不作,愚劣滥厕僧伦;以丛林为游食之场,视清规作泛常之事;欲使佛祖慧命不危不绝,讵可得哉:凡正信参学之士,见闻及此,必痛心惊惧。吾侪于斯,切莫随于流俗,以至道业荒芜。急宜恰遵规训,始得己躬事办。约有数条,开列于后:

  一、凡上堂小参,各搭衣持具,齐集法堂,次第而立,不得参差。违者罚。

  二、钟板错.乱,必当巡寮;引、鱼错乱,跪香;散香落地,参堂;一切犍椎参差者罚。

  三、无事窜位,言谈语笑,粗皮旷野者罚。

  四、坐香不到及失误,巡香散香合罚。

  五、不顾本参,乱逞机锋及出坡不随众者罚。

  六、堂中出入,次第而行,威仪齐整,有失次序者罚。

  七、大小事务,不白执事;堂中出入,不遵规谏者罚。

  八、经行纵横,语言戏舞及草履作声者罚。

  九、闯静惊静,静中戏笑,东张西望,翻眼弄皮者罚。

  十、巡香被警策,以公报私,故打者罚。

  十一、二策昏沉如故者,立参;三策如故者,跪参;倘故纵昏沉者罚。

  十二、私行向外,不着袍子,窜察吃烟,闲谈杂话者罚。

  十三、盗取堂内银钱、衣物等件,重则烧单,轻则答罚。

  十四、失物等项,捡者当白职事,原交失者认取,私自隐匿者重罚。

  十五、小恙给假三日,重病出堂调养,慎无妨众,违者罚。

  十六、制期未满,不许出堂。出堂及私应经仟者罚,私逃单者挂牌。

  十七、除客、病外,私造饮食,司职不尽职者罚。

  十八、有事他出,归期违限者罚。

  十九、破根本大戒者不许共住。

  二十、谈论国事,心游世俗者不许共住。

  二十一、私自化缘入己,错昧因果者不许共住。

  二十二、私收徒众及破和合僧者,不许共住。

  二十三、恶口骂詈,交拳撕打者不许共住。

  二十四、有犯请规,不遵议罚者不许共住。

  以上条约,各宜遵守。如有违犯者,决不徇情。切宜珍重,凛之慎之。


  戒堂规约

  夫先圣建丛林设戒坛者,原为接引凡流而入圣域也。昔释迦如来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广制学处,兼制沙弥一切仪则。严净毗尼,住持正法。今缁侣荷蒙佛恩,获成僧相,形质虽异于俗请,动止还同乎白衣。是以出家正要,戒行为先;受戒正缘,威仪为本。欲沾三坛戒品;必假引礼提携。体如来正法久住之根源,遵佛祖继续僧伽之命脉。必须坐作进退,命行则行;出入往还,命止则止。排班列序,次第舒徐。不得错后差前,左顾右盼;身不庄重。意不至诫。务须日习威仪,夜勤礼拜,自此道念增长,不可循俗越法。所有条规,逐一开列于后:

  一、堂中集众鼓响,俱要搭衣持具,威仪齐整,在堂听候引礼师吩咐。违者罚。

  二、几老戒新戒,堂中出入,俱要依引礼师吩咐。如不遵者,罚跪香三注、《大悲咒》一百二十遍;执拗不受者,许引礼白方丈,客堂摈出,不许共住。

  三、老戒新戒,见引礼师当生恭敬心,勿生我慢心。违者罚。

  四、堂中止禁板响,俱要归单养息,或看律仪、或礼佛方可。如不在堂者,罚跪香一炷。

  五、当值监值,当期不行,重当一日。如不遵者,罚跪香三注、《大悲咒》一百遍。执拗不受者,许引礼师重责。

  六、行须缓步、语要低声;轻手揭帘,须垂后手。违者罚。

  七、堂中不得交头接耳,闲谈杂话,兼去茶炉灶前坐立,有碍正事。违者重罚。

  八、无事不得告假出堂,借事闲游,耽误正事。违者罚。

  九、无明气习不能止忽,须依引礼教诫。执拗不听者重责;斗殴串闹、失礼惊众者,许引礼白方丈,客堂逐出,不准受戒。

  十、求戒当学佛子,理宜三业清净,六根纯和。勿得吃烟吐秽,有污佛地。违者罚。

  十一、道路在近,常有居士观望。不得语笑喧哗,向日捉虱,故伤生命。违者罚。

  以上条规,各宜凛遵,勿得干犯。如有违者,决不轻贷。珍重珍重,慎之慎之。

  6.礼节仪则

  佛教制定了许多繁冗复杂的礼节仪范。据佛教戒律上说,佛教礼节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固然是夸大之词,但从目前寺院现状和僧人遵行的情况看来,佛教礼节的确是不少的。憎人从每天闻钟起床到上殿过堂、参禅念佛、行住坐卧,随时都在注意保持 自己应有的威仪,这是一般俗人所做不到的。

  敬师拜佛礼式

  佛教徒拜见长老高僧,礼敬诸佛菩萨,在不同的场合,为表示自己尊敬与虔诚的程度,有各种不同的行礼方式。这里包括了从简单的合掌到复杂的行十方礼。

  合掌 以两掌相合,十指相并,平胸端直,以表恭敬之态。若指掌不合,乃是心慢礼散所致,必须纠正。念佛、绕佛、唱赞、念咒时,均应合掌。

  问讯 以两手相屈,弯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两手拱举齐眉叫做问讯。《地持论》说:“当安慰舒额,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

  长跪 以两膝着地,先下右膝为礼。《神足无极经》说:“月天子即从座起,更整衣服,前下右膝,叉手长跪。”尼女体弱,佛叫长跪。 ’

  礼拜 即是五体投地,《长阿含经》说:“二肘、二膝、头顶,谓之五体。”礼拜时,必须并足(前距八寸,后跟距二寸)正身,合掌俯首,手牵袈裟,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以二肘着地,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足之敬,以头在地良久,方成一拜。

