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福睿斯保养一次多少钱:中国近代的牛人们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58:35
   但是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随着西方列强凭着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后,他们发现马可波罗描述中的伟大的东方帝国,实际上是如此的贫弱、愚昧、落后。中华民族最屈辱的历史,也拉开了序幕。
   曾经在刚成立不久的苏联留学的中共党员的盛岳,在他后来的回忆录里提到,当他们走在街头时,经常有当地人,带着一种很奇怪的表情问他们:“你们有盐吗?”
   他们一开始感到莫名其妙,后来才逐渐了解到其中的原委:
   曾经有一个中国人,在夏天的时候死在俄国。他的亲友为了防止尸体在运回过程中腐烂,竟然用盐把尸体腌了起来。
   这件事被海参崴海关,一个负责检查棺材的工作人员发现,并被当成笑话迅速的传遍几乎整个俄罗斯。
   俄国人也用这个笑话来嘲笑中国人的落后与愚昧。也许在他们的观念中,他们各方面的知识水平都比我们高、理念都比我们先进。孙中山去世时,为了保存遗体,苏联方面还提供了一个铝制的棺材,但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没用。
   其实我们在方面的能力也并不差,在出土的汉墓中,就曾发现有的尸体,由于经过特殊的调制好的液体浸泡,历经千年而不腐烂。这种保鲜液体的秘方,足以体现我们的祖先曾经所达到的科技水平。
   在西方,达芬奇最早用液态腊,从尸体的孔洞灌进去,来保存尸体各器官的原来的状态,以便于解剖。
   我们不但被西方蔑视,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那个曾经无比崇拜过我们的日本,那个曾经被我们的文化深深影响过的日本,也开始了对我们进行了人类史上,最野蛮的践踏。
   日本人是很不好对付的。
   蒙古骑兵在陆地上战无不克,纵横整个欧亚大陆,所向披靡。成吉思汗在不断征服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基因散布到世界各地,有的人类学家甚至宣称,现在的英国皇室,就是成吉思汗的后代。马背上的吃肉的民族,据说他们的性能力也是相当的强,由于长期吃肉形成的特殊体质,男人的阴茎始终处于半勃起状态。有的历史学家说,成吉思汗就有上千个子孙。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彪悍的民族,在屡次试图征服日本的过程中,在台风还有日本人的顽强抵抗下,每次都以惨痛的失败告终。
   后来有的考古学家研究了蒙古的海底沉船,发现还是他们的造船技术不过硬。这恐怕也是导致他们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只有在近代,美国用大炮敲开了日本的大门,但是很快警醒的日本人就维新自强,避免了被瓜分的危险。
   在所有古今中外的对日作战史上,有两个中国人的战绩无人能及。他们堪称日本人的克星,一个是我们上文中提到过的戚继光,还有一个是俞大猷。
   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俞大猷是福建泉州人,所以巧合的是两个人,都是在水边上长大的。日本是岛国,可以说日本人都是水边上的民族。在水边上的长大的人,是不是在知识结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而由于这种原因,是不是戚继光、俞大猷两人对日本人有更深的了解,才能是他们在对付日本人时才显得游刃有余?
   这些都是很有趣的问题。
  
