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oa7自卸车:略论宋词中的侠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4:33:51

略论宋词中的侠文化

默认分类 2010-03-02 21:06:15 阅读66 评论0   字号: 订阅

江湖风雨楼http://www.fengyulou.com/viewnews-3013-page-2.html

 

摘 要:宋词中的侠文化表现出结交壮游、游冶享乐、建功立业三大特征。前两个特征是对传统侠文化“自由”精神的继承,恣意享乐是在新的时代特点下张扬生命意识的方式的新拓展。而第三个特征使侠义精神和儒家正统思想结合起来,升华了侠义伦理,形成了崭新面貌的侠义精神,也喻示着侠伦理精神的蜕变。

关键词:宋词;侠文化;结交壮游;游冶享乐;建功立业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8)06-0051-04

“侠”在唐宋以后,作为一种社会现实存在趋于消失,但歌咏侠的文学作品却延续不衰。体现大众文化道德准则的侠伦理在唐代开始渗入到精英文化中,使“侠”的道德关系和伦理准则得以确立,侠义精神中的一部分也就成为全民接受的规范而积淀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至宋代,经过儒家伦理兼容并包的改造,“忧国忧民”等一系列儒家观念更扩大了侠的伦理内涵,在被视为“艳科”的宋词中,活跃着侠文化闪亮的身影,笔者据唐圭璋编《全宋词》粗略统计,侠词约有130首。从创作时间看,北宋20首,南北宋之际6首,南宋104首。从内容看,表现结交壮游的8首,描绘游冶享乐的50首,歌咏建功立业的70多首。从作家创作情况看,创作数量较多的是辛弃疾和李曾伯,8首;刘克庄、柳永、陆游、张元干、吴文英、侯真等人皆有作品。但该选题目前在国内还未见专文论述。

本文以宋词为切入点考察宋代侠伦理的主要精神特点,以窥其在宋代的独特性。尽管由于词的体裁限制,宋词并没有全面体现宋代侠文化的所有特征,但宋代文人词仍然闪烁着侠文化的异彩,主要体现出结交壮游、游冶享乐、建功立业三大特征。

一、结交壮游

结交壮游特征在宋词中具体表现为结交意气相投之友,自由自在地执剑壮游,“豪放不羁”,“慷慨任气”,追求一种自由生存的状态,充分体现了侠文化的自由精神。对此宋词中多有描写,如:晁补之《万年欢·次韵和季良》:“忆昔论心,尽青云少年,燕赵豪俊。二十南游,曾上会稽千仞。”【1】570 陆游《汉宫春·张园赏海棠作,园故蜀燕王宫也》:“浪迹人间。喜闻猿楚峡,学剑秦川。虚舟泛然不系,万里江天。【1】1587李曾伯《沁园春·庚戌初度自赋》:“弧矢四方,江汉一萍,少年壮游。”【1】2794 张炎《瑶台聚八仙》:“十年孤剑万里。”【1】4416

在这类宋词中,尤其以贺铸《六州歌头》将结交壮游的特征演绎得异常突出丰盈,词云:“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鞋。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1】538贺铸出生于武职世家,血液里流淌着武士家族的豪侠意气,他“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然而“竞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2】卷443:13101-13104 ” 。这首《六州歌头》生动地描绘了贺铸本人少年时代的游侠生活情景,凭着一股少年侠气,广交五都豪雄。他们意气相投,肝胆相照,富有正义感,同生死,重然诺,豪爽尚勇。他们声势浩大地出游京郊,纵情狂饮。他们飞鹰走狗,打猎野外,顷刻间剿灭了狡兔巢穴。这里挥洒青春,快意人生,尽显少年之豪纵侠气,洋溢着雄姿壮采!

宋词中的这类作品,多以创作主体本人为吟咏对象。此外,也有歌咏他人的,如谢逸《西江月·送朱泮英》:“青锦缠条佩剑,紫丝络辔飞骢。入关意气喜生风。年少胸吞云梦。”【1】644“ 刻画了佩宝剑,跨飞骢,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胸怀“吞云梦”的豪壮抱负的少年形象,表达了由衷的赞美。