  顶礼三拜 即礼拜三次,表示尊敬。俗家两拜,是法于阴阳;佛家三拜,以表三业归敬。《智度论》说: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二业;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故以三拜为礼数。

  礼拜还有两种禁忌:一是拜僧,若这位僧人正在礼佛、说法、诵经、写经、饮食、漱口、剃头、裸身、大小便时不得礼拜。二是拜佛,若在大殿拜佛,不能见蒲团就用。因中间所设的蒲团,有的备上香之用,有的为主法者专用。一般人拜佛,可用靠边的蒲团,或不用蒲团就地而拜,这样更能表示对佛的恭敬。

  行十方礼 多在普佛、蒙山施食等法事中行之,是将问讯和礼拜相结合,形成一组连续的动作,向各个方位行礼的方法。

  展具礼拜 礼拜前先敷展卧具于地,全展开的称为“大具”。展开一半的称为“半具”,展开回摺的称为“田字具”。展成四招的称为“四摺具”,不展开的称为“一字具”,又叫随具。其中展大具是最隆重、最虔诚的礼节,展半具为大和尚礼佛所专用。

  拈香礼拜 拈香的方法是:在香案前把香点燃后,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拇指顶着香的尾部,执于胸前。再举香齐眉,放回胸前。先插右面,默念“誓断一切恶”;再插左面,默念“誓修一切善”;后插中间,默念“誓度一切众生”。插完后,合掌再默念:“愿此香花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若是燃檀香,即先用左手拈起一瓣,双手拇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其余手指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右手将檀香放进香炉。再用右手拈起第二瓣,如此交替,拈香三瓣。其观想默念与上长香相同。


  行住坐卧威仪

  佛教为了整肃僧团的威仪,要求出家弟子在行、住、坐、卧四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即“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对具体事例有以下要求:

  经行 西域地湿,叠砖为道,于中往来,如布之经,故名经行。《三干威仪经》说,有五处可经行:一闲处,二户前,三讲堂前,四塔下,五阁下。行的次序:比丘、比丘尼,塔缝衣的男、女居士,着海青的男、女居士,穿俗衣的男、女居士。打普佛时。斋主在法师前行。

  绕佛 围着佛像右绕(即顺时针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千圈,表示对佛的尊敬。绕塔也和绕佛相同。

  挂锡 原西域比丘,行必持锡杖,持锡杖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锡杖不得着地,必须挂在壁牙上,故名挂锡。后来称僧人所住之处为挂锡之处。

  燃灯 《僧祗律》说:燃灯不得淬入房,应先在外唱言:诸大德灯入。至灭灯时,亦不得淬灭,先以手遮灯,告曰:灭灯。众若默,方可灭。不得用口吹,当将筋歌烬折去之。

  喷嚏 《僧祗律》云:若在僧中嚏者,不得放身,应以手遮口,勿令涕唾污此座。

  剪爪 爪长,破戒之相。《文殊问经》说:爪许长一横麦,为搔痒故。

  剃发 发长,破戒之相。长二指当剃。

  小解 《毗尼母》说:不听于伽蓝内处处小便,当聚一屏猥处,若瓦瓶木桶埋地中,以物盖覆,勿令有臭气。《五分律》说,许将小便器入房中,密塞口,房外应满盛水。

  单跌坐 又名半坐,挂腿坐。其坐法是:先将衣服撩起,徐徐坐下。将右足放在左腿下,再将左足放在右腿下,即成单趺坐。

  结跏趺坐 又名满坐、盘腿坐。其坐法是:在单趺坐的基础上,再将右足提起,放在左腿上,即成结跏趺坐。又:膝上置竹板,双手放板上,称趺坐入定式;左手拿珠,右手数珠,口念弥陀,称趺坐念佛式;手结弥陀印,观照一切,心中无物,称趺坐观心式。

  卧法 以右手托右边耳朵,左手伏在左边膝盖,身向右侧,曲肱而枕之,名曰吉祥卧。在禅堂的广单上,无论多少人卧姿都是一样。卧时不准打鼾。《十诵律》规定:若鼾睡者,应起经行;不能者,屏处睡,不得恼众。《发觉净心经》有二十种睡眠过患:一懒惰,二身体沉重,三皮肤不净,四皮内粗涩,五诸秽浊,六饮食不消,七体生疮疤,八多懈怠,九增痴,十智慧弱,十一善欲疲倦,十二常趣黑暗,十三人不恭敬,十四票质愚痴,十五多烦恼,十六于善不乐,十七百法减,十八多惊怖,十九见精进者毁之,二十于众被轻贱。这对贪睡者无疑是一种鞭挞。

  每日行仪规范

  世人多羡慕僧人,就连宋朝的仁宗皇帝也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光耀;冬观雪领山川,蒲团暖坐。板响云堂赴供,钟鸣上殿讽经,般般如意,种种现成。”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僧人的生活是很紧张而清苦的,也是有规律和节奏的。他们每日闻钟而起,闻鼓而眠,笺响上殿,梆响过堂,月月如此,年年依旧。但是。僧人也和世人一样,只要热爱生活,一切都充满生机和乐趣。

  起床

  清晨五点钟,巡照僧敲响寺院第一次起床讯号棗照板。他边走边敲。围绕寺内一周,然后停在大雄宝殿的左前方、右前方和后方各敲一阵,把讯号传给禅堂的报钟。报钟响过三阵,又把讯号传给钟楼的大钟。大钟也是敲三阵,每阵三十六响,共鸣一百零八响,表示断除人生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头边敲钟,边唱偶,表示僧人对国家和对众生的良好祝愿:

  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肘。上机当今国王,大统乾坤;下资罕土长官,高增禄位。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幽十类之中,悉离苦海,五风十雨,免遭饥谨之年;南亩东郊,俱获仓箱之庆。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阵败伤亡,俱生净土。飞禽走兽,罗网不逢;浪子孤商,早还乡井。无边世界,永享康宁;远近檀那,增延福寿。山门清净,佛法常兴;土地龙神,安僧护法,父 母师长,六亲眷属,历代先亡;同登彼岸。

