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银行快捷版:卫生部、质检总局等监管部门乱打架的顽疾如何解决? - 郑风田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49:37

卫生部、质检总局等监管部门乱打架的顽疾如何解决?

食品安全问题 2009-04-04 20:12:28 阅读657 评论10   字号: 订阅

卫生部、质检总局等监管部门乱打架的顽疾如何解决?

 

按:最近美国强生公司的婴幼儿产品有没有问题,国家质检总局与卫生部同时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个说含有有害物质,另外一个讲没问题。两大政府强势监管部门却发出相反的声音,让小老百姓无所适从。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国食品安全长久以来存在的顽疾:多种声音说话,各说各的,好象都有理实则是的扯皮。再过两个月新的食品安全法就该生效了,能不能弥补这个漏洞还真是很难讲,如何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解决我国部门乱打架问题,我国还有慢长的路要走。

以下的文章是今年一号文件发布时接受食品安全导刊记者闫燕的采访,讲的也是这个问题,不过范围更广些。从长远看我国的食品安全责任应该集中到一个部门,就如把水都集中在水利部,把环保都集中在环保部一样。目前的分段监督解决不了部门乱打架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关注食品安全

 

郑风田接受《食品安全导刊》记者闫燕的采访,以下采访内容,闫燕整理。

 

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非常迫切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面临着监管体制不合理这一问题,曾经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的局面,至今依旧没有完全解决。一号文件中提到“健全部门分工合作的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我认为提得非常好,也非常有必要。多头监管势必带来各部门职责的重叠与分割,而由于各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加之没有一个可以加强合作的机制,出现问题时部门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各部门分别依照各自的法规标准进行检测、惩处,最终只会导致监管的无效性以及监管整体效益不佳,甚至会出现:“都管都不管没管好”的被动状态。另外,监管部门还存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与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其他利益的冲突。现在大多数部门还身兼食品安全监管以外的职责,这就造成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各部门不得不考虑其在其他领域的利益,从而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和效率。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无法把资源调到最需要的地方,无形之中又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根据一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来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由独立的部门统一监管更加有效。

目前,美国、欧洲等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做的都非常好,而他们多年的经验应该能够对我们有所借鉴。但成立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就需要重组合并现有的政府机构,而现有机制已存在多年,较大的机构调整会有很大难度。去年国家重新划分了部门分工,将原直属于国务院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划入了卫生部,由卫生部牵头监管食品安全工作,农业部、质检总局等配合监管。这说明政府已经在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调整,成功迈出了食品安全有效监管的第一步,但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划入卫生部是否合理很值得商榷,划归后,食品安全监管依旧还会面临多头管理的局面。

中央提出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说明改变现有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已经迫在眉睫,但是,虽然紧迫却不能盲目,国外是有一些好的经验值得借鉴,但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以农户为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户数量十分庞大,而大多农户都分散种养,这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有效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借鉴国际监管经验,找出适合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适用模式十分重要。但从多头监管到一个部门说话是我国实现食品安全有效监管的必由之路。

 

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国家应分摊部分食品安全成本

文件要求,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加强检测工作、完善相关标准,这些都非常好,但是企业要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要开展各相检测,通过各种标准认证,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我们都知道食品行业是一个低利润的行业,食品企业为达到高水平而需要添置设备以及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所付出的成本,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负担,企业为达到要求,又不得不添置新的设备,而在有些企业里这些新添置的设备往往又形同虚设。在我们以往的调研中,的确是发现了一些这样的问题,一些企业为达到相关要求或通过相关认证,的确添置了新的设备,但为了节约成本,企业往往在通过认证之后,将设备闲置,打着通过认证的幌子“一切照旧”。这样做不仅带来资源的浪费,还会产生更严重的安全隐患。之前质检总局实行的免检产品制度,在这次的“三鹿奶粉”事件中已经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其实,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目前认证工作的不规范和不严格。这应该也属于监管方面的漏洞。

我认为,国家为达到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应该分摊部分食品安全的成本,在要求企业使用新技术或添置新设备,以及达到相关检测认证标准时,能够为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减轻企业的负担。这样企业在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压力就不会太大,同时也有利于这些新技术或良好规范的有效运用。政府在强调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同时,应该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只一味的给企业加压,并不能带来预期的良好结果,甚至有可能使食品安全状况更糟。我们了解到,欧美在实行各种严格的食品安全制度时,都给了企业很多补贴。当然,中国有40多万食品企业,国家全部给予补贴也不现实,也并不是所有的食品企业都有能力实现先进的管理,因此,政府要有选择的帮助一些有能力的食品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保障,并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没有能力达到安全水平的企业,应该逐渐被淘汰,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食品安全秩序也就逐渐形成,违规操作的现象就会减少。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诚信机制,在欧美,社会监督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的诚信非常重要,一旦失信企业就会面临倒闭。而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一切都刚刚开始,诚信机制在中国还不能发挥重要作用,这也给一些违法企业以生存的空间。相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在政府协调和社会监督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会越来越好。

 

实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要从国情出发

在中国,实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有很大的难度。中国的国情与欧美差异非常大,我们现在看到国外实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效果非常好,但却不能完全效仿。我们曾经参观过一些国外的食品企业,他们的产品,从源头到最终产品都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因此实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也是在企业内部,非常容易实现。中国就不同了,中国的食品产业链非常复杂,也非常的长,从“农田到餐桌”要经历无数个分散的环节,参与者数量也非常庞大,在这种情况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实现起来就相当困难,一方面需要付出高额成本,另一方面也难以控制。

经过多年的调研,我认为实现食品质量安全追溯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规模化的种养、缩短产业链和在企业内部完成。而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农户分散,食品企业规模和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流通环节复杂,所以,中国必须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推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不能看到国外实行这个制度的效果好,也急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