结交壮游,是对传统侠士生存践履方式的继承和发展。首先看“壮游”,早在先秦时代,作为“士”阶层一个部分的侠,脱离土地生产,游离于官方力量之外,“专趋人之急”而游侠于四方,司马迁名之为“游侠”,以彰其义。到了六朝,由于动乱频仍,除了传统实践自身价值的“游学”、“游宦”方式外,“游侠”更进一步成为士人“游”的一种普遍方式。唐代游侠之风大炽,诗人们将游侠和游宦都作为价值实现的方式和手段。其次看“结交”,侠作为一种江湖个体,结交更是江湖义气的内在要求和表现。班固《西都赋》曾说:“乡曲豪俊,游侠之雄,节慕原、尝,名哑春、陵,连交合众,骋骛乎其中。”【3】形象地描绘出汉代豪侠好结交的特征。因此,尽管宋代侠这一阶层已不存在,但这种精神特性和风气却为两宋的文人士大夫所继承,并表现在宋词之中。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结交壮游的特征大多体现在捕写“少年”的词中,这和少年的年龄特征有关。少年涉世未深,血气方刚,率性而为,胸怀理想,结交壮游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感受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也是渴慕英雄、憧憬理想的一种表现。他们豪情万丈,疾恶如仇,追求自由无羁,飞扬着青春少年的侠雄意气。这摈弃了传统游侠任意杀戮的流氓行径,却传承了传统侠文化追求价值的自我实现、挥洒生命豪情的自由精神,正是中国土人人生理想中“少年游侠”模式的生动体现,结交壮游,构成“少年游侠”生存模式的内容之一。

二、游冶享乐

“所谓享乐,是指对超出基本生存需要之外的物质和心理上的追求”,侠文化的享乐特征则包括“求财和轻财” 【4】。宋词侠文化的游冶享乐特征,主要是对“轻财”即“恣意享乐”这一部分的继承,是指宋词中体现的在山水风光、音乐歌舞、美酒美色方面的恣意享受与放纵。自然风光声色美酒,能愉悦性情抚慰心灵,刺激创作灵感,丰富和充实枯燥乏味的生活;恣意放纵也是摆脱身心束缚.舒展生命能量,尽情挥洒自由激情的本性的张扬和流露。这往往也是表现在含有“少年”一词的作品中。

“少年”一掷千金,青楼买笑,纵情豪饮,这类词很多,例如:毛滂《浣溪沙》:“记得山翁往少年,青楼一笑万金钱。宝鞍逐月玉鞭寒。” 【1】666又如陆游《鹧鸪天·送叶梦锡》七首之一:“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干沽酒青楼上,百万呼卢锦瑟傍。” 【1】1538 。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东郭。”【1】1887。 李曾伯《水龙吟》:“少年管领良宵,直须醉待东方白。”【1】2785

“少年”流连山水,游乐无度,美色相随,歌舞相伴,美酒助兴,不知今夕何夕。晁补之《玉蝴蝶》:“暗忆少年豪气,烂南国、蓬岛风光。醉倚吴王宫殿,不解悲凉。舞犹慵、小腰似柳,歌尚怯、娇语如簧。好林塘。玳筵留住,彩舫携将。”【1】563。侯宾《凤凰台上忆吹箫》:“应思少年壮气,贪游乐、追随玉勒雕鞍。更化日舒长,赢得觅醉谋欢。” 【1】1429“ 王之道《望海潮·重九和彦时兄》:“乐事难忘。正少年游冶,人在任庄。铜钵探题,金钗当酒,一时绿鬓红妆。”【1】1162高观国《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烟明花似绣。且醉旗亭酒。斜日照花西。归鸦花外啼。【1】2351

“少年”混迹秦楼楚馆,浅斟低唱,“宿粉栖香”,放纵于云雨之欢,再如:方千里《夜游宫》:“一带垂杨蘸水。映芳草、萋萋千里。跋马回堤少年子。拥青蛾,向红楼,南酒市。拼饮莺花底。恣欢笑、粉融香坠。不趁临分醉中起。但依稀,写柔情,留蜀纸。【1】2500谢懋《风流子·行乐》:“少年多行乐,方豪健、何处不嬉游。记情逐艳波,暖香斜径,醉摇鞭影,扑絮青楼。难忘是,笑歌偏婉娩,乡号得温柔。娇雨娱云,旋宽衣带,剩风残月,都在眉头。”【1】1634“张元干 《柳梢青》:“少年百万呼卢,拥越女、吴姬共掷。被底香浓,尊前烛灭,如今消得。”【1】1086”

湖光山色,玉勒雕鞍,美酒佳肴,红粉佳人,轻歌曼舞,“少年”摆脱一切理性的羁绊,毫无顾忌不遗余力地追逐快乐,任情任性地在“莺花海里,行歌闲送流年”【3】陆游《汉宫春》:1587 ,充分感受着生命真实的存在,最大限度地彰显生命意识。当然,其寻欢作乐追求声色而任气无度,不免流于轻狂。这正是对传统侠文化“恣意饮食”、“恣意游乐”、“恣意男女”、“恣情任气”【4】的恣意享乐特征的承袭和淋漓尽致的演绎。这也正是“少年游侠”内容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侠的伦理文化的新变。

