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pro7和vivo:男婚女嫁 宿世因缘|修行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13:17

男婚女嫁 宿世因缘

 

 惟莉

UID:11
注册时间2011-03-20 最后登录2011-12-13 发帖1360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1360关注Ta
 发消息
  只看楼主 更多操作
  
 倒序阅读 复制链接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2-10
— 本帖被 梦幻空花 从 【净土论坛】 移动到本区(2011-12-10) —
男婚女嫁 宿世因缘
  俗语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男女的相亲、相爱,进而结为夫妻,成立家庭,负起了生儿育女,抚养教导之责,这是大部份人对生活的共同选择。有些夫妻十分幸运,彼此一见钟情,终生相爱,建立了美满幸福而温馨的家庭,不过亦有不少的夫妻,婚后才发觉彼此性格不合,时常争执,矛盾重重,以致一生为情所困,为爱所苦,甚至以离婚为结局,吃尽了婚姻的苦果。由此可见,婚姻是一种缘份的结合与延续。
  佛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十分微妙和不可思议的,但缘份是从何而来?婚姻既是缘份,就应该知道此缘份有可能是善缘(俗语叫还债);亦可能是逆缘(俗语称为讨债)。
  善缘者,会促使婚姻更加美满幸福,彼此相敬如宾,同甘共苦,终身相爱。逆缘者,可导致婚姻破裂,因爱成恨,反目成仇,苦不堪言。神仙眷属往往都是少数,许多夫妻都是怨家聚头,彼此相责,破口相骂,甚至对证公堂,上诉法院,最后婚姻破裂,造成多少家庭悲剧,后悔莫及。
  另外更有一些人,有缘无份或有份无缘;在生活中,有不少人情有独钟,觉得自己所爱无怨无恨,可是因家庭环境或社会习俗,甚至是事业的因素,彼此之间只有见面的缘,却没有终身相伴之份,仅能在默默祝福心中的情人;却永远不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夫妻;甚至有一些情侣将要结婚时,对方突然因病死亡或临时变卦,而使另一方顿失依怙,悲痛欲绝。又有些情人既有缘亦有份,可惜婚姻如过眼烟云,剎那即逝,只有留下过去的记忆,却不能终身相爱,永远相随。由此可见,缘份其中所包含的,也就是「业力」的牵引,因此婚姻的本质,并不是永恒的、不变的,反而是无常的、不实的,所以佛教教世人不要被婚姻所迷惑,而是要认清楚婚姻的真正面目。
  2.贪爱为本 男女结合
  在《长阿含.世记经》中说到人类起源的问题:「光音天」的天神,本来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后来,由于「末世洪水」的暴发,连二禅的光音天亦被波及,世界变成一片漆黑大暗,其中一些天神,便开始流窜到这一个「欲界」的「阎浮提洲」世间,他们原本都具有「欢喜为食,身中有光,神足飞空」的超能力,但后来因贪食「地味」的缘故,身体日渐变得粗浊憔悴,而开始失去了原先的飞行本领,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产生男、女二根,开始变成了生活在大地上的人类祖先。可见人类的起源来自贪爱。
  另外,在《楼碳经》里讲,原来人都是无性的,因为某个人生了病,一个朋友对他特别关心,给他烧饭,抚摸他,安慰他,结果时间一长,那个被爱的人,就变成了女的,她要感受到温暖,她需要安慰,渐渐地她变成了异性。这样就有了男、女。这说明男、女是烦恼性的,执着性的。因此,从佛法出世间法去看,爱情乃属于有染污的贪爱,是欲界贪爱中最基本、最强烈的执着。
  佛在《四十二章经》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此色欲,即指性的欲望。人类的性爱,主要由对方的色(整体形象)、形貌、威仪(举止)姿态、言语音声、皮肤细滑、人相引起,称「六欲」,不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范围。《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九说,男女喜欢欣赏异性的身体、形、相、服饰、欲、音声、璎珞(装饰品),想与所爱的异XJ合取乐,名「七共染」。佛典中一般将夫一妻之间的爱归于贪爱,如《俱舍论》卷四云:「有染谓贪,如爱妻子等」。贪爱,终以我爱为本。《楞严经》卷四谓「同想成爱」,即心意的一致产生爱,又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佛教在这层次上讲是要「破」除的,经中说男女性欲是堕落的,男的看女的是毒蛇,是猛虎,是妖惑人心的,使人无法修行的。其中的真义是使人把欲望这种向外追求的心转移到道上来。《圆觉经》上讲众生有爱欲,所以众生造业,系缚于三界轮回当中。如果世界上还有第二种像男女之爱一样重的欲的话,那就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越了。爱欲是以贪为本的,没有贪就没有爱,贪身体的柔软、贪声音的悦耳,所以从一开始就要破除,要做一些观想,观男女的染污性、危险性、堕落性,明白它是众苦之因,使人从迷惑中清醒过来,这是第一层次。
   3. 异体同心 宿命同福
  
