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萨特外壳配件价格:江苏锦溪古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23:05

锦溪(曾名陈墓),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文化乡镇——民间博物馆之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锦溪,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南23公里处,东靠淀山湖,西依澄湖,南连上海市青浦区,北接苏州工业园区,是昆山的南大门。全镇土地面积90.69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末户籍人口4.3万,外来人口2.8万。

  改革开放以来,锦溪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依托自身环境资源特色,大力发展水乡旅游、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逐步从原来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特色文化名镇、水乡旅游重镇、新兴工商城镇。

  锦溪,古典与时尚巧妙融合,经济发展和人文建设齐头并进,现代文明与灿烂历史交相辉映,正成为最适宜投资创业、居家生活、旅游休闲的地区!

  锦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旖旎,留存诸多人文景观、古迹名胜和无数独具明、清特色的建筑,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古老民谣……

        古镇锦溪

  从锦溪镇域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石铖、商周牛鼻大陶罐等诸多文物中证明,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农垦渔牧,是良渚文化重要遗址之一。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时,这里已成集镇,地属会稽郡,并有了制砖烧窑的历史。汉代渐趋繁荣,东汉名将马援训马练兵之地为现在的马援庄村。三国、唐代时地属吴郡,五代属苏州,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之地为现在的张家厍村,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晚年也隐居此间,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在锦溪留下“三贤祠”……南宋初年,因孝宗帝陈妃病殁锦溪,御赐镇名为陈墓,时属军事重镇。1992年10月8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锦溪原名。

  古迹文物颇多,古有“锦溪八景”和“莲池八景”,大东厂遗址1956年曾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莲池禅院、通神道院、文昌阁、陈妃水冢、古河驳岸、古石拱桥等8处被列为昆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古河驳岸和古窑址群落已申报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传统建筑以明、清、民国初为主,具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以民居民宅、四合院为主,以及水墙门、吊脚楼、落水廊棚、桥楼廊坊等独特的河街集市建筑,古建筑群面积占镇区民宅86%以上,建筑特色古朴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锦溪镇政府在保护古镇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确保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对全镇展开了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治理和古建筑的修缮修复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古镇风貌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延续。

  锦溪还有着“三十六顶桥,七十二只窑”的古老传说,古镇区现存26座古桥,大都为明清建筑物,桥上碑记、挂联、花纺镌刻精细,形成水乡特有的“桥文化”。从明朝以来,古镇以窑业生产而著称,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工业,形成了独特的“砖瓦文化”,目前全镇存有各式古窑15座左右,为华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窑址群落,锦溪古砖瓦博物馆为国内首创、仅此一家。

       水乡锦溪

  锦溪,镇以溪名。志载:“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水”是锦溪古镇之魂。坐落在“五湖三荡”环抱中,锦溪宛如金波玉浪中的一颗明珠。

  古镇区普庆桥上镌有这样一幅对联:“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澄湖玉浪平”,形容古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以及当时商埠云集、船贸发达的繁荣景象。古镇区市河南北走向,弯曲如“龙”形,镇南为龙口,五保湖中的陈妃水冢犹似龙口的明珠,龙体有四足,分别为两岸东西各两条河流。古镇布局,亦以河道为骨架,街道依水而建,房屋临水而筑,水、路、桥、民居、街市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正所谓“夜睡闻水声,开门就见河”。长达6公里的沿河石驳岸、石级河滩错落有致,逶婉曲折,形态迥异的石驳、河埠、船码头,以及散落着的数以千计造型各异的系缆石,自然地形成了古镇一道十分靓丽的风景线。

      人文锦溪

  锦溪,自古崇文尚墨,是历代文人骚客荟萃之地。矗立于镇南五保湖畔的文昌古阁是锦溪人祈祷文运昌盛之所,亦是文人骚客结社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吴文英,明代诗人沈周、高启、文徵明、归有光等人都为锦溪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明人高启描绘锦溪“红杏碧桃花烂漫,长堤曲巷水流漓……”清人张尚垣赞咏锦溪“不知谁唱春风曲,顿使桃源绿浪生……”

  水的灵秀,崇文的民风,孕育锦溪人才辈出,特别是近百年间,从锦溪走出了两名中科院院士、三百多名正副教授,其中有一百多名为海外留学者——这对于一个江南小镇来说,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两千余年的历史积淀,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聚汇江南水乡之独特神韵,古镇锦溪苑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为“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数千年的木化石,战国时期的黄台木战车,东汉的铜雀台瓦当……这些稀世珍宝都藏身在一个民间古董收藏馆——锦溪东方第一古董馆。

  这个古董馆共三层六开间,有18个展厅,31个类别,馆中4000多件古董都是薛仁生老人花50多年时间收藏得来的。

  走进古董馆,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老红木雕花地屏。地屏高2.8米、宽3米,正中刻着一个硕大的“寿”字,是清代状元翁同龢的手迹。在“寿”字的四周还雕刻着“祝寿图”,上面50多个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文革’期间,许多人家都把一些老古董扔进垃圾箱,或低价贱卖,于是我悄悄地捡,暗暗地买,馆内三分之一的古董都是那个时期收藏的。这两块青绿山水瓷碑就是当年北洋军阀徐世昌画的两幅青山绿水画烧制成的,当初我花了几十块买来,现在至少要增值千倍!”薛仁生介绍着自己的珍藏。

  在古董馆参观,就仿佛穿梭于时光隧道,每一件古董都是历史的再现。镇馆之宝檀香木半化石树桩,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全身千孔百眼,外形像极了太湖石,皱、瘦、透、漏俱全。这座半化石树桩高1.7米,宽1.25米,重约160公斤,并且散发着阵阵奇香,只要是它存放的地方,就找不到蚊子苍蝇。

  一台两千多年前的四轮战车仿佛把我带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国时代。这台战车是从山西地下15米深处出土的,用黄台木制成,重约1000至1500公斤,车身布满了圆形钢钉,坚硬无比。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黄宜佩曾说,至今只见过陕西兵马俑有铜战车,如此庞大的黄台木战车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这里还有一对东汉铜雀台瓦当,重约160公斤,距今约有1800年的历史。瓦当呈紫黑色,主要由蛋清、核桃油、泥土等混合烧制而成,上面用隶书醒目地雕刻着“建安15年(即公元211年)”。“说来离奇,这对瓦当是我从甪直古镇拆迁户的破墙中发现后买来的。”薛仁生说。

  锦溪古董馆自2001年9月8日开馆至今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数十万人次,甚至还有人多次来参观,同济大学一位退休教授竟来过11次。一位游客在参观古董馆后感慨地题写道:“周庄是一幅美丽的画,锦溪是一本没有打开的书,现在才翻开了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