   在美国的地理教科书中,我看到介绍日本的章节里,提到日本人的祖先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另外还有是马来人等等。日本也有学者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来自于中国云南。我们也有秦始皇派徐福带八百童男童女去日本的传说。
   这种追根溯源的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时很有意思。
   比如旅美学者窗体底端
  朱学渊指出,萨科齐(Nicolas Sarkozy)的父亲是匈牙利贵族保罗.萨科齐(匈牙利名为Nagy-Bocsay Sarkozy Pal),而匈牙利民族的祖先可追溯到以女真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民族。
   窗体底端
  中国北方民族也有与Sarkozy读音相关的姓氏,新疆的《锡伯族姓氏考》中就有“萨孤氏”,女真人把族名“萨孤”画蛇添足为“萨孤子”,即匈牙利姓氏Sarkozy
   窗体底端
  这样一路追下去,发现匈牙利姓氏Sarkozy是根源在黄河流域的“少皞氏”,祖先是黄帝时的东夷族首领少皞。少皞氏流出中原就成了“戎狄”,走的最远的当上了法国总统。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各种行为是很有意义的。
   在中国讲究风水,甚至在选坟地的时候,也要特别讲究这个:坟地的风水好,后世就会顺风顺水,福禄寿俱全,并且还会官运财运统统一路畅通;反之,要是祖坟的风水不怎么样,后代就会短命暴卒,各种灾祸不断。
   这是迷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一个家族的兴败,不完全是家族中每个个体的原因,而是与家族的整体有关。
   当然现代比较科学的观点是,影响家族的不是祖先的坟地,而是基因。
   先看看在美国鼎鼎大名的肯尼迪家族,这个家族成员的非自然死亡率,应该是极高的。
   1. 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    2. 肯尼迪总统的哥哥死于战时飞机失事    3. 肯尼迪总统的姐姐死于脑外科手术。     4. 肯尼迪总统的弟弟遇刺身亡。    5. 肯尼迪总统的女儿死于飞机失事。    6. 肯尼迪总统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两天后死亡。    7.孙子戴维死于吸食毒品过量;     8.孙子米歇尔斯滑雪时,撞到一棵树上死亡。     9.孙子约翰死于飞机失事;
   这要是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首先要看看祖坟的位置是不是出问题了,要不然为什么家族中会有这么多“飞来横祸”?
   有人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肯尼迪家族成员中的某端基因与众不同,而这种基因的主要功能,就是控制人冒险行为。
   所以从遗传学的角度,可以对人的未来做某种程度的预测。
   例如,选体操运动员时,不能只看小孩子当时的体型和运动天赋,还要参照他父母的身体特征,来预测他将来的体型身高。
   如果父母过高,或者体型太胖等等,那就要慎重考虑了。
   以前就有这种情况,小孩子练得挺不错,然后训练若干年,等他开始发育后,发现他的体型改变非常大,根本不适合练体操。这就造成了各种资源和人力的大量的浪费。
   就像姚明,他爸爸两米多,妈妈一米九多,所以就可以大概预测姚明长大后的身高,应该远远高于平常人。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就对他进行篮球训练,为他将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趣的是,在历史上很多巨大的事件,都和这种遗传现象或多或少的有关联。甚至袁世凯称帝,也与这种因素有微妙的关系。
   在袁世凯的家族中,好像也有一个很奇怪的“魔咒”:袁家四代三十多个男人中,几乎没有人过六十岁!并且十三个人是死于五十八岁前!
   这是不是促使袁世凯,选择在虚岁57岁称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当时的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为了自己能成为“皇太子”,也想尽办法撺掇袁世凯称帝,并且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煞费苦心。
   为了造成全国人民拥戴袁世凯做皇帝的假象,袁克定甚至不惜伪造了一份报纸——《顺天时报》。
   《顺天时报》是日本政府在八国联军(1901年)之后,在天津创办的中文报纸,一贯代表日本政府讲话。袁世凯经常透过《顺天时报》来揣摩日本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动作或风声,然后随时根据这些动作或风声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计划。 1915年,袁世凯登基称帝前夕,他每天必看的《顺天时报》的内容突然发生重大改变,篇篇都是劝其尽早举行朝贺仪式、进行登基大典的文章。
   有一天,袁世凯家的丫头到外面买零食五香蚕豆,用整张真版《顺天时报》包着带回来,被袁世凯的第三女儿叔祯(自号静雪)发现,这张前几天的报纸和他们平时所看到的《顺天时报》的文章调子不同,赶忙找到同一天报纸来查对,发现两张报纸的日期虽然相同,而内容却有很多不一样。
   原来是袁克定自掏3万银元购买报纸印刷设备,每天按照《顺天时报》的固定格式印制一份“宫廷版”《顺天时报》,把反对帝制的言论一律改为歌功颂德,也把日、英、俄等国对袁世凯称帝的劝告都“过滤”掉。
  有这种被“外因”的引诱,再加上害怕“家族魔咒”,怕活不过六十岁的恐惧,这种种的因素,促使袁世凯在虚岁57时,匆匆忙忙称帝。 其实在袁世凯时代的中国,一般的老百姓真的搞不懂,总统和皇帝到底有什么区别。所以出现了一些很奇怪的现象:
  袁世凯手下的幕僚杨度,驱车经过闹市口时,看到两个乞丐正在吵架,其中一个大声嚷嚷:现在都是共和闹得,要是有皇帝在的话,肯定不会让你们这些人横行霸道。
  杨度一听,大喜过望。这好像让他看到,袁世凯的称帝计划还是很有民意基础的。于是,他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支持袁世凯称帝的造势运动:用短短的三天的时间,就召集了上万名乞丐,集体请愿,肯请袁世凯称帝。
  请愿团不光有乞丐,还有商团,人力车夫,甚至妓女。看来真的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
  但是另一方面,袁世凯对于称帝还是半推半就。
  1915年11月22日的美国的《独立周刊》对袁世凯做了专访,这篇文章的题目,以现在的视点看上去,很有讽刺意味,袁世凯在这篇专访里一再申明,他赞成共和,反对帝制。什么要称帝一类的传言,完全是他的敌人为了攻击他,所炮制的谎言。
  这篇专访的题目是:《中国的共和制还将继续下去》。
  袁世凯不光对外国媒体这么说,对身边的人也反复强调这种观点。
  他曾经对部下许国璋说:“我绝无当皇帝思想,袁家没有过六十的人(指男性),我今年五十八,做皇帝能有几年?况且皇帝传子,我的大儿子克定是残废,克文是假名士,三儿子克良是土匪,哪一个能继承大业?你尽管放心。”
  但是短短两个月,袁世凯就改变主意了。
  这就是历史人物的复杂之处。
  曾经明确表示自己不称帝的袁世凯,曾经建立了现代警察制度的袁世凯,曾经在甲午战争中,对日态度强硬的袁世凯。
  这和在历史上已经被明确定性为,野心家,卖国贼,民贼的袁世凯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民国著名的记者陶菊隐在《袁世凯传》里写到:外界传说他与日本人订立《二十一条》另有密约,实在是没有这回事情。袁世凯在被迫在《二十一条》签字后,好多天为止神志不宁。他让丁佛言撰写了一本书,叫《中日交涉失败史》,印了五万册,密存于山东模范监狱。他常对左右说:“勾践不忘会籍之耻,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那些咄咄逼人的人终有肉袒牵羊之一日,到那时此书就可以问世了。”
  可见对于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连他自己也深感耻辱。
  而此时在日本避难的对手孙中山,据说也和日本签订了一份秘密盟约。在这份盟约里,孙中山承诺,如果日本人能帮他在中国重新夺取政权的话,他就把满洲割让给日本。
  这份盟约现在存放于日本外务省的档案馆。
  历史是复杂的。
  众所周知的是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也是相当的密切。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有相似之处:一开始学西医,并且对中医极度反感。→然后从事与政治有关的活动→在六十岁前得与肝有关的疾病死亡。这两个人的名字分别是:鲁迅,孙中山。)
  有人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人最恨日本,一个是李鸿章,还有一个就是袁世凯。
  李鸿章去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被日本人的子弹打在脸上,日本天皇送来亲手折叠的纱布,以表示关切慰问,李鸿章愣是拒绝取出脸上的子弹,这是打悲壮牌,为在谈判中增加砝码。
  而袁世凯曾经主张联美德以制日。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注定很难被人理解的。这与人的个体差异有关,也与时代有关。
  司马迁“被割”,痛不欲生。但是有“易性癖”的 男人如果不被割,才会痛不欲生。这就是人的复杂多样。
  有一次翻历史资料,看到瞿秋白的母亲自杀的方式很特别:她是吞红头火柴自杀的。我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上吊,投河,这种自杀方式岂不是更痛快一些。
  那一根根硬邦邦的、带着红红火药头的火柴,吃到肚子里会是什么滋味?并且要吃到足够多才能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过程是多么的痛苦与漫长。
  孙中山的清末民初时代,也是产生怪杰的时代。
  比如当时的非常有名的两个的和尚:苏曼殊与李叔同。
  苏曼殊虽是个僧人,但诗文俱佳,通晓英文,日文,梵文等多种文字。父亲是商人,母亲是日本人。他和汪精卫的关系很好。
  虽然出家,却特别喜欢抽雪茄烟,还有一个很大的嗜好:爱吃巧克力。爱吃到什么程度?爱到吃的得胃病。并且是非常严重的胃病。这还不算,在住院治疗期间,不顾医生的严厉警告,把巧克力偷偷的藏在枕头地下,依然不顾一切的偷吃。以至于胃病加剧,最终在30多岁就死掉了。
  这恐怕也是一种上瘾症状。
  另一个和尚李叔同,更是才艺了得。本来也是个富家公子,曾留学日本。后来潜心向佛,他的学生之一,著名画家丰子恺回忆,李叔同每次坐椅子时,总先用手把椅子轻轻的晃动几次再坐下。这样做的原因,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是匪夷所思:怕把椅子缝隙里的蛀虫压死,所以先轻摇摇几下。
  这个时期算是怪人的,还有老看孙中山不顺眼的国学大师章太炎。这位老兄是一身傲骨,狂放不羁,不过也邋遢的要命,喜欢用袖子直接当卫生纸擦鼻涕。所以他袖子上经常黑的发光。黄兴称他为“章疯子”。
  这位老兄在学问上是一流的专家,但是在日常生活能力上,却不是一般的差。他连钱的面值都分不清,觉得十块的、五块的、或者是一百的,都长得一样。这种人日常行为,完全超乎常人的理解。
  比如在日本期间,由于日式的房子都比较像,所以他经常跑到别人的家里去。
  又一次章太炎从报社回到“自己的家里”,又是喝水又是抽烟,过了好大一阵子,突然从另一个屋里进来一个人,当这个人看到自己的家里,忽然坐着一个不请自来的陌生人,感到非常吃惊。
