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4c进水后黑屏:怎样保持创作新鲜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28:57

  娱乐圈里有一个人,被媒体称为榜样。他是刘德华。记得有一年他去四川拜一个名不经传的人学变脸。我当初看了这条新闻很不以然。他这么大红大紫的明星,学什么川剧的“变脸”,虽然他跟记者说是对拍戏有帮助,但我认为他拍的都是现代剧,就算京剧的戏他也基本上没有哪个片子需要用到变脸?而且他会不会变脸都不影响他当时天王巨星的地位。所以我当时武断地认定刘天王这个行为纯属炒作。
  后来,又看了一些报道,发觉自己可能误解了这位天王。原来刘德华不仅拜变脸大师为师,还学过二胡。
  他有一天对朋友说想学二胡,身边的人,都以为他是一时兴起,没有当真。结果他真的大老远跑到长春去向一个名教授学二胡。老师开门见山就问这个明星徒弟:“都三十多岁了,咋想到学二胡呢?”华仔很真诚地告诉刘汉臣,他第二年将在香港召开演唱会,“我有一首重点歌叫《来生缘》,我很希望自己能在演唱会上一边拉二胡一边演唱”。结果学了两个月后,刘德华的那位朋友吃惊地发现他录音棚里熟练地拉起了二胡,正是《来生缘》。
  想来一个明星要炒作,机会有很多。贵为天王,多看哪个女星两眼,新闻就来了。谁会放下赚钱的机会,跑老远去学两个月二胡?
  还有一次拍戏,每天拍到中途可以休息两三个小时,大家都很累都去休息了,他却利用空档,找来排舞老师给他排舞,一个星期就把演唱会上的舞排好了。于是以前不明白,刘德华舞没有郭富城跳得好,歌不如张学友,长得不如黎明,为什么四个人中唯独他红得最久的。许多条件比他好的人成为流星,他却是恒星,只因别人没有他勤奋。
  最近我看康熙来了,又见到刘德华。他在节目的最后,熟练表演起魔术,令旁人惊叹不已。我知道那些报道所言非虚。他真的是会利用时间,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人。
  也许会拉二胡,或者会变脸,会变魔术。都不会让一个人成为大红大紫,但是他每学会一样东西,都为自己加一分。所有的分数加起来,就造就了一个别人无法逾越的高分,造就一个天王。
  有位圈内人士说,有两种人会红,一种是像梁朝伟那样有天赋的人,另一种是像刘德华这样,没有天赋,却勤奋吃苦的人。
  故事圈也像娱乐圈。大多数读者和歌迷一样是喜新厌旧,朝三暮四。没有一个作者被编辑读者熟悉后,稿子会更好发,而是更容易被淘汰,厌倦。
  要长期立足,只有不断更新,不断吸收,不加学习和改进。就像电脑,586当初被人接受,不代表会一直被人接受。要更新,有的新作者比老作者更厉害,老作者还没来得及升级,新作者一来就已经是奔腾四。
  故事作者写到稿子写了几年以后,很多人将会走进创作的瓶颈期,因为写久了,动作变得熟练。因为熟练,写得越来越多。也因为熟练,定型成一种模式化和套路化的创作。写出来的东西大同小异,流水作业,编辑看多了就觉得毫无创新。
  于是,一些曾经红级一时的名字,会被杂志社抛弃。
  老作者能不能继续突破,在于是否还像新人一样的保持对创作的热情和兴趣。我始终认为兴趣应该放在第一位,如果你仅是将写东西当作一份工作,养家糊口的方式,也许能够在初期能够利用小聪明编出一些和别人套路不同的新故事,但是小聪明是会消耗掉的,如果作者在支出的过程中没有不断地吸收的话,很快就会把自己掏空。因为一个人的经历,见识,阅读都是有限的,写到穷途末路的时候,只好重复自己。
  怎样不重复,怎样才能对创作保持不变的激情和新鲜感?我常常面对这个问题,我应对的方式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在不同的领域中当新作者。我把它取名为“车轮战法”。
