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四院学业奖学金:【吧主发贴】通讯:源远流长中国扇文化 江南风雅苏扇蕴清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6:53:50
中新苏州网3月21日电题:源远流长扇文化:风雅苏扇蕴清趣

  作者:马杰

  美国曼哈顿扇子收藏家霍华德·温伯格的话很耐人寻味:“你看到的是历史,而不是一把扇子。”  

  《说文解字》释:“扇子之本意是门扉”。扇,古称“翣(sha)”,源于虞舜时代,用于障尘蔽日、象征权威,后逐渐演变为引风纳凉之用品,别称“摇风”、“凉友”,夏令必备之物。

  扇子品类甚多,集器用与审美于一体,或日用,或馈赠,或陈设赏玩。扇面用材,隋以前多见绫绢,隋唐时出现纸质,后有羽毛、竹编、麦杆、牙骨等;通常运用刺绣、书画、雕刻艺术作为装饰,各尽其妙。扇子产地面广,主要来自苏州、杭州、广东、四川、湖北等地。自古以来,障扇、纨扇、折扇和特色工艺扇共同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扇文化艺术,纷呈给青睐它们的世人。

  苏州是个精致的城市,精致在它满城错落的江南私家园林里,精致在它温宛细腻的吴侬软语里,精致在它阡陌交叉的水道里,也精致在艺人们的手工里。

  苏扇是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纸团扇的总称。精致的苏扇以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制作精巧著称。

  折扇生产始于南宋,收则折叠而得名。一把极普通的苏扇要经过30多道工序。明清两代为苏扇鼎盛时期,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水磨骨玉折扇的问世,吸引不少名家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及雕刻,苏州折扇便形成精细雅致风格。尤其是“老矾扇面”,质感素法,平整牢固,久用不裂。史载,当时苏扇作为进贡皇帝的贡品,亦成为身份的象征。书生用的扇子边板纤秀,武士用则宽大,和尚用的扇子底部是个大圆头,俗称“和尚头”。苏扇往往用红木、紫檀、湘妃竹等高档材料制成,或镶有银丝、象牙,更显其高贵。小小方寸之间成了历代名家的“必争之地”,集造型、字画、印章、诗词、雕刻、镶嵌于一身。

  制扇用檀香,苏州在全国是首创。苏州檀香扇始创于1920年,据称苏州第一个制作檀香扇的作坊叫“张多记”。檀香扇是从折扇演变而来的,因其扇骨取材于印度出产的檀香木而得名,素有“扇中之王”美称。苏州民谚曰:“六月里扇子檀香扇,再热也勿会打恶心。”

  檀香扇的扇骨上,要拉镂出透空的山水、花鸟、虫鱼、人物等图画,巧夺天工。檀香扇小巧玲珑,秀美典雅,颇为妇女喜爱。苏州檀香扇发展至今,已有300多种规格和花色品种,制作工艺不断有创新,除檀香扇外还有象牙扇,并且已经将“微雕”、“浅刻”等艺术手法运用到制扇工艺。在一把不足方寸的象牙小扇的扇面上,刻了1.4万字的《唐诗三百首》,在放大镜下,字字清晰,令人惊叹!

  绢宫扇,亦称绢团扇,扇面有绢有罗,“淡描浓绣”。扇柄以竹、木、兽骨或昂贵的象牙制成。绢宫扇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即享有盛誉。据顾禄《桐桥倚棹录》记载,清代仅在苏州山塘一带,操业者已不下数十家。昔时,民间多以此扇为新嫁女送夏之用。

  纸团扇在苏州也有一定的历史。它仅以竹和纸为原料,扇面可印广告和宣传画,具有轻便灵巧、价格低廉之优点。然而由于不能折叠起来保存,故现在纸团扇的产销量不多。

  吴门制扇业与刻竹行本是一家

  苏州在明代已成为折扇的主要产地,特别是用毛竹制作的吴中折扇,造型别致,再经过水磨等技术加工,晶莹光洁,富有情趣。《秋园杂佩》中制扇艺人蒋苏台、柳玉台本身雕边最精,竹刻名家李文甫、濮仲谦、陈定生曾操刀苏扇,有大量传世佳作,这些可以看出早期竹人集竹刻家和制扇艺人于一身。也可以推测最初制扇业与刻竹行是一家,扇骨成了吴门竹刻的主要载体。

  入清以后,南京的刻竹及制扇艺人逐渐南移,来苏州者更多,苏州本地制扇骨作坊已由陆墓发展到城里的桃花坞地区。同时嘉定名手王易、赵学海父子,也都先后客居苏州。因此,融书画、雕刻为一体的苏扇被誉为“吴门雅扇”的同时,

  • 2006-3-21 23:56
  • 回复
  • 苏州宇文宙武
  • 6位粉丝

2楼


  苏州的竹刻工艺更发展壮大了。今天,全国扇子行业重点单位的苏州扇厂也坐落在桃花坞唐伯虎故居附近。

  由于扇骨边板最厚处不超过5毫米,边板两边厚不超过2毫米。如果再上施高、深浮雕,如此薄的扇骨容易使夹扇面的“火力”尽失。因此,一般都以绘画、书法、篆刻艺术为内容,以画法入刻,以刀代笔,以及利用薄地阳文刻一些诸如金石、钟鼎、古钱等缩刻之类的图案,逐渐形成了以浅刻法为主的吴门派竹刻风格。当嘉定、金陵两地为中心的竹刻工艺慢慢衰弱之机,苏州的竹刻艺人开始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这里的竹刻名家层出不穷。

