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tv宣传片:以史为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51:37
一. 秦穆公把能人组合起来谋大事

  什么是能人?能人就是帮你干大事的高手。没有能人的帮助, 你的成功总是有限的, 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 超一流的“大人物”毕竟是少数, 即使是“大人物”, 要想成功, 求才用才也是必由之路. 古往今来的大人物大多数是靠能人的力量赢得成功的.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他在位期间, 励精图治, 总想干一番大事业, 于是网罗人才, 重用贤臣, 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左右手, 这些能人是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重要棋子. 正是因为他打下的基础, 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灭六国, 一统华夏. 秦穆公求贤若渴, 并且为能人提供了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 同时也用他们的智慧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真可谓最大的能人是把能人组合在一起的人.

  评语:

  1. 不欣赏宝物, 而欣赏人才

  人才有大小, 大才该用, 而且该重用, 但这并不等子小才就不需要了.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无论什么样的人才, 都会有他的用武之地, 都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 秦穆公是一位大智慧的君主, 他的人才观就是:只要是人才, 就绝不放过.

  2. 放下架子才有人追随你

  放下架子, 才有人愿意追随你, 如果整天吆五喝六, 既使你有天大的本事, 别人也会离你而去. 将心比心, 用你的诚心换取他人的诚心, 这样你不但会得到能人, 而且, 还会使你们配合默契, 共同协作走向成功.

  3. 人才外流就是江山流失

  有些人千方百计把能人挖到手, 却不珍惜使用, 一旦能人外流, 又追悔莫及. 从某种意义上说, 留住人才比发现人才更重要, 人才的外流, 可以说就是江山的流失.

  4. 施恩于人才有人助你

  下属努力干活, 不计个人得失是好事, 不过这样的事情很难遇到. 所以不但要用才, 而且要常给你的手下人好处, 哪怕只是小恩小惠, 下属也会心存感激, 才会在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 帮助你渡过难关.

  5. 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就算是圣贤, 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 胸怀大智慧的领导者都知道, 要给下属犯错误的机会, 并且不以一时的成败来判断人才的贤愚. 只有这样, 你的手下人才能放开手脚做事, 而不是战战兢兢, 缩手缩脚.

  二. 晋文公咬紧牙关挺过人生难关

  没有逆境的人生, 只能存在真空里. 其实逆境并不可怕, 在逆境中才能考验一个人意志是否坚强, 本领究竟有多大. 有些人在逆境中丧失信心, 找不到一点出路, 而胸怀大志的人在逆境中, 却是更加得心应手, 更能激发出一种要把事情做好. 做大的欲望. 一个不能在逆境中生存的人, 连自己都无法战胜, 更别提战胜别人了. 更何况, 对于真正要成大事者而言, 身处逆境, 才能更加磨炼其成功的资本.

  晋文公算得上天下遭受逆境最多者, 他从四十三岁开始逃亡, 在外面度过了十九年, 六十二岁才回国成为国君. 在逃亡的十九年中, 他饱经沧桑, 在苦难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品格. 十九年的逃亡生活, 就像一个大熔炉, 铸就了他的大智慧——咬紧牙关, 把心志磨炼成一块钢板, 以最终取天下为大胜.

  评语:

  1. 苦难中也要立志修身

  晋文公到处流亡, 多次有机会回国继承王位, 但他都拒绝了, 因为他心中有正确的是非观. 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 都保持了自己的品格. 这给他带来了名誉. 人心和支持, 同时也使他成了仁义的化身, 从而赢得了江山, 也赢得了百姓的信赖.

  2. 美人关难过也要过

  大千世界, 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 晋文公也不例外. 他也曾经贪恋温饱, 迷醉温柔, 把复国大业抛在脑后, 但是一旦他醒悟过来, 就挥剑斩情丝, 从而走向了更大的成功.

  3. 在能屈能伸中见功夫

  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人在屋檐下的时候, 就不得不低头. 低头不能失去自我. 晋文公就很好的把握了其中的分寸, 运用自己的智慧, 摆脱了曹国的纠缠, 回击了楚国的要挟, 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4. 绝不能重复前人的错误

  有些人经历重重磨难, 成功之后, 就飘飘然起采, 只顾享受眼前的成功, 把过去的磨难都忘到脑后. 晋文公在复国的过程中, 听从忠言, 注意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用它来做镜子, 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加以改正.

  5. 一个“严”宇, 可以确保战无不胜

  晋文公当政期间, 先后打败楚.卫. 曹各国, 威望卓著, 继齐桓公之后, 称霸于春秋各国. 主要原因就是他在自己的流亡生活中总结出对待手下人一定要赏罚分明, 并用它来整顿军队. 安抚人心, 使晋国上下纲纪肃然. 苦难中磨练出来的智慧, 使晋文公最终获得了成功.