  有人曾经说我是多面写手,因为我发表的作品涉及的杂志和体裁较广。是的,我喜欢挑战自我,写散文,写小说,写评论,写故事,写感悟,写纪实。事实上,这里面没有一种体裁是我天生擅长的,从学习写作到发表文章,我用了一年时间,是真正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时间我没有去工作没有做其它事情,这一年时间我写几十篇东西,但是没有发表一篇。相比区志光,只用三个月时间就发表文章,和赵建文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就是中篇。我觉得很多人都比我有天赋,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对中篇无从下手。
  发表文章的第一年,我接触的是情感杂志。因为我这个年龄的人,写情感小说会比较容易。后来有一次看到《故事版》娃娃约稿,我也去投。那时候不会写有故事性的东西,投了被退了,投了被退了,投了被退了……又投《新故事》也是投了被退了,投了被退了,投了被退了……
  其实我也是乱投的,每次写好的东西都先拿去这里试一试。被退了以后再投我熟悉情感杂志,却用了。我心里想,这些故事编辑怎么回事啊,我写的不好吗?还是对我有偏见吗?为什么我写的稿子在故事杂志被退了以后,却能用在稿费更高的情感类杂志上。
  我投得心灰意冷,准备放弃了。有一天,有人跟我说《女报》要暗恋故事,我就找出女报的信箱,把一篇暗恋故事投过去。结果我投错了,我投的信箱不是《女报》。是《新故事》的信箱,结果歪打正着那个故事被《新故事》登出来了。
  那是2003年11月,这件事让我对写故事有了信心和兴趣。不久报名到故事派对学习写故事。
  2004因为写东西慢慢的上手,在情感类杂志发的情况不错。有一家千字三百五的杂志,可能是我的风格很符合他们的要求,基本上有送必发,一年发了我二十多篇文章。而这一年,我在故事杂志中还是新手,在新故事发表了三篇,在上海故事发两三篇,在故事版发表的篇数是零。
  我手投上已经有不少合作良好的情感杂志,但我决定先放下自己已经熟悉的体裁,在2005把写作重心放在故事类杂志,我决定进攻这个相对陌生的领域。
  今年我基本上没有给去年的发表了很多的杂志写稿子,虽然她们稿费很高。偶尔编辑会给我命题约稿,我才写。我跑来写故事,并不是故事更好写,也不是故事杂志更容易发表。而是因为我觉得故事杂志对我的助益最大,也是最让我喜欢的体裁,能够让我对情节构思有很好的练习。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对写东西保持新鲜感。换一换杂志,也让编辑和读者对自己保持新鲜感,不要等到写到不能写的时候,别人来淘汰自己。我不想在某个领域做单一的作者或者名作者。我觉得故事作者之间没有什么“名”不“名”的。有作者作品曝光率高,名字出现的次数多了,大家比较认识了。
  如果以一个编辑的眼光,我想说,一个人发表的作品多少可能和创作质量并不一定成正比。有的人一年发表一篇,是精品,大家并不一定能记得他。有的人发表很多,批量生产的原因造成质量平平,但是大家都记得他。
  我自己检讨一下,今年写多了肯定有一些会滥了,有些作品纯粹就是为了发表写的。倒是去年,在一个故事杂志虽然只有发三篇,但有两篇被评为优稿。我对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多少是不安的。所以会换其它名字借别人的地址,给编辑投稿。有人跟我说不用同一个笔名发表文章会影响出名,但我不喜欢因为发表作品多而出名。我情愿读者记得的是一个稿子的名字,而不是我的名字。所以我打算接下来,如果找不到创新和进步,我写这方面的稿子的速度会慢下来,停下来思考和调整是必要的,好在,我还能去写别的体裁。