宋词中的侠文化体现的游冶享乐特征,和侠文化传统中挥洒生命豪情、张扬生命意识的影响有关。唐代咏侠诗中李白、王维等人那种对生命豪情的挥洒,对生命意识的张扬,都是恣意享乐意识的先导。而两宋为这种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时代基础:

其一,宋朝提倡享乐的社会风气极大张扬了感性生命。宋王朝立国之初,为巩固政权,统治者吸取晚唐五代亡国的历史教训,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建立了各种中央集权制度,鼓励大臣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2】卷250:8810。达官贵人蓄养家妓,歌舞升平;文人士子流连风,游冶放荡,整个社会享乐成风。即使是南渡偏安,享乐风气同样不亚于北宋。两宋享乐的社会风气,加剧了侠文化中张扬感性生命的特点。

其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都市的繁荣进一步为生命意识以享乐方式张扬奠定了基础,促使了张扬生命豪情的方式的变异。宋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随着农业和工商业的相继发展,都市也日益兴盛。《东京梦华录序》曾记载开封之繁盛:“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则青楼画阁,......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5】侠文化本就产生于平民阶层,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富裕繁华,市民阶层的兴旺,既为之提供了新的世俗基础,又反过来加剧了这一特性。

其三,道教思想与侠文化对感性生命的重视相结合,为士大夫缓解封建纲常的重压提供了思想资源。宋朝历代皇帝崇尚道教,道教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文人士大夫耳濡目染,秦观、范成大、张元干、陆游、辛弃疾、张炎等,和道教都有较深的渊源,或与道士交往密切,甚至学习道家的养生术。与侠文化对感性生命的张扬精神,被文人士大夫结合起来,作为舒缓在封建纲常束缚下的心灵重负的理论依据,也给侠文化的任诞之风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

三、建功立业

传统的侠虽然“羞伐其德”,但重视个人名誉,信守然诺,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自己的名誉。到了宋代,由于唐代侠文化和上层文化的相互交融及对士大夫影响至深的宋代儒学对侠文化的渗透,使宋代的侠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侠的精神从小群体的江湖私义里进一步升华到了家国大义,不仅“为国为民”,并且进而和建功立业的要求结合起来。这一重大变化,显然和继承侠文化的主体为文人士大夫是分不开的。

词人高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如:苏轼《沁园春》:“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1】282 ,以天下为己任,侠气飞扬,豪情满怀。姚勉《沁园春》:“做取功名久远看。卷长风吹醒,剑关云气,更须砥柱,三峡惊湍”,赞美友人踌躇满志意欲建立功业,并坚信友人定会“声名焰焰,飞动岷山。”【1】3096李流谦《满庭芳·过黄州游雪堂次东坡韵》:“少年,浑妄意,斗冲剑气,雷化龙梭。【1】1486

当仕途失意、建功立业之雄心受挫时,词人多生感叹,如:戴复古《望江南》:“自谓虎头须食肉,谁知猿臂不封侯。”【1】2309。刘克庄《沁园春》:“争知道,向中年犹未,建节封侯。......天地无情,功名有命,千古英雄只么休。”【1】2594 詹玉《桂枝香·丙子送李悴东归》:“是如此英雄辛苦。知从前、几个适齐去鲁。一剑西风,大海鱼龙掀舞。自来多被清谈误。把刘琨、埋没千古。”【1】3351

宋代屈辱的外交,持续不断的边患及统治者的不思恢复,激发了民族感情和安边之志,对建功边陲的向往和渴慕、对侵略者的不共戴天之仇恨,常流淌于词人笔端:黄庭坚《木兰花令》:“少年得意从军乐。”【1】405李曾伯《沁园春》:“少年弓剑边州。”【1】2795韩元吉《水调歌头》:“少年期,功名事,觅燕然。”【1】25941397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1】1246

驰骋疆场、抵御侵略、保家卫国,也是宋词反复描绘与讴歌的内容,读之豪情飞扬,侠气干云。屡拒西夏的边将蔡挺《喜迁莺》写道:“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难报。塞垣乐,尽双键锦带,山西年少。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常送平安耗。”【1】197抗蒙古收襄樊的李曾伯《水调歌头》说:“枣颊上秋色,朔漠寇南来。斧塘锋猬棼集,腥雾扫难开。细看眼前局面,惊落人间匕箸,砥柱者谁哉。熊虎贾余勇,狐兔等轻埃。炮雷轰,戈日耀,阵云排。不图风定波息,谈笑静长淮。要诧穿杨妙手,乘早闹蓝抽脚,谁拙又谁才。束起楼兰剑,归钓子陵台。”【1】2799

