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可视化手册:学会包容,踏上知足豁达的人生旅途(心生菩提树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01:18



  心存一颗包容的心

  侍者问禅师:“禅心在何处?”

  禅师说:“在广大虚空中。”

  侍者说:“我怎么看不见呢?”

  禅师说:“因为它广布虚空,所以无形。”

  侍者又问:“何时才能有形呢?”

  禅师说:“执著妄想时。”

  侍者说:“我还是不明白。”

  禅师说:“请拿来一些盐和一杯清水。”

  侍者就拿来了盐和清水。

  禅师说:“取一匙盐放入水中。”

  侍者于是取了一匙盐放入水中。

  禅师说:“你尝一尝,看看味道如何?”

  侍者尝了尝说:“咸。”

  禅师又说:“再取来一盆清水。”

  侍者又端来一盆清水。

  禅师说:“再取来一匙盐放入水中。”

  侍者于是取来一匙盐放入水中。

  禅师说:“再尝一尝。”

  侍者尝了尝说:“感觉不到咸味。”

  禅师说:“同样是一匙盐,放入一杯清水中和放入一盆清水中的变化就这么大,如果投放在更大更广的空间呢?”

  侍者恍然大悟。

  有一颗博大的、能包容的心,就不会感觉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就像那一匙盐,放在不同容积的水里,就有着不同的味觉感受。

  与人相处之道,在于内心的容忍

  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脾气非常不好,动不动就与人打架,因此,人们都很讨厌他。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正遇到清心禅师在讲佛法。他听完之后感到非常懊悔,决定痛改前非。他对清心禅师说:“师父!今后我再也不与别人打架斗口角了,即使人家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也会忍耐着把它拭去,学会默默地承受!”

  “就让唾沫自干吧,别去拂拭!”清心禅师轻声说道。

  年轻人听完,又不解地问道:“如果拳头打过来,又该怎么办呢?”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只不过一拳而已。”清心禅师微笑着答道。

  这时,那个年轻人实在无法忍耐了,便举起拳头朝清心禅师的头打去,然后问道:“现在你感觉怎么样呢?”

  清心禅师一点儿也没有生气,反而十分关切地说道:“我的头硬如石头,可能你的手倒是打痛了!”

  年轻人无言以对,似乎对禅师的言行有所领悟。

  生活之中,大度包容的心不可缺少。如果气度狭小,遇事斤斤计较,那么在生活中就会处处碰壁,烦恼也会越来越多。但如果能以实际行动来理解、宽容别人,那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包容。

  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

  一天,慧远法师正要开门出去时,突然闯进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狠狠地撞在法师身上,把他的眼镜撞碎了,还戳青了他的眼皮。可那位撞人的大汉,不但毫无羞愧之色,反倒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戴眼镜的?”

  慧远法师笑了笑,没有说话。

  大汉颇觉惊讶地问:“喂!和尚,你怎么不生气呀?”

  慧远法师借机开示说:“我为什么要生气呢?生气既不能使眼镜复原,又不能让脸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说,生气只会扩大事端,如果我对你破口大骂或打斗动粗,必定会造成更多的业障及恶缘,也不能把事情化解。如果我早一分钟或晚一分钟开门,都会避免相撞,或许这一撞也化解了一段恶缘,我还要感谢你帮我消除这业障呢。”

  大汉听后十分感动,他若有所悟地离开了。

  事情过了很久之后,有一天,慧远法师接到一封信。原来,大汉以前不知勤奋努力,工作之后,在事业上又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恼。一天他上班时忘了拿公文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却发现妻子与一名男子在家中谈笑。他冲动地跑进厨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杀了他们,然后自杀,以求了断。

  不料,当那男子惊慌地回头时,脸上的眼镜掉了下来。瞬间,大汉想起了慧远法师的教诲,让自己冷静了下来,反思了自己的过错。

  现在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应手了。特寄来五千元钱,一方面为了感谢慧远法师的恩情,另一方面也请求慧远法师为他们祈福消业。

  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法师的宽容带给了大汉觉悟,教会他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宽容也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能用真切的言行给人以启迪。生活中,要时刻怀有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

  宽容是最好的教育法则

  盘珪禅师是备受大家尊崇的禅师。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因为行窃被人抓住,众人纷纷要求将这个学生逐出师门。但是盘珪并没有那样做,他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学生。