  我用过所以我更不认为一个作者发表得多了,就能靠老本和名气。如果没有进步,杂志对我们的淘汰比新人更残酷。一个作者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办法是永远当新手。
  刚开始学习写的时候,稿费收入可能会变少。但是每攻陷一个杂志,每学会写一种体裁,让我有成就感。2005年我非常高兴,就是进入了《故事版》,这令我很花了一番力气。还有就是让我原来觉得与我个人风格背道而驰的《山海经》。在一家从来没有发表过的作品的杂志发表,对我来说,比月月存活于某一家来更值得高兴。
  曾经有个非故事杂志的编辑告诉我,他们领导对他们的编辑说,你们不要老是发鲁西西的稿子。编辑当时对主任说,因为其它人写同类的稿子,也不比她写得好。编辑的话我相信,因为我觉得作者编辑每开发一个有实力的新作者,也会比总是依赖老作者支持来得更有成就感。我相信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编辑更愿意用新作者的文章。而针对编辑这种喜新厌旧的心态,我有时还会把自己的地址换一换。用一个陌生的名字投给他,如果说因为稿子以前上得多以后要少发,也不公平啊,我希望她们只看文章质量不看名字。
  除了初学写故事的时候,为了了解故事是什么回事,看了一些故事,看了一些讲座。还有现在别人介绍的很不错的作品会去看看,写故事以后,我基本不看故事杂志,也不去听别人谈创作方地技巧,这并不是骄傲。而是我的一种学习方式,我要自己揣磨。我不敢知道别人是怎么写故事,用什么方法和套路。我害怕重复自己,更怕重复别人。任何美好的风格写的人多了,都会泛滥。任何好的技巧,用的人多了,都不是技巧。
  因为前几个月做了故事编辑,看多了其它作者的来稿,对我的风格和写法,有很大的影响。也许这会让我学习到别人技巧,但我认为这种影响更多是负面的,因为我开始身不由已地模彷其它作者语气和风格和套路。
  所以这两个月,我开始把写故事的步子放慢。我去又跑去写别的类型的杂志。我开始主攻心理稿和评论稿,写这两种我也是新手,以前发表的不多,退的比发表的多。在不断的揣磨,学习,得到新编辑的接受和认可。
  你知道吗?当不断尝试,轮流练习不同体裁的作品的时候,写作能力能得到一种快速全面有效的提升。当我写几篇纪实了以后,再回来写故事,我知道该如何寻找更好的角度。当我写了几篇散文,再回来写故事,我的文字变得优美。当我写几篇评论,再回来写故事,我的风格变得犀利。当我写几篇小说,再回来写故事,我的作品变得厚重。
  而不同杂志需要的素材是不同的,轮流写,方便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将自己填满。我写光了故事素材的时候,我又有生活素材了。我写光生活素材的时候,我不硬想,我去看看报纸上的八卦新闻,马上能出炉出篇娱乐评论。所以我写一篇故事,写小说,写一篇小说,写评论。写一篇评论写散文。轮着写,永远不会让自己厌倦,不会让自己榨干。我写了喜剧世界写故事版,写了故事版写动画剧本,写了动画剧本写打工知音,写完打工知音写青年心理,写完老来俏写初中生,这些五花八门的杂志,像一道奇怪大杂烩,味道新鲜奇特,像旋转的车轮,永远向前进。我喜欢一点一点攻陷,一步一步策反,让别人一天一天地接受我文字。这是个好玩的游戏,不断地推翻不断地将它竖起来,越垒越高,我乐此不疲。
  有个合作很多的杂志,半年没给她们写,突然投一篇过去,因为很久没写风格改变很大。编辑说,这是不是你写的?我不担心自己长期不写忘记怎么写,也不怕编辑或者读者忘记我。我就是要忘记以前怎么写,然后一次一次用新面貌出现,做个新人。刘德华学二胡,学魔术,在不同的领域,曲尊做新人。我们这些人,为什么要喊着让编辑给机会,而不敢面对自己是新人呢。机会是别人给的,更是自己创造的。