  章太炎这时才回过神来,知道自己又走错了,便连忙给报社打电话,让派人接他回家,因为他自己实在是找不到家。
  以上这些人可以归为一类,可以成为“执拗冲动性”人格,这种人都是宁折不弯型,在某方面的天赋极高。
  这类人某些方面,像好莱坞电影《雨人》里的主人公——一以常人的视角来观察,他们在日常生活显得弱智,但是在某些领域,却天赋高的惊人。
  《雨人》里的主人公,以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来衡量,显得很智力严重不足,但是他却能在瞬间感知,掉在地上的一堆小木棍的准确数量。
  但有这种“执拗冲动型”性格的人,却永远不会在是出色的政治家。因为政治家是另一个方向上的“聪明”:这些人深谙人性,通晓人类群体社会的斗争法则。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有极强的控球能力。这些政治家对人的群体斗争,也有极强的控制和操作能力。
  孙中山当然算是一流的政治家,他身上也有这些特质。
  就像香港黑道电影《无间道》里那样,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斗争中和对弈中。人的智慧,忍耐,冷静,坚强,我们也可以从孙中山的种种经历中,探索他超越常人的一些性格特质。
  让我们先从孙中山扑朔迷离的“伦敦蒙难记”开始说起吧。
   对当时的清廷来说,孙中山绝对算的上是“A级通缉犯”。从美国到英国,清政府雇洋侦探几乎全程跟踪。可见清政府对孙中山是何等“重视”,是何等的想把他弄回中国,以明正典刑。
  但奇怪的是,在1896年,清廷好不容易把孙中山拘禁在伦敦的清廷使馆,然而孙却在极短的时间里,最终毫发无伤的被放了出来。
  虽然对于详细的过程,历史上有不同的版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孙中山在复杂的斗争险境中,极强的应变和自救能力。
  有些人被称为“解脱大师”,他们经常做这样的表演:把自己绑上后,锁到箱子里,然后再让人扔到海里去。在观众们觉得他必死无疑时,他却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自己挣脱绳索,并打开锁着的箱子,然后奇迹般的从海里冒出头来。
  这种表演其实不是真的,只是种魔术而已。
  在特种部队的训练中,也有类似的“自救科目”。
  比如,当你被捆绑时,你要尽量把自己的肌肉绷紧到最大程度,这样才能使捆绑尽量达到最松的状态,因为捆绑的松紧程度,直接可以决定你求生几率的高低。
  还有,当你在被手脚捆绑时,被扔进水里,怎样才能保持漂浮的状态,而不至于被淹死,这些都需要训练和学习。
  这些具体的求生和自救知识,还不是最难掌握的。
  最难的是在复杂环境中,身陷险境时,灵活多变的策略,和极强的应变能力。有时这要求对人极强的操控能力,还有对人心理的深刻洞察。
  例如,有个心理学家走在深夜里的小巷子里,忽然发现背后有一个黑影,一直尾随着他,这个心理学家没有跑,而是转过身来,向那个尾随他的人径直走过去,然后可怜巴巴的说:先生行行好吧,我已经一天没有吃饭了。
  就这个简单的举动,使他自己摆脱了危险。
  这也是心理战,两个人之间的心理战。
  我们研究一下孙中山这次的“脱险”过程,也不难发现,作为一个颇有“鼓动力”的人,他对人心理的洞察力,和策略的选择,确实要比一般人高很多。
  人的心理和意识是非常复杂的,但是有些人有种天赋似的东西,那就是对人性的深刻的理解里和控制力。
  高超的政治操作者,就像催眠师:他能使你不知不觉的控制你的行为。就是古语所说的“能令君笑,能令君哭”。演讲起来时而使你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时而又令你悲愤交加。热泪盈眶。
  在近几年美国的超市里,也发生过这样一些很离奇的事件。
  有一个人反复出现在很多超市的监控录像里:这个人不是偷也不是抢,他只是看着收银员,然后轻轻的在收银员的耳边低语几句,接下来,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发生了——收银员会像中了魔似的从抽屉里,拿出现金递给他。
  这就是收银员被催眠了。
  而这个用这种方式“劫财”的人,可以说是精通催眠术,并且称得上是技术极其高超的专家,就像是计算机技术里的黑客一样。
  他可以称得上是催眠技术的黑客。
  还有一些人自我催眠能力很强的人。例如一位英国的催眠专家,就曾利用自己极强的催眠技术,在没有任何麻醉措施的情况下,接受了手术。
  人类的意识和心理是种很强大的东西。
  在整个孙中山“伦敦蒙难”的过程中,我们解析一下,孙的心理战也是玩的相当的有水平的。
  关于“蒙难”的过程,历史上有不同的版本。先说孙中山的版本
    1896年,孙中山来到伦敦。这年孙中山是三十岁。
  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笔下的神探福尔摩斯,如果按时间算的话,此时也生活在伦敦,并且在这一年四十二岁,刚破获一件离奇的失踪案。并在他的助手华生的帮助下,坚持戒毒很久了。
  假如福尔摩斯真有其人,并且像小说里写的那样神的话,没准孙中山会拜访他。因为此时的孙中山,正意气风发,热衷于结交各种西方社会精英,雄心勃勃的策划着中国的革命。
  孙中山凭着对英语的精通,和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再加上他自己超强的活动能力,在英美显得如鱼得水。
  在中国的历史上,再也没有一个领袖,有孙中山的这种“国际活动能力”。
  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也许他们比孙中山更了解中国,但是就国际视野来,还有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来说,他们都比不上孙中山。
  毛泽东英文水平如何?
  据说读一般的英文报纸可以,但是他的英文口语就很差了,是“湖南味”的英文。毛曾经努力的学过英文,甚至在专机上,也抽出时间学。他在某些领域的一流专家高手,但是在英文上的水平,就非常一般了。
  我没有听过孙中山讲英文的录音,但是从他十三岁,就去夏威夷读书的经历来看,英文肯定说的非常地道。
  孙中山活了六十岁,其中有三十年,也就是一般的时间在外国度过。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环游世界各地,结交各种西方各界人物。对这种人物,清政府一提起来就脑仁儿疼。对他们来说,这小子就是一个“国际型罪犯”。由于语言上的优势和对西方的了解,他的“逃窜能力”极强。
  一般中国人到了英国或者美国,由于语言不通,会变成“聋子”和“哑巴”,听也听不懂,说也说不出,那个难受劲就甭提了。因此活动能力就极大地受到了限制。
  对于孙中山来说,不存在这样的困境。
  刚到英国的第二天,他就去拜访英国友人康德黎家。
  在康德黎夫妇的热情招待和安排下,孙中山搬到康德黎家附近的一个旅馆里。这样,他就可以每天步行去康家聊天、吃饭,没事的时候,还读读康德黎的藏书。
  他还经常去伦敦博物馆,遍访各住的遗迹,或者在伦敦街头,看看来来往往的车水马龙。小日子过的是非常的惬意。
  在读孙中山的这些经历时,令我们吃惊的是他的活动能力,他有什么样的魅力,能结交那么多的西方朋友。能使那么多外国人帮助他,相信他,喜欢他。
  是他的风度,学识,热情,理想?或者还是其他的方面?真有点说不清楚。
  但就在孙中山过的很惬意的时候,危险也正慢慢的向他逼近。
  我们上面提到,关于这次的“历险”有不同的版本。孙中山在他的书里,是这样描述这次的经历的:
  在1896年10月11日的上午。这天正好是星期天。
  孙中山正准备去和康德黎夫妇一起去教堂做礼拜。
  就在去康德黎家的路上,忽然从后面悄悄跟上来一个华人,并用英语问孙:阁下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设想一下,这是1896年,那时从中国去英国只能坐船,并且恐怕还要好几个月才能到。英国不像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所以那时在伦敦的中国人,应该是非常的少。
  所以,当一个中国人看到另外一个像中国人的人,主动过去问一下,这也符合常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万里之外的英国街头,能遇到自己的同胞,应该也是一件很温暖的事。
  孙中山连忙回答说,自己是中国人。
  那人仍然用英文问孙中山是哪个省的。
  孙答:广东
  那人依然用英文说:我与阁下是同乡,也是广东的。
  既然都是广东人,那就用粤语聊吧。
  孙中山和这个人边聊边走。
 此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个广东人和孙中山相遇地点很特别——康德黎家附近。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现在两人所处的位置,也是在中国使馆的附近。因为康德黎家和中国使馆相邻。
  这一点,孙中山是再明白不过的。康德黎夫人还特意提醒过他:你每天从都从使馆这经过,小心有一天你们使馆的人,会认出你来,然后把你押回中国。孙中山听后的反应是哈哈大笑。
  孙的这种反应,还有每天毫无顾忌的去康德黎家,显然是没有把所谓的中国大使馆,放在眼里。
  是孙中山低估了清廷的侦查和办事能力吗?认为清廷的使馆根本就认不出他来?还是自身的防范意识不足?
  对于接下来发生的事,按孙中山的版本,他的反应更是与他丰富的斗争经验,还有能力极不相符。
  就在和这个广东人,缓步边聊边走的过程中,忽然又一个广东人出现了,并且很快加入了他们聊天的行列。
  在中国使馆附近,如此高密度的“偶遇”中国人,难道孙中山没有丝毫警觉?
  接下来,这两个广东人很热情的邀孙,去他们家喝茶聊天。孙中山婉言谢绝。就在他们寒暄的时候,第三个广东人出现了。
  在1896年,中国人极少的伦敦街头,孙中山在中国大使馆附近,在极短的时间里,接二连三的遇到中国人,以孙中山是政府要犯的敏感身份,如果他还没察觉,这时有什么不对劲的话,那就显得孙中山这种久经复杂局面的“老江湖”,发挥太失常了。
  但是按孙中山《伦敦蒙难记》的说法,他此时对这三个人,还没有任何怀疑。
  随后,最先和孙中山搭讪的那个人先走了,后来的两个广东人,对孙中山特别“热情”,两人站在孙中山的左右,半是开玩笑,半是认真的,一人一边架着孙中山,招呼到他们的住处坐坐。
  当他们把孙中山“热情”的拉扯到一个院子里,随后迅速把大门插上。
  孙中山一看,院子里房屋高大,并且有很多穿制服的中国人,他此时才立刻明白:坏了,这就是中国大使馆。
  这就是孙在他的《伦敦蒙难记》里的版本。
  这个版本,用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诱骗,劫持,暴力,被动的迫害。
  但是史实果真如此吗?
  孙中山的朋友陈少白还有慕韩回忆,这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孙中山为了塑造满清的负面形象,而作的。
  真实的历史是:孙中山不是被劫持的,而是自己进去的。
  孙到中国使馆,说是找广东同乡,然后被扣留。
  不论孙中山是否低估了清政府的能力,但他能在被关押后,又迅速的脱身,足以看到他的“闯荡江湖的功力”。
  清廷使馆的工作人员,对于此次孙中山被捕,也有详细的记录。我觉得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我们姑且就以这些史料为基础,挑出几点解析一下,孙中山这次“蒙难”中,一些很微妙的行为。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我们会隐约感到孙在复杂的斗争中,极其高超的、控制局面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犯罪学、心理学、还有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孙中山的种种行为的高明之处。
  孙中山行为分析报告
  
