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怎么设置投影仪:《超越自然的显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2:57:19

超越自然的显现

目莲尊者、勇笔王奇谋主着

超越自然的显现 目录

< 恭接着书 玉旨 >

< 准提菩萨 序 >

< 天上圣母 序 >

< 颜回夫子 序 >

< 南天文衡圣帝 序 >

< 元始天尊 概论 >

< 目连尊者 前言之一 >

< 目连尊者 前言之二 >

< 第一章 天象 >

    < 第一节 神秘力量 >

    < 第二节 时数与方位 >

    < 第三节 恶力 >

< 第二章 修行 >

    < 第一节 料事如神 >

    < 第二节 佛觉智通 >

    < 第三节 道法通玄 >

    < 第四节 如何修行 >

    < 第五节 修行的进境 >

    < 第六节 境界的显现 >

    < 第七节 无相 >

< 第三章 佛法 >

    < 第一节 修佛之行 >

    < 第二节 禅 >

    < 第三节 定 >

    < 第四节 智觉 >

    < 第五节 感应 >

    < 第六节 续「感应」 >

    < 第七节 再续「感应」 >

< 第四章 道教 >

    < 第一节 长生术 >

    < 第二节 清静无为 >

    < 第三节 道法 >

    < 第四节 道术 >

    < 第五节 法术 >

< 第五章 异能 >

    < 第一节 禀赋 >

    < 第二节 灵通 >

    < 第三节 神通之外 >

    < 第四节 幻觉 >

    < 第五节 天人交战 >

    < 第六节 佛魔之性 >

< 第六章 入魔 >

    < 第一节 因何入魔 >

    < 第二节 魔象 >

    < 第三节 心魔 >

    < 第四节 度魔 >

    < 第五节 止魔 >

< 第七章 总论 >

    < 第一节 灵体 >

    < 第二节 正信 >

< 目连尊者 跋 >

< 目连尊者 书后语 >

注:本书由懿敕拱衡堂扶鸾著作 欢迎翻印 广种福田

恭接著书 玉旨

本堂主席 关登台

     圣示:今夜恭接著书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驾,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驾 ,其余神人排班候驾。

钦差玉阙右相许真君 降

    诗曰:赉诏东来降道场,欢欣诸子礼心长。

     从兹共勉输诚意。宝册完成姓氏芳。

     圣示:玉旨宣读,神人俯伏。

钦  奉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 诏曰:

     朕居凌霄,痌瘝万众,无时不以苍生是念!际值末法,红尘染着,人心日趋沉沦;虽有各大正教诸天圣神仙佛不辞云路,迭次教化,众生之中亦有善根慧器之士,大力弘法;唯大道之修,奥妙万千,非止表象可以尽窥内秘,因而修子修行之路时遭魔象纷扰。今有南赡部洲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主席关卿呈奏请旨著书,普为修子指破迷津。朕心大悦,准予所请。乃敕聘西方 目连尊者为主着仙师,命由勇笔王生奇谋为主着正鸾,着由戊寅年八月三日起每逢星期三鸾期著书,为期一年,题其颜曰:「超越自然的显现」。愿尔神人用命,输诚效劳,书成之日,

论功升赏。普化德泽千秋万世,则功德无量矣!钦哉勿忽,叩首谢恩!

天运戊寅八月初三日

准提菩萨 降   序

   我人由四大假合,藉父精母血而成,本具如来之性,染着于凡尘色相,乃坠轮回。佛性平等,众生皆具,唯无由明心见性,始成七趣之凡俗。在行者依止精进中每每显露自在本性,但在未有正知详见之智慧,因而无以分辨超俗之潜能,实则源于本身所俱。差别者,修行者将本身潜能激发,未修行者或修行不足者,无以将本身潜能激发。以致形成神通,亦即超越自然之力量。

佛家不重神通,尤其佛灭度后僧团分布,形成诸家宗脉中有几宗更忌神通。不讲神通,并非否定神通,佛示明明六大神通,唯前五通仅乃超俗之自然力,而漏尽通却是本觉与始觉合成之究竟,觉是智慧如来之境界,不为诸相所染着;因而不讲神通是怕佛灭后修行者藉神通以显耀,以致阻断成就漏尽之慧命。

时至末法时期,离佛既远,法又广传,修行者次第精进,而次第显现超自然力却已普遍存在;因而佛门僧伽之中,一面怯于佛示,不敢神通,一面却苦于事实存在,两难之间因而衍生无数争议,更甚至形成流别。佛门首重为戒,缘于佛灭度之前,明示佛灭后以戒为师,如此严戒之律尚不免于此,则其余教门对此难题更将甚于佛弟子。

今日由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之目连尊者阐述此一境界,善哉!将使无数修行者共沾法益,共有水清石澈,朗现此一境界,则非止佛弟子有幸,诸修行者亦同沾其幸!际值著书之初,忝为佛弟子,谨赞篇幅,不敢言序!

准提菩萨 序于懿敕拱衡堂

天运戊寅年八月初十日

天上圣母 降序

   佛家谓神通,道家为法力,俱皆可以越过人身这一阻障而显现超常能力。佛家以自性求证而生智慧,以达到解脱而显现超然能力,也都以自身潜能即可显现,不大求于外力;仅于佛陀灭后数百年间所衍兴之新宗支脉,如:现今之密宗及少部禅宗有所涉及召感外力而显现超自然能力,绝大部份指于自性圆满或净业无碍自可显现神通。然则道家有异于佛家者,除修行人自

身潜能激发显现之外,道家犹有符箓、咒语以及召感宇宙神灵威力而显现之法力,如:雷印即是;并且道家法术仍有藉助天地灵气、山川河岳形势所契含之灵力等,俱皆可由修行人以习法而使力之显现。所谓「法」,简而言之即是方法。道家自老子以降,至道陵天师一脉而大成光大,其后修行道术者以道法显超自然力而济世度人,绵延不绝而使道脉传承不断,并为当世五大正教之一。

   道家经藏并不输于佛家经藏,并且以洞玄、洞神、洞真分为道册三藏,其中经载道法之修行不下数十册之多;其间再加以后世修道有成诸高真之参修心得,则道书之完备自是无庸置疑。只可惜道法之传授囿于颇多因素,无师自通者鲜少;因而道法之修行者,当世之中少于诸大正教。而且道法除以自身之潜能外,颇多召感藉助外力,因而使不知不明者指为外道旁门,实则

有误;须知刀剑为利器,正邪则视之持有人;诚然道法之法力不若佛家之自性求证产生智慧而显现神通,但道法之授受亦有非常严苛之先决条件。

今时,天运变迁法亦迁,道法之传承除以经藏传世而可得之外,犹有道家上圣高真以神人合一之法而传世。因而际值大道普传,天心慈悯,大开普度之此时,修子得能与闻佛道妙谛而修行比比皆是;因而精进修行者或得神通,或得法力,乃一一显现,进而产生争议;更甚而衍生佛魔高下之比较,乃致修行者无所适从。万幸大道永续赓传,上苍慈心,岂有坐视修子陷入迷惘之中。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恭领著书大命,以阐述超越自然力而使之成书,普为修行之人指破迷津;不但解开此一奥秘,使未有此一境界之人知其详情,不致谤道;有已达到此一境界之人,知能自我检视无误而精修,有误乃纠正,可谓末世之间一大宝书,嘉惠普天修子深而远矣!

著书之初,欣闻又是佛门神通第一之 目连尊者,则书之着详实而精辟,自是可期。吾不揣简陋,特志数言以为序。

天上圣母 志于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

天运戊寅年八月十七日

颜回夫子 降  序

夫子曰:「怪力乱神。」儒家不以怪力而乱神。唯不语绝非否定,子亦云:「敬鬼神而远之。」是故,天地之间鬼神存在无庸置疑;仅乃儒家治学,侧重伦理,少涉玄虚。

今日各大正教,千宗万脉普传于世,黎庶咸沾法益,共沐法华,道风鼎盛,蔚然风气矣!除因人心趋于功利而现实亟需心理寄托而产生之信仰外,亦因道风传布有其机运而降世。职是之故,当今之世修道之人比比皆是,虽可分类为广泛之信仰,以及狭义之精修者,唯无可否认宗教福音在今世之中乃有形成一股巨大洪流。此一现象所及,修行者因精进而显现超越自然力的境界,即无时或已出现在日常所可触目。

  懿敕拱衡堂今日奉旨著书《超越自然的显现》,即以此为世人解开迷惑,谓之断疑生信实不为过;因以修行人,因发心精进,立志恒持,以自身之修行,突破形式之障碍而融入宇宙层次之会元中所显现之能量;更有因所修法门之殊异而产生不同之现象。因而本书之着,虽有佛门神通第一之目连尊者所著,想当不致囿于佛门二三事而已,理应包含当世正教法门所显现之

超能力现象。而佛门高僧,素以神通著称之 目连尊者,当能更以精辟而先机洞烛之远见,阐述神通境界,以及利弊得失,以供修行者如镜可照鉴而惕励;是以本书之着,允为当世修道之人奉为圭臬。际值著书之初,谨赞数语以为序。

颜回 志于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

天运戊寅年八月廿四日

南天文衡圣帝 降  序

鸾门教化首在文字结缘,唯不论济世度迷、阐教述理均以砂盘传真,此一扶鸾仪式即以神通妙法而使神人合一,达成传真圣训之目的。鸾门兴盛虽在近世,唯扶鸾之仪式却已绵延千余年之久,其中不乏超拔乩生以代天宣化而普度众生着有卓绝功迹者;随之鸾书之普传,大道福音亦已广被,因而虽值末法之中,但福音不辍亦乃天运使然耳。

今日鸾门开着本书,一则使鸾门普化更形超越于单一宗脉之形式,再则更使普天之下凡能发心行道而立志精修之修道子,能因本书之剖析无形境界以及超越自身能力之现象,而得透视,而得了解,更得融会,迄达心领神会;则在修行者行道过程中非止于帮助了解神秘现象,更可以不因神秘现象而有所偏差,最终藉此解开偏入岐途,坠入魔障之虞!

书之着,儒道释均所关注。际值此时各家修子或为外力所扰或为自性所困,不论内外困扰均有魔祟之虞。盖,因修行几乎已与神通划上等号,一般不知精进明理之众生,似以理所当然而视之,然则本书之着当有厘清浑噩暧昧之作用;因而书之着,众生研阅理当用心求解,不应视之吟风弄月之杂咏,庶几无负天心用以提升修行者精进之苦心。谨以数语以勉众生,并为序!

南天文衡圣帝关 序于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

天运戊寅年九月初二日

太上无极混元教主元始天尊 降  

87年10月28日勇笔扶

概论《超越自然的显现》

   何谓「超越自然」?以人本位而言即是不平常,在灵界而言即是变化;统而言之,超越自然的显现所显现何在?即是人之精神力。

   自古以来,宗教领域之所以蒙上一层神秘面纱,植因于世人对宗教领域中属于神秘精神力量了解不够深入,甚至有人故弄玄虚以做炫惑,因而愈传愈远,终致世人隔阂而惧慎。实则以人修道而言,由人而衍伸,总不出人之范畴,正如大圣一觔斗万八千里,却翻不出如来手掌心一般,纵有千变万化亦无以超脱人之能力。但是人身的奥妙与无穷之潜力,却非数言所可以形容描述;因为人身之力量受制于心识,即所谓「精神」,在平常状况下,精神力量仅止于控制人体之正常言行举止,不到精神紧绷,亦即凝注心神之间,无以激发潜能。世人日常中当能有所体会,一旦人面临急难之际,因心神处于紧张或畏惧或亢奋之间,自我潜能发挥于不自知之中;由此可见,我身之无穷能源本已天生,只是不知如何激发。因而修道即是从中寻找激发潜能之

方法,因而修道至某种程度而显现某种力量,则是齐头并进的事实。

     如今关键即是在修行的方法,不论佛道、千宗万脉大都不脱经教、法教及苦行,如:佛门修行如是,道家亦同,佛之显、密、禅、净等,道之经典亦是包罗万象,启人智慧;也有练气修法,佛道相同。因而人修佛道虽有法门之分,实则无他,修此一身而已。

今日著书明乎于此,即是阐述世人修道之中,除了经教之智能无碍之外,密法佛道之修行俱皆有显现我此一身之超自然能力。不论修佛之神通,修密之加持力,修道法之感召外在力,俱皆必须由我此一身可以配合或提升或感召,其例即如想要扛米壹百,必须体力有其相对,始堪负重。

 书已开着,我此一身得何法益?有人不知不解,有人半知半解,有人故弄玄虚。唯愿本书既出,可使修道之子无所罣碍,进而受益,乃在书之初着,吾由衷之愿。  

目连尊者 降  87年11月11日

前言之一

   本书之着,荷蒙三教高真惠赐鸿文,吾忝为主着仙师,实感与有荣焉。盖,因三教圣人之予关注,则可见本书之着造受三教之肯定,亦由此可见本书之对于天下苍生有其受益之处,因此三教高真乃肯予赐文为赞。今书已将正式进入内容之阐述,吾见三教鸿文不禁惹动枯肠,一时文思蠢动,亦想附骥,略抒感想;并将本书之大要在书前作一概略提示。

本书之纲要,不拘于任一教门法义,仅作我人修行境界作一阐述;兼而在修行境界之间所显现之超自然力作一铺陈叙述。当然任一法门有值得探讨之处,吾即不辞费予篇幅,而作深入之剖析探讨。如若无需太费笔墨,譬如:妖异惑众之旁术,吾仅乃予以述明点破,而不加以渲染,庶免有误修行者之视听。综此而言,在本书之范围,虽然不出神通超然之现象,但绝不流入玄虚怪谈,避免有识之士视如《天方夜谭》而不予重视,大负天心之慈悲!

