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pro3 几种:数卷残编:民初编年史/军兴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23:49
民初编年史/军兴篇1宣统三年四月十一(1911.5.9),清室颁铁路国有化诏书. 四月二十二(5.20),诏准四国银行团"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五月二十一(6.17),川汉股东成立"保路同志会".七月初九(9.1),川路股东大会议决:全蜀抗粮抗捐.七月十五(9.7),北,川督赵季和(尔丰)单方面解散省咨议局,劫持保路同志会代表蒲殿俊罗纶诸人.蜀父老哭于督衙,巡防营护主,屠成都.街市一空.城闭,侦骑四出.同志会匿者削木为纸,沥血为墨,投诸锦江,告变各郡.七月十七(9.9),北廷电令取缔保路同志会,着赵督"切实弹压",君臣之义尽矣.诸郡绅粮抗旨,兴保路同志军,官军拥孤城,电线驿运皆绝.七月二十(9.12),端午桥(方)奉朝命统鄂军劲锐入蜀,旋为部将蜀绅诛于资州,而汉上空矣.八月初四(9.25),荣县独立,全蜀大震.彭,眉,温,崇,简,嘉,叙次第相应,府县命官弃印走避.民军会于下渡口,官军败绩. 初(光绪二十二年),北廷特设铁路总公司,以盛杏荪为督办铁路大臣,借债兴路,无与民间事.光绪二十九年,川督锡良上书,请以租股代外债,稍挽利权外溢之势,士论景从,以为谋国之忠.越明年,张文襄从王先谦议,收回粤汉铁路筑路权.借经济民族主义勃兴之势,铁路华款商办蔚然成风,与国会请愿同为士绅政治觉醒首期表现,成效最著者,莫如汤寿潜沪杭铁路,此亦苏浙经济成熟,士绅壮大之显例.不幸内地各省,无此条件.粤川两路,空帐累累,势成不了之局.宣统二年,徐菊人去位,盛氏复主邮传部,重谈铁路国有,商股补偿规划,不出官商宫市传统,"半尺红梢一丈绫"耳.尤犯蜀绅之怒者,蜀款仅折粤款六成.小道流言,盖畏粤东党人刁民之众而谓蜀人驯善易与也.蜀地素号富实,民风保守不与立宪革命,竟有孤注先发之雄,殆为此耳.  杏荪素有巧宦之名,亦官亦商,生财妙道,首在借官势逐退竞争对手如徐润等;转嫁自身亏累于国库,如法越之役招商局案;衔天宪勒逼民间投资者,如保路事;历事三朝,周旋两相,一日无官,惶惶如也.凡彼经营,无不公私皆贫而官独富.此辈享一日之荣,民间资本一日无望,尚有许以近世布尔乔亚先驱者,岂不谬哉!辛亥之变,机关算尽,反误卿卿,身负南北通辑,名列君民罪魁,正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曾无丝毫之枉.可叹者,前车已覆,来者方多,其道尚有绵延之势.  蜀议绅进退之度,付诸公论,而后集会,而后抗税,而后请愿,而后乞于民众,非经诛戮,决不以力相报,深合立宪之道,虽长期国会三级会议,蔑以复加.北廷稍有对话诚意,必有双赢之美,皇统之福也.不幸彼之举措,自始不外勒兵待变.去王人文,用赵季和,以科举儒臣畏清议念桑梓,断难以雷霆手段大张天威,岂如汉军旗人本我家奴,绝无外心,征康屠藏,不避喋血也.庙算定于是,天道报于是,恃新军者亡于新军,夫复何怨?张文襄入阁,危言直省民变可虞,摄政王笑曰:"有新军在",之洞吐血而退,垂危,王临张宅,之洞唯垂泪数行,无复一语.王归,乃太息"亡国之君"者数,旋卒.国之将亡,不出于自伐者鲜矣.  民初编年史/军兴篇2宣统三年八月十八(1911.10.9),汉口俄租界炸弹案破获,汉上官厅决意清查新军.八月十九(10.10),新军入督衙,瑞抚张镇走江上.八月二十(10.11),变军推黎元洪为鄂军政府都督..八月二十一(10.12),民军克复汉阳汉口,詹大悲自立汉口军政分府.八月二十三(10.14),北廷发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八月二十六(10.17),鄂军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军政府条例".八月二十七(10.18),外蒙宣告独立.八月二十八(10.19),刘家庙之役,清军败绩. 文学社加盟革命,极具业余性质,反侦察意识薄弱,势将为布尔什维克所笑。可见中产良家子极不适于密谋造反,开国帝王必出流氓黑帮,有其“存在合理性”。兵变之起,多因军中盛传官府已据有党人名册,全军政审殆无可免。以华人传统,难以信赖官厅不罔不纵之德。为身家计,与其坐待大狱,何如孤注先发?(此即苏峻起兵“宁在山头望廷尉不在廷尉望山头”之意)。以革命功成人人邀赏之日最夸张估计,革命党各派(未必协调一致)及同情者(未必不为观潮派)不超过新军三分之一。若无大索之事,起义胜算绝不优于黄花岗。清室之亡,浅而言之,可谓亡于其自伤技术高于革命党劣质炸弹;统而言之,实系秦政防猜之术再度(既非首度亦非末次)完成其设定功能。  