  三. 楚庄王善于保存自己的实力

  一个没有实力的人, 是绝对不可能与强者对话的, 甚至连边都沾不上. 但是实力又从何而来呢 或许你想办大事, 也有办大事的决心, 可你的实力不足, 周围又有强敌威胁, 此时, 你该如何做呢 明智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实力隐藏起来, 再做出些胸无大志的表现, 迷惑对手, 等到把自己训练成有实力的强者时, 才出手一击, 即可一飞冲天. 这种从弱到强的过程, 即为实力法则.

  活在人世间, 最痛苦的莫过于力所不及, 难以做成自己想做的事. 楚国被春秋时期的各国视为蛮夷国家, 由于这个原因, 经常受到各国的压制. 楚庄王继承王位后, 先是装作享乐, 削弱了各国对楚国的注意力, 然后, 一举起事, 征服了中原各国, 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由此看来, 楚庄王打出了一张善于伪装自己的牌, 以虚实之招应对了强手, 犹如打了一场太极拳, 藏露结合. 声东击西, 可谓高妙!

  评语:

  1. 隐藏自己是为了等待时机

  楚庄王在位的前三年, 表面上看起来是荒淫娱乐, 暗地里却在积蓄力量. 等到时机成熟, 就大修国政, 铲除国内祸患, 扫平外部威胁, 一举确立了霸主地位. 有些人本来没有什么危机, 反而到处咋呼, 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弱点, 结果导致失败, 相比之下, 楚庄王的智慧不能不让人佩服.

  2. 把别人的思想变为自己的财富

  楚庄王韬光养晦三年, 终于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 但他也明白要想飞得更高光靠自己的智慧是不够的, 必须广开言路, 集中众人的智慧才能让自己的事业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3. 宽容也是一种武器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虽然军令严明可以使军队令行禁止, 但是却难以抓住人心. 楚庄王深晓其中玄妙, 在“太平宴”上他就因势利导, 演出了一出好戏, 让手下的大将们心甘情愿的为他卖命, 在以后的作战中收到了长远的效果.

  4. 穷追到底, 绝不手软

  当局势有利于自己的时候, 千万不要浪费了眼前的大好形势. 事情的变化有时候总会出人意料, 这时一定要抓住机会, 趁热打铁, 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 越王勾践牢记“忍耐”两字, 方可成大器

  “忍’字心头一把刀, 谁都知道忍耐的滋味不好受, 不过到了该忍耐的时候一定要忍耐, 忍一时之气, 以图大事. 不过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却就不那么简单了.

  越王勾践在吴国大兵压境, 越国存亡系于一线的危机时刻, 没有选择舍生取义, 而是甘心到吴国去作奴隶, 服侍吴王. 他忍辱负重, 终于得到了吴王的信任, 回到越国. 然后励精图治, 振兴越国, 打败了吴国, 报了当年的仇恨.

  评语:

  1. 忍耐就是等待希望

  :越王勾践不听劝阻, 擅自用兵, 结果大败. 吴国的军队马上就要把越国夷为平地, 在这个紧要关头, 越王勾践除了忍耐而别无他法, 只好甘心到吴国去作奴隶, 换回了越国的生存, 也换回了复仇的希望.

  2. 要忍就忍到底

  越王勾践在吴国忍耐了十年, 受尽了白眼和折磨, 为了骗取吴王的信任, 越王勾践逆来顺受, 处处小心, 既然已经选择了忍耐, 那就要忍到底. 这是一场智慧与屈辱. 耐力与苦难的较量. 越王勾践用自己的智慧成功的战胜了自己, 战胜了苦难, 获得了成功.

  3. “忍”是伪装自己的最好办法

  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以后, 越国的实力还是无法同吴国抗衡, 越王勾践还要继续忍耐. 这个时候虽然整个越国同仇敌忾, 但表面上还是表现出臣服吴国的样子. 暗地里却是厉兵秣马, 积存力量, 等待时机的到来.

  4. “忍”到自己强大再出手

  越王勾践经过了二十年的忍耐后, 终于强大起来灭了吴国. 纵观整个吴越恩怨, 正是越王勾践的忍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许多人不能忍耐, 动辄就怒目横眉, 认为是刚勇的表现. 殊不知, 能忍才是大智 慧的表现, 动不动就发火, 是浅薄的人所为, 这种人永远也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五. 信陵君魏无忌找到让人拥护你的秘诀

  要想让人拥护, 总得有一些过人的本领或秘诀.

