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域红丸是骗据吗:《读点经典》第三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7:52:35

经典语录

《老子》二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1]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2],死而不亡者寿[3]。(三十三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4]善者不辩[5],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八十一章)

【注释】

[1]强行:有勤行的意思。

[2]这句是说,不离失根基的就能长久。

[3]这句是说,身死而不被遗亡的是真正的长寿。

[4]信:诚实。美言:华美之言,即巧言。

[5]善者:行为良善的人,。辩:巧妙。

 

《论语》三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学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2](《里仁》)

 

子路曰:“愿闻子[2]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公冶长》)

【注释】

 [1]这句是说,君子起居不求安饱,做事敏捷,言语谨慎,向有道之人求教,以正是非,

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有德之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者来亲近他。邻:亲近。

 [3]子:对老师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4]这句说,对老人要抚慰,对朋友要诚信,对少儿要关怀。

 

《孟子》一则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离娄上》)

【注释】

[1]恒言:常说的话。天下国家:天子有天下,公侯有国,大夫有家。本:根本,基础。身:自身。朱熹解释说,人们虽然常说天下国家,但未必知道此语言之有序,以下三句推而言之,即天下以国为根本,国以家为根本,而家以身为根本。这就是《大学》所谓“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缘故。

 

《大学》一则

    所谓治国必先齐[1]其家者,其家不可教[2]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3]

【注释】

[1]齐:治理。

[2]教:教化,教育。全句三个“教”,均为此义。

[3]这句是说,君子在家里做到以孝事亲,以悌事兄,以慈待下,就可以给国人以启迪教育,知道对待君主、长官以及支配众人的方法。

 

 

《贞观政要》一则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1],所以至于灭亡。……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理忘乱[2],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3],能留心理道,常临深履薄[4],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解题】

本篇是唐贞观六年(632)时,太宗与魏征等言及国家兴亡之道的一段著名言论,选自《贞观政要》卷一。太宗认为,古之帝王,兴衰不常,皆因君王高居九重,耳目为臣下蒙弊,不知政治得失所致。魏征则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喻,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畏民心而保君位之理,即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之旨。

【注释】

[1]过:过失。

[2]处理忘乱:居于治世,忘却了乱世。理:即治,因避高宗李治讳而改,下文“理道”即“治道”。

[3]清晏:太平安宁。

[4]临深履薄:即“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缩表达,指为人处事谨慎自励的意思。

[5]历数:朝代更替的次序。

 

现代语录六则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能实际上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列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有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由于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所以在青年人当中,常常可见到一些年青小伙子和姑娘,不善于珍重别人给他们争取来的东西;也可见到一些急躁的鹰,过早地幻想舒适的鸡窝。他们太急于要享用现在的成就,就不顾到将来,就不再努力巩固和加强我们美妙的、但还很艰苦的日子中的美好事物,而这事物却不是他们赢得来的。他们如果能够认识过去,就可以把这些毛病去掉。(高尔基:《论青年》)

 

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瞿秋白:《瞿秋白文集·儿时》)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种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

 

 

 

散文选萃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脩八尺有余[1],而形貌昳丽[2]。朝服[3]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4]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5],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6]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7]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8]。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9]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0],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11],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12];期年[13]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4]

【解题】

本篇选自《战国策》卷八齐策一,说明了统治者应当广泛听取意见作为施政依据,也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文章以日常小事为喻,委婉生动,说理形象有力。

【注释】

[1]邹忌:齐威王相。脩:通“修”,长。

[2]昳丽:逸丽。昳:通作“逸”,气度不凡。

[3]朝:早晨。服:穿戴。

[4]谓:对。“我孰与”句:这是一个倒装句,应作“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吾孰与徐公美”的句法与此相同。孰:谁。

[5]旦日:明日。

[6]孰:熟的本字,孰视;仔细地看。

[7]美:赞美。私:偏爱。

[8]这句说,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9]蔽:蒙蔽。王之蔽:王受到的蒙蔽。

[10]这句说,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

[11]这句说,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谤:指议论过失。

[12]时时而间进:过一些时候,间或有人进谏。

[13]期年:一周年。

[14]战胜于朝廷:身在朝廷,而战胜敌国。指内政严明,不用武力,就能使敌国畏服。

 