  洪钟三叩毕,鼓楼鼓声起。一阵鼓结束,僧值师开始围绕寺内巡签。二阵鼓结束,僧值师巡签完毕。三阵鼓声起,僧值师进入大殿礼佛。鼓声将讯号又传给弹堂的报钟,报钟又传给斋堂的云板。云板敲三阵,每阵七下,第三阵云板又把讯号传给大殿的引碧。

  从不同方位发出的这七种讯号。前后相扣,快慢相续,音响各别,韵味各殊,真给人一种音乐享受。而这些悠扬激越之声,都分别在呼唤着僧众们起床、折被、刷牙、洗脸、搭衣、上殿……第三阵云板结束,僧众已齐集于大雄宝殿,朝时课诵开始了。

  早殿

  大雄宝殿香烟缭绕,灯烛辉煌,住持僧带领寺院两序大众上殿课诵。僧众们都按自己的位置排班站立,住持站在进门左边,僧值站在进门右边,首座、后堂站在佛像左边,西堂、堂主站在佛像右边,维那站在后堂旁边。维那敲响大碧,率众唱诵。站在他旁边的当值悦众及其他打犍椎的僧人,手持引磬、鱼槌、铰子、铛子等,组成一支梵唱乐队。

  大殿中,僧众分列两边,序职愈高者愈站前面。禅堂僧众位于念佛堂僧众的前面,最后一排则为云水僧,云水僧后为居士的行列。早殿开始,若没有僧值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离开大殿。早殿有两堂功课:

  第一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礼佛、念《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绕佛、归位。《大佛顶首楞严神咒》是梵语译成的汉字,很长,共四百二十七句,二千六百二十字,是佛陀诵出以救其弟子阿难受惑于魔女的。念此咒,将有效地保护自己不受性欲的诱惑。绕佛,是一面排班行走,一面念“南无阿弥陀佛”,其次序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都监、监院、维那、掌犍惟的悦众、知客等主要执事、技戒腊长短排列的清众、僧值,住持走在最后。

  第二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礼佛、念《三扳皈依》、《大悲咒》、“十小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韦驮赞》。“十小咒”,包括《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净土神咒》、《大吉祥天”女咒》。目的是以念诵经咒的功德,回向给护法的天龙八部等众鬼神,祈愿寺院中安静无事。回向也称施向,如把所修功得施向众生,称为“众生回向”。

  有的寺院,在佛教节日和佛菩萨圣诞日念两堂功课,平时去掉一些内容,归并为一堂功课。在每月十五日和三十日诵戒,不绕佛。早殿结束,各自回堂稍息,等待过堂。

  过堂

  过堂,就是进斋堂吃饭的意思。僧入早粥、午斋必须过堂,由于佛教有“过午不食”的古制,故有些僧人晚斋时是不过堂的。

  当早粥难备就绪,斋厨的火磐先敲响,随后斋堂前的梆也敲响。敲梆时,僧值巡签,僧众陆续进入斋堂。三阵梆后,又敲响斋堂前的云板,僧众基本到齐,僧值在堂内巡视一圈,归位。三阵云板结束,悦众的引磬声起,僧值带领僧众一齐念《供养咒》。早粥时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时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在斋堂里,也和大殿里一样,每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正中是住持的座位,面向斋堂大门。东西序相对,都是一排排狭长的桌凳,序职越高,越靠近正中。东序第一排依次是都监、监院、维那、悦众……侍者的座位,西序第一排依次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知客等的座位。《供养咒》念毕,若今天是施主设斋,维那便念道:“佛制比丘,食诚五观,善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磐声,各正念。”然后由知客师念斋条:“某某设上堂斋一起,上供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供养本堂方丈大和尚及班首大众师父,念佛请斋。”

  念毕,开始早斋;食时,僧众们不仅要肃静,而且还要集中思想作“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自付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五观的意思是,僧人用斋时应该思考:施主供应这碗斋饭来之不易,我今天认真修行没有?应把这些饭菜看作是医治饥渴的药物,吃“药”不能贪图口福,只要能达到维持生命、完成修行的目的就行了。因此,斋堂又叫五观堂。

  把碗中的饭或菜吃完,需要添加时,僧众则把饭碗或菜碗推向桌前,行堂僧就来添加;若只需要一半,则用筷子指示广下。用斋必须严守规则,特别是肃静的规则,任何人不得发出异常声音。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僧人吃完斋后,僧值便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合掌。引磐响,僧众亦起身合掌。先念咒语“萨哆喃……”再念:“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也,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表示对布施设斋者的谢意。最后诵《结斋偈》:“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没有吃完斋的僧人,念毕后可继续吃。

  早斋和午斋过堂,在念《供养咒》结束后,还要向寒林饿鬼施食。施食一般由东序距斋堂大门最近的侍者,或敲梆和云板的僧人担任。他用饭勺盛着几粒饭走出斋堂,向左侧的寒林台位上撒去。早斋时默念:“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吨,度利益莎诃!”午斋时默念:“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唵,穆帝莎诃!”

  坐禅

  坐禅又叫坐香,因为坐禅时需燃香,并以燃香来计算时间。早粥后的禅僧回到禅堂,脱去袈裟,换上便袍,即准备坐禅了。坐禅是行香与坐香交替进行。行香是坐香前后的肢体活动,行香时;禅僧们围绕着禅堂中心的佛龛右行,形成几道椭圆形的圈子。行香起初稍慢,维那叫一声“快!”禅僧们急走如小跑,放行香又叫跑香。散香师在圈子外沿着周围的椿凳行走,他直举着一根五尺长的竹片,每行几步即用竹片叩地,提醒僧众注意,不要在跑香时思想散乱。他走到佛像前和维摩龛前竹片不叩地,表示对佛和方丈的敬意。

  悦众打钟板三阵,禅僧们各依椿凳次序坐定。禅堂后壁正中的维摩龛是方丈的座位,与之相对的禅堂大门两边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的座位;座位东西侧是禅堂维那、悦众、当职、兼职、监香、香灯、司水、僧值等的座位。禅堂东序座位以都监为首,西序座位以参头为首,均依序职和戒腊排定,两尾与维摩龛相接。禅僧们都背禅堂内壁而坐,成为一个方框形。

