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mb20发动机耐用吗:“德”源“心”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47:31

“德”源“心”生中共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  刘湘凌2011年12月13日14:2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立德”是做人的基石,也是为官重中之重。德源“心”生,“立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净化灵魂、培育良知、修炼“官德”、升华精神境界的自律、自省过程。为此,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和修炼来培育五种心境,真正做到品正心直。

  一、赤胆为公忠诚心。忠诚是人类崇高的美德,更是党员干部的政治操守,是党性的第一体现,是核心价值观。忠诚的人必然能坚定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坚守政治纪律、党性原则,因此政党兴存,忠诚为首。而信念是忠诚的第一源泉,共产党员是最讲“信念”二字的。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还是社会建设时期焦裕禄的“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李林森的“共产党的干部要豁得出去,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群众”,他们都真情诠释了先进的共产党人用生命所坚守的信念家园。不同的年代虽有不同的革命理想,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奋斗目标,但是崇高的政治信念和高尚政治人格是贯穿的主题。成克杰、胡长青等腐败分子,都是因为背叛了自己的信念,丧失政治品质,才沦为千夫所指,被世人唾弃。在新时期,树立牢固的政治信念更是新时期新阶段党继续地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内在支撑,开拓进取、永不懈怠的恒久动力。因此,党员干部应该不断地改造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升党性修养,努力塑造政治品质,修一颗忠诚之心。

  二、务实爱民责任心。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及其自觉态度。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必然带着责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成为了滋养后人心灵的宝贵财富。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纪念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中,提出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把共产党人的责任意识提升到了新的境界。现在我们的队伍中,有些人淡忘责任,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作风漂浮,纪律松弛、混字当头,得过且过,能装不知就无所谓,能推掉就不管事,能糊弄过去就不求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些人逃避责任,在工作中不敢负责、不讲原则、不分是非、患得患失、怯于任事,因循守旧,在其位不谋其政,任其职不负其责,在岗位不在状态,遇到难题绕道走,前怕狼后怕虎,缩手缩脚,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麻木不仁、置若罔闻。有些人背叛责任,在工作中争权夺利、揽功诿过,沉湎于迎来送往,醉心于吃喝玩乐;独断专行,盲目蛮干,不愿依章办事,不懂客观规律,不屑群众意见,甚至以权谋私、贪图安逸,贪污腐化。而责任缺失,祸患无穷。因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宗旨,修一颗责任心,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奋发有为、服务群众、身体力行。

  三、明礼知耻公德心。“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社会公德,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也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国家,“仁、义、礼、智、信、孝、廉”等理念长期是我们整个民族共同信奉的道德规范。共产党人也从来都是社会公德的维护者和践行者。从“三大纪律,八大注意”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再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从整风运动到先进性教育的开展,再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再到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无不涉及加强党员干部社会公德建设的要求。前段时间,深圳市发生的公务员打骂父母事件、官员“裸聊门”“情人门”等事件都相应的受到了道德和纪律的制裁。可以说,党员干部对公德的践行好坏,是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更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条件,集中体现着党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事业兴衰。只有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去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并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作为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群体,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带头加强道德修养,争当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践行者、维护者、引领者。

  四、淡泊名利平常心。在名利面前态度如何,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检验着一个人的人品。“雷锋传人”共产党员郭明义20年如一日爱心坚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把名利看得很淡薄,“一直觉得自己是富裕的”。 而河南省曾经三任交通厅长,拜金崇银、贪图享乐,最后相继落马。这一正一邪表明:优秀的干部,能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正确把握利益关系,视“名利”淡如水,以豁达的精神和超然的态度对待名利,用高尚的品德和境界约束自己的名利之心,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而私欲熏心的干部,对名利看之重,追之切,“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穷奢极欲,他们干一点事就希望得到“回报”,刚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台阶”,还有的心理失衡,行为失范,为名所累,为利所伤,甚至掉进名利的漩涡。董必武同志说过“一个自觉的革命家和一个普通人不同之处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我”的态度不同,是唯我呢?还是忘我?是事事以我的利益为出发点,还是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而要达到忘我境界,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就不能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就要有不图名利的奉献精神。”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勤务员,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修一颗淡泊之心,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地方经济发展上,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上,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甘愿过平淡生活,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拒不义之财、弃不实之名、远不洁之利,克服贪图享乐、追求金钱、盲目攀比的心思,顺乎自然,正视得失,超脱世俗的诱惑和困扰,实实在在地对待一切事物,豁达客观地看待一切的生活,以清白、正直、无私的进取精神追求高远的志向。

  五、遵纪守法敬畏心。敬畏,是人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指恭敬有礼,“畏”指心存忧惧。敬畏之心,使得人们内心生养正气与庄严,让人清澄而崇高,因此中国自古就对万物讲求敬意。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是古人敬畏的境界,意在告诫人们做人不可无法无天,“头上三尺有神明”,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邓小平同志曾告诫说,共产党员要“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这里的怕就是敬畏之心,即做任何事情都要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没有了敬畏,就没有了思想的标尺、没有了行动的准则。当前,领导干部官德失范、违法乱纪的背后,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他人和规则缺乏起码的敬畏之心。“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领导干部应修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善于行止,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畏惧贪欲,敬畏法度,敬畏权力,敬畏组织,敬畏群众,敬畏良心和人生,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涵养心智、明理守操,始终正确把握人生的坐标,慎权、慎欲、慎独、慎微、慎交。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谨记权为民赋、责重山岳的道理,自觉修德,自觉养德,守住防线,把住底线,确保自己的从政行为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永远保持公仆形象,永远保持先进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