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铁龙c5用什么刹车盘:读书:境界、五怕、十八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1:28:10
读书赋
穿越时空,遨游太极,心驰神往,古今同梦。然足不出户,何以日行万里?身在当下,何以上溯千年?曰:唯有读书。
或曰:电视网络,亦有此功。然一动一静,殊有不同也。彼为闹市,信息万种,诱惑几重?一入其间,不知西东;此为静庐,曲径通幽,何来纷争?波澜渐平,心定慧生——读书有道也。
少儿读书,开其窍也;青年读书,明其志也;壮年读书,正其身也;老来读书,极其乐也。孔子读书,开儒学之先河;林肯读书,解黑奴于水火;毛公读书,救病夫于陈疴——读书有用也。
读书可养人。君不见,堂下骄儿,闻得书香,则知书达礼,见文质之彬彬;识得书味,则术业精进,成家国之栋梁——读书有益也。
读书亦误人。君不见,邻家浪子,滥读《金瓶》,竟成西门庆之徒;错爱《奋斗》;误入希特勒之党。嗟乎!何谓开卷有益?——毒书有害也。
士人读书,囊萤映雪有之,悬梁刺股有之;远洋留学者有之,硕博连读者有之。然少见其成者,何也?思卓观其弊,盖死读书,读死书也。善读者,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之博采,行之聚焦。——读书有方也。
读书之道,为人之道也。境界不同,乐亦不同。穷理致知,文人之乐也;践行格物,达人之乐也;传道授业解惑,圣人之乐也。噫嘻!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
赞曰:书山巍峨,神所依兮;攀登不止,吾所行兮;子子孙孙,无穷匮兮;以书会友,飨天下兮。
读书的四重境界
世间读书人无数,成功者总是很少,得道者更是寥寥。原因何在?——境界不同。沿书山而上,由山脚到顶峰,可分为闲、专、达、圣四重境界。
第一层境界:闲人读书,如情窦初开,摘下满天星。这类人把书当成一个休闲的零食,或者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泛泛而读罢了。或如吃零食,喜欢就来一点;或“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青春年少,被初遇的异性所打动,有那么一点矇眬的冲动。因为不知情,所以爱未深——此种人在书山的脚下,此种境界曰“闲”。
第二层境界:士人读书,如情人热恋,我的眼里只有你。这类人把书当成梦中的情侣。他们或沉迷于书中,茶不思,饭不想。或逃避现实,看不到,看不惯。更多的则是津津乐道于一门知识,一种体验,甚至一种崇拜,钟情武侠者成为“金庸迷”,钟情言情者成为“琼瑶迷”。因为情太真,所以爱太深——此种人在书山的半腰,此种境界曰“专”。
第三层境界:达人读书,如眷属终成,一生有你。这类人把书当成事业的伴侣。他们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或为了寻求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总之他们读书,注重的是知与行结合,应实践需要而寻求知识。因为行道,所以求道——此种人在书山的高处,此种境界曰“行”。
第四层境界:圣人读书,如香火传承,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种人把知识当成传承的火种。他们读书的的,不仅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是为了解决众人的问题。或者像普罗米修斯,舍身盗取火种给人类造福;或者像孔子,诲人不倦培育三千弟子。正如此,真理才会光大,知识才会传承。因为传道,所以得道——此种人在书山的顶峰,此种境界曰“圣”!
从无意得之,到有意求之,从为我所用,到普惠众生, 这读书的四重境界,不也是做人的四重境界吗?
十八种经典实用的读书方法
品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养,或伤害身心。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各不相同,皆在因事、因人、因书而变。于是将前人经验筛选研磨成上好精粉,加入自己多年来读书心得为酵素,精心烤制出18种读书方法,与诸位书友分享。
“读书不二”法
“波浪渐进”法
“比较品读”法
“垂直阅读”法
“字斟句酌”法
“精华提炼”法
“高山仰止”法
“居高临下”法
“多维研读”法
“求医问药”法
“营养搭配”法
“病毒预防”法
“同频共振”法
“角色扮演”法
“静心素读”法
“成见归零”法
“时空穿越”法
“举一反三”法
♂1、读 书 不 二 法
专心致志,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著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2、波 浪 渐 进 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过一段时间再读,原来读来无味的地方可能就读出感觉来了。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一种SQ3R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毛泽东读《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一部《红楼梦》,少年读来,只看到“爱在缠绵中,情的悱恻里”。老年读来,便能读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自己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也有些人一读书就就犯困,精力不能集中,那就分段来读,一般人在半小时之内注意力最集中,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半小时,大约一次可以读一万多字左右。
♂3、比 较 品 读 法
一次读几本书,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不怕不识书,就怕书比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候谌自视甚高,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再三,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马,可以读一读罗斯福,就恍然大悟。搞研究或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4、垂 直 阅 读 法
看书一目十行,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文学家高尔基就是这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须浏览;有些书包罗万象,无法精读,比如《四库全书》,平均一天读3万字,也要用72年,才能读完。几乎无人能够精读;有些书不知优劣,则应先速览而后决定是否需要精读。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主要事件或中心论点,剪除枝叶,补叙、背景、引文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相当不错。
♂5、字 斟 句 酌 法
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如同上好的牛肉干,极少水份,句句精髓,大段速读,难免会消化不良。所以必须边读加以思考。孔子就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散文大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吃草“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我的体会是:用眼睛来读书者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的方法适合特别读经典。比如读《论语》、《道德经》、《沉思录》等等,嚼得愈久,愈有滋味。还可以用于加深理解书中的核心内容和精彩片断。
