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笔记本按键切换: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模式畅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16:48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模式畅想

(本文已发表)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形成教学个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不能死守课堂、死板教条,要发展、要研究、要创新。实际上,除了课堂教学模式外,还有很多有效地教学形式值得提倡和尝试。如游戏、户外活动、参观考察、座谈、辩论、社会实践等等。

首先,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先哲们,他们漫步在雅典的十字街头,在大街上、市场里和运动场里,同各种处于不同情况的任何职业的男人和女人谈话,讨论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婚姻、友谊、爱情、家庭、艺术、商业、宗教和科学,特别是道德问题。就在讨论对话的过程中完成对公民的素质教育的,在相互对话交流的语言形式中提高自己、开导他人、启迪智慧,以此实现了教育公民的目的。而在中国有一种有趣的现象: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学识、有修养的人从不在街头大呼小叫、评头论足,即便是与他人发生矛盾,也是能忍则忍,能让则让,否则会掉架子、有失身份、丢人现眼。而往往是那些没文化、素质低下的市民吆三呵四、满口脏话、粗俗不堪、争吵不休。这种现象令人担忧,不但丝毫起不到教育他人、提高自己、净化灵魂的作用,反而有严重的负面影响,污染了社会大环境。因此我们说,教育具有普遍性,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育伴随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中。二是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而是全体公民,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进而提升整个国民素质,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另外,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教学随心、随性、随意。他习惯于在散步时进行教学,一边漫步在林荫小道一边和学生聊天,因此他的学派又称为逍遥学派。学生碰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是有疑问的地方随时可以提问,他和学生一起商量讨论解决,似乎还没有他回答不了的问题。当然他们的谈话范围也不受限制,非常的广泛,几乎涵盖一切,法律、天文、地理、修辞、几何……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是开放性的,人的思维是发散的,跨越的广度很大。当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时,就针对这一问题作深入探讨研究,知道弄清楚弄明白为止,所以也不缺乏深度。我们经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博大”是指范围的广泛性;“精深”是指知识的深入性。学习知识要先博大后精深,如果你做不到渊博的知识积累就无法达到精深的程度。这正是我们欠缺的地方,我们很容易将二者割裂开来,要么泛泛浏览各类书籍而流于肤浅;要么盲目地独钻一隅、一叶障目。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还是虚心地向古代哲人学习吧。

再次,我们中国的大圣人大教育家孔子不仅提出了很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而且他的教学方式也很独特,教学风格饶有趣味。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论语》中的教学名篇《侍坐》,这其实是一场典型的师生座谈交流会。谈人生、谈理想,学生各言其志、畅所欲言,教师精彩点评、适时适度。整个教学氛围也格外地轻松愉悦,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做到了心灵沟通。不仅如此,孔子还将教育教学渗透到日常的生活细节中,他还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生活中适时适当地点拨开导,告诉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他从生活中一个相貌丑陋而品行高尚的人的行为事迹中进行引导指点,教育学生不能以貌取人。可见,老祖宗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财富,值得借鉴和学习。

由此我们发现,这些古代的先哲圣人,他们的教学模式比较轻松惬意、随便自由。并没有固定在某个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限制在某个具体的环境当中,而多采用户外活动、通过辩论、谈话交流、社会实践等形式完成对民众或学生的教育的。这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广发涉猎,注重人素养的培养;也符合育人的目的——德育为首;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看来,教室并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课堂教学也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那么上述教学形式无疑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是理想的语文教学模式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向往之、实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