诫子书

[蜀]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1]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3],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解题】

本篇选自《太平御览》卷四百五十九。书中提出“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治学及修身养德思想,对人们立身、治学皆有启迪。其对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浩叹也足以警醒世人珍惜生命,以免老大无成,后悔莫及。

【注释】

[1]澹泊:即淡泊,指恬淡寡欲。

[2]这句说,怠慢不足以自我振作,急躁冒进不足以陶冶品性。慆(tāo)慢:怠慢。

[3]接世:即济世,指有所作为。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1]。其西南诸峰,林壑[2]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4]。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6],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清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9]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10]临溪而渔[11],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蓛[12],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13]射者中,奕者胜;[14]觥筹交错[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16]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18]太守谓[19]谁?庐陵欧阳修也。

【解题】

本文是欧阳修贬官滁州的时候写的。在思想感情上,具有政治失意时寄情山水以消遣愁怀的意味。但在“醉翁之意不在酒”和“太守之乐其乐”两段中,却有以民之乐为太守之乐的内涵,反映了欧阳修积极进取、关怀民生的主观态度。古今看重此文的理由,皆在于此。此文用二十一个“也”字贯串全文,尽得回环感叹之妙,尽显文章递进层深之美,为前人激赏。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庐陵(今江西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朝进士,庆历五年(1045)因上疏被贬滁州,又历内外官,晚年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后辞官归隐。

【注释】

[1]这句说,滁州四面都是山。滁州,即今安徽滁县。

[2]林壑(hè):树林山谷。

[3]蔚然:树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琅(láng)琊(yá):指琅琊山,在滁县西南十里。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随之弯转。翼然:(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一样,“有亭翼然”即“有翼然之亭”的意思。临:靠近。

[5]“名之者谁”句:给它(亭子)命名(为“醉翁”)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名字(“醉翁”)来命名的。

[6]饮少辄醉:喝一点就醉了。辄:就。

[7]这句说,赏玩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中,寄托在酒里。

[8]若夫:虚词,常用在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的地方,近于“若说那……”“像那……”的意思。这句说,早上日出时,林间的雾气散开了;傍晚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阴暗。朝则由暗而胆,暮则由明而暗,或明或暗,就是山间的朝暮。

[9]这句说,野花开放,发出清幽的香味;佳木葱笼,形成浓郁的绿荫;秋高气爽,霜色洁白;水势回落而石出,就是山间四时的景色。秀:植物发荣滋长的意思。

[10]歌于涂:在路上唱歌。休于树:在树下休息。伛(yǔ)偻:驼背,指老年人。提携:搀扶,指小孩子。这句是指各种各样的行人在道路上往来不绝,都是去游玩的滁人。

[11]渔:打鱼。

[12]山肴野蓛(sù):野味野菜。

[13]“宴酣”句:设宴饮酒之乐,不在于音乐。丝、竹:原指管、弦乐器,此处指音乐。

[14]射者中,奕者胜: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投壶:古代宴会时的一种娱乐活动,其壶用木或金属制成,腹圆、颈直而高,众人以箭投之,以多中者得胜,负者饮酒。

[15]觥筹交错:酒杯与酒筹交错在一起。觥(gōng):用犀牛角制作的酒杯。筹:酒筹,饮酒计数用的工具,多为竹制。

[16]从:跟随。

[17]“而不知”句:可是不知道太守为他所感到快乐的事而快乐。“乐其乐”,即隐含为民之乐而乐的意思。

[18]“醉能同其乐”句:醉了能与大家一起快乐,醒了能用文章记述的,是太守。

[19]谓:这里同“为”。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解题】

本篇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历史之路,赞美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的信心,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匆  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1]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922年3月28日

【解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与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定居扬州。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应聘至清华大学执教,曾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48年病逝于北京。朱自清写作本篇时,正是“五四”运动的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他不甘心就此沉沦,他说:“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因此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以求得“段落的满足”。为此,本篇通过对大自然的荣枯的描绘,写出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追寻自己日子的的行踪。八千多日子悄无声息的“溜去”了!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注释】

