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首保保养手册:【引用】肉桂 吴茱萸 五豆的功用 足疗配方 花椒 酸枣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42:05

【引用】肉桂 吴茱萸 五豆的功用 足疗配方 花椒 酸枣等  

2011-11-05 11:12:24|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聆海沐心《肉桂 吴茱萸 五豆的功用 足疗配方 花椒 酸枣等》

  肉桂

肉桂全身是宝,枝叶可炼桂油,嫩枝可做桂粒,桂皮是名贵药材,农户投资400元/亩,4-5年后每年亩产纯利可达1000-2500元。肉桂是樟科植物的一个变种,属常用名贵中药材,既可药用,又是香料副食品,肉桂的干皮入药。目前,市面常见中成药中有上万个品种含有肉桂成分,许多畅销饮料也需要用到肉桂,新加坡产的风湿跌打、止痛止血的“红花油”其中主要成分是肉桂,广东年需要量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现在我国还需依靠进口。肉桂是常绿

乔木,是造林绿化的优良树种

【性味】辛、甘、大热。

【功用】(1)补火助阳:用于肾阳虚衰之水肿尿少、腹冷久泻、四肢发凉,常配附子。

(2)祛寒止痛:用于寒证的胃痛、腹痛、痛经等。前人有“下部腹痛非此不能止”之说。常配吴萸、干姜。

【用法】3~6克。有效成分煎煮后易于挥发,故研末冲服效著。孕妇忌服。

【功用主治-肉桂的功效】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毒性】肉柱为辛热药,本草有小毒之记载,用量不宜过大。曾有报道,顿服肉桂末1.2两后,发生头晕、眼花、眼胀、眼涩、咳嗽、尿少、干渴、脉数大等毒性反应,经换服寒凉药后1~2周才逐渐消除。

【炮制】拣净杂质,刮去粗皮,用时打碎;或刮去粗皮,用温开水浸润片刻,切片,晾干。

【性味】辛甘,热,①《本经》:昧辛,温。②《别录》:味甘辛,太热,有小毒。③《药性论》:味苦辛,无毒。④《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归经】入肾、脾,膀胱经。①《珍珠囊》:太阳经。足少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肺、肾四经。③《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厥阴血分。

【功能主治】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癥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①《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②《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③《药性论》:主治:几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痈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⑤《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⑥《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虚自汗。《主治秘要》:渗泄,止渴。⑦《用药心法》:敌寒邪,治奔豚。⑧王好古: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⑨《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痢。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擦。

【注意】阴虚火旺忌服,孕妇慎服。

①《别录》:得人参、甘草、麦门冬、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黄,疗吐逆。②《药对》:忌石脂。④《本草通玄》:忌见火。

③《本草经疏》:血崩血淋尿血,阴虚吐血咯血,鼻衄齿衄,汗血,小便因热不利,大便因热燥结,肺热咳嗽,产后去血过多,及产后血虚发热,小产后血虚寒热,阴虚五心烦热,似中风口眼歪斜,失音不语,语言蹇涩,手足偏枯,中暑昏晕,中热腹痛,妇人阴虚少腹痛,一切温病热病头痛口渴,阳症发斑发狂,小儿痧症腹痛作泻,痘疮血热干枯黑陷,妇人血热经行先期,妇人阴虚内热经闭,妇人阴虚寒热往来,口苦舌干。妇人血热经行作痛,男妇阴虚,内热外寒,中暑泻利暴注如火热,一切滞下纯血,由于心经伏热,肠风下血,脏毒便血,阳厥似阴,梦遗精滑,虚阳数举,脱阴目盲等三十余证,法并忌之。⑤《得配本草》:痰嗽咽痛、血虚内燥、孕妇、产后血热,四者禁用。⑥《本草求真》精亏血少,肝盛火起者切忌。

【附方】①治肾气虚乏,下元惫冷,脐腹疼痛,夜多旋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脚气上冲,少腹不仁;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等证: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熟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各二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日二服。(《局方》八味丸,即《金匮》肾气丸)

