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投屏 mac air:山西城市系列(二):晋城——凤凰城有凤来兮(上)(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50:58
山西城市系列(二):晋城——凤凰城有凤来兮(上)(图)

(2005-11-28 17:26:14)


华街广场

城市历史:凤凰城有凤来兮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

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眺黄河,北接上党,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

晋城古称泽州,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这里就留下了人类文明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晋城有凤来栖的传说,更给人们带来了吉祥与 富裕的希望,于是晋城又称凤台。

晋城行政区的设置,则最早可追溯至公元583年,即隋开皇三年在这里设置州府,始称“泽州”。贞观元年,建泽州于晋城。建国后,现晋城所辖(晋城、高平、陵川、阳城、沁水)五县曾归长治专署、晋东南地区管辖。1983年7月,改晋城县为县级晋城市。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晋东南地区,成立省辖地级晋城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以原晋城市,高平、阳城、沁水、陵川4县为所属行政区。

城市印象:晋城和晋城人

第一次来晋城,是1985年冬天的事。那时,晋城刚刚撤县建市不久。可能是从太原来得缘故,眼里的晋城怎么也无法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其实,一个在县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市,怎么能与省会城市相比?那时,回去后能跟人说的就是一座泽州饭店,连一条路都没有记住,其他就更甭提了。虽然,以后的十几年,断断续续也来过晋城,但都是走马观花,住到宾馆饭店出门就坐车,到头来连东南西北都没分清。即便如此,心里总有种感觉,这座城市变大了!变美了!街道整齐了!宽敞了!有城市的样子了!

由于工作的缘故,在晋城一呆就是一年有余。来晋城以前,就有一位同仁带着无不羡慕之语气道:晋城,好地方,四星级酒店就有好几个。

果不然,如今的晋城与过去已不能同日而语,在街道两侧的星级酒店林立,以前的泽州饭店也不知到了哪里,后来在人们的指点下,才在瑞丰路的一侧找到了这座昔日的“高楼大厦”。

虽然,晋城在省内地级城市中规模并不算大,与河南的同类城市如焦作相比更显“袖珍”,但却有独特的韵味。

在晋城市区,有两条既宽敞又安静的街道,一条是泽州路,另一条是凤台街。这两条相互交叉的主要街道两侧是排列有序的塔松,绿茵如织的草坪,有效的将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自然分割开来,穿过两道绿色屏障的过滤,嘈杂的噪声也减弱了不少,闹中取静,令饭后散步者好不悠闲。

说到城市就不能不说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说起晋城人,给大脑形成最大冲击波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嗓门儿大,另一是酒量大。

晋城人嗓门儿大估计在山西排名是靠前的。刚来这儿不多日在办公室做事忽被隔壁的吵闹声音惊扰,以为发生争执,忙过去劝架。可推开门一看,正在“吵架”的俩人一脸的惊讶,其中一人道:“我们正说点悄悄话呢!”

平时嗓门儿大,要是在酒桌上就更大的了不得。其实,说晋城人能喝酒,到不如说晋城人喝酒的档次高。在这座城市你看不到围坐在饭桌前的食客喝类似太原人爱喝的“高粱白”等大众酒。有次在街头一饭摊上,两个操当地口音者在要了两碗面后,就在等面条出锅的一会儿工夫,一瓶53度的“黄盖汾”在吹“猴”的作用下,十几分钟便下肚,那个喝酒的豪爽劲儿不得不令人瞠目。

难怪外地人与晋城人喝了顿酒后,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晋城人,好处!(萧林)


凤台街

城市性格:晋城大爷

晋城人不多,单就市区来讲,加上北石店和南村区,充其量三十来万,而整个晋城辖区人口,也只是二百来万,这么点人口,十几年的时间,咣当一声,往银行砸进了一百二十个亿,外地人一听,傻了,这样的数字,还曾在外面一度落下“晋城人有钱”的口碑。

这样的口碑确实让晋城人牛气起来,日子一长,不管有钱的和没钱的,都觉得自个儿牛的了不得,“晋城大爷”一族由此形成。

卖菜的、修鞋的等等“草根阶层”才干的事情,晋城人绝对不会去干,你见过菜市场有几个是晋城大爷干的,大爷们丢不起那个脸,饿死事小,丢了大爷的面子是大。大爷们只想耐着性子在机关熬,在单位混,在月末领到的八百块钱后沾沾自喜。

大家知道的,晋城是小城市,是一座靠农民挖煤炼铁铸就的城市,晋城民间资本的积累,你说,有哪个和煤和铁脱离了干系?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宽松的经济政策,大爷们不傻,抓住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铆足了劲道,把一车车煤炭生铁源源不断地运下太行山,送出娘子关,大爷们发了。

兜里揣一千块钱和揣一万钱上街感觉就是不一样,在酒席上推杯换盏,就从行酒令上看,你见过哪个城市的“酒令”文化有咱们晋城的丰富?从扑克牌到掷猴子,花样日日刷新,层出不穷。外地人傻呀,只会席间讲讲笑话,他们哪懂得了晋城大爷们日积月累改革创新出来的新花样,到太原出差,和朋友在民间食府用餐,喝酒必汾,酒是出来了,却找不到行酒的行头,太原的朋友也不会,同行们只好咕咚咕咚喝闷酒。怎样的“将进酒”,让大爷们无意创造了晋城酒文化,哀与幸,让人啼笑皆非。