  第二层次,从世间的立场,从人的角度讲,男女的婚嫁、结合,是正常的。家庭、夫妻是维系社会安定,人类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子孙,人类不可能延续;没有家庭,社会不可能成为社会。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不可能成为有教养的孩子,通过夫妻的恩爱,对家庭的责任,社会才能成为社会,才能向美好的、幸福的方向发展。家庭、夫妻是社会的基本要素,这是正常的,符合道德、伦理的,非常美好的事情。没有家庭,就不可能有子孙,没有子孙,就没有出家人,就没有人可以修道了。所以在这个层次上讲,佛教肯定夫妻的关、男女的爱情,这是是可以成「立」的,是社会成立的必然基础。
  如《杂阿含经》卷三六中,佛谓「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谚。」《别译阿含经》卷十二中,佛称「妻为最亲友」,说夫妻应「异体同心」。佛陀并不是劝世间所有的人都出家断爱,而教导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尽人道。《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说长者女善无独要求出家,佛陀不许,令她嫁给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家多人令入正道。大乘《惟日杂难经》一方面说「有妇不得佛道」,教诫菩萨「见妻子当如见冤家,意莫随贪爱」,一方面又说菩萨若具四种因缘,也可娶妻结婚:一者「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创造的福报;二者「毕罪」,酬偿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业报;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有智能者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缘。  由此可见,第一层次的「破」和第二层次的「立」,是同时成立的,在修道的本质上讲要破,在人乘上讲要立。
4. 贞廉自守.夫妻相敬
  在正常的夫妻关系中,佛教对婚姻伦理道德首要的规范是「不邪淫」,在这一基础上强调夫妻之间互相忠诚和尊敬。
  「不邪淫」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之一,是直接针对在家弟子制定的,是佛教徒的道德底线。对于出家人而言,必须离欲清修,所以第一大戒是「不淫」(连起心动念都不可以),否则即被逐出僧团。对在家居士来说,在尊重个人意志,合乎国家法律或社会公共习俗的前提下结成夫妇关系,是人口生产、人类繁衍的健康基础,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形式,因此,正当的夫妻生活是佛教所认可的。《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中,佛陀教人应「贞廉自守,一夫一妻,慈心不怒」,主张一夫一妻制。佛教反对婚外情、同性恋等。俗语所谓「饱暖思淫欲」,现今社会问题最多的莫过于金钱及男女色。五戒中的不邪淫戒,必须是夫妻共守的。因为邪淫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业是很重的。男人有钱以后,可能就会忘记亲情,所要求的就不只是爱情,而是色欲,有些人以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假戏真演,变得无情无义;有些人自命风流,朝三暮四,左右逢源,甚至「养小三」,事发东窗,最终导致婚姻破裂,家散人离。
  中国民政部10月初发布最新的《2010年二季度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离婚数据呈现逐年递增之趋势。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担心的现象。 《长阿含经》卷三云:「恩爱无常,合会有离」。《佛说五无反复经》亦说:「我之夫妇,譬如飞鸟,暮栖高树,同共止宿,须臾之间,及明早起,各自飞去,行求以食。有缘则合,无缘则离。」情变之事,历来习见不鲜,当今更为普遍。
  佛言:「节己莫淫她,自妻生知足,是故妻爱己,不为他人侵。」这是道德的自制与考虑。因此,男人除了妻子以外的情感与行为,都是不正当的、不道德的,都应该加以扬弃!就心理层面而言,不论男女,一旦有了外遇,便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不断衍生,造成夫妇的纠纷、家庭的不和、社会的不安,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家庭及社会责任实在不容忽视!
  5.夫妇共修.菩提眷属
   因此,佛教特别重视家庭的价值,强调维护家庭的稳定;提倡夫妻间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对于已婚者,如果有嫖妓和通奸行为,必须严厉谴责:「不满意于自己的妻子,与娼妓厮混,与他人的妻子纠缠,这是人类毁灭的原因。」《长阿含.善生经》中指出: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提供服饰饮食,忠诚爱护。
