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pro9.7 12.9对比:1946长春首次解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22:18
微博网友关注两次长春解放专家还原首次解放四天三夜

  本报记者 张贤达

  自本报“老长春”微博(http://weibo.com/u/2414920891)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关注长春历史的网友。大家在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和提供新闻线索外,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极具代表性——“长春是否经历了两次解放?”时下,很多生活在长春市的年轻人,并不了解那段少有人提及的历史。为了让更多的人重温过去,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逐一解析那些萦绕在大家心中的疑团。

  长春市方志委专家于祺元老先生说:“在1946年4月14日至18日,我东北民主联军经过激战,解放了长春,有力地配合了中共中央对国民党的和平谈判。毛主席当时评价夺回长春‘对东北及全国大局有极大影响’。5月25日,我军做战略转移,撤出长春。这是长春的第一次解放。而第二次解放则与第一次时隔两年之久,是在1948年。第二次长春解放为很多人所知,对于第一次长春解放,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却不多。”

  我军两万兵力攻打长春

  “应化所”院内的一处绿瓦旧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然而,若时光飞速倒转,65年前4月的这里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

  “应化所”曾是伪满大陆科学院所在,院内的这处旧楼昔日是长春城南的一处制高点。1946年4月,国民党守军把这里作为一处据点,用重火力阻止我军攻入长春。据说,当时激烈的交锋使得大楼顶部发生了火灾。最终,我军攻下敌人的这处堡垒,向长春又推进了一步。

  为了攻打长春,我军从当年3月就开始准备。“我军先后抽来了山东第七师、新四军第三师第八纵一部、吉辽军区所属的部分部队及伊通、双阳等县的县大队,共两万余人,与敌军防守长春的兵力大体相等,并把国民党的援军阻隔在四平以南,使长春之敌陷于孤立之中。”长春市方志委专家于祺元说。

  林枫、周保忠指挥作战

  4月8日,林枫同志乘坐吉普车到长春东部前线视察,然后到卡伦与周保忠一起召集各参战部队负责人开会。会上具体部署了我军的军事行动和战前准备工作,如部队调动、政治动员、炮兵配备、干部补充、地形侦察、后勤补给等。

  11日,吉辽军区司令部在对敌情进行全面侦察、掌握国民党兵力部署和工事构筑等有关情况的基础上,制订了《长春争夺战役作战计划》。计划确定,总攻时间为4月15日5时整,预订48小时内,我方作战的三个纵队分别从长春以西和西南方面、长春以北和东北方面、长春东南方向三个梯次向长春进攻,在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会师,完全占领长春。

  此次战役的总指挥部设在范家店,进攻开始时移往南岭,后又移至兴隆山。总指挥为吉辽军区司令员周保忠,政治委员为林枫。

  14日突破敌军外围防线

  4月14日上午,驻长春的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长春市政府从苏军手中正式接收了全部政权。正当以国民党长春城防司令陈家祯为首的军政大员们庆幸在长春“得手”时,我东北民主联军的三路纵队早已于4月13日分别集结于长春外围。14日拂晓,他们从不同方向向长春市区逼近。

  14日14时,我军已在长春市郊打响了扫清长春外围地主土匪武装的战斗。至傍晚时相继占领了孟家屯、拉拉屯、大房身及宋家洼子等外围据点,控制了飞机场,突破了敌军的外围防线。

  激战四天三夜解放长春

  4月15日5时,周保忠下达总攻的命令,我军三路纵队同时向市内发动猛烈进攻。敌军由日伪残余和地主土匪武装组成,以坚固的防御工事为依托,因此战斗异常激烈,一时之间进展并不顺利。

  经过顽强的战斗,我军战线不断向前推进。东南纵队击溃南岭守军,占领了守敌的第一个重要支撑点,即伪满大陆科学院(“应化所”旧楼);东北纵队占领东站,夺取东大桥,突破伊通河防线后,连续激战4个小时,攻克了长春站,歼敌一个团;西南纵队与日伪武装激战后占领了绿园。

  16日中午,战斗趋于白热化。我军东南纵队副司令员吴恒夫在原伪满禁烟总局大楼(现省财政厅址)观察敌情时被敌军子弹击中,光荣牺牲,时年32岁。“激烈的时候就像巷战一样,子弹都能从屋子里穿过,老百姓吓得都不敢坐在炕上,睡觉都得在地上睡。”稍作停顿,于祺元继续介绍,“我军各路纵队虽然未能按预订计划在48小时内会师市中心,但已经攻占了敌军多处重要据点,打乱了国民党守军的防御部署。此时,国民党守军以猛攻一面的手段,掩护保安队第二总队约4500人向南突围,乘我军不备侥幸脱逃。”

  17日,我军三路纵队继续发动猛攻,将敌守军压缩至今人民广场及其附近的几处孤立据点内。

  18日,我军经过充分准备,决定一鼓作气攻占今人民广场附近的几座大楼,进而摧毁盘踞在伪满中央银行大楼内的敌军城防总指挥部。

  当天上午,西南纵队占领了原伪满警察局等地,东北纵队占领了原伪满中央银行附近的几座高楼,东南纵队占领了般若寺。16时,各纵队会合,将原伪满中央银行大楼从四面包围起来。17时整,三个纵队同时向大楼内的敌军发起进攻。当我军逼进大楼时,突然有残敌4000多人从楼内冲出,企图突围,被我军东南纵队七十团奋力阻击。“东南纵队司令员贺庆积在关键时刻跃出指挥所,指挥战士在广场上同敌人展开激烈的白刃战,顶住了敌军的反冲锋。”从于祺元的神态中,记者读出了他对老一辈革命者的尊崇,“在这场白刃战中,东南纵队司令员贺庆积身负重伤,失去了一只眼睛……”

  当日19时,我军将敌军指挥部及所属残部全部歼灭,占领了原伪满中央银行大楼,解放了长春。

  开创我军战斗史先例

  在这次战役中,我军歼灭和俘虏敌军近两万人,首次攻克长春,开创了我军战斗史上首次攻克大城市(80万人口)的先例,同时也为我党与国民党谈判增加了砝码。

  于祺元进一步指出,早在抗战胜利前夕,党中央在“七大”上就提出了争取东北的战略方针。在分析当时形势后指出:蒋介石一旦独霸东北,将使解放区处于南北夹击和包围的危险境地;如我军控制了东北,不仅可以使根据地摆脱长期受敌四面包围的态势,使分割的解放区连成一片,而且背靠前苏联、蒙古、朝鲜,还可以利用东北比较发达的工业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同敌人进行斗争,使我党我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为此,党中央派遣彭真同志为东北局书记,领导东北的工作。

  日本投降后,党中央明确指出全国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很显然,要实现这个战略方针的关键是控制东北。党中央和毛主席根据当时的形势认为,为了争取东北停战和制止全国内战,必须在停战前打一两场胜仗,才会有利于谈判和将来和谈,并指示东北局必须在苏军撤退后的一两日内控制长春、哈尔滨等地。

  在这次战役中,我军收获了很多战利品,共毙伤敌军2500余人,生俘包括第四总队司令兼长春城防司令中将陈家祯在内的敌军1.4万余人,其中包括200余名日籍军人。缴获轻重机枪430余挺,各种大炮60门,长短枪11150余支,飞机一架,此外还缴获许多其他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