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阅读caj文件:《乡下人家》备 讲 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02:03

《乡下人家》专家评课

刘晶老师谈执教思路非常感谢全国小语会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学习,也非常感谢我们塘沽区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学习的热情那么高涨,学习的态度又是那么的积极,我呢,和在座的很多老师一样,是一个在一线工作了整整十九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去年九月份,我刚刚开始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今天,我执教的这堂课《乡下人家》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开篇的课文。一直以来,我在教学上的追求是这样的,我一直觉得,我们作为教师,眼中要有孩子。所以我给我自己的目标就是,争取一课一得,为孩子们的发展而服务。那么,今天设计的这一个完整的课也是着力在这个方面努力的,努力地要找准语言的训练点,为学生学习语文而服务,着力地去体现一种言意兼得的一种理念。所以,我想呢关于这个课的流程、设想、目标什么的在大会所发的这个册子上都有,我不再赘述了。我就讲讲自己在这两堂课中,着力想要做的是哪些方面。首先就是要体现的是一个学法的指导,因为毕竟是四年级的孩子,怎么样来学习语文?还是有必要给他们方法的。那么这个方法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我们语文内容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语言习得的方法。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二个呢,就是注重这个读写结合或者叫做读写链接的这么样的一种尝试,或者在我们平时的课堂当中呢也都是要落到实处的。那么像今天的课堂上,就寻找的第三段这个段落的样式,它呢就是强调乡下人家这种迷人的,那么这里特意让孩子通过对句式的比较,比如为什么把鸡呀放在前面?那么就是让孩子有那么一种感觉,然后可以学着这个段落的样式,学着这个段落的表达来,进行语言的实践活动。给孩子一个选择的余地,你除了仿照课文中这样的开头,你也可以自己来写一个开头,那么我走了一圈中,就个别有孩子是伏在那写了。读写的这个链接,或者用读写结合我们也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的,不是仅仅从内容上来链接,除了养鸡、养鹅啊,养牛啊,还要进行语言形式习得上的一个链接。另一个就是丰富情感体验上的链接。乡下人家除了养这些动物,他们都融入了对这些家禽家畜的一些情感,让孩子在这个链接当中呢,也能够有所感受。第三个方面呢,就是想做一个阅读拓展。那么,这个拓展呢当然还是应该有度的。在整合了这个课文文本的基础上,我也是这样考虑的,首先是从内容上进行拓展,大家都是写乡村风光的,都是写田园风光的,那么除了这个内容上的拓展,如有古诗,有老舍先生笔下,上学期曾学过的《母鸡》的片段──现代文,还有我们这个阅读链接中的《天晴了的时候》,一首现代的小诗。除了内容上的这个拓展之外,还要注重的也是一个语言习得上的拓展,让孩子们处处感受到,同样的景物,同样的风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它所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为刻意的强调在古诗当中的一些声音、色彩,以及人们活动的场景,来让孩子们能够感受一下,当然一首诗当中它所蕴含的背后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诗人当时的这种情怀,在这堂课上就没有特意的去咀嚼它。我觉得今天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另外的几位专家,我最后说明的是,在我的课堂之中,我着力体现的就是引导孩子们学语文,注重四句话,哪四句呢?就是就是让孩子们用心灵来感受,用生活来体验,用思维来判断,用言语来表达。今天的这个课堂能不能把这个想法非常好的呈现出来,还请在座的专家和老师们,提出批评的意见。我很愿意把自己的课作为一个剖析的案例。谢谢大家!

 

崔峦老师评《乡下人家》

陈先云老师:刚才励老师,对于刘老师的课给了很高的评价,我们其他的几位老师在短信中说,刘晶老师的课给我们探出来一条阅读教学之路。容量之大,古诗文的迁移学习,习作片断的练习,情感诗的朗读,扎实的字词练习,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教师的主动性,体现的非常充分,但是学生的自主性被淹没了。另外还有个老师提出来,现在的第一课时是不是不再需要组织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了?另外一个老师说,课上得好不好没有关系,我们需要听到的是最真实的评价。所以,我们听一听我们老师的最真实的评价。