  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学生竟然又因为偷窃而被抓住。大家认为他旧习难改,要求将他重罚,但盘珪禅师还是没有处罚他。其他学生很是不服,他们联合上书,表示如果再不处罚这个人,他们就集体离开。

  盘珪看了他们的联合上书,然后把他的学生都叫到跟前来说:“你们都能够明辨是非,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们是我的学生,如果你们认为我教的不对,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个行窃的学生,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来教他,那谁来教他呢?所以,不管怎么样,即使你们都离开我了,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需要我的教诲。”

  那位偷窃者听了盘珪禅师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心灵因此而得到了净化,从此以后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

  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面对犯错的人,我们要以真心来感化他,排斥和嫌弃都是不明智的做法。我们要用宽厚仁慈的心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真情。

  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有一天,仪山禅师在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叫弟子提桶冷水来加。有一个弟子奉命提了水来,将热水加凉了,便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

  禅师很不高兴,说道:“你怎么如此浪费?世间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只是价值不同而已,可你却那么轻易地将剩下的水倒掉。就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去它的价值,为什么要白白地浪费呢?虽然是一滴水,但是价值也无限地大。”

  弟子听后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后来弘法传道,有人问他:“请问世间上什么功德最大?”

  “滴水!”滴水和尚回答。

  这个人又接着问:“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可包容虚空呢?”

  “滴水!”

  滴水和尚从此把心和滴水融在一起。在他眼里,一滴水中也有无尽的时空了。

  滴水虽小,但江河湖海无不是由滴水汇聚而成。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不能因为它的渺小就认为它一无是处。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就是珍惜了生命本身,从中你会体味到不一样的感动。

  追寻真实的生活层面

  这天,天刚破晓,居士抱着一束鲜花和一捧供果,赶到大佛寺上早课。刚踏进大殿,旁边突然跑出一个人,与居士撞个满怀,将他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居士看到水果被撞翻,忍不住叫道:“你这人怎么这么粗心,把我的供果全部撞翻了,你看怎么办?”

  这个人听了,也非常不满地说道:“撞翻就撞翻,顶多向你道歉,你干吗这么凶啊?”

  居士更是气愤:“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错了还要怪人!”

  接着,他们开始互相指责,声音此起彼落。

  广圄禅师经过这里,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些行为都是愚蠢不堪的。能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真诚地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明智之举。”

  广圄禅师接着又说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有很多很多。不要因为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这一片虔诚的心境,不值啊!”

  “对不起,禅师!我错了,我实在太冒失了!”这个人又转身向居士说道,“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

  居士也真诚地说道:“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也不该发脾气,我实在太幼稚了!”

  干戈就这样化解掉了,二人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道理。

  生活中,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有很多,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破坏自己的心境。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真诚地接受别人的道歉,这才是明智之举。

  人生的真理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天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弟子回答道。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还告诉我们终日坐禅不可以躺卧吗?”

  慧能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感到很困惑。

  慧能禅师接着说道:“禅定,不是要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要使身心达到一种极度宁静和极度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的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就会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就如同明镜蒙尘,活得愚昧迷失了。”弟子躬身问道:“那么,该怎样去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

  慧能禅师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就处处都是苦海了。

  “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的人却知道它们都是人的意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位和功勋对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生命的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

  弟子终于醒悟。

  生活中,要保持一颗清净安定的心很难,因为被种种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让很多人活得愚昧迷失。因此,要心生智慧,就要坦然面对一切。

  放开心胸终能释然

  禅海以前是一位武士的儿子,有一次到江户游玩,做了一位高官的随从。

  后来,他与大官的太太两相情悦,关系十分亲密。但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他俩的私情最后还是被发现了。在自卫中,他杀了那位大官,带着他的太太逃往别处。

  他们没有生活来源,但因为习惯了奢华的生活,后来两人堕落成贼,而女人的贪得无厌使禅海深恶痛绝,他最终选择离开了她。

  之后,禅海来到很远的一个寺庙出了家,做了一名游方僧人。为了补偿他的罪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举。他知道某处悬岩上面有条道路非常危险,已断送了不少人的性命。因此,他决心在它下面挖一条隧道,取而代之。

  于是,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三十年过去了,一条长达两千多尺的隧道,终于挖通了。