目连尊者 志于南赡部洲丰原懿敕拱衡堂

天运戊寅年九月廿三日

前言之二

《封神榜》、《西游记》等经典名作,使得华夏民族之思想之中对于神通视之千变万化;而此二部经典名作亦深入人心之中流传不绝。其中当然亦使世人受此影响,有者以正面视之,细研书中之内涵;有者负面视之,指如子虚乌有。唯,在宗教领域中不可否认受此影响甚深,直至今日仍然如此。

   三教儒、道、释之中,儒门以读书为风气,严格而言,儒家不以为宗教;而释门与道门始深深切入宗教之教化,以神格而启化世态人心,故释门教义与道门教义在此阎浮提地之中俨为两大主流矣!今日著书乃须视今世道,语有云:「今时规范未必符于未来变迁。」因而在今时之以释道二门法义普传于台疆一地,故著书主旨当然不出于释道之法义。

神通在释门而言,乃在我人修行过程中一种自然的显现,从无释门修行者以修行神通专精而自居;但在道门即截然相反,道门有修行者以修法为专精之唯一目标;并且修而有成,进而受敕登仙。为何释道如此差别,因为释门在世尊证道而后智慧无漏,说法而教;虽然世尊智慧无碍,已可显尽神通,但却不以此为教,每每说法俱深入人世之法,以此启悟世人。虽然世尊灭度之后,僧团分裂各成宗部教化,其中颇有衍化成神通为崇尚之宗支,但亦不敢逾越世尊之法教,因而释门大多以经教而启世人之修行。道门则因发源于地疆广大之神州大陆,而因彼时地广物博,颇多神秘不可测之地灵,因而形成道家教法之中有以修法为唯一之目标。而且道教法术以天地五行而契合人身之时数变化,因此激发我人潜能之力有法可用,因此道家法术颇多以我人之精神力量引召天地之间所蕴藏之能量,而形成不可抗拒之巨大力量。释道法门虽有异,但神通变化却殊途同归;道法之元神出窍,实则在释门之「宿命通」中可以展现无遗。至于我人一身所显现之千变万化,虽然释道修法有异,但是一旦到达无碍境界之间,其分隔实已几近无所差别。

今日著书,吾不辞赘言烦语,实在见文心喜,一时文思而出;但繁文之中,吾亦寄予深意,指望世人翻书之前,引动喜悦而有阅书之意,进而渐入书中,终而有得,是所盼望也!

目连尊者 志于南赡部洲丰原懿敕拱衡堂

天运戊寅年九月廿三日

第一章 天象

目连尊者 降  87年11月18日

   所谓「天象」,乃宇宙万星之互动变化而言,以华夏民族而言,有五行生克之变化,依西方科学而言,宇宙能源之量分子而产生之变化。在天象中涵蕴不可思议之奇妙变化,即如近日之狮子星座流星雨而言,在宇宙星体中互动而产生之变化,即可印证于宇宙之中所蕴藏不可思议之现象有一股能量在左右。

   中国人有句古老谚语,感慨之情溢于于言表,但是此一语句却是宇宙变化而在人世间显现最有力之左证,此一句语是「沧海桑田」,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乃赞叹大自然之不可抗拒,虽然语含沧桑无奈,却是不可动摇的一种变化。天象奇观与人世闲有息息相关,昔时智者以天象而观测人间之变化,古今皆然,中外亦同,因此天象之含蕴不可思议与人间之互动已为必然。

第一节 神秘力量

   宇宙间既然含蕴不可思议力量,则此力量之产生则必有其来源;须知宇宙间万星罗列而其行踪必有其轨道可循,在此运行中,由互斥互吸,由此正反引力中,宇宙之中能量由之源源不息。我人生于大地之上犹然亦是置身于此一浩瀚宇宙之间,因此宇宙之能量与我人亦是可以融汇,甚至我人可以吸纳此一能量,由天地之能源进而激发我人之潜能,即是一种神秘力量之显现。我人之躯体虽然有质有形,但在整个宇宙能源之中却是渺小之致不复存在,在宇宙微尘之中所产生之变化,有时甚至比人身之变化更大,因而我人若无法吸纳宇宙之能源,则天赋之潜能势必无法发挥。

第二节 时数与方位

天象中既是含蕴无穷无尽的能量,生长在地上的人们自然时时刻刻可以感受这些能量。只不过人们生长的这个大地-地球,因为本身的自转与天象之中各星球的互动,因而产生时序与方位,而这个变化却是影响人们吸纳宇宙中能量的关键。譬如地球本身自转,由正面对太阳及至背对太阳形成昼夜,因而每天十二时辰之中,每个时辰因为与太阳之背向等有所移动,此一方位之更动,进而对我人之吸纳宇宙能量有所影响;是以行者之中不论佛道之人均有观时而坐,源乎于此一理。  

 在宇宙能量中各星宿之间所排发之引力与斥力,均因我人所生长之地球之自转方位而使宇宙中所发生之能量因方位之不同而有屏障,甚至可相对说成阻障;因此我人之修行境界欲以此一假身修成激发潜能之真性,则在此大自然之变化是不可轻忽之一环。昔日修行者时常喜欢寻求幽深绝谷,一则以此地气之灵作为自身吸纳之泉源,而此幽深绝谷受天象能源中恶力之干扰又可减轻,因此在此潜心静修则事半功倍。

第三节 恶力

   宇宙中不乏对我人有所伤害的力量,此一恶力在科学而言即是破坏力,在宗教而言即是魔力,在一般人而言即是不可思议之力;但不论如何,宇宙间存在此不可知之不善能源却是事实。从宇宙万星中之爆裂所产生之陨星及力量,虽然宇宙无边无尽,我人所生长之大地对此一变动有时可说是毫无所觉,但是它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并且仍在延续着;所以它们的每一变动在宇宙中产生新的能源力量又对我人产生一种新的冲击。因此我人在宇宙的力量中可说是介存于一种微妙的互动之中;我人既可利用此一假体来吸纳宇宙之能源,虽然有时反受其害,但此已足以明证我人在此一微妙的互动之中可以运用的空间颇大。

     此一空间何在?即是激发我人的潜能,提升至足以吸纳善能源,抗拒恶能源。我人假体乃为四大假合,以此而融入宇宙能源之中当非困难;之所以困难,即在我人尘障过重。此一尘障不但使我人识性认假为真,执着长此,因而神识入迷而束缚融汇宇宙能源的契机;因而在宇宙的变化之中时常受到恶力的侵蚀及干扰而鲜少能够吸纳善之能源。

  总此而言,我人置身于宇宙之间,属于宇宙之中合成之元素,欲求超越于自然而显现超然能量,则必须在过程中抗拒恶力而逐渐吸纳善能量。

第二章 修行

目连尊者 降  87年11月18日

   夫凡人在修行过程中,必然接受考验。所谓「考验」,乃以诸般考关而验证吾人修行之心志,而以此验证更能使心志无碍而精进修行。

   所谓「修行」分成许多意义,有以修行在术法的运用,有修行在真理的觉悟,而在一般人大都笼统以修行而称,实则修行在古天竺而言,乃是一种苦行之实践,非止于佛法之修行而已;传至如今,已是一般修道人之行持过程,因为修行是在苦行之实践。凡人因体躯而含蕴七情六欲,时有悖德之行,因此以苦行而磨心志,藉心志之精进完备,使体躯不受情欲之束缚,而使

体躯可以发挥更大力量,因此显现修行之成果。

第一节 料事如神

   华夏民族之中有杰出之人,如刘伯温之能预测五百年后之人事;如:诸葛孔明之运筹帷幄,料敌如神,此在我人之境界上已超乎寻常。但以诸葛仙人之智慧乃以熟悉人性,再辅以饱学奇书,因而造就超凡智慧;凡事前思后虑,通盘演练,其缜密处几可滴水不漏,因而可以料无不中,不出人性范畴。再以刘军师而言,以道家术法之精修,应天命而辅人君,却也深知伴君如

伴虎,急流勇退,因而明哲保身;此一智慧除了以通仙术之运用外,其本身之对人性了然,自是一大关键。

   凡诸料事如神,基本上以先天、后天两大类分判。兹分别阐述如下:先天之开悟觉者,如:佛陀之直言前世因果,判断后世果报,乃已无漏心性,时空难阻先知。因而佛之示知乃在本身已达无所不知,因而可以言必中的,口无虚言。再如:刘军师、诸葛仙人等均是,已达可以鉴先知后无所阻碍之地步。

后天者乃因人而异,如:诸葛仙人纯就人性而剖析世人处事而断言之类,可以以今时之心理学而言,测知人性之延伸而测其结果。如果再加上以修行之术法,得心性无碍,而可知前鉴后,当然属于智者。唯当今之世,许多修行之人,不循此正轨而行,反诸其道;藉幻虚魔象,而自言不惭可知前因后果,大都误人害己。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之中最忌通灵;盖,所谓通灵大都藉无形界所显现之音象,虽可略知一二常人之所不知,但通灵者因本身一则既无通晓人性之超凡智慧,又无慧根可知前鉴后,凡有音象必受指引。一旦此音象乃不正所出,其必受误导,如此害人误己必深。

  总此而言,修行者必须依循正法而修。不论佛道教义或心法,必然是使修行者已奠好初基再逐渐精进,然后在显现超然能力之际,本身已可分判正邪善恶;更可不受此一外力之不当干扰,即可不误人误己。

第二节 佛觉智通

   我人通常悉皆有所通病,常喜自以为是,仅以平素对大自然变化,或世事人心之一知半解则沾沾自喜;因而儒圣有云:「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乃是儒家评断我人一般之通病;亦尤其可见自以为是,乃是平常人之所通病。

   修佛之人,除以大戒为规束自身之起心动念外,并以此而深入经藏,进而进入智觉领域。一般修佛之人,除在家居士较不如出家缁众的戒律森严以及功课紧密外,所受法沐均是一同;因而并不能以在家或出家而判定智觉高下;因而其关键即在沐受法益之处。

   众所周知,修佛之行者不论任何宗脉,不论显密教义,深入经藏是首要功课,而经藏即是佛陀修行的心得,可以进入正见的不二法钥。因此,修行之人从经藏中明心见性;从经藏中培育智慧;从经藏中生出正信;从经藏中开悟正见;我人当可见知佛法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处处可见智慧根器;尤其不打诳语更是智慧根源。

   我人在此人世,随处面对七情六欲所交织之罗网,受功利所左右,乃利欲熏心,逐渐染着;因而说谎又成俗人一大通病。在修佛之行者,于此诳戒中即可显现智慧。凡属不能真知正见,行者不敢诳言,在每一件教义妙理之印证必有所得而始敢言。在此印证过程中,已摒除我人之通病;而在真理印证过程中,俗人的染着在层层过滤之后,仅剩圆明之真觉。在八识之无碍、

