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代雅阁外观改装图片:反侵略的斗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25:37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我们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时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为了更透彻的说明这个问题,在这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错误观点剖析;二是用事实说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三是如何看待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错误观点剖析

先请学生短暂发言、讨论,了解学生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认识,以便针对性的分析。

然后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并进行简要点评。

观点一:“情与理”说。现在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叫做近代史研究中的情与理。从民族感情上说,接受不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但是,从理性的角度则应该接受。因为我落后,应该被你侵略。

观点二: “近代化主题”说。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近代化的任务。“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过去说帝国主义是殖民侵略,是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剥削,是造成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源,都是“消极的”,“情绪化的”。“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走向世界”才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

观点三:“孙子哲学”。有人甚至主张中国给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当“孙子”,当殖民地。认为只要这样,中国就会很快地发展起来。比如有人说中国国土面积大,要当300年殖民地才能实现近代化。

提问:上述观点的本质是什么?可让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分析点评:其一,这些观点的本质是尽可能地淡化、美化帝国主义侵略的破坏作用,鼓吹“侵略有功,殖民有利”;

第二,这些观点其实并不新鲜,是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和政客惯常使用的办法。资产阶级史学家早就用“文明冲突论”、“条约制度论”等为列强发动侵略战争辩护,把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强加给中国。美国人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就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的结果。对于帝国主义联合剿灭义和团运动而犯下的滔天罪行,他认为这是由于义和团“侮辱和威胁了各国正式任命的使节的生命”、“整批地屠杀了无罪的传教士和他们的眷属”、“野蛮地攻击了在北京和天津的洋人,他们已经触犯了国际法。”

福泽谕吉,日本近代第一位军国主义理论家。甲午战争期间,他发表《日清战争是文明与野蛮的战争》一文,声称日军是为中国的“文明开化”而战,为中国四百余州“迎来文明日新的曙光”。中国人“应当向文明的引导者日本国三叩九拜,感谢其恩”。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是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文明和福祉还是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现代化与教科书问题)(袁伟时教授

二、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一)军事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进行军事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发动战争  屠杀中国人民

近代百年,英、法、日、美、俄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致使国都三次沦陷。其中,大规模的战争有: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侵华战争的参与国之多,历时之长,频率之高,危害之重,世界罕见。

 英军血洗定海、镇江,日军对旅顺屠城,俄军在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的赶尽杀绝,沙基惨案、五卅惨案、济南惨案,以及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可以说,为摧毁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侵略者进行了最为野蛮的持续杀戮。“东亚病夫”,这就是洋人眼里的中国人形象;“猪仔”,这就是对被骗卖到海外华侨的蔑称!爱国诗人丘逢甲曾经愤怒地指出:“英之在香港,以狗与华人并论;俄之在旅大,则人与牛马同税”。在旧上海外滩公园,则设立“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在殖民者眼中,中国人就是牛马猪狗,甚至不如,否则,怎么可能使出扫射、枪刺、挖心等高达170余种的虐杀手法?

 

2、侵占中国领土 划分势力范围

 

通过战争和武力威胁,列强割走香港、台湾,“租借”澳门,侵夺、蚕食了大片国土。仅仅百年,便有18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侵占,分别相当于3个法国、5个德国、7个英国的面积。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其间,中国与外国先后签订了1100多项条约、章程,其中大部分是帝国主义迫使中国接受的不平等条约,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司法、文化教育各个方面。正像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军全权专使额尔金谈到《天津条约》时说的那样,这些条约是用手枪抵在咽喉上逼勒而成的。甲午战争后,日本勒索赔款和赎辽费2.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廷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收入的4.5倍。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须付赔款4.5亿两,加上利息以及各省的地方赔款,合计白银10亿两,至少相当于清政府12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遭受过如此频繁、惨重的战争伤害?又有哪个国家在支付了自己年收入3倍乃至12倍的赔款后,还能指望得到发展?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邹容:《有感》)国家一旦失去主权,人民的生命与尊严也就没有了保障。

 

(二)政治控制。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操作中国内政外交,扶持中国封建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和人民反抗,这正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特征。

1、操作中国内政外交。

资本——帝国主义通过在中国设立使馆、公使常驻北京、建立租界、把持中国海关等,逐渐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关系的变化和清政府内部发展的客观要求,遣使出洋已成为必须。于是1868年清政府派出以美国人蒲安臣为首的代表团访问欧美。

案例:蒲安臣使团——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使团。

蒲安臣使团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它有益于清政府设领护侨,改革传统外交礼仪制度,并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案例2:赫德和《局外旁观论》。

 

2、镇压中国革命和人民反抗。

资本—帝国主义出兵镇压太平军,镇压反洋教斗争,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等。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帝国主义列强还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帝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毛泽东指出:“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3、扶植封建代理人。

可以说,近代中国所有抗拒民主的政治势力,无论是晚清统治集团、北洋军阀,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各大派系,无不得到一个甚至数个国家的支持。这样,外国帝国主义对他们的支持,就成了对中国独裁统治的支持,成了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严重的直接障碍。

 

(三)经济掠夺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除了前面讲到的勒索巨额赔款、劫掠中国财富之外,主要方式是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与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这种残酷掠夺,使中国民穷财尽,生产力遭到严重摧残,中国经济发展举步艰难。

提问:教材中的具体史实可以布置学生预习或自学,这里可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资本输出与当前引进外资有什么本质区别?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设厂、兴办实业是否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可让学生讨论)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史料:美国的驻华公使田贝认为:“这些先锋队(指美国传教士)所搜集的有关民族、语言、地理、历史、商业,以至一般的文化情报,将其送回国内,对于美国的贡献是很大的。”

