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尺寸表:偷学理财高手的赚钱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6:47:48
三十二岁小资男靠笔记三部曲赚千万
花很少的时间 达到很大的效益 今周刊.撰文∶叶扬甲

没有人天生就懂投资,就算是股神巴菲特,也得每天看五份报纸,藉以更新所需的资讯,而以五十万元起步的黄坤仪,几乎可视为所有散户的缩影,他做笔记的方法、选股的逻辑,甚至於投资的体悟都相当值得学习。

投资的道路从来就不是条坦途,有的路段上满布荆棘,有的则暗藏陷阱。但许多发著一夕致富的梦想者,往往太过於轻率,忘了稳健地踏出每一步,才是迈向最後成功的先决条件。这是最初以五十万元投入股市,如今才三十出头身价就有千万元的黄坤仪(化名),所得到的体悟。

九年前,再也无法忍受因担任银行催收员工作压力过大,而夜夜辗转难眠的黄坤仪,决心带著工作两年所积攒的第一桶金,离开银行业投身於股市,一个门外汉自此踏上投资之路。

「初入股市的心态转换很重要,」黄坤仪说,很多人都有从股市致富的向往,但真正用严肃态度去正视买卖股票的人很少;更多的人还在起步阶段,就觉得选股过於复杂而在股海中随波逐流。因此,「在交易前,应该先问股票对自己的意义是什麽?」

黄坤仪接著补充,「有些人把股票当作消遣,心态大概与买乐透一样,而心态会决定操作的战果。虽然就我个人而言,股票确实是生财的工具,但对一般上班族来说,如果对股市持『小玩怡情』的态度,而不多花心思琢磨投资知识,那悲惨的下场是很容易预见的。」

毕竟,股市里高手如云,还有许多金融机构的职业玩家,一般散户要夹缝求生,「建议先培养做笔记的习惯,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的累积投资经验」。

雏鸟摸索期/善用《股市总览》增加公司熟悉度

常听人说,不做功课就贸然进场是不智之举,那到底要如何做功课呢?黄坤仪认为,可从广泛的认识公司起步,在增加对公司的熟悉度後,投资的视野才会渐渐打开。

「我就曾经向朋友推荐个股,却遭质疑该档个股太过冷门。」黄坤仪颇感无奈地认为,「公司当然不会自己来认识你,特别是值得投资的股票。」很多散户会放心买耳熟能详、报章杂能见度高的股票,但这样的公司真的好吗?对此问题,黄坤仪持怀疑态度,买股票是买公司价值,而不是买公司名气,公司本质与获利能力,远比公司名号响亮重要得多。

因此,黄坤仪建议初学者熟悉公司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先准备一套《股市总览》,并养成翻阅的习惯後,对公司的名称就不会这麽陌生。这样一来就可克服在对股票不熟悉下,进场前容易犹豫不决的心理干扰因素。

但很多人看到超过一千家的上市柜公司,就萌生退意,等於还没了解对手,就先鸣金收兵,怎会有战胜的可能。对此,黄坤仪劝投资人不妨换个角度想∶「每多认识一家公司,就又多增加一个机会,而眼前就有一千多个机会在等待被挖掘。」

或者,用台湾历史的进程来看待《股市总览》,就像进入时光隧道般。黄坤仪说,「从国民政府来台後,开始做基础建设,让水泥业蹿起;再来经济慢慢发达,人民讲究吃穿,从而造就食品与纺织业的起飞;後来台塑王家发迹,带动蓬勃的塑化业,一直到而後占台股比重过半的电子股等。其实把股票与历史作串联,就不会显得太枯燥乏味。」

藉由长期记录 熟悉公司基本面/以翔准为例 涨多、利多见报仍有机会点

将公司名称及其所属产业在脑海中建立初步雏形後,就可迈向下一阶段,让自己更进一步加深对公司的印象。由於《股市总览》属於季度性刊物,黄坤仪的作法是,看每天的财经新闻来辅助,只要哪家公司发布利多,就将相关讯息抄录在《股市总览》相对应的公司旁边空白处,透过浏览新闻,接著动笔抄下重点,最後再搭配公司财务报表做对照,相信这家公司很快就可烙印在脑中。

