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车影像有哪些品牌:现代管理与中国国学的融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57:05

 

 现代管理与中国国学的融合

 

 

随述;

 

一边还在向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以及约翰·科特(JOHN KOTTER)这样的西方管理大师求取真经,一边,《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已经摆在了很多企业家的案头。形形色色的总裁国学班更是身价不菲,学费动辄以万计。从历史的烟尘中走来的国学,似乎突然又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国学虽然依托中国千年历史而生,但最早被用于企业管理,却是在国土之外。有人曾对日本的发展进行过研究,并认为其管理现代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在对东方文化的应用。这种东方文化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著名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其管理哲学就来源于中国的《易经》。他把“生生之谓易”的哲理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使得松下电器在世界最大工业公司中排名迅速上升。同在儒家文化圈的亚洲“四小龙”也深受中国国学的影响和熏陶。

 

  当前在中国,推崇国学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张瑞敏曾称自己有三位老师―老子、孙子以及孔子;皇明集团的掌舵者黄鸣在网上开了3个博客和2个专栏,在全国各地的媒体面前亮相,四处宣讲传播孔子和《论语》;汇通汇利董事长胡小林在企业中落实推广《弟子规》,按照《弟子规》来管理经营企业;方太厨具的创始人之一茅忠群对各派思想兼收并蓄,并将其形成一系列制度……

 

  国内企业界的“国学热”像是擦亮了一颗蒙尘多年的明珠,但是如何借助这颗明珠的光亮为企业管理锦上添花,如何避免认识以及应用上的误区,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学热的现实基础

 

  企业界“国学热”的兴起并非偶然。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学东进,国人得以与西方管理方式亲密接触,但中国企业成长的环境与阶段自有其特殊性。在《世界经理人》最近进行的相关调查中,超过60%的人认为国学热兴起的具体原因在于:

 

第一,在浮躁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家感到迷茫和彷徨,希望找到精神上的皈依。

 

  企业家追捧国学,除去跟风因素外,有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现实处境: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的无力感、财富观的困惑、人生道路的迷茫。在掘得第一桶金之后,他们所承载的财富和资源开始变成一种压力,迫切需要寻找精神的慰藉与出口。

 

第二,企业界希望以国学智慧来弥补西式管理的弊端。

 

  西方管理方式重视制度,比较理性,而中国的企业看重人情。经过近三十年向西方管理模式的学习,中国企业界开始意识到管理制度的建立并不困难,中国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人心浮躁,员工对企业的归宿感缺失,幸福指数不高。这一点从富士康今年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可见端倪。因此企业界逐渐意识到不能照搬西方管理方式,而需要根据中国企业的特点对其进行微调,使管理更具艺术性。

 

  在现实中,企业家们也多是处处碰壁,于是转而向国学求解。皇明集团在2000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内,曾出现较大波折。企业在经历了十几倍的飞行式增长之后,回落到了百分之十几的增幅。2003年则最为混乱,企业文化认同度差,企业战略也越来越不被认可。当时产品可以很差、很烂,做事可以没有底线,与皇明太阳能所坚持的企业文化战略反差很大,撕裂很多人的心。

 

  周边有太多让人“往下滑”的力量,一些看起来很先进的西方管理理念,在企业里却无法贯彻。科学管物,管理管人。西方先进的科学成果,是可以畅通无阻嫁接的,但是管理看起来不可能。于是他开始另辟蹊径,在管理理念中嵌入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尤以《论语》最为突出。慢慢地他发现很多平时强调的东西,都可以从《论语》里找到依据。在经过调整之后,企业战略认同度大大提升,皇明也开始重回快速增长的轨道。

 

  在海尔最困难的时候,张瑞敏总是去翻三本书:《孙子兵法》、《论语》和 《道德经》。《孙子兵法》中对他启发最大的是一句算不上经典名句的话―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他从这句话得到灵感,开始考虑如何调整海尔:把产品、市场、技术更新换代与《孙子兵法》的这句话相对照,水是产品,石头是市场,快速流动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就是说,要让产品占领市场,让广大消费者接受。因此一直以来,海尔必须把技术的更新换代作为生存发展最重要的原则。