  信陵君生在一个养士成风的时代. “战国四公子”之中, 信陵君的门客虽然不是最多, 但质量绝对是上乘的. 信陵君能够带领并不强大的魏国军队先解长平之围, 然后又迎击秦军在函谷关外, 各国无不尊其号令, 就在于信陵君虚怀若谷,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 只要是有才, 就折节下交, 不以为耻. 凭借这种大智慧, 他才能在短暂的一生中建功立业, 名垂青史.

  评语:

  1. 尊重有本事人的脾气

  有本事的人大都个性十足, 不会轻易为人所用. 信陵君每每遇到这样的人, 总是能够恭恭敬敬的对待, 从来不倨傲于人. 这些人没有不被信陵君的诚意所打动的, 所以信陵君手下聚集了一群人杰, 让他有了傲视群雄的资本.

  2. 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 你伸出手拉他一把, 会感激你一辈子, 而在别人幸福的时候, 你再去增加一点幸福, 别人往往不会记得你. 所以, 雪中送炭绝对胜过锦上添花.

  3. 不注重贤人才是“掉价” 信陵君性情豪爽, 三教九流无所不交, 他的姐夫平原君赵胜说他经常和市井之徒混在一起, 有失身份. 而信陵君却认为, 只要是贤人, 就不必管他是什么身份. 结交贤士是为了成大事, 不是沽名钓誉, 只图自己有个好名声, 是无法结交到真正的贤士的.

  4. 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犯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在摔了跟头以后还不知道原因, 又在同样的事情上继续跌倒. 失败是成功之母, 在什么地方跌到了, 就要在什么地方爬起采, 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信陵君虽然起初惧怕秦国的淫威, 不敢接纳落难之人, 但是他从这件事情中吸取了教训, 最终狠狠的打击了秦国的气焰.

  六. 汉高祖刘邦灵活多变, 给人留下神秘

  孙武子曾说: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说的是行军打仗要善于变化, 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克敌制胜. 军事上是这样, 想成就大事也是如此, 这是一种大智慧. 纵观古今, 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现代社会的成功管理者, 无不深谙这种权变之术. 在变化莫测的大千世界中, 只有懂得因势变通, 灵活应对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许多人都鄙视汉高祖刘邦, 觉得这个汉朝的开国皇帝只不过是个乡野无赖, 趁乱世投机成功才得了天下.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刘邦既然能从乡野无赖最终成为汉朝的开国之君, 定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他的成功之道就是权变之术, 刘邦可以说是权变之术的集大成者.

  评语:

  1. 看清形势再行动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乱世出英雄”, 足见大环境对人的影响. 试想刘邦如果生于开元盛事, 估计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君临天下的一国之主的. 但反过来说, 与刘邦同一时代的人, 才华胜于刘邦的不计其数, 为什么独有刘邦统一了天下呢 大环境只是成功的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能够认清形势,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才能因势利导, 使自己走向成功.

  2. 看人下菜碟

  “画龙画虎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世界上最难做的事莫过于看透人心. 至于说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 采取相应的对策, 那更是十分高明的驭人之术. 刘邦不仅是个审时度势的高手, 而且在识人用人上也充满着智慧. 他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因人而变, 广罗天下人才为我所用.

  3. 借刀杀人而不失信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 是刘邦打天下的左膀右臂. 不过俗话说:功高震主,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 对拥兵在外的韩信越发的不放心. 为了不落个杀功臣的恶名, 他两度变计, 借萧何与吕后之手, 除掉了韩信. 这种借刀杀人的计谋, 运用的可谓巧妙之极.

  4. 一个“变”字让人难以应对

  使用计谋, 克敌制胜, 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 刘邦手下谋士众多, 可以说论文韬武略胜过刘邦的很多, 可刘邦却能将他们牢牢地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 原因在哪里呢 就是因为刘邦用计变化莫测, 让人难以应对.

  5. 不可一条路走到黑

  “变则通, 通则达”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道理. 古往今来, 朝代更迭都在向人们昭示着这个道理. 小到一个人, 一个家庭, 大到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都必须不断变革, 以求发展, 因循守旧, 只会使自己走向灭亡, 只有紧跟形势, 敢于变革,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七.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是成功的资本

  创业难, 守业更难. 要想守业成功, “吃老本”是绝对不行的, 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锐意变革. 勇于开拓, 这样不仅能够成功守业, 而且可以使自己的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汉武帝在位54年, 在这54年中, 他采取种种措施, 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制度, 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平定了匈奴, 建立了空前强大的汉帝国. 加强了中原与边疆, 中国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汉帝国的强大影响远播绝域, 使古老的华夏族从此改称“汉族”, 并且历经两千年不改. 历史上把汉武帝同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 这是历史给予他的公正评介.