兵变起于临时同情革命者及自救者,革命党自始既无领导权,可见"出卖领导权于温和派"问题从未存在。咨议局诸公加入军政府,于鄂军政府合法性及社会代表性实有裨益,且筹饷负重,非士绅合作不可。议长汤化龙于此尤有大功,鄂军不至瓦解为流寇,粮台岂曰无功?汤黎皆温和派,摩擦累累,民党中坚黄兴反与汤议长情投意合,此即小圈子政争,私恩派性重于政见原则之一例。真以激进立场而分立者,唯詹大悲汉口分府略似,冯军陷汉口,詹氏走九江,此后鄂军内衅已无甚纲领之争。军政府条例之宪政意义,在于预设民元宋教仁宪法追认之半联邦制:各省对中央自治,而各省内部军政集权,府县对省府无自治权。召乱侮亡,皆自此始。  外蒙独立,远在各省之先,盖以光宣新政行于蒙疆者:兴农垦(预示人口民族结构将有满洲东蒙式急转),开矿路(詹天佑京张铁路为京库路一期,清室不亡,二期当于本年动工),料民计赋点兵,无一非废封建旧制,将为郡县先声。蒙疆若步安西东省后尘,蒙王僧团必为最大牺牲者,其联俄叛华也宜。以彼立场,辛亥之宪法意义,即在系于帝室之宗藩关系为汉臣单方面撕毁,蒙藩效忠者本即皇室而非国家,自此即可自由行动。  九月初一(10.22),湘省新军会党据长沙,军门黄忠浩死之,巡抚余程格走避,举焦达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同日,秦军逐清吏,据省城。  保路以士绅为主,鄂变无明确中心,湘秦之变,始有党人居领导地位。湘省新军以寡凌众,合并旧军,独揽治权,发兵援鄂,最有声色。以征敛无艺,名器泛滥,会党无行,骄兵难制,先受议绅讥评。军绅不和,其势易动难安,后祸已伏于此。  九月初二(10.23),九江新军成立军政分府。九月初四(10.25),秦军悉平渭南州县,成立军政府。  辛亥军务,与其视为南北兵争,毋宁视为南北当局各自与财政崩溃社会解体进程争时。大抵士绅参政较多之省,取财有艺,缓冲有术,社会痛苦较轻。三秦地瘠民贫,士绅发育不全,腹背受敌之势,危于南国远矣。张督主敌,陕甘总督升允本系八旗贤者,素号能员,勤王健斗,非寻常督抚隔岸观火可比,使兰山之师底定三秦东出潼关,南国危矣。故陕甘之役,所关者重。辛亥地缘形势有异癸丑,正以北国新军以自我牺牲成全革命。唯其如此,承受社会解体之祸最重,秦军革命先锋井勿幕终以绥抚乱兵被戮,类似湘督焦陈,而秦省绝无谭组安议绅之流足能收拾残局安抚地方者。和议既成,张督晋京不反,后任督帅政令不出渭桥,兵匪渐合,已成梁山世界,虽陆督拥亲卫且不能保妻孥,况众人乎?此时共和帝制新旧党争已无丝毫意义,有草头王稍能剪暴安良,即为顺民之救主矣。  九月初六(10.27),北廷发表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 初(八月二十一),朝命以荫昌节制各军,克期南下。此刻仍有“新军不假外臣”之意。荫昌亦旗人贤者,通各国文字,深谙兵略外务。彼所恃者:北洋新建陆军二镇及萨镇冰水师分进合击(黎宋卿勉就都督,所忧者亦以海军巨炮为最,彼以炮兵预大东沟之役,浮海得免,故有此实践),纯以军略,湘鄂联军实不能当,然则军内政治之重,远在战术上。海军校尉受新潮最早,多不乐战,各国领事心系商务,一意劝和,甫经象征性射击,即由英领事质证,达成停火协定。萨镇个人忠于清室,与部属议论不合,径弃军归,各舰次第投效民军。北洋二镇实慰庭旧部,师次信阳(芦汉路),兵车阻塞,迟迟其行,经旬未入鄂境寸步。荫昌坐困孝感,徒见湘鄂势合,各省蜂起,将令不行,诸军解体,九月初四,民军克三道桥,荫昌知事不可为,折翅敛身。  荫昌既败,世凯呼之欲出。此前(八月二十三),摄政王从庆王苦谏,欲用袁为湖广总督,袁以足疾力辞。八月二十九,庆王令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菊人)入豫造袁,袁以六事为请,明年开国会,树责任内阁,开党禁,民党合法化,军权独任,粮饷从丰。前三项即立宪派累次请愿而不获者。民党一项,实既定事实逼成,南北和解最低纲领。末二项全为自身占地步。可见袁公未出成算已定,以立宪议和为纲。虽不免为己谋,不谓之此时华人所能选择之最佳出路,不可得矣,取大位亦非幸致。诸王闻信大愤,而无如之何。荫昌既败,清廷已无选择余地,不得已而用袁。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足为诗史,其词曰:“沉酣朝野仍如故,巢燕何曾危幕惧。君宪徒闻誒九年,庙谟已是争孤注。羽书一夜警江城,仓卒元戎自出征。初意潢池嬉小盗,遂惊烽燧照神京。养兵成贼嗟翻覆,孝定临朝空痛哭。再起妖腰乱领臣,遂倾寡妇孤儿族。”所未忍言者,立宪派和平请愿乞开国会者数,竟召通缉,赖肃王援手得免;屠蓉城,“着实弹压”之煌煌天语,载在典册。兵戈一起,逐盗臣,许宪政,千依百顺,柔态堪怜。此间厉于诤谏媚于强横者,适足导民于轻法敬暴,终不免于食己之报。不知自省,何足责人?往者已矣,毋使新史氏太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九月初七,北军陷大智门。