  在禅海完成这条隧道的前两年,那位大官的儿子已经成为一名剑道高手。他四处寻觅禅海想要报仇。最后,他终于发现了禅海,发誓要将禅海置于死地才肯罢休。

  禅海平静地对他说:“我心甘情愿地把我的生命给你,但是请让我挖完这条隧道。等到这件工作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杀了我。”

  于是,这位大官的儿子就耐下性子等待那一天。时间一天天过去,禅海仍在不断地挖着。一晃又是几个月,大官的儿子在闲等中感到十分无聊,便开始帮禅海挖掘。就这样过了一年,他对禅海的坚强意志已经是十分钦佩。

  隧道终于挖成了,人们可以从它里面安全通过了。

  这时,禅海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地长吁一口气,说:“隧道完成了,我心愿已了,现在请你砍去我的头吧。”

  那位年轻的复仇者满眼含泪,动情地说道:“你是我的老师呀!我怎能下手砍自己老师的头呢?”

  一切怨恨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散。人都难免犯错误,只要真心悔改,就值得尊重。不必耿耿于怀,放开心胸,一切都会变得坦然。

  心怀一颗公正的心

  从前,有位养鸡场的主人,一直都很讨厌沙弥。因为他觉得有太多的沙弥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尤其有些沙弥,满口仁义道德,私底下却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更让他义愤填膺,咬牙切齿。为了满足“替天行道”的正义感,养鸡场主人时不时地信口散布沙弥的坏话。

  有一天,有两个沙弥上门,说要买只鸡。

  生意上门,总不好往外推,主人让他们在偌大的养鸡场里挑了半天,没想到他们却挑中了一只毛掉得差不多,秃头又跛脚的公鸡。

  主人奇怪得很,便问他们为什么要买这只丑陋难看的病鸡。

  其中一位沙弥回答:“我们想把这只鸡买回去养在寺院里,路过的人看见要问起的话,我们就说这是你的养鸡场养出来的鸡。”

  主人一听,急了,连忙摇手:“不行不行!你们看看我这养鸡场里面的鸡,哪一只不是养得漂漂亮亮、肥肥壮壮的,就这一只不知道怎么搞的,一天到晚爱打架,才会弄成这种丑样子。你们拿它对外当代表,别人会误会我的鸡都这样,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另外一位沙弥笑嘻嘻地回答:“对呀!少数几个沙弥行为不检点,你却喜欢拿他们来当代表,对我们来说,也同样太不公平了吧?”

  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智,无论是看人还是看事,都要怀有一颗公正的心,绝不能以偏概全,让自己的偏见影响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莫因外在得失影响心情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他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撒了满地。弟子们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了,听说了这件事,便召集弟子们。他不但没有责怪弟子,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听了金代禅师的话,弟子们的心放了下来,也更钦佩禅师的为人。

  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没有兰花这个障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我们做人也是一样,不要因为外在的得失而影响自己的心境。

  没有什么可以羁绊你

  唐代的丰干禅师在当时颇有名望。一天,他在树林里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孩,衣服虽然不整,但相貌俊美。禅师问了附近村庄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

  不得已,禅师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为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人,与拾得相交最为深厚。因为寒山家境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饭菜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避开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再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的偈语这样说: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如果你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

  修炼自己的内心。不管他人如何地诽谤、欺侮,只要谦让、忍让,顺其自然,就能避开那些无聊的纠缠,自己的内心也能慢慢得到升华。

  过去的一切就让它过去

  圆心寺有个得道高僧,十六岁离开父母出家修行。自出家以来,他每天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了却了一切尘缘。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时间,使得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人也络绎不绝。

  一天,寺里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寻一份清净,找一方净土。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说:“师傅,请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问道:“你真的能了却尘缘?”

  青年肯定地点点头。

  高僧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真的了却尘缘,一心向佛。于是,高僧拿出一个早已蒙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既入空门,尘缘必了。这面镜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净,就请你再来。”

  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起来。就这样,青年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亮照人。

  青年高兴地拿着铜镜又来见高僧。高僧看了看,摇摇头。

  青年很是不解,问高僧:“难道铜镜还没擦净吗?”