  评语:

  1. 理想再大也要知晓进退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常常被看作是一种不怕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但是在大多数时候, 这并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在时机还没有成熟, 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 纵使你胸怀万里, 还是应该知晓其中的进退, 否则你的事业还没有开始, 就会遇到挫折.

  2. 用不同的手段各个击破对手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 历朝历代都是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但刚开始的时候, 还不是这个样子. 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 也没有能够实现完全的中央集权. 汉初地方势力有所抬头, 严重的威胁了君主的统治. 汉武帝吸取父辈的教训, 根据不同势力的各自特点, 采取不同的策略, 成功的打击了地方势力, 巩固了中央集权.

  3. 把权力抓在自己手中

  “卧榻之旁, 岂容他人酣睡”. 汉武帝成功削藩后, 心中豪气更足了, 他准备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可是, 自己虽然是皇帝, 还是处处受丞相掣肘. 汉武帝想废除这个“绊脚石”, 又没有借口. 于是他采取了另外的办法, 架空丞相, 自己独揽军政大权.

  4. 绝不让对手靠近身前

  汉武帝即位以后, 不仅要面对一系列诸如藩王作乱. 相权日大的内政问题, 而且要面对棘手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的问题. 其中最严重. 最困难的就是如何对待匈奴. 西南少数民族的叛乱解决起来相对容易, 匈奴却以其骑兵优势, 忽聚忽散, 出没无常, 经常发动战争, 使汉朝防不胜防. 汉初的和亲政策已经无法阻止日渐强大的匈奴入侵的步伐. 年轻的汉武帝克服重重困难, 毅然决定反击, 经过十二年的艰苦斗争, 终于征服了匈奴.

  5. 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汉武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 他南平诸越, 北败匈奴, 东击朝鲜, 西破大宛, 大兴礼乐, 这些都是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 汉武帝虽然继承了丰厚的财产, 也很难满足要求.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增加国家的财税收入, 他通过不断的尝试, 终于成功统一币制, 改革盐铁业的经营制度, 实行盐铁的国家专营. 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使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6. 尊崇一种思想开创霸业

  把孔子创办的儒家学说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来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这是汉朝儒家学者的杰作. 汉武帝正是迎合了这种神秘性, 让它正式成为统治思想, 这是他事业成功的又一个秘诀.

  八. 汉光武帝刘秀善待帮你打天下的人

  老子曰:天下至柔者莫过于水, 然至刚者莫能御. 意思是说, 水是天下最柔的东西, 然而天底下最刚硬的东西也无法阻挡水的攻击. 人们常说的以柔克刚也是这个意思. 以有原则的. 机智的柔, 去碰撞无原则的. 粗暴的刚, 就会势如破竹, 无往而不胜.

  汉光武帝刘秀世家出身, 在反对王莽的战争中成长为卓越的军事家. 政治家. 他的成功之道不是一味的武力征战, 而是怀柔政策, 给手下人以恩惠, 不仅成功的开创了东汉江山的基业, 也成就了历史上可以同‘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并称的“光武中兴”,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不杀功臣而成就大事的人.

  评语:

  1. 用“柔”来麻痹对手

  有人认为争夺天下, 只要有兵将, 有勇力就可以了. 其实不然, 只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条件不利于自己的时候, 克己忍让, 向对手示“柔”也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为你争取到更多的准备时间和发展空间.

  2. 用好一个“柔”字可战无不胜

  柔, 并不是惧怕, 也不是无原则的让步. 为了要成就事业, 对同道中人可以用“柔”来团结, 对自己的对手可以用“柔’’来感化, 对那些顽固不化之徒, 同样可以用“柔”败之. 善于运用怀柔之术的人, 就像太

  极高手, 你还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 就已经被击败了.

  3. 以真情获得人心

  人心都是肉长的, 无论是多么刚烈, 多么怪异的人, 只要你能够以诚相待, 和他推心置腹, 总有一天, 他会被你所感化, 死心塌地的辅佐你. 这就是刘秀的大智慧.

  4. 给对手一点好处

  得天下易, 得人心难. 对待那些曾经反对过你的人, 你该怎么办呢 杀戮是一种办法, 但这种办法很难得到人心. 刘秀的办法是宽容他们, 并且给他们好处, 这是一种谋略, 更是一种智慧.

  5. 优势在握也要夹紧尾巴做人

  当你优势在握, 胜利在望的时候, 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乘胜追击, 把敌人一网打尽. 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但也有另一种选择. 刘秀在平定隗嚣和公孙述的过程中, 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在兵力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刘秀依然是以柔对敌, 争取化解争端, 可谓是仁至义尽.