  一.软中带硬的威胁——反向操作(在审问中的策略)
  审问的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在气势上要压住被审问方。使被审问方心理产生恐慌和混乱,这样才能突破被审问方的心理防线。审问,其实就是审问者和被审问者之间的心理战。谁能稳住阵脚,并突破对方的防线,谁就占据了场上的主动权。
  经验丰富,智商很高的罪犯,他们的反侦察能力,也反应在被审问的过程中。
  曾经在中国轰动一时的刘招华冰毒案中,主犯刘招华,就是一个罕见的智商很高的罪犯。他有以下这几点很让人匪夷所思的表现:
  首创世界上用人工合成的办法制造冰毒。而他的学历只有小学水平。
  在被住的酒店房间,将要被大批警察搜查时,他还敢返回来,从容不迫的乘电梯回到房间,拿走他的二十万多万现金。几乎与前来搜查的警察擦身而过。这简直就是港台黑帮电影里,最生动、最真实的现实版。
  有经验的搜查方式,应该是封锁酒店的进出口,这样就能有效控制罪犯逃脱。也许刘招华注意了警方的这点漏洞,才敢返回房间取钱。
  并且刘招华在逃出到街上时,发现警察正在严密的查问行人时,他没有打出租车,也没有坐公交车,更没有步行,而是买了一辆自行车,骑出了市里。这是在那种情况下,最不容易被注意,也是最不容易留下线索的出逃方式。
  逃出市里后,他没有立即选择坐车逃亡外地(因为他明白,此时所有的道路,车辆都会被严密检查),而是在一处事先选好的山洞里藏身,靠矿泉水,香肠,饼干等,一直待了有一两个星期后,在所有的检查都有些松懈后,才亡命异地。
  他会在平时就留心的观察,万一出事后的藏身场所。他原来家乡的别墅,选在一个弯道很多的山坡上,这样他就能有足够的时间观察,从外面来他别墅的人。并且别墅里,还有一个长长的地道通往湖边。即使被包围,也能迅速从地道逃跑,然后坐上早已准备好的船,迅速从水路逃跑。
  我们不得不惊叹刘招华的狡猾、和他极高的反侦查能力。抛开善恶不论,但从技术层面分析,他在复杂环境中的判断,敏感,快速的决断能力方面,都有高于常人之处。
  这种狡猾,使他能在逃亡的岁月里,不但没有饱受风餐露宿,东躲西藏之苦,还堂而皇之的住上了高档小区,结交了当地的县级干部,小车开着,娇妻抱着,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这在所有的通缉犯中,绝对算是异类。
  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还是被捕。虽然是在漫长的八年后。
  他的狡猾,再一次在审问中表现出来,比如他会突然对审问他的警官:某某,你多大了,你怎么比实际显得老很多。
  这就是一种心理战术,用这种有进攻性的语言,去影响和扰乱对方的心理,以取得在审问中的心理优势。
  作为对人类心理有极深刻洞察力的、资深政治操作者孙中山来说,他对这种种技巧运用成熟度,更是常人望尘莫及的。
拿着刀,恶狠狠的架在别人的脖子上,然后强迫其就范。这当然是威胁的一种,但这不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威胁。
  最有技术含量、最高级的威胁是:在身陷囹圄、处于弱势和下风时,仍能用自己的智慧、语言和行动,让对方从心底涌起莫名的恐惧和不安。
  比如战国时,兵法专家吴起,就是一个极有手腕和经验的权谋高手。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能把兵法和权谋玩到极致。当要被楚国的贵族们射死时,他连忙趴在死去的楚悼王的尸体上。因为按照楚国的法律,所有损害亡君尸体的人,都要被满门抄斩。所以贵族的箭在射死吴起的同时,也射到了楚悼王的尸身上,这就造成后来七十多家贵族被杀。
  真是厉害!临死还能拉上难么多自己的敌人垫背。
  孙中山也有这方面的能力。
  他对负责审问他的使馆翻译邓廷铿说:“今公等至予于此,或招起极大之交涉,未可知也,将来英政府对于使馆中人,不免要求中国政府全数惩治。况君为粤人,吾党之在粤省者甚多他日必出而为予复仇,岂第君之一身可虑,甚或累之君之家族,其时君之追悔莫及矣。”
  孙说的虽然比较文雅,但是如果翻译成“江湖语言”,就很有气势了:
  你们几位把我弄到这里来,将来英政府追究起来,恐怕没有诸位的好果子吃。并且老兄你也是广东人,那里恰恰是咱们革命党的大本营,如果兄弟我有三长两短,我的人必定会为我报仇,至于革命党怎么个革命法,不用兄弟我介绍,恐怕诸位都有耳闻,不但你们个人的生命权益会受到威胁,我也不敢保证你们家人会平安无事。
  看看,这就是高手的“威胁”方式,说起来文质彬彬,但是每个字,无不透出丝丝的寒意和杀气。
  清末民初,涌起的历史上又一波暗杀高潮。这些几乎都是不要命的革命党所为。
  章士钊和俞大纯密谋刺杀满清权贵铁良。
  万福华刺杀大臣王之春。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
  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这些革命党人都是玩命的主儿,为了达成目标,毫不顾忌自身的生死。
  尤其是徐锡麟,本来是恩铭的心腹。恩铭对他很够意思,他把徐一手提拔起来的。一次,恩铭拿到革命党人的名单后,亲自找徐锡麟商量对策。没想到他这次却成了徐的枪下鬼。徐锡麟是近视眼,他怕瞄不准,便对着恩铭连开七枪,来个乱枪打鸟。
  这就是革命党人的作风,凶悍无比。
  邓廷铿这帮人也不傻,不会不仔细掂量一下,孙中山这些话的分量。可见孙中山在最关键的时刻,还能能有最恰当、最有效的反应。用最简洁的方式,达到最有威力的效果。
  