  坐禅时,禅僧们好像忘却了自身而受命于钟板。他们直端端地趺坐在椿凳上,两目注视在铺地砖的某个固定位置上,保持其脊柱的挺直,控制其呼吸。为了保持禅堂的肃静,绝对禁止讲话,若有犯规者以香板惩戒。东边的由维那执行,西边的由班首执行。用香板也有规定:不能用尖端打人,也不能打面部。

  禅堂的监香师负有巡香的职责。巡香按一支香燃烧时间的长短,作三周或六周的巡行。巡完一支香即可归座,将巡香的权力交给另一位监香师。坐香完毕,禅僧们放下腿,穿上鞋子,可以喝水润喉或掩口而咳。然后,又随着维那发出的讯号开始行香。接近中午时,一位悦众便点燃一支香送进斋厨,这是在告诉厨房人员,当这支香燃完,即是用午斋的时候了。

  午斋后的坐禅,与此相同。

  晚殿

  晚殿在晚斋后进行。首先,由大殿敲响报钟。每敲十下间隔三至五分钟。当敲过三十后,僧值开始巡签、进殿礼佛。报钟四响、五响后,僧众陆续到齐,晚殿课诵就开始了。晚殿共有三堂功课:

  第一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礼佛、念《阿弥陀经》、绕佛、归位,这是为了表达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

  第二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礼拜八十八佛、念《礼佛大仟悔文》。八十八佛是五十三佛加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名见《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婆婆世界的过去佛;三十五佛名出《决定毗尼经》,是现在十方世界的佛。这八十八佛都可以为众生作仟悔主,因此,人们可以向他们申述自己改悔过恶的愿望。《礼佛大忏悔文》也出于《决定毗尼经》。忏悔,为常用的佛教名词,仟是梵文忏摩之略,悔是仟摩的意译,即对人发露自己的过错,求得容忍宽恕之意。忏悔也可解释为消除以往的宿业,不造未来的新想。法古时规定,念《大忏悔文》须行一百零八礼,现代则多跪诵而不礼拜了。

  第三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念《蒙山施食文仪》,并在每日中午的斋食取出少许饭粒施给饿鬼,在讽诵和忏悔之后惠及幽冥。施食多由大殿的殿主执行,方法与午斋施食相同,寒林饿鬼受食之位在大殿门外右边。念《蒙出施食文仪》时间较长,要占整个晚殿的一半时间,故称为“半堂食”。

  晚殿的三堂功课,蒙山施食是必须举行的,其它内容可稍作调整。有的寺院实行的是“单日弥陀双日佛”,即每逢阴历的单日念《阿弥陀经》和念佛的名号,双日拜八十八佛和念《礼佛大仟悔文》。还有的寺院晚殿除蒙山施食外,只念《心经》、《回向文》、转佛、归位,再念《普贤十大愿文》;《大皈依》、《大悲咒》、《伽蓝赞》等。

  止静

  晚上九时,静温的寺院相继发出“止静”的讯号,各堂口的僧众们准备倒单睡觉了。首先,是鼓楼的鼓声敲响,敲了鼓边(称为“醒鼓”)再敲鼓心。鼓头高声唱道:“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唱一句,敲一槌。接着又念《大悲咒》,念一字,敲一槌。鼓声未歇,钟声又起;钟声刚落,照板又响。这时,僧值开始巡签,查看还有没有僧人窜寮的、高声喧哗的,有则禁止。巡寮完毕,照板结束音声。寺院沉浸在深深的夜色中。

  僧人每天除了按以上行仪规范生活以外,在当今的大多数寺院,还设立了不少为游人和香客服务的其它机构及项目。例如素菜餐厅、法物流通处、医疗所,以及殿堂管理、导游工作等。因此,僧人的生活也是很辛苦的。

  起居修行法语

  僧人在寺庙中修行,当做某一件事情时,都要念诵相应的法语。这实际上是僧人的行为规范。在法语中,基本上都有“当愿众生”的内容,体现了大乘佛教悲悯众生、同登彼岸的思想。这里选僧人每天起居的法语三十三条,日常修行的法语九条,共四十二条。

  早觉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慧,周顾十方。

  闻钟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著衣 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下榻 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其形,愿汝即时生净土。

  行步 (不伤虫)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出室 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智慧,水出三界。

  登厕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 法。

  洗净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洗手 以水盟手,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净面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饮水 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

  著五衣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

  著七衣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著大衣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奉持如来命,广度诸众生。

  展卧具 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

  登道场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赞佛 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大饭依,能灭三低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礼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供净瓶 手执净瓶,当愿众生,内外无垢,悉令光洁。

  受食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究竟清净,空无烦恼。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盛满,一切善法。

  施食 (1)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2)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列鬼子母,替露悉充满。(3)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持钵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愿断一切恶(初匙),愿修一切善(二匙),誓度一切众生(三匙)。

  五观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已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食讫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去。

  洗钵 以此洗钵水,如天甘露味;施与诸鬼神,悉皆获饱满。

  展钵 如来应量器,我今得敷展;愿供一切众,等三轮空寂。

  取杨枝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命。

  嚼杨枝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嗽口 嗽口连心净,吻水百花香;三业恒清净,同佛往西方。

  受  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檀波罗密,具足圆满。

  出锡杖 执持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敷单坐禅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睡眠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乱动。

  鸣钟 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取水 (1)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2)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3)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浴佛 我今灌浴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今离垢,同登如来净法身。

  赞佛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绕塔 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看病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乘诤法。

  剃发 弟除须发,当愿众生,远离烦恼,究竟寂灭。

  沐浴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洗脚 若洗脚时,当愿众生,具足神力,所行无碍。
  戒律概说

  戒,梵语“尸罗”,意思是止过防非。《说文解字》说是“警也”,警觉之义。戒的含义,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限制,一种约束的行为。即不能做、做不得的事,就不要去做。

