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5系2010款多少钱:南方周末 新年献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06:27
2006年 新年献词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

  
     □本报编辑部
   今天我们又一次向你祝贺新年。这一天我们洗掉过去一年的征尘,和你一起敞开心灵,重温往日的憧憬。这一天我们在广州大道中289号的高楼上,打望着南国天空,怀想着一年来我们这个国家走过的历程。这一天我们擦拭信仰,心灵安宁,如在世界开创的第一个早上。
   在此之时,我们想起了一句难于忘怀的话语。它是36年前一位作家说的:“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新闻会过时,纸张会变旧,油墨会模糊,甚至信任也会偶尔消弭,只有真实、真诚才把我们的心灵与你的心灵联系到一起。
   我们默诵这个宝贵的句子,因为它就是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伦理,我们理应担当之事。它温暖过你的心,也一直种植在我们的灵魂里。
   不是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可以闪出光亮。不是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可以热烈燃烧。但是很多人在发展着纯正的品格,让它无声地生长,直到更多的人闪出光亮,更多的人热烈燃烧。
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在这岁末年初,我们要和你一起说,让我们更有力,让我们再前行。这是因为,我们愿中国更有力,正像在过去一年中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凝聚了无数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结晶———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取得各种可贵的成就;我们愿中国再前行,消除在过去一年中仍未完全消除的积弊。
   过去这一年,我们的国家迈向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最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关口。这一年,经济高速发展,人权保障切实进步,政府推出各项举措,大利民生,疏通价格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城乡壁垒等等,这些都使我们为之自豪。而这一年,对改革路径的反思空前醒目,在效率与福利公平之间,如医疗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政府和公众都在审视何为合适的平衡。更加社会主义,更加市场经济,我们的改革有望更加到位。
   我们愿中国更有力,再前行,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政府公共管理——完善民主法治、规范利益博弈、精简机构转变职能、消除腐败、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教育、文化、科研体制的合理化……
   我们愿中国更有力,再前行。我们梦想着这样一个国民集体的出现:他们既拥抱物质生活,又体认精神世界;他们现实,但有梦想;他们精明,但有坚持;他们富有激情,又尊重规则和秩序;他们以幸福为生活的首要目标,又不摒弃远见;他们仁爱,但不软弱;他们勇敢,但深知尊重法治、和谐宽容、和平和解的可贵。他们是尽责的公民,共同构造一个日渐和谐的社会。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其它家园,这个国家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没有其它梦想,这个民族的梦想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
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每一个人的幸福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我们可以永远没有新的梦想,如果这个梦想你已经达到;我们可以永远没有新的成就,如果这个成就在你的手中完成。我们祝你新年快乐,相信你的明天会更好。

 #日志日期:2006-1-10 星期二(Tuesday) 晴 推荐指数:复制链接 举报
天涯用户微博使用情况调查

评论人:石头333 评论日期:2006-1-10 19:28
2005年的新年献词



这是你的光荣之路

2004-12-30 15:53:58 来源:南方周末


  
  新年特刊
  本报编辑部
  
  我们又一次向你祝贺新年。在这个时刻,我们祝贺你新年快乐,祝福你有好的运气,也祝福你得到鼓舞,相信自己的似锦前程。
  我们还有两天时间,作别2004年。我们也有时间,纪念那些在中国的建设之路上辛劳走过的人们。
  站在民意的泥土上,我们向那些身居庙堂深处却不忘民瘼的人鼓掌。当他们掀起审计风暴,促进吏治清明时,人们还只是谨慎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可是当他们不为成规所囿,在改革的进程中破冰前进时,我们却要朗声说出心中激赏。我们要为我们的国家在过去的一年所取得的成就大声喝彩。同时,我们也纪念一些小人物,宝马彩票案中的不服输的刘亮,以及嘉禾拆迁事件中那些愤怒的市民。纪念这些不愿放弃自己的利益的普通人,尽管他们取得的只是或然性的成功,却促进了这个时代的文明进程。
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普通人,把其个人的生涯与历史的嬗变、时代的进步融汇到一起。这是个人的幸运,更是公众的福祉。
  纪念每一个援助了贫苦阶层的富人,也纪念每一个敢于维护法律尊严的平民。纪念那些在价值观多元的年代里保持了学术品格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光彩不在于提出洞见,而在于留恋真理。纪念那些为公共利益而奔忙的组织和个人,每当在夜色中默默奔走,他们的光荣之路就是中国的大街小巷。
  只要你致力于参与推动中国的文明进程,这一年就是你的光荣之路。
  辉煌的殿宇与低矮的茅屋,都迈着同样的匆匆脚步,在这个变化迅速的年代,我们大家都珍视最朴素的良心。
  我们纪念这一年的荣耀,也纪念这一年的甘苦。纪念中国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也纪念人们为了这成功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难忘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体会广袤大地上农民增收后的喜悦,也难忘这一年里发生的各种悲剧。我们纪念密云惨剧、大平矿难、铜川矿难、包头空难等等事故,尤其是那些本可避免发生的灾难。
  没有哪一年的安全事故,像今年这样引人注目。而临近岁末发生在印度洋的地震海啸,更让人对自然灾害保持警惕。在这新年时候,我们祈祷逝者的灵魂永得安宁,祈祷他们的家庭走出阴影。
  只有建设一个更安全的环境,才能抚慰这些家庭的伤痕。人们早已清楚独自一人不能温暖,独自一人不能欢乐,更早已明了没有人是汪洋中的孤岛。纪念那些罹难的矿工,他们的悲剧也是我们的悲剧;他们的离去,也正是我们的社会的损失。
  不要让任何人无辜而死,无论是为了国家能源还是个人金钱。
  我们的国家与人类的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同,它也在走向文明;这里人们的生命与全世界人的生命也没有什么不同,它们同样珍贵。凡在阳光照耀下的,都是蒙恩的国度,都是蒙恩的生命。我们纪念这一年的灾难,只是为了人们不再承受本可避免的戕害。
  我们要再一次感谢生息在这国家里的建设者,他们在祖先居留过的土地上创造奇迹,又勇敢地品尝着祖先从未品尝过的欢喜哀愁。
  这是2004年的年终时节,这是美好的一天,我们纪念每一个在这一年里承担了自己的责任的普通公民。
  纪念那些不知其名的普通百姓。当他们年老力衰,只能依靠低保金生活,依然能够相互扶持;当他们遭逢灾祸,贫病交加,依旧笑对人生;他们依然辛勤抚育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寄寓着微小的希望。
  我们纪念所有这些人。祝福这些人,也祝福我们自己。祝福每一个为自己奋斗的人,祝福每一个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的人,你们会让后人说:为了文明,为了公义,为了幸福,在那一年里他们曾经竭尽所能。
  我们祝福你的未来,因为你也是他人的前途所系,我们祝福你平安喜悦。我们还要祝福我们的国家,因为她是你我全体中国人的命运所系,我们祝福她高歌猛进,顺利前行。


