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到广州南沙顺丰:J票里的“蓝宝石”。J173侯德榜错票的发现与存世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49:08

J票里的“蓝宝石”。J173侯德榜错票的发现与存世量

(2011-12-06 11:43:12) 转载▼标签: 科学家 错体邮票 集邮 j173 侯德榜分类: 邮票欣赏

    有人推算J173侯德榜”缺“+”号四方连存世量约为3万个,版票存世量约为2万版,而不通齿版票的存世量恐怕不足2千版。存世量之少足以媲美T46猴票,唯一的不足是题材不好,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吗?

 



     J173科学家(4-3)“侯德榜”乃“世纪错票”


     1. 化学符号印错。在人物头像背景图案是侯氏制碱法的工艺流程图,以标侯德榜对世界制碱工艺的额巨大贡献。流程图左下方的圆圈代表无机物二氧化碳(CO2),邮票上错印成有机碳烯(CH2)。


    2.把化学方程式写成化学反应式。在人物头像背景图案的下方标有两个化学式,第二个应该是化学方程式而错写成化学反应式。因为式中的“NaHCO3”(碳酸氢钠)前面已有系数2,表示这个化学反应式已经经过化学配平,其反应式符号“→”应该改为方程式符号“=”。邮票中化学反应式已配平但未用“=”而用了“→”符号,显然是犯了化学语言上的错误。

 


    3. 加热符号“△”标注错误。反映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必须把外界条件用符号正确表示出来。第二个反应式的条件是“煅烧”,应该把煅烧符号“△”标注改为“=”符号的上方,写在“→”下方是不对的。


    4. 漏标 “↑”和“↓”符号。第一个反应式中因为碳酸氢钠在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是以晶体的形式析出,应作为沉淀看待,应标上“↓”符号;第二个反应式是碳酸氢钠在煅烧条件下分解,其产出物“CO2”和“H2O”均为气态,都应标上“↑”符号。这些符号在化学式中是不能缺少和省略的。


     以上几种错误是在每枚侯德榜邮票中都存在的,在此版邮票中还单独存在着两种与众不同的错误。


1. 整版中第37枚加粗线。在此版邮票37号位置的一枚邮票的流程图连线中出现1mm长度的加粗线,其他票该位置均没有此现象,有人称此枚票为小“错中错”侯德榜。

 

 

2. 整版中第47枚缺“+”号。第47枚邮票的第一个化学反应式中,生成的“NaHCO3”和“NH4Cl”之间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符号,形成错中错(这个错误及加粗线票是其他48枚邮票所没有的)。和第37小“错中错”相比,有人把这枚缺“+”号侯德榜称做大“错中错”。

 


将J173侯德榜邮票列为新中国错体票之一的理由和意义

 

  从我国邮票发行历史看,在同一枚邮票上出现如此多的错误是从来没有的。清代的“红印花加盖当5元倒盖票”、民国时期的“宫门倒印”等著名错票,充其量是因工艺落后,**作者一时疏忽倒盖或倒印了;新中国有数的几种错体邮票,不管错误性质严重不严重,还没有多处错误同时出现在一枚邮票上的情况,例如:纪20《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是多了“苏联”两个字;1958年发行的《第五届世界学生大会》邮票,后因大会改名,急电收回重新发行了《国际学联第五届代表大会》邮票;较著名的错体票“公元前蔡伦”只是多了一个“前”字;“一片红”是因地图画的不准确;“贵州错片”是编号重复出现错误等等。这些曾被引起巨大轰动的变、错体票大多都进入中国珍邮系列,价格不菲,但要与J173侯德榜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仅指错误而非价格),不管错误的性质或是错误的多少都是没法比的。在一套邮票中同时存在如此多、如此严重的错误,在中国邮票发行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把J173定为“新中国错体票”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A、 J173科学家邮票的版式研究


    J173科学家邮局印刷全张每版50枚,可能由两种印刷机印刷而成,因为:1.全套四枚的全张尺寸有2.7毫米的误差;2.全套四枚有两种刷色;3.全张有四种通齿与不通齿的区别;4.左侧四种颜色的色标在同一尺幅的全张上未出现;5.左侧规矩线有“T”和“+”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B、J173的发行量和存世量


