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手写笔:金申谈佛像辨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55:20

金申谈佛像辨伪

http://news.artxun.com 2008-03-24 19:01:54 来源: 中国北方收藏网   2004年秋拍,中国嘉德与北京翰海推出的佛像专场拍卖,是中国内地第一次推出佛像专拍,几十万、上百万一尊的佛像也不乏众多追买者。越来越好的佛像市场吸引了买家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造假者。面对众多的佛教造像,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买家面前,如何分辨佛像的真伪呢?为此《宝藏》特别采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佛教文物鉴定专家金申。

  佛像造型的辨伪

  宝藏:请问,现在市场上佛像造伪的大概情况是什么样?

  金申:佛像作为信奉佛教者的法物,应该说只有新旧之分,本来是不存在伪作的。佛像的真伪判断,主要是分析其制作目的,以现代技术仿制古代风格的实用器物不能称为伪作,只能说是仿古作。对佛像来说,有的尽管制作时代晚,但是作品忠实地体现出那个时代风格,并没有以牟利欺世为目的而刻意仿古,这些佛像也不能说是伪作。反之以欺骗藏家谋取利为目的,刻意模仿古代真品的东西就是货真价实的伪作。还有一种情况,本身是明清佛像,但为了善价而沽,号称是北魏或唐代的,甚至在真品上刻上伪款,这些佛像就要具体分析,也不能一概谓之伪作。

  打个比喻说,某县城商会在民国初期要造一座观音庙,请来了当地的画塑工匠,雕刻一尊观音,工匠不用吩咐马上就可根据他从小跟师傅那传来的图样按期完工,轻车熟路,各方满意,这尊观音不管什么时候看,也是那个时代的作品,文物鉴定只能说是近百年所作,是真品,不能说是伪作,因为工匠只知道老老实实地按传统手法和老师傅传下的图样而雕刻,自然而然地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制作的目的只是为了人们供奉,这不能说是伪作。

  再如西藏与邻近的尼泊尔、不丹和印度边境一带的人们多信奉藏传佛教,至今仍在大量制作鎏金藏佛,他们忠实地按照传统图样在制作,有的与二三百年前的佛像样式无异。除宗教信仰需要外,还有一部分属于信仰与观赏兼用的佛像,也不能都断然说是伪作,只能说是近代仿古作品。

  但因尼泊尔制作的忠实仿造古代克什米尔、东印度和西藏西部的佛像,在国际市场上售价极高,自然就有人仿造,这些几可乱真的佛像在市场上和收藏界就可以说是仿品、伪品。

  宝藏:那对于这些伪作,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区分呢?

  金申:既然它们属于伪作,那肯定有其破绽之地。首先他们为了获利,在做法上也就不会太精细,从新旧工艺上可以看出,例如新仿的尼泊尔铜佛,它的手感偏重,铜质发死、发硬、发脆。假的终究是假的,经不起推敲。佛像的鉴定要从造型、质地、款式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如果购买者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与佛教史知识就能更好的辨别佛像的真伪了。

  宝藏:从造型上如何鉴别真伪佛像?

  金申:从造型上讲,可从两方面谈。

  第一,似有所本,综合创作。

  清末民国时,古玩商伪造佛像,专仿唐代以上到北魏的佛像,唐代以后的佛像仿造较少,但南北朝的佛像本身就不太多,古董商缺乏好的标准图样,往往就凭空捏造,不伦不类,或者是东拼西凑,移花接木,猛一看似有古意,稍加推敲便漏洞百出。这就要我们平时多翻阅石窟造像的图版材料,多看看博物馆的实物,将可靠的标准器的各时代样式大致心中有数,遇到佛像可以有目的查阅资料,对比异同。应该说仿品尽管费尽心机,但总有似是而非的地方,特别是衣饰上、光背形制上、莲座上、铭文字体和内容上等细节上都可能出问题,绝对不可抱有侥幸心理,替作伪者作解释,发现某个破绽,穷追不舍,肯定能弄个水落石出。

  第二,移花接木法。

  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数件残器拼合法。大致为数件残佛部件组成一件,例如石佛像,北朝的佛像有的是像身及光背是一块整石头雕成,光背下部有榫头,莲花台座另行雕刻,座正中有卯眼,榫头插入组成。出土时往往某部分失落,古董商将不同佛像的数部分拼合为一件。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首先石质不会完全一样,即使是同地所产的石头,因年代和保存状态不一致,石质的颜色等也有区别。又佛像与像座一般不是同年所制,风格上必不一致。例如将北齐的佛像插于唐代的莲花座上,若台座上有唐某年的发愿文,则此佛像就被认为是唐代佛像。但北齐造像风格与唐代造像风格有很大区别,对各时代的造像风格大体心中有数,就能一眼看出这佛身与台座风格的不一致。铜佛上也往往有这种情况,尤其是光背,北朝和唐代铜佛光背多是另铸后再组合的,失落的残件又拼合为一尊佛像,是常可发现的情况。

  佛像款识的真伪

  宝藏:那在佛像款识上,如何分别真赝佛像呢?