 1858年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但是他们很难在中国人中赢得信教者,因为中国人痛恨基督教在炮舰保护下的入侵。有些传教士对中国皈依者提供金钱补助或其他舒适环境,甚至在诉讼中也为他们的教徒向县官说情。总理衙门在一份奏章中将传教士的保护权总括为这样一句话:'数十年来总理衙门办理教案,从未见有教士责罚教民之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般民众对于作为外国入侵者的一员的教士、倚仗外国入侵者作威作福的教民当然存在着相当强烈的愤恨情绪,而这种愤恨情绪积累之下会爆发出来,在一定的条件下还有可能扩展到对于无辜者的侵害。

 

2、制造侵略舆论。如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炮制各种侵略中国的舆论,企图以此来证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有理。

图片:1、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黄祸论”

“黄祸”(the Yellow Peril)是指一种危险、威胁,关于中国“危险性”的叫嚣。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这一说法,并命令宫廷画家赫尔曼·奈克法斯(Herman Knackfuss)根据他想象中的黄祸景象画了一幅画,制版印刷后送给其他欧洲主要国家的统治者们,画的名字就叫“黄祸”。画中七位天使一样的人物分别代表德、英、法、美、意、奥、俄七个西方国家,她们拿着长矛与盾牌站在一处悬崖上,背景是一个大十字架,悬挂在头顶上。大天使米歇尔(Archangel Michael)站在悬崖边,面向大家,庄严而神圣地说:“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保卫你们的信仰与你们的国家!”而在悬崖陡谷隐约的另一边,半空中悬着一团奇形怪状的乌云,乌云中闪现着一团火焰一般的佛陀坐像,骑在一条中国式的恶龙身上。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这一节主要设计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和英雄事迹,激发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二是分析反侵略斗争的历史作用,驳斥反侵略斗争“徒劳论”、“误国论”。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家国之恋和喜爱自由,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感情。同其他国家的国民一样,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爱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自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反帝反封建”对多数中国人说来,本来是人之常情,愿意投靠外国反动势力出卖国家利益,或甘心做奴隶、奴才的是极少数。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2、义和团运动,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第二,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

 

(二)经济技术落后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觉醒和奋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看起来很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后,向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物质层面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演进和深化的过程。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个评价有两重含义:一是“睁开眼睛看世界”,二是“第一人”。因为前者,林则徐对外国情况有空前的了解: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同时,又因为他是“第一人”,只有一双眼,所以,难免所见有限,甚至还有种种错误乃至荒谬。

林则徐禁烟前,中国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妄自尊大心态紧闭大门,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清朝官员也称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万岁”就不能下跪。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相信夷人膝盖伸展不便,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因此,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估计也是不足的。
         不过,林则徐和那些顽固、愚昧的封建官僚的区别在于,他一旦接触到外部世界,便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 “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下却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1841年春因禁烟失败,林则徐被调往镇海协防,后又被朝廷下诏剥夺职衔,发配新疆伊犁戍边。被流放途经扬州时,遇到了学识渊博的友人魏源,便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编出《海国图志》,书中概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正是源自林则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来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 行至河南开封正逢黄河开封段决口,诏命其就地治水,直到1842年(道光壬寅年)河防竣工后,林仍继续踏上流放新疆的漫漫颠沛之路。

 (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主张抗英的林则徐被罢去了官职,1841年8月的一天,迁戍新疆伊犁途中的他,在镇江与老朋友魏源会面,林则徐将自己搜集编成的《四洲志》等外国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能编撰成书,唤醒国人了解世界。一年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了。魏源的一句“师夷之长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这确是一次无声的呐喊。

 几年后,林则徐自伊犁归来,从历史记载来看,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无奈中沉默下来。他的老朋友——编撰《海国图志》的魏源则遁入佛门,悄然病逝于杭州的一间僧舍。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与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的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得消亡了。历史的悲剧在第一次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3)早期维新派提出改良主张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1895年春天,康有为和学生梁启超联合千余名在京应试的举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提出变法主张。对于变法的迫切性,康有为认为,甲午海战之后的中国已处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如何才能改变被列强瓜分的命运呢?维新派提出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中国人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认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西方的制度。康有

 为认为,在所有的政体之中,只有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专制政体之不能生存于当今世界这是大势所趋。康有为的主张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6月11日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就此开始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  蔡乐苏)戊戌变法它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的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呢,它是推动了民族的工商业的发展。

是仅仅103天后,维新派的改革就被迫终结。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郐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中国史学会原会长  金冲及)当时到了戊戌维新以后,大量地介绍维新,介绍了很多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这样来讲就是使得人从原来一脑子的封建思想里面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的因素。这是一个进步啊!一个新的东西!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史景迁)19世纪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屈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大量反思、思考中国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生存下去的时代

对于亟待变革的中国来说,失败同样宝贵。作为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将禁锢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变法措施中被保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在此后的多次进步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一年后,曾留学英国的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指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三年后的1898年,严复再次为中国人敲响了解放思想的警世钟,他翻译出版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著作,取名《天演论》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张岂之)思想解放的作用究竟在哪里?,就在于动摇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头的循环论的思想,都是循环,你看都是循环,周围都是循环。起点,然后经过了一圈以后,又回到起点。进化论不是循环,进化论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逐步地向前发展。这对人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社会进行启蒙的重任,探索实现救国自强的道路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一个广东人北上天津,希望拜见清政府的重臣李鸿章,表达自己“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主张,却遭到了拒绝。他就是孙中山。失望的孙中山远赴海外,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用革命的方式探索救国之路。人的素质很重要,要民主就是靠人,要投票、选举、竞选。人的素质太差了就不能搞共和,康有为他是这个看法。孙中山的看法跟他不一样,他说不是,虽然我们中国人现在不行,但是可以搞共和,中国具有民主共和的素质。两个人的看法不一样,于是两个人就走向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