   J173可配套1814.15万套,邮局印刷配套全张整版为36.283万版。
云南张安吉先生1998年分析:1990年全国新邮预定户1200万人,消耗1200万套计24万版,1991年至1997年7年间,其中发生两次邮市高潮,根据全国邮联最新公布的1800万集邮大军推算,消耗是十分惊人的,加上1990年该票发行以来总公司和各地集邮公司制作首日封、原地封、邮折、礼品册、配邮票年册用票以及10多年人们用于实寄通信所消耗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按此分析计算,目前存留市场的也仅2万版左右,经过10多年的损耗、沉淀、以及保存不当等因素(以前邮寄版票多为“卷筒”式邮寄,极易损坏版票上、下两排邮票,而最为珍贵的缺“+”号票恰恰就在左下角,导致出现软、硬折伤的比例相当高),全品相的存世更是少的可怜。

 


    C、J173侯德榜错票的发现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邮政部门自己发现。云南张安吉先生在《J173现代科学家值得投资吗?》一文中是这样介绍的:1990年9月中旬,中国集邮总公司的首日封制作室里一片繁忙景象,忙着制作34万枚将于10月10日发行的J173科学家邮票首日封。此情此景,严肃中带着欣慰、愉悦中夹含着繁忙,突然,一位修理着整齐短发得到中年妇女指着一枚侯德榜邮票说,这张咋不一样呢?大家争先传看,确实在第一方程式中少了一个“+”号。临时负责人说,暂不在首日封上贴这张票,向上反映!1990年10月12日才反映到总公司负责人的案头上,10月13日邮总急电通知东北三省,然而,此票已经发行三天了……


     第二种说法是:集邮爱好者发现。邮票发行后,设计者杨谷昌即收到邮票总公司转来群众指出该票存在严重错误的批评信,杨谷昌先生于1990年10月18日就向总公司写出了“情况报告”,承认并检讨了错误。1991年《上海集邮》第一期发表了鲍希贤的《用错了原料得不到纯碱》一文中,指出了J173侯德榜邮票上两处普遍性的错误,同期“新邮微观研究”的栏目中,吴三定等人披露该票全张第47枚上又出现了化学方程式漏印“+”号特定性的错误。

 



      E、J173错票国家承认了吗?


      前面所列举J173邮票的错误国家承认了吗?我们看国家承认一种邮票有错误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令停止发行、收回上交,比如“一片红”、“中银错片”等,一种是在权威书刊上登录、标示,比如“公元前蔡伦”、纪20“伟大苏联”等。根据前面情况分析,在J173邮票发行期间邮票总公司发现或得知(实际上是承认但没有公开承认)J173出现严重错误,但处于某种考虑当时没有采取停止发行的措施。但事实上国家已经承认了J173的错误。请看我国的权威集邮专业文献的记载:1.1994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编发出版的《中华世界邮票目录》(亚洲卷),该书第84页介绍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侯德榜条目下,特别注明《a.少“+”  ......》2.1998年由华夏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集邮百科知识》第677页中,在“侯德榜”票条目后面标明“背景左下角的圆圈代表CO2罐,但误将CO2印成CH2,CH2是一种碳氢的化合物。在整版票第47号票位上,邮票图案右下部两排化学反应式,第一排化学反应式右边式中漏印了“+”号。3.最新彩色版《中国集邮大词典》第549页中解释“子模特征”时这样写到:“一个子模同另一个子模的细小差异。产生的原因,有的是在翻制子模时造成的;有的是在印制过程中,因版模磨损、损坏造成的多点、断笔、缺画、线条弯曲变形等。”在这段解释文字之后,附有侯德榜缺“+”号方连的图案。很明显,作者是以侯德榜缺“+”号为例佐证自己的观点。《中国集邮大词典》还曾在“1999年北京世界邮票展览中获得集邮文献类最高奖。这里需要特别介绍的是:国家最具权威性的2007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中第139页首次将侯德榜缺“+”号错票列入国家认可的错体邮票范畴,在邮票图片下方注有“a.化学方程式漏印"+"号”的注解(变异邮票或错体邮票,分别用a、b、c来表示,大名鼎鼎的新中国珍邮之一,纪92蔡伦公元前错票中同样用到了“a.蔡伦的生年多“前”字的注解,详见目录中第35页)。