②治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溲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及真阳不足之神疲气怯,心跳不宁,四体不收,阳衰无子等证:大怀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山茱萸(微炒)三两,枸杞(微炒)四两,鹿角胶(炒珠)四两,菟丝子(制)四两,杜仲(姜汤炒)四两,当归三两(便溏勿用),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上药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景岳全书》右归丸)

③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甘草(锉,长寸)三十斤,干姜(炮炒)四斤,杏仁(去皮、尖,砂炒)四斤四两,肉桂(去粗皮,炙)四斤。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后入桂一处捣罗为散。每服二钱,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烦躁,井华水调下,不计时候,以沸汤点服亦得。(《局方》大脚散。按干姜、杏仁制法、药量原缺,据《普济方》引三宜汤补)

④治冷气攻心腹痛,多呕,不欲饮食:桂心一两,高良姜一两(锉),当归一两(锉,微炒),草豆蔻一两半(去皮),厚朴二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炒)令香熟),人参一两(去芦头)。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足疗与平时所说的“泡脚”、“足浴”

“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真正意义上的足疗与平时所说的“泡脚”、“足浴”完全不同。足疗是通过足部药浴加按摩而达到治疗局部及全身疾病的传统中医疗法,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与优势。 足疗的应用范围很广,风湿病、脾胃病、失眠、头痛、感冒等全身性疾病,截瘫、脑外伤、中风、腰椎间盘突出症、肾病、糖尿病等大病,重病后的康复治疗等等都包括在内。 日常保健 每天用水洗脚,既可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又可保持局部清洁。 回家即脱掉袜子穿拖鞋,以保持双脚干燥;睡觉前最好做足部按摩,足底的穴位按摩完成后再以此进行脚背、脚腕及膝盖以下小腿部位的总穴按摩;平时勤剪指甲,用足部的专用磨砂膏磨去死皮、厚茧;适当做足部运动,如端坐于椅子,把脚板平放在地上,先将脚跟轻轻提起保持5分钟,然后提脚至只剩下脚尖部分与地面接触,把脚放下,将整套动作反复做10次。

 药物疗法

洗脚时放入艾叶、花椒、肉桂、苦参等中药,既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又可治疗各类足癣;

用钩藤、冰片对温水每晚洗脚,能治高血压;

用吴萸、川芎等药每晚药浴,可以治疗老寒腿;

 用吴萸、川芎等中药研末调成糊状,每晚贴敷两脚涌泉穴,可以治疗高血压

活血的中药洗脚配方

1、  伸筋草30克透骨草30制川乌15制草乌15防风30桂枝30桑枝24千年健20寄奴20苏木24灵仙30三棱24莪术24归尾24红花18牛七24.用清水3000毫升煎沸30分钟将患处在药液上熏蒸15分钟,待药液稍凉再将患处在药液搽洗以阿是穴(痛点)用手拇指指腹轻按揉2分钟,每天3次,一剂药可用二天.

2、  [成份]:檀香、当归、罗布麻叶、夏枯草、决明子、大黄、丹参、络石藤、牡蛎、玄参等30多味中草药.

3、  红花、川木香、鸡血藤、白芨、升麻、秦艽。

花   椒

用途 :可孤植又可作防护刺篱。果皮可作为调味料,并可提取芳香油,又可人药,种子可食用,又可加工制作肥皂

功效:除各种肉类的腥气;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使血管扩张,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服花椒水能去除寄生虫;有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功效。

  性味 :辛、温,有小毒,麻.