  在佛陀成道之初,佛教是没有戒律的。因为那时的佛弟子们,都以好心出家;其根器特别深厚,自然符合戒的要求而不犯。既不犯,所以没有制戒的必要。据律部的记载,舍利弗先请佛陀制戒,佛陀则说“无犯不制”。那时佛教僧团很纯洁,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大家。直到佛陀成道以后的五年,才有比丘由于俗家母亲的逼迫,与其原来的妻子犯了淫戒。佛教的戒律,从此开始制定下来。

  佛教制定戒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僧团的清静庄严,也是为了保护佛教徒们的戒体不失。戒律是佛教徒的解脱道,也是僧团的防腐剂。佛教徒如果没有戒律作为生活规律的准则,要达到“了脱生死”的境界是不容易的。僧团如果没有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将不堪设想。因此,佛陀在临将入灭之时,示意后世的弟子,应当“以戒为师”。佛教只要戒律存在,佛教弟子及其憎团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戒律的最初传播,是佛陀入灭后的第一个结夏安居。那是在七叶窟举行的第一次经律的结集,共有五百弟子参加。当阿难尊者诵完经藏之后,即由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后来,有五位弟子,由于他们各自对律藏内容的取舍不同,律藏便分成了《四分律》、《十诵律》、《解脱戒本经》、《五分律》、《僧祗律》等。以上律藏各部,经我国东晋、南北朝时被译成汉文,从而佛教戒律得以世代流传。

  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修学佛法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开发智慧。《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即在于佛教徒对于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无论在家或出家的佛教徒,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则,即使自称信佛学佛,也是不为佛教所承认的。 因为佛教徒身份的不同,所以佛教的戒律也有各种区分。在家戒共有四种:三皈依、五戒、八关戒斋、菩萨戒。出家戒共有五种:沙弥及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现分述于后。

  在家戒

  三皈依 简称三皈;这是最基本的入佛教戒条,故也叫三皈戒。任何入佛教的男子或女子,必须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或比丘尼传授此戒:

  皈依佛,尽形寿不断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尽形寿不饭依外道邪说;

  皈依僧,尽形寿不皈依外道徒众。

  从此,入教者就成为佛的皈依弟子。皈依,归投信赖的意思。佛、法、僧为佛教的“三宝”,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满的意思;法是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尽形寿,指从现在到生命结束的全过程。

  五戒 五戒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础,它分别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杀生戒:以杀人为重,杀旁生异类为轻。杀人不限于用刀用枪,凡是能够致人于死的种种手段都称为杀人,都得负起杀人的罪责。在家戒的不杀生,还不得杀鸡鸭鱼虾,如果买食已屠好的肉类是可以的,若能发心素食更好。但汉传佛教的出家戒,是必须素食的。

  偷盗戒:不与而取的行为,便称为偷盗。偷盗戒的范围,还包括偷漏国家的税收、存心损坏他人财物等。按佛法,不得以任何理由,如饥饿、疾病、天灾人祸、孝养父母、供给妻儿等而行偷盗。若有困难,可以求乞,受人布施者无罪,借而不还者亦犯偷盗罪。

  邪淫戒:除了夫妇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均称为邪淫。此外,即使是夫妇也有限制:佛菩萨的纪念日、每月的六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生日、亲属的死亡日不得行淫;月经期、妊娠期、‘产前产后不得行淫;除了阴道不得行淫;除了夜向的卧室中不得行淫。最好还能做到:子女成年后即行节欲,子女婚嫁后即行禁欲。

  妄语戒:妄语的定义是不知言知,不见言见,不觉言觉,不闻言闻。妄语分为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故意互相标榜为圣人,实际不是,算是大妄语罪;一般欺谎,属于小妄语罪;比如有醉汉要杀某人,你实见某人而骗醉汉未见其人,属方便妄语,无罪。妄语还包括两舌(挑拨离间)、恶口(诽谤谩骂)、绮语(花言巧语、淫词滥调)等。

  饮酒戒:酒是一种有刺激性的饮料,喝了使人兴奋,引起躁动、烦恼乃至颠倒狂乱,生事肇祸。在大小乘经律论中,无不主张戒酒;同时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迎叶波佛时,有一位五戒信士,一天从外地归来,非常口渴。他见桌上一碗无色的酒,以为是水而一口喝下。谁知酒性发作,连犯数戒:邻居的鸡跑进屋来,他偷而杀之,烹而食之;邻居的妻子掉了鸡来问,他见她美貌而施以强奸。由于误喝一碗酒而连犯五戒,酒之罪恶,可谓大矣!

  八关戒斋 八关戒斋的内容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大床,八不非时食。其中前七条为戒,后一条为斋,故称八关戒斋。

  八关戒斋的重点在于戒淫。除了第三条“不淫”不同于“不邪淫”外,第六条和第七条也是为了间接地戒淫。头戴香花、涂脂抹粉、唱歌跳舞、高卧大床等,对于修道者来说,总是不相宜的。这些都是放纵淫欲的媒介。第八条“不非时食”,午后不吃东西,身心清爽,会减少人的杂想妄念。


  在家菩萨戒 菩萨意译为“觉有情”,觉是觉悟、觉了、觉知、觉见的意思;有情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或众多生命)的意思。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众生以觉他,这就是菩萨的定义。要做菩萨必须先受菩萨戒。如《梵网经》中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原,菩 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不行菩萨道,虽信佛而永不能成佛;要行菩萨道,须受菩萨戒,所以菩萨戒是一切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原因。菩萨的身份,可在七众之中,也可在七众之外,因此,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经过六个月的察看,可以受菩萨戒。

  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在受菩萨戒以前,先要次第供养父母、师长、妻子、善知识、奴婢、出家道人。并问九种遮难:家属不听、欠他人债、身心有病、污净梵行、作五逆罪;盗法贼住、性别难辨、杀道心人、众前妄语等,若犯其一,便不能受戒。