    以上四部集邮专业文献、目录从编辑、审稿、出版都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和出版社,其观点和内容是代表国家的,不容质疑。


      F、为什么把“侯德榜”称之为“小蔡伦”


      我国曾于1962年发行了一套编号为纪92《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邮票,由于设计时把生卒年代“公元?”写成了“公元前?”而成为著名珍邮流传于世。

 

 

    我们之所以把“侯德榜”称之为“小蔡伦”是因为两者之间有许多巧合和相同之处。1.两者同为纪念中国科学家的纪念邮票,又同为第二组,一组是古代科学家,一组是现代科学家,一古一今;2.蔡伦错票是把其生年“公元?”错印成“公元前?”,多标一个“前”字,而侯德榜错票中则漏印了一个“+”号,同为一字之差,一多一少;3.从集邮专业分类讲,设计出错为错体,印刷出错为变体,两者都是设计出错,同为错体邮票;4.蔡伦错票是在修改印筒时整版50枚票漏刻下其中一枚而形成多字成错,侯德榜则是因为核对疏忽造成整版50枚票中漏印一字成错。尽管原因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每版都只有一枚错票。如此多的巧合,肯定不是故意而为之,真乃神来之笔,天工之作。因此,从两票年代的早晚、两票诸多的巧合及两票知名度和价格发展趋势想联系,把侯德榜错票称之为“小蔡伦”也是十分精妙的。

 


    目前蔡伦错票单枚价格已达3万元以上,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珍邮。但侯德榜错票想必也不会独守寂寞,一定会借助自己为“多处错”和“错中错”等独特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的身价和知名度,奋起直追“蔡伦错票”。挤身中国珍邮的行列。

 

 

                           J173科学家错票的升值潜力


    集邮投资研究人士何宇林先生在他1993年出版的《中国邮市琐谈》一书中就把侯德榜缺“+”号错票认定为邮市黑马,称其为“猴王二世”,并推测出了令人心跳的升值幅度:从当时的每枚8元的价格涨到5460元(2000年)。结果是当四方连价格涨到500元、不通齿版票涨到1200元时,遇到了1997年邮市的“黑色星期六”,虽然侯德榜错票当时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跌性,但终究独木难支,随整个大盘一路走低。在2001年3月我国邮市近年来量小品种发生价格“井喷”行情后,侯德榜错票在冬眠中苏醒,价格开始走高。尽管邮市接着下跌整理,当时升幅较猛的版块价格成倍下搓,但侯德榜错票却逆势而升,一路走高。

 



    侯德榜错票的龙头效应。综观邮市中升值快的品种,绝大多数是龙头效应起着作用。例如:JF纪念邮资封版块的JF1、JF2;JP纪念邮资明信片版块中的JP1、JP2;TP特种邮资明信片中的TP1;生肖版块中的猴票等等,都是各个版块中的龙头老大,价格都要远远高于后继系列。在我国的错、变体邮票中,象侯德榜整版邮票中同时存在多种普遍常识性的错误是极其罕见的。在存在多种共同错误的同时,又出现了第37枚多“黑杠”和第47枚缺“+”号更独特,更严重的“错中错”票,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而如此多的错误是在我国邮票上首次出现重要的常识性错误,这样侯德榜错票就具备了其他错、变体邮票所没有的多项第一、唯一的龙头条件。有了龙头条件,龙头效应就一定会发生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多项的第一、唯一的龙头优势会对此票的增值产生强劲的推动力。


    侯德榜的错变体效应。集邮爱好者对错变体邮票的钟爱由来已久,有着十分强烈的知情欲和占有欲。我们对这种趋势和意念不能一味的指责为不健康的猎奇心态,因为辨别和发现错变体邮票需要有更多的精力和邮识。同时,鉴别和发现错变体邮票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自己研究和邮识水平提高的认可,集邮的乐趣也由此而生。我国目前已经发现不少错变体邮票大多属于一般性的错误,国家承认也好,默认也罢,错变体效应十分明显。如有重大错误国家收回禁止流通的“一片红”、“贵州错片”,也有虽不回收但数量极少的蔡伦错票等等,其错变体效应都十分明显。中国乃至世界珍邮中属错变体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都是错变体效应应得的功劳。同样,我们深信错变体效应也会在(已经)侯德榜错票上发挥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人们邮识的提高和对侯德榜错票的认知度的提升,这种作用会来的更明显、更强烈、更迅猛!