  二.收买——最有效的逃脱险境的必杀技之一。
  我们上文中说过,毛泽东在一次脱险的过程中,用钱贿赂了押送他的一个士兵,才得以逃脱。所以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收买是打开突破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孙中山这种高手,对这种招,数当然也用的得心应手。
  被扣留在使馆后,看守他的是一个英国人。
  一个极细微的裂缝,对于攀岩高手来说,就是一个生存的支点。对孙中山这种在“危险斗争的岩壁”上“攀岩”的高手来说,这个不起眼的英仆,就成了他的一个“生命的支点和岩缝”。
   美国有一档真人秀节目,就是一个“把妹高手”,讲授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术,迅速能“把到靓妹”。
  在我们一般人的概念里,男人之所以能吸引女人,要么是靠先天长的帅,或者后天的地位和金钱。但是在这档节目里,这个“把妹高手”用他自己的经历,清楚的告诉我们,吸引女人的能力,原来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技巧,得以巨大的提高。
  这个“把妹高手”,长相平平,也没有钱,一开始还有社交恐惧症,这些都使他女人缘非常差。后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用了十年时间,刻苦摸索吸引女人的规律和技巧,并在方面成了一流的高手。从此以后,只要是他看上的女人,似乎无往而不利。他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并传授给那些和他有同样困境的男性。
  这说明,人与人的交流和、吸引或者控制,也是一门技术,并且是很高深的一门技术。
  政治高手都有这种,极其高超的沟通能力,和对人的驾驭能力。这是一种高明到让人害怕的技术。
  即使你是诸葛亮、张良、韩信,智商高到200,能力强到统帅千军万马,但仍在刘备和刘邦这种,极善于驾驭和控制人的掌握之中。
  这样的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专家中的专家。人类斗争智慧的集大成者。不管你是什么人才,有多大的能量,多有体力和智力,都会被他化解、征服、为他所用。
  孙中山就是这种人物。身处险境的他,再一次展现他非凡的一面。
  我们看看,他是怎样说服,一个素不相识的英国仆人帮他的。对熟悉西方文化和语言的孙中山来说,与英国人交流当然是得心应手,再加上他高超的沟通技巧,和非凡的机智,使他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控制”了这个英国仆人。
  我们根据史料,重建一下当时的现场:
  在一个不大的屋子里,孙中山正神色凝重的祈祷。门被推开,一个英国仆人进来,给他送饭。孙中山迅速把目光,集中在这个进来的英国人的身上,等这个英国人走近,他压低声音用流利的英文说:阁下能救救我吗?
  这个英国仆人一愣,然后反问到:你是干什么的?
  孙答:我是为了中国革命而被中国皇帝迫害的政治犯。
  英国仆人一脸迷糊,因为他不太明白孙中山话的意思。
  孙中山看到他的反应,然后迅速的想出了让老外明白的表达方式。
  “阁下是否经常听说阿美尼亚人的历史?”英国仆人连忙点头。孙中山一看他的反应,知道自己的策略和估计非常的正确,便因势利导的接着说:“中国的皇帝想杀我,就像土耳其的皇帝想杀阿美尼亚人一样;因为阿美尼亚人是基督徒,所以被土耳其皇帝迫害。我也是中国的基督徒,因此中国的皇帝也想干掉我”。
  用这种类比,使这个英国仆人,立刻理解了孙中山的处境。并且迅速的拉近了英国仆人对孙中山的文化认同感。为下一步的说服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话虽然不多,但是极具效力。称得上极其高明。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基督教的宗教氛围还是比较强烈的。所以孙称自己是基督徒,并且因此被中国皇帝迫害时,很容易得到这个英国仆人的同情。
  但是感情的认同,并不代表他一定会帮你。对人性有深刻了解的孙中山来说,对这一点非常明白。就一般的世俗中人来说,money是very very 重要的。所以孙中山的第二步,就是展开金钱攻势:我现在先给你多少钱,等我能成功脱身后,我会再给你多少多少。并且你们的政府也不知道我被扣押在这,如果知道的话,肯定会来救我,你帮我也就是…”
 据说哲学家苏格拉底,长的又老又丑,按世俗的观点,这样的人对女人没有任何吸引力。但他有一种很特别的能力:只要和女人谈一会话,就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女性的倾慕。那时候没有摄像机,也没有关于对这种谈话内容的详细记录,所以我们不知道他这种谈话,究竟有什么高明之处。这就像历史上很多工艺的秘方,没有流传下来一样。
  但我们通过孙中山的这次成功说服工作,确实领略了一下真正的沟通智慧,所能产生多大的能量。
  这个普通的英国仆人彻底的被孙中山说服了。
  对于这个普通的英国人来说,孙中山用他们的语言,用他们能理解的表达方式,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的取得了这个英国人的认同感。
  认同感很重要。尤其是在不同的人种之间、不同的文化之间,交流还不太紧密,大家还比较陌生的年代。
  就像美洲的印第安人,一开始看到来到美洲的白人时,他们怀疑这些白人就是上帝,因为他们不理解,如果同样是人类的话,这些人为什么和他们长的如此不一样。这些印第安人倒是很有实证精神,怎么能证明这些白种人就是上帝呢?做做试验就知道了:他们把捉到的白人按到水里,看过个三天三夜会不会被淹死。
  这些听起来好像是笑话,但是在那个蒙昧的时代,确实曾经发生过。还有我们前文提到的,算是当时比较有见识的大臣林则徐,竟然还以为外国人的膝盖,僵硬的不会打弯。
  但是作为当时最有国际视野,也是当时中国称得上为数不多的,真正懂西方文化的专家,孙中山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以孙中山的这种素质,如果生在现代,也是一流的风险投资家。
  英国仆人迅速的配合孙中山,并低声提醒他说:阁下写的时候不要趴在桌子上,因为门外有人通过钥匙孔,观察你的举动,如果发现你写东西,就带不出去了。要是不想被发现,就要趴在床上写。
  三.高超的炒作能力。
  炒作,就是引起公众的注意。在一个民主的现代国家,最有威力的就是民意。100多年前的孙中山,就对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
  炒作需要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比如,我们现在可以在网上发帖,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公众监督。可是100年前的英国,好像主要的媒体还是报纸。说服英国仆人配合,虽然异常关键,但是要带什么消息出去,要传达怎样的讯息,这也是能不能成功逃脱的决定因素。
  看看孙中山要向英国媒体传达的消息:一个反专制中国人,被专制野蛮的中国政府,诱骗到中国使馆,然后要被装到一个笼子里,像猎物一样用船运送回国,去接受人类最惨无人道的刑罚。
  这个英国仆人,一把这种消息带出去,在孙中山和他的外国朋友的合力炒作下,伦敦各大媒体记者纷纷来到中国使馆,报道采访。这下子清廷使馆里的中国人员蒙了:这些满清官员在西方的运作能力和孙中山不是一个档次,虽然他们有很多人,虽然他们有当时清政府作为后盾,但在西方玩起斗争来,依然抵不过孙中山。高手是在比较中才能看出来的。
  当时的清政府害怕西方列强,甚于老鼠怕猫。有英国人进来掺和,一切事情都好办。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孙中山毫发无伤的走出中国使馆。既有渊博学识,又有实战斗争经验的人,才最可怕。知识不是力量,能灵活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即使年老时眼睛不好,自己无法看书时,还要让中文系的教授给他讲授古典诗词。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蒋介石,也不能不说不勤奋学习,也经常请教授给他上课。在现代社会中,要想成为领袖级别的人物,肚子里没有知识是不行的。
  但是这类人又和一般的学者,有天壤之别。
   一般的学者是学问很多,理论很好,智商也不错,但是在复杂的世俗世界、险恶的江湖中,面对一些穷凶极恶的地痞流氓、狱霸牢头,他们不免显得不堪一击,脆弱不堪,难于应付。但是像孙中山毛泽东这种,既有学识,又能在各种复杂危险中,游刃有余的“斗争专家”,“危机处理专家”,他们才是人类斗争中,真正的大师级人物。
  什么黑社会老大、“教父”,与他们这些真正的“斗争大师”的能量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坐过监狱的人都知道,牢里的死刑犯是惹不起的。要是有人不开眼,想在牢里当老大,欺负这些死刑犯的话,也许当时他们不反抗,但是等欺负他的人睡着时,他敢用手上的镣铐活活把那个人勒死。
  老子反正要枪毙了,多杀一个少杀一个没差!这就是这些死刑犯惹不起的地方。甭管你在外面曾经多横,多狠,多能打,要是在牢里碰上死刑犯,你最好别惹他,因为你绝对占不了什么便宜。
  这就是武力的局限性。
  所以真正的斗争一流高手,他们有无数的技巧和方法。他们会用智慧,理念,胸怀等特有的魅力征服你的心。这才是真正的高明。
  我们上文中提到的邓廷铿,就是那个把孙中山扣留的清廷使馆的翻译,后来在孙担任总理的时候,竟然还敢来拜访孙中山,可能希望孙能看在同乡的份上,给个一官半职的。孙中山的这些部下一看,这小子竟敢自己送上门来,准备他抓起来正法。孙中山确实有非同常人的胸怀,他对下面人说:他那时之所以抓我,也是各为其主,不是他个人的错。为了保证邓廷铿的生命安全,他还亲自送邓孙来,以防有的部下会对邓不利。
  在明代一些讲禅宗的书里,经常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将军能操控千军万马,却掌控不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生老病死,喜怒哀思,这些因素有时比千军万马还难控制。
  孙中山操控自己健康能力方面,就不如他在革命斗争中,那么的游刃有余,能力巨大了。他死于肝癌。
  据说如果得了这种严重的肝病,眼中会有黄晕。德国医学博士克利,就是通过这个现象,断定孙中山的肝病已经非常严重了,很可能已经化脓,并侵害到其他的部位。肝脏是解毒,和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为了保证身体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营养元素,这些外国医学专家建议孙引用矿泉水。所以每天一大早,都有专人开车去玉泉山运新鲜的矿泉水。
  这些措施都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孙中山还是渐渐的病入膏肓。在他生命的最后的日子里,奇异的现象发生了:在孙居住房屋周围的树上,忽然聚集了非常多的乌鸦。
  当然,乌鸦之所以经常出现在濒临死亡人的周围,是因为乌鸦对尸体的气味非常的敏感。有很多动物的嗅觉灵敏的惊人。比如据说在巴西某个老人院里,有一只“死亡之猫”,只要这只猫老往某个人的身体上跳时,这个人就会很快的死亡。而这只猫经过检测,没有任何致命的传播性疾病。科学家解释说,在临死人的身上,有种特殊的气味,而这只猫有嗅到这种气味的能力。还有的科学家试验,借助狗的灵敏的嗅觉,来早期发现人的早期癌变。
  所以孙中山住处的周围,出现乌鸦称不上奇异,让人感到吃惊的是,乌鸦的数量超多。多到什么程度?
  准备探视孙中山的康有为,刚准备开门走进院子里,竟然迎面而来的黑压压的乌鸦生生的被推了出去,弄得康狼狈不堪,竟没有探视成。
  这些都是追随孙中山的马超俊先生,在他的口述回忆录里,对曾经发生过的史实,栩栩如生的记录。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乌鸦?
是不是孙中山的体质有其特殊之处,在濒临死亡时,他的身体散发出来的那种气味,要比一般人强很多?所以才引来这么多乌鸦?
  这些好像都是一个永久的谜。
  福尔摩斯在小说里,有这样一个观点,世界上看似孤立的事物,实际上都是有联系的。比如单从一块怀表上,就可以读取出怀表主人的很多信息:从怀表的质量,可以推测出这块表很贵,所以可以知道怀表的主人,应该至少是个中产阶级;从怀表上的划痕,可以推测出怀表的主人,会经常把表与钥匙放在一起,如此对待一块价值不菲的怀表的人,生活习惯绝不属于那种细致型的……。
  这是一种用推理的方式,来解析事物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析一下孙中山的生活方式。
  我们上文中说过,以他资深的西方生活方式经历,可以推测出,他的饮食口味也是很西方化的,和一般的广东人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对广东来人来说是美味的蛇肉,蝦酱,孙中山却极度厌恶,并且孙戒烟戒酒。喜欢吃西餐喝牛奶。让我们做一个也许很荒谬的推论:孙中山的这种饮食习惯,使他的体质和当时的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或许因为这种不同,才造成在他即将死亡时,有哪么多的乌鸦光顾。
  因为在动物界,气味的重要性,还有动物对气味的敏感,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一只老虎能嗅到两公里内猎物的味道,并且很多动物识别是不是同类,不是靠视觉,而是靠气味。所以在丛林中有生存经验的人,会把身上涂上很多泥土。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掩盖你身上的“人味”,这在野兽出没频繁的丛林中非常重要。
  有一个叫肖恩•埃利斯的美国人类学家,他为了研究深入狼群,就假扮成一只狼,在狼群里生活了长达几乎一年之久。
  怎么让狼群觉得的你也是一只狼呢?不是穿上假的狼皮,从外形上做的和狼一样,这是人的思维方式。其实狼判断是不是同类,主要是考嗅觉。
  埃利斯作为这方面的专家,他是最了解怎样才能让混进狼群内部的,这种任务好像比在黑帮中做卧底更危险。
  首先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动物的群体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它们也有很严密的组织,和很精确的分工。它们不会无缘无故接受一个陌生的个体,即使是同类。埃利斯选择狼群在死掉一个成员时,进入狼群。要达成这个目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身上的气味尽量弄得很狼一样,然后扮演一头孤狼的。
  要做到这些,就不能洗澡,以保持身上的这种气味。并且要和这些野狼们同吃同住。埃利斯为了能让狼群彻底的接受他,甚至和狼一起在野外吃动物的尸体。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在狼群里,各种狼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狼是智慧丰富,机制灵活的“军事”,负责参谋和决策一些事。
  有的纯属于体力型的,负责猎食和战斗。就像一般的战士,还有的狼是负责后勤方面的,比如照顾小狼等。原来狼的社会和人的社会,也有这么多相同之处。在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埃利斯和狼打成一片。他身穿脏的看不出颜色来的工装裤,胡子和头发又长又乱,像杂草一样。
  他扮演的非常成功,甚至有一头母狼向他示爱。
  但是埃利斯强调,在狼群中,不是任意一个公狼都能和母狼做爱的,只有特权阶层的狼才有这种权利。
  1897年,孙中山侨居日本时,与日本著名政治家犬养毅相识。有一天,犬养毅问孙中山:"我真敬佩您的机智,不过,我想问问您,孙先生,您最喜欢的是什么?"
  