「对公司不熟悉而下不了手是很正常的事,但可能因此错失赚钱的机会。」黄坤仪举例,像主要产品为半导体制程光罩的翔准,今年初公司有利多新闻见报,当时股价在十一元上下,若从金融海啸时期最低点二.七九元算起,涨幅已经超过三倍,「不熟翔准的朋友,会问我干麽还要去推荐这种涨多、利多见报的公司?」

黄坤仪分析,「当然,若只看技术面确实没有支撑买进的理由,但如果对翔准有稍微基本了解,就会知道这家公司从二○○○年至今,每年都在赚钱,甚至连金融海啸期间,获利都能维持正数。这样的公司出现利多,其实值得深入了解。」後来翔准的股价走势,果真印证市占率扩增的利多而连番上扬,上半年在大盘走空头时,逆势上涨超过五成。

从此结果看来,因为对公司不熟,认为股价已经涨多,而将新闻利多一概视为陷阱,这样掺杂过多的主观认定,容易让机会失之交臂,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归基本面。

「藉由长期的记录,熟悉公司基本面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可避免太轻易被洗出场的困扰。」黄坤仪说,当买进理由基础相当薄弱,譬如盲目买进明牌,这时只要碰到稍具规模的震荡,是很容易被吓出场的。反之,如果对公司营运熟悉度够高,或过往经营绩效在脑海里有基本概念,那麽耐心等候多些时间,熬过突发的短暂利空,股价或许还会有表现。

想在投资道路上走得长久,增加对公司的熟悉度,绝对是值得花时间打下的基础。黄坤仪说,「多去了解并记录公司的长期状况,才可以认识过往的轨迹,也才有能力在下一次机会点出现时及时把握。或是,下次听到有人报明牌时,就能自然在脑海浮现这家公司的财务资讯,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在对大部分公司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後,就可尝试从《股市总览》中,根据各家公司的财务报表良窳,筛选出值得追踪的个股名单,并抄录在空白的笔记纸上,旁边则仍须留有新闻追踪的栏位。在这个阶段,除每日新闻浏览的笔记要持续记录外,最重要的是,如何订定观察股的筛选条件...《详全文》

中石化 治理危机
威京小沈引爆

今周刊.撰文∶刘俞青

7月20日,好久不见的沈庆京宣布担任中石化董事长,引发市场一片惊讶;大位还未坐满4个月,小沈就拍板通过一笔高达300多亿元的大陆投资案,初期投入资金100多亿元。中石化形同向台湾的公司治理投下一颗震撼弹!小沈仅拥有相对少数股权,却能掌控董事会,未徵询最大股东的意见,即进行重大投资,这样合理吗?其透过赴大陆投资大举增资,意图为何?不仅中石化将面临一场严峻的公司治理挑战,这也是一堂台湾所有上市柜公司与投资人都应该上的「公司治理课」

花少少的钱,却能掌握一整家大公司,在台湾资本市场从来就不是新闻;从二○○三年孙道存以不到三%股权掌控太电董事会,到七年前辜仲 以极少数股权拿下开发金,都是著名案例。

而这种老板最担心的,就是市场上出现另一派股东,不断加码买进股票,持股直逼、甚至超过原本大老板,我们姑且称之为「实力坚强的市场派」,为了保住原本的主导权,许多老板只好绞尽脑汁,使尽各种办法,此时,许多不符合公司治理的手段,很容易就会产生。

当公司派遇上实力坚强市场派/中石化引爆指标性战役 主管机关应把关

回到台湾的资本市场上。七月二十日,在中石化的董事会上,突然宣布换下原来的法人代表冯亨,董事长宝座改由沈庆京接任,引发市场一片哗然。大家都在问∶小沈到底想做什麽?