  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这道印痕若隐若现,如丝线般在光亮的镜子上。

  青年的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难以直起。

  可是,直到那个铜镜被磨得薄如蝉翼,那个印痕还是没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

  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高僧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来暗示他。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他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而高僧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还没有盛开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净的莲上,却出现了一点污泥。高僧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燃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高僧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里长叹道: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何况那个青年啊。人心如果真的如镜,除了没有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谁又能把前尘过往擦得不留一丝痕迹?看来,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圆寂了。佛祖却宽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没有谁能把前世过往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会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宽恕他人就是给他新的机会

  有一天晚上,慧明禅师正在室内读书时,突然听到墙壁上有声响,猜想可能是个小偷,于是就叫弟子道:“拿些钱给那凿墙的朋友吧!”

  弟子走到邻室,大声地说道:“喂!不要把墙壁弄坏,给你些钱就是了。”

  小偷一听,吓得转身就逃走了。

  慧明禅师以责备的语气对弟子说道:“你怎么可以大声吼叫呢?一定是你的声音太大,把他吓着了,可怜他连钱也没有拿到就跑掉了。这么冷的天气,可能还没有吃过晚饭,你赶快追上去把钱拿给他。”

  弟子没办法,只得遵从师命,在寒冷的深夜里,到处寻找那个不知躲在哪个角落里的小偷。

  又有一位安养禅师,有一天半夜睡觉时,小偷潜进来偷窃,把他唯一的一条棉被偷走了。安养没有办法,只好把纸张盖在身上取暖。

  小偷在惊慌之间,被负责巡视的弟子撞见了,慌乱中,他将偷到手的棉被丢在地下。弟子捡到这床师父的棉被,赶紧送回师父的房间。只见安养禅师身上盖着纸张,缩着身子直打哆嗦,看到被送回的棉被,他说:“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又送回来了呢?既然是小偷拿去了,就是他的东西,赶快!拿去还给他。”

  弟子无奈,在师父的百般催促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得很远的小偷找到,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受了感动,特地跑回寺院向安养禅师忏悔,并因此皈依,从此改邪归正。

  对待犯错的人,如果能以宽容的心来对待,那他自然会感动,从而反省自己,改正错误。反之,如果不依不饶,则可能会让其自甘堕落。所谓的救人,不仅在救身,更重要的是救心。

  爱心可以战胜邪恶

  一天,七里禅师正在禅堂的蒲团上打坐,这时,一个强盗突然闯进来,用一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对着他的脊背,命令道:“把柜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不然就要你的老命!”

  “钱在抽屉里,柜里没钱。”七里禅师说,“你自己拿去,但要留下一点。寺里的米已经吃光,不留点钱,明天我要挨饿呢!”

  那个强盗拿走了所有的钱,在临出门的时候,七里禅师说:“收到人家的东西,应该说声谢谢啊!”

  “谢谢。”强盗说。他转回身,心里十分慌乱,这种从来没有遇到的现象使他失去了意识。他愣了一下,才想起不该把全部的钱拿走,于是,他掏出一把钱放回抽屉。

  后来,这个强盗被官府捉住。根据他的供词,差役把他押到七里禅师的寺庙去见禅师。

  差役问道:“几天以前,这个强盗来这里抢过钱吗?”

  “他没有抢我的钱,是我给他的。”七里禅师说,“他临走时也说声谢谢了,就是这样。”

  这个强盗被七里禅师的宽容感动了,只见他咬紧嘴唇,泪流满面,一声不响地跟着差役走了。

  这个人在服刑期满之后,便立刻去拜见七里禅师,求禅师收他为弟子。开始,七里禅师并没有答应。这个人长跪三日,七里禅师终于收留了他。

  仇恨是不能用来止息仇恨的,如果怀着一颗仁爱的心,以仁爱待人,以善良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那么,即使是再邪恶的心,也能被感动。

  让阳光照进心灵之门

  在一座寺庙里有一间阁楼,由于窗户整天密闭着,年久失修,厚厚的布和满是灰尘的窗户遮住了阳光,整个屋子看起来十分阴暗。

  一天,两个寺庙里的小和尚看着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应该让阳光照进屋子里面去,为屋子带去一丝光明。

  因此,两个小和尚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

  于是,他们就拿着扫帚,到屋外去扫阳光了。他们很用心地将映在地上的阳光扫进桶里,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搬进阁楼。可是一进房门口的黑暗处,阳光就没有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扫,小心翼翼地搬。但多次反复,依然是徒劳,屋内还是没有阳光。

  “为什么我们这样努力都无法将阳光运到屋子里呢?”这个问题让他们困惑不已。

  方丈正好走过,看见他们的举动,好奇地问道:“你们在做什么?”

