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紫檀山户型图:《群英会·借东风》(京剧)1957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30:26

故事梗概:
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曹操亲率八十万兵马进攻夏口。大敌当前,刘备派遣诸葛亮到江东,与东吴都 督周瑜共商破曹大计,决定由周瑜统率大军水路御敌。大战前夕,曹操谋 士蒋干过江访周,欲以同窗旧谊劝周 瑜降曹。周瑜料知蒋干来意,故与同 榻,伪造曹营水军头领蔡瑁、张允降吴假信,夹于书中,故意诱蒋干窃取 。蒋干中计,窃信潜回曹营。曹操一怒之下斩了蔡、张二将,旋即觉察中 计,便遣蔡瑁之弟蔡中、蔡和二人, 以不满曹操杀兄为由,到江东诈降。 孙、刘虽联合抗曹,但周瑜深忌诸葛 亮谋略,视其为东吴后患,欲乘机杀之。当他借刀除掉曹营二水军头领的计策为诸葛亮识破后,更欲寻机杀之 ,乃借军中缺箭为由,限令诸葛亮在 一月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明知 周瑜用心,却反而提出只需三天时间 ,并自愿立军令状。周瑜以为诸葛亮 自投罗网,心中暗喜。不料诸葛亮利用江上浓雾“草船借箭”之计,从曹 军手中轻易获得十万支箭。蔡氏兄弟 到江东后,周瑜已察觉出他俩诈降,乃不露声色,将计就计用苦肉计屈打 黄盖。曹操听信蔡氏兄弟关于东吴将 帅不和的密报,接受黄盖诈降,并遣蒋干再次过江核实情报。大战迫在眉 睫,周瑜与诸葛亮商定采用火攻战术 进攻曹军,但曹军战船散置江上,火攻不易奏效,乃遣谋士庞统取信蒋干 ,由蒋干引荐诈投曹操。庞统劝说曹 操采纳连锁战船,以利惯于陆战的北 军适应水战。开战前夕,周瑜因江上 西北风向不利于火攻、正愁破曹无计 之际,诸葛亮提议在南屏山设坛祭借东风。周瑜一面备战攻曹,一面暗遣武士埋伏祭坛山后,一俟东风吹起即 刺杀诸葛亮。傍晚时分,果然风向东 转,黄盖驾降船满载易燃柴草,于逼近曹操战船时点火焚烧连锁艨艟。待曹操看出有诈,已阻拦不及,艨艟连片起火,曹军大乱,死伤无数。待东风吹起,埋伏山后的武士赶至祭坛,诸葛亮早已逃至江边,由事先等候的赵子龙接回夏口刘备营地。 
“群英会”蒋干盗书,中了周瑜借刀之计,曹操错斩了蔡瑁、张允。曹操悔恨之余,派蔡瑁之弟蔡中、蔡和来诈降,周瑜已发现其诈,遂将计就计,把二人留下。瑜并与东吴老将黄盖定下诈曹营的苦肉计。孔明借箭回营,周瑜设宴庆贺。席间谈论军事,黄盖故意坚主降曹;周瑜佯装大怒,责打黄盖。黄盖被打后,请大夫阚泽去曹营下诈降书。曹操发觉信中有诈,欲杀阚泽。但阚泽机智镇定,从容对答。这时,蔡中、蔡和将周瑜打黄盖的消息密报与曹操。操遂允许黄盖投降,但仍不放心,故命蒋干再次过江,打听实信。周瑜与孔明早已决定用火攻曹营,现闻蒋干又来,急召庞统定下连环计。蒋干一到周营,便被周瑜发往西山茅庵。他夜间出门闲游,遇见庞统。统故意说周瑜不能容人,蒋干劝说庞统归曹。二人连夜潜回江北。庞统劝曹操将满江战船,一列列地连锁起来,以便不惯乘船的北军也能水战,操大喜。战船钉锁已毕,曹操以为此番顺流而下,必灭东吴。在江中大宴诸将。时月上东山,将士云集,曹操顾盼自雄,横槊赋诗。周瑜见曹操中连环计,江台观望,十分得意,也以为此番必可破曹了。不料一阵西北风将他惊醒,吴军位于东南,曹军位于西北,这时候若用火攻,必烧自己而不能破敌,遂忧虑成疾。鲁肃见主帅卧病,求计于孔明。孔明伪言自己会医病,写了一张“病源”给周瑜,“欲破曹兵,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一看,病体豁然而愈。孔明自言能把东风借来。请周瑜为他在南屏山筑台祭风。至甲子日,东风果然大作。周瑜原已派将士埋伏山后,单等东风一起,就将孔明杀死。可是孔明见东风一起,却悄悄地逃到江边,那里早有大将赵子龙奉命备好船只,迎候孔明回转夏口。 
群英会:http://www.56.com/u69/v_NTkzMDI4MTg.html 全剧97:24
',1)">
借东风: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Vi8Mzu5tY8/ 全剧87:03
',2)">
北京电影制片厂
艺术指导:萧长华
艺术顾问:郝寿臣
导演:岑范
摄影:连城、吴生汉
美工:张先得、田世珍
副导演:魏荣
主演:马连良、叶盛兰、裘盛戎、谭富英、袁世海