中石化是一家股本将近二百亿元的大公司,截至今年十月底,共有十万名股东,目前的董事长是沈庆京,但从?面上看去,其股权不到二%,根据市场讯息汇整,最多也不超过八%,但却在目前中石化的九席董事席次中,握有六席席次,超过三分之二,等於完全掌控董事会。

不过,就在近三年之内,中石化悄悄出现另一位神秘大股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提高持股,今年年中,他已经正式向中石化公司和金管会提出申报,以他为首的同一关系人持股超过四十万张,换算持股超过二○%,等於直接挑战沈庆京的经营大权。

这位神秘的大股东就是好乐迪前董事长、知名寿司店「海寿司」负责人卢燕贤。

沈庆京与卢燕贤,一位是当年股市四大主力中,至今唯一仍活跃市场上的,人称「威京小沈」;一位是台湾娱乐事业的前辈,两个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却在中石化这场攸关十万名股东权益的改选里,碰上了。

二十比八,看起来是一场悬殊的竞赛,卢燕贤很可能在明年中石化的董监改选中,一举扳倒小沈,终结掉沈庆京自一九九四年民营化以来,十七年的主导地位。

小沈遇上了「实力坚强的市场派」了吗?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回到先前的问题,小沈想做什麽?十一月二十八日中石化的董事会,才刚刚坐上董座大位满四个月的他,不顾二席董事的反对,表决通过大陆转投资案,未来要投资大陆共计三四○亿元,而第一阶段将先投资共一一五亿元,占中石化目前净值大约三成,但即使将过去五年中石化的获利加总,也不过一七二亿元,而整个计画的投资额更占目前净值将近九成。

市场对公司接二连三的大动作,反应如何?股价会说话。

无论是从小沈当上董座,或者是大陆投资案的宣布时点起算,中石化的股价跌幅与同时期的塑化类股指数相较,都还要更惨,显然市场对中石化近期的表现,并不满意。

曾经当选二○一○年亚洲最佳分析师的元大证券石化产业分析师何耀仁,甚至在大陆投资案表决过关後出具报告表示∶其实「於台湾扩产或许是较佳的选择」,形同直接投下反对票。

但在董事会握有六席、超过三分之二的绝对优势支持下,小沈仍坚持进行。由於重大投资案只要董事会通过即可,因此根据中石化发言人彭普明表示,该案目前已经准备送进经济部投审会,等待审查通过後,就将以部分自有资金、不够的部分将以发债,或赴海外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正式进行投资。

如果这只是两派股东之间的较劲争斗,那麽倒也仅止於宫廷内的恩怨而已,但如今看来,不仅中石化的战争几乎一触即发,一场公司治理的保卫大战,已经硝烟四起,关乎十万名小股东权益的搏斗,绝对需要市场紧密钉梢。而如果这场今年最具指标性的战役,主管机关未能帮小股东的权益严密把关,台湾公司治理恐将从此沉沦,而影响的,恐怕就是千万个如你我的小股民了。

治理危机一∶小股领导/小股权经营者与大股东易产生冲突

中石化目前的关键问题在於∶现有的董事会结构已经和现实脱钩,不足以代表目前的股权结构。因此当翘翘板失衡,就会发生问题。

以这次通过重大投资案为例,据透露,召开这次董事会前,公司高层并未与持股二成的大股东卢燕贤针对此案,有过任何说明沟通或接触。换句话说,这虽然是一件董事会通过的投资案,但并不能代表多数的股东都同意。

过去最有名的案例当属○三年时,孙道存不断减码手上的太电持股,最後仅以不到三%的持股,却能完全掌控太电的董事会,比当时其他大股东包括政府四大基金、国华人寿的持股都还少,但孙道存为了保住经营权,各种取巧手段倾巢而出。果然,不久之後,就爆发孙道存掏空太电一七一亿元的重大社会事件,是当时台湾市场上最大的掏空案。
而今年年中频频登上新闻版面的亿光入主泰谷案,也是一例。

原本亿光加上晶电,是泰谷当时举办私募增资时引进的大股东,但没想到,日後亿光与晶电的泰谷持股加总,竟然超过泰谷董事长刘腾隆,为了抵制兵临城下的入侵者,泰谷不惜使出「不举办董监改选」等各种招数,泰谷的股价因此一路下跌,所有小股东一起蒙受损失。最後,亿光董事长叶寅夫跳出来召开临时股东会,正式入主,才结束这场纷争。