  九. 魏武帝曹操时刻掌握主动出击权

  一提到曹操, 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京剧脸谱中的那张大白脸, 接着就会想到“奸雄’这个词. 的确, 在历史上曹操是以奸诈狡猾著称的. 也许就是因为这点, 曹操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反面典型.

  其实, 心计深沉. 奸诈狡猾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 正是凭借着这种智慧, 曹操在乱世中统一了北方, 成为三国时期力量最强大的诸侯.

  评语:

  1. 宁教我负天下人

  “宁叫我负天下人, 莫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已经成了人们说曹操奸诈的必用名言. 这句话乍看上去确实是狠了一点, 可细细品味一下, 又有一股霸气在其中. 我们不提倡曹操的这种人生观, 但要是没有曹操说这句话时的自信与雄心, 也难以成就大事.

  2. 奸诈其实也是一种韬略

  奸诈是人们对曹操的评价, 但是对自己方来说, 奸诈就成了聪明. 任何一个想要取得成功的人, 恐怕在他走向辉煌的过程中都要用到许多谋略和手腕. 对于他的对手而言就是“奸诈”. 曹操正是这样的人, 当他智对许攸, 巧杀二袁的时候, 还会有人看不起他的“奸诈”吗 3. 奇正并用, 阴阳并出

  兵法上说用兵要奇正结合. 光有堂堂之阵, 正正之师未必能够取胜, 在必要的时候用奇兵才会出奇制胜. 事情停滞不前的时候, 用非常规的手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看看曹操的做法, 就会明白奇正结合的重要性.

  4. 借他人之手办自己的事

  “刀伤药虽好, 不破手为高”, 成大事和平常做事一样, 总会遇到不得不用强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你是选择直来直去呢, 还是选择剑走偏锋呢 很显然, 前一种办法只会使你的人缘更差. 曹操深知这个道理, 他没有把事情揽在自己身上, 而是施巧计, 借他人之手, 除掉了集团中不和谐的声音.

  5. 不让自己处于被动位置

  人们习惯于骑马, 觉得骑上老虎的感觉也会很好, 可是骑上之后要恐怕就要大费周折了. 有些人只顾眼前的利益, 却忘了这个位置上的不利方面, 搞不好就要骑虎难下了, 还不如原来那样安稳的发展. 曹操明白当时的形势, 坚决不称帝, 保证了自己的长远利益. 十. 东晋宰相谢安睁大眼睛洞察周围变化

  在军事和政治斗争中, 形势瞬息万变, 谁能把握形势发展的趋向, 做出正确的判断, 谁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东晋王朝偏安一隅, 门阀势力勾心斗角, 谢安看准了其中的关键所在, 在复杂的形势中进退自如. 在风云变幻的政坛或者杀机重重的战场, 他都能洞察先机, 闲庭信步. 细细想来谢安的大智慧的确不同凡响.

  评语:

  1. 缺我不行的时候再出来

  不要急于粉墨登场, 要看准时机, 在形势最需要你的时候走出来, 这才是大智慧者的做法. 谢安年轻的时候就有人请他出来做官, 但谢安却婉言谢绝了. 一方面他知道过早的出山, 身处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 难于自保, 另一方面, 他也要等待时机, 一举把权力抓在手中.

  2. 对自己有利时及时行动

  好的形势不是总会出现在你身边的, 有好的形势固然要利用, 而没有好的形势, 也不能气馁, 要努力使形势转变为对自己有利. 因为在逆境中会有更多的机会让你去扭转局势, 取得成功.

  3. 办成几件难办的事

  许多事情往往都头绪繁多, 纷繁复杂. 谢安在外有前秦军队来犯, 内有桓冲伺机夺权之际, 抓住了主要矛盾, 以少胜多, 一战打败了前秦的军队, 这就是有名的秦晋“淝水之战”, 解除了外部威胁, 也震慑了朝中的对手, 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4. 在高峰时一定要想到退路

  谢安成功后, 各种潜在的威胁纷至沓来, 加上东晋王朝要收回权力, 更是危机四伏, 谢安在这种情况下, 果断决定退出历史舞台. 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古往今来, 因为迷恋权力, 不肯放手而导致覆灭的事屡见不鲜. 谢安以锐利的眼光, 超人的果敢做出了这一决定, 体现了他的大智大勇.

  十一. 唐太宗李世民多听意见, 绝对没有害处

  以柔克刚是一种智慧, 同样刚柔兼济. 恩威并施也是上乘谋略, 应用得当都会使你受益匪浅. 领导者不是万能的, 所以一定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这个道理谁都明白. 但要做得好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 也是善于听取臣子意见 的楷模. 一个人就算是再有谋略, 他的智慧也只是小智慧, 只有广泛听 取大家的意见, 博采百家之精华, 才能成为大智慧. 李世民的成功,就很好的体现了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重要性.

