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比亚z11和小米5高配:我国食品安全的新问题 新形势-hc360慧聪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28:27

我国食品安全的新问题 新形势

2011/5/11/10:13来源:慧聪食品工业网作者:宁璇

    【慧聪食品工业网】导读:“王者以名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千百年来这一传统理念一直在警示着“吃”对于百姓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当下,百姓的“吃”变得提心吊胆了起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空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仅成为百姓吃得提心吊胆的“首要因素”,更是制约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有专家指出:食品安全问题是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这种观点不能说错,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那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如何,具有怎样的“严重性”又出现了哪些新问题、新形势呢?下文将对此进行一一阐述……

 

    张勇:“总体稳定向好,问题仍然不少”

    2011年5月5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表示: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问题仍然不少”,当下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和中央所要求的、群众所期待的以及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张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食品安全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2010年,通过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各类食用农产品、食品安全水平稳中有升,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6.8%、99.6%和96.7%,全国库存粮食质量达标率97.3%。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事件。可以说,当前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保持向好趋势。

    但是,在这种“总体趋好”的背景下,“毒奶粉”、“瘦肉精”、“毒豆芽”和其他滥用非法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问题破坏了“总体趋好”的和谐,接二连三的挑战着我国食品安全得监管,影响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刺激着我国消费者的脆弱心灵。甚至导致我国出现“食品安全恐惧症”的现象——在一份调查中显示有82%的受访者表示:这些事件“肯定会”引发自己对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    由此可见,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局势仍然不容乐观。那么,当下的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着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人为恶意造成”成我国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是国际性的问题,但在国际上事件大多是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卫生控制不当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所致。而我国近年发生的诸如“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都是人为所致,我国这种食品安全问题致因可看着是非传统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当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较为突出和常见的主要问题。经过对历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分析总结,我们得出以下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及原因。

    1.小作坊式的分散生产,导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难、卫生安全隐患大等问题。

    在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的45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35万家,29%的企业无标生产,60%的企业出厂不检验或根本不具备检验能力,这些小作坊“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工艺乱”,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小作坊”难题,已经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决定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突出问题。

    2.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行业相关标准缺失或者滞后,导致我国监管依法难、执法轻、企业无标生产等问题。

    一方面由于我国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已经“跟不上”我国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发展的速度;二是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还存在着条款笼统、操作性差等问题;三是食品法律法规对“犯事”企业及个人的罚则较轻,导致法律约束力不够。

    3.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导致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甚至出现“监管推诿”等问题。

    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监督管理部门多,如水产品的监管就涉及到包括渔业、质监、食监、卫生防疫、检验检疫和工商等部门。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4.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面对“诱人”的利益有些道德素质低下的企业以及个人利益熏心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添加剂来制造假冒伪劣食品,导致问题食品“横行”,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5.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导致问题溯源难、过量使用防腐剂等问题。

    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

    6.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7.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以上不仅是当下我国食品安全主要的问题,其中大多数问题是“一路走来”伴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的老问题。那么,随着经济和科技甚至是消费者素质的提高,我国食品安全会有何新问题吗?

风险交流是我国食品安全分析框架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有关部门及食品相关企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与深入,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策略方面已经开始从危机应对转向风险预防。在风险预防这么一个食品安全分析框架中“风险交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风险交流即风险沟通,是指风险评估者、管理者以及其他相关各方为了更好的理解风险及相关问题和决策而就风险及其相关因素相互交流信息。食品安全分析作为一个系统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交流沟通是尤为重要的。但是,在当下食品安全事故频繁的我国,风险交流作为食品安全分析框架中的重要部分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媒体的失实报道、民众对食品添加剂的“以偏概全”就是风险交流缺失的具体体现。

    风险交流要求政府、行业、企业、科学家、媒体以及消费者全社会的参与。但是,在我国还没有很好的执行这样的风险交流。我们可以以食品添加剂因非食品添加剂导致的问题所“连累”来表述有关风险交流的问题。

    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现大多是由媒体曝光。在媒体发现问题以后便展开了对事件的大幅报道,但是由于政府、企业和食品添加剂方面的专家没有很好的对媒体进行正确的“知识输导”,甚至任由媒体“自由发挥”式的进行报道导致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导致了食品添加剂行业蒙受“不白之冤”。

    在2011年4月举行的“2011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先生称:由于没有进行或者是没有进行良好的风险交流,导致了媒体“污名化”、“夸大危害”和“以讹传讹”等错误形式的报道。交流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更是告知社会大众事件真相主要手段。所以,在风险交流方面我国还需要加强。