黄兴宋教仁抵汉口。  此刻北军以冯段为主力,冯当前敌,段驻武胜关为后劲,慰庭不出,如诸将何?大智门之役,北军“忽然爱国”,三镇之恶斗始于是。党人尽锐援鄂,亦始于是。汉上系天下之命,其威自重,附义各省相继承认鄂军政府代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宁汉心结,已伏于此。  论史者有据黄诗“能争汉上为先著,此复神州第一功”,虚造“革命党统一领导全国”图景,进而太息黄宋迟迟其行,坐失权柄。实则此诗下文即“吴楚英雄戈指日,江湖豪气剑如虹。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败敢称雄。”敬鄂人之为天下唱而愧己之不若,本无岐义,且与史事相合。民党痛花岗精华尽丧,致力于行刺报复(汪兆铭所谓烈德),蜀鄂发难,非所料及,有如天赐重礼。后人张大其事,其心犹宋人必奉朱梁石晋逆臣国贼为正朔,为周宋争“合法继承权”出处耳,断难视同信史。 九月初八(10.29),晋军参谋姚维藩率新军入省城,巡抚陆钟琦死之。诸将举标统阎锡山出任晋军政府都督。  党人领导之功,于晋最著,阎姚皆同盟会员,议绅无权,新军独大,燕晋联军扼京师之亢,断芦汉饷道,救武汉于垂危之际,其功甚大。阎督内治有方,三晋号为模范;交邻有术,河东罕受兵争。唯以事齐事楚,有长乐老之遗意,颇不直于士论,然晋民受其实惠,亦有不可掩者。  同日(九月初八),(10.29),张绍曾(二十镇)卢永祥(第三镇)蓝天蔚(第二混成协)伍禄祯(三十九协)潘渠楹(四十协)兵谏于滦州,请开国会制宪,禁皇族参政。  初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密议,借永平秋操实弹入京,一举廓清。事泻,朝命止诸军,罢秋操。时彭家真商震解运军火,补给汉口前线,车次滦州,奉军实予张部,共谋大举。以北国民气未开,姑以兵谏立宪为词。  九月初九(10.30),朝命资政院草宪法,下罪己诏,赦戊戌以降一切国事犯。  燕晋军兴,臥榻无复安眠。辛亥军事,以此着最重,旧制棺木,于本日入土。立宪派苦争不获之至宝,四日(本日至九月十三颁布宪草)贱卖,已无买家。除党禁而党人久已自署,加张绍曾吴禄贞新爵,适足资敌示弱,方寸乱矣,大势去矣。论辛亥事者,得不推张吴阎蓝四将为首功哉。  九月初十(10.31),长沙兵变,都督焦达峰副都督陈作新死之。省议会举谭延闿(组安)继位。 湘省绅权素重,曾左赖之席卷东南。戊戌庚子,新旧士绅皆足为天下唱。立宪初起,湘议绅首弹巡抚滥权,蔑视国会,以致咨政院问责,军机避位乞恩。其势如此,坐令新进武夫独据大位,必有怨望。况焦督处置乖方,哥老会兄弟恃“焦大哥”威令横行省城,渔肉商民;封爵之滥,不下洪天王末路;合编新旧五军,以寡临众,召祸自非无因。当时即有据“赵盾弑其君”之义,疑组安议绅实为幕后真凶者,否则变军首脑梅馨岂能免诛?辩者则曰骄兵嗜血,已不能制,封赏之滥,启彼犯上之心,既知立督者吾之枪杆,何惮以枪杆除之?谭公议绅皆文士长者,唯以柔术周旋诸将,免其糜烂地方,实无号令之威。观谭公校场演武,其心乃恶“谭婆”之号,欲以神枪震慑武人耳。然终其一生,不免为武臣玩偶,欲立则立欲逐则逐,何能操控悍将?真伪难辨,姑存两说,以待后贤。  焦案真相且不论,谭督继位,即为士绅阶级(无论针对党人抑或针对骄兵)战术胜利,而省府施治,自此稍上轨道,不可谓无议绅行政经验之功,诸军援鄂,有增无减,联省立宪,矢忠南国及民党立场,远在晋军正宗同盟会政权之上,尤非苏鄂中间派之游移首鼠可比。故民党亦不以焦案可疑为嫌,谭氏以民党元老终,湘省数为民党附义。两湖同舟异命,恰与省府阶级构成比例相反。 同日(九月初十)(10.31),南昌绅商闻湖口马当要塞陷落,说新军协统吴介璋据省城,称都督。  其先(九月初二),九江新军已举标统马毓宝为都督,据江楚要害。赣省新军本以湖口为主力,外重内轻。省城“忽然革命”,迹近投机,本难服人,况内治不修,兵变相继,吴介璋周恩灏彭程万席不暇暖,即为骄兵所逐。马督乘乱入据,九江空需。同盟会黄雀在后,遣陈廷训夺九江湖口,欧阳武踵马军之背,全有江西,举李烈钧督之,赣州自是为民党先锋。可见无功于起义有谋于据位,革命立宪两党皆优为之,未可偏取一面之词。  同日(九月初十)(10.31),滇军三十七协协统蔡锷率部攻督署,统制钟麟死之。遂取省城,礼送滇督李经義出境。  滇省密迩英法,当西南冲要,镇兵精雄冠于六省(滇黔川湘桂粤),足为霸王之资。王纲解紐,方州无主,边军数兴伯业,其道固无大异于六朝之襄汉,残唐之河东。边镇军强民弱,虽以士绅扬眉之际,滇议局独居尸位,坐视军官团揽权三十年。滇军本多留日士官,辛亥举义,全出此辈学生官之手,蔡松坡就滇督,表罗佩金为七十四标标统,唐继尧雷飙任官带,分据要害。原于蔡公同列之三十八协协统曲同丰知不可为,走归北洋。此后滇军皆出蔡公门下,上下一心,纪纲严整,为各省罕见。