时空无阻之中,行者能照见累劫之因业及历劫后之果报,自属真知正见。因而,修佛之行者精进至照见累世与未来,自然无所诳言,更是言必有物,不出因果轮回之定律,俗人在修行者之言行中,判定真知正见与否,当然可以由其言论是否悖离轮回定理,则可洞悉一切。

   在此,修佛之行者,不论在修法、修经显密之行者;不论藉于苦行而律心志,或深入经藏而明心志,其在智觉之显现过程中,一定是关键在用功精进之深浅而已。

第三节 道法通玄

   道家共有四学:一曰「符」。二曰「咒」。三曰「方」。四曰「术」;此一符、咒、方、术即为道家精髓所在。

「符」者即为符箓,乃借行者修持之功,以朱砂笔划象形之箓成符,藉资感召天地之间所存在之力量,或祈禳神明助力以显现超常能力。

「咒」者即乃古来修真有成、有道之士所传流之真言咒语之力量,亦乃不出感召天地之力量。

「方」者,古来修道之士大都有练丹之方,以此药方而济世。

  「术」者即为广泛所指之道法,修真通玄之士大都习有道术。而道术之分类又可分为内外;

所谓内者即乃以本身之精气神之凝聚而发出体外,形成一股浩巨的力量;所谓外者即乃修真者藉术而召引天地之间所存在之精灵力量,而达到为自身运用显现超常能力。

据《云笈七签》所载洞元本行经中太上道君所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由此可见玄妙乃为道家所崇;因此,华夏民族引用道家术法之玄妙,如从有变无、或无中生有之五鬼搬运、撒豆成兵、呼风唤雨等道术之变化,故以此玄虚而喻。

道家本有分成老子之清静无为、逍遥自在,乃以经教传世,一直为华夏民族尊为道祖,及至后汉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设五斗米教,以此术法大盛,乃又成道家一大主流,及至当今可谓两大支流并盛同传于世。道家修真之士有者崇奉道祖之经教,又醉心于龙虎山之道术,因此冶炉共修成为经术并重之修道法门,例如:今时鸾门法要即有偏此类似。

  凡诸修真之士实则在道家基本教义中奠基乃在养生练气之学,因我人精气神之修练提升至潜能极致发挥可与天地同参,天地变化何其不可测,而我人修真如可与天地同参则变化运用一如天地,则尽得道家精华。总此而言,道家法要在此世流传不辍,不论道祖之经教、天师之术法、或者广泛运用糅和道家各学而成之新宗脉,修真之士当宜由奠基伊始,即应并同研阅道经,始克按部就班修成登仙之术。

第四节 如何修行

   论起修行,凡是志趣于道业之行者,在初行及过程中,大多会有不知何去何从的感觉;并且也会有如何修行之迷惑。因为现今法门众多,并且有因外来众多宗脉,以及由本地宗脉进而脱离原本教脉,而新兴宗脉乃演变成五花八门,使众生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遵循。实则万变不离其宗,纵然许多教脉截取他家之长而自创宗脉,但修行无它,只在自性而已。因此,宗脉虽多,法义纷陈,行者只在修行自身能够适合的法门,即能够在修行过程中平顺无碍。

   当今之世,宗脉之多历来无出其右,究其缘由,与社会人心之空虚有关。在功利挂帅之风气中,人们争名夺利,用尽心机,机锋尽出之后,若得若失,因而心灵更加空虚,精神无以寄托,而人心之不善乃形成魔纷猖狂。有人利用人心之脆弱以断章取义或藉神迹显现吸引人们崇信,因而间接造成宗脉纷陈之乱象。

在行者的修行过程中,在初行之基最为重要,因为彼时对道业的认识不深,智慧的显现尚浅,无从分判正信妙谛,仅在间接听闻中对道业一知半解,凭借对大道的真诚信仰而投入修行的行列中。但是,却因许多不是正确的宗脉,或者是正确的宗脉却不适合自身修行的法门,因而时有彷徨或者挫折之心,甚至退了道心,实为可惜!

所谓「不正确宗脉」,当然是指一些崇奉神迹显现或以偏激言论煽惑人心,不能有系统之教理作启迪人心,而一时迷惑众生。所谓「正确宗脉」,当然是指各大教门,有正确之教理、有严谨之仪轨作济世度人之普化。但,不论任何宗脉却有使人信仰之魅力,乃因任何宗脉均有其针对人心所需之处而吸引人生信仰。今时众生就在不知如何修行中,受到周遭亲朋之影响,或生信仰,或生退道.而产生不知所从。在修行者应该以自身在凡业中所能面对接受教脉之约束,而作为优先之考虑。譬如:身在北地,而道场在南地,如此先天上已有不便之处;再如:道场教义须有每日功课,却因在凡业中每日必须加班,如此适得其反之抵触,即为修子考虑投入此一法门修行之优先因素。再者,法义之适用性,譬如:佛道教义中有两相径庭之处,如:素食等戒律,都是修行者在考虑如何修行之前必须自我审酌之处。

修行者的精进心志,在初行的阶段不易显现,但在通过初行奠基之后,有精进增上心时,尤为容易受外来因素所干扰。每一位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无可避免将与他宗行者有所切磋、有所接触;而在各宗脉之法义中各有深浅以及方向;并且行者自身在行持中每一位阶必有瓶颈或是考关。一旦面临这些现象,心志的迷惑将显现无遗;一旦受到考验无法通过,轻者又偏离自身道脉的行持,重者可能道心全退。尤有甚者,在此时入了魔道,完全败坏根基,殊为可叹!

  综此而言,凡是有志趣于道业之行者,对于他宗的法义应当抱持戒慎之心态。而在初行之时对于要信仰之宗脉教义应深入了解,以完全之了解而增进自身智慧之分析;一旦深入明白教理所产生之信仰,可谓正信。由此而修行,不但可减轻退道的因素,更可以避免受不正确宗脉的影响,更可以让自身不入魔道。

第五节 修行的进境

每个行者在初行的过程中,发心的显现,行持的实践,累积修行的果实在每一位阶的进境即会显现不同精进的现象。从初发心的励志,在遇上瓶颈的挫折,甚至在外力干扰的迷惘中,显现行者对不可知之未来充满无力感。实则在修行的进境中,每一个现象都是有其脉络可寻,只不过在于行者如何去判读而已。

在佛道的行者大致上可判分为二:一为理教上之修行,即为从经典上寻求开悟,使自身之智慧无碍;二为寻求显现异能,即为求神通。一般而言,二者并无高下。古来修行者在此二途上,并无抵触,均因行者之心态而起变化;正如刀为利器,但正人持之无害,恶人持之则为凶器,法之于人亦如是。

  行者的修行在其初行之后,对于每一个境界的显现,必然充满好奇与疑义,如同一般人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必然充满好奇一样,在行者突破每个位阶,亦即代表修行加深。我人在累积修行位阶之后,必然会解除层层束缚,假体的潜能亦渐次发挥,因而显现不同现象则是必然。譬如:一位专攻坐工之行者而言,其以练气为主,则功行愈深,其必内敛端肃。譬如:禅坐之

行者,其功行愈深,则其灵神清朗、光华显露。譬如:专主经藏之行者,则其功行愈深,则智慧愈开。譬如:修行在神通显现,则其潜能显现愈大。因而在行者的修行进境必须依其修行的勤惰,乃能显现深浅的功行现象。但是并非每一位行者在进境的显现均是一帆风顺,颇多行者在每一位阶的突破中,非常容易受外力所干扰,因而有谓之「无考不成道」。

  综此而言,行者必须明白,修行的道路并非平顺,亦非充满坎坷与荆棘。其所显现的现象,修行者的心态非常重要。在每一位阶上外力的干扰,则必要由自我之毅力去克服,切莫受其牵引。

第六节 境界的显现

   修行之人,尤其际今千宗万脉蓬勃发展之时,每每在行者有所精进,动辄异象百出;究竟是修道能有如许变化,或者是个人因素,实有探讨之必要。

我人身处如今空间,在宇宙诸般能量中,无形灵界的力量,或因古老传说,或因乡间传言添加附会,因而不但蒙上一层神秘面纱;更使众生在不明究里之间以讹传讹,终于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理念,进而错误引导众生之思维,而形诸于日常言行之中。

实则行者不论在修行任何法门,总也有旁涉于他宗课目。譬如:修佛之人,因在此际大道宏兴,以善书及电视媒体上非常容易接触他宗教义,除非有坚毅心志,鲜少不受影响。此种影响纵然不致完全引导修行之心志;但在理念知识中,不可否认已植入他宗教义之理念,进而融入自身在修行过程,所以行者都会有因修行而产生模糊理念的行为。更因为我人六根作用,在心王为主之下,乃产生因先入为主之偏差,而有幻视、幻听、幻觉等言行;而在行者智慧未提升之前,有此现象则修行过程之偏差实已无可避免。我人之幻觉、幻听、幻视由心王所牵引,因行者在先天上、后天中俱以为修行是增加神秘力量的泉源;而在周遭凡有突兀现象,不加思索即已判定是为灵界讯息;因此积深之余,偏差愈远,终致修行进境不前反退,更甚至于导致入魔现象(此在往后再专章述论)。

凡修行者行持时日愈久,因专注于行持,不论任何法门在旁涉他宗教义下,我人六根作用正反并起;或因练气而气驯,自然内敛端肃;或因念佛礼拜,虔诚心志,自然外相庄严;因而行者与一般众生最大不同,即在因戒律规肃中,言行的改换而可一目了然。但是我人心识却也因此有所变化。譬如:六根因坐工而灵敏,乃有眼耳之可通灵界;但也因其灵敏而智慧未开而有所误导,并进而使我人潜在之劣性显现。我人天生有所执着,在各人之智慧显现中执着深浅不一;但在修行者因六根作用之灵敏,而又心王受错误引导则所执愈深,乃致无可避免之反作用,即是心识牵引六根,而六根之六识又误传讯息给心王,心王主宰一身,因而我人蹈入错误行持中。

  综此而言,每位行者在修行任何法门,必须明白在任何境界的显现必须由智慧去判读它的正确,不要偶有风吹草动即予认定视为自身修行之成果,如此才是修行之正途。

第七节 无相

   修道的行者在整个的修行过程中,就有如中国武术的练习一般,从奠基开始,逐步而精湛;中国武术大体分成内门与外家工夫,外家工夫必须从扎稳马步练习,而内门工夫则由坐息吐纳练气。修行者亦如是,必须从学习如何修道而扎根,再往精进之路而修行。

   中国武术的练习,不论外家、内门工夫,其最高境界即乃「无相」。武术大都借物使力,不论刀剑拳掌必有其力道之拿捏;而一旦到达手中无物仍可借力使力,武术之颠峰已将臻至。行者修行在精进过程中,一如武术之练习,必须一分火候、一分火候累积至炉火纯青而已。今时颇多修道之行者大都以修行只不过是口头之修练而已,不知用功精进,因而绝大多数停滞在初基而已。中国有句俗谚:「满瓶不响,半瓶晃荡。」正是修行者停滞不前之最佳写照。

  所谓「无相」,即是不形于色相,中国武术之高深者,其不论外门工夫可使刀剑拳棍柔而克刚,内敛沉稳;而内家工夫高深者以意御气,使气机平时沉潜,发之浩瀚巨沛,而从外表观之鹤发童颜,除了精神爽朗之外,与常人无异。修行者亦如是,在修行过程中道理之开悟,根尘之扫涤,使外表更形清朗,智慧更加提升,才是修行之愈高境界;反之,若在修行过程中不但

无法使自身外相之更换、沉稳内敛,反是心浮气动,则不论修习任何法门均属无功。试看古往今来佛道之修行有成者,诸天圣神仙佛在未成道之前,在人世间百相俱有,其在修行过程中逐渐精进,而次第更新外相,直至道成之际,悉皆法相庄严,道貌岸然;由此可知,修行必须有此蜕变的过程,始能见其精进工夫。时下修行者在法门修习过程中大都流于皮毛,因为修道之行者必须每一分工夫逐渐累积,修行的工夫愈深,脱胎换骨的动力愈大,如此才能藉加深之功夫以扫除我自身根障,而清敏爽朗,显现真如之光芒。