  在家菩萨戒包括六重戒和二十八轻戒。其六重戒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宣说四众过罪;六、不酤酒。这六条重戒中,除第五条外,基本与八关戒斋的前五条相同。但“不酤酒”比“不饮酒”更重。关于“不宣说四众过罪”,为什么也立为重戒呢?这里当作一些说明:

  “不宣说四众过罪”的意思是,受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不能举报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的过罪。这不是佛制袒护出家众,而是出家众可以研究一切戒律,在家众却不能。在家众不许听诵大戒,怎会明白大戒的内容,而来指责出家人犯了什么戒?再说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僧团规制,出家人犯戒,自有僧团的制裁,在家人岂得越阶犯上?同时,一个未通大戒,未能对于大戒的开、遮、持、犯有其通体认识的在家人,即使举了出、家人的罪,也是每举不中的。所以出家人如果犯戒,在家众是不得举罪的。

  在家菩萨戒的二十八轻戒列举如下:1.不能供养父母师长;2.耽乐饮酒;3.恶心不能瞻视病苦;4、有乞者不与;5.见四众不能迎拜问讯;6。同四众毁戒心生骄慢;7.月六斋不加受八戒供三宝;8,不往听法;9:受僧用物;10.饮有虫水;11.险难独行;12.独宿尼、寺;13.为财打人;14,残食施僧;15.畜猫狸;16.畜牛羊等;17、储蓄三衣钵杖;18,毋须净水;19、物价令平;20.非时处欲;21,偷官税;22,犯国制;23,新食不供养三宝;24,不听僧止作;25,不路让僧前;26.僧食不公分;27,养蚕;28.路遇病不能视嘱。


  出家戒

  沙弥、沙弥尼戒 沙弥与沙弥尼所受的戒法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是随大众而学的威仪。沙弥要随学比丘律仪,沙弥尼要随学比丘尼律仪,由于比丘和比丘尼戒有部分不同,所以沙弥和沙弥尼随学的律仪也有部分不同。沙弥和沙弥尼共有十戒,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沙弥十戒的前九戒,与八关戒斋基本相同,只是沙弥戒第三戒与八关戒斋第三戒受持的时间不同,八关戒斋是一日一夜受持,沙弥戒是终身受持。另一处不同的是沙弥戒的第六、七两戒相当于八关戒斋的第七戒。

  沙弥戒的第十戒“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是八关戒斋没有的。这条戒通常称为“银钱戒”。人的财富欲是与生俱来的: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这在佛教中是不许可的。财富可以造福人群,但人群也可成为财富的奴隶,佛陀看透了财富对人们的束缚性,乃禁止出家弟子们捉持财富。若老是在财富问题上动脑筋、起贪著,哪还能够一心一意修行呢?


  式叉摩尼法 式叉摩尼,是沙弥尼与比丘尼之间的必经过程,她们的阶位虽然在沙弥尼之上,但仍然是沙弥尼的戒体,《业疏》中说:“此学法女,无成体也;但受别教,位过沙弥。”因为她们除了严持沙弥十戒外,还另受六法的缘故,所以阶位高过了沙弥。式叉摩尼是最特殊的一个阶位,’其他阶位均有戒体可得,唯此一阶,仅得别加六法而已。这个六法,就叫做式叉摩尼法。

  据《四分律》载,式叉摩尼六法是:一、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二、盗人四钱以下;三、故断畜生命;四、小妄语;五、非时食;六、饮酒。具体地讲,式叉摩尼六条规定的意思是:

  一、不得与已经成年、并明知对自己有染污心的男子接触,包括头发以下、膝盖以上的身体部位。

  二、不得偷盗别人价值四钱以下的物品,乃至一针一草。

  三、不得故意杀害异类众生,乃至使其死亡。

  四、自己未见、未闻、未觉、未知者,不得妄说已见、已闻、己觉、已知。

  五、不得在中午过后进食。

  六、不得饮酒,乃至一滴沾唇。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亚当尼毗奈耶》卷十八中,还有式叉摩尼六法与六随法的规定,内容与《四分律》的规定颇有不同。中国的佛教,目前没有式叉摩尼的一阶,这里就从略了。

  比丘戒 比丘戒的条文,一般说是二百五十戒,但在各部律中,有些出入。主要的出入是威仪戒,至于重戒与次重戒的条文;其文字虽有详简广略的不同,戒目的条例却是大致相同的。《五分律》为二百五十九戒,《十诵律》为二百五十七戒,《僧祗律》为二百;十八戒,《解脱戒经》为二百四十六戒,但佛寺大多遵循的《四分律》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的确都是二百五十条。而且篇聚的排列也是一样,都是:四弃、十三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一百应当学、七灭诤,共八类条文。因这八类名称有梵文音义也有汉文意义,现解释如下:

  弃:梵语音译为波罗夷,这是最重的比丘戒,专、指犯了淫、盗、杀人、大妄语等弃罪、断头罪、不可救药罪。如果犯了这种罪必须从僧团中开除出去,相当于世俗间的死刑罪。

  残:梵语音译为僧伽婆尸沙,简称僧残、残,是次于前者的重罪,为僧团净法中的残伤者,还有救药的余地。如果犯了这种罪,在一定时间里将被剥夺权利,隔离反省。相当于世俗间的拘役、禁闭等罪。

  不定:这是指所犯嫌疑未决的罪,因暂时分不清属于哪类戒条,所以称为不定。

  舍堕:梵语音译为尼萨耆波逸提,尼萨耆的意思是尽舍,波逸提的意思是堕,合起来称为舍堕。这是指将非法取得的东西在僧团之前舍弃,并且允许他忏悔的一种罪。相当于世俗间的没收、罚金等罪。

  单堕:梵语音译为波逸提,是堕的意思,是一种轻罪,只要忏悔便可得到原谅。相当于世俗问的谴责。

  悔过:梵语音译为波罗提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犯了此戒后须立即面对一人宣说悔过,便可得到谅解。相当于世俗间时自我批评。