♂6、精 华 提 炼 法
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我国三十看代涌现的一大批学术大师都是这样:“不动笔墨不看书”。每阅读一本书,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并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历史学家吴晗,特别擅长于做读书卡片。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就抄在一张卡片上。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语言学家王力就说:“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是没有好好看。”美学大家朱光潜特别推崇写读书笔记:“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我的体会是,“读破书万卷,真传一句话”。读一本书,真能够提炼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 7、高 山 仰 止 法
以欣赏的眼光去读书。读出美味,读出乐趣。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我的体会,越浮躁的人,越是目空一切,越深沉的人,越是对真理怀有敬畏之心。读一本高尚的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对话,你的态度越虔诚,你的收获就越大。这种方法最适合读宗教与哲学与军事经典,如《圣经》、《易经》、《孙子兵法》。
♂ 8、居 高 临 下 法
站高一层,像老师审查学生作业一样去读书。我认识的几位编辑,通常都是用这种方法读哪些热门“畅销书”。确实,如果被那些“乱花迷人眼”的书“雷倒”,不加批判地去接受,就会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思想被别人用襟带牵着走。”经常对读过的文章可以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我的体会:一本书,以粉丝的姿态去“仰读”,和以批判的态度去“俯读”。感觉大不相同。我在读德鲁克的时候,先用高山仰止法去拜读,然后用居高临下法去审读,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发现了大师存在的问题。要做到赏析结合,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能让读书人的水准高过书的水准。
♂ 9、多 维 研 读 法
从多个角度去读一本书,比如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读,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读,还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读。读来意境会大不相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数学家华罗庚则发明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猜想书中的结构与内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他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培养了他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10、求 医 问 药 法
汉代经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求医问药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因病求医,对症下药。 作家王蒙就有体会:有“躁郁症”要读《老子》。我体会:“读书破万卷”,这个“破”字,功夫不是下在将书读“破”上,而是要破解问题。用药当用良药。《孙子兵法》云:“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则得其下下。千万不能吃错了药。读一本坏书或庸书,就等于和一位庸人或坏人对话。
如何做一个善问者?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做法是问三个问题:A,“是什么”(What?);B,“怎样办”(How?);C,“为什么”(Why?)。如果这三问之后还有疑问,那我再补充一条:“扪心自问”,往往会一通百通。
♂11、营 养 搭 配 法
读书如进食,少读书则营养不足,从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看:以色列约64 本;俄罗斯约55 本;美国约50 本;而中国约是 5 本。显然总是就少。另一方面,有许多人只读一类书,知识偏食,也会营养不良。理论工作者,读点文学书,文艺工作者,读点哲学书,成年人读点童话,《哈里波特》,同时吃法也有不同,培根讲“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我经常与企业家接触,发现他们走得不高不远,一定读书太浅;走得又高又远,一定读书不浅。预知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看一个人阅读的书目,绝对比看手相星相更准确。
♂12、病 毒 预 防 法
不读书的人,往往死于精神饥渴;乱读书的人,大半死于思想中毒。有一些书,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可以理解人性,但容易中毒,有些书成分复杂,正如林语堂所言: “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比如读希特勒《我的奋斗》,对二战历史一无所知,像一张白纸,很可能读来先入为主,成了纳粹的信徒。最好能够先读下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戴高乐《战争回忆录》,读书如交友,带着疑问去切磋。什么人交什么朋友,多交益友、诤友、挚友,少交损友、佞友、恶友。伟人与常人的差别也许就在一本书。
♂13、同 频 共 振 法
读书与交友都是讲缘分的,所谓一见倾心。有些书虽然好,我们读了没有感觉,那就是无缘,勉强去读,那是在在糟蹋自己,更是糟蹋书。交友求知音,读书求会心。正如钱钟书所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也许要在百年后、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在时空的彼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读书人的初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苦,如战国时苏秦 “头悬梁,锥刺股”;这种“苦学”。比较适合考学、考研、考托福;读书人的中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人的上乘境界,是品味读书之乐,读得欣喜若狂,读得泪流满面,读得茅塞顿开。我自己深有体会:阅读者,悦读也。
♂14、角 色 扮 演 法