 崔峦老师:老师们,时间不早了,我尽量的简短一点,我向来说真话,听了刘老师的课我感觉到,她的课流畅自然。朴实里边带着华丽,给我们展现了一道独特的迷人的风景。这个课上的是有效的,给我们一些启发。我认为这堂课总体上是成功的。我的体会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思路清晰。开始有段字词教学,接下来,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稍稍帮助孩子理清一下写作顺序,再接下来,初读课文、品语言、悟写法,可贵的是,把品语言理解内容和悟写法结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美读,美美地读,然后中间穿插了背诵积累,迁移读写,最后还有拓展的阅读。

 第二,比较重视字词的教学,这已经是四年级的课了,但刘晶老师呢还是对写字教学进行了关注。她不仅重视音的问题,形的问题,而且重视词语的理解和词语的听写。但是这里边还有改进的地方。

 第三,书读得比较充分,在读中注重积累,她好几遍读整篇的课文,让孩子自己读,边读边想,部分的读就更多了,我们在听的过程中就感受到了,另外她对中心句反复地读,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小段,她解读一个部分,让学生感悟一部分之后,就回到中心句,这样有好几次,这是说读的次数多。她的读的形式也很多,我大概看了看有指名读、默读、自由读,齐读。也还有老师的泛读,根据读的需要来安排读的形式。

 第四,就是她的课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提出整合的问题,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既注重得意,又注重得言,这一特点比较突出。她提出整合的问题,只有两个,一个:“你在乡下人家的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孩子了解内容,理清文章的顺序。我觉得有点不够,如果在这个地方,再要求学生:“你能不能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把这几处景物概括一下就更好了。”这是我的一个想法,比如说写一个瓜下种花……鸡鸭觅食,门前晚餐……到了中年级,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概括理解能力,第二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这个问题直指文言,直指领悟表达,重视?又重视?,而且在领悟写法的基础上还有小的练笔。迁移的一个练笔,我觉得这个特点很突出,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

 第五,方法策略上的研究。她的课体现了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上的研究。比如检测法,以图检测,联系句子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关注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对比的写法,比如拟人的写法,比如衬托的写法,孩子们在自读的时候,老师鼓励他们读、思、画、记,把读书跟思考,同写出自己的感受结合了起来,朗读的指导,比如这课的写鸡和老舍先生《母鸡》一课的写鸡,做了一点比较。等等,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我就不一一罗列了。

 但是,我非常同意刚才陈先云先生读到的一位老师的意见,我们高标准的要求这位老师,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呢?老师牵引和控制的痕迹太多,也还比较明显。理解过程当中,教师的介入过多。在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的理解还比较多,这是一般优秀教师容易犯的毛病。一个老师水平越高,她就越容易强势。老师的强势必将导致学生的弱势,甚至失语。学生不能说话了。失掉的失,语言的语,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再进一步的改进。

 就这篇课文我提两点建议。这课如果我来教,我可以在借鉴刘老师教法的基础上,我再大胆一点,再往前走得远一点。怎么教呢?

 一、自学展现。因为这篇课文他虽然写的很美,但总归的一个浅哪,我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我可以给他一个拐棍,什么自学提纲了,什么作业单了,等等。给个拐棍,让他自学。不外乎,你初读有什么感受啊?你最喜欢哪一段呀,为什么喜欢呀?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呀?不懂得字词句甚至其它的。学生有疑问了,这个就需要我们教了。因为心理学家说过,他说呀,假如,把全部的教语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么就是影响学习者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已经知道了什么?为什么有孩子上课不爱听讲,腻着呢?就是我已经知道了,我不原意听了,所以我们找准教学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反馈能够知道孩子们读懂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还想懂什么。