  综合上述,众生须知在修行的道路上,不论任一法门,均是在精进实修。一切口头禅,任你说得天花乱坠,改变不了自身修行无功的事实;而妄求一切修行的快捷方式,俱属空谈。修行必须一步一脚印累积功行,才足以显现行者之风华。

  

第三章 佛法

   佛法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即大乘、小乘,以及密宗。若再严加区分,当然可以分成数十部不等;但在如今倡行之佛法,则不外上述三部而已。

   大乘以度济众生、利他为旨,小乘是为自己之修行;而密宗是以即身成佛之教法。不论修佛之行者是以任一教法而修行,但在总体而言,仍然不出世尊之法教。唯,贰千余年来,佛法之行者、祖师、大德辈出,在世尊之法教中有者更是将此法教集于一宗之中而创新义,使佛法之行者更广泛于此一阎浮提地中。

修佛法之行者,一般众生大都以出世而消极视之,殊不知佛法之内涵,实则涵盖广泛,不止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绝大多数众生仅以小乘行者之自了修行,而以为修佛之行者均乃出世而消极。但是佛法使行者智慧提升,根障扫除,行者以修行而启迪众生之善根,其表征意义绝非一般众生所能明白。试看佛法之行者姑不论修行任何法教,仅在以依佛仪轨及其律戒修持自身之根障,从凡夫俗子而成出家僧众,从不知律戒而行善修持,从根障累累而善缘广结,此一变换中其所代表之意义,即乃我人潜能之激发。修佛之行者不论出家或在家,只要能够依佛法而修,必能次第减轻根障,进而使我人灵神清朗;凡是修持有素之行者,凡诸一切挂碍障业均能渐次减轻,进而使我人原本已具有之灵明完全苏醒。

  众生当可知与修佛之行者晤谈自身之疑难,可从行者口中洞悉,此乃因行者之障碍已轻,知悉众生因缘,而可无碍为众生指引迷津。由此可知,修佛之行者虽然凛遵世尊法教,不以神通为能,但修行者在修持过程中,逐渐消除时常困扰我人灵明之根障,自然可以无所障碍,渐次提升智慧而洞悉人性,进而明悟因缘变化,自然无所障碍而超乎众生之上。

第一节 修佛之行

   佛法本在戒定慧三学之中而修行,一般众生知戒定慧无漏妙谛,但在知理而不能行持实践,则无由得其三昧,并因而错觉以为佛学之艰涩枯燥。若能深入戒定慧之中,当可深深发觉以此三学对我人之帮助深且宏。

     戒-简而言之,佛以五戒而勉众生,单以简易五戒而言,即已足够使众生之劣根性涤除干净,而此劣性之扫除已足以使我人之心性品德提升至「真」之境界。

   定-修佛不论任一法门,进入修行的定中是无可避免。禅定之中,我人万缘俱放,灵神不受外力牵引,不受自心紊念困扰,与宇宙融汇则提升至「善」境界。

   慧-慧性乃我人天生所俱,慧根佛性只因受轮回所束縳,虽隐而不泯,藉由守戒入定而使慧性显现,脱胎换骨,异于常人众生,试看修佛之行者为何其品德提升,外相庄严,智慧圆热,能为众生指引迷津。此一能力即是因其修持戒定慧而次第显现原本已有之能力。

  综此而言,修佛之行者在戒定慧三学之中,不但缺一不可,更是必须由此而进入精修境界;绝无修佛之行者,能不由此三学而得显现精进之境界。

  

第二节 禅

   「禅境」乃我人万缘放下,进入忘我空相的境界;因而时入禅境,将有帮助我人洗涤在尘世之中饱受红尘染着之心灵,而可不受色相所困扰。欲求进入「禅境」,其法有二:

其一,即是众所周知以「坐禅」入定,进入「禅境」。为何坐禅入定而可进入禅境?因为我人坐工之中,立即受到识业所困扰,万念俱起,时有交错,三心四相盘旋脑海,很难静息;因而佛家讲到坐禅,各家并列,有教导止念之法,即乃制止我人识业之困扰;一旦识业稍止念息,而心静之间,我人灵性则在八识潜藏宿世佛性之种子细细嚼味,陶冶灵性而进入空界;一旦我人能得进入空定,则禅境亦同时显现。

其二,由「研读经典」而得。禅境乃属空灵无色相境界,众生常喜以出家僧众之话语冠以禅机,其意指出家僧众话语不染凡尘名相;因而,在历来祖师大德所加注、所著作之经典中提升智慧,而使我人心灵可从时受红尘色相之干扰中跳脱此一漩涡,而进入另一层次之境界。

  上述二种进入禅境的方法,一则由内心入禅,一则由外相入禅,本属我人心灵境界之禅境,即可由此而得。但是,众生必须谨慎,于坐禅之中切莫妄求入定。定中生慧乃指本俱慧根,以及肯下苦功,渐次精进之。行者若妄求入定,此一躁进已将我人心灵空色相之路紧闭,无法从此定中而得;因而不但无法入定,反而可能因心躁而受自性之魔所误导,进入幻觉;若此幻定

之中,魔相俱陈,则此一行者修行根基俱毁矣!若从经典之研读而进入禅境,则可略去受幻觉之困扰;但是所研读之经典却是关键;因此,众生以至行者在了悟于此之后,当能有所抉择。

第三节 定

   行者修行境界,以及是否有所超越,由定中均能显现。世尊在菩提树下之证悟,亦是由定而得;因此,行者对于定之工夫不可不下。

《无量寿经》中所谓「深心」、「定心」即乃针对我人之「散心」而言。我人承担累世因业,心王受外力所干扰自然无可避免;因而,修此定心更是倍下苦工。由「心定」始可进入「神定」,再由此进入一切法之「大定」。行者修行有因法门而异,不论禅定,或者唯识定,甚至任一深定,均须由定神而入门,此之所以修定必由心神为基础而下工夫之理。

  定中所显现之超然,其原动力在于我人因受累世因业及今世色相所蒙蔽之慧性,可凭借入定而驱除。佛家时时以「由定而生慧」以励行者,其理即在于此。行者若能修行至可入定中之境界,受因业色相所迷惑之灵性,融入宇宙间之能量,不再受此假相所蒙蔽;则在时空假相的环境中,一切俱皆洞悉,无所挂碍;则行者智慧之圆融,无所障碍之知识、根性俱皆不受牵扰,

则豁然之间宛如大放光明之灯灼照耀遍处,乃从此可解脱色相之束縳。

修定之益处,端在我人此一假体久受轮回之障,以及色相之迷,因而时时执假为真,必须由定中去省思此一迷惘,始能突破此一修行之阻障。

修定之工夫,自然并非一蹴可及;因为我人三心四相,执念过重,无法由静而入定。况且,此一假体时时祟弄我人心神之不能摄纳专注之意念;因而,修定必须先从戒律自身作起,由我人假体之严格束律,始之可以受心神所节制,再来修定则必可事半功倍。

  综此而言,入定不但可以使我人之灵性从迷茫中突破显现光明;更可以无碍于时空假相而得无碍圆融;更因为修定之前,衔接于戒律之严格约束,行者久而久之,宛如脱胎换骨,当可精进于无漏之中。须知定中生慧,不止于提升我人之智慧而已,在此有形之智慧中更可以显现无形之智慧,即六大智通之力量。

  

第四节 智觉

   修佛之行者,最重要关键在于是否开悟,此一开悟即是智觉。所谓「智」,乃一切法所依附之智性;我人之所以为凡夫俗子,即是智性未开悟,因而无法一切无碍,乃执于假相。所谓「觉」,乃得智之圣者,漏尽无碍,可得超脱一切执着。

即以佛家六大神通而言,一、神境智证通(亦即神足通)。二、天眼智证通(亦即天眼通),三、天耳智证通(亦即天耳通)。四、他心智证通(亦即他心通)。五、宿住随念智证通(亦即宿命通)。六、漏尽智证通(亦即漏尽通)。此六神通,前五项凡夫俗子即可得之。唯此神足之来去无碍、天眼之观看无碍、天耳之听闻无碍、他心之可知众生因缘无碍、宿住之可知宿命无碍,即必须修行至我人智性不受凡尘染着;亦即我人之灵体,真如无碍,始可得之,而至漏尽无碍,超凡入圣矣!

修佛之行者,从戒律中束缚我人受欲望所支使之假体,而此一欲望却是由心而生;因此束缚节制此一欲心,即乃可显现我人之智性。一旦戒律持之有恒,习以为常,智性不受蒙蔽,再从经典中圆融教义,启迪智慧,如此将使我人智性完全复苏,真如无碍,即不受凡尘色相所染着,又圆融于教义。宇宙色相无碍当能显现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诸大智证神通。一般行者之所以不能从智性中有所开悟,一者凡尘染着过重,亦即累世所轮回造作之业障;二者名相执着过重,亦即教义不能深研而圆融,此之所以行者无所得。因此,不论显密教义之修行,悉皆必须熟读经典,再精进于修持,如此才能次第扫除我人执障,而显现智性,进而圆融无碍,由智而证,由证而通,才是次第修行境界,才能由智而化,由化而觉,达到开悟境界。

   众生试看,修佛之人欲成就一代祖师大德,其智性之圆融,其不受执着之蒙蔽,所显现开悟境界之超凡入圣,悉皆可由日常言行显现无遗;因而,我人智性之受蒙蔽,无以超越,只有执趣于轮回而已,理所当然无以超脱。

第五节 感应

   感应乃必须有作而感,庶而相应。以阴阳二气而言,乃交感相应:因而感应之产生即必须有交集,而使之相互为动,始能产生之现象。譬如:磁石,其磁性之特质乃同属阴极则相斥,同属阳极亦然,但是阴阳两极则相吸,因而此一阴阳乃交感相应。

     唯感应之现象颇多而广泛,却因众生不明,所以喜予强加冠以神秘力量,或者神秘现象,实则欲得其感应有其必要之原动力。正如《三藏法数》中所云:「众生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亡,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普现众水。」其理即是众生感佛,其动力何在?即是如何融入佛之愿海。众生有此愿力,即文中所述之圆机,佛自可立即相应;因为众生之愿融入佛之愿海中,立即显应。当然由此可知感应之现象,即必须有此动力之显现,才能促成。如照镜显影之立即相应,即如水之不会上升触天,而月不会下降入水,但是一轮明月却能倒映于千江万水之中。

解析至此,众生当可知感应之理何在。但佛家讲感应却有细分,并非仅止于佛陀圣者始有感应能力,一般行者以迄诸部众生悉皆有所感应能力,只不过其感应能力有因法门而异,有因境界而异;更有因应缘机而异。正如《法华经》中叙述佛陀说法广遍无数世界,即是佛法感应如是之一种。佛经中不乏列举感应事迹,缘于众生之根性,以及所种之契机,因而佛陀说法,因应众生根器乃有分列感应(后续按节详述)。

  综此而言,感应之现象在于「求」,以及「缘机」。求感应属众生之动力,因而归于强制;而以强制而求,故其相应必须达到足以促使显现相应的程度。契机属自然形成,故其相应则相对可在不自觉中所得,正如前述佛陀说法,感应无数世界,即是自然感应之现象。

第六节 续「感应」

   在感应现象广泛包罗之中,可以区分成两大项目,其一即为形诸于表象之外,将之形容为「显感」;其二即为蕴藏于法理准则之内,将之形容为「冥感」。但在显感之下又可细分为显应与冥应;而冥感之下相同亦可如此区分。因而在广泛感应现象之中,可以将之归类如下四种现象;亦即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此四大类感应现象之中,大可以包含轮

回果报之现象,小可以至佛菩萨之验征;但在形成感应现象俱皆有其脉络可循,在此一一阐述例举之。

所谓形诸于表象之「显应」,如:佛菩萨之加被感应,如赐予疗疾等感应,即是「显感显应」以众生之祷叩,诚心以感格佛菩萨之慈悲愿力而赐予应往,故可谓之召感之;乃可下此定义,即是众生造作诸般业因(包含善与不善因所形成之现象)。所谓「显感冥应」乃在印证于彼此愿力(此愿力包括佛菩萨与众生之间、佛菩萨与行者之间、行者与众生之间、众生与众生之间);亦即在众生愿力发出之际,在法众或在灵界或在阎浮提地中印证此一愿力而受召感,在冥冥中形成之现象。