  经中教导青年善生:要尽到夫妻之间的伦理责任,为每天应礼拜的六方之一。丈夫应敬妻、怜念妻子,妻子应爱念夫主、重爱敬夫、恭敬于夫。为人之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1.怜爱,爱妻子;2.不轻慢,尊重对方;3.供给衣物化妆品;4.委付家事;5.念妻亲亲,善待妻子的亲属。为妻者则以五事「敬顺」其夫:1.爱敬关怀;2.备设衣食,照顾好丈夫的生活;3.和言实语;善摄眷属,善于教育子女,尊长敬老,和睦家庭。《玉耶女经》中,佛陀教导少妇玉耶:为人妻妇,应做爱夫如母爱子的「母妇」、如妹事兄的「妹妇」、如良朋益友的「知识妇」,或孝敬公婆、善于持家的「妇妇」,服侍夫婿如婢事主的「婢妇」,不做「怨家妇」、「夺命妇」。
  所以,妻子要身兼母妇、臣妇、婢妇、夫妇、妹妇之职,把丈夫当成孩子一样疼爱,当成君王一样敬重,当成主人一样顺从;像夫妇一样互相敬重,像兄妹一样相互提携。丈夫要当君子怜惜妻子,当英雄保护妻子,当劳工为妻子服务,当禅者给家庭欢笑幽默,当个养活家庭的责任者。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夫妻间的关系也有精辟的论述:他在《覆周法利书二》中说,夫妻之间,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
  当代弘扬人间佛教的大德们,都将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处理情爱、和谐家庭作为佛法实践的重要内容。如《星云日记》说:人间佛教对夫妻感情的看法是:「只有爱,才能赢得爱,恨永远是得不到爱的。」夫妻相处彼此要真诚,互相忍耐与包容,好话不怕多讲,会讲好话,懂得赞美,如《华严经》中言:「常作润泽语、柔软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加上互相时时制造欢乐气氛,这样充满关爱且富有幽默感的家庭,必然是和乐而幸福的。
  6.情爱欲望.净化超越
  如此的话,婚姻就会提升到第三层次,就是「破」和「立」同时存在。有些在家佛弟子,他们懂得了佛法后,明白到情爱与欲望的危害性,知道这是烦恼的根本,但他们不能离开现实社会中的家庭、夫妻、工作、人际等关系,所以他们以清净的心,用人生的智慧,从事人间的工作、履行人生的责任──在工作中把工作做好,在家庭中把家人照顾好,在朋友中与朋友相处好。在社会上不刻意追求金钱、地位,但亦不妨拥有地位、金钱,只要内心是清净的,用正确的思想,将两者好好地结合,好好地运用,即不失为好事。
  夫妻生活仍然依旧,但不贪着──不以欲望为出发,不以执着心而行事,自己超越的同时,使对方慢慢地受影响,渐渐地也超越出来。这个转变与净化的过程,有些人比较快,有些人比较慢。
  如果是出家人,则完全离欲清净,把所有的身心都投入到佛法的修行与弘法利生的事业中去,以自心的解脱无碍去摄受、度化一切有情。
  如是独身的居士,则身居红尘其行清净,身虽未出家,而心已出家,也就与出家无异了。
  最后,通过修证,完全超越男女、超越世俗,通达了世俗、通达了众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现象,对一切的存在都以道的智慧去体现。到这时候,他可以超越睡眠、饥渴、冷暖等生理的执着,这些境界他都可以超越。而在超越的同时,他又在这世上做一切事业,来接引众生,教化众生。这是第四阶段,也就道的阶段。
  以上四个层次,既可以分开,亦可以融和,四个即是一个,这取决于个人的智能,最终这四层次都是要超越的。要在红尘滚滚的波浪中还能保持清醒与清净,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与觉悟。
  结语
  婚姻,为居家俗人的终身大事。以世间法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比建立与维持美满幸福的家庭来得重要、来得更有意义。夫妻之间的感情,包含了友情、亲情与恩情。夫妻相爱,除了要同甘共苦,还必须互相勉励与尊重。有人提出:夫妇和谐的诀窍,是彼此尊敬,尊重对方的自由,看轻自己的利害,不算旧账,不要计较,不要比较。做好丈夫的秘诀是:「吃饭要回家,身边少带钱,出门成双对,出门有去处。」而做好太太的秘诀则为:「温言慰辛劳,饮食有妙味,家庭像乐园,凡事要报告。」这真是相当的有意思。祥和的气氛、幸福温暖的家庭,是需要以智慧来建立、以凈化的爱心──慈悲来维持。如果是真心相爱的配偶,就会心甘情愿,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尽自己的所有能力,去做每一件让对方感到幸福与快乐的事,自然必定能从对方身上得到相应的回报。虽说婚姻中有太多的变量与不稳定性,但有责任、有情感且有智慧的人,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能巩固婚姻基础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就因为知道婚姻的道路荆棘丛生,有太多的不定性,人们才需要更珍惜、更专注于爱情。唯有这样,人世间的家庭,才能幸福、祥和与美满!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212701-1-2.html
 
----长沙慈恩护生会--http://www.lianchihai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