  成分 果含挥发油 (为柠檬烯、枯醇、香叶醇等)、淄醇,不饱和有机酸。

  功用 椒红:健胃、驱蛔虫,并有"温阳补肾"、温暖强壮作用。椒目为利尿药,用于慢性浮肿腹水。古方"己椒苈黄丸"采用椒目作逐水剂。

  [老人衰弱,病后脾肾阳虚,腰冷脚弱,齿牙浮动]

  椒红、小茴香等分,微炒后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6克,一日2次。

[肋节风痹,关节肿病,肌肉瘦削,四肢不遂]椒红500克,炒研末,嫩松叶、嫩柏枝各250克,微炒后研末,酒泛为丸,食后服,每服3克,一日2~3次。

  [慢性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消化不良,胀闷]

  椒红(微炒)、干姜、橘皮、甘草等分,研末(或为丸),食后服,每服3~6克,一日2次。

  [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的浮肿腹水]

 椒目60克,炒后研细,车前子、草劳子等分共研细,枣肉为丸,每服3~6克,一日2次。[蛔虫腹病,或胆道蛔虫,呕吐腹病]川椒6克 (微炒),乌梅9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

[蛀牙病]川椒9克,烧酒30克,浸泡10天,滤过去渣,用棉球蘸药酒,塞蛀孔内可止痛。

断奶回乳:取花椒6克,加水400毫升,浸泡后煎水煮浓缩成200毫升,再加红糖30-60克,于断乳当天趁热一次饮下,每日1次,约1-3天可回乳。

  治痛经:用花椒10克,胡椒3克,二味共研细粉,用白酒调成糊状,敷于脐眼,外用伤湿止痛膏封闭,每日1次,此法最适宜于寒凝气滞之痛经。

  治秃顶:适量的花椒浸泡在酒精度数较高的白酒中,1周后使用时,用干净的软布蘸此浸液搽抹头皮,每天数次,若再配以姜汁洗头,效果更好。

  治痔疮:花椒1把,装入小布袋中,扎口,用开水沏于盆中,患者先是用热气熏洗患处,待水温降到不烫,再行坐浴。全过程约20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

  治膝盖痛:花椒50克压碎,鲜姜10片,葱白6棵切碎,三种混在一起,装在包布内,将药袋上放一热水袋,热敷30至40分钟,每日2次。

  【相关药材】浪叶花椒 花椒簕 石山花椒 毛叶花椒 樗叶花椒皮 野花椒根 野花椒叶 野花椒 大叶花椒茎叶 大叶花椒

  【性状】 青椒:多为2~3个上部离生的小蓇葖果,集生于小果梗上,蓇葖果球形,沿腹缝线开裂,直径3~4mm。外表面灰绿色或暗绿色,散有多数油点及细密的网状隆起皱纹;内表面类白色,光滑。内果皮常由基部与外果皮分离。残存种子呈卵形,长3~4mm,直径2~3mm,表面黑色,有光泽。气香,味微甜而辛。

  花椒:蓇葖果多单生,直径4 ~5mm 。外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散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直径0.5~1mm,对光观察半透明;内表面淡黄色。香气浓,味麻辣而持久。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注意]多食动火,耗气,损目。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外治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 3~6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花椒加工 :2、花椒粉的加工 :取干制后洁净的花椒,放入炒锅中,用文火炒制,一边炒一边不停的翻搅;或用炒货机在120-130℃下炒制6-10分钟,取出自然冷却至室温,用粉碎机粉碎至80-100目,按定量装入塑料薄膜复合袋中,封口即为花椒粉成品。

  3、花椒油的加工

  一般以新鲜花椒为原料。加工时先把食用菜油放入锅中,加热烧开使油沫散后,停止加热,待油温降至120-130℃(凭经验或用温度计测)时倒入花椒(菜油与花椒的比例为1:0.5),立即加盖密封,以减少芳香物质的挥发散失。冷却后用离心机在1600-2000转/分的速度下离心除去果渣等杂质,装瓶即为花椒油成品。

用此法加工花椒油时,要严格掌握油温,否则,当油温过高时会使麻味素受到破坏,芳香物质也迅速挥发;油温过低又不能使麻味素和芳香物质充分溶出,这都会影响产品质量。

花椒味辛、性热,归脾、胃经;

  有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之功效;

  主要治疗呕吐,风寒湿痹,齿痛等症。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颜色,耐老、增年、健神。”

   花椒: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能。生花椒有小毒,辛温之性甚强,外用杀虫止痒作用佳。用于疥疮、湿疹或皮肤瘙痒。