评论人:石头333 评论日期:2006-1-10 19:36
2004年新年献词

这梦想,不休不止

2003-12-31 17:24:01 来源:南方日报

  □本报编辑部
  谁说这是平常的一天?候鸟掠出线影,年轮添了新纹;我们大声地问候亲友,也默默地思念远人。
  365天,两鬓多了白发,或许连心事也疲倦了几分,但你依然,依然轻轻地叹着,却终究微微地笑了———
  这是一个收获祝福的日子,要赶紧抹去浮尘,擦亮梦想。
  但这其实是很平常的一天:北方的飘雪,南国的暖阳,还有来来往往人海茫茫。历史并不常常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让一切发生改变,只是在我们的心里,习惯找一个开始。
  一开始,就有梦想。
  那么在这新年的开始,我们祝福你,朋友,愿你的梦想一路远行!
  我们乐观地回首,2003是放飞梦想的一年:小康社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神舟五号”,“振兴东北”……
  有了开始,即便梦想千年,也新意盎然。
  我们现实地记录,2003也背负恐惧、泪水和愤怒。当SARS疫潮席卷,渭河洪水滔滔,公民惨死收容所……不,我们不仅仅记录,而且感同身受,所以眼里有泪,心里有痛……
  但在谎言中,有勇士挺身而出;在暴力后,有对恶行汹涌的讨伐……这无畏的直言与血的印痕,又何尝不是一个开始?
  所有这些或悲或喜的开始,在不同的层面指向同一个终点:人之尊严与福祉的增进。2003年的奋力与求索,在这路途中为中国大写了两个关键的名词:“公民”与“权利”———它们,原本就相辅相成。
  这,也正是我们不休不止关注与祝福的梦想。
  携着梦想与祝福,今天与你见面的这张报纸已走过20个年头。
  这20年,中国持续激变;我们为变革而生,但关注持续未变:为我们国家每一个进步喝彩加油,为确立市场经济添注加解,为关注社会积弊呐喊张目……
  今天的中国,“政治文明”与“全球规则”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那我们也毫不讳言对“政治”的兴趣,因为这关乎众人之事的政治,关乎国家之进步,关乎民生之改善,关乎民族之复兴;我们关注政治的方式,一如媒体的天职,忠实地记录,公开地陈述,理性地评说。
  对于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对于所处的这个民族在所处这个时代的进步,我们欣然落笔,化为墨痕;虽然前路或许多艰,但对这朝着阳光方向的生长,我们努力地鼓与呼。
  但记录不是记录的理由,关注也非关注的终点。我们对于这时代变革的每一次喜和忧,最终都只有沉潜于人的层面才有价值。生活要多样化,经济要市场化,政治要民主化,这是一个古老文明要重焕青春的步伐和必然诉求。
  所以20年来,当你在会场陈言,在书斋握笔,在农田挥汗,在工厂劳作,在校园诵念……我们将你的故事告诉他,将他的故事告诉你,将中国的故事说给中国人,也说给世界听;要让书斋知晓江湖事,也求民间参知庙堂言。
  这个国家不正是大家的国家吗?我们用真实架一座桥,让言说者不空谈,让主事者不麻木,让刚烈者不偏激,让脆弱者不沉沦,让大家知道大家的心事,也知道自己的方向。
  在这一年的开始,我们也祝福自己的梦想,它萌自20年前的那个早春,从此便如春藤一般爬满了我们的心间眉宇。
  然则这梦想其实来得更深远,甚至早在100年以前,我们的先辈们面对积弱积贫的中国,他们的梦想就是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解放。
  所梦所想,何止20年,其实百年一脉。
  但对于中国这个老大的后发国家来讲,每向梦想逼近一步,都要有巨大的付出。
  但梦想没有流产,因为正如此,历史每数十年给出一个阶段主题的规律似乎清晰可见:开天眼(西风东渐、启蒙运动)、反帝制(推翻清政府)、求统一(北伐、结束军阀混战)、争主权(抗日、废除不平等条约、建立新中国)、平均地权(土地改革)、改善民生(经济改革),而贯穿其中的就是增强国力和复兴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
  在中国,这些主题环环相扣,它们赋予今日中国以独特的魅力:每一天都能感知这变革中每一步前进的喜悦。我们愿意相信,这个时代能够成为中国最好的时代,因为它给我们未来以最新的期许。
  这个国家对于未来的期许,从理想叙事的乌托邦,到国家叙事的现代化,再到传统叙事的小康社会,共性与个性、出发与归宿间,今日中国也充满着独特的张力与快速节奏。
  这种状况将继续于新的时代主题破题启程后。
  2003年当被铭记:政府因“乙肝歧视”遭遇行政诉讼、四川自贡3万农民“民告官”,公民依法维权的意识在这里觉醒;前河北省委书记与卫生部长被处理、收容制度被埋葬,公民对公权的监督在这里呈现;北京、深圳甚至内地小城潜江自荐竞选人活跃涌现、“违宪审查”的话题被广泛讨论,公民的政治权利在这里伸张……
  这不仅表明公民意识的成长,更说明在深化与推进经济改革的同时,党的十六大概括的“以人为本”、“政治文明”的新主题正在破题。
  今天,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回看一年,回看20年,回看100年———看到我们的兄弟姐妹与前辈,在不同时间留下的眼泪和微笑。就让时间如光,串起这晶莹剔透的液滴,折射出一如灿烂微笑的七彩虹谱,照亮你的前路和梦想,中国!