1957年的中国电影就已拍摄了《赤壁》的故事,影片从曹操亲率八十万兵马进攻夏口,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开始,诸葛亮到江东与东吴都督周瑜共商破曹大计;曹操谋士蒋干与周瑜叙旧,周瑜设计使曹操斩了二员大将,在联合抗曹中周瑜深忌诸葛亮的谋略,视其为后患,欲其乘机杀之;并借军中缺箭为由,限令诸葛亮在一月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明知周瑜用心,却反而提出只需三天时间,并自愿立军令状,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周瑜再次设计屈打黄盖,黄盖诈降,蒋干再次过江核实情报,后引荐庞统诈投曹操,曹操采纳了庞统的连锁战船,周瑜与诸葛亮的火攻战术就能奏效,但江面上西北风飘飘,傍晚时分,果然风向东转,这就是著名的“借东风、火烧赤壁”;周瑜暗遣武士欲杀诸葛亮,但此时诸葛亮以被等候的赵子龙接回了夏口的刘备营地。
《群英会》即京剧经典《群英会·借东风》,影片由岑范导演,有富连成社的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扮演诸葛亮)、谭富英(扮演鲁肃)、裘盛戎(扮演黄盖)、叶盛兰(扮演周瑜)、袁世海(扮演曹操)、萧长华(扮演蒋干)等演出。
《群英会·借东风》自清道光中叶流传至今已150余年,它凝聚着富连成社众多艺术家的精华,被誉为一部中国京剧的发展史,也是一本京剧流派的传承史;新中国合并组成的北京京剧团公演的第一出戏就是《群英会·借东风》,如果你喜欢京剧你一定会陶醉其中。
影片演员阵容空前,基本上以文戏来描绘赤壁之战的过程,把绝大多数的冲突放在了“斗智”上,孔明和周瑜的明争暗斗、貌合神离被刻画的非常经典;当然几位前辈艺术家留下的经典唱段更是令票友们熟记心中;影片既是对国粹的一种保存,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已经成为了经典,但它还会流芳百世。
京剧《群英会》《借东风》:举重若轻 千古绝唱
(作者:刘福民)
本文转自新浪博客《新编历史剧(平沙落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50c260100d0en.html
在号称"汉唐三千宋明八百"的浩繁京剧剧目中,以《三国演义》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大戏小戏真是不少,可像《群英会·借东风》这样至今久演不衰的却不是很多。从"同光十三绝"的卢胜奎以擅演此剧得享盛名,到富连成拿此剧做"镇社之宝",经过多年在不断演出过程中的不断修改加工,这出骨子老戏在演出市场中出落成真正意义上的国粹艺术经典。1957年拍就的同名戏曲电影,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这里面积淀着百年来许许多多前辈艺人的心血结晶,聚焦着几多现代京剧流派创始人盛年的舞台风采。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回过头静下心再来细细欣赏,还能令人平添出许多叹为观止的感慨与回味无穷的意蕴。
京剧作为民族传统艺术的载体,从文本的结构方式到艺术语言的构成元素都是彻头彻尾中国化的。在剧本的场次编排、情节铺陈,如何起承转合、怎样形成张力等等诸方面,都有其自成体系的套路,与西方戏剧奉行的"三一律"截然不同。拿《群英会·借东风》来说,原本是表现一场波澜壮阔战争风云的宏大题材,可在京剧舞台上人们看到的,却不是那种全景油画式的"战争与和平",而是线性散点聚焦式的"清明上河图".表面上平铺直叙,内中却有一股举重若轻的气度,很像是古典小说中的白描--没有更多的心理独白,绝少景色景物的细致描绘,甚至难见人物大块整场的独角戏,但往往寥寥几笔乃至零打碎敲中略加点染,一个个人物就活灵活现起来,简洁而又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幅撩人心魄的画面。这样的描写手段正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常用的白描手法--形散而神不散。再有就是京剧作为世俗艺术,和它的母体通俗演义一样,很善于从民间的视角诠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把"高处不胜寒"的帝王将相心智与权谋的政治较量,表现得处处充满常人常情的道德标准与生活趣味。没有什么概念化的生硬说教,也不显露什么先验的主题,一切故事、一切人物都那么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真正达到雅俗共赏的境地。
