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应用商店官网:荐书概要:唯道论的创立--质疑中国哲学史唯物唯心体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49:06

唯道论的创立--质疑中国哲学史唯物唯心体系

作  者:宫哲兵出 版 社:武汉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04月版  次:1印刷时间:2004年04月开  本:2I S B N :7543030217包  装:1分  类:
  • 其他

编辑导读

内容简介

唯道论的基本观点:万有唯道所生,万有唯道所成,道在万有之中,

万有唯道所主。唯道论的理论突破是:突破夭、帝信仰,创新为泛神论:

突破泛道德主义,创新为自然主义:突破人道的视野,创新出宇宙生成论

:突破务实的文化精神,创新出超越的文化精神。从战国时代庄子的“惟

道集虚”之说,到20世纪新道家金岳霖的《论道》之作,唯道论不仅仅源

远流长,而且推陈出新,理论形态不断更新。例如秦汉之际的黄老学、魏

晋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重玄学、当代的新道学等等。陈鼓应先生提出

,“中国哲学史以道家思想为主干”,笔者认为,唯道论就是中国哲学史

的主干。

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唯心主义,也没有唯物主义,这是很简单、很明显

的事实,但是为什么却有两、三代人去构建所谓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

争史的体系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教条主义在起作用。笔者预感到,被唯物唯

心模式统治了半个世纪的中国古代哲学领域,即将发生一场变革。在这场

变革之后,中国古代哲学不再是欧洲古代哲学的简单翻版,也不再是对领

袖人物几句话的注释和论证,而展现出本民族最优秀、最丰富、最独特的

哲学智慧,将它贡献给二十一世纪的全人类。

作者简介

本书目录

为开创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时代而努力(代序)

自序

第一部分 唯道论的创立

第一章 老子唯道论

一、道的渊源

二、道论的兴起

三、唯道论的创立

四、唯道论的基本观点

五、唯道论的理论突破

第二章 道的多学科透视

一、从哲学上看,道是宇宙的生生之元

二、从科学上看,道是宇宙大爆炸从无生有的产生过程

三、从宗教学上看,道是泛神论的自然性的神

四、从文化学上看,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

第三章 道与当代宇宙论

一、道与宇宙大爆炸

二、道与宇宙生成

三、大爆炸宇宙论与当代人文理论

第四章 当代道家

一、当代道家的兴起

二、当代道家的理论

三、当代道家的学术热潮

四、唯道论

第二部分 质疑中国哲学史“唯物”“唯心”体系

第一章 中国哲学史体系的泛化及其成因

一、哲学起点的泛化

二、研究范围的泛化

三、背景分析的泛化

四、泛化的原因

第二章 中国古代唯心主义质疑

一、哲学基本问题以及两个派别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唯心主义

四、中国人与欧洲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不同

五、孟子、王阳明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六、朱熹不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第三章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质疑

一、中国古代哲学不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二、早期阴阳学说不是唯物主义

三、早期五行学说不是唯物主义

四、气-元论不是唯物主义

五、中国古代哲学不具有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

六、恢复中国古代哲学的本来面目

第四章 中国古代先验论质疑

一、认识论(包括先验论)是近代才有的

二、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说法

三、中国古代没有先验论

四、孔子、孟子和宋明理学家不是先验论哲学家

第五章 中国古代反映论质疑

一、反映论是近代才有的,中国古代没有反映论

二、苟子不是反映论哲学家

三、王夫之不是反映论哲学家

四、反映论有待深入探讨

第六章 中国古代经验论和唯理论质疑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是近代实验自然科学的产物

二、墨子不是经验论哲学家”

三、老子、孔子不是唯理论哲学家

第七章 中国古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史质疑

一、形而上学的时代性以及它与朴素辩证法的关系

二、中国古代不具备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

三、董仲舒不是形而上学哲学家

第八章 陆象山不是唯心主义哲学家

一、宇宙论非唯心主义

二、认识论还是价值论

三、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吗

附录:也论中国古代哲学之所无与所有

与宫哲兵先生的对话

一、西方哲学的认知理性精神与主客二分倾向

二、中国哲学的人为践履精神与天人合一倾向

三、中国古代哲学为什么没有唯物唯心的对立和认识论体系

第三部分 《老子》到《易传》

晚周辩证矛盾观形成的历史与逻辑过程

说明

第一章 五行相杂说割五行生胜说

一、五行探源

二、五行相杂与相胜

三、五行相生与生胜

第二章 阴阳动因说到阴阳相合说

一、阴阳形成

二、阴阳动因说与六气均衡说

三、阴阳相克与转化

四、阴阳消长与相和

五、阴阳与辩证矛盾观

第三章 他和、否和与中和

一、殷周“和”概念

二、史伯的“以他平他谓之和”

三、晏婴的可、否相反相济

四、孔子的中和学说

五、中和与对立面统一

第四章 尚一说到不两说

一、尚一说与不一说

二、尚贰观念

三、物生有两

四、两端与两可

五、一二(一两)说与不两说

第五章 范畴演进的历史与范畴内在的逻辑

一、区域文化与范畴融合

二、《易传》与范畴融合

三、历史的过程与逻辑的过程

第六章 晚周辩证思维的发展

一、《易传》范畴的逻辑结构

二、《易传》结构与辩证矛盾观

三、从《易经》、《老子》到《易传》

第七章 辩证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

一、从差异、对立到矛盾

二、哲学发展与社会进程的对应性

第四部分 《左传》、《国语》朴素辩证法思想范畴资料注评

说明

第一章 虢文公的阴阳说

第二章 伯阳父的阴阳说

第三章 史伯的和同说、五行说和不一说

第四章 土■的尚贰说

第五章 叔兴的阴阳说

第六章 单襄公的去同说和天六地五说

一、单襄公论胤续之常

二、单襄公论天六地五

第七章 师旷的尚贰说

第八章 季札的中音说和中德说

第九章 医和的六气五行说、中声说和不一说

第十章 子产的去同说和不一说

一、子产论疾

二、子产论学

第十一章 晏婴的和同说和不一说

一、晏婴论和与同

二、晏婴论祝与诅

第十二章 梓慎、昭子的阴阳说

一、梓慎论日食

二、梓慎、昭子论阴阳相克

第十三章 史墨的五行说和尚贰尚两说

一、史墨论五行之官

二、史墨论五行相胜

三、史墨论物生有两

第十四章 孔子的中和说

一、孔子论宽猛相济

二、孔子论事举其中

第十五章 范蠡的尚一说和阴阳说

一、范蠡论三才

二、范蠡论万物以为一

三、范蠡论阴阳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