    "革命!把清政府推翻。"孙中山回答得毫不犹豫。
  
    "您喜欢革命,这是谁都知道的。但除此之外,你最喜欢什么?"
  
    这样的提问,显然带有斗智的意味。
  
    孙中山停了片刻,用英语答道:"Woman(女人)。"
  
    大养毅拍手叫道:"很好,再其次呢?"
  
    "Book(书)。"
  
    犬养毅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嚷道:"这是很老实的话。我以为您会说最喜欢书,结果您却把女人排在书的前面。这就很有意思啦。您这样地忍耐着对女人的爱而拼命看书,实在了不起。"
  
    孙中山的话引起了他的兴趣,犬养毅以为发现一个"秘密",这时作为辩说的这一方,犬养毅解除了"戒备"。接着,孙中山很巧妙地"长驱直入",把他给说服了。孙中山说:"不是这样!我想,千百年来,女人总是男人的附属品或玩物,充其量作个贤内助。然而我认为,她应该与母亲是同义语,当妈妈把她身上最有营养的乳汁喂给孩子的时候,当妻子把她真诚的爱献给丈夫的时候,她们的牺牲是那样的无私和高尚,这难道不值得爱吗?可惜,我们好些人却不珍惜这样的爱,践踏这种爱。"   1897年,孙中山侨居日本时,与日本著名政治家犬养毅相识。有一天,犬养毅问孙中山:"我真敬佩您的机智,不过,我想问问您,孙先生,您最喜欢的是什么?"
  
    "革命!把清政府推翻。"孙中山回答得毫不犹豫。
  
    "您喜欢革命,这是谁都知道的。但除此之外,你最喜欢什么?"
  
    这样的提问,显然带有斗智的意味。
  
    孙中山停了片刻,用英语答道:"Woman(女人)。"
  
    大养毅拍手叫道:"很好,再其次呢?"
  
    "Book(书)。"
  
    犬养毅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嚷道:"这是很老实的话。我以为您会说最喜欢书,结果您却把女人排在书的前面。这就很有意思啦。您这样地忍耐着对女人的爱而拼命看书,实在了不起。"
  
    孙中山的话引起了他的兴趣,犬养毅以为发现一个"秘密",这时作为辩说的这一方,犬养毅解除了"戒备"。接着,孙中山很巧妙地"长驱直入",把他给说服了。孙中山说:"不是这样!我想,千百年来,女人总是男人的附属品或玩物,充其量作个贤内助。然而我认为,她应该与母亲是同义语,当妈妈把她身上最有营养的乳汁喂给孩子的时候,当妻子把她真诚的爱献给丈夫的时候,她们的牺牲是那样的无私和高尚,这难道不值得爱吗?可惜,我们好些人却不珍惜这样的爱,践踏这种爱。"  孙中山先生在某次讲演中曾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南洋爪哇有一个财产超过千万的华侨富翁,某日,他外出访友,却因未带夜间通行证和夜灯而无法返回,因为当地法令规定,华人夜出如无通行证和夜灯,一旦为荷兰巡捕查获,轻则罚款,重则坐牢。出于无奈,他只得花一元钱,请一个日本妓女送自己回家。因为荷兰巡捕不会问日本妓女的客人。
  