诸葛亮是中国百姓妇孺皆知的智慧化身,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被鲁迅先生评为"多智而近妖",这个"近妖"的特征,在京剧《群英会·借东风》的舞台形象上,似乎更被夸张到一种极致。表面看来,这样的诸葛亮似乎是离历史的真实、离人物的复杂多面更远了,然而不,京剧舞台上的诸葛亮更接近普通人对心灵自由王国向往追求的理想状态,更从"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复杂微妙处表达出超常智慧完美人格与庸常人生所感所悟的深层共鸣。
用出神入化来形容京剧大师马连良塑造的诸葛亮是再恰当不过了。没有剑拔弩张的火爆劲儿,没有刻意做作的雕琢气,更没有卖弄技巧的躁动与廉价低俗的噱头。无论是初次登场的"小锣打上"念两句"不惜一身探虎穴,智高哪怕入龙潭"的"官中"对儿,还是首次开唱就那么几句不显山不露水的[散板],舒云漫卷的流动中,诸葛亮的神态与气度就全有了。不是不讲究,分解开来细品,每一句念白的抑扬顿挫、每一句行腔的开阖收放,都是格律严整,只不过到了那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显得大道无形罢了。前半部《群英会》中的诸葛亮,几乎没有什么大块的整戏,然而"形散神不散"."草船借箭"一场的那几句[西皮原板]如疾风扫落叶似的酣畅,一下子把戏推向迭起的高潮;"打黄盖"一场径自饮酒不动声色的"没戏"中的有戏,一个抖袖、一个眼神,看似漫不经意,实则"弹无虚发".直到《借东风》的最后一场,诸葛亮的戏才"化零为整",显出经过九曲十八弯之后蓄势而发的磅礴与浩荡来,[二黄导板]过门响起,一句"习天书学兵法犹如反掌"将出,早已收"未曾有声先有情"的事半功倍之效,接下来的大段[回龙]、[原板],格律规整的唱词与旋律优美的唱腔相互映衬,把"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诗情意蕴渲染得一波三折有声有色,总体气势浩渺恢宏,然而每一个细部却百转千回变化多端,尽得动与静、疾与缓、张与驰相辅相成的韵律谐和之妙,又完全符合诸葛亮彼时彼地境遇心态。
赤壁之战本是一场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可从《三国演义》的小说到京剧舞台的《群英会·借东风》,都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故事中的人物心智与权谋的较量、人格与品格的对比上。特别是京剧舞台上周瑜与曹操这两个艺术形象,更是把褒贬的界定模糊化,而活力与魅力则凸现在人物典型性格的多重组合的微妙复杂之中。《群英会·借东风》的文本属于那种典型的京剧式网络结构,即往往不是密不透风,而常常是疏能走马,在台词的铺陈构架中留有很大的表演空间,使表演者能够通过唱念做打的程式化手段,把文本中所包容的丰富意蕴,非常立体灵动地表达出来。演员个人的风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整出戏的格调浑然天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完美整体。
<>
赵致远
原文见网易博客。
http://xia50727.blog.163.com/blog/static/4752253720087213217500/
黄盖的分量
《群英会》中的黄盖并不是戏班里头路花脸的活儿。郝寿臣侯喜瑞二位都是应曹操这个活儿。侯喜瑞十七岁时还没出科,就因为扮演全本《三国志》大戏中的曹操出名。
侯喜瑞也唱黄盖。金少山也唱黄盖,还灌了唱片。
1955年岑范导演拍电影《群英会借东风》,成就了京剧界好角儿的一次群英大会。
首发阵容中的花脸:曹操派的是郝寿臣!黄盖却一致选定了裘盛戎。裘盛戎借此跻身马谭郝叶萧头路角儿之中。
郝先生退出,替补队员袁世海上场。
据说马先生片酬2万元,叶先生1万8千元后改2万。
花脸两个角色份儿可不一样。您注意:曹操--郝先生6000元。黄盖--裘先生5000元。
袁世海先生"开花不结果",全部片酬上交老师笑纳。这条消息--道听途说。
裘先生是"移花接木",5000元一个子儿没带回家,全转入小金库开销了。这条情报绝对准确--师娘说的。
这些片酬的含金量有多少?