 第二,我还可以调整一下教学的思路,进一步体现“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也就是说,要以课文为例,凭借着课文来加大读和写的训练的量。比如:我第一个课时,我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处理一下字词教学,然后,让孩子再自学课文,让他们知道这一篇课文它描写了哪几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自学和与学习伙伴共同学习。干什么?来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画面,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来想,为什么喜欢它?作者是怎么抓住特点,来把它写得具体生动的。在自读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来全班来交流。我们不一定,一段一段的来,孩子他先讲哪一段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讲出来,课文是怎么写的?我为什么喜欢?这样写,我认为怎么好?好在哪?让孩子尽情的交流,老师只在中间一旁,作一点点拨,当然也有孩子注意不到的地方,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点拨,老师读这篇文章我感觉到哪哪还好,怎么写,好在哪,真正形成一种师生都在无拘无束的呼吸,都在无拘无束的来聊,来品。把这个感受乡村景物的朴实的美,和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那种陶醉,我说叫做什么呢?──农家乐,农家乐,乐在其中,把这个让孩子感受得更真切。好,这是一课时,整个课文我们就解读了一遍,第二课时,我可以巩固一下字词,我可以让孩子再好好地读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一背,然后,我们的重点是什么?就是由读到写,迁移到写,我们学习作者的一些写法,比如具体描写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比如适当运用一些比较的方法,对比的方法,适当运用一点修辞的方法。在苏联,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十分重视素描教学法。而这一课恰恰是可以让孩子练素描的。由这篇文章迁移到写一处景物,可以就一两段话写一段景物,但是选择的内容是很宽泛的,不要局限于就是写农村的景色,比如城市的,我们就可以写校园的一个角,我们社区的一个角呀,比如,我是山村的,我就可以写山村的某一点啊,我是渔家的,我就写渔村的某一点,我是林区的,我可以写林区的某一点,我是草原的,那我可以写草原上的某一处啊!等等,让孩子们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放手运用本课中学到的一点写法。我想这个效果肯定更好,另外如果写农村也可以呀,城市的孩子可能有的去过农村呀,我们可以让他谈点自己的感受啊,我记得我小的时候,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主任带我到天津那由有个巴里台的那个地方的农村玩,哎呀,我印象太深刻了,小小的作文本写了好多页,毕业的时候我那个作文本还收在了校长的抽屉里了。哎呀,我觉得太新鲜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毛茸茸的小鸭子,蓬松松的稻草垛,我玩了一个够。去过农村的,可以让他介绍一下呀,当然我们也不勉强每个孩子都写农村的。同时山村、渔村都可以,这样写完后我们进行一些交流,这样拓展后,我们可以感受一些东西。这样的话,就压缩了理解课文的比重和时间,放大了读写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我想,孩子们的收获可能更大。他们的理解能力很强呀,有时候老师带他们理解的东西,实际上他们已经理解了,不一定做的那么细,这就是我的一些想法,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陈先云老师评《乡下人家》

陈先云老师:刘晶老师和她的团队,很会善解人意。听完这节课,给我的感觉是,第一课时以及第二课时的前半部分,较好地体现了全国小语会在90年代提出的语文教学“以训练为主线”这一理念。也许是考虑到了今天有很多小语界的老同志在座,他们是那个时期的教研员、在一线执教的老师,能够引起他们共鸣和美好的回忆。但在第二课时的后半段,我们又感受到了,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在老师课堂中的体现。用6个字概括我今天听课的感受:“有所得,也可学”。由此我又在思考着另外一个问题,“可学”是一件好事,从刘晶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对文本的处理、对教学目标的定位等,大家都是可以学习的,也可以模仿着去上一节课。但是,今年下半年全国小语会要举办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如果大家按照这样的路子去教,有可能会使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少了些特色。为了多一种思路,多一点有特色的课,我想谈一谈自己的认识,跟刘晶老师的课关系不大。主要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或教学环节方面来谈。这是自己一边听课、一边梳理的想法,局限性很大,仅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问题,我觉得是目前语文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目标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要根据内容确立目标,依据目标选择内容。在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再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考虑、安排怎样的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现在的教学目标泛化问题比较严重,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偏多、偏难,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目标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如果我们把目标定得更具体一点,更有针对性一些,这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容易实现了。就四年级的《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来说,可设计以下目标:

  1.人文目标。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确定人文目标,城市地区的学生:感受乡下人家纯朴、和谐的生活;农村地区的学生:激发热爱乡村生活之情。

农村老师在确定人文目标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风景,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激发出来。农村的孩子对于身边的一草一木太习以为常了,往往不太关心,通过我们的教学,要把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自己身边的风景热爱之情激发出来。对城里的学生来说,我们的要求不要过高,农村生活毕竟跟他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注重感受乡村生活的自然和谐。人文目标可以在诵读中、在交流阅读形成的画面中、在摘抄中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来实现。

