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电视3参数:《道德经》全文+解释(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20:17

 

 

 

《道德经》全文+解释(下)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 

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 

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 

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闭无需门闩顶杠也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 

故无弃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万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 

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师(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 

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资(是善于此道者的资源)。 

不贵其师(不尊重这样的老师), 

不爱其资(不爱惜这样的资源), 

虽智大迷(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 

是谓要妙(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阳刚的雄健), 

守其雌(却甘愿安守雌柔), 

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却安于暗昧之处), 

为天下式(这是天下人的榜样)。 

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失却), 

复归于无极(这样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 

知其荣(知道荣耀的珍贵), 

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 

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 

为天下谷(天下的虚谷容纳万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朴散则为器(这种品质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 

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则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会割舍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 

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为也(不可能让人为所欲为)。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 

或嘘或吹(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载或隳(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 

不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 

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 

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草丛生)。 

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 

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 

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骄傲自满), 

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强)。 

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的开始), 

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 

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兵者(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 

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 

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 

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 

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 

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大道常在无有之间)。 

朴虽小(淳朴的本源虽然微小), 

天下不敢臣(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坚持这个真理), 

万物将自宾(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气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不可能顺从于谁的命令), 

而自均(而它自己确能分布均匀)。 

始制有名(万物开始时就有了秩序和名分), 

名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 

夫亦将知之(就应该知道它的自然规律), 

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规律所以不会有危险)。 

譬道之在天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规律), 

犹川谷之与江海(好象溪流之水汇集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是智慧), 

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 

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 

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坚强无比)。 

知足者富(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富裕), 

强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大道广泛的能量啊), 

其可左右万物(可以左右万物)。 

恃之以生而不辞(但它恃侯万物之生却不宣扬), 

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后不图虚名),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荫万物而不思主宰)。 

常无欲(常用无欲的方法获得智慧), 

可名于小(就可以小有名气);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顺之后而不思主宰), 

可名为大(就可以获得大成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拥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 

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 

往而不害(在她那里不会遭到自然的伤害), 

安平泰(是因为她具备了安详、平和、舒泰的条件)。 

乐与饵(快乐的民风与诱人的环境), 

过客止(可以留住匆匆过客的脚步)。 

道之出口(这些优点如果用语言来表达), 

淡乎其无味(那就平淡无味了)。 

视之不足见(因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 

听之不足闻(听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 

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来却受益无穷)。 

 

 

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将欲马上收敛的), 

必固张之(必是原有张之过度的); 

将欲弱之(将欲逐渐削弱的), 

必固强之(必是原有强制过头的); 

将欲废之(将欲立即废除的), 

必固兴之(必是原有兴奋超前的); 

将欲夺之(将欲重新夺取的), 

必固与之(必是原有被迫给予的)。 

是谓微明(这是微妙简明的道理), 

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鱼儿离不开水),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镇国之宝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道的常识),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境界造就无所不为的功绩)。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遵守这个规律), 

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然归化)。 

化而欲作(在归化的过程中难免欲望发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这时可以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 

镇之以“无名之朴” (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 

夫亦将不欲(他们就会克服欲望), 

无欲以静(没有欲望就可以静下心来), 

天下将自定(这样天下将自然安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品德高尚的人没有德的概念), 

是以有德(这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德)。 

下德不失德(品德一般的人表现形式上的德), 

是以无德(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德的表现)。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品德高尚者顺应自然而不自以为然),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品德一般者做了什么就以为了不起)。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大仁爱者表现的仁爱是不自觉的),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相应), 

则攘臂而扔之(则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强从)。 

故失道而后德(所以失去大道的人应该遵守德之规范), 

失德而后仁(失去德之规范的人应该具有仁爱之心), 

失仁而后义(失去仁爱之心的人应该讲点道义), 

失义而后礼(失去道义的人应该懂得社会的礼节)。 

夫礼者(如果连社会的礼节都失去了), 

忠信之薄(忠信之薄就可想而知了), 

而乱之首(它是引发一切动乱的罪魁祸首)。 

前识者(有先见之明的人), 

道之华(知道社会上一旦礼节繁多), 

而愚之始(那么愚昧也就随之而至)。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因此大丈夫宁愿处于敦厚淳朴之乡), 

不居其薄(不愿居住于忠信浅薄之处)。 

处其实(宁愿于朴实无华者为邻), 

不居其华(也不愿居住在礼节繁多的闹市)。 

故去彼取此(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舍)。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昔日获得阴阳未判混元一气者): 

天得一以清(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清澈); 

地得一以宁(地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宁静); 

神得一以灵(元神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有灵性); 

谷得一以盈(川谷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盈满);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到混元一气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统治者得到混元一气可以号令天下)。 

其致之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没有清澈必将崩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地没有安宁必将动乱); 

神无以灵将恐歇(元神没有灵性必将休亡); 

谷无以盈将恐竭(川谷没有盈满必将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不能生息必将绝灭); 

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统治者失去高贵必遭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所以贵以贱为根本), 