炒花椒:炒后可减毒,长于温中散寒,驱虫止痛。用于脘腹寒痛,寒湿泄泻,虫积腹痛。

     可粗磨成粉和盐拌匀为椒盐,可沾食。

古人有“服椒诀”曰:“椒禀五行之气而生,叶青、皮红、花黄、膜白、于黑。其气馨香,其性下行,能使火热下达,不致上熏。芳草之中,功皆不及。”

苦   参

性味与功效】

    味苦,性寒。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应用】 主治湿热之痢疾、黄疸、赤白带下、阴疮湿瘁、皮肤癣疹瘙痒、恶疮、瘰疬等病

本药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苦参地黄丸:苦参16两,地黄4两,研末,蜜丸,每日2次,每次69,吞服,治疗肠风下血;②治痢散(《医学心悟》):苦参、葛根、赤芍、山楂、陈皮、麦芽、陈松萝茶,治疗痢疾;③苦参散(《证治准绳》):苦参、丹参、蛇床子,治疗一切疥及风瘙痒成疮;④苦参汤(《金匮要略》):用苦参汤熏洗,治疗狐惑蚀于肛。

【临床应用】1.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也能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之大便脓血。2.治疗慢性炎、滴虫性炎和真菌性炎。 3.治疗各种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性肝炎4.治疗多种免疫病,如红斑狼疮、慢性肾炎、白塞病、皮肌炎等及其出现的蛋白尿、红斑、皮疹、溃疡、肌酶升高等5.治疗皮肤过敏的红斑、皮疹、瘙痒6.治疗各种恶性肿瘤。

  【剂量与用法】药典剂量:4.5~9g。 临床常用剂量:3~9g。 大剂量:12~309。

  使用方法:水煎服,研末或入丸、散吞服,外敷。

本品味太苦,剂量稍大有食欲减退、恶心等消化道反应,宜多用些护胃药、甜味药加以克服。

钩  藤

性味 性凉,味甘。   功能主治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痢抽搐、妊娠子痢、高血压症。

川  芎

川芎又名香草。以根入药,人们用来泡茶饮,具有醇香可口,清凉止渴,祛风止痛、行气活血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开郁燥湿等功效。中医药理论认为川芎“辛香走窜而行气,活血祛瘀以止血,上行头目而祛风,下入血海以调经。并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故常用于内服,主治头痛眩晕、风湿痹痛、胸肋刺痛、跌打肿痛、闭经痛经、月经不调、寒痹痉挛、痈疽疮疡以及产后瘀阻腹痛等病症。

川芎既为妇科要药,又系治疗头痛良方,尤以疗理风寒、风热、血虚之头痛著称。

酸   枣

一、酸枣漫谈

    酸枣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酸枣味酸,甘平,无毒。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令人肥健。”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记载“酸枣味酸、性平、无毒,主祛邪气,安神养心,平胃气,通七窍,助十二经,补中气,增津液,久服轻身延年。”唐、宋之际,对酸枣来源的认可曾发生过混乱;但宋代马志对酸枣的描述是非常确切的,他说:“酸枣即棘实,更非他物。若云是大枣味酸者,全非也。

    酸枣小而圆,其核中仁微扁,其大枣仁大而长,不相类也。”察《观本草》及《本草纲目》的酸枣图可知与现今之酸枣植物基本相同;酸枣又名棘、棘子、野枣、山枣、葛针等,形状比一般枣小而圆,外皮呈紫红色,光滑而无皱纹,自古野生于我国。果实圆形或扁圆形、椭圆形等,味道酸,可生吃,又能药用,果皮红色或紫红色,果肉较薄,疏松,味酸甜。枝上带尖刺,俗称酸枣树,叶子呈长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花蕾黄绿色,果实呈长圆形,成熟时颜色鲜红,漫山遍野,如一粒粒悬挂枝头的玛瑙珍珠,其果肉酸甜可口,故名酸枣。酸枣为鼠李科植物,长于向阳或干燥的山坡、山谷、丘陵、平原、路旁以及荒地。性耐干旱,常形成灌木丛。