 2.语言文字目标。(1)字词目标(一般目标)。(2)诵读、背诵、摘抄(积累目标):散文语言优美,有积累的价值,积累体现出课文的语言特点(不是所有课文都要感情朗读,特别是背诵)。字词一般目标与积累目标分开列出,可使教学目标更清楚、明确。(3)形成一幅独特、迷人的乡村生活大画面,并能形成6幅不同的乡村生活小画面;“独特”“迷人”是这篇课文的核心词,也称之为“词眼”。体现出读文章想画面这一阅读能力的巩固与运用。(4)体会拟人句式的表达效果,试着运用(以口头运用为主)。这是本文的表达方法方面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以及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编排)。以上教学目标可以理解为学完一篇课文后应该达到的终结目标,而不是一个课时的目标。

 就语言文字目标来说,简要地谈四个方面。一是本课中容易读错、容易写错的字词需要加以指导,但不提倡逐个学习,以体现中年段与低年段的字词教学区别。二是本课内容浅显、语言优美,要加强诵读积累。三是课文的前6个自然段描写了6个各不相同的画面,每个自然都是一幅画,可以作为不同的整体。而这6幅不同的画,又构成了一幅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画。要让学生能够形成6幅不同的乡村生活的小画面,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幅自然、和谐、优美的乡村生活大画面。四是重点落在“迷人”句式的表达效果,并试着运用。可以是口头运用,也可以是简单的书面练习。而叙述顺序(空间顺序:屋前、屋后;时间顺序:春、夏、秋)对比的方法(乡村房前与城市高楼门前装饰对比)的体会不作为重点,不作统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少是多少。

 选择教学策略时要注意宜整不宜碎;宜尊重不同的感受与体验,不宜强求相同的感受与体验。这个方面的要求可以从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第2题“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感兴趣”等看出来。所谓宜整,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6个不同的画面,每个自然段都能构成一个画面,让学生从整体去感知;二是要体现出6个小的画面,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大画面的过程。可以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刘晶老师恰到好处地扣住了“独特”、“迷人”这两个关键性的词语。“独特”是具体客观存在的事物,“迷人”是人对景物产生的一种感受。这样两个词语应该区别处理,训练过程也要体现出层次性,体现出逐步深入、逐步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处于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怎么才能体现出层次性呢?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这篇课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应该掌握。除了“独特”、“迷人”以外,比如说“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绘出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等,就是关键性的句子。这些关键性的词句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第二,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乡村风景画。从三年级开始,教科书就有意识地编排了培养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能力”的训练,这也是一种再造想象的能力。到了四年级上学期的第一个单元进行了总结提升,这样,我们可以运用已经学到的这些能力来完成学习任务。第三,创设想象的情境。第四,让学生产生对农村生活的一种向往之情。

 在学习方式上,我个人觉得,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因为每个自然段就是一幅画面。每个学生对不同的画面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他们的兴趣点往往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再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这就是学习方式上的改变。刚才有的听课老师说刘老师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崔老师也指出了教学有牵引的痕迹,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如果我来教这篇课文,教学环节可作如下处理:第一课时只抓住“独特”这个词,提出这样的问题:“乡村生活的独特到底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哪些关键性的词语来表现它的独特?”,然后学生讨论、思考。第二课时在理解、体会乡村生活、风景独特的基础上,扣住另一个关键词“迷人”,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可适时抓住“探出头来”、“大摇大摆、走来走去”等拟人句式,让学生去体会其表达效果。当然,在试着运用这个写法的时候,不一定局限于学生只讲农村的景物,也可以讲城市的风景,总之把拟人句式的运用作为一个训练的重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把重点放在诵读、背诵和抄写上,这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重点目标。现在一些老师喜欢说美读,美美地读,缺少美读方法的引导。这篇课文倒不如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想象优美的情境。最后如果有时间,可以再拓展一下运用。这是我的粗浅的认识,与刘晶老师的教学无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就是希望下次老师们的课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教学形成不同的流派,希望在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时候,每个省能够上出不同特色的课来。

 感谢刘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课,感谢四位专家适度、适时、适宜的、富有实效性的点拨。刚才收到重庆市实验小学郭其芳老师写的一首诗:“引领课堂研究,教学思想相碰,专家点解豁然,真实教学润物细无声。”感同身受。通过学习,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节成功的课,就应该要研读文本要悉心,学点确定要用心,学法运用要精心,引领过程要耐心。”(听课老师语)通过专家的点评,使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是个永恒的话题!我想,经过我们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们的课堂不是几个孩子在学习,而是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语文学习就会比阳光还灿烂!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刘晶老师的教学、对四位专家的点评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