  ■本报记者、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作品,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申请转载、摘编者请发电子邮件至nfzmcopyright@vip.sina.com。


评论人:石头333 评论日期:2006-1-10 19:40
2003年新年献词

我们不说,他们说




南方周末   2002-12-26 11:33:03


  

  面孔2002年末特刊

  时间是一下子一下子过的。有的时候一下子,是年。年一下子要过去了,我们就忍不住回过头去看看。这时候去看,就把事情看少了。
  传媒的发达,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事情,但也有不少的事情被简略掉了。年底的传媒盘点就更加地简约了。
  南方周末也是传媒,所以遵从传媒的规则,但是许多“不重要”的人事也恰是我们牵挂的。
  我们看到许多面孔和他们的表情。那些“风云”的、“影响”的,那些让我们“牵挂”的、“怀念”的和“快乐”的,那些令我们“拍案”的和“是是非非”的,“这儿那儿”的,那些人们的事迹和事迹背后的意思,都是我们想考究和记录的。
  我们是记录者。我们尽可能多地看见,尽可能多地听见,尽可能多地追问,尽可能多地想和尽可能多地讲。我们以记录时代自许。我们跟随时代,我们更是跟随时代中的人。这是个人来人往心事重重的世界。
  或者,我们面对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即使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而是许多个世界。在全面小康到来之前,小康的超小康的和不小康的人们,在地球村像一个村子之前,为处理电子垃圾伤脑筋的和在饥荒里挣扎的人们,他们都是“世界”。
  我们在努力讲述更多的他们的故事,不是我们在说话,是他们在说话。我们把说话的机会交给创造历史业绩者,交给揭露历史真相者,交给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交给为受歧视者争斗的人……不是哪一部分人更有权利说话,是所有的人都有权利说话。更多的人在说话。
  我们坚持新闻职业天然的基本的准则:理性的、冷静的思考,客观的、公正的记录。但是,我们不掩饰我们的表情,不掩饰我们的愤怒,不掩饰我们的叹息,不掩饰我们的热爱,不掩饰我们的欣喜。我们不讳言我们的立场和态度。我们把愤怒给为富不仁者,把敬意给富而举善者,把热爱给不仅用学术思考而且体行思考的学者……
  我们记录视野所及,遗憾我们的视野所不及,所以我们尊重传媒同业的杰出表现,赞美他们对新闻的创新和突破,赞美他们为公众利益的服务精神。
  我们执着纸和笔,记录,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执着纸和笔,记录,在蓬勃发展的同行的身影中。
  这使我们已经不在乎我们能说多少话,或者我们应该怎样说话,我们知道无论我们说与不说,人民都在说话,他们用嘴说,用表情说,用身体说,用人生的轨迹说,他们几乎无“话”不“说”。
  这使我们已经意识到“话”本不需我们来说,我们只需尽一个媒体的本分:记录。  本报编辑部



评论人:石头333 评论日期:2006-1-10 20:10
2002新年献词

走在中国的大地上

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间;雨露滴在你的胸膛,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与你在一起,我们的爱一如既往。
  我们上路了,新闻在远方。你见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你见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我们是观察者,我们是记录者,我们是报道者,我们执著地寻找真相。
  当年,有些同行追逐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我们是农民的儿子,我们是工人的儿子,那里是我们的根,我们从我们的根部汲取力量。
  在新世纪第一年的岁末,我们又兵分九路,走在中国的大地上。顺德、厚街、温州、利辛、武汉、宣汉、喀什、大同、沈阳,祖国的四面八方,各各不同的内涵和外表,我们走近你,我们走进你,我们想看清你的模样,我们想叩问你的心房。
  我们倾听,我们观察,我们张开浑身的每一个毛孔,我们打开自己的每一个器官,我们感受,我们思考,我们记录,我们报道。你的笑脸,你的眼泪,你的焦虑,你的方言表达的你的梦想,对于我们,这一切是多么珍贵!
  福建的成功路、四川的白鹿镇、河南的小常庄,这儿与那儿,久违了,一年一度,我们是第四次涉足。音容笑貌,多么熟悉,生老病死,几多沧桑。如此累积的记录,或者就是一部特殊的编年史。
  年度人物寄托人们的理想。龙永图做了一个中国官员应该做的事,冯锦华显示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血性。他们做得多么漂亮!什么可贵?做应该做的事可贵!
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追逐着新闻应有的理想。我们不敢说凡有新闻发生的地方,我们就在场————我们有太多的遗漏————但我们敢说,新闻总是牵动着我们的走向。南丹矿难的兄弟,我们钻到你哭泣的家乡,让事件剥去伪装,显露真相。千里追踪沙尘暴,戈壁滩里渗进了我们的鲜血,但我们习以为常,身上留下了风的形状。
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捉摸着大地的脉搏,我们关注着中国的动向。莫斯科的悬念,申奥,北京;五里河的欢腾,中国足球首次入围世界杯;多哈,中国入世,15年的长征,中国从此进入新天地,中国的未来可预期!
  土地流转,宪法司法化第一案,户籍改革,收容,中国当代社会阶层......你还记得这些词句吗?还有这些词句背后的事实?我们关注效率,也关注公平;我们赞美机遇,赞美可能;我们关注世事的变迁,我们赞美新的萌芽,那是中国未来的无限生机!
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与红豆杉一起流泪,我们看不见藏羚羊绝望的眼神(它总是奔逃得那么张皇),我们随着野马撒野,我们看见塔里木河重新轻波荡漾......
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为你鼓劲,为你欢喜,为你分忧。
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走过乡土,走过城镇,走过大都会。我们喝过你的家酿酒,我们吃过你的糌粑,我们坐过你的三轮(在被迫离开艾滋病村时,你甚至不收车钱),我们经过金茂大厦前修剪陈枝的你的身旁......
  我们与你在一起,我们的爱一如既往。
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片土地曾经悲伤,这片土地曾经辉煌;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片土地沐浴阳光,这片土地充满希望。
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

评论人:石头333 评论日期:2006-1-10 20:11
2000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

《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

 这是千载一遇的时刻,百年的更迭,千年的交替,都将汇于同一个瞬间。为了欢呼新世纪的太阳照临地球,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翘首以待......
  
 这又是岁末平常的一天。这是我们第829次和你见面。面对着即将远去的一个世纪,面对着就要开启的新千年之门,也许,我们真的该来一次"世纪之旅 ",就像聪明的同行已经去做的那样———派记者去新西兰,去那个2000年第一缕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或者去五大洲,去感受不同肤色的人们异域狂欢的情状?
  
 "世纪之旅"?千年等一回呵,为什么不呢?
  
 15名记者受命出发了。他们脚步匆匆,他们意绪绵绵。他们要去的地方其实都不陌生,每个人却又分明都有一点惴惴然。是呵,"近乡情更怯",处在百年之交、千年之交的故乡,你别来无恙否?
  