[1]涔涔(cén cén):形容汗不停地望下流。潸潸(shān shān):流泪的样子。

 

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讲

[美]亚伯拉罕·林肯

1863年11月19日,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

 

八十七年前,我们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做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已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吸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解题】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美国第十六任总统,1865年4月遇刺身亡。1861年,林肯因反对奴隶制的纲领当选后,导致南方诸州脱离联邦,爆发了南北战争。1863年7月3日,联邦军在宾夕法尼亚州小镇葛底斯堡取得胜利,标志着战局的转折。四个月后,林肯应邀在阵亡将士墓落成仪式上发表了这篇演说,赞美为理想而献身的战士,并表示要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民有、民治、民享”的口号则被视为民主政治的纲领,深入人心。本篇被誉为英语演说的典范及美国文学中最富有诗意的文章之一。

 

 

诗词撷英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1]。

阳春布德泽[2],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3]。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 。

【解题】

本诗选自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中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落叶、百川东去等鲜明意象中,使所表达的哲理既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

【注释】

[1]晞(xī):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2]阳春布德泽:春天的太阳散布恩惠。

[3]焜(kūn)黄:枯黄、衰败。华:通“花”。

[4]老大:年老。徒:徒然。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1]江水流。

夜发清溪[2]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解题】

此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诗中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

【注释】

[1]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2]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4]

【解题】

杜甫晚年曾流寓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这首诗正是作于杜甫流寓夔州的时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前四句写自然景物,紧扣秋色;后四句写漂泊多病,穷愁潦倒。情景交融,八句皆对,自然流畅,艺术上颇见功力。

【注释】

[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甚哀。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2]落木:落叶。

[3]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百年:人生百年。

[4]繁霜鬓:白发日多。潦倒,衰颓。新停:时杜甫因肺病戒酒。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1]。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6]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7]

【解题】

本词借周瑜在赤壁之战建立大功的往事以抒发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未就的怀抱。词中描写战地的雄奇景色,塑造了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风格豪放。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注释】

[1]风流人物:杰出人物。

[2]故垒:废旧的营垒。周郎:即周瑜。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年二十四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乱石穿空: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千堆雪:浪花千叠。

[4]公瑾:周瑜的字。小乔:周瑜妻。《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随孙策攻皖县(今安徽潜山),得乔公二女,分别嫁给了孙策和周瑜。英发:言论见解卓越不凡。

[5]纶(ɡuān)巾:青丝带做的头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周瑜在谈笑之间,用火攻之计歼灭强大的曹军的事。樯(qiáng)橹(lǔ):这里指曹军的船舰。

[6]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文。华发:花白的头发。

  [7]樽(zūn):酒杯。酹(lèi):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1]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2]

胡未灭,鬓先秋,[3]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4]

【解题】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平生诗作逾万首。此词抒发了陆游国仇未报、壮志未酬的深切悲愤。

【注释】

[1]万里觅封侯:东汉班超说过,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后来他出使西域,使葱岭以东五十余国归附汉朝,因功封为定远侯。这里借指立功报国。梁州: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匹马戍梁州: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时在汉中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僚的事。

  [2]关:关塞。河:河防。关河:泛指边地险要的战守之处。尘暗旧貂裘:传说苏秦十次游说秦王无成,回家时“黑貂之裘弊”(《战国策•秦策》)。这里则是以貂裘积满灰尘,陈旧变色,暗示自己长期闲置而功业未成。 

[3]胡:对金国的蔑称。鬓先秋:鬓发早白。

[4]料:料想。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镜湖边的三山村。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1]

    爝火燃回春浩浩[2],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3]

     但愿苍生俱饱暖[4],不辞辛苦出山林。

 

【解题】本诗借煤炭燃烧自己,造福人类为喻,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

【注释】

[1]混沌:指宇宙未开辟以前的状态。乌金:指煤炭。阳和:原指暖阳,借指煤炭。

[2]“爝(jué)火”句:指煤炭燃烧带来温暖,象春回大地一般。爝火:小火炬。

[3]鼎彝(yí):烹饪工具。元赖:依赖。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铁石句,古人以为是铁石蕴藏在地下变成煤炭,这句意为铁石虽然变成煤炭,依然造福于人类,意指朝廷须依靠臣民的忠心,并表示自己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