    传说康熙年间,康熙帅兵出征葛尔丹,因车马劳顿,士卒皆疲,康熙爷忧军心不稳,贻误战事。思处间,忽闻人马嘶鸣,碎惊,问手下士卒,答曰:不知何处传来香气,令军心大振。细闻之,康熙也顿觉神目皆开,驱马寻至贺兰山顶,更觉清香扑面,举目四望,遍山似枣物红果,尝之,酸甜怡人,令神清气爽。又行,缥缈山雾间落驾于一村落,见村姑皆肌如润,肤如玉,似天宫圣女,问其故,皆曰:食山中野枣而致。康熙大悦,曰:此乃圣物也。随命军士林中安营,以振军心。不日率军亲征,携皇威平定葛尔丹。圣驾回奏后,将此酸枣遍赏后宫,以显皇恩。

二、酸枣的药用功效  枣树起源于中国,酸枣为枣的原生种。酸枣的类型中均有介于酸枣与枣的中间型,果实比酸枣果大、核小、肉厚、味酸甜,如甜溜溜老虎眼、牛奶子、蓬蓬籽等过渡型酸枣品种。此外,枣本属于稀树草原树种,属于泛热带植物类型。从《诗经》(公元前约10世纪)等文献记载,我国枣的栽培历史至少在3000年以上,汉代枣的栽培已遍及我国南北各地。70年代在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碳化枣核和干枣,据14测定其年代至少有7240,我国早在7000采集利用枣果了。

    经科学检测,野生酸枣含有糖、酸、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野酸枣的维C含量每百克可达1200毫克,比葡萄汗高95倍,是沙棘的36倍,比称猴桃还高2倍,被誉为“维C之王”。酸枣中含酸枣仁皂甙A和B另外还含有桦皮酸、桦皮醇及多量脂肪油、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名医别录》对酸枣的药用功能也有论述,其有主治“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阳气”之功能。

    在中医临床中酸枣作为“滋补五脏、健胃醒脾、镇静养心安神”入药。李时珍指出:酸枣“服安五脏,轻身延年”、“补中、益肝、坚筋骨、助阴气、能令人体健”。有不少厂家以酸枣为主要原料生产饮料或小食品,但其有关营养成分的营养实验研究尚少。近期,有关专家采用荧光法、纸层析法、原子吸收法等方法证实酸枣果肉内含大量的维生素、B-胡萝卜素,锌、铁、钙等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三、全身是宝的酸枣 酸枣,可说全身是宝。树皮和根皮可治疗神经官能症。树叶可提取酸叶酮,对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核壳可制活性炭。果肉可制酸枣面、酿酒、做醋,有健胃助消化的功能,还可能防暑饮料——酸枣露。酸枣花是发展养蜂业的好蜜源。酸枣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细腻、耐磨耐压,是制造农具和雕刻工艺品的良材,酸枣树,是绿化山区的优良树种。其果实味道酸甜,营养成分极为丰富。酸枣仁中含有17种氨基酸和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索。人们已将酸枣果实加工成酸枣浓缩汁、酸枣果酒、枣糖、枣酱等食品,具有促进消化、安神养心等功效。有的还用酸枣粉配制香醋、酱油等调味品,清香爽口。在医学上,酸枣仁被列为我国名贵的中草药之一,具有养肝宁心、开胃健脾,敛汁理气、延年益寿之功效。

吴茱萸(吴萸)

性味】辛苦,温,有毒。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大热,有小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类别:温里药

【归经】入肝、胃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②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功用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③《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④《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⑤《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⑥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⑦《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②《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③《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山茱萸

原料别名:药枣皮、蜀枣、魃实、鼠舌、鸡足、山萸肉、实枣儿、肉枣、枣皮、红枣皮

食用提示:内服:煎汤,6至10克,或入丸、散。类别:收涩药

原料: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成熟果实山茱萸主要是生长在河南的伏牛山,陕西、山西一带山茱萸一般清明时节开有黄色的花,“秋分”至“寒露”节气时会生长成熟山茱萸的食用和药用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山茱萸果肉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至1.5厘米,宽0.5至1厘米,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或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柄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以肉厚,柔软,色紫红者为佳