 这就是我们献给读者的一次世纪末特别的旅行————"记者回家乡"。
 
  一群难得在故乡转悠的人,有人甚至对那片土地已睽违多时。他们终年的奔波行走,总是在寻找他乡的故事;他们的爱和恨,也更多地倾注在别的地方。家乡,成了每个人心灵深处秘不示人的珍藏。
 
  现在,就让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珍藏打开吧———
 
  那些版图上无甚出奇的所在;那些所在处平平常常的故人;那些故人里被岁月模糊了的面容;那些面容中被风霜蚀刻下的皱纹......这一切一切,都因为百年之交、千年之交的踏访和叩问,在我们的记者的笔下,变得异常生动、鲜明、隽永,历历在目,触手可及。
 
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里含着泪水?读完了这一组"记者回家乡",也许,你会找到答案。而我们必须表达的,是我们对那片土地的敬意。
 
  我们要向乡间的母亲致敬。她用一双小脚走过春夏秋冬,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才算丈量完所有的苦难。母亲,我们祝福你,因为你知道怎样把你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 
  我们要向天国的父亲致敬,他的在天之灵,冥冥之中依然向儿子散发出最质朴的光辉。即使刚刚承受了失去父亲的巨大创痛,在接到采访特大海难的任务时,儿子首先记起的,还是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别为了自个的事耽误了公家的活。
 
  我们要向一位新婚的妻子致敬。就在新婚之夜,她的丈夫却匆匆登上颠簸的长途公共汽车,去采访令人撕心裂肺的海难事故现场,他这样做只有一个理由: "我是一个记者!"而她的理解和支持,正好成为他义无反顾的另外一个理由。
  ......
 
  这是一次特别的旅行,在千年末,在世纪末,在中国,但决不是衣锦还乡。十几个记者,于同一个时刻,奔向天南海北,回到他们曾经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是要用他们的眼睛,去观照故乡的现实和未来;是要用他们的心灵,去丈量故乡和新世纪之间的距离。而他
们的记录,是要给这个喧嚣的千年末和世纪末,留下一份真实而冷静的言说。

  我们走近千年之交,走过"我们这1000年"。即使在那些最偏僻的山村,我们也能看到,这1000年,是"人怎样变成巨人"的一部煌煌巨著。在人类所获得的越来越大的空间里,容纳了与日俱增的成功和骄傲,也容纳了与日俱增的痛苦和不平。毋庸讳言,当西方在这1000年中一步步走出蒙昧的时候,中国却日益远离汉唐的辉煌,甚至在最近160年里曾坠入屈辱的深渊。20世纪中国人的猛醒与奋争,正是对千年来多舛命途的强烈反弹。
 
  我们走近百年之交,走过"我们这100年"。百年风云激荡,血和泪交织,铁和火迸溅,光荣与梦想在高高地飞翔,造就了人类文明之旅中最多劫难也最多华彩的一程。在百年中国的交响乐中,"科学"、"民主"是叩击命运之门的重重音符,"改革"则是它响遏行云的高潮。《南方周末》有幸,在这样的高潮中降生;《南方周末》记者有幸,亲眼目击和参与这场痛苦而辉煌的涅磐。
 
  今夕何夕?此身何处?时光流逝的无情涛声让人从昏睡中惊醒,脚下土地的真实质感让人摒弃虚妄。我们的记者是有根的一群,正是清醒感知着这样的时空坐标,我们一同走过难忘的1999。
 
  我们走近1999的岁末,走过"我们这1年"。在这一年里,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们一直没有放弃。我们呼号不息,是因为没有一天曾熄灭我们的梦境乃至浪漫;我们致力于一毫一厘的进步,是因为我们痛感改革决无近路可寻。我们一次次泪流满面地奔波在多灾多难的土地上,首先因为我们爱,因为爱,我们恨;因为爱,我们争;因为爱,我们以职业记者特有的方式,和土地,和父老乡亲血脉相连。
 
  今天,我们回家了。我们回到自然,回到平凡,我们回到常识,回到真实。真实有时也会让人难堪,但是,它显示出来的勇气足以令谎言却步。

  在岁末,在世纪末,在千年之末,我们回到家乡,带去绿叶对根的祝福,带走根对绿叶的情意。我们的生命因它而变得充实,我们的胸襟因它而变得宽厚而柔韧。

  在岁末,在世纪末,在千年之末,我们像儿时一样站在家门口眺望。当20世纪的太阳收起它最后一束光线,降临的不是黑夜,而是"我们的未来"。

  还记得惠特曼的这句诗吗:"不论你望得多远,仍然有无限的空间在外边;无论你能数多久,仍然有无限的时间数不清。"

  又一程"世纪之旅"开始了。祝福你,朋友!

评论人:石头333 评论日期:2006-1-10 20:17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         ——《南方周末》99新年献词


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
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
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
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
  本世纪最后的日历正在一页页减去,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人们有
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
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离开凌空蹈虚的乌托
邦险境,认清了虚伪和欺骗。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
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

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
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
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
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
的脚步……

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
来的一年作准备。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
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
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
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

  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
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
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
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
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
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
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
人。

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
声,“新年好”!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
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
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
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
们爱得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评论人:石头333 评论日期:2006-1-10 20:20
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悼念)
发言人:老贼  发布时间:2003.09.26 18:54:33 帖子顺序号:1311 来自:220.173.*.*


内容:
来源:西祠胡同

辞职信

南方周末编委会:
    谨辞去南方周末记者一职。近三年来,我没有利用南方周末四字赚取一分钱私利,也
未将周末当做晋职升官的基石。我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