    孙中山说:"日本妓女虽然很穷,但是她的祖国很强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动也就自由,这个中国人虽然很富,但他的祖国却不强盛,所以他连走路也没有自由,地位不如日本的一个娼妓。如果国家灭亡了,我们到处都要受气,不但自己受气,子子孙孙都要受气啊!"  人类群体虽然复杂,但是也有很多基本规律可循。我们可以用《西游记》里,唐僧和孙悟空师徒二人,作为一个模型分析一下。
  唐僧:
  理念指数:★★★★★
  不要小看理念的力量。很多精神领袖,就是这种理念性的人物。印度圣雄甘地,虽然瘦小的“像只大鸟”,但却能调动上千万的追随者,这种能量就是靠自己独特的理念和信仰,来征服追随者的心灵,鼓舞他们的士气,凝聚他们的力量。
  唐僧同志的最终理念,不是为了金钱,美女,而是为了普度众生。并且理念的坚强度,绝对一流。在人类社会中,理念的能量,如果释放出来,堪比原子弹。
  战斗指数:0
  唐僧的直接战斗力为零。他对战斗的操作能力是白痴级别的。唐僧主要负责理念的部分,并且用对理念的认同感,来获取各界神佛资源,为自己摆平各种阻碍,提供巨大助力。
  孙悟空:
  理念指数:★★
  所谓普度众生的理念,在孙悟空的心中没有多么的强烈。对这种理论他不擅长也不太感兴趣。他很难像唐僧那样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脚脚有印。
  战斗指数:★★★★★★
  毋需多言,作为斗战圣佛的孙悟空,绝对是战斗方面的最顶级的专家,他的手段,策略,能力,灵活,在神鬼人三界绝对一流。
  西游记虽然是神话,但是也是人类社会的缩影。
  在一个革命的团体里,领袖往往最擅长的就是理念,他们在实际的作战方面,未必怎么样,具体的战斗,往往由他手下的战争方面的专家去执行。
  在北伐时,孙中山对对手下的一个将领说:“我没有钱,也没有枪炮给你,我只有三民主义。”
  这个将领回答:“有总理的信仰就足够了”
  此人就是我们上文中提到过的白崇禧。白被称为“小诸葛”,毛泽东称他是“最狡猾的军阀”;蒋介石特别欣赏他,为了得到他,费尽口舌,李宗仁才忍痛割爱,勉强同意暂时借调到蒋介石的手下;在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的退到台湾前,使打仗特厉害的林彪部,受到很大损失的,也是这个白崇禧。
  据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异常有智慧的人,他们能记起自己在母亲子宫里的感觉。这种人经过催眠,甚至能记起前生的很多事。不知道白崇禧是不是这种人,但好像白的聪明也是有遗传的。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深究自己从何处来的欲望。我们前面提到过,有的历史学家考证法国总统萨科奇,是中国中国北方民族少皞氏的后代。历史学家李敖,也在书里提到过,他的一个外国朋友,据他考证是司马光的后代。
  白崇禧的祖上,好像也不是地道的中原民族。他的始祖叫伯笃鲁丁——一看名字就知道不是汉人——是元朝的进士,并且信仰“回教”。应该和阿拉伯人有一定的联系。白崇禧的骨子里,好像也有一点阿拉伯民族的彪悍勇猛。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禁止用外姓,所以白崇禧的祖上才改姓白。白崇禧的太高祖在做地方官时,发现当地地广人稀,各种农业害虫很多,尤其是蚂蚱。地里看不见庄稼,只有荒草。我们都知道,旧时的蝗灾是农业的最大威胁之一,蝗虫来时铺天盖地,过后庄稼变成光秃秃。
  白崇禧的太高祖,想了一个对付蝗虫的招:
  他让当地人掘土早窑烧石灰,然后把石灰撒到地里,用石灰散发的热量,杀死蝗虫和虫卵,还有杂草,然后把这些草灰,当成肥料撒在地里。
这招非常有效,后来庄稼的产量逐渐回升,当地人很感激白崇禧的这位先祖,特地把这件事记录到地方志中。
  我们不能忽视基因的作用,基因造就了我们不同的种族特征。比如我们东方人,身体灵活,反应机敏,是天生的侦察兵的料。
  在2006年11月17日,美国陆战队访问我国某旅的陆战队,并开展了业务交流,在一个小时的比赛中,中方在速度和协调性方面更胜一筹。而西方人在负重行军方面,则有很大的优势。他们的持久力和体力方面,比我们强。甚至在性能力方面,西方白种人也被神话成体力超强的“做爱机器”,我记得中国的一个女白领说过:和西方男人做爱后,才知道什么是生活。
  这就是基因造成的差异。
  白崇禧也遗传了先祖的这种基因——聪明,灵活,足智多谋。
  五岁上私塾,十四岁就考入蔡锷办的陆军学校。顺便说一下,这年有一千多人报考该校,只录取一百二十名,白崇禧以第六名的成绩考入。
  后来他又考上保定军官学校——就是蒋百里曾经做过校长的那所军校。在民国时代,有三个军校比较出名:云南讲武堂,保定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这三个军校都是人才辈出,几乎囊括了中国政坛和军界的一流人物。朱德和朝鲜军的总司令崔庸键,都是出自云南讲武堂。在黄埔学校的教职员中,百分之六十出身云南讲武堂,百分之二十来自保定陆军学校。
  当时的保定陆军学校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以当时的生活标准来看,还是活的比较滋润的。衣服,还有训练学习用的各种器具,一律由学校统一供给。一天三顿饭,早餐米饭鸡蛋随便吃,午餐和晚餐都是四菜一汤,时常吃肉,过年过节还要加菜。
  学生还可以在茶烟室里,抽烟(军校里允许学生抽烟),喝茶,或者让校工给卖来些猪头肉等下酒菜,哥几个高兴地话,边喝边聊。军校里有三种人:教员,学生,还有校工。校工是最底层,动不动就会遭到学生的打骂。
  这些学生,可不像我们现在学校里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从部队军官的岗位上退下来的,手里很有点积蓄。平时赌钱,玩女人出手很是阔绰。保定城里的著名的“红灯区”——八大处,也是学生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不过这个学校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科学和现代的:要学武器知识,怎样防守,进攻,外语等等。大多都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教材。学生根据老师设定的战斗情景,制订计划,画出草图,然后老师再评点。
  作为一名合格的军官,要对战争中所有的因素,都要有所了解。
  比如粟裕知道当时的日本坦克的性能:这种坦克能压断直径是15公分的树,能推倒直径是20公分的树。但是对于比坦克大一点的陷阱,它就很难爬上来了……。
  基于这样深刻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对付这种可怕武器的策略:在树林里把树木锯断,只留下一米多的树桩,这样就能有效阻止坦克的推进,或者用陷阱、速射炮、燃烧瓶、成捆的手榴弹等,这些都是对付坦克的有效方法。
  保定军校当然也有这种武器知识的讲解课程。
  白崇禧在保定军校的这段经历,无疑为他以后的军事生涯,提供了巨大的知识保障。再加上他自己异常聪慧的天赋,一个很有能量的军事人才诞生了。
  在1916年,也就是白崇禧23岁的时候,他从军校毕业。他要正式踏入当时纷乱的社会中。江湖险恶,但是也正是它的险恶,才更能凸显各色杰出人物的过人的品质。
  23岁,也就是现代大学生找工作的年龄,那时的白崇禧也不例外。但是作为当时的精英,工作还是很好找的——他被派往广西第一师第三团做见习军官。
  见习,其实也和“实习”的意思差不多。现在大学生在某单位实习,即使表现不好,大不了单位就不要你了——到时候走人。但是对于23岁的白崇禧来说,他面对的是真刀真枪,在乱世里,要靠着你自己的能力、判断、机敏,在复杂危险的局面里,是拿自己的生命在赌,弄不好,你的生命随时都可能画上句号。
 在乱世里,无论是当兵还是搞政治,都是高危行业。
  秦朝丞相李斯在被腰斩时,看着对面一样受刑的儿子,忍不住涕泪横流的说:想当年,我们父子一起牵着猎狗,在郊外的打猎,那时我们多么的快乐温馨,但那样的日子永远不会再有了。
  在异常复杂危险的乱世中,权力往往是用鲜血铸成。出来混,迟早是要还得。
  年轻的白崇禧,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他刚一踏入这危机重重的“江湖乱世”,就展现了他犀利的手腕。也初步展现出,他一生中权力斗争的技术特点:稳、准,狠。
  稳,是指他每做一件事都算计精到;准,是指他的他的操作能力非常到位,不是那种只能纸上谈兵的人;狠,就是指,他对他认为的敌人残酷无情,一点没有怜悯之心。
  当时白崇禧任职的地方,是广西西南左江流域。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民风彪悍”,土匪遍地都是。
  翻一下历史书,就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土匪能发展壮大,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社会要够乱,人民要够穷,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要有天然的屏障。
  要是没有天然的屏障,土匪还是很难和官军较量的。在密林大山中,不但便于隐藏,还可以依据险要的地形,化解官军的优势。所以有“穷山恶水出刁民”的说法。
  东南亚的丛林深处,在20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还曾发现有几个没有投降的日本兵,一直在坚持所谓“战斗”,这就是因为自然的地理条件的限制,反而成了弱者生存下来的凭借。
  地理上的差异,在很多的方面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比如在文革时,很多汉族的知青,下放到内蒙古的草原上生活劳动。但是不久,很多知青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草原上的地势开阔平坦,有一望无际的感觉。这样也许对放松心情,体验一下什么叫天高地阔的感觉有用,但是要想找个背人的地点“方便”,就有点难度了。男女混杂,总不能不管不顾,随地大小便吧,那多不好意思。很多知青因为经常憋,而得了膀胱炎。
  但当地的蒙古族,是怎么应付这样的实际问题呢?
  秘密就在于他们的蒙古袍:穿着这种蒙古袍,你只要很自然的蹲下,一切都在别人看起来很自然的状态下搞定了。
  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藏族的服装也很有特点,虽然是毛茸茸很厚的样子,但是他们不像西伯利亚那边的居民一样裹得严严的,却好像只穿一半似的,而这和当地的温差大有关。
  还有在武术中,北方的长拳,下肢的动作很多,动作的幅度也很大,但是南方的南拳,下肢的动作极少,而动作也显得紧凑密集。这也和南方由于多山场地小,而北方的宽阔地多有关。
  这些地形的因素,都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当时的广西被形容成: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可以说,白崇禧所面临的治安环境极差。一个刚刚从军校出来的学生,一开始就面临这么一个难搞的局面,确实是一种考验。
  摆在白崇禧面前的有两条路:
  我们可以称这条路是“老油条型”的:像所有的当地军官一样,无所作为,一天天的混着过。你当你的土匪,我当我的官兵,我们都心照不宣,你让我过的去,我也不难为你。
  还有一条可称为“热血青年型”的:一腔热血,豪情万丈,初生牛犊不怕虎,最后被严酷的现实碰的头破血流,失败后会心灰意冷的哀叹,社会真的太黑暗了,我太理想主义了。
  但是事情的发展,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一流高手,一出手就与众不同。
    在历史上,广西这疙瘩可不是好搞的。
  人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职业、地域、成长地的风俗习惯等等。
  比如做箭的人,老琢磨怎样才能把箭做的更有杀伤力、更有效的把人射死;而做盾的人,则老想着怎么才能把盾做的坚固、能把人护住。长期从事这两种职业的人,性格也会受不同的影响。
  这是职业对人的影响。另外,成长地的风俗习惯——这种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也很大。
  比如中国远征军在野人山里,遇到的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难于被我们现代人理解:亲人死后,要埋在自己的床下;如果家里有人病了,要把自己家里的老人杀掉,好像这种方法能换取病者的痊愈似的。如果自己家里没有老人,还可以借用邻居家的老人来杀,以后再还…
  这种部落的人性格应该足够剽悍。
  在历史上,广西人的剽悍,往往被忽略了。我们认真盘点一下广西人的“凶悍”。
  
  据说秦始皇用20万军队对付匈奴,而不得不用30万军队对付在广西的西瓯(壮族的祖先),可见当时广西西瓯的战斗力如何的强悍。
  在明朝时,凶猛的倭寇不停的骚扰中国沿海各地,有时甚至深入中国的内陆省份。我们上文中,在戚继光一节里,也描述过倭寇的可怕的破坏力、和战斗力。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明朝庭想到了广西的“狼兵”,并且征调他们来对付这些可怕的倭寇。
  这些狼兵在一个穆桂英式的女将领——瓦氏夫人——的带领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554年,倭寇出动3000余人,突然侵犯金山卫,瓦氏夫人率队迎击,杀得倭寇四散逃命,猖狂的倭寇,这下有机会体验了一把什么才是真正的凶悍。
  四月二十日,倭寇4000多人进犯嘉兴,瓦氏首当其冲,一马当先,在士兵与其他友军的配合下,把倭寇包围在五江泾(今嘉兴县北州里)一带,一举歼灭倭寇3000余人。给倭寇以毁灭性打击,获得抗倭的首次大捷。
  