相关人群 :命门火炽,肝阳上亢,及素有湿热,小便不利者禁服

食物相克 :本品与桔梗、防风、防己相克

制作: 本品大剂量(30-60克)服用可治疗大汗亡阳欲脱之证,可配人参、附子同用凡肝肾精血不足,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骨蒸潮热者,可与熟地、山药、牡丹皮等配伍;凡肾元亏损,封藏失司,症见遗精,滑泄者,可与菟丝子、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等配伍;凡肺肾气虚,卫阳不固,虚汗不止者,可与人参、黄芪、熟地、白芍、五味子等配伍

食疗作用 :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质润敛降1.补肾益肝,涩精止遗本品酸涩收敛,有滋补肝肾、固肾涩精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眩晕耳鸣、月经过多等症状2.敛汗固脱小便频数,五更泄泻,虚汗不止,崩中漏下,心悸怔忡本品甘酸温润,主入肝肾,既能益精,又可助阳,长于固涩下焦,为肝肾亏虚、下元不固之要药

吴茱萸与山茱萸

萸有吴茱萸与山茱萸之分,吴茱萸主要生长在江南地带,它有理气止痛的功效,治疗腹痛、腹泻等症。山茱萸主要生长在河南、陕西、山西一带,涩精固脱。相传张仲景每年在深秋季节经常去这个河南的伏牛山去采收上等的山茱萸,以制作金匮肾气丸,名方剂金匮肾气丸。

名称:山茱萸  类别:收涩药

别名:薯枣、鸡足、山萸肉、实枣、肉枣、枣皮、萸肉、药枣

产地:浙江、安徽、陕西  性味归经:微温;酸、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

禁忌:命门火炽,肝阳上亢,及素有湿热,小便不利者禁服。

名称:吴茱萸  类别:温里药 别名:吴萸、左力产地:贵州、广西、湖南

性味归经:热;辛、苦;归肝、脾、胃、肾经;小毒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禁忌:不宜多服、久服;阴虚火旺者禁服。

伸筋草

 

为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干燥全草。主产于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各省。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

【药性】微苦、辛,温。归肝、脾、肾经。【功效】袪风湿,舒筋活络。

【应用】1风寒湿痹,肢软麻木。本品辛散、苦燥、温通,能袪风湿,入肝尤善通经络。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可与羌活、独活、桂枝、白芍等配伍;若肢体软弱,肌肤麻木,宜与松节、寻骨风、威灵仙等同用2.跌打损伤。本品辛能行散以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多配苏木、土鳖虫、红花、桃仁等活血通络药,内服外洗均可。

【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1.《本草拾遗》:“主人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

       2.《滇南本草》:“石松,其性走而不守,其用沉而不浮,得槟榔良。”

透骨草

 

  性味归经:甘,辛,温。 ① “味甘,无毒。”②《中药志》: “辛,温。”入肺、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解毒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外用治疮疡肿毒。

  功效,祛风湿;活血;解毒

  主治:风湿痹痛;跌打肿痛;闭经;痛经;痈肿;丹毒;鹅掌风;蛇虫咬伤

千年健

 

药材 干燥根茎呈长圆柱形,弯曲,长短不等,棕红色或棕黄色,表面粗糙,有多数扭曲的深纵沟纹及黄白色的针状突出物,沟纹成层排列,末端即成针刺突出。质脆,易折断,折断面不平,树脂样,有很多粗韧的针状纤维群,并散布去除纤维后所留下的针眼状小孔。横切面淡棕色至棕红色,纤维群成黄色点状散列。气芳香,久闻有不悦感,味微辛辣。以棕红色、条粗、香浓者为佳。  

功用主治 祛风湿,壮筋骨,止痛,消肿。治风湿痹痛,肢节酸痛,筋骨痿软,胃痛,痈疽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归  尾