遂取蒙自个旧饷源,诸边披靡,兵不血刃。士饱马腾,已蓄外攘之力,待时而已。不旋踵而黔乱,唐继尧东征,大云南主义勃然兴焉。  九月十一(11.1),皇族内阁总辞职。皇室提名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至孝感誓师。  此刻黄兴李书城已在汉口,负实际指挥责任,黎大都督画诺。民军设后防于演春茶楼。合湘鄂二军,不下五万众,视北军三倍有奇。鄂军精强者尚困于资州(从端午桥入蜀),苍黄集市人教战,众而不精。湘军则尽锐援鄂(焦督身败未始不以此故),实当主力之用。北军拟为主力之水师,今已投效民军,陆营孤注,悬军客地,饷道可危。极难以战术胜利抵折战略被动,故以军势论,实利南风。 九月十二(11.2),北军陷汉口。 冯军纵火劫民财,绅民多避于租界。汉民渡江南奔者络绎于涂,北军不界军民,概加炮击,尸骸浮江而下。各国领事及沪上报章皆哗然。此系军阀主义首演,后来者效之,观者已渐习为常而无新闻价值。文明之不宜过受考验,人性之极易习于野蛮,道德與论之不可尽恃,类皆如是。  九月十三(11.3),黎大都督视师马厂,拜黄兴为总司令。沪上民军攻制造局。  沪镇为民党特殊领域,孙文兼致公堂洪棍,陈其美兼青帮头领,动员黑道投身革命,于沪最便。此役帮会居功至伟。而平书英士以争功交恶,亦颇能折射绅商党人凿枘难合。  九月十四(11.4),民军克制造局,吴淞舰队响应独立,民党举陈其美(英士)为沪军都督,绅商举李虁和为沪督。  陈公孙之右臂,蒋之恩师,精诚革命,视国如家,不乏美谭。唯细行不检,询非诬指,亦以革命浪人生话方式之必致,极难切合绅商及小市民庸德标准,凡真行民主之处,庸民之道德大多数必不容革命家久居其位,而“谨愿者亦为之”绝难长于蜜月。故革命、立宪就思想人物阶级皆分两涂,同舟异梦,本属必然。革命者迟早需面对选择:弃血战经营之壮志重权于鼠目短见之庸民以全立宪;抑或以革命大义驱庸民于夹道险涂,“强迫你进步”,不复以立宪为意,视之如视言论自由,仅为夺权手段耳。陈李之争,陈以暴力胁众,李以谦退全大局,未生他变。然革命党终需于此后面对同一选择。  同日(九月十四)(11.4),黔军据省城,举新军教练杨荩诚为黔督,旋兴师援鄂。  黔军尽力北伐,与其人力物力极不相称。虽不免有就食富省,隔离诸将内争之意,究属临危赴难雪中送炭,孙公黎公皆感其德意。而省府戴刘乃引滇军唐继尧入寇,覆自治学社,全据滇境。杨督过信中央威灵,北伐黔军流浪两湖,孙黎政令皆同草纸。唯袁项城乘癸丑定霸之威,勒逼蔡锷晋京,唐军回省继蔡,黔军始得还乡。护国军兴之机,已伏于此。袁败,滇军横行六省,不复可制。后学震于“护国”虚名,“大节”伪论,无复曲直。弱省弱民有赖于强中央以免霍布斯丛林之难,常为利维坦存在理由,此即显例。就宪政而论,民初省内集权制与民国联省制极不协调,违备联邦以县乡自治为节制州权根本之义,已成民元约法致命之伤。然主要责任者不在迁就现实之宋教仁,而在洪杨曾左制造之既成事实。 同日(九月十四)(11.4),浙军攻省城。  沪军援浙敢死队(蒋中正奉陈其美令统之)及浙军八十一,八十二标攻督署,午夜克之,擒浙抚增韫,所费仅炸弹数枚,几不血刃。增韫实满员中领会立宪最深者,浙咨议局亦最具负责能力,革命前办财政兴实业,已置督抚于虚位,民初行宪,维系自治亦最久,远非高调各省不旋踵而败可比。有此异数,断赖五百年绅权厚积,暗合立宪以中间阶级长老政治为枢轴之义。凡弱民散沙临乱世,必无自治能力,非待霸者以威凌下始得止乱。就此时形势,唯江浙中间社会发育较全,稍具立宪条件。若以诸欧之分治,未必不能一域先行,待百年而渐及全洲。必欲唯持大一统,则不得不仰仗集权中央削除各省参差,以落后为基准。华人之恶专制而恋大一统者,实无异于爱苗条而不舍甜食。  九月十五(11.5),浙咨议局自为军政府,选举选举沪杭铁路总理汤寿潜任浙督。 内地各省之推举,虽列于咨议局名下,无大异于陈桥兵变之推举,帝政罗马元老院之推举变军领袖为帝,形同草台班。陈英士之任沪督,近似江湖火并,尚不及杜月笙据位之从容。程序井然,条教不紊,唯浙议绅耳。自为军政府,透露浙绅于自身政治经验极有信心。汤督之行政立法蜜月期,实为民初宪政最光荣一页。两京各省新旧国会大可效黄克强“马前趋拜”。  同日(九月十五)(11.5),苏军入省城(苏州),据关津,拥苏抚程德全出任苏督。  同日(九月十五)(11.5),鲁咨议局闻北廷有以鲁为质兴外债之说,集议提交八点质问于朝廷。  此刻皇族内阁已辞职,袁相提名尚未经咨政院批准,京师陷于空位期,无人回复质问。滦州事起,铁道中断,亲贵以满人禁卫军代守京师以备汉军反戈,九城惶惶,盛传摄政王欲效赵尔丰闭城屠汉或北狩热河。无稳定政府必无贷款,故无论就法统或现实政治,质地皆无可能。唯此事颇可映证贯穿民国全史之经济民族主义气氛。  九月十六,紐永建光复松江。  “军政分府”林立,为辛亥一大景观,苏省即有五督之盛,光棍从军,野心家革命,烂羊头关内侯,无赖子佩刀雄,顺民负担倍增,尚不如文人士大夫与皇权共治,稍有章法。