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铁龙suv多少钱:让历史图片物尽其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03:59

让历史图片物尽其用  

                         ——浅谈初中历史教材用图的功用  

【内容摘要】历史图片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具有传达历史信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等基本功能。无论是社会大环境,还是学科考试的试卷中,图片的身影日渐熟悉。重视历史教材图片的功能,探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解读历史图片,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和观点,就可实现图片的多元性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用图的教育价值。  

一、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关注社会现象  

具体的历史知识可以称为历史表象,即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其时间、空间等感性知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指出:“图像能说明的内容,原则上不必用文字重复。”因此,如果缺失了对教材用图的使用也就一定程度上“遗漏”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  

1.观察历史图片,形成历史表象  

                                              图是形成历史表象迅速直接的方式,学生对图片的接受比对文字的接受来得更直接、更快。例如从“秦统一货币示意图”中学生立刻就能获得这样的信息:原来市场上有很多货币,秦统一后,废除了原来各国的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显然通过观察历史图片,学生就习得了“秦统一货币”的知识。而且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对此内容的印象会比较深刻。  

通过对《秦朝疆域》图的观察,学生很容易获得这些基本信息:都城是咸阳,地方行政单位是郡,南方修筑了一条灵渠,并沟通了湘水和离水,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北方修筑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方有少数民族匈奴。通过以上这些表象知识的积累,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修筑长城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侵,理解为什么灵渠的修通有利于南北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观察现实图片,关注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是我们每个现代社会人都应关注的课题。如在学习世界史——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提到: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城市人口膨胀、贫富差距大、住房拥挤等。教材只有文字表述没有相关图片,因此学生的印象不是很深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照片:“被污染的河道”、“堆满垃圾的湖面”、“拥挤的人群”。这些照片非常容易获得,随便在居家附近就能拍到。虽然不是18世纪的英国面貌,但用我们今天的照片让学生体会工业革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效果更好。这不仅扩展了教材内容,而且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敏锐观察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充分挖掘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以史为鉴,发展经济绝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  

二、培养学生历史解读能力和社会发现能力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人文学科,教学目标更突出了社会生活的内容,但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了,教师有感于内容的不重要而“略过”或者未能充分挖掘教材用图的社会性价值。  

1.比较不同图片,概括图片信息  

      (1)不同时期,主题一致的图片进行对比。例如: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疆域图比较。以秦朝、西汉、北宋、南宋、元朝疆域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观察地图,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信息:①元朝的疆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②秦朝、西汉和元朝是统一的王朝,而北宋、南宋是局部统一的王朝,其中北宋与西夏、辽对峙,南宋与金对峙;③五个朝代的都城,其中秦-咸阳、西汉-长安、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通过不同时期地图的比较,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各个王朝的疆域范围以及政权、都城等有效信息。再比如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材选用了航海用船的比较图(如右图),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郑和下西洋时的规模和先进的航海技术,但不明白中国为什么没有走上西方的道路,在给学生强烈感官刺激的同时又引出了新的问题,自然过渡。  

(2)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图片进行对比。如讲述繁荣的唐朝这一教学内容中,可以从城市规模、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等主题选择典型的图片资源:精美的瓷器、长安城的布局图、唐三彩精品、绚丽的丝绸……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描绘出一幅繁华的唐画卷。再比如以16~18世纪中国与世界比较为例,先向学生展示西方工业发展的图片:“蒸汽机”、“火车机车”、“强大的海军”、“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中国明清时期正处于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阶段,直观的对比使我们学生深深的感到中国确实落后了。  

2.综合信息,解释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  

结合近几年考试试卷,图大多作为史料的一种呈现方式。学生通过解读图片来获取对历史、社会问题的联系,去了解历史,来分析社会现状或社会事件。在历史中分析当时的社会现象,全面的了解历史背景,在现在的社会中去运用历史积累的财富解决社会问题,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向。  

每一次朝代的更替,每一次社会形态的变更,其主旋律都是向上的。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以社会背景为前提,必须考虑诸如“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团结”等问题,历史是丰富而全面的。当然,现在许多的社会问题其实也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如讲述“香港回归”这一内容时,追述历史,我们知道香港分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新界三部分并且分三次从中国的版图上割让出去,运用三幅地图的综合、比较,一幅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由于最后一块是1898年割让出去的,所以根据国际法规定“租借”最多99年的惯例,香港应该也必须在1997年回到祖国的怀抱。  

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  

1利用教材图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而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如采用图片来营造历史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心理学家认为,图表式教学能加强学生的感知,激起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学习内容从课本上升为具体的线索表,从具体事件的掌握上升到理论的分析,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升华,学生动脑动手、经过多次的实践训练,分析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如下:  

   

   

   

(1)示意图:                   (2)辐射图:   

皇帝  

                         

罗斯福新政  

                                                     整顿金融                振兴工业  

太尉      丞  相    御史大夫                         

          

郡  

                                调整农业               社会保障  

        县  

(3)流程图: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                                大大加深           

(4)坐标图:            西伯利亚  

                                巴勒喀什池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葱岭                       太平洋  

台湾及附属岛屿  

                              南海诸岛  

   

历史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的体现,地图是始终离不开的信息载体。  

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中:先用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指出从亚洲到欧洲的道路,然后回忆起中国古代史所学的“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航路,并从地图上指出这两条线路。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找出哪些从西方到东方的航路?学生的思维从已有的历史知识转向了学过的地理知识,找出绕过非洲或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两条航路。那么绕过非洲或南美洲到亚洲的两条航路是什么人、什么时候、怎么开辟的?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急切地看课本寻找答案,于是师生一起把两条新航路开辟的时间、人物整理出来,并一边整理一边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标出路线。然后教师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十五、十六世纪,西欧人要进行从西方到东方新航路的探索?教师引导学生从回忆中国古代史学过的马可·波罗引出“寻金热”,说明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  

2培养学生从历史思维能力到社会分析能力的过渡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点,提高分析辨别能力。根据学科特点,历史与社会课应责无旁待地承担起教会学生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责任,比如阶级观点、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观点、生产力观点.……横看是社会,纵看是历史。我们看待任何社会问题都要注意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如“从清朝到当今社会服饰的变化”一课中,通过清朝服饰(龙袍、官服)——中山装——改革开放前的服装——现代服饰一组图片反映出社会发展水平在逐渐提高。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服饰的种类比较单一,事实上这是受历史、社会多方面原因制约的一种表现,是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结果,而通过中外服饰的对比,我们又清晰地看到中国与世界的距离,通过图片对比教学,使学生明白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全面,既要看到自身的发展,又要寻找与世界的距离,切不可夜郎自大。  

其次,是通过观察、比较、调查的方法,去发现问题,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剖社会现象,从历史思维能力迁移到社会分析能力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问题的“漫画”作品,如漫画“军阀混战”,描绘了一个“骨瘦如材”的农民,两个肥胖的军阀,一个踩在农民的肚子上,一个踩在农民的额头上,手里还拿了刀。然后提问: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战争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今天也是如此,从一幅幅“战火纷飞的照片“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战争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使学生明白和平的可贵,这在任何时期都是相通的。  

   

参考文献:  

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