  所谓蕴藏于法理准则之内之冥感现象,即乃在诸法现象之内有其一定准则;比如佛门行者之戒律,佛规礼节等,譬喻道家所谓之天条冥律一般是为准则。所谓「冥感冥应」,乃如行者之受空行加持,受诸佛菩萨护法,即是属于冥感冥应。故此冥感之定义即乃在此准则下所产生之现象。所谓「冥感显应」,譬如:行者修行净土法门,受佛菩萨摄纳接引之现象,可归诸于冥

感显应之现象。

  唯感应之现象,乃有召感而有作应,因而其现象之产生必须相对。不论广泛之述及佛陀说法遍及无数世界之显感冥应自然形成之感应现象;以迄众生因造作诸般业因而形成果报轮回之冥感显应等,悉皆由动力而促成。因此。感应现象之转换,相对于此一动力乃是关键。

第七节 再续「感应」

   神通力之显现有因精修道程而次第显现,感应亦如是。我人本身所具备之力量,由自身小至内心所克服之意志力,大至可发诸于外而与宇宙能量融汇之愿力与念力,俱是形成感应现象之动力,随着我人之加强而次第显现深浅不一之感应现象。

阎浮提地中有许多身具天赋异禀之人,不因其是否有所修道,但在凝聚念力而对准某一事或物时能够产生感应现象。此一念力由无形之力量形成有形现象之感应力,即可归属于「冥感显应」;因而冥感之动力可由我人一身所具备。而在修行者,如:密宗之上师以本身之修持而予弟子或信众之加持灌顶,不论面对或是隔海无远弗届,此一感应现象即是「显感冥应」。

  综此而言,感应力量乃依循于宇宙之定律,或从我人自身所感召之现象,可分划成显感-即形诸于外之现象,或蕴藏于法理之内在显现之现象-即冥感。众生在明悟于超自然境界中,对于感应现象须知其动力之所在,则在修行境界中对于倏忽之感应现象自可了然无碍。

第四章 道教

    

     道家乃为中土所发源之教门,以 太上李老君为祖,乃衍生为经、术、法三大流脉。所谓经,即乃老君之经教,如《道德》、《清静》、《感应》等诸大教义。所谓术,乃指养生(长生)练气、丹鼎等诸术。所谓法,即乃符箓,即召感宇宙灵界诸力等。

   综观上述,道家自老君以降,虽然形成一大流派,但在民间信仰之中都有附会穿凿,乃使道家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实则道家之符箓在上古由 祝由所著作之符法中,大都以济人病苦之符法,随后修真有成之修道士,由本身所修练具备之超然能力汇集愈多,乃有所谓「丹鼎派」、「符箓派」,但其间仍以尊奉老君为祖,则无疑义。

    道法数千年之衍流汇成已泱然大宗,不止历来修道修法有成难以数计,仅由练气长生而登仙者亦是颇多;因而,道家法义之广被,在阎浮提中属成一大名门,亦非无由所致。

第一节 长生术

   道家长生术是以二大类别形成宗脉,其一是丹鼎,其二是练气。

所谓「丹鼎之道」,是以练药以助我人凡躯减少病苦、退化,以期延长躯体寿命。其中又区分以奇草花果服食,以及采集药材练成丹药服食。此一流脉重在药炉之功,因而与医家又有密切关连。

所谓「练气」,即在以我人在体内气行之术。以达到健身,使躯体减少病苦、退化,而达到延寿之目的。

  古来道家之修士,除有以本教之济世度人,譬如:为人祈禳、拜斗、消灾、解厄之科仪外,自身之修行则又细分若干支脉,长生术即为其一。我人乃与天地可同参为三才之一,本身已具备不可思议之潜能;只因一落人世,受人世污浊所累,因而潜能逐渐潜藏封闭,甚至丧失,因而道家长生术即在运用我人所具备之潜能而延长寿命。所谓「长生」,并非不死,宇宙间有形

物象必有轮回之定律,我人躯体亦如是,因而任一法门均无能使此一假体不死不壤,仅能延长其时限而已;因而道家将我人体躯支撑生命现象之三大主体:精、气、神,运用天时、地利之配合,使我人之精、气、神不因生命现象之损耗而枯竭;并进而利用天时所产生之能量、地利所产生之能量,以及我人可以吸纳之方法,如:静坐、如:养生等方法,达到减轻我人生存过程中所必须损耗之精、气、神,进而从中增补精、气、神。

  长生术具体而言,即是在日常中守静,使神不致紊而耗损;增加守色使精不虚耗;练气使气行驯而生息。以此而用下苦工,时日一久必见其效--元神清朗不易疲惫,气体充沛而病痛明显减少。众生试看道家修行有素之人,大都精神清朗、丹田有力,精深者甚至鹤发童颜,宛如陆地神仙,因而长生术即乃道家登仙术。

第二节 清静无为

   道家名言:「清静」与「无为」,正是长生术之精神。我人欲求长生,必须使假体之损耗减至最轻,而「清静」则是使我人不因神紊而耗神,不因遐思而耗元,不因气燥而乱气;因而学习如何清静可使精气神减轻损耗,进而得到补充。

道家之所谓「无为」,其意不在有所不为,真正用意在于不为无所用之为。因此,学习道家无为,一则使我人淡泊,养成怡然心性,消除人世间之竞逐之心,磨除我人之火性,进而使我人在大自然之熏陶下,从中调节精气神,使我人趋于恬淡心性,面对凡尘燥气可以安详。是以清静无为不但是道家名言,更是欲求长生之行者所必须奉为圭臬。

  长生术因为必须有练气这一环,因此气行当中却也颇多异象,或导引行者入于歧途,或使行者伤于无形;因此,在练气过程中尤其必须慎守清静无为。譬如说,行气过程中我人之耐性、惰性以及根器之不同,在练气过程中将会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现象。因此,在不平等之条件下修行一个共同之目标,如果都能遵守共同一个名言,将不会造成不同现象,而后各人所互动的

差异。再譬如说,练气之行者在练气过程中,或是因为认知不同,或是用功不深,更甚或于受人误导,产生之岔气,甚至入魔,更有因气逆而伤,诸此种种,如果练气行者在过程中知所遵循道家之清静无为,必可减少许多无谓困扰。

  综此而言,道家长生术或许可归于玄术,因其可造就我人不可思议之现象,但也因这一法在修行过程中是必须长时间之累积,亦即必须要长时期不可间断之行持,始可得其功效。又在行持过程中因累积修行的功候出现不同之异象,因此行者必须谨慎。除有清静无为之精神,更必须有勤行之信念;遇上异常现象更必须小心去克服,如此才能成就。

第三节 道法

   道法是为玄法,意即变化不可测之力量,与佛门之神通是为异曲同工之妙。玄法有从天象、地形、人能,诸般排设而产生异常现象,不过玄法之力量有其关键之形成,或口诀(或为真言),或为符箓,以此催动因天象、地形、人能而产生不可测之力量或变化。自古以来,道家修士绝大多数藉法成仙;换言之,神仙必备有法力在华夏民族之认知中已是根深蒂固之观念。实则法力或许是为神仙所能,但绝未必等于道家修士所必备;因为道家玄法必须熟知:

     ◎「宇宙能源何在」。其具体即在日精月华;所谓日精月华乃是阴阳两气之 表征,亦是道家所强调之阴阳调和、生生不息之理。

     ◎「地形之力量」。如东西南北中所代表之五行方位,由其相生相克所产生之力量。

     ◎「人身之潜能」。因应天时及地形方位,其相生引动之气机而汇成之力量。

   自道家以太极生两仪而四象、五行、八卦、九宫,其数理生克,从中可谓将天、地、人融会成一体;因而,其变化之大、力量之大,当可略知一二。

   玄法为何在道家是必备,而其法力又可从天地人中综汇形成,当然即是「真言符咒」。此一药引在道家修士中,在登仙之前,有因天劫而尸解,再以白日飞升,其理即在于因道家修士在修行中藉天地力量而充实一身,其中善恶咸纳,已在自身种下祸根;在藉助天地能源,此中又有种下变化天数之虞!因而道家修士天劫不断,必须历经不断之天劫,最终并以舍弃此一臭皮囊为登仙之路。「真言符咒」虽然是经修道有成之仙真以其本身潜修而突破天地人禁忌,而可召纳天地人之力量而形成变化,以当今俗话所形容即是「正统法门」。但因其中有前述之弊端,因而,虽然法流不绝,却无以改变其中事实;甚至道家修士在受法之前(不论玄法或符箓)均有严格,甚至可说是酷烈之誓言,以此表心迹。

正因道家玄法有此神秘现象,因而今时颇多行者将此现象妄加冒用;换言之,即是有行者以一知半解之修行而妄言得道家玄法,因而产生许多异常紊乱之现象,甚至使人误解道家玄法正如儒圣之语「怪力乱神」,使众生误以为玄法有魔象。因而,众生须知,道家玄法有其渊源,乃以历来高真心得之传承,亦即登仙之路之助力;一般行者切莫妄自称言已得道法。

  因此,在如今之行者,因各教应运,大开普化众生之门,众生或多或少均能闻道而修。在修行过程中次第开启我人之智慧、灵窍、潜能,而产生超然之能力,但必须谨言慎行(前述之天劫)容易产生。

第四节 道术

   所谓「术」也者,犹言「术数」也;犹言「道路」也;犹言「法」也!因而术之义乃在其变化。不论以占卜之数而推测变化;不论是以阴阳生克而有之变化,术以阴阳奇偶之数而变化是无疑义,则术之变化不出易学更加明确矣!试举一例:天象之时序,配合地利之灵气,行者再以道诀在人身气行至某一穴道而发诸于体外之力量,使周遭景像产生变化,是为术也!众生不明其理,自然视之玄之又玄。

  我人身体自成一小周天,气行于奇经八脉以及各部大穴,形成可生克之力道,生则力道倍张,克则力道内逆;因此,我人本身已具备一股不可测知之力量,若知其法门,修行道家口诀,则使生之力量可容易产生,克之力量虽然内敛,却又足以保护自身。易学以五行方位、奇偶生克,以此阴阳之学窥测天地人之力量;因此,其变化天地人缺一不可,更因为天地人之融汇而

使力量大增,相对然天地人之融汇,又使力量容易受到不当之干扰,即为所谓之「入魔」。

  所谓有利必有弊,道术之行者不能测知天象、地形、人身结合之契机,则在力量产生之过程中使生力之张折损,使克力之敛无效而伤,悉皆其弊。因而,修行之人在得到道诀,同时必须研究天象、地形、人身结合之契机,而这些学问都是在道家经册中随处可见。

第五节 法术

   道家之玄,乃在变化无穷。道经所载「众妙之门」非止于道经学说之奥妙而已,更涵盖于道法之力量。举凡上古之祝由符术,以迄张天师之龙虎山一脉,而茅山以迄其分支旁流符箓之法,已深植华夏民族之人心深处。

再就奇门遁甲、五行生克之变化,道家之妙不以经学而论,已是洋洒不尽,但在法术之运用,却如刀剑之利器,正邪存乎运用者一心。因而法术于华夏人心之中有所畏惧,甚至视为旁门,加以斥拒。是以道家仙真有鉴及此,授法大都严谨,几至苛求,以所受之人的道心、品德为最先考虑,资质反成其次;但因法传入世,人心莫测,因而出错铸成遗恨亦是在所难免;因此,授法之前,受法之人立下重誓乃成为道家传法必行之仪轨,乃衍绎成后世修法之行者,依循历代祖师之仪轨而成自身宗脉之规矩。由此可知,道家之蔚然形成一大正教必然有其不可背违之教理存在。