[4]苍生:百姓。俱:都。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题】

本诗为题画诗。表面写竹,实则写人,表现了作者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

【解题】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最初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14年至1918年,他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并与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早期的政治活动。1925年2月,他从上海回到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美丽动人的湘江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注释】

[1]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城西湘江中。

[2]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

[3]漫江:满江。

[4]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6]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7]怅:原指失意,此指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情绪。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8]主:主宰。沉浮:此指盛衰。

[9]百侣:很多的伴侣。此指同学。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平凡,不寻常。稠:多。

[10]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1]挥斥:奔放。方遒(qiú):正强劲有力。

[1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13]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14]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指游泳。遏(è):阻止。

 

太行春感

                 朱德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1]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2]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3]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4]

【解题】

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此诗作于1939年春,作者时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诗中展现了作者矢志不渝驱逐倭寇、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注释】

[1]镇日:整日。气森森:气象森严。

[2]不洒中原泪:不为中原的暂时沦陷而洒泪,表示要积极抗战。北伐:借岳飞北伐抗金,表示自己驱逐日寇、收复失地的决心。

[3]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第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已由三年前的四万多人发展到了近五十万人,三年作战中收复了县城一百五十座,解放区和游击区的人口发展到了近一亿,敌军的后方已暴露在强大的游击队的攻击之下。

[4]燕赵:战国时的燕国和赵国,指河北、山西一带,这时已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据地。倭(wō)儿:倭寇、日寇。

 

 

狱中诗

          恽代英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1]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2]

【解题】

恽代英(1895-1931),原籍江苏武进,生于武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1921年入党。1930年在上海被捕,在狱中写下了本诗,展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931年4月在南京英勇就义。

【注释】

[1]浪迹:行踪飘泊不定。旧游:指老朋友。故人:老朋友,这里指革命同志。千秋:不朽。

[2]已摈(bìn)忧患:已经除去个人的忧患,即不把个人的忧患放在心上。楚囚:本谓楚国之俘囚。春秋时,有楚国人被晋国俘虏,但他仍戴着南方样式的帽子,表现对故国的怀念。这里说虽被囚禁,还是保留着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纪念邹容烈士

吴玉章

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1]

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2]

剪刀除辫人称快,铁槛捐躯世不平。[3]

风雨巴山遗恨远,至今人念大将军。[4]

【解题】

吴玉章(1878—1966),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邹容(1885-1905),重庆巴县(今巴南区)人。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民主革命家。1903年,写成《革命军》一书,旗帜鲜明、通俗易懂地回答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提出了“中华共和国”二十五政纲,系统地阐发了孙中山“建立民国”的设想。这是邹容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重大贡献。 1903年,章太炎因“苏报案”被捕,邹容慷慨入狱。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狱中。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

【注释】

[1]作者自注:“邹容十八岁时候(1903年)发表了著名的《革命军》一书,对宣传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叱诧风云:指《革命军》具有极大的威力。

[2]本句指《革命军》唤起人民的革命意识,起来从事革命,挽救祖国的危亡。

[3]作者自注:“1902年邹容留学日本时,曾因愤剪去清朝政府的留日陆军学生监督姚文甫的发辫。章太炎在狱中赠邹容的诗中有‘快剪刀除辫’之句。邹容于1903年在上海下狱,1905年死于狱中。” 铁槛:指上海工部局的西牢,邹容死于此。

[4]作者自注:“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即将解散之际,由四川同盟会员申请经孙文大总统批准,邹容被追封为大将军。”巴山:指邹容烈士的故乡重庆巴县。

  

祖国

[俄]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是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的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车奔上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宿地,迎接着

  道路旁荒村中那点点颤抖的灯光;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两颗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解题】

莱蒙托夫(1914-1841),俄国诗人。他在这首诗里,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出热爱祖国山河和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楹联集锦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明·张津题浙江海宁谯楼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1]

清·张鹏翮题眉山三苏祠联

【注释】

[1]三词客:指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四大家:苏轼子苏过亦有文名,与三苏合称“四大家”。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清·陈自崖自勉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题黄花岗烈士陵园联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董必武题嘉兴南湖纪念馆联

 

是革命家,是教育家,怀如此奇才,生而无愧;

为革命死,为大众死,仗这般大义,死又何妨!