要让自家的孩子去外面打工?大爷们受不了,小大爷们也没那种意识。别说没条件,就是郭台铭设在晋城的富士康培训中心,又培养出几个晋城的孩子到郭台铭的公司工作。要大爷们出门,他们意见大了,想法多了!守着煤矿本地人有几个在下面?更别说到外地去赚钱,大爷们就是这样,在本地丢不起那个脸,在外地冒不起那个险。

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大爷们早就想好了,也非常“务实”,那就是攒上几万块钱,盖上房子结婚完任务,至于什么打工、创业呀,纯粹是没有奈何的人才干的事,给娃儿们找对象,仍然逃不脱大爷思想,是啊,儿子的婚姻大事,马虎不得,借了钱也要大操大办下去,尽显大爷本色。据说,结婚用的小汽车已开到奔驰级了。

“兄弟是个粗人”早就不流行,大爷们也搞信息化,腰里挎一个最新的彩屏和弦手机,很拽的挺胸凸肚的走着,越到人多的地方就要故意戳戳弄弄。但是,作为曾经托起晋城崛起的煤铁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也到了考虑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晋城经济的时候了;大大小小的大爷们生于斯,长于斯,也该想方设法为大爷们引以自豪的晋城做点贡献了。(平客)


黄华街旧貌


黄华街新貌

城市地理:黄华街的故事

黄华街大概要算是晋城最有名的街道了吧。南来北往知道晋城的,就大多知道“黄华街”。

黄华街当时如何得名的,近已不可考。有不知情者讹作是“黄花街”更有甚者以为这里古时曾是烟花之地,这可真委屈黄华街了。小街北口是南关,东边临着“驿后”,南边有“南寨”、“南营”。可想得见,这里古时必有驿馆,兵站,是兵家镇守之要地。孩提时流传着“成千上万,黄华不断”的歌谣,这或许是小街名字的由头吧。

黄华街原是南城外的人家依城而建、自行搭造的一条简朴的小街。街两旁少有整齐鲜亮的青砖大院,多是紧紧凑凑、或高或矮的小房子。你让进去半尺,我挤出来三寸,没有规划可言,所以小街弯弯曲曲,北高南低,错落有致,似天然走廊,行来别有情趣。

沿街多卖杂货的小百货店,间有理发馆、旅店、小吃铺,满满登登,应有尽有。“德春凉粉”、“全盛饭店”更是这里几十年的金字招牌,生意很好,不时还能看见排队等候的人群。记得很清的是街口有家“更元铺”,铺子不大,两三个货架,几节柜台,却收拾得很干净。一到傍晚,总有几个上年纪的人围坐在其间,沽二两酒,谈天说地。馒头店的馒头出笼了,羊杂摊的羊杂出锅了,上班的都下班回来了,亲热地相互打着招呼,整条街都弥漫着温馨祥和的炊烟、香气和亲情。小街简陋质朴,不着铅华,就像一个大杂院,整条街的人则像一个大家庭,鸡犬相闻,其乐融融。

到后来,晋城建市了,人越来越多,车也越来越多。小街柔曲曼妙的身子再也负担不起日益庞大的车流,小街老了,跟不上晋城快速行进的脚步了。

终于,黄华街要拆了。当最后一座老房子倒下的时候,人们忽然发现那条往日拥挤不堪、喧嚣芜杂,令沿街百姓叫苦不迭的小街再也没有了。好多在这里一住几十年的老人站在尘埃尚未落定的废墟上,久久不愿意离去,如同给一位多年的至交老友送行……

岁月如梭,一晃几年过去了。当你站在新建的漂亮广场上往南一看,这还是黄华街吗?笔直宽阔的马路两旁林立着和谐一致却又各具特色的高大建筑,浅粉、浅赭、浅黄、浅灰,加上天空的蔚蓝,把小街装点得格外精神,透着是那么的青春、那么的时尚,那么富有让人无法拒绝的魅力。

满街都成了公司、饭店、写字楼。优雅精致的橱窗、眼花缭乱的广告、美轮美奂的展品,这一切无不昭示着一个欣欣向荣、百业兴盛的时代的到来。志得意满的顾客拎着刚买的大包小包,漂亮的导购小姐殷勤地微笑开门,西装革履的老板斜依在桌边不露声色,心里却在笑着:“生意这么好,多亏这个好年景,多亏这块风水宝地呀。”

人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楼,享受着优质生活的社区服务,怡然自得的工作、生活、健身、娱乐。花开了,树绿了,原先黄华街的老住户又回来了。一住几十年的老邻居又回来了。又像从前一样不分你我,亲亲热热。只是偶尔在茶余饭后,或许还能想起以前的那条黄华街吧。

小街就是这样,从前虽然破旧,却也是人们避风的港湾,不管风雨雷电,她都默默地庇护着她的子民。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小街又换上新装,展露新颜,与她的子民一起迸发出饽饽的生机。

黄华街,无闻的小街。正是她,见证了晋城的发展,见证了时代的进步,见证了社会的变迁。(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