 


    侯德榜错票的璞玉效应。珍邮不是人为臆造、吹捧或是炒作而成的,世界上所有的珍罕邮品都不是在发行前或发行时就确定是珍邮的。历数我国可称之为珍邮的,一种是在发行后发现有重大错误(或失误)被限期收回而有极少数留入社会的;一种是经过较长时间、大范围的流通,随着时间的推移,邮票的存世量不断耗减,而同时邮票本身又有某些特殊背景和特点,其珍罕性慢慢显露的。如1980年发行的庚申猴降生时并不是华冕罩顶的显贵,而是一只十分卑微的丑小鸭,每版面值6.4元邮局还要作为滞销品硬摊派给邮电职工处理。后来如何那?现在一版的价格已经在26万元以上,足足增值了4万余倍!言归正传,侯德榜错票虽然被发现为错体票的时间比较早,但由于他生不逢时,身价一直不高。1994年元旦以前整版的价格还在面值以下的30元左右徘徊,5月份涨到40元,接着又回调整理,直到1995年夏天才开始拔高上攀。到1997年5月,侯德榜错票系列升至历史最高点,四方连价格为500元/个,版票为800元/版,其中量少的不通齿方连、版票的价格更高于通齿票价格4成以上。后因邮市连续走熊的拖累,一路走低,历经磨难和艰辛。在此期间,经过一些有识之士的宣传、推荐和爱好者自身的探讨、研究,社会对侯德榜错票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侯德榜错票本身存世量的不断损耗,加上“一片红”等珍邮不断表现出的增值神话等因素(目前单枚新票价格已达26万元),这些象一只能工巧匠的手在精心雕琢、修饰,使侯德榜错票有如一块璞玉,慢慢地泥沙剥落,赘物渐去,显露出瑰宝的耀人光芒。


    侯德榜错票的量小效应。物以稀为贵,以罕为珍,这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投资邮票要看发行量、题材、印刷质量、群众基础及存世量等多种因素。在诸多因素中,存世量起决定性因素。侯德榜错票虽然题材和印刷质量一般,但存世量却非常少。侯德榜错票总发行量为1976.65万枚,每版50枚中只有一枚缺“+”号及多“黑杠”错票,满打满算也只有39.533万枚,数量首先是先天不足。其次,由于此票题材不佳属于人物票范畴,再加上生不逢时,朝野上下皆不重视,将其打入垃圾票行列,邮政库存极少,加上发行后长达17年之久在全国大范围的流通损耗,不足40万枚的错票能余几何?在侯德榜错票系列中,侯德榜缺“+”号错票在总量不足40万枚里以不同形式出现:单套、四方连、双错六连,版票、首日封、邮折、实寄封等等,有一枚错票出现就少一张单版或一套整版,反过来也是如此,不会超出40万的总量。有人根据J173发行量及17年的流通、消耗、损耗情况分析,目前缺“+”号方连、双错六连及侯德榜错版票与全套整版的流通总合不会超过5万套票及3万套版(全品相的恐怕要打对折)。(李宏伟)

 

 

    补充!我的邮友刘辉这样评价J173错票:“我一直非常看好J173邮票,在1996年至1997年间,我曾以70至100元不等的价格,在邮市收购了近20版J173版票,后来,大部分都出让和交换了,目前只留了两版,存之高阁一直没再动过。在我自办的邮刊《牡丹邮苑》试刊号上,头版文章就是我写的《谈J173(4--3)票的投资价值》一文。目前,我还收藏有J173邮票的设计者杨谷昌写的《内部检讨》及《给邮友的复函》手稿复印件。J173邮票的确就是“小蔡伦”二世,因为两种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小蔡伦”被收回了,J173没有被收回,但J173版票的存世量并不大,应该和梅兰芳小型张差不多吧。J173邮票的潜力之所以一直得不得表现和发挥,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没有得到广大集邮者的一致认同,其实,J173邮票,目前就是一堆待点燃的干材,只要被点燃,其价格就会一步到位,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只是时间问题。我过去看好J173邮票,现在仍然看好J173邮票,今后还会看好J173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