                                 翟明磊
                              2003年8月17日



附:我辞职理由如下。
                             一
   上星期三(8月13日),我经过艰难采访完稿的《明孝陵保卫战》在新闻部同仁努力下
,撤下一个广告版安排上稿,编排完毕。4时许,张东明总编告知新闻部同仁,这稿子撤下,
理由是1,此稿批评了南京市政府。 2文中写了明清民国三代对明孝陵的严格保护,有今昔比
较的效果。此稿因此被枪毙。同仁表示惊讶与气愤。
    我对此事的看法是:我尊重张东明总编枪毙稿子的权利。但报社毕竟不是衙门,不是
唯官是大,上面做什么,下面无条件服从。枪毙稿件需要充分的理由。
    此稿相同的题材已在南京北京多家媒体上发表,均批评了南京市政府。应该说此稿风
险并不大。
    宁愿得罪记者,也不愿得罪政府,而且在当地政府完全没有施加压力情况下枪毙稿件
。我个人在周末是第一次碰到,在我七年记者生涯中也是第一次碰到。这种随意枪毙稿件的做
法,我认为失去了周末的风骨,也超过我的忍耐底线。我必须为自己稿件发表权提出抗议。
   这种枪毙属丑闻,否定了记者劳动,也否定了两位七十岁专家在南京最酷热的天气中
在野外的劳动,更影响了周末在南京记者群中的信用。历来只听说周末领导顶住压力,努力发
稿,未闻领导主动因稿件批评了政府而撤下。
    在实际采访中周末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周末领导能顶压力,地方记者愿意将料
供给周末,这一基础如不存在,周末名存实亡。
    联系到周末同仁多次被随意枪毙稿件,并发生了领导主动将批评深发展的稿件交给深
圳市政府审查的蠢事。我认为张东明先生始终没有完成一个新闻检查官向报纸总编的转化。
我对他的考察期已经结束。一句话概括之: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   他是一位好的新闻检查官,却不是一位合格的总编。特别不配做南方周末的主编。

    我不赞成周末冒进做无谓的牺牲。在目前情况下尤其需要策略。但我不同意周末应当
苟活。这样活着,最后是死路一条,而且死也无人为你悲哀。

    回到此稿,第二条理由更是莫明其妙,我之所以写明清民国三代的保护是为了说明明
孝陵为何会保存完整的格局至今,文中同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历来对明孝陵有国家法规
严格保护。不知杯弓蛇影的依据何在?
    在南方周末,我是写批评报道较多的记者。
    批评报道意义何在?绝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或是为了和政府对着干,也绝非满足记
者的个人成就感或市场需求。
    打个比方,新闻工作者是大海航船高桅上的观察员,他如实地发布警告,而这警告只
是他观察的产物,如果观察员因为船长说过:“这一航线不可能有冰山。”而明明冰山在前而
不报告。最后必然是船毁人亡。因此报纸有依据事实批评的特权。
    再打个比方,新闻纸是人体四肢的末端神经,如实传递痛酸麻等感觉,没有人在内心
或头脑中喜欢痛的感受,但如果人体的末松窬 锤械笨旄校 丝赡芤虿恢 O?感觉不到
刀砍火烧摔倒的疼痛)进入险情。记者只是神经细胞,只能是根据外界实情写作,而无法顾及
大脑所思。
    这是批评报道的价值。这是我坚守自己职责的动力。
    在萨斯事件中我们的教训还不惨痛吗?我们因为新闻禁令,不报疫情,天下太平的结
果就是瘟疫。
    在南京记者被打事件的报道中,我与刘建平已证实殴打者中有省教育厅管理中心主任
,从而突破了这只是保安打人事件的界限,但文章发表时,绝大部分独家的细节被删,保留了
保安的说法。使文章与教育厅公安局公文精神保持一致。
    我厌恶在这种框架内的假新闻。


                              二
    上周末,我接到以南方周末办公室名义发出的通知,现公布如下:

                  通知
翟明磊同志:

 你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考核情况为:3月和5月考核为“E”,2月和6月的考核空白。按规定应
予解聘,编委会经慎重研究,考虑到6月份的客观因素,作出如下处理:留用3个月,以观后效
。
  特此通知。
                                        
    
               南方周末办公室
                                  
               2003年8月12日  
   我接到此信感到心寒,也感到了周末已不再是一个有人性味的企业。“以观后效”一
词不知是何意,做为聘用者与单位,地位应当是平等的。有何资格用这些威胁的口气?更荒唐
的是我并不符合考核标准的处罚标准。(后来解释是搞错了)
    之所以对此信感到心寒,应当指出这四个月我在采访中的感受是特殊的。
    四月份,我冒着生命危险独家采访了上海首先确诊萨斯病人的两位医生。结果稿件中
对上海深入真实报道部分被删。在这之后,我曾要求去病房采访,站长朱强出于对记者站集体
健康的考虑,没有批准我的请求。在这一月,正常的采访因萨斯而全面停顿。影响了发稿。
    在这之后,五月七日,我因为对三位记者辞职报社未有反思,而停工抗议,这抗议是
针对一年多来的管理,我从未说过“非暴力不合作”一词,因为正是对报社仍抱有很大希望,
才有这样的行为,我理解这正是合作的态度。这损害了我自己利益,但我至今不悔。
     6月份,我连夜完成周正毅案的独家报道,结果因为禁令下而未发稿,由于疏忽,我
未将稿件上报,因此未算任务。(结果被财经时报抢了头筹,内容相同)。在这之后,我因为
先前对拆迁律师郑恩宠的报道,而受到一些部门的干扰,经向记者站请示,朱强建议我尽量减
少外出。我曾希望能离开上海采访,朱强认为“最好不要离开上海。”因为新闻工作,在这个
月我受到极大压力。
    因此此月考核成为空白。
    为了新闻我不顾家庭安危,妻子仍为我担惊受怕,这时前方记者最希望的是后方的
支持与理解。没想到换来的是一张冷冰冰的通知,周末还有没有人味?
    有关部门不考虑实情而简单粗暴地以数量责备因为采访承受普通人难以承受的压力的
记者。完全不考虑三至四月周末大变动,非典,郑恩宠案对记者实际影响。完全不考虑,我曾
为周末立下汗马功劳。我曾三个月连获A级,曾经一个月内连续三期,发表头版文章,2001年
我获得周末唯一的南方周末评选的全国十大新闻报道《千里追踪希望工程假信》,2002年我获
得年度报社最佳监督奖《谁夺我祖传石库门》,曾有一月我三篇稿件因不可抗因未能发表,我
仍采访不止,这也可能创下周末记录。就在七月《西晋国宝天价之谜》引起海内外关注,是一
篇真正能说有国际影响的稿件。就在1月29日,我发表了在全国引起轰动的《东南大学顾冠群
论文剽窃案》,同样在上半年,我发表了全国影响的《卖淫女的清白之旅》,《一所慈善学校
的苦涩实验》,《谁垄断了安全套》请指出今年上半年有哪几位记者发表过同样数量真正有轰
动影响的新闻。如能指出三位以上,我就表示服气。
    我的《揭假MBA王惟尊的相关报道》,《上海交大有没有招生黑幕》,《汤山投毒案
的48小时》,在业界自有公论。
    在周末最困难的张君案后,我没有放弃周末,而是与杨海鹏温州实地采访23天写出
《温州自费改革的悲喜》,朱总理报道之后,三位主力记者流走,我呼吁周末自救自省。
  我当然希望报社能以一个长期限观察一个记者。但是如果报社仍坚持“以观后效”的说法
,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优秀记者荣誉与尊严的伤害。我无法接受。
  我也明白真正的评价在读者在历史,但报社连基本的评价都混淆。这将失去基本的公正,
这本身就不是光明磊落的行为。这是将记者看成永动机,不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对记者心理的影
响。并不顾实际新闻的质量而以数量做依据。不考虑一篇高质量新闻的劳动量可能是平庸稿件
的数倍。(例如一篇拆迁稿件采访对象两百余人)且不论考核体系的优劣问题,这是违反了基
本常识。
  我钟爱南方周末记者的职位,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但我无法在名誉受到如此污辱的情
况下继续工作。
   因为究其本质,我是一个新闻骑士。
  
