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viq套餐:癌细胞是正常细胞中的“坏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10:50

[内容简介]
《癌症只是慢性病》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裕民先前编著的《博导谈肿瘤》的升级版。此书阐述的观点是:癌症只是慢性病,可防也可治!本书全面汇集了作者30多年来从事抗癌工作的宝贵经验与深刻反思,分新观点、新治疗及新康复三部分,从国内外两个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抗癌主张、新观念,书中还配有大量病例加以佐证。
[上期回顾]
在近几年的美国,对晚期癌症的治疗已从一场与绝症的你死我活的战争,转变为像对付一种慢性病。虽然晚期癌症的死亡率依然很高,但越来越多的患者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享受着积极、忙碌的生活。
癌基因是正常基因,谈到癌症发生发展的机制,不能不说到20世纪后叶人们从分子水平上对癌基因的研究和细胞层次上的细胞凋亡学说。以Keyy和Sydney等科学家所创立的、堪称20世纪生物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的细胞凋亡学说认为:多细胞生物体自身稳定性的维持,取决于机体细胞增殖与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凋亡不足或过度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这种平衡失调,形成细胞增殖大于细胞凋亡的结果。换句话说,癌症就是某些癌细胞繁殖太快(疯长)却死得太少(凋亡受阻) 。
而细胞凋亡又是在基因的调控下完成的,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凋亡受阻往往源于分化障碍。而分化同样是在基因的调控下完成的。因此,肿瘤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与基因的活动有关的。
那么,在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是何类基因、在何种情况下、发生了什么样改变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呢?
从196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注重从分子水平去探索癌症形成的机制。1969年美国科学家R. Huebner和G. Todaro提出癌基因假说,认为人体细胞携带某种基因,这种基因被活化后具有使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的能力,故它们又被称之为“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
但癌基因突变理论并不能解释肿瘤发生中的所有现象。美国学者A.Knudson提出了“两次打击”学说,某些患者出生时就从双亲遗传获得了一个变异的致病基因(原癌基因),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另一个等位基因再发生变异,这样2次“打击”导致了肿瘤的发生。而非遗传性的癌症病例两次变异都在后天逐渐发生,因此发病也较晚。
后来,人们还发现有些基因有阻断癌细胞转化过程的能力,它们被称为抗癌基因(anti-oncogene),也通称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genes)。1979年被英国的D.Lane等发现并于1983年被A.Levine等克隆出来的p53是目前发现的人类肿瘤中突变率最高的抑癌基因,它在DNA修复、细胞凋亡、细胞分化及细胞周期的调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迄今为止,已有20余种抑癌基因被鉴定或克隆出来。这些抑癌基因都参与了细胞的信号传递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对DNA的复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起监控作用。它们在基因水平上的突变和因此而导致其编码蛋白质功能的丧失是癌细胞生长失控的重要原因。抑癌基因的发现对认识细胞活动的分子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早在细胞凋亡说成熟为一种理论之前,就有学者认为:“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被激活的基因可能是正常基因。”这个观点当时由于没有实验研究的支持而未能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
1976年,美国科学家Bishop和Varms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鸡Rous肉瘤病毒中的Src基因不是逆转录病毒固有的,而是来自宿主细胞基因组的Src基因。这两位科学家用科学实验证实了“癌基因是正常基因”,并因此获得了1989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就在他们的研究成果问世不久,研究又发现:Src基因广泛分布于生物界——从单细胞酵母、无脊椎生物果蝇到脊椎动物乃至人类的正常细胞都存在着这类基因。这类基因的产物对细胞的正常生长、繁殖、发育和分化都起着精密的调控作用。也就是说:导致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促进细胞恶变为癌细胞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基因结构的变异或表达上的失控,而这些基因原本又是正常基因。
据此,有学者推测:“细胞的恶变具有潜在的可逆性。”换句话说,既然是正常基因调控失常使得正常细胞癌变,那么也就存在同样的可能性:影响这些基因的调控,也可以使癌变细胞重新回归正常。这将“为癌症开辟一条全新的治疗途径”,而且当时部分科学家就深信这是完全可能的。
关于癌变机制的研究,在细胞水平目前人们认为主要是干细胞的分化障碍。人的生命起源于受精卵,从受精卵到完整个体的发育过程,也就是在基因调控下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过程。其中,干细胞(stem cell)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能够自我更新,并始终保持很强的分化潜能,可以产生一种、多种、甚至全部的机体细胞类型。
干细胞又称为“万用细胞”,它有多种类型。其中,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分化形成人体各种组织类型和器官的细胞。
其次是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常由全能干细胞分化而来,可以再分化出多种类型的细胞,但不能分化出足以构成完整个体的所有细胞。
再次,是单能干细胞,又称为定向干细胞(committed stem cell),来源于多能干细胞,只具有向特定细胞系分化的能力,也称为祖细胞。
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内在机制中基因常是决定性的。
简单地说:癌细胞的产生,就是本应进一步分化成熟的干细胞分化受阻,停留在某一不够成熟的阶段。这时候,细胞越靠近原始状态,其分化程度就越差,恶性程度也就越高。
众所周知的评估肝癌的“甲胎蛋白(AFP)”,就是表示细胞原始(胎)程度的标志。自然,“未分化”的恶性程度最高。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成熟,其恶性程度就越低,临床通常称为“高分化”。
干细胞之所以分化受阻或产生分化障碍,除基因等因素外,其重要影响还包括组织微环境结构的被破坏或遭干扰,内外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使诱导信号受到干扰,干细胞的分化过程容易出现障碍,分化不成熟便成为可能。肿瘤细胞所具有的大多数恶性特点,也都是干细胞在未成熟分化时所具有的特点。
研究还表明: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细胞系,通常比原先细胞系的恶性程度更强。新细胞系可能获得一个使它优先生长的更为广泛的条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化疗产生耐药性后许多癌细胞的毒性大大增强。
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受到致癌因素等的影响,正常分化过程受到干扰,产生分化紊乱不成熟的细胞,完全或部分失去了正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这就像婴幼儿在向成人的漫长发育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内外周遭诸多因素等的影响,在长大过程中会学坏一样,有了“好孩子”与“坏孩子”之分。
显然这里的“好孩子”是指高度分化的正常细胞,而“坏孩子”则是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障碍未分化成熟的癌细胞,这就是我们在谈到癌症发病机制时常说的“好孩子、坏孩子”理论。
http://kb.dsqq.cn/html/2011-12/12/content_144114.htm
人本主义与肿瘤的新防治观
癌症患者存活时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