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x75和max70:食品安全与社会心理期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05:11
食品安全与社会心理期待

(2011-05-23)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 韩咏红

  会爆炸的西瓜,让已经被千夫所指的中国食品问题又增添了新话题。媒体报道说,江苏丹阳地区数百亩现代农田里,许多未成熟的西瓜竞相“炸裂”,瓜田变成了“地雷区”,几天就炸掉了几千斤西瓜。

  专家接着解释说,导致“瓜裂”现象是由于农民使用了能令植物加速生长的膨大剂。对于这种膨大剂是否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影响,倒还没有权威说法。但毫无疑问,很多人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又减弱几分。

  “瘦肉精”猪肉、地沟油、三聚氰胺奶、“染色馒头”、重金属大米、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中国媒体上曝光的食品安全丑闻一宗接着一宗,在舆论压力下,中国政府也不断加大治理力度,最新的信号是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被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整治决心可见一斑。

  一边是官方持续表达决心与展示铁腕,另一头是媒体接连揭发的有毒食品丑闻,构成一副中国食品安全的复杂图像。中国食品真的很不安全吗?对此,务实派与质疑派各持一词。

  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旗下的《瞭望》周刊最近报道称,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一名领导日前在给研讨班讲课时,强调经过各方努力,中国食品安全保持了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要“理直气壮地肯定这一成绩”。

  据报道,去年中国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较10年前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总体达到96%以上;这两年里鲜乳中三聚氰胺监测合格率也达到100%。本月初,有关官员也指出,食品安全事件虽时有发生,但与中国庞大的食品及生产经营者规模相比,所占比例很小;媒体对于部分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夸大其辞。

  官方其实并没有否认食品安全水平与社会期待,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只不过,官员不忘提醒外界注意积极信号,即“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安全度正在逐年提高,至少不会比过去更差。反之,媒体与舆论则偏重于还有待改进的一面,对外界造成一种中国食品很不安全,甚至越来越不安全的印象。

  揭黑与暴露问题是媒体的特性,媒体中的负面事件比例当然会比现实中高,因而平心静气地说,我们不可能相信中国食品形势变得更糟的结论。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同样不能忽视的是社会期待的变化。

  人们对现实的观感与评断,总是与人们的心理期待紧密相连。当人们的期待值很高的时候,原来可以忍受的缺憾变得不能忍受,情况的改善也觉得是理所当然。从这个角度看,舆论不断对食品安全口诛笔伐,可以视为社会前进的表现,即更多人认为,我们已经达到了较高发展水平,理应享有高度安全的食品,标准应该可以与发达国家等同,否则就是不可以被接受的。

事实上,岂止食品?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于政府的治理水平、对于信息透明度、言论自由、民主等多种方面的诉求,都在水涨船高。

  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更上层楼。去年它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年来成功举办奥运、世博、亚运等一系列让人瞩目的大型国际活动。这些成就彰显国家治理的成功,同时也意味更大的社会期待与治理压力。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过去一直是凭借赶超的方法,以超越原本的承载力的方式发展,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到了今天,政府必须回过头来,细致修补各种各样“发展过程中的产生问题”,以及发展过程中无暇顾及的问题,除了食品安全以外,还包括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等。而与此同时,它也要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高社会期待值,这是中国当局面对的难题所在。它凸显出政府的治理能力需要快马加鞭,赶上国力增长的水平与社会期待。

  中国社会近期出现浮躁情绪,人们对各种问题抱怨:司法不公、民权不彰,连食品好像也更糟糕了,公平地说,这是假象。只不过,面对当前的群众,执政者再谈大跨度的今昔之比也意义有限,现实是人们的要求已经变化,时代也回不去了。执政者对自己的要求,是否与社会期待同步,这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hanyh@sph.c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