   

   附记:辞职信上交后

    

评论人:石头333 评论日期:2006-1-10 20:24
附记:辞职信上交后

    毛哲副主编打来电话,我问及,通知是怎么回事?因为按周末考核标准,无特殊原因连续
三月E与连续四个月D. 才可以解聘.我并不符合这一条件(4月为B),为何说本应解聘?.我惊奇得
问:怎么会连基本标准也会搞错,毛解释:当时开会时,标准没有手边.我指出这是对记者不负责
任. 这太荒唐了.我称“是不是要把通知给其它记者看一下。”毛说“千万别这么做。”
    数天后,我被朱强站长告知:总部打电话来,的确弄错了,通知会撤销.然而一周之后,
我收到另一份通知:称上份通知没错,对标准不能穷尽的情况,解释权在报社.
    看样子知错不改,死爱面子,已成为这个官僚机构的通病。我本自由人,与官人无缘
共事,亦是常理。本来3月份周末变动,我的留下也是为坚持做事的阵地。既无法做事,去也。



                          三
    我于2002年3月21日曾发表出《宏村之痛》,此文历时两个星期,两位记者连续采访
,写出京黟公司与政府串通无偿拿下世界文化遗产宏村的三十年承包权,将门票收入98% 占为
已有仅将1%交给农民,造成当地农村的贫困,这个公司违反国家规定,不愿修缮古民居,造成
世界文化遗产古民居倒塌。
     京黟公司在黄山市起诉周末,按管辖地原则,对周末是非常不利的,要求索赔100
万并致歉,经集团律师与我的努力,我们出示了大量采访证据,而对方出示的证据甚至证明了
我方的观点,这样情况下,一审判五万,并致歉,二审判我方不用赔偿,需要致歉。地方保护
主义 导致新闻官司难打,这样的判决基本上证明了周末的无罪。  
     按周末传统,这样的判决,周末历来是拒绝登致歉启示。在刘秋海案中也是如此。
因此报社与我达成一致意见,拒绝刊登。
     八月二十一日,我突然发现,在法制版上,悄悄(何谓悄悄就是没与我商量)登出
一行启示,称为京黟公司(文章中批评对象)恢复名誉。这种行为充分显示了管理层的怯弱与
虚伪。我认为周末保护记者,勇于激浊扬清的生态已发生变化。
    我信守自己的承诺,报社一登致歉启示,我就辞职。

     以上是我辞职的三个原因。
                                     9月3日


评论人:石头333 评论日期:2006-1-10 20:24
 2003年10月02日 15:47 发表主题: 南方周末,你被谁抛弃?

--------------------------------------------------------------------------------

暑假回到家乡,有一个下午去镇上的新华书店逛逛,离开的时候便想顺便买一份〈南方周末〉回家去看,却没看到有;去临近的报摊看,竟也没有,又去别的报摊看,也都没有。问店主,说几个月前就不订了,因为没人买,积压严重。我不禁纳闷,那么有影响的报纸,怎么就没的买了?
  就想起高中时买南周的往事来。我是刚上高中时认识南周的,开始时不是很常买,后来觉得它很不错,就几乎每期都买了。那时新华书店和各个报摊都订有几十份的南周,而且都很快就能卖完。在当时我们镇上,〈南方周末〉,〈读者〉以及〈青年文摘〉是销量最好的报刊,学生们也最喜欢看这三样报刊。在每星期五的中午,我都要去买一份南周带到学校去看,由于班上有好几个同学都会去买,于是午读的时候大家便把报纸分开来,全班同学一起看,因而,星期五的午读时间也成了“南周时间”。
  记得有一次写信给报社,报纸上竟然就登出来了。(那时报纸的中缝都是刊登很多读者来信的。)编辑部还寄来了一篇元旦献词的复印件,题目好象是“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件事着实让我感动了好一阵子,我也更加坚定地成了他的忠实读者。
  那时侯南周的好些口号,语句都令我们铭刻难忘。比如“关心国脉与民瘼”,“勇于为民鼓与呼”,“深入成就深度”,“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愿阳光打在你们脸上,温暖留在心里”等等。而她不时在某些地区遭恶意收购的消息又让我们这些忠实读者为之愤慨,亦对南周更为敬仰,更为支持和喜爱。
  自去年上了大学就没有再去买了,因为图书馆有,我基本上还是每期必看的。只是渐渐地觉得不对劲,觉得它越来越象是一份供小市民阅读的报纸了,而不是以前那份理性,锐性,“为民请命”的报纸了。
  如今,镇上的书店和报摊里,〈读者〉和〈青年文摘〉还是那样的多,南周却是消失了,因为它在这里已经没有了读者。看上去好象是读者们抛弃了它,但再想想,又应该是南周抛弃了读者。
  “您和600万知识型读者选择了南方周末。”如今,600万知识型读者尚在,那曾经洛阳纸贵,震撼人心的南方周末却在何方?“一纸风行”,竟真的是随风逝去了!
  呜呼哀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



评论人:石头333 评论日期:2006-1-10 20:26
从泪流满面到历史的硝烟

前些时候关于“《南方周末》报资深记者集体辞职”的帖子在各大论坛广为流传,普通的民众大多跟贴了表愤恨,但在明眼人看来这些批判多少还是对《南方周末》有些不公,倒不是说帖子里所说的问题一定不存在,只是时间搞错了,许多基本事实也搞错了,于是事情就有了点喜剧的效果。