    六月,在陆泾坝战役中,又斩获倭首300余级,烧毁倭寇船只30余艘,倭寇闻风丧胆。狼兵连连告捷,屡建奇功,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江浙沿海广为传颂。因瓦氏俍兵“杀贼多”,论功封赏瓦氏夫人为“二品夫人”,群众赞誉她为“石柱将军”。
  
  广西“狼兵”战法也很有特色:一般以七人为一队,各队独立作战;每队中有四人专负责冲杀活人,还有三人专门负责割被杀死敌人的首级,以用来记录的“工作成果”。这种“计件”方式,很有战国时秦国的风格。
  冲锋时,一人向前,左右紧紧跟进,予以支持。一队向前,则左右各队都予以支持,形成很有层次的“梯级火力”。全队密切配合,执钩镰枪者在前面,执毒弩者在队伍两边守着,在冲锋的过程中,远处的敌人用毒弩射,没射死的再用钩镰抢戳死,形成锋矢式队形,发挥长短兵器的作用。
  这种极有战斗智慧的队形,被戚继光拿来加以借用改造,并在继续抗倭的道路上,发挥的巨大威力。
  原来历史上,第一次重创那些凶悍日本人的,就是这些更为凶悍的广西兵。难怪在抗战期间日本人就有这样的说法:“欲灭华夏,先平湖南。欲平支那、先灭广西”。看来他们对广西人的凶猛还是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的。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最有战斗力的班底也是广西兵,并且从广西出发横扫大半个中国。
  当时太平天国开始的时候,太平军在刚开始只有3万人,这3万人是清一色的广西兵,一路从广西打到南京。
  而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士兵以安徽人和江浙人为主,这些地方的人战斗力根本不能与以前的广西兵相比,曾国藩就曾说过:“长毛(太平军)中后期之30万之战斗力,远远不如刚出广西之3万”。
  广西人咋就这么狠呢?
  这绝对和基因和体质有关。
  著名的中医专家徐文兵,以中医的视角,研究过古今中外的名人的体质特征,和他们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些结论很有趣:
  比如他说周恩来是阳性体质,有这种体质的人,阳气旺盛,精力过人。关于周恩来的精力,应该是众所周知的超级不一般。
  郭沫若就曾经回忆,周恩来可以几天几夜不睡,看起来稍微有点疲惫,但是只要一有紧急的事情出现,马上又能神采奕奕,思维清晰,这种能力,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达到。
  这种体质的人还有一点——就是耐寒。
  周恩来在出访苏联时,一条绒裤,一条呢子大衣,在零下几十度的酷寒中,仍能神采奕奕。而周围的人,包括以耐寒著称的苏联人,也没有敢穿这么少的。
  所以,人的行为往往与基因和体质有关。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解析一下广西人的剽悍是有原因的。
  一个地方的人口素质和特征,和移民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湖南近代的人才简直是井喷式的发展。但是在明代以前,在历史上湖南有名的人物极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就和移民有关。
  在朱元璋时期,大量的人口从江西迁入湖南。在这些移民中,有一个叫毛太华的江西吉安人。这个人不是一般的布衣百姓,而是做过云南镇守。并且在云南做镇守的时候,娶了几个苗族的老婆。所以他的后代中,就有了苗族的血统。
  毛太华如果不算出名的话,但是在他的后代中,出现了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应该是大部分都知道的——毛泽东——毛太华的第20代孙。
  历史上,有苗族血统的人还真不少:沈从文,熊希龄,李敖,粟裕…他们完美的融合汉人的智慧和苗人的剽悍。
  但是“移民”到广西的汉人,却不是一般——这些汉人,大多是被流放的重刑犯。这些犯人大多是“离经叛道之辈”。这些人和广西当彪悍的少数民族融合,就造就了广西人特殊的凶悍气质。
  抗战时期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将军史迪威就曾说过:广西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从两千多年前西瓯国君,译吁宋带领五万岭南土著士兵,令秦军伏尸数十万开始,广西兵强悍的战斗素质,一直保持不变。
  但是在这个“非常难搞”,民风如此剽悍的地方,毛头小伙白崇禧要独立面对,不免让人为他捏一把冷汗。
  并且白崇禧选择是对他来说,最危险的一条路:决定不随波逐流,而是要凭他自己的力量,来清除困扰广西多年的“匪患”。
  他一开始较真干时,他的部下还有那些土匪们,难免暗地里不屑的撇撇嘴:不知深浅的东西,就凭你!还是歇了吧!
  是啊!你凭什么和老谋深算,凶狠无比的土匪干?刚来部队,没有人脉,没有铁杆的支持者,没有后台,没有资历,没有经验…。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况且广西的土匪清楚不了,除了他们本身极难搞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当时的广西督军陆荣廷,本来就是“土匪”出身。
  这个陆荣廷,原来是一名清兵,有一次出去采购,正好和几个法国人同船。我们不太清楚他和法国人发生冲突的细节,据白崇禧说是:当他看到法国的狗吃的都比中国人好时,就一脚把那条狗踹到河里——这兄弟也够强悍的。
  这当然惹祸了!
  后来干脆“落草为寇”,专抢法国人。
   哇靠,天涯强人真多
    这是继孔二狗后又完整看完的
    一天的时间手机+电脑,终于看完了,真过瘾啊,楼主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真令人佩服,顶了!
    再请楼主推荐几部历史书可以吗?一定要回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谢兄弟捧场,你让我推荐历史书,我还真有点为难,因为太多历史书严谨有余而有趣不足,对一般读者说是太枯燥太学究。把活生生的历史僵化成了一堆堆支离破散的所谓的史料和数据。
  我试图打破这种格局,以最具体,最生动,最有趣的史料,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重新构建历史活生生的真实的一面。
  让大家领略历史深处不可思议的奇妙和诡异。  由于这种经历,就决定了陆荣廷对土匪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所以在他主政广西期间,对土匪的政策是“招安”为主,而不是以“剿灭”。这样的政策,给土匪的茁壮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很多土匪成了兼职:明着已经被官军招安,但暗地里却仍然做着土匪的勾当。
  所以要彻底根治广西的“匪患”,没有别的招,只有一个字:杀。以白崇禧的聪明,不会想不到这一点。
  治乱世必须用重典。一般来说,死亡对人的震慑作用和警醒作用,不是别的手段所能代替的。
  在乱世里,权威的树立,权力的角逐,都伴随着这个“杀”字,从唐太宗干掉亲兄弟,到朱元璋把和自己一起创业的功臣斩尽杀绝,“杀”是这些权力高手,最擅长的权斗秘笈之一。
  刚二十岁出头的白崇禧,几乎没有任何忐忑和犹豫,很痛快的就决定了他对付这些“被招安”土匪的政策:杀。
  并且准备首次就要杀八十多个,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要杀的这八十多个全是“匪头”——就是说,这八十多个全是黑社会“大哥级”的,这就意味这些人的凶狠,狡猾和江湖经验,非同一般。
  对于小青年白崇禧来说,这活的难度系数和危险系数极高。
  大数多人的二十多岁,脑子里装的是风花雪月,装着对这个世界无限美丽的憧憬,还有很多不知天高地厚,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在那种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如果只有幼稚和意气用事,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了白崇禧逃脱时,所表现出来的缜密的思维,和极其高超的操作能力。其实这种缜密的思维和操作能力,在他首次和土匪的首次交手中,就显露出来。
  以白崇禧当时的处境和资源,要一次性干掉这八十多个“匪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以局外人的身份,可以为白崇禧设计一下方案。
  投毒是否可行呢?
  这种大规模的“诱杀”,有点《水浒》中,“梁山好汉”被朝廷招安后,用毒酒集体毒死。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我们详细研究一下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在化学工业还不发达的年代,大剂量、剧毒的“毒药”其实并不好找。所以要想一次性的毒死那么多人,还真得有这方面的专家和资金支持,才能实施成功。因此,在真实的历史上,用毒杀人,往往是只有宫廷里才玩的了的“高科技”。
  比如罗马历史上著名的暴君Nero(公元54-68年在位),就喜欢用氰化物来毒杀他的亲属。这种毒剧毒的药物,可导致人瞬间死亡。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计算机之父”、同性恋者图灵,就是用自己提取出的氰化物,然后涂在苹果上,咬了一口,就一命呜呼了。后来这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被苹果公司的创始人,拿来作为了公司的标志。纳粹头子希特勒和戈林,也都是吃这种氰化物自杀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意大利豪门中,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很有创意的慢性毒药:金刚石粉末。
  金刚石本身并没有毒性,但这种粉末会粘在胃壁上,而排不出去。作为世界上硬度最高的物质,胃当然没有能力消化它,就这样在长期的摩擦下,胃会逐渐形成溃疡,然后会大出血,从而导致人的死亡。
  这种死法和吃氰化物相比,是相当的漫长和痛苦。所以这种金刚石粉末“毒药”更适合杀别人,而不适合自杀。如果不想自己的仇人很痛快的死掉,这种毒药好像是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