民国不如大清,即顺民心声。癸丑商民箪食杯酒迎北军,伏脉已成,惜革命党不悟,尚怀功高赏薄之心,扬击柱论功之横,嚣嚣于二次革命,实置己身于绝地。  九月十七,林述庆光复鎮江。桂三大宪决议附从革命,改抚署为军政府。沈抚王藩率北伐军援鄂,提督陆荣廷继任桂督。  文臣自退,武夫秉国,后事可知。革命本以暴力为最后仲裁,能止暴者唯更有组织之暴力耳。  同日(九月十七)(11.7),第六镇统制吴禄贞遇刺于石家庄。  吴抚即滦州兵谏谋主,通国皆知。北廷畏其速反,用为晋抚。吴阎会于娘子关,组燕晋联军,伍正阎副。似此京师三面环敌,朝夕可危;芦汉在握,汉口冯军已陷绝地。故鄂军暨吴最重,黎公数以都督相让。吴去,汉上危矣,三晋墟矣。  同日(九月十七)(11.7),新军第九镇第十八协三十六标第一营管带林述庆光复镇江,自任镇军都督。  九月十八(11.8),盐务缉私统领徐宝山光复南通,自任都督。  此刻“军政分府”多如雨后蘑菇,舍扩军争饷外几无所长,不直一述。独林徐二将身系宁扬光复之命,自身亦颇可概括民初两类军人,特与拈出。林氏出身武备学堂(如蔡松坡蒋介石阎百川诸公),以学生官带兵,受新潮鼓动,入同盟会。革命清除老悖,为彼辈野心少壮开路,虽有不择手段之迹,尚有政见偏好,毕生行迹皆受政见左右。徐氏出身盐枭,受江督刘坤一招安,以贼捉贼,实系黄巢钱鏐张士诚传人,张作霖张宗昌孙殿英之先声。自身不解新学旧学,然历代王纲解紐,据地自王者必出此辈,儒生无与。革命于彼无非梁山循环,首鼠南北本系流民无产者理性选择,政道非彼所知,务实用谋而已。  同日(九月十八)(11.8),皖抚朱家宝从绅商之请,宣告独立,自任都督。  其先(九月初十)(10.31)新军六十二标谋据省城,事败缴械。朱抚颇以为功。今则民军四方呼应,功臣将为罪魁,乃幡然变计,自号大明唐王九世孙(端午桥临危,亦称汉虏陶氏苗裔,假托东夷耳。难兄难弟,行事相类。可见深信民党“白盔白甲为崇祯皇帝复仇”者固不限于乡人。此亦严又陵“民德之卑民智之劣迄河之清人寿几何”之例)。不幸免费午餐终未易食,民军旋出资深党人孙敏筠于狱,拥为皖督,逐家宝。未几,敏筠以书生不谙兵事,推位让国于挚友柏文蔚,皖事稍定。  同日(九月十八)(11.8),闽咨议局请将军松寿附从独立。松寿拒之。粤议绅促总督张鸣岐独立,张阳许之,星夜携库款奔香港。水师提督李準降。新军协统蒋尊籃自任代督兼军政部长。  九月十九(11.9),京师资政院批准袁世凯为内阁总理。  自九月初九大赦罪己,开党禁,草宪法;九月十一皇族内阁辞职,袁受提名;九月十三颁宪法十九条,誓于太庙;至今日议会信任责任内阁,“君宪徒闻誒九年”冲刺为“庙谟已是争九天”,打破人类立宪短跑纪录,不可不书。且不论“钦定宪法”自动降格为“君民协定”,尚唯恐不称燕晋诸将意,吴公禄贞死而有灵,当可称快。  同日(九月十九)(11.9),黎公元洪颁“鄂州约法”,通电举义各省会代表于武昌,组织中华民国中央政府。  “鄂州约法”实为民元约法试笔,皆以宋教仁为灵魂。前此(八月二十六)(10.17)居正草拟之“军政府条例”以政附军,视议绅为筹饷机关,不足称治。宋氏约法界定三权,以议会居中枢颠峰,都督三年改选,财脉人事皆在议院呼吸之下,司法半独立,即面对行政,有威有重,风骨棱棱,公卿百僚,无不有白衣待罪之虞;面对议会,乃守“巴力门无所不能”“议会多数永远正确”之义,审判议会多数为法理上之不可能。  宋氏约法之要,无论优劣,皆为民初一切“程序合法”之宪法及宪草继承,国运民命皆出于是。政变累兴,无不起于国会权重而免责,随时瘫痪行政运作而绝无合法救济,唯以宪法外力量--军人政变及革命改制--覆之,如黎段参战案张勋复辟。国会多数高于成法,违法亦即合法,虽有不平者检举,司法无权立案(而于行政要员传票如巴湘之雨,赵秉钧黄兴张镇芳梁士怡罗文干章士钊乃至身兼君相之段氏,一再沦为犯罪嫌疑人,接受尼克松柯林顿待遇),如曹锟贿选。虽以灾官满京华军饷尽白条之际,唯议会职员现银绝无拖欠(鉴于预算为国会保留领域,此事毫不足怪),公然炫于八大胡同。  民初法统另一要害在联邦层级分权,此事尚需各省代表组织国会始能大定。然先机已蕴五六,先有各省,末有民国,联省定制,实无可移。联邦国家有道者,无不以乡治县治为州权根本,邦州之于乡县正如联邦之于各邦。凡高层行联邦制而各邦内行中央集权郡县制,如普鲁士巴伐利亚者,非致联邦瓦解为“各邦联盟论坛”,必致一邦独强凌虐他邦,以宪法外霸主政治为联邦所不能为。德之宪政入轨,始于盟军解散普鲁士邦,基本法确立地方自治体(麦克阿瑟宪法亦有同类条例,地方自治体且不得称政府,以免淆与中央)。民初二症并发,不可谓非渔父立法疏于县治之弊。两唐书乌重胤镇横海军,上书云方镇跋扈源于州县无权,请实诸州为天子守,试于横海大效,乃于河朔敌国腹心独辟王土,即明此理。民国县治之稍上轨道,尚待汪兆铭内阁县政改革,废知事设县长,充实基层。汪阁新治试行于苏浙大效,以兵事未能推广,入台不改,为海东政制之基,华人宪政之楷模。论民国宪政者,不可不稍致心香于宋汪二公。  