书中人物出场众多,最重要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读者自己。读书时,作为书中的一个角色,让你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人物。比如说读《飘》,如果你置身在故事之外,你的感动指数是一般是3-6,但如果你想像自己某一个角色,你的感动指数会达到7-10;如果你是梅兰,你会亲身感受什么幸福;如果你是郝思嘉,你会亲身体会什么是痛苦。这种方法,用来读自传、小说、剧本或报告文学尤为奇妙。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还是做一个旁观者。读书要入得进去还要出得来,要不然就可能“走火入魔”啦。
♂15、静 心 素 读 法
放下功利之心,清心寡欲去读书。日本教育学家七田真认为:“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比如在读古文和诗词时,不急于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慢慢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国学传统中历来倡导“三诵”朗诵、默诵、背诵。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文革期间,著名作家巴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巴金甚至用回忆来以默读,可谓深得素读之大法。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反倒是容易进入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我自己也不断会体会到这样的快乐:不知不觉,悠然心会。如果我们以提升修养和陶冶性情为目的去读书的话,不妨用这种方法。
♂16、成 见 归 零 法
放下是非之心,不带有色眼镜去读书。朱熹倡导“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下一段。须如人受讼词,听其说尽,然后方可断”。在没有读书前,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好处是不容易被误导,但问题是也很容易做误判。由于我们对一个人,一种价值观、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宗教观念持有不同的看法,很容易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带入书中,导致不公正的判断。对那些争议较大,特别是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左的作品,放下成见,像一个公正的法官一样听取诉讼,更容易听见真理的声音。
♂17、时 空 穿 越 法
作为一个时空穿梭者,进入书中的世界。一个人不读书的人,生活在他自己的24小时时间和亲身所到之处。当我们读书时,你立刻摆脱了时空的束缚,你可以走进一万年以前,也可以走进500年之后,可以与孔子对话,也可以与奥巴马谈心。正如色列著名作家奥兹所言:“如果你只是游客,你会站在旧城的某条街上,仰望一座老宅,你看见有个女人,正从窗户里凝视着你。然后你便走开了。读一本外国小说时,你便能真切地得到邀请,进入别人的内室,进入他们的儿童房,书房,进入卧室”。其实本质上是穿越时空的束缚,进入比宇宙更浩瀚的精神世界——是读书让我们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18、举 一 反 三 法
读一本书,悟出更多的道理,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远远不够,不去思考,不去应用,就是读死书。”教育空叶圣陶讲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就是这个意思。我发现守财奴有两种:一种是守着钱财不会用,另一种守着知识不会用。读书过万卷,长期存档,无异于垃圾文件,只会让你的大脑速度减慢。
如何把书读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我思”的第一个层次,是要与作者交流,与作者擦出火花,第二个层次是要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与众人擦出火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用”的第一个层次,是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让自己受益。第二个层次,是在用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创造出新理论,超越我们的前人。
读书、藏书、教书、写书、评书、荐书,我们将养成天下最好的个人嗜好,结交天下最好的良师益友,我们将因无尽的智慧而得永生。
读书“五怕”
一怕读傻:读书能启人智慧,这话不错。但是,读傻的人也比比皆是。你看,他们傻到什么程度?博览群书且尽信群书!只要书中所说就统统吸收,还毫不失真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可是用了之后又郁闷,发现根本行不通。千年之前的孟子不禁失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是呆呆读书而不会活学活用,顶多只能算是个“书痴”。食古不能化,博学更可怕。
二怕读懒:与读傻的人不同,读懒的人不是不化,而是不动。怎么说?专于研读,懒于实践。他们尊崇的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为读而读。或者,干脆跳进书里,沉浸其中,只有空想,没有执行。美名其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行而不思,思而不行,都是不够的。悟空固然好,行者价更高。
三怕读偏:读书人博览群书,无可质疑。但也有人读书贵精不贵博啊。所以,精读文学,精读科学,精读哲学,精读美学……可渐渐地,发现自己,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检查之后发现,原来长期“偏食”,患了“进食病”。所以,读书应该学学郝明义,调整自己的“进食单”,养性、励志、致用,五谷杂粮,不妨多吃。比方说,我们的科学泰斗钱老先生,兴趣广泛,不但努力汲取科学知识,还十分注重文学艺术修养。这是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所应学习的。读书如进食,营养须均衡。
四怕读伤:有些人读书进得去出不来,就好比幽灵附身,将书中人物的情绪变成了自己的情绪。读了一本书,想象自己是书中角色,为儿女情长伤心落泪,为英雄逝去黯然神伤。比方说,读《红楼》,黛玉附身,伤春惜花,满目凄凉,珠泪涟涟;又比方说,读《三国》,五丈原上,瑟瑟秋风,千年悲壮,情难自禁,从此心也灰,意也冷。读书,要走进去,也要跳出来。品读识百味,饮酒不沉醉。
五怕读坏:读书读伤了,是害了自己,若读坏了,可是要害人害社会。鲁迅说:“尼采自诩为太阳,可是他疯了。”然而,尼采的疯狂却造就了希特勒的力量。当年,希特勒狂读尼采,取其思想,为己所用,诞生了法西斯的极权主义。于是,“上帝死了,尼采疯了,希特勒来了”,把整个欧洲搞乱了,把整个世界绊倒了。读书读坏,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所谓“学以知道,行以成道”,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
读书不能偏,博学之;读书不能呆,慎思之;读书不能坏,审问之;读书不能伤,明辨之;读书不能懒,笃行之。
(文/杨思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