天、地、人三者形成互动之循环,各自蕴藏无限能量,纳受之间却又有其正反之互动,是为生克。譬喻:道家正阳罡气之「五雷印」而言,虽说雷罡是为至正至刚之力,在人而言,并非必须至正至刚之人始可召感,只要习法者得授雷印符诀,以此召感雷量而形成不可抗拒之力量,则「雷印」正者用之,乃降妖伏魔,不正者用之,却足以荼毒生灵,危害善良。又如依山傍水以五行方位排设阵图,乃在利用地气,使其因生克之理而产生变化,再加以识知道法之诀印者主导此一生克变化,若正者则可因势利导,造福苍生;若属心术不正者,则可借此如虎添翼,为害更烈。

道家之法术涵盖既广,福祸骈臻,因而福祸之源因此种下,不论召感天地力量或者运用自身潜能,将此法术运用,先天上已受誓言所束缚,种下果报之因,后天中因天地中不善能源之被自身召感,乃如影随形,将在自身防护疏漏之际,遭逢劫数。

  综此而言,修行道家之行者,当应如修行武技之人,技与德并修,以立德辅术法之霸气,庶免滥用法术而遭劫数。

第五章 异能

   所谓「异能」,简而言之,即是会人之所不会;若要繁复而言,即是将神通与潜能融汇使之运用自如。譬喻:佛道行者之眼、耳、心、足等神通力;譬喻一般他宗行者之知因果、治疑难诸般现象谓之「异能」不为过。

但是我人人生过程中所遭遇诸般顺逆事物或者可以逆来顺受;有者却想从中突破,此一突破现象即为我人超越于常人之异能。在佛道之行者或以经教而启智慧,则其超越于常人之处即是可窥测常人知识范围之外。举一譬喻而言,常人仅在于一般学历,因而其知识及智能仅止于普通事物而已;而受经教之浸淫,大受启迪之后,除了一般知识更加圆融,而高深艰涩之学问亦能蕴纳智海之中,因而可以知常人之所不知,会常人之所不会,即如历经高等学府之启迪教育一般。以此长期之熏陶,我人从中培育,甚或激发出气质,容易使人一目了然于彼之智慧超常。再如佛道之行者,因修行功行之深湛,乃从我人激发出浩瀚之力量,超越常人;因而,修持愈深,乃使人容易感受超越常人之力量。一般宗脉之行者亦如是,在本宗教义之熏陶中激发我人之潜能,并非只限于佛道行者而已。唯因如此,乃使许多行者,甚至包括佛道行者,以此错误观感,妄执于修行之过程使异能之展现视为正途,此所以如今各宗道场之中充满神通、通灵之行者。此一现象不能断言尽是错误,但是绝对不是修行者所应认可之现象。

  古来迄今,各大教门之圣觉先知大都避讳深谈此一怪力乱神,或者是超越自然之现象。并非圣人不知有此一现象,乃缘于此一现象必有惑乱人心,或是误导人心之处;圣人重在教化,此一现象背道而驰,因而不予认可而深谈。但讳疾忌医徒累沉痾。因此,千古以来,我人在此知而不明之迷惑下,行者囿于此一超越自然之异能,层出不穷之动乱不绝于史书之记载,可见其利弊之权衡实有必要深虑,因而本章将逐节探讨各宗之异能现象。

 

第一节 禀赋

   所谓「禀赋」,乃为我人与生俱来之资质,犹言「根器」;也有人禀赋异于常人,或心智、或体能、或潜能各有不同。但在此表象中所蕴涵之意义,绝非后天因素所能形成,或者可以激发。换言之,「禀赋」承受于天生自然,并非后天学习可以达到;因此,「禀赋」乃成为修行者所具备超然能力的一个原动力,此一原动力可以由我人累劫轮回中点滴累积善慧根器,而在

机缘成熟的一世中散发形成。

行者在道程行持过程中,显现超然能力之「禀赋」,大体上形成二大类别:

     其一:在先天根基上属于仙佛果品应运下凡助道普化。浅而言之,古来迄今许多祖师大德以及办道行者大都因具此慧命,因而下凡成人之时已具备禀赋,可以容易学成助道普化之法门,进而推动大道普化。

     其二:一般凡人因应世间科技文明乃下凡成人,以禀赋之根基,由后天缘机之安排,而使此人可以完成使命。

就此析论,在道场中不论各宗脉中,或多或少悉皆有此禀赋尤佳之行者,以继承其宗脉心法而发扬光大,助道普化。试举佛门为例,则古来祖师高僧莫不有此禀赋,一则衔天命下凡,再则光大佛法。如:六祖慧能以一介白丁,却能领悟精深博大之佛理而承继宗脉,若非天生禀赋,焉能臻致?再如:道家自老君以降,高真辈出,甚至张天师一脉再创道家宗脉,亦是因有天生禀赋而承继使命。再如:一贯道中之前人,以虚空传承,领天命办大道;再如:一贯道中之三才,莫不因禀赋之佳而获选为传命之使。再如:鸾门正鸾,由其禀赋之根基,受天命下凡助道,乃煅成鸾门心法,成为神使而普化大道。以上均属先天禀赋已注成此世之使命,因而可以轻易发挥常人所无能可以做到之使命或事务。

唯时至末法之今日,千宗万脉大开普度,诸天圣神或不辞云路往返仙凡,或分身下凡以因应运数,是以末法众生有福,可以随处承接道缘。但众生也何其不幸!因道魔并降,稍一不慎即受魔祟;如随处可见一知半解之行者,或强加附会之行者,容易误导众生步入歧途。

综此而言,道场之行者、负有特殊使命之办道者,在先天上必有其使命,为使此一天命容易达成,此人下凡必有先天之根基,容易衔接天命及心法,才能正确引导随后之行者修持过程正确无误。

  在行者修持过程中,因逐渐显现之异能(即所谓神通或灵通),均非属于先天之根器;因而在修行过程中,并无法剎那之短期内承继心法。是以,即有可能导致不是正确之修行过程;因此,众生当宜由此惕慎!

第二节 灵通

   在修行过程中,我人凡躯或因三业渐净,或因潜能逐渐激发,或因得到术法妙诀加以运用,乃能收纳我人之外,天地之间种种讯息,因而形成知人所不知之讯息,于此现象乃是灵通现象之一种。但天地之间讯息却有所分别:

     一、来自于我人自身果报之冤欠:受准讨报之灵魂,有其讯息传入我人之意识中。

     二、天地中之精灵:举凡山川河岳树石,以迄魍魉魈魅等,诸此精灵凭借天地精华之孕育而成,可以传布讯息之灵类。

     三、诸天圣神仙佛之灵讯:仙佛已具大光明灵体,故灵讯乃在时时刻刻悉皆传布于天地之间,因而得授正法者或是精修有素者感受此灵讯则为容易。

     四、我人自身之心魔:我人心魔可以祟弄六根,而予影响六识;因为心为人身之王,正者,六根六识导正;心入魔性,当然六根六识之偏差是理所当然。

   阐述至此,众生当知为何行者容易因此灵讯之干扰,导致行者容易以为修行得到灵力之跃进。实则在收纳灵讯必然有一定之程序,否则大都由自性之惑迷,或者不当灵讯之干扰而已;如此现象正如目前之科技有电讯接收器,容易受到强波之干扰是同一道理。

  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最容易产生之现象,莫过于眼、耳,及他心、宿命等通力。但我人凡器六根,悉皆有所锁控,因而此般通力并非一般修行可以突破。实则眼通之开启,有所谓之「阴阳眼」及「天眼」,不过是可以使无形体之灵体现形而察觉。但行者眼通之开启,在道家有真言口诀,或借力于符箓而达成;自身之修行则必须突破凡体视神经之锁控而能突破。大体上在开

启眼通之前,肉眼之视觉会突然逐渐凝聚焦点,致成黑洞,再乍放光明。

当然修行眼通亦并非单一法门;唯,必然有其关键,绝非偶有察觉异象即是已具通力。唯其如此,因而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乃容易迷惑。在灵讯的干扰,最易让行者误以为已具通力,莫过于眼通及耳通。颇多行者都曾眼见灵界异象,耳听灵界音讯,而以为自身在修行境界之提升,久而久之有此误认之己见,因而凡有见闻异象音讯之际,则益加认定是自身眼耳之通力。

在灵讯的干扰中,最易让行者误以为已具通力,莫过于眼通及耳通。颇多行者曾眼见灵界异象,耳听灵界音讯,而以为自身在修行境界之提升,久而久之有此误认之己见,因而凡有见闻异象音讯之际,则益加认定是自身眼耳之通力。

须知我人眼耳在凡驱之中,因普受业障之绾绕,因而灵识大都不敏。在修行过程中或因业障渐消,或因缘机巧合,因此眼耳有短暂之开朗,一时接受到灵界讯息而已,因此而先入为主,误执自身已具通力;此一误执容易导致自性受迷,祟乱之间,动辄时时以为可以视听灵界讯息,实则是有自性之错觉,或执见之幻觉而已。所谓「自性错觉」,乃属我人疑心生暗鬼之错乱;我人一旦心有所疑,风吹草动则以为草木皆兵,俱属自性之错觉。所谓「执见幻觉」,乃因我人先入为主之偏见,妄执不去,因而根识受到心王所支配,因此凭空生出幻象,正如海市蜃楼一般。

  所以在行者的修行过程中,欲求正见之通力,必须凭借智慧之圆融,根识始能因此智慧而不受蒙蔽,凡有所异象悉皆可以破除,而渐进于修行道程。

第三节 神通之外

   佛家之谓「神通」,乃在行者修行自性圆融无碍,使我人之凡躯得以不受根障牵缠,而显现无碍之通力;道家之法力,亦与天地融会而形成浩瀚之力量。然佛道之神通法力,是以依循一定修行之准则而达到,在目前许多宗脉因应缘机而广传教义之际,乃形成众生因容易与闻教义,再因各人根器不一,形成行者如过江之鲫,而修行方式亦是五花八门,因此每每断章取义,

或者似是而非之教义层出不穷。若然,则根器稍差者,或智慧较无圆融者,甚至心存偏激,或有异图者,将容易误导向往修行之纯善众生。

所谓「通力」,应该自性圆融,无所阻障,自性通灵始得通神达鬼,足以打破我人躯壳之束縳而时空无碍。然则神人之合一本乃天地之间可有依循之契机,若不依循正途而修,自然容易偏差,因而神通之外仍然有所谓之「魔通」、「妖通」等等,不依循正途而晋升之境界。由我人自性所无碍之通力谓之「神通」;同理由我人之自性之有碍却仍然具有通力是为「魔通」;不依循正途而得通力,是为「妖通」。如今道场林立,行者比比皆是,因此表象道风颇盛,但隐藏在此一表象之内之隐忧,却让诸家有识之士深引为患;是以故,正法之传布乃有在弭患灭祸之准备;而欲断此祸根,唯有从行者心理建设作起,今日阐述此篇用意即在此理。

「魔通」既属自性之有碍,众所周知,我人六根凭借色相之摄受乃入识障,自性从此蒙蔽;若不能澈底清除此一根障,则时时受此魔通之困扰。一般众生尚无须多虑,但行者因根识在教义接触中,以一知半解,若以俗话表白即是「有先入为主之定见」,因此更加容易受此困扰。举例而言: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因定性不够,因而在修定中,因杂念或心气浮燥,乃容易接受到外界之噪声,再经我人之定见加以判别,自然容易形成幻觉之错误。再举例而言:我人智慧不圆融,形成自性偏执,因此在教义吸纳中容易自我判别,却因此出错,即是俗话所表之「自我观念过重」,不能摄受他人之长处加以圆融;因而道场中容易有「神通」、「魔通」不分之现象。

  「妖通」之不由正途而得,须知各大正教教义之中,虽然大多不予明载修行通力之法义,但在天运缘机之循环下,终不免以道场辅助普化之趋势;因而各道场中自然有其启迪传承大命之心法。不论各道场如此,远溯至佛道之始亦是如此,因此在心法传承中,因我人根器之不一,渊远流传之间有所传非人,或秘法外传总是不免。若有后学者因一知半解所得尚好,若有心存

异图者得之,终将形成乱道之势。

  综此而言,修行之中各种玄秘自是难免,但自性圆融方始为行者保障。

第四节 幻觉

   我人因有眼耳以辨声色,因此对色相之了别端赖于此;亦因而连带产生因眼耳所听闻之虚实不定,以致有所错觉。在根障中不但牵涉我人器官之运用,更牵连我人心识之主观判定。俗语中有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已透露出我人心识植入成见后判定事物之错误。若再加上器官之不健康,则所产生之幻觉与错觉,将是我人在生命过程中绝对无可避免之事。唯就