同日(九月十九)(11.9),粤议绅举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副之。  展堂以资深党人居首座,竞存兼总绥靖处经略握兵机,所部循军于诸路民军最强,已据惠州,展堂倚为长城,绅商亦知能整肃骄兵者唯陈氏,故竞存已有粤督之实。廖仲恺长民政为诸军粮台。  陈经略之要政,即在整编诸军,粥少僧多,难服众口,最足为病者,即诛新汉日报主事民团总局局长黄世仲。此时民军多如班定远“孝子贤孙必不出玉门”,江湖浪人居大半,劫略商民,难就绳尺,焦达峰以此败事,民党不直于众口,自照癸丑之败,亦以此辈。竞存自度力不足责众,唯以霸术“诛善鸣者以寒诸将之胆”。实则黄部民军纵暴未尝愈与别部,若以陪审团定案,小配何难效西庇阿马英九辩“特别费”之道,以陋规本属成例,不当独责一人,纵废亦不可究既往之义,轻取无罪释放(若能重点选择主妇充陪审员,及时泣示革命战伤则尤妙)。  黄案实开武臣擅杀之渐,为张振武陆建章徐树诤横死先声。以明清成例,生杀天子之特权,非经刑部不得勾决,非经天语不得行刑,枉杀良民,督抚亦流极边,宽纵盗匪,不过罚俸数月,不悖书经“杀不辜宁失不经”之旨。曾绦生擅诛会匪,有“曾剃头”之号,开外臣滥权之恶例,犹限于现行犯。杨乃武案午门案胡体安案刑部司官力能回天,纪纲尚在。自六君子未审而诛,庚子五忠一言而决,王纲大坏,后之外臣率以王命旗牌为常制。然“有枪即法”,仍待革命党开其端。  革命即“赤裸暴力”颠覆“传统权力”,故至低就手段而言,于宪政南辕北辙,绝非“谬学恶人假革命”所能解释。文明节制之力,一朝尽去,酒神节本能狂欢快意恩仇之乐,虎兕出柙,实难就范。陈公本系列国罕见之理想型政客,以立宪派转归民党,素志缓进,非嗜杀者,其政治道德实在孙文之上。致公党及其总理无日不在颠沛中,每由外援必峻据之,而国民党及其总理以日款倾袁德款覆段俄款亡吴,绝无惭色。生无二色死无分文,寄居无租屋之费临终无买棺之蓄,足为乡妪所轻。毕生行迹,视陈立漳州碑“自由平等博爱互助”(章炳麟孙文胡汉民汪兆铭共题),无多惭德。而临乱终不能免于马基雅维利主义,可叹也夫。  小配之筚路籃耬,启沃民智,毁家抒难,义重于生,本无异词,夸功自喜,人之恒情,民军纵暴,彼以首事者实当受责,唯文人御军无方,罪不至死,否则勒逼犹疑部众屠民者将无以复加。革命行迹千篇一目,不必祥述,小配之传世者,究在笔墨。政治小说(梁任公封为至圣文体,以英相迪士雷利为宗师,文士景从,大有知堂“培根呼水部哥德号相国”之慨)洪秀全演义毫不尊重史实(而孽海花可为信史者十七八),而刻画人物远在曾朴蔡东藩之上,钱东平有诸葛之神,曾天养有李逵之憨,林风翔有关公之壮,陈玉成有花荣之健,可谓旧式说部之上品。此书颇有粤人申粤独之心(犹福昭创业记申满人满独主义,“利用小说反党”,任公实为祸首,民国实为渊筚),杀人者被杀者志同道合,历史之诡异,革命之自我毁灭性,淋漓至尽。  同日(九月十九)(11.9),民军焚福州将军衙门,松寿自尽。以常备军统领孙道仁为闽督。  同日(九月十九)(11.9),第九镇统制徐绍祯起兵于秣陵卫,攻清军于雨花台,不克。  同日(九月十九)(11.9),扬州光复,绅商迎徐宝山主持军务。  维扬本系徐氏籍青帮之力贩私故地,衣锦还乡,虽细节无异宋元话本“钱婆留发迹变泰”,通商奥区,民情如此,北国内地尚堪问乎?民国根基其薄如纸,斯亦可哀。 九月二十二,东省国民保安会成立。  民党原拟以新军协统蓝天蔚(张绍曾吴禄贞同谋)领关东都督,为张作霖所止,仅得模棱两可“保安会”,首鼠南北之间,静候山呼“胜利者万岁”。作霖旋迫走蓝天蔚,谋害党人张榕,东省新党削除几尽,笼罩奉军全局。北国新党薄弱,缺乏中级军官支持,实系主因。南省多以激进学生官督迫主帅独立,北国仅一二主将倾心新党,如十二月党人,去之则后继无人。此皆民气未开之征。  九月二十三(11.13),袁世凯入京组阁。  同日(九月二十三)(11.13),新军第五镇第十协协统贾賓卿起义,拥鲁抚孙宝琦为都督,贾副之。  同日(九月二十三)(11.13),驻藏川军第十七镇三十三协据拉萨举义。  初(宣统元年)(1909)六月,川滇边务大臣兼驻藏大臣赵尔丰兵发成都,直取昌都,废土著封建旧制,改行流官郡县,上书请筹建西康行省,康边震骇。次年初(1910.2),川军据拉萨,藏军邀击者皆溃,捉拿昭大法会总管彭康台吉,达赖十三世走亚东,旋奔英印帝国,寄于轕伦堡,清室革达赖名号。至是,川军举事,勒地方奉银十万马五千供义师,拉萨只供六万,川军纵火胁饷,此类事变本系辛亥新旧军习用于内地者。藏人诉怨于达赖,达赖乞援于英印副王木鹿拉特,遣达桑扎堆返藏,兴民兵逐川军。川军谢国梁助达桑扎堆,攻统领钟颖;藏官轕伦察绒助钟颖拒达赖民兵,巷战于拉萨,全藏鼎沸。  同日(九月二十三)(11.13),湘鄂联军反攻汉口,海军各舰助攻,不克。 是役自二十三日定议,二十六日全军奔溃,踉跄抢渡襄河,幸以海军附义,制江权握于南军,免于覆军,否则黎大都督痛哭之“这回把脑袋玩给你们了”当立时兑现。