  吴中名品书画扇

  扇子和书画艺术的结合源于东晋,宋元时广为流传,明清之际尤盛。它们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空灵的扇面为书画者提供了运笔的天地,传统的诗词歌赋、书法及山水、人物、花鸟等多姿多彩的图像,为朴素的扇子注入了艺术生命。

  苏州自古是书画之乡,吴门画派源远流长。苏州书画家们精细入微的绘画风格使小品式扇画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施展。在那舒展开的折扇上、檀香扇上,洋洋洒洒的书画作品中,你仿佛依稀看到了吴中才子们的神韵。如明代大画家唐寅的《枯木寒鸦图》和董其昌的行书扇面,分行布白,疏宕透逸,颇具特色。现藏苏州博物馆的清七十二科状元的七十幅书扇。扇面笔墨酣畅、挥洒淋漓。近现代的郑板桥、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大师。眼下,这些名家的扇子,每柄价值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名品书画扇成为热门收藏对象。

  2005年1月9日,在江苏爱涛拍卖预展会上,有吴昌硕书画的一把扇子,起拍价竟达到了7.8万——10万元。

  这把吴昌硕书画合一扇面,为其壮年之作。正面《妃子笑》扇面,尽显吴昌硕的大写意风格。无论从构图、用笔、色彩上,都尽显大师风范。扇子的另一面则是吴昌硕擅长的石鼓文书法,笔法浑圆厚重,自然朴茂,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据工作人员介绍,吴昌硕的书法作品在书画家中相当了得。在近代书画史上论及《石鼓文》的时候,就必须说到吴昌硕。

  戏剧中的道具

  在戏剧舞台上,一把普通的扇子在演员手中似乎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它对于戏剧情节的发展,舞台人物的塑造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这时,扇子就成为无声的但却十分重要的戏剧语言了。

  你看,台上的说书先生用的扇子就是普通的纸折扇。一把折扇,比比划划,唇枪舌剑,极力用他那两片薄薄的嘴唇和清清亮亮的嗓音,把那万里疆场的厮杀征战和朝廷里的冤假命案全部浓缩在那三尺书台上。那把长长的折扇一会当枪,一会做棒,一会当鞍子。说到好处时只见台下鸦雀无声,一个个伸长着脖子,紧盯着说书先生,唯恐漏掉哪个情节。有的不但忘记了嗑瓜子,甚至忘记了抽烟喝茶水。

  那边,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不急不躁,从容道来,让耐心倾听的观众充分领略到昆剧优雅、空灵、精致的绝美风华。一把小小的扇子,使英俊小生柳梦梅显得文雅潇洒,靓丽小姐杜丽娘手执团扇则显得轻盈鲜亮。头戴纶巾,手执折扇能给人以神态自若、干练沉着的感觉。到“如杭”一出时,柳梦梅与杜丽娘落居杭州。还魂后的丽娘重回人世间,举手投足洋溢着真切可感的人间喜气。小夫妻轻摇手中的扇子共织出缕缕新婚燕尔的柔情蜜意。这样有血有肉的人间爱情较之激情狂热的梦中情更加温馨轻松。

  拙政园中有“扇亭”

  看过了那么多的亭台楼阁、厅堂榭廊之后,回到那个位于拙政园西园里的小轩:与谁同坐轩。整个苏州不知有多少处这样的地方,引得无数文人雅士尽折腰。

  “与谁同坐轩”依水而建,整个轩的形状呈扇形,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轩内所有的摆设和物件比如门、窗、桌、凳、扶栏亦皆为扇形,所以它又被称为扇亭。

  “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亭中还有一幅对联:“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是杜甫的诗句。亭中静坐,想水中可以观明月,岸上可以来清风,何等的悠闲适意,只是不知东坡先生当年是在何处写下如此佳句?

  这扇形的建筑自有来历。清末,苏州富商张履谦购入拙政园现在的西园,当时称为补园,据说为了纪念祖先制扇起家的历史,特斥资修建了这一扇形轩。张家后代也都爱扇成癖。用精心策划、刻意安排来形容他们的修建过程一点不为过。

  盛夏之际,手执别具特色的苏扇,坐在“扇亭”中,伴着幽幽的檀香味,忆古思今。它扇出的不仅仅只是微风阵阵的清凉,它更多释放地是那深厚浓郁的吴文化气息。

  馈赠友人的纪念品

  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在居室装饰、休闲爱好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都为工艺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苏扇当然也不例外。

  到苏州购物,旅游纪念品苏扇是少不了的。众多海内外人士在游玩苏州园林的同时,更会钟情于那些散落在苏城保持着苏州文化风情的店铺。漫步在十全街上,两侧林立,与古城之名并驾齐驱的刺绣、苏扇等工艺品琳琅满目,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留恋于扇庄,其各式苏扇品种,令人眼花缭乱,爱不释手,选购上一二把有着浓郁吴文化气息的苏扇精品带回家或馈赠亲朋好友,则更是一种雅趣。

  小小苏扇“集百家之长,开扇子之窗”,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苏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也体会到了它深厚的吴地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