从帖子最近流传的时间看,南周的辞职似乎是近期发生的事,但其实该贴在三年前就已有之,只不过是最近又被人从坟地里挖了出来,竟然还造成如是轰动的效果,实在有点不靠谱。

昨天,《南方周末》就此事发表了声明,这其中的一些基本事实我是知道的,比如南周的确发生过一次辞职风波,只不过不是在近期,而是在大约三年前,所以我在上篇文章中把南周的换血放在了南都之前。

从《南方周末》发表的声明来看,许多事实被定义为捏造,但是也有些事实是不容避讳的,2003年翟明磊确实写过一篇矛头直指主编的辞职信,只不过那次说的不是向熹,而是张东明。而“我们的是雅典公民,但现在是斯巴达人的臣民”这句话也却曾从辞职者的口中传出。所谓无风不起浪,南周换血这一事实还是存在的,无论是什么时间,什么原因。

在此我无意为南周正名,也无意将其一棒打死,事实上我对南周怀着深深的感情,但是正因为这种感情,让我不得不说点什么。我以为但凡网络的纷争,读者都不要轻易相信,切勿被一家之言蒙蔽双眼,也切勿凭一时之冲动,应该在掌握充分材料后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包括我这篇文章,也不过是一家之言的一种,还应客观以待。在这个谣言肆起的时代,有那么多的不靠谱,所以还是相信自己的好,虽然自己有时也不靠谱。

话说到这,那么作为读者,且不要管什么辞职风波,也不要管什么官方声明,不要因为一封信就从此不看南周,也不要没看过现在的南周就妄加评论,你应该花上两块钱买上一份报纸,好好读读,一期不够,多看几期,最好把几年前的报纸也从图书馆里翻出来,然后你去分析,去比较,去感悟,风格有没有变,精神有没有死,血有没有换,也就一目了然了。

因为《南方周末》我是每期必看的,所以自觉还有点发言权,凭良心说,南周在几年前的人事变动之后风格并没有急转直下的退步,南周也并未就此沦为一张不值一看的报纸,事实上南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人本关怀依旧保持着,就分量而言,国内除了《中国青年报》能比肩者依然寥寥。但南周又确实让人感到和几年前有不同了,或者可以说南周的换血或是一种渐变式的。这种渐变将一个报纸的精神慢慢浸渚,于平日似无痕迹,于关键时刻方以突显。在网上南周集体辞职闹得正欢的几期南周我反而看得很舒服,无论是超女的解读,还是网络实名的分析,乃至对广州飞车党的报道都要比一般媒体的报道深刻很多,让人觉得有内容有分量,但是恰是南周发表声明之时的这期南周反而让我读着有些不快。

这期南周做得是《抗战胜利60周年》的胜利特刊,用了整整32版做了大规模的报道,字里行间显出深厚的策划功底,而报道也依旧详实,但是就是让人不舒服,为什么呢?或从卷首语中能读出一点精神导向。《南方周末》的卷首语应该算是国内最有名的了,曾经1999年的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激励着无数有新闻理想的青年,也感动着无数人。这期的卷首语名为《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依然延续了南周绚丽的文采与煽情的功底,当然还有一份历史凝重感,只是文中“八年抗战,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大国的尊严。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更以自己的牺牲奋斗为抗战写下光辉的篇章。”显得有些扎眼。再看栏目设置,“中流砥柱”四个大字更是赫立眼前,挤在“战·人”“国·问”“今·日”整齐的排列之间又显得那么的不协调。而通读整个报纸的报道,满眼的共产党,而国民党的形象和影子却被无比的缩小。最后扫了一下特刊采编团队的总监制,“张东明 向熹”这两个争议人物并肩而立,我一下子好象明白了点什么。

作为中共领导下的臣民,我丝毫不怀疑当年毛主席的英明伟大,也不怀疑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贡献,我没有忘记历史,所以我同样没有忘的是,国民党军队的伤亡惨重,或可这样说,当年抗战的主要军事力量是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中流砥柱之说的确还有待商榷。而也正是因为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损失惨重,在此后的内战中,共产党才得以占得先机,从这个意义上讲,毛主席的确很是英明。当然蒋介石此前的不抵抗的确为我等不耻,没有共产党的积极应对,也不会有抗战的伟大胜利,起码不会在日军先进的武器面前坚持那么久。在此,我不想过多的探讨历史问题,我只是想说,即使意识形态不同,但是国名党军队在抗战中的牺牲与英勇是不容磨灭的,因为他们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一味强调共产党的历史丰功,作为《人民日报》来说,或有情可原,作为《南方周末》来说,则正是精神已死的明证。

从泪流满面到历史的硝烟,从《南方周末》历史的硝烟中我泪流满面,这泪水中,有怀念,有感动,有悲愤,也有对一份报纸精神的深深追思。



评论人:石头333 评论日期:2006-1-10 20:29
南方周末胜利特刊: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
作者:吾聊斋  发表日期:2005-09-02 10:42:01 [表状]

 南方周末胜利特刊: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



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

  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重温民族胜利的喜悦。我们要重回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的记忆,再次踏上盟军受降签字的“密苏里”号战舰,遥想中国作为胜利者的荣光。我们更是要重回那一日的神州大地,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平原山区的同胞们一起,再次体会国难终结时全国民众的喜悦、自豪与幸福。

  六十年前,这是欢腾的一日。此前八年,中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守土抗战,终至摆脱沦为殖民地和附庸国的命运。更因这一胜利,一八四零年以来签订的各个不平等条约一朝作废,在国际博弈游戏中,中国得到了联合国创始国的荣誉和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以并非强国的身份加入大国俱乐部。抗战胜利,标志着我们民族命运的转折点,我们饱经沧桑的民族,迎来了民族开始走向复兴的时光。

  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体察不朽的抗战精神。这精神里,分明蕴含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忍精神。

  百年耻辱,一朝雪洗,全赖八年鲜血的倾洒。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顶点,中国国民做出了包括三百多万军人在内的两千一百万国民生命的巨大牺牲。每有攻守,必坚苦卓绝,每有会战,必血流漂橹。

  在平型关,在台儿庄,在中国的每一寸河山,被国际社会认为武器落后、素质低下的中国军队和人民浴血奋战、牺牲巨万。在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视死如归;在太行山间,农民亦知精忠报国。

  当时代进步,我们惊觉生命无比珍贵之时,才真正理解当年为国捐躯的三百万中国将士牺牲何等巨大和近两千万同胞的遇难何等惨重。今天,我们借纪念日时刻,向曾经奔赴国难的所有老兵表达深深的敬意!向所有遇难同胞致以深切的哀思!