联军兵力本居三倍优势,海军得力,主动在我,凤凰山炮队及登陆组织亦颇出色,右路湘军悍战疾进,左路鄂军皆市人,临危而乱,湘军侧翼动摇,而黄总司令行军知进不知计退,全军尽在一线,后备无一卒,冀以人数之众初鼓之气弥补临战经验之疏,乃至三军尽溃。克强之战术,即中正之惠州南昌淞沪孟良崮徐蚌战术,几成民党诸将传统,抗战内战不改,尽锐前敌,虚侧后供敌腰击,诸军各自为战,弱军或走或叛,精卒长驱疾进,深入绝地而全灭,而后溃勇难民狂奔数千里,不见二线阵地收容部队,死者降者十八九,而后苍黄招市人农夫组新军(幸中土之大),战力一蟹不如一蟹。辛亥幸于不亡,端赖敌军(如萨镇之海军)慕义倒戈耳。 武汉之役为吴禄贞被刺直接后果,吴在,燕晋联军纵不直薄京师,南犁豫楚,坐地而守芦汉线截械饷,冯段如失乳婴儿,待毙而已,何能猖獗?燕去晋孤,乃有娘子关之败,曹卢之耀武。有吴,北洋不能盛,项城亦北国之西林耳,徒为元老,不足弄权。故后史以“凶手即得益人”之义,归恶袁氏。  九月二十五(11.15),光复各省代表集于沪上,定名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此即临时参议院雏形,立宪进程即将启动。民国首度立宪步骤全袭北美大陆会议,由独立各州代表而非人民代表组成,先有各省后有民国,有民国而后始有人民代表,省权重于民权,已于生前注定。  九月二十六(11.16),袁阁组成。  袁内阁成员: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外务部大臣梁敦彦,胡唯德副之。民政部大臣赵秉钧,乌珍副之。度支部大臣严修,陈锦涛副之。陆军部大臣王士珍,田文烈副之。学务部大臣唐景崇,杨度副之。司法部大臣沈家本,梁启超副之。邮传部大臣杨士琦,梁如浩副之。农工商部大臣张季直,熙彦副之。理藩部大臣达寿,荣勋副之。  透露信息:一曰亲贵尽去,取容于时论,二曰袁党据要,军(王士珍)警(赵秉钧)财(杨士琦)尽入袁公夹袋。军权保护财权,财权支持政权实为民初政争铁例,邮传部号财神,据国有垄断企业,最便挪移资金,不似财政(度支部)审核严而多定例开支不可移。且严修虽名士,亦袁信友。三曰大用名士以收物望,严修张季直梁启超杨度皆是。四曰留用专业官僚有实绩者,梁敦彦沈家本之属。可留意者,立宪派名士梁启超杨度张季直皆不就,其心固以民国立宪便于大清而以自改革替代革命已无意义,此亦各省立宪派不约而同者。  同日,摄政王载灃退位。  载灃退归醇王府,原无当于宪政。新宪十九条以幼帝为礼仪君主,非不能容一代理者。此事实为剥夺载涛(醇王弟)(军咨府大臣)之冰山,军咨府纯系满兵,饷优械利皆在北洋及各省新军上,负拱卫京师之责。醇王退,载涛孤,袁乃调禁卫军南征汉上,载涛知事不可为,请辞,徐世昌继任军咨府大臣,北军全入袁系之手。继而禁卫军出京,赵秉钧以警代禁军维持治安,以释迁都屠城之疑。冯军入京,国璋代为禁卫军军统,段祺瑞兼领汉上冯军。编袁卫队为供卫军,段芝贵任统领。自是京师已成袁家大院。  同日(九月二十六)(11.16),吉林保安公会推巡抚陈昭常为会长。  九月二十七(11.17),黑龙江保安会推巡抚周树模为会长。  吉黑素以奉天马首是瞻,民气闭塞尤甚,求一蓝天蔚张榕且不可得(蓝走大连,自为都督,诸军无应者,旋南奔)。虽然,就齐鲁新民而言,地宽赋薄,物厚民舒,能免兵争重饷,斯亦幸矣。  九月二十八(11.18),北军攻汉阳,八日而克。  汉口败北,民军气夺。北军已窥其弊,全力攻襄河一线,民军攻江守河,扬短避长,军令不行,后备无援,实系人自为战。虽然,士卒伤亡之众(军官二百余,士卒三千余),足见军心可用,辛亥军事政治居九,实战极少,是役足为烈者。  黄兴退归武昌(十月初六),议弃武昌,以湘鄂二军攻宁,孙武和之。张振武怒曰:“头可断武昌不可弃。”参谋范腾霄曰:“联军可用,则武昌可守;不可用,乌能攻宁?”卒定议。黄兴李书城走沪,黎元洪移镇葛店。三武独守危城。  北廷行赏,授冯国璋二等男(十月初八)。  十月初二(11.22),民军克渝,举张培爵为蜀军都督,夏之时副之。  初(九月十五)(11.5),新军队官夏之时附义龙泉,东略资简,蜀局大震。保路军皆绅粮团练乌合之众,自是有正规军声援,气为之壮,至是渝军亦迎党人,然成渝隐为敌国之势,亦自此始。列五虽不吝牺牲权位,预为弥缝,终不能免。  张列五资深党魁,公然以叙府中学为党人神经中枢数年,无扰及者,本朝诸生当惊为海外奇谭。亡国末主,法网多疏,史臣欺善畏恶,铺张其过,实则真恶者必能劫制文人,山呼遍野,孰能公然举义?  蜀党多奇士,列五左右手可入独行传者众,“长衫军人”“浅陋执着老新党”熊锦帆但怒刚(蜀版陈竞存)、李厚黑宗吾皆于此依登台,历史之光怪陆离,有甚于说部者。  十月初三(11.23),江浙联军攻清军于孝陵卫。  联军总司令徐绍祯设本部于镇江,于右任孙敏筠任秘书长,镇军林述庆苏军刘之洁宁军柏文蔚沪军洪承典淞军黎天才浙军朱瑞先锋队丁怀谨皆属。军容壮盛,一时莫比。初五,黎军陷幕府山,朱军陷孝陵卫。