 

属 性 : 属 行 气 活 血

性 味 : 甘 、 辛 、 温 ; 入 心 、 肝 、 脾 经

功 用 : 补 血 , 活 血 , 调 经 。

主 治 : 血 虚 , 月 经 不 调 , 痛 经 , 子 宫 出 血 ; 风 湿 痛 ; 跌 打 损 伤 ; 肠 燥 便 秘 ; 痛 肿 疽 毒 。

草  灵  仙

 

【别名】秤杆升麻、九轮草、斩龙剑、狼尾巴花、草本威灵仙

【来源】玄参科草本威灵仙属植物轮叶婆婆纳以全草或根入药。秋季挖根;夏季采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微苦,寒。【用法用量】2~3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解毒,止血。用于感冒,风湿性腰腿痛,肌肉痛,膀胱炎;外用治创伤出血,毒蛇咬伤,毒虫咬伤。

 

 

【异名】金寄奴(《日华子本草》),乌藤菜(《通志》),六月雪、九里光(《药材资料汇编》),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枣子、细白花草、九牛草(《湖南药物志》),苦连婆(《闽东本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   【植物形态】奇蒿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60~100厘米。茎有明显纵肋,被细毛。叶互生;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福建、广西、广东等地。   【采集】于8月开花时,连根拔起,晒干,除去根及泥土,打成捆。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0.025%,油显黄色。   《雷公炮炙论》:"(刘寄奴)采得后去茎叶,只用实。凡使,先以布拭上薄壳皮令净,拌酒蒸,从巳至申出,暴干用之。"   【性味】苦,温。   ①《唐本草》:"味苦,温。"   ②《日华子本草》:"无毒。"   【归经】入心、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心、脾、膀胱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破血通经,敛疮消肿。治经闭症瘕,胸腹胀痛,产后血瘀,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痈毒焮肿。   ①《唐本草》:"主破血,下胀。"   ②《日华子本草》:"治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水泻。"   ③《开宝本草》:"疗金疮,止血为要药;产后余疾,下血、止痛。"   ④《本草蒙筌》:"消焮肿痈毒,灭汤火热疼。"   ⑤《纲目》:"小儿尿血,新者研末服。"   ⑥《本草求原》:"治心气痛,疳疮出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宜忌】气血虚弱,脾虚作泄者忌服。   ①《卫生易简方》:"不可过多,令人吐利。"   ②《本草经疏》:"病人气血虚,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选方】①治血气胀满:刘寄奴穗实为末。每服三钱,煎酒服。(《卫生易简方》)   ②治产后恶露不尽,脐腹疞痛,壮热憎寒。咽干烦渴:刘寄奴、知母(焙)各一两,当归(切,焙)、鬼箭羽各二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一两半。上五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圣济总录》刘寄奴汤)   ③治产后百病血运:刘寄奴、甘草。上二味等分,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先以水二盏,入药煎至一盏,再入酒一盏,再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圣济总录》刘寄奴汤)   ④治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刘寄奴、延胡索、骨碎补各一两。上三味细切,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复内酒及小便各一合,热温顿服。(《千金方》)   ⑤敛金疮口,止疼痛:刘寄奴一味为末,掺金疮口,裹。(《本事方》刘寄奴散)   ⑥治风入疮口肿痛:刘寄奴为末,掺之。(《圣惠方》)   ⑦治汤火疮:刘寄奴为末,先以糯米浆,用鸡翎扫伤著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伤著,急用盐末掺之,护肉不坏,然后药敷之。(《本事方》)   ⑧治赤白下痢: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如宜方》)   ⑨治霍乱成痢:刘寄奴草煎汁饮。(《圣济总录》)   ⑩治大小便血:刘寄奴为末,茶调,空心服二钱。(《濒湖集简方》)

刘寄奴名字的来历:众所周知,本来是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字寄奴,原为东晋大将,可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苏木

药性 甘;咸;平;无毒  归经 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 活血祛瘀,消肿定痛 

功效分类 活血药;消肿药;止痛药  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心材。

主治 妇人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心腹痛,产后血晕,痈肿,跌打损伤,破伤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撒。 