现任金管会委员、也是国内公司治理专家叶银华表示,小股领导大股,本来就不是公司治理所乐见的状况,如果现行董事会已经如此,那麽最好的方法,就必须与主要大股东保持通畅的沟通管道。

叶银华举例,当年金鼎证与开发金也是经典战役,当时开发金拥有金鼎证过半股权,却无法在董事会上取得相对应过半的席次,两造冲突的程度,已经到了股东会上发生严重肢体冲突,这绝对不是小股东所乐见;因为遇到这种董事会结构,取得领导地位的小股经营者,为了继续维持领导的地位,有可能损及其他股东的权益。

「其实两造都可以『现金收购』的方式,以持有过半股权,提前结束这场竞赛。」叶银华进一步提出建议。他说提前结束比赛可以减少股东之间的纷争时间,不啻为一种好方法,而除了现金收购,握有多数股权的一方,「召开临时股东会」,进行提前改选,也是良方

治理危机二∶海外增资/发行海外可转债认购对象模糊化 恐开巧门

为了筹措这笔一一五亿元的投资金额,根据彭普明表示,中石化确实在规画海外融资计画等筹资管道。而根据本刊询问外资圈,近期中石化确实已经在探询发行海外可转债(ECB)的计画,金额大约三亿美元,日前有一家大型美系外资券商曾认真评估过,对公司前景虽然放心,但最後据说因为对公司高层的疑虑下,决定放弃。但这位美系外资也表示,依照中石化的基本面,要找到一家券商发行ECB,「不是困难的事」。

利用发行ECB筹资有什麽好处?国内一家大型券商承销部副总说,这恐怕是目前所有筹资管道中,「认购对象『模糊化』的最佳管道了」。

根据现行《公司法》第二七八条规定,发行ECB的增资额度只要在原本登记的资本额额度内,董事会通过即可,不须经股东会同意,对有心人来说,非常「便利」

而一旦海外法人认购完毕,等转换期一过,可转债转换成普通股,就可以达到稀释大股东股权、增强自己实力的「反购并」(anti-takeover)目的了。

叶银华表示,在反购并的过程中,引进白衣骑士(white knight)(意指不具敌意的策略性投资人)作为新增资的对象,在国外的购并案中其实很常见,国内如当时金鼎证为了抵抗开发金,和环华证金等进行四合一的合并案,也是一例。
但在「反购并」的过程中,不该出现违反公司治理的行为,例如後来金鼎证的四合一案因故破局,就是因为过程有瑕疵。

同理,如果回到中石化议题上,公司选在敏感的改选前夕,突然进行重大投资、继而需要投资资金,因此可能透过海外筹资管道进行筹资,最後可能达到模糊新股东身分、稀释对方股权的目的,这或许就是在小股领导之下,为了继续维持目前的领导局面,不待全体股东同意所执行的一连串反购并策略。

如此一来,对所有股东权益是公平的吗?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

政治大学法律系教授刘连煜则表示,事实上,在哪里增资都一样,股东身分查与不查,都是看主管机关的态度,公司治理的最高原则「其实就是看主管机关的执法力而已」。
以中石化为例,如果真要以发行ECB来达到稀释股权的目的,法人估计,大约要扩充六十到八十亿元的股本,大约占增资後二三%到二八%的股本,对公司股权结构足以产生极重大的变化。

例如去年原本要私募增资,引发许多股东不平,因此增资案搁置的老牌家电厂大同,今年三月,就改采发行海外可转债的方式增资,如果债券全数转换成普通股,新股东将占有近一成股权,对素来有经营权纷争的大同而言,影响力不容小觑。

但是,对一家公司的长期发展而言,增资是何等大事,相当股权比率以上的增资甚至可能一举扭转原来的经营权,然而此等大事却可能不须经全体股东同意,只要董事会通过即可,台湾的《公司法》似乎有再检讨的空间。

而叶银华也表示,「这个议题确实值得再思考,

一定比率以上的增资,或许可以采更严谨的审查制度进行审核」...《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