此现象,我人若因其它因素,譬如:修行、譬如:求神通等等,如此幻觉与错觉将更容易使我人将之判定为显现异象或者超越自然;是以故,由眼耳之了别色相,以迄心识之判定虚实,其结果不一定就是实相。但在我人主观意识中,却有将之神化之误导,那么将使此一错误现象更加频繁出现。

   在行者容易将「幻觉」与「入魔」混为一谈之际,实则有所区别。「幻觉」源于色相了别之错误,「入魔」却是自性已悖离本性之主控;换言之,「幻觉」对我人影响尚可不大,但「入魔」却是整个扭曲我人正见言行,影响巨大(此后再专章探讨)。但是行者对「幻觉」与「错觉」如果不能及时警惕,却有可能因频繁之现象而深植入意识中,而导致言行日愈偏差,仍有严重之后果。试举一例而言,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因我人眼耳见闻神经健康之不健全,或是常有因疑惧而致使见闻受此影响而产生之错觉,但行者自身不知,却误执为超越之现象;换言之,自身是陷入错觉,是凡体不可避免之自然现象,却执为可见闻异象。长此而往,行持过程中受此牵引,不但对道程无益,更容易误导道程。

   综此而言,行者当须明知我人之眼耳心识在了别色相之间,虚实乃在于见闻之真假而已,亦即是我人无可避免之事实,切勿以此幻觉或是错觉将之执着成定见,庶免更进一步引动自性之错乱而坠入魔障。

第五节 天人交战

   我人虽落于凡尘色相之中,但累劫以来潜藏种子之间,虽有造作诸般业障,但是也有不浅之善因缘,因而我人与生已具善根器,所以一旦面临凡有利害攸关之事物时,我人首先即是面对天人交战。所谓「天人交战」,简而言之,即是「良知」与「欲望」之交战,凡是理智能够战胜欲望则是良知之显现;凡是欲望战胜理智则是我人劣性之显现,因此我人时时刻刻陷入良知

与欲望冲突中。

同理,在修行过程中,我人良知当然不泯,但是其显现程度却因各人累劫善因缘之深浅,以及今世修行功行之深浅而显现深浅不等之良知;因而在面对不可知之异常现象,其分判虽然不夹杂「良知」与「欲望」之冲突,却可以渗入「主观」与「客观」之分判,而主观与客观之冲突一样使我人陷入天人交战。

试举一例,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因不同教脉与教义之接触使自身陷入两难之间,再经旁人喧染或是强调等诸般客观因素使得意识之间逐渐偏向某一教义,于是造成主观意识。如果此一教义深植,而且正确,则对行者无碍;反之,行者修行不足,教义又有所偏颇,而植成行者之主观意识后,此一行者在往后之修持将偏入歧途。

  综此而言,我人以内心之天人交战,面对良知与欲望,因此,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到自身陷入此一交战的动机与克制力量,才能免除步入歧途的动力。

第六节 佛魔之性

   我人虽与生即具佛种,亦各有其性,因而先后天即是已具佛魔之性。儒家主张人性本善,乃缘于人之生不染着于凡尘色相,乃无不善之性。佛家亦力主众生悉皆有善根,乃是众生悉皆具有佛性。唯众生已入轮回不计其数,是以善根佛性已被染着蒙蔽,是故说我人自性是佛是魔,悉皆也对,主在佛性或魔性显现明朗而已。

  上期阐述天人交战,基本立论即植根于我人自性佛魔之对立所产生之矛盾,由此一对立与矛盾之冲突,乃使我人陷于自性不明之间。行者亦难脱此一矛盾与对立,只是行者之矛盾能够因平素所熏习之善知识帮助自身抑制魔性抬头,亦即行者容易有修行之心得,而有助于抑制自身之魔性,甚至消弭此一魔性,净化成佛性。相对然,平素熏习之善知识有助以消弭净化魔性,

若是平素熏习之善知识不足,或是有所偏差,则此一似是而非之知识,不但无以消弭魔性,反而助魔性而抑制佛性。

试举一例而言,有行者本身之自性设定在平分秋色,亦即此一行者属本性不恶之人,但其在修行过程中因教理悟化不足,形成一知半解,仅在修行过程中修行如仪。但是有朝一日接受到不正确之教理,无法分判,并进而深入其间,此一不当之教理将之设定为灵通,则此一行者凭借修行未臻成熟之知识而进行,如此在自性中佛性无力显现,魔性日愈扩张,乃使此一行者佛抑魔扬,言行则日愈偏歧。在初期佛性尚可牵掣魔性,尚可见此一行者天人交战之冲突,时而佛性,时而魔性;一旦无法消弭此一不正确之知识,而日愈陷深其间,终遭魔性侵蚀,佛性殆尽,是以此例,行者岂可不慎。由此可知,修行过程中接触善知识,加以圆融吸纳,对于自性之陶冶非常重要。

  众生因具佛性,是以与生俱来喜欢亲近仙佛;众生因夙累染着,因而无法抗拒欲望,从中产生之对立,使我人长期陷在冲突之激荡而不自知。我人心灵有所空隙,最容易受灵界讯息之干扰。先天上我人佛性未显明之前,一入后天受欲望所染着,佛魔之争,天人交战,时刻陷于冲突,因而在心神无法宁静之中(此一现象并非浮现于我人之表象),因而容易受到外力之侵袭

。许多行者忽然之间听闻视见许多异象,即缘于此,乃使我人误以为有所通灵。假设行者本性不恶,尚须一段时日才会使魔抑佛性;换言之,挽回之缓冲之时间尚足有以挽救之机会。若此人根器心性悉皆下下,则魔抑佛性快速,及至发觉,有可能佛性已消失殆尽,遑言救度挽回。因此行者当须明悟此理,则在修行过程中至少轻易度过此关。

第六章 入魔

目连尊者 降

   我人既然生具佛魔之自性,当然可以成佛,也可以入魔。而如何「成佛」?如何「入魔」?其关键即在于如何使我人之自性明显,现出佛性,而加以抑制魔性。

  这是一个原则上之理论,正如上章所阐述天人交战,以及佛魔之性中所强调显现良知之佛性,在过程中是以熏习;换言之,是我人天生有佛性,即如已深植一颗种籽加以培育,使其成长茁壮;相对然,佛性可以加以培育,魔性自然可以因外力而加强助长,及至扼阻佛性的显现,因而我人所必须注意即在于此。

第一节 因何入魔

魔性具体而言,即是我人天生之劣性,亦即染着红尘色相之欲望。此一欲望不单仅是有形相物质之攫获,更有无形之所求等等因素,造成我人心识上魔性之蠢动。有人贪图享受而汲汲名利,不择手段,此乃处事之入魔;有者专好某物,如书、如花成痴,此乃思想上之入魔。但是有者却将整个心神、处事、言语等整个转换,宛如成了另外一个人,如此入魔即已严重,宛如一个人具有双重性格,间歇性或者定时性发作,如此已是佛性完全泯没,而魔性完全发挥。

众生在耳熟能详与亲眼目睹入魔现象,最常见即是以教义之误解或者扭曲致使自身之善性完全被不善性所侵蚀。简而言之,我人在生存过程中,吸纳大众所共同认定之事理,循此脉络而发展,并无冲击;一旦吸纳到与此众所认定之事理有极大抵触到知识中既定之轨迹,此一冲击力有时足以使我人整个思想体系,以迄心神整个随之扭曲,甚至转换,如此入魔已近。行者在修行路上最容易入魔,完全受此冲击而产生。

  当然教义之误解,我人之误执,由心识开始产生变化;佛性不显,眼耳口等诸识亦起变化。佛性之显现不再,魔性则大张旗鼓,是以入魔之人即迥异于常人。

第二节 魔象

   我人因根识受外境所牵引,乃有心识受真假表相所惑。相对然,我人心识受外相之蔽,亦可受外力所影响,因而我人会有幻视、幻听、幻觉等等察觉物外假境之错误缘境。我人入魔大致可由自性无以自主而衍生由外力干扰及由自性错乱,乃成心神无以自主之异象。

  首先阐述我人自性之错乱。所谓「自性之错乱」,除有前几节所阐述之佛魔自性之显现外,其重要关键仍在我人本身所具备之欲求。因为凡夫俗子之因为善根器无法发挥极致,均在私心之彰显,而此一私心之动力即在欲求,如:名利、如:情爱,甚至仇恨等等,乃成我人心识完全受制此一虚幻之缘境。心识既然受惑,自性已迷,则魔性乃袭卷我人整体识性,魔性于焉主

宰我人言行。语有云:「物必自腐而后虫蚀之。」因此,自性入魔即乃错乱于当时道德标准而言行异常。

再就「外力干扰」而言。外力之存在我人周遭,譬喻:宇宙能源;譬喻:天地精灵,悉皆存在于我人所生存之世界中。当我人心识虚幻受惑之后,此一外力即可轻易干扰我人之心神,而彼时我人自主能力已被魔性所抑制,当然外力入主我人心神是轻而易举,此之所以世人在入魔之前必有征兆,此一征兆即是外力侵蚀之先声(在贵堂由 观音菩萨主着,阐述因果之专论《因果病象印证》一书中,亦有阐述及我人受外力干扰必先有征兆,两相印证,众生可明其理)。是以故,我人在入魔之先期当会有警示,如在丧煞冲忌后显现之幻视、听、觉等虚幻缘境,或者自身莫名无以自主,心绪一反平素言行个性,更甚至有人之入魔恍如判若两人,亦即心识宛如他人入主,使识者有陌生之感,诸此种种悉皆入魔之现象。

  但是我人之入魔与我人精进所显现之通力却仅一线之隔,譬如:幻听,我人所听闻之异声有时是常人所不可接受,举例而言,幻听者时常可以在高山上听见海涛声,在都市中听见虫鸟鸣,甚至可以听见诸佛菩萨或者鬼神告诉他许多事情,使常人莫名,无法接受。而得耳通者一样可以在高山上听见海涛声,因为通力无远弗届;一样可以听到佛菩萨鬼神告知事情,因为通力是无时空障疑,如此又如何分判「入魔」与「通力」?基本原则即是在此一现象是否有其脉络,亦即是否有其常理可探。换言之,幻听者几乎在无时无刻中会听到异声,因而听到即说,几近语无伦次。而通力者因智识不乱,纵然听闻异声,自主意识可加以控制,甚至判断,因而不会时刻都在异声听闻中。常人亦可因此分判「入魔」与「通力」之现象,此所以修行者必须戒口

,不轻言怪力之事物。

  综此而言,我人是否能在修行过程中避开「魔劫」,首要使自身之佛性彰显,可以抑制魔性,而使智慧提升,再者一旦有警示现象后,即必须戒慎小心,如此魔劫不但可以减轻,甚至可以消弭。

第三节 心魔

   儒家有云:「物必自腐而后虫蛀之。」道家有云:「疑心生暗鬼。」华夏圣人造字有其独特意会,我人心中有「鬼」即为「愧」,因而在诸般魔象中,心魔容易引动千变万化之异象,日愈严重,导致我人自心无所主宰,或成狂暴,或成错乱,甚至戕害自身意志,诸此种种不胜枚举。

心之为王乃能主控我人三魂七魄,及至躯体各部器官,一旦心受魔侵,轻则躯体主控能力减耗,重则完全无以主导躯体之运作,因而躯体之灭亡,自是迟早而已。我人因何会受心魔所侵扰,除有与生俱来之魔性以外,大致尚可区分成「一般众生」及「修行者」。

首先「一般众生」之所以心生魔意,自然不脱凡尘名利之系念,所谓利欲熏心,容易使我人心中佛性抑制,自然魔性伸张。

再者「修行者」之心魔却是广泛,因为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多少已将佛性扩展,初步已有抵制魔性的能力;但关键亦在此,行者虽有修行功候,但是却在道魔分歧中摸索。自古以来大道在人间流传,魔道亦是悄悄侵袭人间,佛魔并存于人间,行者无时无刻不在魔道虎视耽耽之中,因而稍有不慎,即受其扰。况且近来大道福音因应运数,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于人间,魔道藉机蠢起自是难免,因而魔道似是而非之教义,使行者非常容易在修行过程中有所接触;因此行者在意识之中除内有潜在之魔性,外有似是而非之魔道教义,如此内外夹击之间,行者受牵引而不自知,久而久之意识已多有似是而非不确之义理存在,点点滴滴侵蚀心防,在我人不知觉中,心已入魔矣!

