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构造方法重载:评地方政府的公司化倾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26:59
宫希魁
1859
如果给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下一个定义,大致可以表述为:地方政府在自己所辖的行政区域内,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对各种行政资源的控制和支配为资本,以商业行为和超经济强制为背景的市场交易为经营手段,以获取民众廉价劳动力的使用为用工和人事管理策略,以伪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所谓“经营城市”为理念,以官员老板化为从政之道,围绕着“政绩”和升迁而形成的一整套类似于公司制的官场规则体系,或可称为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  近年来,政府模拟企业方式行使政府职能,其后果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多种紊乱和不满。地方政府出现的一系列偏离正确方向的施政行为,都与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有关。一、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的表现形式  1.政府为逐利而拼命追求规模扩张  作为公司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核心目标。政府却不能这样,它必须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职能,本应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营造者和守护神。但是,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却不是这样,而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在市场上不停拼杀的“大公司”,不遗余力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GDP成为“公司”的营业额,财政收入成为“公司”的利润。为了做大GDP这个营业额,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投资饥渴”和“扩张冲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国的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和政府换届之后,几乎都引发一次强劲的经济扩张。2009年在反危机、“保增长”的背景下,中央下达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随后地方政府就跟进了几十万亿的盘子。在“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增长”、“弯道超车”、“逆势而上”、“转危为机”等口号下,又引发了一场争速度、上项目、铺摊子、盲目扩张的老毛病,开工了一批明显缺乏科学论证的项目,被关闭的“五小”企业有些又死灰复燃,使此前“转方式”、“调结构”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得而复失。  为什么搞科学发展难,搞盲目扩张却这样轻车熟路,就是因为我们的地方政府在体制深处存在一种内在的“扩张冲动”。就像一个野心勃勃的公司一样,为了把自己做大,通过上市、兼并重组、投资新项目、设立子公司等,不断进行数量和外延扩张。地方政府主导的数量扩张,在招商引资、城市改造、圈占土地、强拆强建、过度融资、滥设开发区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2.像公司追求利润那样追求财政收入增长  地方政府既然成了一个“大公司”,追求规模扩张只是其中间目标,进一步的目标是要实现“利润”。这个“利润”就是财政收入。从近年来财政收入飙升的情况来看,足见其动力实足之势。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37636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2010年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比2006年又翻了一番多。只用8年时间就翻了两番。在税务工作指导理念上,形成了一种偏好,就是追求税收总量最大化。税收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用品的前提条件。因此,税负总体水平和征税合理区间的确定,必须用是否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这个标准来衡量。征税不足,政府职能不能有效发挥,有害于社会整体利益。征过头税,使纳税人不堪重负,失去活力,同样不可取。就目前我国情况而言,有些企业和社会群体的税负已经不轻。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继续采取税收总量最大化方针,只能进一步扼杀社会发展的活力造成更严重的社会不和谐。  3.以公司管理方式来进行社会管理  政府公司化倾向还表现在其管理方式的扭曲上。城市公用设施,其性质是公共用品,建造这类设施的出发点应该是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而非商业性盈利目的。因此,由政府出资建设这类设施和补贴其日常运营,是早有定论的事。即使部分地引进市场机制,也只能是政府严格监管下的模拟市场运营和与主体分割开来限定范围的市场化运作。这种市场化运作只能作为实现公用设施社会职能的补充手段加以运用,而非主要途径和根本出路。  然而,目前国内有些城市打着市场化经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旗号,把拟建的公用设施项目向社会招商,“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有偿出让公园、动物园、公交线路、公路、停车场经营权;把城市土地、道路、桥梁、污水处理、供水、供气、供暖、环卫、公交、出租客运、公园、广场、消防等有形资产和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等无形资产统统纳入产业化经营的范围。总之,要通过上述种种办法广开财源,为大规模的城建筹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