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a 1.6t 福斯gt1:皇家宫廷正骨术的传承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52:01

护国寺中医医院宫廷正骨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09-24



80多岁高龄的吴定寰(左二)临床带传人 第四代传人郭宪和(左)、吴定寰(中)、周玉宗(右)为患者会诊 第五代传人佟乐康用颈椎手法为患者治疗 宫廷正骨器具     起源于1644年的清代上驷院绰班处的宫廷正骨术,是以清代蒙古医生治疗跌打损伤、关节脱臼为基础,以手法治疗为主,辅以中医中药及中医器具的纯中医诊疗体系。
    如今,护国寺中医医院继承了宫廷正骨术的脉系,其骨伤科医生作为宫廷正骨的第四、五、六代传人,已经将这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皇家医术带到了民间,让更多的患者从这门皇家医术中获益。6月14日,护国寺中医医院又接到喜讯,宫廷正骨术正式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宫廷正骨术传人每天出诊
    “现在骨伤科已经增加到8个诊室,平均每天的门诊量达到250至300人次,今年骨科病房的床位也加到了95张,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使用率也达到了90%。”据护国寺中医医院副院长王慧英介绍,宫廷正骨术第四、五、六代传人共有24位医生,目前医院骨伤科的医生全部都是宫廷正骨的传人,患者到医院就医,每天都能赶上“传人”为其治疗。
    “现在门诊的病人以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膝关节病变为主,还有一部分青少年的运动损伤,对于这些疾病,运用宫廷正骨术,配以医院独有的几类中药,手法轻柔,让患者不用受苦,就能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宫廷正骨第五代传人刘福才医生介绍说。
    “我换了两次药了,肿胀消失得很明显,而且敷药的地方也没有起血泡,恢复得很快,并没有影响学习。”小李是一名高中生,一周前上体育课时不小心把手腕戳伤了,来到护国寺中医医院以后,周俊杰医生首先用宫廷正骨术对其进行手法复位,然后外敷上从宫廷流传下来的万应膏,最后再用宫廷正骨中独有的元书纸夹板进行固定。一周后,小李的手腕明显消肿,敷有万应膏的地方淤血散开了,没有出现一般骨折患者常起的张力性水泡,元书纸夹板的轻柔和弹性更能随骨随形,很少有压疮,能较好地适应伤后肢体生理和病理的要求。据了解,由于宫廷正骨的手法轻于一般正骨法,即使是体弱的老年人也可以承受。
轻、柔、透、巧四招减患者疼痛
    宫廷正骨的手法以《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为理论手法,力求对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的掌握和运用精益求精,既治疗骨折脱位,又能治疗运动损伤、关节疾病以及各种老年性颈肩腰腿痛。
    宫廷正骨的特色在于“轻、柔、透、巧”。轻,指动作要轻,不能有硬动作,使患者在心里易于接受;柔,指运用柔和的手法,根据病情并利用医生本身的功力来进行治疗;透,指用手法的力量直达病处,使每一个手法都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巧,指医患之间相互配合,医生用最小的力量,娴熟简便的手法矫正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损伤。
    值得一提的是,宫廷正骨的第四代传人80多岁高龄的中医骨伤专家吴定寰每周都有一天到医院出门诊。吴老的摸法堪称一绝,不论新伤宿疾,骨断筋离,吴老手摸心会,诊断立明,手法精细,正所谓“法之所施,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患者不知其苦。”
    采访中,记者想尝试一下宫廷正骨中唯一一位女传人陆明医生的手力。陆明医生随即握住记者的手,摸上去感觉挺软的,和一般女医生的手并没有多大区别,但随着她一用力,记者顿觉手麻酥酥的,于是问陆明医生用了几成功力,她笑笑说,“两成。”
    学宫廷正骨术之人要有臂力、腕力、指力。据了解,早年学医期间,吴老每天要练挫沙袋、滚沙袋、拉大弓,十几年如一日。宫廷正骨的几代传人也在坚持用石锁、如意棒等器具练功,才练就了如今这套柔韧有度的手上功夫。
多项措施传承宫廷正骨术
    对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在于“活的传承”,也就是项目要一代一代地继承。而护国寺中医医院的宫廷正骨术历来都没有书面教材,完全凭着师徒间的口传心授。
    “我们要求学生继承古人,但不拘泥于古人,要求他们不要刻意模仿。”宫廷正骨术第五代传人佟乐康医生介绍说,在日常的带教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傅往往不当众指出学生的缺点,而是事后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近三年中,随着宫廷正骨术带来的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年都有几十位毕业生慕名前来,诚心想学宫廷正骨,应该说这门学派人才流失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王慧英副院长介绍说,护国寺中医医院作为北京市骨伤诊疗中心,医院已经明确将骨伤科定位为医院的重点专科,2007年底,骨伤科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
    为了保证宫廷正骨体系的良性发展,目前,医院已经制定了一整套保障措施。医院专门成立了中医骨伤研究中心,以便更好地继承发展《宫廷正骨》的学术流派。此外,医院投入资金扩大骨科门诊和病房的规模,每年计划投入专项经费支持骨伤科建设,保证骨伤科的硬件需要。在人才方面,医院及科室已初步建立起学历层次较完善的继承人才库,进一步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建立一支专业诊疗组,从不同层次继承和发扬宫廷正骨学术体系。在学术环境方面,医院计划定期委派相关人员  参加学术交流、培训进修,搞好名老中医的继承工作。
    记者杨颖 通讯员郝建文 于志强宫廷正骨术    明末清初,战事频仍。清八旗军骑射营、相扑营中士兵经常发生关节脱臼、跌打损伤等情况,蒙古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公元1644年,清政府开设了阿敦衙门,专治跌打损伤等骨病。康熙十六年正式更名为上驷院。宫廷正骨传至道光二年,进入了全盛时期,清政府成立绰班处,其间涌现了大批满、蒙优秀的骨伤科医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蒙古医生长德寿田(第一代传人),由于治疗骨折、关节脱臼、软组织损伤及其他慢性疾患有独到之处而名噪京师,人称“绰班德”。后来,德寿田将这门技艺传给弟子桂祝峰(第二代传人)。因德寿田长寿,故到光绪年间他还亲自传业于桂祝峰的弟子夏锡五(第三代传人)。民国时期,夏老出宫,在朝阳门内北小街开设了著名的正骨科诊所“松山堂”。1952年,夏老参加了组建护国寺中医医院门诊部骨科工作。之后,夏老带领徒弟在骨科门诊应诊。宫廷正骨术至今已传承至第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