  行者心魔之现象非常容易明辨,行者在循规蹈矩中乃勤修实行,不以不知而强词夺理,不以哗众为取宠而传道,不以煽惑而鼓动人心,更不以玄虚而惑人。儒圣之所以「不语怪力乱神」实乃智者之见。因而行者在修行过程中亦如是,正如我人若常存赤子之心,则其言行必然坦率纯掣,若心术不正,必然闪烁其词。是以故,行者心王自主,言行必为中规中矩,若心有魔识

,必然言行有异。

  综此而言,行者在平素修行中必须谨慎于心识之魔性,而防杜于未然最佳方法即是不与异端邪说为伍。

第四节 度魔

魔性既是与佛性一般,亦乃我人与生所具,因此在我人潜意识之中亦必然可受我人之主宰,关键只在我人应如何驾驭它而已。

早期 弥勒菩萨曾经著作一部鸾书,名曰:《弥勒古佛点化金篇》,内中曾有阐述「慧剑引度」,大意在于我人之慧器可以斩断利欲之心识,在修行者如何运用我人根器之慧剑,一者断利欲,再者自度上觉路,是以诸佛菩萨悉皆认定众生可度。魔性亦然,我人之所以受魔扰大都种于自身魔性,如此天人交战自是关键,如若肇因于外力而入魔,亦即由外力干扰我人之灵性,甚而入主我人之灵识,此一入魔现象相较于自身魔性之显现容易袪除,所谓「心魔难防」,「外魔则易于趋避」,是以我人之入魔,自性错乱之复元远比由外魔入侵难以袪除。当然自性入魔基本上我人之意识仍在,只是此一意识趋于邪恶;换言之,即是本质之变化。而外魔入侵,本质尚未完全变化,只是加了外来之杂质,因而容易清除。

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基本上即是在净化自身之魔性,因而修行过程中难免佛魔并陈,是以行者必须有此体认,方始可以避免魔性之困扰。自古以来 ,佛道之诸佛菩萨暨高真圣哲悉皆在于我人是佛是魔作深入探讨,以及将所得阐述成书以启悟世人。由此可见,我人之复杂在于此一人世间所造成之众生百相,实则植因于我人佛魔之自性而已。

阐述至此,众生当知修行可成佛道,当然修行亦可度化魔性,只在于如何度化它而已。我人从发心修行开始,此一菩提种籽已开始在抑制魔性,所以行者必须时时刻刻提发菩提心,以此慧根去抑制魔性,再从精进之愿力中 ,使魔性无所发展。再者佛经有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须知在因果造作诸般业中形成许多扰乱灵性的业力,此一业力可以牵引我人入魔境,可以招感魔祟侵袭我人,甚至可以使我人受到周遭不可思议之缘境,进而形成入魔现象。譬如:我人之理智引失、譬如:我人之接受不当教义、譬如:我人之受到阴祟丧煞等等,使灵神在无自主之空隙中进而魔性控制我人,诸此种种,悉皆我人入魔之必经现象。是以故,慎因畏果,进而不造作诸业,使魔力之伸张少其牵引,断其间接之助力,可使行者避免魔性之扩展,使魔性局限于我人意识之一隅,则在修行过程中假以时日净化它、度化它,使其融入佛性而成我人之助力。

第五节 止魔

   修行者入魔现象,阐述至此,概略可知,内由自性之魔性扩张,外由根障因业之侵扰,不论是心识之偏执,不论是言行之邪异,甚至眼可见异象,耳可听异声,诸此种种现象,悉皆一理。我人受此魔性困扰乃超越常轨,逸出素行,因而引人注目,进而大坏行者清新形象自不在话中。是以故,行者在修持过程中防止入魔现象实是不可轻忽之智慧显现。

入魔不论由内而外,不论意识之无形,以迄有形之举止,绝非一夜变化 ,悉皆有其脉络可寻,或在初现端倪之际由外人发现加以纠正或是抑制,或者自身见及于此,心生警惕,加以自我约束,或者导正,如此或者是为有幸 ,但是却也是自身修行之有素与广结善缘之得到多助。唯,修行者却忌讳于执见,不论对修行之教义所执定见,以及自身修行肯定之定见,悉皆可以成为执见。我人天生有所执,因而偏见为八正信所不容,可知我人执见之可怕 。行者不论如何修行,心态之不适,不但是魔性扩张之动力,基本上是引导自身入魔之要件;因此行者之智慧重要在袪除执见,从平素之修行中增广见闻,吸纳善知识,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并藉此抑制我人我相之我见,去除愩高心态,从去芜存菁而显现我人真如之相。

  在魔性之专章中阐述至此,众生应知魔在我人之内,不在其外。纵然诸天魔力猖狂,若无自身之自腐,魔力之侵扰未必轻易可见其效;是以行者止魔之最佳良方,即是在自性纯净之中痛下苦工,如此受魔扰之机率,将普遍降低,而使行者道程更为顺利。

第七章 总论

目连尊者 降  

天地人同列三才,天地之大,涵蕴之广,变化之不可测,乃有目共睹。而我人忝为三才之一,自身之潜力绝大多数均无以自知,仅有少数先知先觉之圣者历经亘古之探讨发觉才能略窥我人潜力之一二,经由修行者渐次发挥我人之潜力与天地互动之变化,才豁然明了我人这一具躯体所含蕴之力量是何其浩瀚!亦由此方知我人因何与天地并列三才。

唯我人是具有大力量,但在这力量无所发挥之前,仅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是何其渺小!是以故,在生命过程中不论是善的发展,或是坏的显露,悉皆由我人所蕴涵之本能所产生。譬喻我人之修行渐次抑制此一凡躯之劣根而显现光明之善慧,也因此使我人因受凡躯所束缚之平凡渐次消褪,进而显现不凡之本能;换言之,我人本具与天地同体之本能,亦即有浩瀚之潜能,是以显现不凡之能力是理所当然,只不过此一展现不凡之能力必须有既定之程序,亦即不可变更之定律,方能展现此一本能。正如我人腹中饥饿,吃食食物可以充饥止饿此一定理,在我人胃部吸纳食品之养份,再输送至各部器官,我人因此有不饿感觉。

  万事万物有其定理而成,亦可由其脉络探寻而知,是以在我人显现不凡能力之际必定有其正确之脉络。

第一节 灵体

  本书著作,首在剖析我人灵体之显现潜能,进而影响修行者之言行作为,次而以行者与灵界互动。以此架构,本书总而言之,即乃无形界之现象而以文字具体化,因而不免有两极效应,一者使无形界现象具体化,使行者易知易明,二者既曰无形,强要具体,不免有不易补足,是以难免遗珠,使整个我人灵识之现象种种无法收编一书。唯无形界之作用,乃有使我人在正常

情况下显现不寻常潜力及现象;就正面而言,提升灵识之境界;就反面而言,却使我人因此一灵力而超越常人之现象。是以故,著书主旨重在阐述事理,使阅者明而防杜,不重在解破现象之后续,此为全书至此不无稍有引以为憾之事。

今时宗教领域或因流传失轶,或因强加附会,或因宗脉繁多,更因人心私用,因此许多原本不在我人潜能之列的现象亦被众生喧染成神秘不可知之事迹,因此行者修行过程或者阅读本书应有辩正破讹之智慧。

本书名曰「超越自然」,其动力在我人灵力,因此不论灵力是正面显现 ,或者魔力伸张,悉皆不为常人所认同,即是儒家所谓之「怪力乱神」。唯天地间佛道修行法要悉皆不予否认此一灵界浩瀚动力。我人在修行过程中,如何御魔性、导正信,实在不可轻忽此一无形之灵力。

西洋有学说以我人之意识揣测,以此一常注心念久注,识海竟成实境,即是医家所谓之「幻想」;实则我人在起心动念之后将虚幻模拟之意念具体化,因而误执为真,在众生之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只不过各人之智慧、意志、毅力不同,因而抑制而使其显现不一而已。

  综此诸般论点,我人在凡躯之内所蕴涵之灵识以及力量绝非在平素之间可以窥测;但是我人与生俱来之根器,即是节制此一无形力量最佳之防护罩 。因此修行此一根器是使此一可正可邪之浩瀚力量,成为我人解脱之最大动力。

第二节 正信

众生之所以执迷,缘于不明无知,我人之能量浩瀚至何种程度?我人之善恶种子埋植于何种境界?阎浮提众生互动之引力?悉皆无所知,然则却是可以引动我人潜能的因素,因而其变化之莫测,乃使众生易执易迷,执误为确,产生不必要之疑象。我人一心无法纯净,缘与累劫业障,更受当下外因之诱引,渐次使潜藏之恶业显现。当然亦可使善业显现,但此显现使我人超越常人,却足以加深常人疑窦;因此不明而疑,无知而惧,是我人受误导之主因。

  本书之着,乃在破除众生之不明、之不知,进而引导众生在假象中认清本相,在迷幻中不受误执,此所以文以载道,理以显智。众生当在修行中努力去研阅书中之阐述,加以左证,以达到心灵无碍,不受迷幻之蔽惑,正信断疑,行者智慧之根本。

目连尊者 降  88年9月8日勇笔扶

夫书之着在以启迷,兼而传承引渡。

鸾门之所以寿世乃在立堂宗旨「以儒为宗,以神设教」,以诸儒硕德之教化,立人伦之根本,是以鸾门以人道为先。唯时运变迁,迄今鸾门肩负使命之重可谓历来无出其右;因各大教门或有不足,或有未及,均无鸾门之方便,因此天数理所当然应在鸾门,以凝聚助道弘法众生之力量,而共同推动大道法轮;所以鸾门著书接续不断,以此共成助道之力量。

今时本书完成,即将付梓成书。虽然本书论点未曾广泛包罗,仅只着重我人灵力现象,但不论任何宗脉,只要在宗教领域之内将不出此范畴,因而本书专论于此,却用于各宗行者皆准,愿能以此使行者有所获益!

正如书中所论,我人虽渺小如沧海一粟,却可浩瀚至于天地并列,由此可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愿行者明悉我人之关键,善御此一凡躯,成也是他,败也是他,如何运用则本书研阅之下不无帮助,愿众生共勉之!

目连尊者 跋于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

目连尊者 降  88年9月10日

书后语

   超越自然的显现本属大自然不可思议之一环,今将之由我人为观点而阐述之,乃在以人为所发展之趋势而论;但因众生各具其相,仅以一书自难包罗万象。差可告慰者,将之限定于行者之异象,又可缩小范畴,而对行者增所帮助。

历时一年,书已着成。吾虽忝为主着仙师,唯红花虽美,不能少其绿叶;著书之期与诸贤生相聚一年,深有告慰。贵堂今日以著书普化,而名闻三台,其来有自。上自诸神,下至效劳贤生,悉皆有此体悟,以书传道共结文字善缘,鸾门之圣业在贵懿敕拱衡堂表露无遗。

于今书已着成,吾亦即将缴旨复命,差幸不负所畀。离情将起,在此书末,吾但以一语奉劝贤生暨诸众生:「我人有其灵,超越天地诸众生灵,唯其于此,乃可成就万物之灵;相对然,亦以此成为无间锁灵暨阿修罗众,此中关键在此「灵」。此一灵包含我人心识、念障以及夙根,能够将之安置我人凡躯之内而驾驭,则「灵」慧而善,成就佛道无虞;反之则陷于劫数之中。」

  书成,缘有段落,但凡缘总在轮回中,吾深愿与诸生道缘不尽,而凡缘可止。书成后语,祝福众生因此书有所得,减其魔障,增其灵慧。 

 

 

 完

超越自然的显现网页详情:http://www.goon-herng.tw/book08.htm

懿敕拱衡堂善书名录 链接: http://www.goon-herng.tw/six-d.htm

善书图书馆 :   http://taolibrary.com/

更多资料下载链接 : http://iask.sina.com.cn/u/1601828511/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