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r9怎么校准屏幕:【逛上海】寻找“外滩源”.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46:03

 

解开岁月的尘封:“新天安堂”新貌
 圆明园路: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的近代西洋建筑群  “外滩源”  小介2:   外滩源现存的建筑,大多建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之间,集中了欧洲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装饰艺术派、现代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是上海“万国建筑博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建筑多出自当时的著名建筑师如邬达克、李锦沛等人之手。   历史上这里就是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心:是上海早期外贸和金融活动集中的区域,也是西方人在上海最早的文化中心,还是当年外国驻沪机构最为集中的地方。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强势地位曾经一度使这里成为由英国领事领衔的外国驻沪领事的中心,可以说这里是当时上海外交风云旋涡的中心。   这里曾集中了派拉蒙、福克斯、哥伦比亚、华纳兄弟等电影公司;巴拿马、瑞典、奥地利等使领馆以及西方各国基督教各宗派30余个机构;广学会和《万国公报》、中华博医会、中华民国拒毒会、沪江商学院等著名学会机构;上海最早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亚洲文会。另外还有大量商贸机构、征信机构、媒体汇集于此。   岁月悠悠,人间沧桑。外滩源孕育了近代上海的成长,它曾经有过骄人的辉煌,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进入新世纪以后,外滩源得到了保护性的开发,传承历史文脉,再现昔日经典,外滩源像一颗拂去尘埃的明珠,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好,继续跟偶游走“外滩源”







 原新天安堂 外滩源壹号“33号公园”里,除了上集介绍过的三个景点之外,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数“新天安堂”了。其实,在上次徒步苏州河的时候,偶站在乍浦路桥上向西打望,一眼就相中了这只带尖顶的漂漂教堂。可以说,正是它,把偶滴胃口吊得足足滴!  小介:   原新天安堂,南苏州路107号。   新天安堂(Union Church)又名联合礼拜堂,建成于1886年,当年是上海一座著名的侨民教堂,是旅沪英国侨民中非英国国教信徒(圣公会以外其他教派信徒)的联合礼拜堂(因此称为Union Church),而圣公会信徒则拥有江西路上的圣三一堂。   自从英国领事馆从老城厢迁入李家庄(外滩)后,李家庄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许多外国人都是信教徒,外国人集聚的地方必有教堂。原来基督教伦敦会1864年在麦家圈(今山东路)建有天安堂供外国侨民举行礼拜。英国领事馆迁出老城厢后,1866年教会又在南苏州路处建造了一个教堂,因已有天安堂,故名为“新天安堂”。   设计师是英国建筑师道达尔(W.M.Dowdall),是当时上海极少数拥有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会员身份的正规建筑师之一。教堂平面为巴西利卡式,立面为英国哥特复兴式,维多利亚清水红砖;中间为塔楼,两边呈不对称排列,正面火焰形连续券是罗马建筑风格;塔楼高33米,当时是外滩天际线的制高点;在其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礼拜堂;的外墙系青砖和红砖相间砌筑。新天安堂的设计从整体到局部都相当精致,在当时获得很高的声誉。   教堂可供五、六百人做礼拜,因为邻近领事馆,所以一度很兴旺,堂的左边还有传教士的用房。在租界时期,该教堂是与圣三一堂齐名的旅沪外侨宗教与社交生活中心,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   大事记:1890年,第二届在华传教士大会在上海举行,新天安堂是大会会场。1900年9月28日,丁韪良在上海新天安堂发表演说。1907年,第三届在华传教士大会在上海举行,新天安堂是大会会场之一 。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上海新天安堂演讲。     小介:  1949年以后,英国侨民撤出上海,这座礼拜堂被人*民*政**府*没收,钟楼上部的尖塔和西侧的礼拜堂被拆除,钟楼改为上海照明灯具厂的办公楼,照明灯具厂将教堂内部分成三层。   2005年,灯具公司迁出,新天安堂按照外滩源改造项目的规划,计划恢复原有的用途。2007年1月24日凌晨3时,一场大火烧毁了新天安堂残存的东侧礼拜堂,屋顶只剩下黑色的残木。虽然仅存了一个空壳子,但由于它是外滩唯一没有改建或重建的原汁原味的建筑遗迹,引起了城市规划和建筑专家的高度重视。   2009年2月,新天安堂遗址被移为平地,拆卸全部构件后进行“落架大修”。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重建完成,依原图纸重建了东侧礼拜堂和尖塔,未来预计作为民政局颁发结婚证的地点。