    “媒治”成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

    上文提到了媒体的失实报道导致了错误的舆论导向,这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老也不新的一个问题。但是,随着具体事态的发展,“媒体失实报道”成为我国有关食品安全不可不重视的方面。

    所谓“媒治”,即是通过媒体管理社会,或是人们试图期望通过媒体曝光来解决社会问题。

    纵观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绝大多数都是媒体所为。例如2011年的“315”央视曝光了可以和三鹿毒奶粉“相媲美”的食品安全丑闻——双汇瘦肉精事件。除此之外,众多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媒体所发现,甚至是在媒体的大幅曝光下才得以有效解决的。这就导致了真正的监管部门被人们所诟病从而“失信于民”。在2011年4月份举行的“2011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胡小松先生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有60%以上的受访者选择相信媒体而不是政府。

    胡小松称:这样的调查结果是无奈的更是可悲的。笔者认为其无奈在于我国当下的食品安全现状使得监管有难度,在于消费者由于太多的“打击”从而选择不一定合理和科学的“媒体治理”来寄予期望。然而,可悲在于被大多数消费者所认同的“媒治”却是一个伪命题。媒体在公共话语平台上就社会现象发言,是在尽传播和监督之责,而绝不能也没有能力来替代公权部门来治理社会。并且有案例表明“媒治”不仅不能成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甚至过分依赖媒体将成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新问题”——

    2011年4月份媒体有关于“牛肉香膏”的报道称牛肉香膏能让其他肉类短时间内变成“牛肉”,食用有害身体健康。由于媒体的不断转载,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后经有关部门的科学检验发现“牛肉香膏”是合法的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发现,有关“牛肉香膏”有害的报道是一个媒体从业者出于某种目的而伪造的“假食品安全事故”。这不仅让我国本已被“冤枉”的食品添加剂“雪上加霜”。此外,事件还暴露了媒体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人为的不确定性因素过多,甚至事情的真实性缺乏保障的问题。这使得媒体不仅不能成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更有可能因为失实的、错误的报道导致民众的恐慌造成其他的食品安全问题。

    并且,就当下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来看已经存在着很多错误的、失实的报道,不仅误导了消费者,更是伤害了“涉案”的食品相关行业,这也使得“媒体失实报道”成为我国当下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问题。

新技术带来的新隐患以及民众相关知识缺乏的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个新问题之外。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已经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也造成了一个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增多的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例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等。

    此外,随着我国消费者文化水平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的。但是由于国家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知识普及缺失或者滞后,让很多消费者有意识而没依据,从而使得本是好的“安全意识”成了没必要的“提心吊胆”和对食品的怀疑态度——丧失消费者的信任成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关注加强策略调整带来的新形势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空前”关注,这是有效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契机。也正是由于这种“空前”使得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媒体已经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了新的认识,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政府方面:在2011年4月份举行的“2011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先生介绍了我国已经开始从危机应对转型风险预防,并且在《食品安全法》中有关于风险预防的具体规定。这些都表明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和在不断的寻求方案来解决。由此也可见,今后的食品安全问题解决方案将更侧重与风险预防方面,并且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将得到完善和健全。

    行业及专家方面:或许是因为由于我国“风险交流”环节薄弱导致民众恐慌的原因,行业学会、协会以及相关专家已经意识到风险交流的重要性。还是在“2011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兼秘书长孟素荷女士称:要为科学界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集体失声做检讨。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日子行业学会、协会和专家将在风险交流方面做更多的正确的、科学的“知识输导”。

    企业方面: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企业道德问题成为人们评论的主要方面。在众多论坛会议上,包括康师傅、贝因美等著名企业称:企业道德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道防线。并且,很多企业表示将把用于食品安全风险预防的成本纳入企业成本中,从源头开始把控食品安全。

    媒体方面:由于有了好的风险交流,媒体的声音将更加的负责和具有科学性。形成有能力的舆论导向,成为众多媒体所追求的目标。这将有效避免“失实报道”的出现。

    消费者方面: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虽然是“被动提高“,但也有助于消费者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方面来。

    坚持科学的方式是最好的应对之策

    要解决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但是,只要坚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将逐步的、有效的得到改善。

    结语: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关系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还不容乐观,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为保障食品安全所做的工作与努力。只要全社会团结一心,正确和科学的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拥有一个健康、安全并且“美味”的食品环境。  文/宁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