  金申:佛像的款识是个很重要的鉴定方法。现在存在的伪造款识有这么几种情况:

  真器伪款,有的铜、石佛像,本身是真品,但被加刻伪款,比如北齐的佛像加上了北魏的年款,而且是北魏初年的年款,北魏初年的佛像还没有完全摆脱外来的犍陀罗佛像样式的影响,字体也遒劲古拙,而北齐的佛像流行浅薄的衣纹,大衣如湿衣贴体,与北魏初期的深厚起伏的衣纹截然不同。这种在真品上刻伪款的例子很多。从字体上、发愿文内容上都能发现问题。再例如有的唐代铜佛像本身无款,将光背后或四足面加刻北魏年款。小型北魏铜佛像与唐佛像实际上有很大区别,收藏者若不深入研究其造型,往往看大形,似乎都是四足带光背,再加北魏伪款,就很容易将它作为北魏佛像而上当。

  伪品伪款,这类佛像数量较多,佛像作伪者缺乏历史和造像知识,佛像形象不伦不类,款识乱刻一气,稍加注意即可发现其漏洞百出。这主要从四个方面去识别。

  (1)从干支纪年方面去识别。例如北魏普泰年号前后仅一年,若出现普泰三年的刻款,此款就颇可怀疑。但造像上年款,干支纪年不对又往往是极普遍的现象,因中国地域广大,穷乡僻壤文化水准低下,改朝换代,民间还不知道,继续用前朝天子年号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还要具体分析。

  (2)用后来史书所称朝代署款。这种错误极为显见,完全是作伪者缺乏起码的历史常识所致。东魏、西魏为北齐、北周所代,是历史事实,但当时的执政者是以正统的受命于天的天子自居的,自称只能是大周,其亡后,史家称其为北周。当时人作器物,怎么能用后来史家所称其所在时代?

  (3)用庙号署款。如有一尊铁观音像,背后竟铸有“大宋真宗年制”。真宗是北宋赵恒死后所尊的庙号,怎么能用庙号来署款呢?前任皇帝死后,尽管新皇帝已执政,但仍然继续使用原来年号,直到来年的大年初一,改用新年号,不可能出现用庙号来代替年号的现象。这种显而易见的谬误,稍有历史常识即可识破。

  (4)通过款识内容上出现的佛教知识判断。例如有一尊唐代铜十一面观音立像,外形上看还说得过去,造像上是唐代常见的观音像,头部共有三层,为十一面环绕。十一面观音是唐代六百年底到七百年初密教流行才开始出现的观音形象。在此之前,观音没有十一面的。但光背后刻款,却是五世纪中叶的“大魏太平真君某年”,先不用说造型,就光这十一面观音的形象,也不能提前二百多年出现。

  从款识的字体、雕刻方法、异体字与简化字、避讳等方面也可以成为判断佛像真伪的一个依据。

  佛像作伪的三种方法

  宝藏:佛像在作伪上一般有哪几种方法?

  金申:这一类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以真品翻模制造,一种是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造,另一种是按传统的技艺制造佛像。

  (1)真品翻模。这种翻模造出的佛像看上去八九不离十,但稍加注意细部,如脸部、衣褶的局部,特别是手指、脚指,就会发现细部处理很粗糙,而且模糊,手指生硬,衣纹细部交待不清等等,质地上沉重压手,铜质或铁质坚硬。近年来市场上有些仿明朝铁佛像,锈迹斑斑,份量上也很合适,颇可迷惑人,但若注意上述细部,就会觉得生硬碍眼。若是铜佛,则铜锈不自然,份量死沉,缺少灵动。还有许多明代的大青铜佛,外表看上去锈色斑斓,形象也端庄相好,各方面大致都交待得过去。但再仔细看看手指等细部,就会发现手指直愣愣如铁叉,衣纹细部有粘连不清之处。这是因为在翻模制造过程中必然不能完全再现细部,翻铸以后还要施以再加工打磨等工艺。古代艺匠对宗教的虔诚和对宗教艺术的理解与技艺,是现代一般人无法企及的。但翻制者为谋利,缺乏艺术修养,急功近利,所以伪作总是无法与原作相比。最重要的是工艺上的本质区别,古代铸造是用失蜡法,现代往往用塑胶翻模法,只要一看器物的内壁就可立见真伪,所以伪作佛像往往将器底用盖封住,使人看不出铸造方法。

  (2)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造的仿制铜像。一般多以发现的佛像为范本,重新作模仿制。如所见伪品有日本、美国博物馆所藏的北魏太和年制的鎏金佛坐像,这种名品本来就是海内外的孤品、多年前即是名贵文物,怎可能混迹于普通旧货摊?作伪者仅根据平面照片复制,其他角度造型无法参考,也会出现擅自改动局部纹饰等情况。应该说这种仿制品比真品翻模更容易鉴别真伪。

  (3)按传统的技艺制造佛像。这种作伪与上述作伪动机有区别,例如西藏佛像。尼泊尔、西藏地区制作佛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他们是为了宗教的需要而制作佛像,至今仍然按照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传统手法忠实地制作着。制作者并不是有意模仿古佛像作伪以骗人,因为制作佛像、法器、绘制唐喀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格式、对佛像各部位的比例、衣饰、身相、持物等都有详细的规定,所以这些艺匠们制出的佛像,有的与明清时代的铜佛在外形上可说是几乎没有差别,需慎重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