  评语:

  1. 让下属又敬又怕

  领导者, 就要有领导者的威信, 让手下人对你又敬又怕, 老老实实为你效力. 树立威信的办法有很多, 恩威并用就是个好办法. 它可以让手下人既感念你的恩德, 又惧怕你的威严.

  2. 知错不改比犯错误更可怕

  人人都会犯错误, 再明智的领导者也在所难免, 重要的是能听得进别人的批评意见, 并且加以改正, 这才是领导者的大智慧. 那些认为什么都是自己对, 又不肯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最终必然走向失败.

  3. 不讲技巧的施恩毫无意义

  “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 施恩给下属也是要讲究技巧的. 施恩给下属的目的就是要让下属感恩, 死心塌地的为你工作. 施恩给下属, 不一定就只有高官厚禄. 有的时候, 一件小小的礼物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当机立断才能一往无前

  要想做成大事, 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面对困难, 首先要沉着冷静, 临危不乱, 这样才能让你的部下有信心. 毫不犹豫, 当机立断这才是领导者的大智慧, 也是成事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5. 讲原则还要有情义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 在领兵作战的时候, 他法令严明, 令行禁止.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 他深知法制公平的重要性, 为此他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 无论是皇亲国戚. 大臣贵胄:还是普通百姓, 一视同仁. 但是他也知道, 执法严格并不等于丝毫不讲情义, 执行法令要根据具体的情况, 处理的恰到好处. 也就是既要讲原则, 也要讲情义.

  十二. 女皇帝武则天靠韧劲直逼自己的目标

  “狡诈残忍”. “开明大度”这两个词似乎是很难联系到一起的, 但却奇特的统一到了一个人的身上, 她就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一武则天.

  武则天虽然中断了李唐王朝的统治, 可她重视生产, 发展农业, 统治时期经济发达, 社会稳定, 不能不说她为以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她还为唐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 但是她又有着另外一面, 她狡诈残忍, 任用酷吏, 玩弄权术, 鼓励告密, 这些都是很不得人心的. 不过也不能不承认, 这也是一种智慧, 一种实用却很难学的智慧.

  评语:

  1. 非常时期要用非常手段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 武则天能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所要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压服百姓, 她任用了一批有名的酷吏, 以残酷的铁腕手段统治天下, 但等到她坐稳了江山, 就把这些酷吏全部干掉, 收复人心.

  2. 他人的长处永远值得学习

  唐太宗李世民以纳谏如流著称子世, 武则天受到他的熏陶, 深知听取臣子意见的重要性. 她效法李世民的做法, 宽纳直言, 行事颇有太宗李世民的风度.

  3. 不拘一格用人才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这样写道:武则天的长处, 就在于善于选择人才, 委以重任. 在她统治时期, 有才能的文武大臣, 几乎不比贞观时期少. 凭她的明察善断, 朝廷上有一批愿为她效力的能臣, 所以她也成功地坐稳了皇位.

  4. 宽宏大度得心腹

  武则天爱才, 对有才能的人一向都很宽宏大度, 即使是对反对自己的人也是这样. 历史上有名的诗人骆宾王曾经参与反对她的起义, 失败以后, 武则天也没有杀他. 不仅如此, 她还用感化的办法, 使得仇人的女儿成了自己的心腹.

  十三. 宋太祖赵匡胤把诚信变为做事的方略

  一个领导者能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属的能力, 能否拥有真正的人才, 是成功的关键. 要吸引人才, 方法很多, 但始终摆脱不了一个“诚”字, 诚到深处情自现, 不见诚字不见情.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只有以诚待人, 宽以待人, 才会获得事业上的好伙伴, 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评语:

  1. 拉近与下属的距离

  做事不能靠个人单枪匹马, 手下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 如何处理好领导者与属下的关系, 历采都是令人挠头的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经常微服私访, 君臣之间关系融洽, 无话不谈, 与群众打成一片, 这种做法值得现代的管理者借鉴.

  2. 有比武力更好的方法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 那些拥立他的将领们都成了开国元勋, 个个手握重兵. 宰相赵普担心这些人造反, 劝太祖削掉这些人的兵权, 或者把这些人都杀了, 太祖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而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 不仅成功的收回了兵权, 而且保全了自己这群“哥们儿”的性命, 较之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做法要高明很多.

  3. 事无不可对人言

  关于治国用人之道,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奸诈权变, 恩威并施, 都是很有效的驭人之术. 赵匡胤的用人却又有他的独到之处, 他敞开胸怀, 以诚待人, 以信服人, 几乎从来不杀小罪之人. 对臣子开诚布公, 对待俘虏更是以礼相待.