  他们回答说:“师父,这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方丈笑着说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把窗户打开,阳光就会进来。把心门打开,美好也会进来。不要自我封闭,而要敞开心扉。学会分享,你会感受到不一样的快乐。

  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一天晚上,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然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这位老禅师也不声张,他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着。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墙。黑暗中,他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落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木鸡般地僵立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此时此刻,小和尚一定知道了自己的过错,那就没有必要再饶舌训斥了。以后,老禅师也没有再提起这件事情,可是禅院里所有的弟子都知道了这件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夜里越墙出去闲逛了。

  这就是老禅师的度量,他给犯过错的弟子提供了冷静反省的空间,从而使其幡然醒悟,自戒自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面对他人的错误,宽容的态度会比严厉的责罚更能让人忏悔。你的宽容和仁慈会让犯错者从心里感到羞愧,从而真心悔改自己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

  一大早起来,寺院门口就吵闹不休,明远禅师前去询问,了解到原来是一个屠夫想要进寺烧香拜佛,但是寺里的僧人嫌他满手血腥,不肯让他进殿,于是双方就在那里发生了争执。

  明远禅师看到了这个景象,立刻阻止了众僧人。他问道:“你们为什么在这里吵闹?”

  旁边的僧人说道:“这个屠夫每天杀猪宰牛,双手沾满了血腥与罪孽,怎么能让他玷污佛门的清净呢?”旁边的人也附和道:“是啊,每天晚上,他家里就会传来猪狗牛羊的哀叫声,听得人心烦,让人无法入睡,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到这里来呢?”

  明远禅师说道:“你们这样说就不对了。他身为屠夫,为了生计被迫屠宰生灵,一定于心不安,有很多罪需要忏悔。佛门为十方善人而开,也为度化十方恶人而开。”

  听了禅师的话,屠夫满脸感激,来到禅师面前说:“方丈慈悲,我杀孽太重,于心不安,于是我想要请方丈和各位法师到我家里去。我准备在家里办斋供养各位,以安慰我不安的心。我们全家斋戒沐浴三日,恳请各位光临寒舍,助我完成这个心愿。”

  众人听了他的话,都纷纷摇头不止。明远禅师却用微笑化解了他们脸上的不快。他说:“在佛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只要与佛有缘,就会度他,佛门慈悲,不会舍弃任何人。”

  在从善面前,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要以宽容之心来对人,哪怕他是戴罪之人。他的过错可能也是迫不得已,要给他改正的机会。

  懂得换个角度思考

  一位少年正与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争辩。

  老人得意洋洋地说:“哈哈!太阳围着我转了八十多年了,我还没有死。今后,它说不定还会围着我转二十年哩。”

  “不对!是您围着太阳转了八十多年了!”少年说。

  “什么?我围着太阳转?胡说八道!我每天搬个小凳子坐在院子里,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明明是我不动,太阳动,你怎么说是我围着它转呢?”

  “那不是太阳在动,是地球在动。您每天坐在地球上,围着太阳,旋转八万里呢!”少年说。

  “你说地球会转?”老人惊奇地问。

  “对!它不仅会围着太阳转,而且自己也会转。”

  “那我怎么没有从地球上跌下去?”老人不服气地说。

  “那是因为有地球的引力。”

  “地球的引力?那它怎么没把月亮、星星引到地球上来?”老人反驳道。

  “那是因为地球的引力也是有限的……”

  “有限的?谁限制了它?天底下难道有人在限制地球?”老人争辩道。

  “那是……”少年尽自己所知,向老人解释着,与他争辩着。

  最后,老人无话可说,只好叹气道:“唉!活了八十多年,居然被太阳和地球骗了八十多年!”