高以下为基(高以下为根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 

此其以贱为本邪(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 

非乎(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故至誉无誉(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 

不欲琭琭如玉(不要认为自己是一块美玉), 

珞珞如石(把自己看成一块石头)。 

 

 

第四十章

 

反者(物极必反), 

道之动(是运动的规律)。 

弱者(能把握规律的弱点), 

道之用(是对道的理解与应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对天下万物的认知产生于有形的运动), 

有生于无(而有形的运动开始于无形的积蓄)。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上士闻听悟道的方法), 

勤而行之(会勤奋学习马上行动); 

中士闻道(中士闻听悟道的方法), 

若存若亡(会将信将疑是懂非懂); 

下士闻道(下士闻听悟道的方法), 

大笑之(会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这种人不笑不足以证明大道的可贵)。 

有建言者(有《建言者》记载): 

明道若昧(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 

进道若退(前进的大道好似后退), 

夷道若堆(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岖)。 

上德若谷(上德的境界好似虚谷), 

大白若辱(最洁白的好似有暇疵), 

广德若不足(最广大德恍似不足够), 

建德若偷(修德的过程好似怠惰), 

质真若渝(质朴纯真好似不坚定)。 

大方无隅(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 

大器晚成(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 

大音希声(动听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 

大象无形(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 

道隐无名(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 

夫唯道(只有遵循大道规律的人), 

善贷且成(才能善始善终并且成功)。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自然生就阴阳未判一气混元), 

一生二(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 

二生三(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 

三生万物(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 

冲气以为和(阴阳互动是走向和谐的根本)。 

人之所恶(人们所厌恶的), 

唯孤寡不谷(莫过于“孤”、“寡”、“不谷” ), 

而侯王以为称(而侯王却把它作为自己的称谓)。 

故物或损之而益(因此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 

或益之而损(或是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损)。 

故人之所教(前人的谆谆教导), 

我亦教之(我们也用来教育后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 

我将以为教父(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天下最柔善的), 

驰骋天下之至坚(驾御天下最坚毅)。 

无有(无形有质的),  

入于无间(进入不开窍的空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从这里感知无为的益处)。 

不言之教(无法用言传的教育方法), 

无为之益(无为状态所带来的益处), 

天下希及之(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虚名与生命哪样更亲)? 

身与货孰多(生命与利益哪样贵重)? 

得与亡孰病(贪得名利与放弃生命哪样是病态)? 

甚爱必大费(过于爱惜虚名必定大费其神)。 

多藏必厚亡(过于收敛财物必定大伤其身)。 

知足不辱(知道满足便不会受辱), 

知止不殆(适可而止便不会遭殃), 

可以长久(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完满的东西似有欠缺), 

其用不弊(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 

大盈若冲(充盈的东西似有空虚), 

其用不穷(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大直若屈(正直的东西似有弯曲), 

大巧若拙(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 

大辩若讷(卓越的辩才好似木讷)。 

躁胜寒(运动可以战胜寒冷), 

静胜热(宁静可以战胜炎热),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可以治理天下)。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天下拥有自然和谐之道), 

却走马已粪(就会看见快马在田间劳作); 

天下无道(天下失去自然和谐之道), 

戎马生于郊(就会看见戎马在郊外生产)。 

祸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 

故知足之足(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 

常足矣(永远是满足的)。 

 

 

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学习有一个日渐结累的过程), 

为道者日损(证道有一个日渐淡忘的过程)。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当你的意识无需依赖任何提示的时候), 

为无为(这种境界就叫无为), 

而无不为(它凝聚着无所不能的大智慧)。 

取天下常以无事(这样的人赢得天下是自然的), 

及其有事(如果依然放不下学习过的知识), 

不足以取天下(就不足以赢得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自己的成见之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 

善者善之(善良的人用善心去对待), 

不善者亦善之(不善良的人也用善心去对待), 

德善(从而收获善良的果子)。 

信者信之(诚信的人用诚信去对待), 

不信者亦信之(不诚信的人也用诚信去对待), 

德信(从而收获诚信的果子)。 

圣人在(有圣人的领导), 

天下翕翕(天下必然和顺) 。 

为天下浑其心(为天下调和统一的精神),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会注视他的声音和目光), 

圣人皆孩之(圣人也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从生到死), 

生之徒十有三(活人有四肢九窍); 

死之徒十有三(死人有四肢九窍); 

人之生动之死地(活生生的人死于非命), 

亦十有三(也有四肢九窍)。 

夫何故(区别在哪里)? 

以其生生之厚(就是对生命的感悟境界)。 

盖闻善摄生者(传说善于把握生命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 

入军不被甲兵(进入军队不用被上盔甲和带上兵器)。 

兕无所投其角(犀牛没有目标用它的犄角), 

虎无所措其爪(老虎没有目标用它的利爪), 

兵无所容其刃(敌人没有目标用他的兵刃)。 

夫何故(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 

以其无死地(就是他没有进入必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