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仪倒车影像不显示:著名物理学家读书方法收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0:32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读书方法
    爱因斯坦,世界上伟大的物理学家,著名的相对论学说的提出者,德国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他的读书方法也很独特,他提出了读要点的读书方法。
    读要点是阅读参考书和普通读物的一个重要方法。爱因斯坦曾这样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入的东西,把其他的一切统统抛掉,这就是抛掉使大脑负担过重和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的读要点读书法可分为“总、分、合”三个步骤:
    一、总 所谓总,就是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读一读目录,以概括了解本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形成对全书的总体印象,做到提纲挈领,心中有数。
    二、分 所谓分,就是在读书籍目录的基础上,逐页但不是逐字地掠读正文。掠读时,除进一步熟悉书中的大、小标题外,还须注意那些加了框边的要点、黑体字和有特殊标记的字、句、段,以及自己根据学习目的认为需要掌握的内容。这些往往就是每节的关键所在。
    三、合 所谓合,就是在翻检掠读全书后,头脑中已有了许多具体的印象,有必要把它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因此,读完全书一定要回过头来再仔细读一遍目录,并加以认真思考、综合,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领会的许多东西。
☆吴大猷:用科学方法读书
    吴大猷(1907年~2000年),出生于广东番禺,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曾就读南开中学,原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杨振宁、李政道等众多物理学家均曾做他的学生。
    吴大猷从小聪慧好学,但他开始读书并不是门门功课都好,也有过挫折和失败,后来主要靠刻苦自学、不断钻研和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而走上成功之路的。在他自己所著的《吴大猷八十自订年表》中回忆说:“1925年以同等学力投考南开大学矿科,当时语文、物理成绩平平,英语、化学成绩甚好,1926年因矿科停办,才决定改入理科的物理系。”这说明他并不是一开始就选对了道路和有特殊的机遇,而是由于他有过人的毅力。1927年暑假,同学们都回家或休息了,而他为了提高德语水平,硬是利用假期坚持自学德语,啃下了德文原版《原子结构和线光谱》专著,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德语水平。1928年大学毕业,他原本打算报考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未被录取,但他并不灰心,继续利用在南开大学任教之机,坚持苦读古典力学、力学及量子力学等,使他 “获益甚多”。吴大猷常说,求知求学要注意方法、态度、习惯及兴趣,读书除获取基本知识外,还要培养鉴别能力,我认为鉴别能力的培养与否,是关系到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关键。他进一步解释说,所谓鉴别能力,即不盲从,也就是培养一种基本的客观态度。他还说,读书要深、要广并要注意平日对事物的观察,只有获得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态度,把科学精神消化、容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是获取知识的开始。  
    吴大猷从高中二年级开始,除坚持自身学习外,还从事教学、研究、翻译工作, 60 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在教学方面,曾担任过暑期班的补习老师、家庭教师、讲师、教授、客座教授,可以说桃李满天下,著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他在西南联大的学生。对于研究和翻译工作,吴大猷从 1927 年上大学时即自己动手将一本讲原子问题的英文通俗书译成中文,又将德国物理大师普朗克有关热辐射的一书由德文译为英文。1934年至 1937 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时,三年中发表有关原子物理方面的论文十四五篇,即使在 1938年日寇飞机不断轰炸昆明,人心惶惶,物价飞涨,爱人阮冠世患病卧床不起时,吴大猷仍以超人的毅力,坚持抽空撰写《多原分子之结构及其振动光谱》一书并得以出版,这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有人作过统计,从1933年至1965年,他共发表研究论文101项。
    当有人问及吴大猷是怎样读书时,他说,我读书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读学术性的书,务须了解。所谓了解就是说读书不是生吞一些知识,而是将所了解的纳入自己的思想系统里。如以物理学某部门的一个“理论”而言,了解的意义包括自己可以追溯之所以作为这个“理论”的背景和原因,可以由这个“理论”导出所期望的结果,这样才算了解了,才可以说已将这个理论“消化”了。因此,读学术方面的书不应该说“读”而是“思索”,“求了解”,“试图引伸”。甚至有时“将书掩起,试图重新建立书中的论证”。他曾幽默地说,比如我们吃食物,须将食物消化了,才能成为我们的血、肉、骨、细胞。如吃一块鸡、一块牛肉、一些蔬菜,若不能消化,照原样排泄出来,对人是无营养作用的。二是如果单纯为获得些知识和休息、娱乐的阅读,这是我的“休息”方法,同时亦是一种“享受”。这类书我看的范围,包括新闻(国际大事、政治、科技、体育活动)报道和分析,历史和传记性文章,侦探小说等,但我不看言情类小说及长篇连载小说,因为每天只登几百字,实在没意思。总之,除学术性著作外,“我的阅读就是我的休息,自然不读使我不能休息的东西了”。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