  应当学:梵语音译为尸沙迦罗尼,是应当学或宜学的意思。指在日常生活中不规矩的行为,只要自己反省即可。

  灭诤:这不是一种罪过,而是僧团之中有了纷争,形成两派对立意见时,就用“灭诤”的方式来解决,最后以多数派的意见为准。相当于世俗法律的民事诉讼法。
  比立尼戒

  比丘尼戒的大部分。是与比丘戒相同的。但由于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有若干条比丘戒不能适应于比丘尼,比丘尼也不能没有她们自己的特殊规定。通常所说比丘尼五百戒,是个大约数字,其实五部律本的条文都不够五百戒。《四分律》为三百四十八戒,《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为三百五十四戒,《五分律》为三百七十七戒,《十诵律》为三百五十四戒,《僧祗律》为二百九十戒。《四分律》的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中,包括:八弃、十七残、三十舍堕、一百七十八单堕、八悔过、一百应当学、七灭诤。同于比丘戒的一百九十八条,异于比丘戒的一百五十条。

  比丘尼戒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有一个“八敬法”。“八敬法”是最早出现的比丘尼法,大爱道等五百释迦族妇女出家,就是接受了佛制的八敬法而成为比丘尼的。后来虽有了所谓五百条的比丘尼戒,比丘尼除了要受持五百戒外,仍要受持“八敬法”,并以“八敬法”为比丘尼戒的重心戒。《四分律》称“八敬法”为“八不可过法”、“八不可违法”,是比丘尼所不得不持的。实际上,今日的中国比丘尼,纵然是最有道心的人,也只是受持其中的两三条而已。因为“八敬法”在中国佛教史上,迄今尚无法找到其曾经如律实行过的确实根据。

  菩萨戒

  菩萨戒是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众戒之外的别解脱戒,它涵盖了七众戒;又超胜了七众戒。菩萨是由于受了菩萨戒而来,诸佛也因为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所以菩萨戒是养育三世诸佛的摇篮。菩萨戒的内容,主要是三聚净戒。三聚净戒是有三句话,但却包括了自度度人及上求下化的所有法门。这三句话是:

  一、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

  二、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

  三、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在佛门中,对这三聚净戒还有以下理解:第一摄律仪戒,涵容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威仪;摄善法戒,包罗了八万四千出离法门;饶益有情戒,概括了慈、悲、喜、舍,广度一切众生的宏愿与精神。三聚净戒的三句话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的三大门类的一切佛法,并作为禁戒来持守。在小乘七众戒中,作恶是有罪的,但不去积极修善不会有罪;杀生是有罪的,但不去积极救生不会有罪。所以小乘戒只能做到积极去恶,消极修善;积极戒杀,消极救生。蔷萨戒则既要积极去恶修善,也要积极戒杀救生,把不修善与不救生,同样列为禁戒的范围。因此,菩萨戒被称为是无善不举、无德不备、无法不包、无大不及、无微不至、无远不届与无功不成的学佛法门。


  皈依三宝

  在家的佛教徒,是从限依三宝开始的,这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在家佛教徒的等第,是以所受戒法的层次而定。皈依三宝后,往上还有受持五球、八关戒斋和居士菩萨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

  何为皈依三宝?皈,回转归投的意思;依,依靠依赖的意思。凡是由于归投依赖而能产生安全感的行为均可称为皈依。三宝就是佛、法、僧。佛教认为,世间以金银珠宝价值高,功用大,故称为宝;而世间由于佛、法、僧的化导。可以使人平安生活而离苦得乐,这不仅是宝?还是宝中之宝。

  佛教对于三宝的分类很复杂,有住持三宝、化相三宝、一体三宝、理体三宝等。以住持三宝而论,由一切质地所造的佛像为佛宝,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为法宝,以比丘为主体的僧团为僧宝。佛陀入灭后,佛教就靠这三宝来延续佛法慧命,保持佛教精神;传播佛教教义。驳依三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课诵皆有三皈依,广切佛事的终结也以唱三皈依为人祝愿。

  皈依三宝有一定的仪轨,首先必须在寺院请住持或其他戒行深厚的僧人作饭依师,经过请师、开导、请圣、忏悔、受皈、发愿等程序而成为合律的皈依弟子。

  请师 凡是在家善男信女愿意受三皈依的,先到寺院客堂向知客师讲明来意。知客师将受饭者带到维那师处,再由维那到方丈凛告大和尚。大和尚即命入在法堂或方丈敷设法座,备好香花灯烛等。受皈者一人持香,随两位手执引磐的引礼师来到法座前,一旁站立。大和尚礼佛对座,维那唱《香赞》:“性觉灵明,寂照真常,昔述今悟露堂堂。三宝是慈航,一瓣心香;吸礼法中王。”唱毕,受皈者闻碧声至诚顶礼三拜,长跪合掌。大和尚先为受皈者各取了法名。维那代受皈者请大和尚作三皈本师,维那念一句,众人跟念一句:“我弟子某,今请大德为三饭本师。我依大德故,得受清净三皈。”受皈者三请三叩首。

  开导 大和尚同意作三皈本师后,即为受皈者讲开导。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耶输伽父受佛陀三皈,讲到五种三皈的区别,再讲三宝和住持三宝等。大和尚最后说:“汝等听我语,一一能解否?(众答:能解)一一能如法受持否?(众答:能如法受持)”至此开导完毕。

  请圣 大和尚接着说:“汝等既能如法受持三皈,应当请十方三宝作为依怙之尊,一切万灵作镇严之主。”于是,大和尚起座拈香,受饭者肃立合掌,专心作观想,随大和尚以香花迎请法界诸佛菩萨、西天东土历代祖师等,慈光摄照,‘前来证盟受皈;以香花迎请诸天护法、梵释四王、伽蓝土地、幽显灵祗等,前来监坛护戒。等等。

  仟悔 受扳皈者在大和尚的开导下,观想佛法的广大,自身的渺小,生大惭愧,生大怖畏,乃长跪合掌,求哀忏悔。受皈者随大和尚念道: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受皈 受皈者求得忏悔后,罪业消除,身心清净。决意断恶修善,利济众生,对佛至诚顶礼,接受皈依。吸依的主要内容为:尽形寿皈依佛,皈依如来至尊等正觉;尽形寿皈依法,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尽形寿皈依僧,皈依清净福田僧。