提醒你一句:1966年之前,中国人民银行黄金收购价:96元/两--33克。
电影中的黄盖
传统戏能改吗?这句话其实没有第二个答案:改。
裘盛戎改了吗?
改了!
最醒目的改动:黄盖扎紫靠。
戏班讲究"宁穿破不穿错".自打有三国戏,黄盖勾朱砂红的六分脸,扎黄靠。
依此列推《珠帘寨》沙陀国的李克用勾红老脸,也是扎黄靠。这个活儿原来就是花脸应工。
花脸勾红六分脸扎黄靠形成了戏班的规矩。
您注意:黄靠不能做平金绣活。为什么?金色与黄色缎子顺色,要绣三兰丝线衬金边。这是有道理+有规矩,约定俗成。
嘿!裘先生拍电影演黄盖就敢改:扎紫色平金软靠了。
为什么改?
彩色电影里紫靠平金色彩突出,颜色漂亮。
〈打盖〉后他穿的是兰色平金的箭衣:裘先生私房行头里没有平金红箭衣。也行了。
谁的主意?
你还真得服裘先生,《群英会》聚集了这么多头牌大蔓,包括祖师爷萧长华萧老在内,愣会同意他改了!
还改什么了没有?
有。裘盛戎在〈打盖〉后,与阚泽的一场戏的收尾时加了一段[流水]"好一个忠心阚德润-----"
这些似乎无关大局的添加改动,可以看出两个因素:
一,裘不但能加入到超一流的阵营中来,而且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
二,他的改动既得到权威们的首肯,又满足了观众的高要求。可以说1955年的他,已经造就了"既打内、又打外"的生态环境。
那一年,他正好四十岁!
嘿!他不独创一派才怪!
1955年的这部电影是裘派形成的里程碑--自此天下尽识君。
1963年的另一部电影《铡美案》却是裘盛戎艺术成就的顶峰。
敢问路在何方?
下面就以《群英会》《铡美案》这两部电影为例,我们一起来分析裘盛戎是怎样塑造黄盖和包拯这样"一小一大"两个艺术形象的,探讨裘的艺术创作轨迹--它改动了那些?为什么要改?怎样改的?
与之相比我们创作的路子、方法何在?问题何在?症结何在?
--我们从探索中可以学到什么?
这些讨论我们可以分享乐在其中,又可以奉献给当今的花脸新秀精英们,他们尽可以拿去用!
21世纪的中国需要新人新戏新流派!
网友们欢迎,咱们就一起走下去。可好?昨天,看了上海京剧院金喜全专场《群英会》的演出。演出结束后,马上与金喜全的老师毕高修先生通了电话--谈的是花脸的黄盖与小生周瑜的几个节骨眼--我们俩个对对戏。不是对谁或是对他的老师提出意见,他老师的演出也看过了;只是一家之言--侯派黄盖的演出纪录,保留在此存照而已。
只谈两个地方--大节骨眼:《打盖》一场。周瑜吩咐酒宴摆下,叫起:先生请!场面起〈三枪〉,周右手举杯饮酒挥左袖,后伸出打背躬:与黄盖对眼神--叫他要见机行事;黄盖点头示意:明白!这段表演昨天没有看到。
第二个大节骨眼:打盖之后,周瑜怒喝:"其罪还在,叉出帐去!"场面起〈脆头〉阚泽扶起黄盖出帐转边,黄盖左手搭住阚泽向左躬身右手撩髯,抖手侧身回看--[采-------]周瑜急切地询问:打得不要紧吧?黄盖急忙摇右手示意:不要紧,挺得住!这却被扶他的阚泽看破,这样才有下一场〈阚泽下书〉。
这一段表演在1955年的电影《群英会》中,叶盛兰裘盛戎马盛龙三位表演得十分清楚生动。大家可以看看。这段表演的要领是阚泽扶黄盖起身转磨换边,黄盖欠身出帐弹髯回看,抖手摆手,全部要在锣经中一气呵成、在一分多钟之内完成。
昨天演出时鲁肃的地方有偏,阚泽转身不顺--"二传不到位",特别是阚泽的玉带兜在屁股上,按了两次都过不来,也搅了戏--台上的局面有些混乱,结果把这样一个大节骨眼给淹浸了!遗憾!