  “不!它们没骗您,是您自己把它们看错了。”

  “可是,我又怎么会看错呢?”老人不解。

  “那是因为您站的角度不同。假如您不是站在地球上,而是站在太空的另一个星球上,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少年说。

  “说的是呀。”老人若有所思,“世上之人看事情也是如此,只因站的角度不同,往往把一个事物看得天差地别,还以为自己受了它们的欺骗,实际上,错在我们自己呀。”

  同样的事物,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就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其实,调整自己的观念,才是得到正确答案的关键。

  宽容能创造生命的美丽

  曾经,有个聪慧的小和尚,很有慧根。他的师父是个老和尚,博学多才,把自己的所学全都教给了小和尚,想让他以后继承自己的衣钵。

  一天,小和尚下山化缘,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最终留在了尘世,没有回庙。

  留在尘世的二十年中,小和尚得到了很多,功成名就。此时的他,已经人到中年。

  一天,当他看着窗外的流水和天上的浮云时,猛然醒悟。终于,他回到庙里,跪在老和尚的面前,请求原谅。

  二十年前,小和尚没有回来的时候,老和尚以为他被人拐卖,痛苦万分。

  小和尚失踪后,老和尚走遍了大半个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可是今天,小和尚竟然回来了,请自己原谅,老和尚很是愤怒。

  老和尚看也不看小和尚,一边采着蘑菇,一边指着胸前的念珠,说道:“我能原谅你,可佛祖会原谅你吗?要我原谅你可以,除非这佛珠上能长蘑菇!”说完,拂袖而去。

  佛珠上怎么能长蘑菇?知道师父不能原谅自己,失望的小和尚又回到了尘世……

  第二天,老和尚睡醒了,一睁眼,就看到胸前的念珠,还有整个的木板床上,都长着大大的蘑菇。

  老和尚顿然醒悟。这世间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最宝贵的,其实是一颗真诚悔改的心呀!

  宽容是一种雅量、文明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世间万象,没有什么不可以原谅。犯错是难免的,不必计较过往的失误,只要有一颗真诚悔改的心,就足够了。

  莫因渺小而卑微

  有一个小和尚,他觉得自己的地位很卑微,因此,他整天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好,一辈子都是小和尚,被别人看不起。

  夏日里的一天,他弯着腰在院子里锄草,因为天气炎热,所以他脸上不停地冒汗,汗珠一滴一滴地流下来。

  “可恶的青草,假如没有这些青草,我的院子一定很漂亮,为什么有这些讨厌的青草,来破坏我的院子呢?”小和尚忿忿地嘀咕着。

  有一棵刚被拔起的小草,正躺在院子里,它听到小和尚的话,回答说:“你说我们可恶,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也是很有用的。请你听我说一句吧,我们把根伸进土中,等于是耕耘泥土,当我们被拔掉时,泥土就已经是耕过的了。

  “下雨时,我们能防止泥土被雨水冲掉;在干旱的时候,我们能阻止强风刮起沙土。我们是替你守卫院子的卫兵,如果没有我们,你根本就不可能享受赏花的乐趣,因为雨水和狂风会冲走种花的泥土……你在看到花儿盛开时,能不能记起我们青草的好处呢?”

  小和尚听得呆住了。他没想到,一棵小草竟然不会因为自己的渺小而自卑。

  小和尚对小草肃然起敬。他擦去额上的汗珠,然后微笑了。

  不论你认为自己有多不起眼,不论你认为自己有多卑微,有一点你是不能忘记的,那就是你的独特价值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一棵小草都没有因为自己的渺小而自卑,你就更要看重自己的价值了。

  与其追求绝对真理,不如做好自己

  单智禅师的门下有弟子数百人,其中仁惠、香严最为优秀。

  有一天,单智禅师正在休息,仁惠冒冒失失地闯进禅室。单智禅师听到有人进来,便转身面壁,不看来人。仁惠禅师说道:“我是您的弟子,老师怎么不看我一眼呢?”

  单智禅师听后动了一下,但并没有转身,仁惠禅师只好往门口走去,却被单智禅师叫了回来。

  单智禅师道:“刚才我做了一个梦。”仁惠禅师不答声,只是静静地听着。

  单智禅师又道:“你替我圆圆看。”

  于是,仁惠禅师到外面打了一盆水来,单智禅师迅速地洗过脸。不久,香严禅师也进来了。单智禅师也同样对香严禅师说道:“我刚才做了一个梦,梦见慧寂禅师帮我圆梦,慧寂真是一个有心人。”

  香严禅师道:“我在外面,不知道这里的事情。”

  单智禅师不放过他,就指着香严禅师道:“既然这样,你也替我圆圆看。”

  香严禅师听后,便到外面替单智禅师端了一碗茶来。单智禅师很高兴地说道:“你们两个人的智慧真高。你们的智慧和不简单的作为,简直让人佩服。”

  香严禅师和仁惠禅师不约而同地答道:“老师!禅也要分胜负吗?”