    (王步文[1]临刑前自挽联)

【注释】

[1]王步文(1898-1931),安徽岳西县人。早期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1923年入党。1927年起,先后任上海总工会青年部长、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委员和常委、中央巡视员、皖南特委书记、安徽省委书记等职。1931年在芜湖被捕,英勇就义。

 

著述最严谨,岂徒《中国小说史》[1];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挽鲁迅联)

【注释】

[1]《中国小说史》:指鲁迅所著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赠王汉秋联)

 

写诗写文章,亦庄亦谐如口出;

反帝反封建,不挠不屈见襟期[1]。

(邓颖超祝冯玉祥六十寿联)

【注释】

[1]襟期:襟怀、志趣。

 

国士无双双国士;[1]

忠臣不二二忠臣。

(题巴县双忠祠)

【注释】

[1]双国土:指巴曼子和秦良玉。巴曼子:战国时巴国将军。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东周末期,巴国将军曼子求楚国出兵平内乱,许诺以三座城池相谢。乱平,巴曼子不忍国家割让城池,"乃自刎以头授楚使",请向楚王致歉。楚王感动,"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亦以上卿礼葬其身"。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贞素,重庆忠县人。明朝末期战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将军、军事家、抗清名将。

 

经典释名

《楚辞》

《楚辞》是收录战国至汉代骚体诗的一部诗歌总集,由刘向编定于西汉后期。

“楚辞”原指流行于以今湖北及湖南北部为中心的南方地区的楚地民歌。战国后期,天才诗人屈原将楚地民歌与《诗经》及战国纵横游说之风相融汇,创作了以不朽杰作《离骚》为代表的大量作品,创造出一种具有浓厚楚文化色彩的新诗体。此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新的作者出现,至汉初形成兴旺的创作局面。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刘向奉命领校秘书,将屈、宋之作及汉代淮南小山、贾谊、东方朔、王褒及刘向等人的模拟之作汇为十六卷,统名《楚辞》,使“楚辞”至此兼有诗体名及汇集此类诗作的总集名的双重含义。东汉王逸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古老的《楚辞》注本。

楚辞是以楚语记述,用楚声吟唱,立足于楚地环境,展示楚地的风物的诗。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表现思想感情,浪漫主义色彩浓郁;句子参差活泼,以“兮”字为句式特征,诗句流利多变,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强化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比《诗经》更富于文彩。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反映了统治阶层内部正邪不两立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危机,表达了他为国为民战斗不屈,“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楚辞》在诗史上有重要地位,与《诗经》一起,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大源头,影响深远。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公元前403—公元959)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史事,是我国编年史中记载历史最长的一部巨著。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县)人。著名的史学家。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为翰林学士。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大官僚大地主们顽固地反对,司马光其中的代表人物,他请求神宗不要行新法。此后离开朝廷十五年,倾全力编纂《资治通鉴》,用力甚勤。他曾说过“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的话,一生“精力尽于此书”(《进资治通鉴表》)。哲宗时为门下侍郎、尚书左仆射,起用旧党,尽废新法。卒赠太师,谥文正。

《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又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共三百余万字,以司马光负责总撰,由一流史学名家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助编,历时凡十九年才定稿。该书取材广博,组织严谨,考证精详,语言文字如出一人之手,素享盛名。清人钱大昕曾经指出:“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于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之异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唯《通鉴》可以当之。”(《跋宋史新编》)《资治通鉴》的巨大价值,又与南宋胡三省为之作注有关,胡氏对《通鉴》所载有关典章、制度、音韵、训诂有详细注解,特别在官制、地理两方面十分精审,胡注本身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学术著作。

此书曾名为《通志》及《论次历代君臣事迹》,后由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意在以历史上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