我以为传统戏可以改--改,才有今天的流派好戏。不可以化!把精华化了--融化消失了。
再讲侯喜瑞与裘盛戎的黄盖有何不同?看看裘师是怎样改的。
蒋干在周瑜更衣时问道:敢问老将军上姓?侯:姓黄。裘:黄。
蒋--莫非是黄盖黄老将军?侯:正是。裘:然。
蒋--只是老了!侯:怎么讲?裘:嗯?
蒋--虎老雄心在呀!侯:哼,多口!裘:嗯!
您看--裘盛戎每句话只回答一个字。
裘派是怎样继承发展形成的,可见一斑。
再说几句:那天的演出到了黄盖与周瑜定"苦肉计"的一场,.安平唱"周都督休得要大礼恭敬"四句时有点吃力。安平有嗓子,当然可以叫台底下鼓掌。但是看得出来很吃力。我不是指他的唱,而是指台上的气氛、节奏。他们两个没有把握好。他和金喜全在进入这一小节的表演时没有把戏压下来--台上的气氛有些燥,在黄盖开唱的时候整个演出都是浮躁的,演员此时很难把观众领进来。
周瑜送走了直言的鲁肃,念道:子敬平日老实,今日为何这样乖巧--------这一段演员就要注意把台上的气氛压下来。此时,照侯派演法黄盖要打"护食"鼻音:嗯---------.裘先生改了低音慢使的"嗯哼!"这是一个"我在这里的信号",在结构上讲是给周瑜一个转折的"肩膀".接下来的一节戏,周瑜黄盖切不可浮躁起来,从戏理上讲"定计"绝不可以大声嚷嚷。黄盖向组织上表决心,可以激动不可喧哗。您看《壮别》一折的表导演正是这样处理的。黄盖的扮演者一定要把握住节奏情绪。当周瑜唱完"我江东之万幸托付将军"时,一定要把场上的气氛节奏压住,沉着地念:都督!叫板开唱。我看到此处很为台上的演员着急。
裘先生的黄盖,我看了好多场,又学了!侯老亲自"下挂"了!他们教给我什么?四句唱?笑话!他们教的是"术",怎样"使活"--控制节奏!调动观众情绪。那天的戏,一句话:有点"赶落"!头场最好。"对火字"层次不清,重点不突出。金喜全的戏在这一场"平了",大都督的"份儿"小了。不如《打盖》《壮别》。
在这儿强调一下:艺术家的过人之处一是对舞台演出节奏的把握。二是对台下观众情绪起伏的引导。二者缺一不可。安平金喜全都是青年才俊大有前途。但是,千万不要受干扰。其中一条就是说"京剧演出的节奏太慢,要适应新观众的节奏。"这话外行人来说说也就罢了,你们是京剧事业的接班人,千万把握自己的审美理念。把握自己在舞台上的节奏感。千万不能落下"赶落"的毛病。
谁说京剧"慢"?"兵发云南!"四个龙套一个圆场云南就到了。
京剧"快"?不快!《奇双会》小两口写一张状子要一个多小时。可是谁嫌他们慢了!
京剧看不懂!爱乐乐团的交响乐卖一千元,多少人听得懂?一个剧场进来两千人,其中有二十人懂第六乐章说的是啥就了不起了?几千块一张入场券,都少人抢着买,您懂吗?坐在那里谁难受谁知道--手机又不叫开!这就叫花钱买罪受,嘿!外国人是高雅艺术,他们反过来说自己的艺术听不懂了:听不清听不懂!就更可气了!你把在现场的周杰伦的"粉丝"们请来问问他们:你们的偶像嘴里滴里嘟噜他在念叨啥?管保100个粉丝有98个说不清!
"京剧唱得太慢"!又是一个误导!你们千万要坚持原则:自己要心静下来唱念做,引导你的观众"进来"一起进入艺术的境界。我们的国剧艺术在全世界是无以伦比的!要坚信仰坚持信念坚持信心,把我们民族的戏曲艺术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