  4. 控制好手下便是高手

  赵匡胤行伍出身, 他陈桥兵变, 夺后周天下而登大宝, 可谓兵不血刃. 他治世用文臣, 一是好控制, 不易犯上作乱, 二是可以休养生息, 增强国力, 三是用文臣监督武将, 避免军权专制. 这个方针贯穿两宋, 使两宋成为中国历史上文采风流, 流光溢彩的时代.

  十四. 明太祖朱元璋我不威慑你, 你就威慑我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位皇帝,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白手起家, 打下大明江山,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长江以南起兵, 而能向北夺取天下的第一人, 也是惟一一人, 这为他赢得了百世流芳, 而他的铁血政策, 大杀功臣, 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不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高度集权, 铁血高压, 也是一种成功之术.

  评语:

  1. 一定要掌控中枢

  功高盖主, 这是历代君主都比较惧怕的, 那些和自己同心合力打下江山的功臣, 大多威望很高, 这是对统治者的巨大威胁. 朱元璋为人猜忌多疑, 防人很紧, 这本来不是一种可以成功的素质, 但朱元璋却把它变成了一种统治之术. 通过各种计谋牢牢控制住了手下人, 使自己坐稳了江山.

  2. 快刀一定要斩乱麻

  要想有大的成就, 必须法令严明, 让人有明确的规章可循, 同时还要严格执行, 才能令行禁止, 让手下人心存畏惧, 不敢作奸犯科. 明朝初期, 承袭了元代的很多陋习, 官场上贪污受贿成风, 吏治十分腐败, 朱元璋为了迅速肃清吏治, 发扬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用严酷的刑法, 狠刹这股歪风, 虽然用刑残酷, 但是却有效地控制了贪污腐败, 树立了统治者的权威.

  3. 掌握最准确的情报

  现代社会, 对情报信息的掌握程度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 其实在信息传递并不发达的古代, 掌握准确的情报也是获取成功的必要条件. 且不说瞬息万变的战争局势, 就是在安定的和平时期, 准确掌握各种信息, 对统治者掌握下属动向, 做出正确决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该出手时就出手

  古往今来的成功者几乎都具备这样的素质, 那就是该出手肘就出手, 做事坚决果断, 决不拖泥带水. 朱元璋戎马生涯十几年, 造就了他果敢决断的大智慧, 做了皇帝以后, 他也把这种做事风格用到了治理国家上.

  5. 小题目做大文章 小题目做大文章, 意义同借题发挥有些相似, 就是抓住一件本来并不复杂的事情把它做成一篇“文章”, 这需要决策的领导者有极强的联想能力, 否则这篇“大文章”是无法做好的, 弄不好还会弄巧成拙. 朱元璋就很会做这样的“大文章”, 他抓住了类似胡. 蓝案这样的“小题目”, 做成了铲除功臣, 巩固统治的“大文章”.

  十五. 清太宗皇太极一定要做自己有把握的事

  历来成就大事业的人, 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虽然自己的才学不高, 但是善于笼络人才, 任用贤士, 助自己成功, 另一类是自己就是文治武功极佳的经世之才. 皇太极就属于第二类.

  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 皇太极苦心经营, 使得清军直入中原. 虽然他在位的时间不长, 却是清朝创业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他既守业又创业, 功绩比起他的父亲努尔哈赤. 孙子康熙皇帝都毫不逊色. 堪称是一位大智慧的成功君主.

  评语:

  1. 把劣势化优势才是大智慧

  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 并没有留下遗诏, 由谁继承汗位成了大问题. 在这场夺位之争中, 皇太极在并没有太大优势的情况下, 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巧妙的利用各种利害关系, 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逐个清除了夺位道路上的障碍, 继承了汗位, 后来又成了清朝的开国君主.

  2. 不与对手正面冲突

  “逢强智取, 遇弱活擒”, 当对手的实力远远强于自己的时候, 有些人选择硬碰硬, 还美其名曰:不畏强敌. 殊不知, 这是最愚蠢的做法.

  清朝创业之初, 无力与大明对抗, 当时辽东守备袁崇焕. 熊廷弼都是经国治世之才. 在他们手中, 辽东城池固若金汤. 皇太极强攻失利后, 采用攻心之术, 反间之计, 干净漂亮的解决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3. 江山是靠大家打下来的

  打江山. 争天下, 不是单凭武力就能够办到的, 尤其是在自己的实力还没有达到所向披靡. 战无不胜的时候. 这时, 团结各派力量就显得十分重要. 皇太极采用征抚并用的办法, 团结了朝鲜和蒙古, 为自己全力对付明朝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 是人才就绝对重用

  自古以来, 成大业者不能持偏见, 否则就会使自己陷于孤立与闭塞的境地. 皇太极重用汉臣, 也不轻视本族中的人才, 只要是人才就提拔任命, 不避亲疏, 惟才是用.