北宋亡国的悲剧,南宋的偏安江南,令志士仁人痛心疾首,抚剑悲歌,谱写了一曲曲激昂慷慨的篇章,表达驱除鞑虏、收复中原的雄心壮怀,抒发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苦闷悲愤,怒斥贪鄙误国的奸佞小人,表现了冲天的侠节豪情。如: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1】1073。李处全《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龟。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对此貌无恐,心亦畏风波。”【1】1729 。刘过《贺新郎》:“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1】2768黄中辅《满庭芳·题太平楼》:“快磨三尺剑,欲斩佞臣头。”【1】1514英雄词人辛弃疾一生抗金报国,屡次遭受投降派的排挤与打击。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1940。

在这里,“剑”的意象频繁出现,作为侠伦理的核心意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成为文人士大夫侠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精神的结合点。宋词侠文化所体现的建功立业特征,正是时代最新的内容。

其一,宋词中作为侠义伦理传承主体的文人士大夫亦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儒家积极人世、乐观进取的思想,必然植根于其灵魂深处。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2】卷338.10801可见,苏轼幼年就立志要成为范滂那样为官清厉正直、疾恶如仇、奋发有为之人。对文人士大夫而言,由于儒家思想终其一生的浸染,使他们给侠伦理注入新发内容实属在所必然。

其二,贯穿于整个宋代的民族矛盾和两宋的灭亡,使文人士大夫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空前强烈。宋王朝“崇文抑武”的国策,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极大地削弱了边防力量,如出现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等弊端,为今后对外政治、军事斗争埋下_r致命祸根。两宋屈辱的外交,亡国的惨剧,巨大的民族劫难。令文人士大夫“忠愤气填膺”。张榘《贺新凉·送刘澄斋制于归京口》“西风乱叶长安树。叹离离、荒宫废苑,几番禾黍”【1】2684 ,黍离之悲,故国之思,绵绵不绝,郁积于心。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 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愿,岂无高卧贤杰”【1】1514 ,怨统治者目不识人.恨敌人凶狠残暴,抒洗霄国耻壮志。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文人士大夫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抗敌图存刈殳复失地,重整山河,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赋予的重任。在此背景之下,他们流动于血液中、渗透在骨子里的豪侠气概,化为满腔忧时爱国之激情,飞扬至于极致。

四、结语

侠文化具有多方面内容,而宋词中的侠文化,则集中表现为结交壮游、游冶享乐、建功立业 大特征,所呈现的总体风貌,已经和唐诗中的侠文化存在着重大差别,而与宋代的文化风习变迁相始终。在中国士人传统中,索有“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之说,宋词中的侠文化三大特征,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一种理想。不过。在对前代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j三大特征又各有所侧重。结交壮游、游冶享乐两个特征都以少年为表现主体,有学者认为“东汉三国时期,游侠的社会性特征基本趋于定型,接下来的六朝隋唐是侠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升华的时期”【6】,中间经过唐代中叶侠义原则“道德化、伦理化、政治化”【7】,那么,宋词中的侠文化则无疑是一次文化重组,以“少年”为象征的侠义伦理进一步符号化了,就具体社会实践而言,进一步生活化、现实化、平庸化了,成为世俗文化的一种象征。而在“中年游宦”的层面,则发展了庸人侠义伦理符号化的崇高和升华一面,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在两宋时期和侠的伦理精神完美结合起来。少年特征本质上都是对传统侠文化的核心精神“自由”的继承,恣意享乐是在新的时代特点下张扬生命意识的方式的新拓展。而建功立业特征,则使侠义精神和儒家正统思想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建安游侠诗“积极刚健的人世情怀”【8】一同时又有所发展,一方面升华了侠义伦理,但另一方面也喻示着侠伦理精神的蜕变,当侠阶层退隐在历史的幕后,知识分子承续并改造了侠的伦理精神,此后,侠的独立品格逐渐失落了,明清侠义小说中为官府效力的爪牙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侠的核心特征。侠义伦理有待在新派武侠中重新构建。同时,宋词对侠文化的表现与描写,也拓展了宋词的题材,塑造了鲜活多样的侠客形象。宋词中的侠文化是值得珍视和研究的宝贵的文学与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G3.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 范晔.后汉=捂:卷4o上[M].北京:中华书局,l977:1336.

【4】韩云波.论侠与侠文化的享乐特征 中国侠义化形态论之三[J].天府新论,1994(2):68—73.

【5】 盂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北京:中华书局,1962:1.

【6】 韩云波.沦东汉和三国时期的游侠[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I995(2):83—88.

【7】许金华.沦柳宗元散文中的“侠”意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60 64.

【8】 刘飞滨.建安游侠诗与儒家精神[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9-34.

注:

1、本论文原载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6期,2008年11月

2、收稿日期:2008-07-i0

3、作者简介:李紫薇(1964一),女,四川西充人,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