用药禁忌 1.血虚无瘀者不宜,孕妇忌服。 2.《本草纲目》:忌铁。 3.《本草经疏》:产后恶露已净,由血虚腹痛者不宜用。 4.《本经逢原》:大便不实者禁用。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1.苏枋木煎(《太平圣惠方》),用治妇人月水不通,烦热疼痛等症。2.苏木汤(《妇科玉尺》),用治产后气滞作喘。3.苏枋饮(《圣济总录》),用治产后血晕,腹闷,气喘急欲死者。4.苏木酒(《圣济总录》),治跌打损伤,因疮中风等症。5.独圣散(《圣济总录》),治破伤风。6.接指方(《摄生众妙方》),用治指断,亦治皮肤刀矢伤。7.苏木散(《痧胀玉衡》),用治痧毒血瘀成块,坚硬突起不移者。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

2.《本草拾遗》:主霍乱呕逆及人常呕吐,用水煎服之。破血当以酒煮为良。

3.《海药本草》:主虚劳血癖气壅滞;产后恶露不安,腹中搅痛;及经络不通,男女中风,口噤不语。宜细研乳头香细末方寸匕,酒煎苏方去滓调服,立吐恶物瘥。

4.《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心腹痛,月候不调及蓐劳。排脓止痛,消痈肿扑损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并后分急痛。5.《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发散表里风气。破死血。6.李果:破疮疡死血,产后败血。7.《医林纂要》:补心散瘀,除血分妄作之风热。

8.《用药心法》:苏木,去风与防风同用。9.《本草纲目》:苏枋木,少用则和血,多用则破血。10.《本草经疏》:苏方木,凡积血与夫产后血胀闷欲死,无非心、肝二经为病,此药咸主入血,辛能走散,败浊瘀积之血行,则二经清宁,而诸证自愈。《日华子》、《海药》所主,悉取其入血行血。辛咸消散,亦兼有软坚润下之功,故能祛一切凝滞留结之血,妇人产后尤为所须耳。

11.《本经逢原》:苏木阳中之阴,降多升少,肝经血分药也。性能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苦酒煮浓汁服之。本虚不可攻者,用二味参苏饮,补中寓泻之法,凛然可宗。但能开泄大便,临症宜审。若因恼怒气阻经闭者,宜加用之。

12.《本草求真》:苏木,功用有类红花,少用则能和血,多用则能破血。但红花性微温和,此则性微寒凉也。故凡病因表里风起,而致血滞不行,暨产后血晕胀满以(欲)死,及血痛血瘕、经闭气壅、痈肿、跌扑损伤等症,皆宜相症合以他药调治。 

考证 出自《医学启源》。 1.《雷公炮炙论》:苏方木,若有中心文横如紫角者,号曰木中尊色,其力倍常百等。 2.《本草纲目》:苏木,煎汁忌铁器,则色黯。其木蠹之粪,名曰紫纳,亦可用。 

药物应用鉴别 苏木与川芎,二者皆能活血祛瘀止痛。苏木活血而祛瘀热,川芎行血中气滞。二药还可相配应用,其活血,消瘀,止痛作用增强。 

苏  叶

苏叶,中药,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叶。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本品能发散表寒,开宣肺气,可与生姜同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经、脾经。   功能:散寒解表,理气宽中。  苏叶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   用法用量:煎服,5~9克,不宜久煎。

五豆的功用

绿豆的功效:性味甘凉,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入肝经。

红豆的功效:性平,有清热解毒、活血排脓,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等,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脚气、黄疸等症。有促进心脏活动的功效,入心经。

黄豆的功效:性微寒,能活血通便、解毒祛风热、益气补脾,入脾经。

白豆(饭豆)的功效:性平,有理中益气、补肾健脾、和五脏、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频数,含有较多的钙质,入肺经。

黑豆的功效:性平,调中益气,活血解毒,治消胀,下气利水,止汗药物,入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