教堂南侧有个小广场。中央一小片凹凸起伏的地面应该是个喷水池,但是没有喷水而且也木有介绍牌,样子奇特,惹得不少游客经过都想上去踩两脚!嘿嘿,但是个个未能得逞呀,因为周围有不下六七个滴“黑猫”在出没呢,会被立即大声呵斥住滴!弄得想踩上去滴银很没面子啊!哈哈哈,其实啊,两者素质都够差!!  小广场东侧接着英领馆的副楼: 瞧,沙尘暴下的东方明珠和环球金融中心,本来咫尺之隔的两个高个子,这会儿变成蒙纱帘的了: 教堂的北侧摸样:    教堂细节图4张:   
 教堂北侧全景图1,教会公寓 & 教堂 :    北侧全景图2,教堂&光陆大楼 :    教堂北侧的沿街马路是“南苏州路”,从教堂一拐,就进入“圆明园路”的北端啦: OK,33号公园范围内的景点全部介绍完啦~~






 中实大楼好,下面开始介绍圆明园路上的近代建筑。“洛克.外滩源”偶就从虎丘路口的“中实大楼”讲起吧,它是“外滩源”最西南角的第一幢大楼:

 1917年建造的中实大楼为古典折衷主义风格。大楼呈现出气度恢弘的学院痕迹 : 如今,五星红旗飘扬在楼顶,1929的阿拉伯数字亦清晰可见:Ps. 网上查不到更多关于中实大楼的信息了,好像里面曾经有当年上海滩五金业第二把交椅陈秉仁的“兴华公司”......





 圆明园路 挨着“中实大楼”的是一长排红砖墙的“安培洋行”,它一直延续到下一个路口“圆明园路”: 小介: 圆明园路   1860年代初,在英领事馆西辟筑上圆明园路和下圆明园路,1943年分别更名为博物院路和圆明园路。圆明园路沿用至今,南起滇池路,北迄南苏州路。
   圆明园路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1949年前,沿路有慎昌、古孟等洋行;有美商万泰、中元轮船局、旅馆商同业公会;《新民报》社和新闻记者公会;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和上海基督教公谊会、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上海中华浸信会、基督教书店;民国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行政院侨务委员会上海侨务处等。   解放后,沿路建筑逐渐改变原有用途,办公、商务、居住等功能混杂,直到2003年外滩源项目启动,道路及其沿路建筑开始获得保护改造
 沿街玻璃装饰窗,统统打上了“洛克.外滩源”的LOGO:   转弯进入“圆明园路”南端。混凝土沥青的马路面,一律改成了石块铺地,嗯,路面也尽量“修旧如旧”了。只是这石头踩的时间才刚开始呀,还远不足以溜光发亮呢.....    呵呵,连这个东东也特地铸了新的,带上了“外滩源”花纹记号,可见细节处考虑得蛮到位,赞一个!   新路灯,很有味道的铜质街灯:   回头看一下,从北京路拐进来的南端路口: 

 

老建筑全部排列在圆明园路西侧,路东侧是新造的一些建筑,不过风格弄得比较协调。

能在那里头开店滴,自然是大牌咯: 

 哈哈哈,看到阿武帅锅鸟~~惊艳一下下  



 安培洋行 

继续来看安培洋行~~

 小介:   圆明园路97号,原安培洋行(瑞士)。1908年建造,砖木结构,立面局部采用变形的古典装饰符号;入口间强调竖向构图,饰有一半圆形挑出窗;清水红砖墙,砖工精细 安培洋行看起来很牛啊,一直从北京路延伸到了圆明园路很长一段:
 圆拱的窗: 半圆形的挑出窗台,很惹眼 半圆的入口门廊: 圆形的侧楼:  古典的外墙窗饰: 

 圆形和直线条交错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