 

  张瑞敏曾如此阐释海尔的成功:“日本式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式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动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归根到底,我们要造中国自己的名牌。”

 

不能以国学否认制度

 

  国学中的智慧对企业管理功莫大焉,但它毕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曾因出版《中国式管理》一书而蜚声内地港台的曾仕强,虽然对中国式管理极为推崇,但也承认中国式管理不过是中国式管理哲学,并没有发展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管理的管理科学。

 

  香港大学SPACE学院副院长暨中国商业学院总监刘宁荣则认为,不管是中国的管理还是中国的文化,都有自己有特色的地方,没有必要去照搬美国的管理模式。但他认为不能因为这个不同,就对西方管理方式加以否定,在本质上,中式管理和西式管理其实是相通的。所谓的国学管理,其实是根据中国企业的特点,对西方那一套管理方法的补充。西方管理方法制度严密,负责的是科学的那一部分,而中国国学讲究人情,则负担着管理中艺术的那一部分,即如何让管理更顺畅地进行,更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在《世界经理人》所进行的调查中,有80.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企业管理上,国学与西学应该兼收并蓄。另有30.2%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学管理只适合务虚,务实层面还是要靠西方管理。

 

我们都知道,重人情是国学中值得提倡的一面,但很多企业往往会步入只重人情、忽视制度的误区,这样必会导致管理中的混乱。曾有媒体报道过一个事例:某位对国学深有研究的企业家秉承“爱”的理念,认为人生的最大意义是让更多的人快乐、健康成长,因此他的想法是让别人开心、赚钱。在这点上,他的做人之道、治企之道完全统一。“客户说,这个货架我想便宜3000块,我说便宜3000你能开心吗?他说可以。我说那就便宜给你了。员工说想加工资到2500,我说2500你能开心吗,开心啊,那就加到2500。”

 

  看起来这位企业家很好地贯彻了“仁者爱人”的行为准则,但这种无条件的“爱”对企业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其实是一种不讲诚信的表现,因为这样做是对别的客户、别的员工的不公平。如果企业制度不健全,一切全凭老板口头决定,员工就会觉得企业是没有信誉的。这位企业家在答应给员工加薪之前要做的工作是,是问他过去对企业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将来还会做出什么样更大的贡献,这样才能保持对其它员工的公平,没有公平可言的企业是不可能去激励员工的。真正成功的企业必定是有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在支撑着的,而不是只讲人情,不讲管理的。

 

  虽然积极探索国学管理之路,但是有人很反对把西方管理和国学管理对立起来。认为“方太在探索的是怎么样把我们学习到的西方现代管理成果,跟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很好的完美结合,最后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管理模式,如果简单认为是单纯、封闭的国学管理,又会走偏了”。

 

  在国内企业界,海南航空也可以称之为实践国学管理的楷模。海航文化的特色就是“内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粹,外兼西方科学管理技术之精华”,有很多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在海航都得到了应用:ISO-9000、六个西格玛、麦肯锡的销售系统、应用微软和INTERNET中最先进技术的海航E网等等。

 

推崇国学不能“无为”

 

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很多企业家也将“无为而治”视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在调查中,也有39.9%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学管理的优势在于“无为而治,有助于克服过度管理的弊端”。西方也将老子的“无为”翻译成NO-ACTION,意思是什么行为也没有。而事实上,真正的“无为而治”是把事情成功的那些条件都创造齐备了,貌似你没有去为成功做事,实际上你是无所不能,而不是你天天在家里睡觉就是无为了。

 

张瑞敏最喜欢的书是老子的《道德经》,对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尤其推崇。他说:“我经营海尔主要是无为而治。我只抓大事,企业的大事就是文化、组织和战略。”可见,无为而无不为。真的做到了无为的人,没有什么事做不到。