  5. 看透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个君主要处理成千上万的事情, 事情背后又是形形色色的官员和各种利害关系. 洞察其中的关节, 肃清吏治是夺取胜利的必经之路. 皇太极是一位大智慧的君主, 他洞悉治理江山与统御臣子的玄机, 才使自己不断地获得成功.

  十六. 清圣祖康熙稳天下须有大气魄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 作为二 个领导者, 你能摆平这些争斗吗 你能冷观这些争斗, 并且坐收渔翁乏 利吗 有大智慧的领导者, 都掌握着收发之术, 任它形势千变万化, 二切尽在掌握中.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 除鳌拜, 削三藩, 收台湾, 平定准噶尔, 一生功绩显赫. 文治武功都达到了清朝统治的顶峰. 他是一个天纵英才式的人物:对待强敌, 他处变不惊, 指挥若定, 对待党争, 他游刃有余, 左右逢源, 对待汉人, 他勤政爱民, 力求稳定. 在他的统治下, 清朝的江山得以稳定, 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先河. 不怕争斗, 善用争斗, 这是康熙皇帝大智慧的精华所在.

  评语:

  1. “智”和“勇”是灭敌的两件法宝

  自古以来, 天子年幼, 权臣当道的事情屡见不鲜.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 四位辅政大臣中, 鳌拜认为自己战功卓著, 全然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 独揽军政大权, 十六岁的康熙凭着自己的大智大勇, 智擒鳌拜, 把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 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2. 开顶风船才能显出英雄本色

  治理国家, 聪明才智是必要因素, 当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临危不乱, 冷静分析, 才能控制住局面. 康熙皇帝是一位大智慧者, 每次身处危机之中, 都是十分冷静, 化险为夷.

  3. 给下属表现的舞台

  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 要给你的手下人以充分的信任, 要敢于放权给他们, 让他们放手工作. 和许多大智慧的统治者一样, 康熙皇帝也深谙此道. 康熙一生风云变幻, 多次面临重大危机, 每次他都能挑选出正确的人才去处理问题, 而且从来不过问细节小事, 让人才展开手脚, 发挥才干.

  4. 榜样的力量绝对是无穷的

  天下大治, 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需要上下一心, 共同努力. 为了使各级官吏勤勉为百姓, 康熙定期对官吏进行考评, 根据官吏的考评结果决定奖惩, 以此激励百官, 肃清吏治.

  5. 获得别人的支持最重要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政权, 面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的反对, 康熙皇帝没有一味的武力镇压, 而是一视同仁, 重用汉人, 给汉人知识分子足够的地位和面子. 获得了汉人的支持, 这是清朝能够绵延三百年的原因.

  6. “奢华”是失败的开始

  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康熙皇帝贵为天子, 却是一生节俭, 从不铺张浪费. 他最尊崇古人的一句话:以一人治天下, 不以天下奉一人。

  十七. 清世宗雍正把做人看得比做事更重要

  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人们往往对他是不是改诏继位津津乐道, 却忽视了他的功绩. 雍正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 他在位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却是清王朝走向辉煌盛世的过渡时期, 正是因为他的勤勉治国, 才为乾隆皇帝留下了丰厚的家底. 他的许多治国方略也是很有独创性的. 客观的讲, 雍正皇帝是一位成功的皇帝, 是一位承前启后, 开创盛世的英明君主.

  评语:

  1. 一勤天下无难事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 勤奋是十分重要的一个. 古往今来, 但凡成就大事, 获得成功的人, 即使是天资过人, 也都是勤奋努力, 扎实工作的.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天下无难事, 只怕勤奋人.

  2. 想办法弥补自己的不足

  雍正自认不如自己的父亲康熙, 而康熙末年众皇子上演的“九王夺嫡”的大戏更是令雍正记忆犹新. 既然自己不如父亲, 那么该如何对待皇位传承这个难题呢 雍正苦心积虑的想出了密立储君的制度, 用严格有效的办法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3. 律己还要正人

  雍正治理天下时勤勤恳恳, 自律甚严, 但是皇帝虽然勤勉辛劳,臣 下未必个个勤快. 雍正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 也对臣子们作了周密 的考察, 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密折制.

  4. 绝不做落伍之人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活到老, 学到老”. 人活着就是要不断的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增长自己的见识, 才能不被发展着的时代所淘汰. 不论是古代, 还是现代, 学习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不 断学习, 才能不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