  八年抗战,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大国的尊严。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更以自己的牺牲奋斗为抗战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我们不能忘记,在东北雪原,杨靖宇将军战至弹尽粮绝,竟以枯草果腹;抗联八女奋战到底,向侵略者投以轻蔑的一瞥,而后毅然携手投江。我们不能忘记,在武汉,在长沙,中国将士尸累如山,仍然一次次冲入大屠杀般的会战沙场。民族悲歌,莫此为甚;抗战精神,亦莫此为甚。这一切,都将汇入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光昭日月,长留天地。

  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还应省思一个大国为何会为了抵御一个小国的侵略而付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代价。抗战之坚苦卓绝,决非任何偶然性所致。

  作为庞大的国度而非伶仃小国,中国不自辱,哪国能辱之?如此国耻,成为中国国民的难解心结。战后六十年,是中国赢得了战争却依旧感到悲痛的六十年,是成为了战胜国却依旧值得不断反思的六十年,更是要从抗战精神中不断汲取力量、坚定地走向未来的六十年。

  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还应求解中日二邦共处之道,求解中国自强之途。简单地仇恨是最容易的,但更可贵的是自新和学习,甚至是从曾经的敌手处学习。我们必须理性地承认,战后重回国际体系的日本民族仍有值得我中华民族学习之处。其对本国文化的传承,对他国文化的汲取,尽其努力,即便与今日长足发展之后的中国相比,也仍有值得尊重之处。中国在路上,眼望前途,须有承认日本优势的胸怀,并有不以为避讳的民族自信。而且,国力与文明的胜利,才是真正的完胜。

  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进一步探求民族伟大复兴之途。六十载甲子轮回,今天国人恭逢再庆。于祭国殇、悼国魂、祝国运的庄严时刻,可以告慰英灵的是六十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跨越:不仅民族以兴,国力渐长;民生以裕,经济初荣;民权以进,国民乐土。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实践证明:十三亿人的幸福快乐,才是中国最伟大的胜利。十三亿人对现代化、对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将会使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早日到来。



评论人:石头333 评论日期:2006-1-10 20:32
南方周末二十年大事记 (从1984到2004)



 南方周末二十年大事记

 1984年

  1月21日,试刊号出版,正式命名为《南方周末》。

  2月11日,《南方周末》创刊号面世。


  1985年

  6月,南方周末报社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
  8月,免费给全国各地学生赠阅《南方周末》,总数达50万份,丰富了学生的暑期文化生活。

  1986年

  3月28日,南方周末编辑部被中共广东省委直属机关工委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
  1987年

  1月2日,《南方周末》第一个航空分印点在上海设立。

  8月至12月,《南方周末》开展业务大讨论,树立起"办一张有全国影响的综合性大型周末报"的办报目标。

  1988年

  8月26日,由南京市集报协会举办的第二届民间评选"您最喜欢的十佳报纸"活动揭晓,本报名列第三。

  10月21日,《南方周末》第一张彩色报纸面世。

  1989年

  2月11日,《南方周末》创刊五周年。中顾委委员、原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题词"喜闻乐见"以示祝贺。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题词:南方多佳讯,周末有奇文。

  11月1日,山东齐鲁集报协会举办的"全国首次华夏报 讲├ 大点索"活动,本报被列入"最受喜爱报纸"名录中。

  1990年

  1月6日,《南方周末》北京航空版分印点开印。

  1991年

  1月,北京分印点期发数飚升至15万多份。

  9月,由南京市职工集报协会、南京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主办的"您最喜欢的全国十佳报纸"评选在南京揭晓,本报再度金榜题名。

  1992年

  1月,《南方周末》第一次扩版,从对开4版扩大为对开8版。

  9月,"1992年全国文化艺术类报纸十佳"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本报与《光明日报》《文汇报》一起名列三甲。

  1993年

  9月,由北京工人集报协会、石家庄集报协会、呼和浩特市职工集报协会、苏州市职工收藏协会集报分会、莱州市剪报中心、四川省渠县集报协会联合主办的评选"我们最喜爱的中国五星级报纸"活动,本报被评为"五星级报纸"。

  10月29日,本报第507期发行量突破100万份大关。

  1994年

  5月6日,由本报主办的"全国十家周末报(版)报纸改革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提出了"强化新闻性,再上新台阶"的口号。5月7日晚上,300多名嘉宾荟萃广州东方宾馆,共庆《南方周末》创刊10周年。来自全国各地13家新闻单位向本报赠送了"耕耘十载,风行神州"的锦旗,祝贺本报对推动新闻改革做出的贡献。

  1995年

  9月2日,由本报捐资22万元建成的"南方周末希望小学"落成典礼在革命老区江西省于都县岭背乡隆重举行。"希望小学"占地约8000平方米,建有两层主教学楼一座,有近500名适龄儿童入校就读。

  10月18日,《南方周末》驻上海记者站正式成立。

  1996年

  1月,本报第二次扩版,从对开8版扩大为对开16版。

  1997年

  9月,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北京工人集报协会主办的"我们喜爱的全国百家优秀报刊评选活动结果在北京揭晓,本报荣获"全国百家优秀报刊"称号。

  10月,增设济南分印点。

  1998年

  年初,第三次扩版,从对开16版扩至对开20版。

  7月,增设南京分印点。

  8月,长江、嫩江特大水患,本报员工共捐款81450元。

  1999年

  2月,本报创刊15周年,收到4万多封读者来信,对报纸改革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
  7月,增设福州分印点。

  2000年

  本报第四次扩版,由对开20版扩为对开24版。

  2001年

  1月,南方周末《新经济》、《新文化》、《新生活》正式登台。

  7月,南宁分印点开印。

  2002年

  1月,郑州分印点开印。

  3月28日,本报版面全面刷新,分为新闻、经济、文化、城市专题四大版块(京、沪、粤三地每期赠阅城市专题8个版)。

  2003年

  4月4日,本报成都记者站成立。

  7月,杭州卫星传版分印点设立。至此,全国共有15个印点同时印刷本报。

  8月1日,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管、本报主办的《名牌》杂志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一本主要针对精英男性群体的高品位杂志。

  2004年

  1月,本报第五次扩版,将32版发行到全国,并且重新整合为新闻、经济和文化三大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