十月十一,柏军克浦口,遮清军退路;林军克天保城,逼朝阳门,次日张勋弃城北遁徐州。林军入太平门,金陵光复。  十月初四(11.24),沪上代表联合会决议赴武昌集会。此时光复各省皆承认鄂军政府为民国临时中央政府,故出此。鄂军政府自始即有天下之志,其组织结构已含中央政府一切成分(唯改部为司),如胡瑛以资深党人主外交司,皆非一省所宜有。规模宏远(多出汤化龙居正之手),光复各省无可拟其伦者,加以首义之荣,力战之劳,有风行草偃之势,不待谋而天下归之。 十月初六(11.26),鄂军举义于资州,署理川督端方死之。  北廷既已严令赵季和“着实弹压”,乱起复以赵督为替罪羊,免其本兼各职,改任康边,迹近流放。以端代赵,入蜀查办,大作“诛成济以谢天下”“天子爱民奸臣误朕”之表演。季和实有冤桶之感(季和云阶皆主路款全额赔还股民,苟如是蜀乱不起,而盛杏荪外结鄂瑞江端,力主六折,以蜀绅为软柿子,季和为公共道德剧内定刽子手演员,利独由我,季和之心,亦可知矣)乃私结民党,阴为己谋。端赵既有心结,故鄂军埈侚不进。及蜀军哗,巴渝举,归路绝,鄂将密议反正,陶斋知事急,改印名片,自称汉人陶方,遣使散财召袍哥股匪自卫,绅粮大惧。资州彼辈于满汉君民尚可通融,唯于糜烂地方危我身家绝难容忍,乃以凑股方式,贿买管带陈镇藩及所部军官,许以厚给还乡资斧。新军本已有排满之意,落水狗易与,乃诛端方端锦兄弟,全师东归。抵鄂之日,南北已停战。  十月初七(11.27),成都光复。  此事由尔丰殿俊密议而成,蒲以议长兼大汉军政府四川都督,开府明蜀王宫,季和仍拥亲卫据督署。第十七镇镇统朱庆澜副之,掌军务,实奉季和号令,故蜀政类似孙宝琦山东独立,权归旧人。十八日(12.8)蒲督东校场阅兵,军哗,掠成都,蒲督逾墙走免。新党疑赵氏幕后操弄,有逐蒲自为之意,说军事部长尹昌衡率军入城定乱,旋拥为川督,罗纶副之,十一月初三(12.22),攻陷督署,诛赵尔丰。蓉事稍定。  十月初九(11.29),党人汪兆铭谋据京师,事败。  汪前刺摄政王事败当死,赖肃王(主民政部,即后之内政部-公安部)爱士,囚狱中,北廷罪己,赦党人得出,厚交袁克定杨度,谋说袁系新军举义(就此时观念,袁军无异别镇新军,皆为党人运动对象),约以初九夜,汪部党人据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起义,袁军响应与东西华门,而事起汪部孤注先发,至初十晨袁军不应,不旋踵而败,残部走天津意租界,次日(十月十一)(12.1)改组为同盟会京津保支部,汪任支部长兼暗杀队队长。  十月初十(11.30),各省代表集于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    原拟集于武昌,以汉阳失守,武昌已在北军炮火之下,移于租界。公举谭人凤为议长,确认鄂军都督府代行中央职权,决议“虚总统之席以待袁世凯反正来归”。  十月十一(12.1),武昌前线南北停战。  其先,袁以私人遣蔡耀堂刘浩春渡江议和,不得要领。今以总理身份央英使朱尔典出面调停,汉口领事葛福受命,拟停火条件:“两军驻地维持现状;南军兵舰北军火车停用,英水师监视双方守约;停战三日。”议遂定。期满三度顺延,时南北已全面和谈,北军卷甲自退,无复兵事。  十月十三(12.3),各省代表会议沪上联络处表决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雷奋马君武王正廷起草),“虚临时总统之位待袁世凯反正”。次日选举黄兴为大元帅,负责组织中华民国政府,黎元洪副之。  初(九月十九)(11.9),黎元洪电邀各省代表至鄂。九月二十一(11.11),沪苏浙三督电邀各省代表至沪。十月初四(11.24),各省代表自沪赴鄂,一省仍留一人为联络处。今则联络处亦以临时国会自居,立宪鼎宁拥黄,宁(含沪)汉分裂之势已成。除一致拥袁外,已无共同语言。  十月十八(12.8),北军曹锟卢永祥破民军于娘子关,晋督阎锡山走德州,旋退包头,婴城自固,三晋沦没。  此即吴督禄贞死国,燕晋联军瓦解之第二波军事后果,无须复述。绥远附庸三晋,终民国不改,故傅宜生献平津,犹欲就旧部屯田河套。其事盖源于移民,犹关东出于齐鲁。  同日(十月十八)(12.8),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任命前驻美公使、清英藏谈判代表、邮传部侍郎、奉天巡抚唐绍仪为全权代表,赴鄂和谈。  十月十九(12.9),光复各省任命前香港立法议员、清国驻美西墨公使伍廷芳为民军全权代表。  唐使二十一日抵汉口,以鄂黎为交涉对象,以伍使留沪,二十三日东下,颚使胡瑛同船。然沪上正式谈判南方代表团,胡使虽参赞一席不可得。首义代中央之鄂军,日渐退出南京权力中心。  十月二十二(12.12),各省代表齐集南京。  ——“军兴篇”终。后当为“立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