  单智禅师哈哈大笑:“不错!男儿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这件事过去不久,仁惠禅师收到单智禅师送来的一面镜子,仁惠禅师拿着镜子对门下的弟子问道:“单智禅师送来一面镜子,你们说说看,到底是单智禅师的镜子,还是我仁惠的镜子?如果是仁惠的镜子,为什么又是单智禅师送来的?若说是单智禅师的镜子,为什么又在我仁惠的手里?如果你们答得对,便把镜子留下来,答不出,便把它打破。”

  仁惠禅师连说了三遍,没有一个人回答,于是,仁惠禅师便把镜子打破,离座而去。

  将你我之相泯灭,把对待之念去除,就是一个超越的世界。没有谁能说出绝对的真理,太过较真,反而会与真理擦肩而过。

  行人莫与路为仇

  惠南禅师曾经在庐山的归宗寺参禅,后来云游至圆明禅师的道场时,圆明禅师就令他分座接引,指导禅法,这时他的声誉已经名闻八方了。

  后来,云峰禅师见到他,就赞叹道:“你虽有超人的智慧,可惜你没有遇到明师的锻炼。圆明虽是云门禅师的法嗣,但是他的禅法与云门禅师并不相同。”

  惠南禅师听后不以为然,问道:“为什么不同?”

  云峰禅师回答道:“云门如同九转丹砂,能够点铁成金;圆明如同药物汞银,只可以供人赏玩,再加锻炼就会流失。”惠南禅师听后愤怒异常,从此不再理睬云峰禅师。

  第二天,云峰禅师向惠南禅师道歉,并对他说道:“云门的气度如同帝王,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愿意死在他的语句下吗?圆明虽有法则教人,但那是一种死的法则,死的法则能活得了人吗?慈明禅师的手段超越了现代所有的人,你应该去看他。”

  后来,惠南禅师在衡岳的福岩寺参访了慈明禅师。慈明禅师说道:“你已经是有名的禅师了,如果有疑问,可以坐下来研究。”

  慈明禅师说:“你学云门禅,必定了解他的禅旨,例如放洞山顿棒,是有吃棒的分儿,还是无吃棒的分儿?”

  惠南禅师答道:“有吃棒的分儿。”

  慈明禅师很庄重地说道:“从早到晚,鹊噪鸦鸣,都应该吃棒了。”

  于是,慈明禅师端正地坐着,接受惠南禅师的礼拜。然后又问道:“假如你能领会云门意旨,那么,赵州说‘台山婆子,我为汝勘破了也’,哪里是他勘破婆子的地方?”

  惠南禅师被问得冷汗直流,不能回答。第二天,惠南禅师又去参谒。这次,慈明禅师不再客气,一见面就是指骂不已。惠南禅师道:“难道责骂就是我师慈悲的教法吗?”

  慈明禅师反问道:“你认为这是责骂吗?”惠南禅师在言下,忽然大悟,就作了一首偈:

  “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明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

  四海明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保持宽容宁静的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境界,那就是真正的超脱了。

  内心的洁净才是真正的洁净

  在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因为长期工作,她的衣服很脏,大家都很讨厌她。每次见到她,人们总是掩着鼻子走过。但佛陀却叫她来听佛法,鼓励她精进。

  这样一来,城内的人很不赞成,他们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事,可是你为什么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佛陀严肃地看了他一眼,答道:“这妇人保持城市的清洁,对我们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勤奋,做事负责,你们为什么讨厌她呢?”这时,那妇人已经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地走出来和大家见面。

  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内心骄傲、无礼,心灵污秽。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于改善呀!”

  佛陀的话让人们羞愧不已,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从此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看人要看心,正如佛陀所说,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内心的肮脏才难于改善。要做个内心纯净的人,扫除心灵的污秽,因为,内心的洁净要比外在的干净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