  发愿 皈依三宝仪式结束,受皈者心身有所寄托,感到世间众生未度苦谛、未解集命、未得灭谛、未安道谛而发出“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发愿后,大和尚勉励受皈者“愈坚弘愿,愈增深信,谨守修行,慎勿退失”。功德圆满,受皈者礼谢大和尚三拜。维那领诵《回向偈》,祝愿授皈功德殊胜。


  剃度出家

  佛教戒律规定,凡年满七岁的儿童或其他年龄的男女,都可出家到寺院修行,受与在家居士相同的三皈五戒。经过一段时间寺院生活的实践,修行者要求副度,征得寺中主要执事僧和住持僧的同意,便可举行剃度仪式。由某执事僧或住持僧作剃度师,剃除须发,著上僧衣,成为未受沙弥十戒的非正规沙弥。按照《剃度沙弥正范》,剃度仪式有导引、启白、请师、开导、请圣、辞谢“四恩”、忏悔、灌顶剃发等程序。作一个““形同沙弥”也是不容易的。

  导引 求度者分别拜见知客师和维那师,请他们导引,去见住持,要求剃度。

  启白 求度者随诸师见住持,先立门外,由维那师票明住持,代为启白;某某厌俗之心已决,学道之意愈坚,故今恭诣座前,慈允披剃。

  请师 住持允诺后,命求度者从右而进,走到住持法座前,合掌、长跪、拈香三瓣,闻碧声顶礼三拜。住持问过“汝有虔诚进道之心否?”“汝可一心修炼道果否?”之后,求度者随维那师念道:“弟子某今请大德为证盟剃发本师。”如此三请三拜。住持也可以指定其他僧人为证盟剃发本师,即剃度师。

  开导 住持为求度者讲开导:“汝今殷勤三请,愿为汝作证盟剃度本师,所有言教,汝当谛听……汝能依教奉行否?”求度者答:“依教奉行。”

  请圣 住持起座拈香,以香花奉请诸佛、菩萨及剃度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主者、土地龙神、护法神王、金刚力士、幽显神祗等,来作剃度的证明人和监坛护卫者。

  辞谢“四恩” 求度者先以世俗礼向北四拜,又向南四拜,辞谢天地、君王、父母、师长“四恩”;再以出家礼端身合掌,至诚作观,闻磐声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九拜,顶礼住持三拜,合掌长跪。

  忏悔 求度者长跪合掌,念忏悔偶:“……故于今日,生大惭愧,克诚披露,求哀忏悔。唯愿三宝,慈悲摄受,放净光明,照触我身。诸恶消灭,三障溺除,复本心源,究竟清净。”

  灌顶剃发 这是剃度仪式中最庄重、最实质性、也是最后的程序。住持手携净瓶离座,走到合掌长跪的求度者面前,先用手指浇净瓶中的甘露水,洒在求度者的头顶上,连续三次,使他心地清凉,烦恼不侵。灌顶仪式结束后,一侍者接过住持的净瓶,另一侍者取来座上的戒刀。住持接刀在手;对求度者说:“今以戒刀,断汝之发,令汝尘情水灭,梵行增长。此乃旷劫多生之善因,非今朝偶尔之侥幸。汝当愈加深信,生大欢喜。”说罢举刀剃发,边剃边诵偈: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远离烦恼,究竟寂灭。

  当念完偈语,头发刚剩下顶髻部分还没有剃,住持停下戒刀,严肃地对求度者说:

  我已为汝削除头发,唯有顶髻。汝当谛审,决定不能忘身进道、忍苦修行者,少发犹存,仍同俗侣。放汝归家,未为晚也。故我今于大众之前问汝,汝今决志出家后,无 悔退否?

  求度者回答:

  决志出家,后无悔退。

  如此三问三答后,住持重新举起戒刀,将剩下的顶髻剃去,使得度者“爱缠永绝,福慧日增”。剃毕,得度者抖尽残发,整理衣服,归于本处,长跪合掌,乞求剃度师赐以法名和法号。赐毕,闻磐声,得度者向剃度师至诚顶礼三拜,起立一旁。住持下座礼佛,维那领僧众一起唱《回向偈》:

  剃度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僧人落发,起源于佛陀时代。据《佛传》说,悉达多王子逾城出走以后,便以利剑自剃须发。并发愿说:“今落须发,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习障。”烦恼习是修持中基本断除烦恼后残留的习气,烦恼障则指扰乱身心、不能专心修道的种种障碍。悉达多的断发言誓,可为后世佛教徒所效法。从形式上讲,这是出家人区别外道和其他俗人的特征;从实质上讲,它体现了出家人断除烦恼的坚定决心。

  按佛门规定,剃度招徒是子孙寺庙的事,丛林的住持、班首、执事和普通僧众,都是不得招收徒弟的。明文规定:“住持方丈并法眷入等,不得招徒削发,如违逐出。”“私收徒众,不许共住。”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产生派系,妨碍僧团的和合。在现代的丛林,上述规定已没有严格执行,有的丛林也在招收徒众,其条件,一般都要求年满十八周岁的未婚青年。除此而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本入申请,家庭同意,身体健康,六根具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对于佛教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要一名佛教徒作为介绍人。

  发愿出家的男女青年,要在寺庙见习一年以上时间,因缘成熟后,才由住持或住持委派其他僧人剃度。剃度的仪式也不如过去繁冗。而且,剃除须发是由理发师一次完成。剃度师只是拿起剃刀,一边念剃发法语,一边象征性地剃一下。

  子孙寺庙的沙弥、沙弥尼们,到了十八岁受戒的年龄,逢上丛林传戒的机会,剃度师则为弟子准备好受戒用的衣、具、袍和必需的盘川及衣单费,让弟子副丛林受具足戒。这是师徒间共同的一件大事,更是出家人在修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