 

  在企业推行国学,要做大量的工作,并不是“无为”就能解决。值得庆幸的是,很多企业家已经将学国学纳入到对员工培训的内容中。 奥康集团一年一度的 “思考周”活动中,这让员工们感觉非常新鲜。“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更深层次的提升,国学培训涉及到很多古典文化的精粹和智慧,很适合公司高层管理干部。”

 

A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都会用于员工“三为一德”(“为人之君、为人之师、为人之亲”)的培训,亲自讲课,告诉员工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经过十多年的锲而不舍,作为公司行为规范的“同仁共勉十条”已经被每位员工熟记在心。

 

爱车族汽车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百来人的小企业,其创始人唐日庆推崇国学,认为“诚信”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并由此引申出一套诚信的企业制度。如修车时先报后修,明码实价;换出旧件交还车主;坚决不用假冒配件,不无故扩大维修范围等。在修车行业诸多猫腻、车主谈修理厂色变的当下,以诚信筑起了一道道德的防线。

 

  除了对员工进行国学培训,在公司各处张贴国学经典语句外,唐日庆还在员工打卡处放置“诚信鼎”,上书两行大字:爱车族商道,诚信为本。他认为诚信鼎的作用在于:“上班打卡时,它会提醒员工,诚信的一天开始了,不能欺骗同事和顾客;下班打卡时,它又会提醒员工,诚信的夜晚开始了,不能欺骗家人和朋友。” 可见其用心良苦。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管理的核心使命是要培养人的责任心和道德感,作为一名企业家,首先修炼好自身,把这种人格在自己的身上锻炼成功,才能影响和教育员工。在调查中,61.4%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学管理的局限在于太依赖于公司一把手的认识和水平,这也说明,要在企业推行国学管理,需要企业家身体力行,以为表率。

 

  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一半是因为贪婪。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间,由于财富的诱惑,企业家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价值观缺失,君子爱财,“取之无道”。国学应该是一种道德概念,国学管理应该强调的是有道德的市场经济。“80%以上的客户,都被道德问题困扰,也即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企业和客户的关系等。其实,大家都渴望道德,但是,目前的市场环境对那些不道德的做法又缺乏制约,因此,企业家不得不常常在道德与投资回报率之间徘徊。”

 

    2007年,他在深圳大学举办的中国经营大师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做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的演讲发言。在发言过程中,他发现PPT上有错别字,便向听众解释说报告是秘书做的,还对其不认真的态度进行了批评。但当讲到“不迁怒,不贰过”时,他意识到自己刚刚才犯了这个典型的错误。于是立即向听众道歉,并进行了自我检讨,认为秘书工作任务繁重,而作为主管的自己没有认真检查秘书的工作,也没有对其整理的报告进行校对,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现场听众对他这种诚恳的态度报以热烈的掌声。

 

  对于国学在企业界的复兴,一直以来不乏反对之声,原因其实并不在国学本身,而是人们将国学在管理中的作用过分夸大,导致对国学的误读及滥用。在硬性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入国学的因素,让管理更具艺术性,才是真正的国学管理之道。

 

国学中的智慧对企业管理功莫大焉,但它毕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在企业推行国学,要做大量的工作,并不是‘无为’就能解决。

 

国学管理的作用

 

国学在企业中的运用有三个方面:

 

  1、心智教化,即对管理者和员工的教化。管理的实质其实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齐了,企业就管好了。

 

  2、指导具体操作环节。管理的环节包括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研发、财务、物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用国学的思维来管理,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用“五行人格”、“八卦人格”为标准来识人、用人。

 

  3、帮助预测和决策。决策需要一些数据基础,但是最重要的是决策那一瞬间的判断,这一瞬间的判断包括企业家的直觉和灵感。直觉和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靠不断的修行、掌握国学功夫。国学修行能够触发智慧的“引爆点”,激发人的潜能,有助于在关键时刻形成正确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